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幾天晚上經過北京,見霧氣彌漫。此必立秋之后金氣下行,收斂下去的暑火又返了出來,燥金不抵暑火,降氣不勝,火反克金。此火上酌,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之類疾病。且上浮之霧氣夾雜汽車尾氣,人居其地,頗覺咽喉刺癢不適,即是此證。當服烏梅固本湯。方在《選擇中醫》書中,我的博客里亦可找到。
剛到奧地利,天氣燥熱,長途勞頓之余,正氣不足,自感溫燥邪氣。昨日惡寒發熱,周身乏力,體痛,咽痛,咽干口燥,鼻塞。按方當用桑杏湯。自針合谷與魚際,并服蘋果汁與生土豆汁。今日晨起,諸癥消失,神清氣爽。
朋友求治:感冒一周,久服西藥未效,有淋雨史。現鼻塞,咽喉不適,咳嗽,頭暈,老想睡覺,精神差,伴腰不舒服。因喝水多,眼睛略腫且發炎。此小青龍湯證,麻黃10,桂枝15,白芍15,干姜10,細辛6,法半夏15,炙甘草6,五味子10,一付。朋友來信:簡直不敢相信,感冒很久竟然一付藥癥狀就全消失了。
前賢用經方,每曰“一劑知,兩劑已”,是極談經方之效。我臨床感覺,經方療效極快。前幾天我因飲食不適而胃脘處脹悶不適,不欲飲食,甚至于喝涼水亦覺加重,此為痞證。自用生半夏,生大黃,黃連,黃芩,生姜,大棗各十克,水煎服。結果三付而安。經方神奇之極,入口即覺舒暢,確是不用懷疑其療效。
助手電話說老家一病人,腹瀉多年,甚則出現暈倒,兼有吐血,反復發作,求方,先治其瀉,用七味白術散加仙桔湯,有效,但上癥仍時有發作。再思之,血癥也,必用仲景黃土湯,按常規藥量用之,數劑而遂愈。經方之妙,以至于斯。學者宜乎深求經方之旨,勿陷于時方見癥治癥之圈中,終不能自拔也。
對于胃部不適之暈車患者,需開胃降濁,此不在治暈,而在治胃也。若痰涎頗多,胃脹胃痛者,可用二陳加味方,如厚樸溫中湯。若口中泛出涎液,稍飲水即胃脹難忍,此又是中陽不足,水濕不化,苓桂術甘湯合平胃散可溫化水濕、運脾消脹、行氣和胃。若反復呃逆,是胃氣不降,小半夏湯最好。半夏降濁,最和胃氣
去年我經過桂林回南寧,乘車途中出現頭暈,胃腸極脹且略有刺痛感,痛苦難忍。此必少陽不樞,胃氣不降,則上返而逆。自煎服丁香郁金各十克,胃脹痛稍好轉。再用厚樸溫中湯,加丁香、郁金,急急煎服,則諸癥消去。故暈車時不在暈,亦不在眩,而在胃氣不降諸癥,需考慮用降胃理氣之法,此皆需靈活辨證。
吳茱萸湯主治:各種頭痛,或者偏頭痛,癥見惡心、嘔吐者。此方臨床常用,不拘泥于厥陰病癥,亦不必有肝胃虛寒、濁陰上逆之全身證候和舌脈之象,亦不論是否有熱,或頭痛之部位。但見頭痛伴惡心、嘔吐清水或稀涎者,皆可用此方。余更悟出,凡暈車暈船者,必有頭暈、嘔惡稀涎之癥,此其非吳茱萸湯證乎?
