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皰瘡
膿皰瘡俗稱“黃水瘡”,是由金黃色葡葡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或者兩者混合感染所致的化膿性傳染性皮膚病。多發生在氣溫高、濕度大的夏秋季節。易在兒童中造成流行。
兒童時期免疫功能尚不健全,抵抗力較低,皮膚外傷或瘙癢性皮膚病,或皮膚衛生欠佳引起搔抓,或因空氣濕度、溫度增高,引起皮膚浸漬等,均成為導致本病的感染誘因。
有哪些癥狀?
1.本病好發于頭面、四肢等暴露部位。
2.開始為散在性紅斑或水皰,迅即混濁化膿,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壁薄,易破,破后露出潰爛面,其稀薄黃色分泌物流到別處皮膚上,可產生新病損,分泌物干后形成蜜黃色或污黃色痂,愈后無瘢痕。可因自我傳播向周圍蔓延,亦可融合成片,自覺瘙癢。
3.單個膿皰于5-7天后可吸收,痂脫自愈。如不及時治療,可遷延數日。
4.本病的主要感覺是瘙癢,如果皮疹數目較多或致病菌毒力較強時,也可有疲倦無力、食欲不振或低燒等不適。
5.如破損廣泛,附近淋巴結腫大,或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癥狀,也有可能繼發腎炎。
新生兒膿皰瘡有何特點?
1.新生兒膿皰瘡多發于出生后3個月內,傳染性極強,易在新生兒中流行。
2.好發于顏面、軀干及四肢:
3.皮疹為散在性大皰,壁薄,周圍紅暈不顯,破裂后形成大片糜爛,十燥后結痂呈清漆狀,不易剝去。膿皰邊緣向四周擴展呈環狀。
4.本病發病急驟,很快累及全身,常伴有39℃以上高熱,患者精神委靡、嘔吐、腹瀉,如不及時救治可發生敗血癥或毒血癥。
如何治療?
當歸3-5克,羌活3-5克,防風3-5克,白術3-5克,蒼術3-5克,知母3-5克,升麻3-5克,黨參3-5克,苦參5-10克,豬苓5-10克,黃芩5-10克,澤瀉5-1O克,葛根10-15克,茵陳10-15克,甘草2-3克。
*皮疹初期,去白術、黨參,加土茯苓、紫花地丁、野菊花、銀花各10克;
*化膿期,加白芷、桔梗、皂角刺各3-5克;
*結痂期,加地膚子、蟬蛻各3-5克。
上藥加水煎煮2次,藥液對勻后分2次服,每日1劑。
外用藥
1.早期水皰未破時,用三黃洗劑外擦,每日4次。
2.滲液、潰破時,外用青黛散以麻油調敷,每日2-3次。
有哪些單驗方?
1.蛇床子30克,苦參30克,蒼術15克,黃柏15克,花椒15克,輕粉0.5克,水煎3次,趁熱取藥汁熏洗患處,每日3次,每次10分鐘左右。
2. 紫草10克,青黛10克,黃連10克,共研細末,麻油調搽。
3.蒲公英10克,紫花地丁10克,黃芩10克,黃柏10克,水煎,外洗患處,每日1-2次。
特別提示
1.認真搽藥,做到隨癢隨搽,不能搔抓,以減少滲出。
2.勤換衣物,勤剪指甲,保持皮膚清潔。
3.盡量減少接觸其他人(尤其是幼兒),以免傳染。
4. 注意膿皰瘡可能誘發小兒腎炎,必要時要給予抗生素治療。
5.如有皮膚病(如痱子、夏季皮炎、濕疹等)要及時治療,避免因搔抓而傳染上膿皰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