痛風
痛風是由于瞟呤代謝障礙,引起血清尿酸水平升高,尿酸鹽沉積于皮下、關節及腎臟等組織中而出現的代謝障礙性疾病。以高尿酸血癥,急性關節炎反復發作,痛風石沉積,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腎實質性病變和尿酸結石形成為特點。多于中年以后發病,男性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
本病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者多數原因不明,與遺傳有一定關系;繼發性者可由腎臟病、血液病及藥物等引起。這里主要介紹原發性痛風。
有哪些癥狀?
1.無癥狀期:僅有血酸持續或波動性增高。
2.急性關節炎期:
(l)起病急,多數患者在半夜突感關節劇痛,伴以發熱等全身癥狀而驚醒。
(2)早期表現單關節炎癥,以第一跖趾及拇趾關節為多見,其次為手、腕、膝、踝、足部關節。如病情反復發作,則可發展為多關節炎,受累關節紅、腫.熱、痛,活動受限。
(3)患者有發熱,有時伴有寒戰、倦怠、厭食、頭痛等療狀,一般歷時1-2周癥狀緩解,關節癥狀消退,活功完全恢復,局部皮膚由紅腫轉為棕紅色而漸漸完全消失,有時可出現脫屑相瘙癢,為本病特有的癥候。
(4)多數患者在1年內復發,有時每年發作1次,或每年發作數次。
3.慢性關節炎期:緩解期縮短,疼痛常持續,形成慢性痛風。
(1)痛風石:尿酸鹽沉積皮下組織形成痛風石.多發生在耳輪、跖趾、指間、掌指關節等處。谷粒至豌豆大小,黃色或乳白色,質硬,破潰時流出石灰樣物質,形成不易愈合的瘺管。
(2)關節畸形僵硬:脊柱、胸鎖關節及肋軟骨受累時,可出現胸痛,腰背痛,肋間神經痛及坐骨神經痛,胸痛有時酷似心絞痛。
(3)腎臟病變;約有10%-20%原發性痛風患者合并腎結石,結石較大時可有腎絞痛、血尿。約有20%-40%患者早期可有間歇蛋白尿,一般屬微量或少量。晚期常因間質性腎炎或腎結石而導致腎功能不全。
如何治療?
基本方一
蒼術10克,黃柏10克,薏苡仁20克,牛膝12克,生梔子10克,澤瀉10克。
*肝腎不足,加山茱萸10克,續斷15克,桑寄生15克;
*脾虛,加黃芪15克,茯苓12克,白術10克;
*腫痛甚者,加乳香10克,沒藥10克,元胡15克;
*血瘀者,加丹參15克,赤芍15克。
上藥加水煎煮2次,藥液混合均勻,分2次服,每日1劑。
外用藥:生大黃30克,黃柏30克,生梔子30克,炮山甲30克,生乳香20克,沒藥20克,制馬錢子20克,冰片10克.共為細末,用凡士林調敷患處,每日1次,10天為1個療程。
用于痛風性關節炎。
基本方二
金錢草30克,生薏苡仁30克,生石膏30克,澤瀉10克,車前子(包)10克,黃柏10克,防己10克,地龍10克,赤芍10克,知母10克,生地10克。
*病在上肢,加桑枝10克;
*病在下肢,加牛膝10克;
*疼痛劇烈,加元胡10克,蜈蚣10克;
*急性癥狀消退后:關節僵硬,活動不利,去石膏、知母,加伸筋草15克。
水煎服,每日1劑。
外用藥:熱天用大黃15克,黃柏10克,黃芩10克,煎湯做冷濕敷,敷料熱時更換,寒天不便冷濕敷時,用如意金黃散加蜂蜜,以冷開水調成糊狀敷于局部。
用于痛風。
有哪些單驗方?
1.雷公藤根去皮15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
2.薟草15克,臭梧桐15克,水煎服。
3.側柏葉30克,大黃30克,黃柏15克,薄荷15克,澤蘭15克,共研末,加蜂蜜適量,再加水調糊外敷。
特別提示
1.調整飲食,少食含嘌呤高的食物,蛋白質攝入量應限制在每日每千克體重1克左右。多飲開水。適當服用碳酸氫鈉以堿化尿液,促進尿酸排泄。肥胖者適當控制飲食,禁飲酒。
2.避免誘因,防止關節損傷,積極防治感染。
3.急性發作期宜臥床休息。關節紅腫疼痛劇烈者,可局部熱敷或凈敷,還可配合按摩或理療。
4.有腎結石和腎功能損害者,忌用影響尿酸排泄、分泌及增加尿酸生成的藥物,如雙氫克尿塞、速尿、吡嗪酰胺及小劑量阿司匹林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