對于平時經常暈車之人,可常服苓桂術甘湯或五苓散,以改善痰飲體質,確有實效。暈車發作時是眩,而不是暈,水飲上泛,屬于支飲范疇,因此需治水而不是治暈。唯發作時痛苦難當,需及時削除不適,可用小柴胡湯樞轉少陽,合左金丸清膽,加當歸、白芍柔肝,則多可迅速收效。亦可針刺內關、風池,有速效。
關于暈車:暈車乃典型的少陽癥,頭暈,目眩,嘔惡,吐酸水,甚者連膽汁都能吐出來,默默不欲飲食(暈車者下車后,厭油膩,不想吃飯),用柴胡劑均有即時效果。分析暈車諸癥,惟屬水飲內停,上泛頭目。因此,可考慮用五苓散,可加姜半夏與干姜,共七味,共研極細末,每服五克,于坐車船之前溫水送服。
(二)
有人因酒后出現音啞,此素體脾濕過旺,酒入胃中,濕濁上泛,阻于音竅,可先用七味白術散化去濕濁,再可利咽開竅,自然速愈。治音啞亦有清音丸可用。此《證治準繩》方也。桔梗30克,訶子30克,生甘草2克,硼砂10克,青黛10克,冰片1克。一傳遞。上藥共為極細末,蜜丸龍眼大,隨時噙化一丸。余用之,極效
朋友因外感而電話求方,聲音嘶啞。此外風客于咽喉,木蝴蝶15克,訶子10克,冬桑葉15克,麻黃10克,生甘草10克,桔梗10克,滑石30克,蟬蛻10克。三付而愈。此癥亦可用張錫純方:蟬蛻6克,滑石30克,麥冬12克,胖大海5個,冬桑葉6克,薄荷6克。開水泡代茶飲。張氏自述,一日音響,二日音清,三日痊愈。
降壓藥傷腎傷精。臨床見過服降壓藥,男性會見陽萎,即是傷腎的反應。且久必傷及腦髓,導致腦力下降,如健忘、癡呆等。至于如此境地,是西藥之患,但病家自己了選擇西藥,是又可憐又可恨。若不得以選擇西藥,我的觀點只短期應用,絕不常服。任何西藥皆作如此應用。
前幾天我因受寒而外感,惡寒,身冷,無汗,咽痛,自服麻黃30克,桂枝30克,炙甘草10克,生石膏60克,服藥半付而汗出邪退。病愈一天,又因冒雨而復發,癥見:無汗、鼻塞、清涕,脈軟不緊。自辨為太陽少陰證,急煎服麻黃、附子、細辛各20克,四碗水煎出一碗,只服三分之一碗而諸癥霍然,清爽異常。
辛散之藥一般來說不應該在晚上吃,有時會影響睡眠,特別是含有麻黃之類的藥物。因為晚上陽氣內斂,當收當藏,不當外散。但有時病邪內伏,亦不得不用辛散。如此情況下,建議病友可在晚飯前或七八點前把中藥吃完。適當晚上吃點白蘿卜可預防陽氣外散。若不忌酸時,可于睡前喝點酸梅湯,亦有助眠作用。
今日診治一女孩,外感咳嗽,媽媽帶去掛水六七天,出現高燒,再掛水,燒退而出現腹痛,再掛水,痛去出現大便秘結,皮下紅疹,診斷為過敏性紫癜。急用大劑量激素沖擊療法,漸至下肢冰冷。最初不過是簡單的麻黃湯證,高燒可用大青龍湯,腹痛可用麻黃理中湯,都可迅速治愈。無奈最終把病邪壓入太陰少陰。
某日我治療一中年男性病人,為之處方后告訴他要“水煎服,日一劑”。病人很認真地問了一句:“要加油嗎?”當時聞者數人皆絕倒。某小兒癲癇,父母選擇了手術切除近半個大腦,術后出現偏癱,且反復發燒。來診后我告知,盡量少用抗生素。其媽媽說:“好的,以后我只給孩子吃頭孢。”在座者驚嘆一片。
朋友夫人突然外感風寒,頭痛如裂,周身關節痛不可忍,無汗,電話求方。即處麻黃湯一付,各20克。明日再問之,諸癥皆減,但仍未汗出,此方已對證,而病重藥輕,再用麻黃湯,重用麻黃至30克。一付汗出,諸癥霍然。我在南寧工作,臨床每每見麻黃湯證,用之皆效。若畏麻黃之烈而不敢用,不知何方有此功效。
南寧最近見感冒病患頗多,因天氣突然變熱,不少人貪熱少衣而感冒風寒。再者,春分之后,木火上浮,與天地之間熱氣相合而上灼于肺,易患咳嗽、咽喉干痛。若證屬此,都可用葛根湯合梔子豉湯調治。其方:葛根30,麻黃10,桂枝20,白芍20,生姜三片,大棗30切,炙甘草10,梔子10,淡豆豉30.小兒用量減半。
我在微博中偶爾會隨癥列出一些方子,這些方子多是平和實用之方,且經過我臨床多年應用,自認為安全有效。但有人提出,如果濫用導致病情加重、出現醫療事故怎么辦,這算是誰的責任呢?的確,藥方都需對證才能有效,否則,不加辨證而濫用,必然會出現意外。因此,請謹慎選用我微博諸方,需辨證后再試用。
(三)
朋友說,某病人反復肺炎發作,每年要住院一段時間才行,其辨為陽虛,為處一方,囑常服可預防肺炎復發。病人拿方去找一直治其病的中醫商量,該中醫說方子太補陽了,于是病人不服其方,仍服該中醫寒涼中藥。而肺炎繼續年年復發。此類病人我臨床經常見到,亦拿我的方子找他人商量服還是不服,令人郁悶。
鼻炎枕方:辛荑花500克,藿香100克,佩蘭100克,白芷100克,細辛10克。一料,共搗碎,做枕頭睡覺。此方辛溫通竅,研碎作枕頭,可于睡眠中幫助通暢鼻竅,且味道芳香,既能治病,又方便實用。平時經常曬一下枕頭,保持藥粉干松,可一直使用。
近年來中藥材質量堪憂。曾有不少病人告訴我,在藥店配制同樣的方子,但煎出的藥液湯色偏黑。近日我家鄉一糖尿病患者告知,其在當地服藥三十余付,未見效果,不得已從我工作室寄去中藥,服七付而效果明顯。如果藥材質量不能保證,中醫如何能保證臨床效果!即使用經方,本來方證相符,但無藥亦難取效。
有的人平時不自主地肢體抽動,或自言自語,或頭部抖動,或眨眼,或吸鼻子,如此等等,皆屬風氣內動。可以用白茯苓研細末,溫水沖服,有安神息風之功。白茯苓色白,性屬金,有平逆降氣、收斂巽木心火,使歸之于腎水之功。因此茯苓有鎮靜安神、健脾利濕之效,常用于濕滯、火浮所致失眠、煩躁、妄動諸癥。
前幾天我在回南寧的路上略受風寒,咽癢而咳嗽,無痰,咳聲高亢,晚上眠時咳醒。自處方:麻黃,杏仁,前胡各10克,炙甘草6克,白茅根30。一付藥未盡劑,而諸不適盡去。有人認為炎夏不可用麻黃,亦有人認為南方不宜用麻黃,我認為當辨證用藥,不必拘泥于季節與方位,因證用藥即是。
一男病人半年前感冒,掛水后出現心動過速,之后即呼吸困難,反復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心慌,乏困,兩脅肋時有刺痛,胃脹。五個月時間體重驟減30斤,近十日有尿失禁。化驗結果一切正常,被醫生診為植物神經紊亂,用過安定。但病人不相信自己是精神問題。用麻附細合麻子仁丸加味,一付而癥減。
三陰體質,外感風寒,邪氣被抗生素壓入體內,極易出現心或腎病。奈何機器檢查一切正常,常規醫學只能作為精神病來處理。結果原來的疾病病未愈,又被灌以抗精神病西藥。病人說起治療過程,唏噓感嘆。本來一兩付藥可以治愈的感冒,結果花去數萬元,病卻越治越重。如此醫學,怎么可能保證全人類的健康?
我一女學生淋雨后感冒發燒,并伴全身紅疹。紅疹自面部至頸,漸至軀干前面,最后散布四肢和手腳掌。出汗粘滯,納差,大便溏。舌紅,苔厚膩。自服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不效。我用桂枝20,赤芍20,炙甘草10,生姜五片,大棗30,蒼術15,厚樸15,陳皮10,荊芥10,連翹15,三七3克沖服。一劑疹減,三劑豁然。
一病人腹部肥胖,挺著個大肚子,但身體比較壯實,特別是上半身壯實多肉,且平時應酬比較多,過食油膩。病人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要求調理健康。此為濕濁痰水阻滯于胃腸三焦,需通下腸腑積滯。用大柴胡湯合小陷胸湯加味,藥后大瀉,但精神反而好轉,數天后腹部明顯變小,三高引起的諸癥皆有緩解。
一病人感冒后往來寒熱,明顯是小柴胡證,但其人不信中醫,認為吃中藥太慢,要求入院急診治療。掛水三天,寒熱終于盡退,但面色晦暗,精神萎靡。仲景早有明訓,素體血弱氣虛,腠理開,外感風寒則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正邪分爭而往來寒熱,小柴胡湯主之。藥方對證可一劑而愈,奈何偏喜掛水,引邪入里。
(四)
我在臨床上經常會見到有的人左手腕掌面尺側有明顯的青紫色血絡,位置大約在神門、大陵與內關之間。這是心經與心包經的循行部位,此處見青筋表示心經血瘀。有此種征象的病人時會有心區的諸多不適,包括心慌、心悸、怔忡、胸痛或胸悶等癥狀。及時服些活血化瘀的藥方如血府逐瘀湯,或者針灸可改善癥狀。
以中藥湯藥及針灸為主,配合按摩、燙療、拔罐、刮痧、刺血等為輔治療一些大病及慢性病,時會出現邪氣外透的反應,俗稱為排邪反應,或排病反應。這是機體正氣恢復,把內伏的邪氣向外驅趕的反應。邪氣外透,表現多端,或為咳嗽,為發燒,為紅疹,為腹瀉,為末梢疼痛等,不一而足,需慧眼辨識,方不至誤。
中醫認為,邪之來路亦即邪之出路。因此外感邪氣,需開表祛邪。比如牛進了屋子,正確的方法是打開門窗,從里面向外趕牛。若關緊門窗去殺牛,估計屋子也被牛給毀了。感冒發燒本屬小病,若經誤治,時會出現急性心肌炎、急性腎炎,甚至休克,即是外邪被壓入手足少陰層次了。麻黃附子細辛湯就是這個道理。
感冒是小病,即使不理它,過幾天也就好了。但臨床上我每每見到因感冒被誤治而變成大病重病的案例,實在令人驚訝。外邪侵襲,正氣頑強抵抗,發為高燒。此時正確的治療是辛溫開表,扶助正氣,把邪氣趕出去,則可迅速痊愈。若用寒涼藥物關緊毛孔,然后恣意助邪攻正,則正虛而邪入,從此埋下了大病的種子。
入秋之后,感冒咳嗽病人頗多。暑氣正旺,毛孔未閉,驟然得秋金收斂,外寒因而內客,影響肺氣宣降,則為感冒咳嗽;郁而化火,則為發燒;營衛失調,胃氣不降則會嘔吐。有濕熱留滯則苔黃,有濕無熱則苔白。古方有蔥豉湯,溫胃解表,兼以和中,對入秋之后的各類感冒咳嗽,早期出現以上癥狀時頗有良效。
蔥豉湯做法:連須蔥白三根,淡豆豉20克,加水500毫升,大火煎至沸騰,再加黃酒(紹興老酒或即墨老酒都行)30毫升,再煎至沸騰,即可倒出。并加入白糖適量,既可補益中氣又可調整口感。趁溫服藥,服后蓋被取汗。大蔥辛溫通陽,淡豆豉辛涼解肌,發表升散,二者皆有發汗之功,邪初在表,此方以解散之。
余讀《續名醫類案》,見其案中三藥元胡、當歸、肉桂頗為神妙,因輯出其方,自謂得之古人心者。后讀《是齋百一選方》始知此方宋代已存世,且名為三圣散。“大治手足拘攣,口眼歪斜,左癱右瘓,骨節酸疼,腳弱無力,行步不正,一切風疾,又名舒筋散。”則此明是祛風之方,后世用以止痛,則是方義演變矣。
一女病人與他人吵架生氣后突然心區疼痛,痛如刀割,放射至后背,EKG檢查卻正常。病人平時即肝火偏旺,易發怒。證屬胸痹,治當疏肝理氣、瀉火降濁。急用梔子枳實湯合四逆散,再合枳實薤白桂枝湯,加黃酒100毫升共煎服,五劑而諸癥盡愈。此癥亦可針刺期門、內關、足三里、行間諸穴,行瀉法,亦當可速效。
茯苓色白入肺,味甘淡入脾,有健運脾肺、培土利水、滲濕祛濁之功。我常用茯苓研細末沖服,每次十克,日三次,治療濕濁上泛引起的脫發、面部皮膚油膩等癥;或配合薏苡仁及山藥煮粥常服,治療脾虛濕盛之肥胖,多見啤酒肚,大腹便便,或伴慢性泄瀉、下肢水腫、小便不利等癥,服后往往小便增多,濕濁頓減。
臨床處方后,總會有病人問,此藥方可以久服嗎?我的觀點是任何藥方都不能久服。一則是藥三分毒,久服會傷損正氣。二則藥方對證才有良效,一旦病癥變化,證變方亦當變,若繼續服用反會加重病情。所謂效必更方即是此理。三則藥之取效,全賴脾胃運化吸收。服藥既久,總需一段時間休息,讓胃氣恢復才好。
(五)
臨床治病,手段多端,遠不是只有吃藥一種方法。就中醫來說,藥方既有內服,也有外敷,更有外洗,還有針灸、推拿、刮痧、拔罐、刺絡等等。當用何法,需隨證隨人而施。如小兒感冒發燒,苦于不能服湯藥,則煎藥外洗一樣有效,亦且方便。對于多數病證來說,湯藥與針灸共施,既增其效,又安胃氣,值得推廣。
養生康復諸法,以安胃氣為根本。前賢有言: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因此,若能保持胃氣充足,則百病可治。以惡性腫瘤為例,攻邪化塊諸湯藥方劑多腥臭、苦寒,最敗胃氣,只可短期應用,或配合扶正藥方使用,千萬不可濫用久用。需知胃氣是生死之關,胃氣一敗,則百無生機。我臨床重視中焦,理即在此。
胃氣為人生之根本,治病先需養護胃氣。古賢有云:寧可因食而廢藥,不可因藥而廢食。此語誠可警醒我輩。臨床若不得不用苦寒腥臭諸方,亦當短期服用,并密切觀察病人的胃氣盛衰,以便隨時調方。治療大病重病,藥不得不服,胃氣又不得不養,最好的辦法是針灸與湯藥同用,既可減輕湯藥之毒,又能增加療效。
(一)
對于大病之后或老年、孕婦新產之后,因腸胃津液不足出現的大便秘結,可將蜂蜜一斤入不銹鋼鍋中,微火煎之,并不停攪動,使所含水分漸漸揮發,變成軟泥狀。用手趁熱捻成條,如手指般大小,長約二寸,備用。便秘時可取一個塞入肛門,等出現明顯的便意時,即可自動排出。配合應用當歸貝母苦參丸,效果更好
某小兒便秘,電話求方。仿濟川煎之意,制一小方,當歸6克,枳殼6克,炒萊菔子6克,水煎出一小碗,服之而大便立暢。此方數用數效,此可為小兒便秘備一制法。亦可用蘇葉6克,枇杷葉6克,大火煮開即可溫服,亦有通便之功。小兒便秘,最忌濫用大黃、芒硝之屬,雖能攻下積滯,但徒傷正氣,大是耗損脾陽。
朋友小兒反復感冒,找我開方,每用麻桂大小青龍葛根之類,每次都迅速治愈。甚至于半劑即愈。后多年不再找我開方,問之則曰,照你的用方思路,我一樣可以治好兒子的病。以前兒子一生病,即緊張異常,經常半夜送到醫院,心累神疲。現在有了你的方子,再也不用擔心了,表示感謝云云。我說還是感謝醫圣吧。
此病必是生產時血暈,產后突然眼見昏花,頭眩昏暈,不省人事者,一因勞倦甚而氣竭神昏,二因大脫血而氣欲絕,三因痰濁乘虛泛上而神不守。當急服生化湯兩三付。產婦凡臨產之時,需預先煎好生化湯,即產之后馬上乘熱服下,可保無憂。汗脫者加紅參10克,肉桂3克,一起煮服。從權救急,不必易方,必可有效
朋友表妹生產時突然出現昏迷,但孩子順利生出。當時住在婦幼保健院,反復用以西藥,效果不明顯。朋友為針涌泉、人中、百會諸穴以回陽醒神,略有好轉,囑可再服中藥以助回陽救逆。但管床醫生說要與主任商量,結果三四天一直未服中藥,之后病人突然死亡。此西醫之過也。西醫不能,為何不肯用中醫的方法呢
朋友夫人體瘦而欲孕。現已經閉數月,其脈細弦,自述往昔經血有塊,色暗而量少。此肝血不足、胞宮失養也。欲致其孕,先調其經。囑用膠艾四物湯,不需加減,久久服之可也。后知其連續服五六十劑后,月經恢復正常。年初已經懷孕,現或將產矣。是方于活血養血之中更有補血生血之功,且通溫暖胞宮,故收效。
同事兒子一歲大,反復發燒,至40度。其老丈人是退休西醫,逼迫孩子掛水打針吃西藥。結果數天燒未退。同事心憂不已,要求用中藥。為處柴葛解肌湯,去羌活,重用柴胡30克,生石膏45克。一付而燒減,再劑而燒退。囑再用小劑竹葉石膏湯調理兩天。觀察數天,一切正常。我主張孩子媽媽學中醫,看來還不夠呀。
我治療閉經,若是年少身弱,多屬脾胃運化不足,則宗張錫純之意,用健脾和胃法配合山藥、雞內金,或理沖湯以助運化。或面色蒼白,聲短乏力,則屬氣虛血少,用八珍或者十全大補湯,每可收效。若畏寒肢冷,則喜用扶陽法,選用附子理中丸,或真武湯,或附子湯,隨癥加減。若血瘀明顯,則膠艾四物湯最好。
余臨床所見諸多不孕,多屬于虛寒,因此喜用張錫純溫沖湯,其方既助脾肝腎之陽,又含青娥丸以扶腎精,極具妙用。臨證精確辨證,用此方加減,多可收暖宮助孕之功。精虛血瘀者,可于經期每天吃加紅花煮熟雞蛋一枚,并于經期每天服溫經湯一劑,則更助于懷孕。若仍不孕者,或為肝郁,或為寒濕,需另方治之。
跌打損傷,以及手術之后,必適當服用活血化瘀藥方,以防留瘀。瘀滯于內,或暫時不病。一旦大怒而傷肝,則瘀血可能留滯肝經,變生為腫瘤。或遇體弱氣虛,或遇陽衰寒凝,瘀血即可成為致病因素,導致大病。此點萬萬不可忽視之。比如婦女產后,我建議一定要服生化湯,排出瘀血痰濁,可預防將來生病。
(二)
今日診治一女孩,外感咳嗽,媽媽帶去掛水六七天,出現高燒,再掛水,燒退而出現腹痛,再掛水,痛去出現大便秘結,皮下紅疹,診斷為過敏性紫癜。急用大劑量激素沖擊療法,漸至下肢冰冷。最初不過是簡單的麻黃湯證,高燒可用大青龍湯,腹痛可用麻黃理中湯,都可迅速治愈。無奈最終把病邪壓入太陰少陰。
此病人現在出現了關節疼痛,那是明顯邪在少陰了。我先用麻附細來扶少陰之陽,開太陽之表,更用升降散以升清降濁,并配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以清解表郁之熱毒。并囑咐病人一定要馬上停服激素。激素極傷腎陽,下肢冰冷即是明證。否則,邪氣再深入少陰腎臟,即是腎炎。
我強烈建議,年輕的媽媽一定要學些中醫知識。不但有助于自己保健,且對于小兒生病極有幫助。小兒感冒咳嗽發燒,即使自己不會治療,至少也不至于盲目送去掛水,最終傷損陽氣,病邪自表入里,病情自輕變重,后悔莫及。其實,感冒初期,適當喝點生姜紅糖水,發一下汗,解解表,一般都會有不錯的效果。
孩子生病了,是及時掛水,還是用點中藥,家長自己不妨思考一下。不少人認為西醫治病快,越早掛水越好,其實,就我臨床所見,掛水往往不是病好得快,是把邪氣壓入三陰層次,病情加重了。觀察一下那些濫用抗生素的小朋友,多見面色青暗,胃口不好,精神不振,手足冰冷,且反復感冒,這是邪入三陰的表現。
愛孩子,就要讓孩子健康。大量的臨床觀察,我深刻地體會到,小兒健康之法,在于選擇中醫。濫用掛水,根本不是愛孩子,而是折騰孩子。現代人對于中醫的不熟悉、不了解,其實就是無知。家長不能因為自己的無知,就可以隨意損傷孩子的健康。因此,建議家長不要等孩子生病加重,才后悔為什么不早日選擇中醫
二十多年前,抗生素還沒有被如此濫用,而且,冰箱空調還沒有如此普及,我們體內尚留得些許陽氣,因此三陰體質還不是太多。時至今日,經過空調、冷飲、抗生素的洗禮,再加入食物的工業化生產,三陰體質越來越多見了。現在少有能時耐得住抗生素折騰的。稍有不甚,就容易邪氣內伏,變生大病。
其實,發燒的過程是人體元氣抵抗病邪的過程。在發燒初期最好不要人為地干預。給元氣一些時間,也給元氣一些支持,自然會邪退而正安。如果持續發燒,或者高燒不退,這時就需要我們積極干預。干預的目的是幫助元氣祛除邪氣,而不是幫助邪氣壓制元氣。一正一反,導致不同的健康結果。
我在歐洲,參觀過一些國家醫院,從來沒有看到象在中國一樣的整整齊齊的掛水奇觀。濫用掛水成了中國人治療感冒發燒咳嗽的重大發明,可補西方西醫的不足。我實在是無奈,既為中國的醫療現狀,也為中國人的健康。如果我們國人給中醫多一些機會,我們自己也就會少一些被掛水傷陽的危險。
反復低燒,其實是人體的正氣不足了,對于外侵的邪氣產生不了有效地抵抗,其表現為反復低燒不退。這時的正邪交爭一般都在三陰層次,正確的治療思路不是拼命退燒,而是扶助正氣,根據正氣抵抗邪氣的不同層次,或太陰,或少陰,或厥陰,選擇不同的扶助方藥,正氣一足,則自然邪去而燒退
濫用輸液的危害罄竹難書,抗生素最是傷損人體的正氣,正氣一退,邪氣則一進,自表入里,從三陽進入三陰。人體正氣就如打不死的小強,永遠在盡其最大能力去保護機體的生命,不死不休。可惜,在抗生素的反復侵襲之下,又有幾個人的正氣能夠撐得住這樣的折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