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名中醫消化病方【八】
名醫簡介】
  袁家璣,1913年生,貴州省貴陽市人。中醫世家出身,1935年畢業于北京華北國醫學院,師承北京名老中醫施今墨。現任貴陽中醫學院名譽院長、教授,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及貴州分會理事長,貴州省政協副主席。袁氏從事中醫醫療、教學、科研50余年,深究醫經及前賢醫著,善取各家之精華,辨證準確,論治靈活,于疑難雜證每起沉疴,青年時即蜚聲醫林,尤對內科、傷寒、溫病造詣甚深,對“冠心病”、“中風”有獨到之見解與治效,既重視心脾肝腎陰陽偏盛之本,又重視痰瘀氣滯交阻之標,虛實兼顧,本標兼調,緩急分明。袁氏創制的“冠心通絡舒郁丸”,對治療冠心病有顯著療效。歷年來袁氏撰著了《冠心病辨證論治體會》、《治療中風的體會》、《心病辨證論治》等多篇論文;主編了貴州名老中醫經驗集《醫林拔萃》、《傷寒論講義》、《貴州民間藥草》等七種著作;并參加了國家有關部門組織的審訂《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傷寒論選讀》等多種書籍。
【名方】加味烏貝芨甘散
【組成】三七粉30克,烏賊骨30克,川貝30克,白芨30克,黃連30克,甘草30克,砂仁15克,延胡索30克,川楝肉30克,佛手30克,廣木香18克,生白芍45克。
【功能】柔肝和胃,調氣活血,制酸止痛,止血生肌。
【主治】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病(肝胃不和)、胃脘痛、泛酸、嘔吐、黑便、嘔血等癥。
【用法】共研為極細末,每日早、中、晚飯后各吞3克,連續服用3個月至半年。
【方解】
  本方以三七粉為主藥,能止血、散血、定痛,亦主嘔血、下血;烏賊骨收斂制酸,止痛止血;川貝化痰,散結消腫,與烏賊骨配伍有較強的制酸止痛作用;白芨收斂止血、消腫生肌;芍藥、甘草酸甘化陰、柔肝緩急止痛;黃連清熱燥濕;川楝肉、延胡索、佛手、廣木香行氣活血止痛,砂仁理氣健脾。合而具柔肝和胃、調氣活血之功。為散,便于常服,緩攻徐圖,促進潰瘍愈合,以期根治。本方亦可據證作適當加減。
【病例】
某女,18歲,脘痛二年余,自述脘痛陣作,入夜加重,輾轉難眠,上腹及兩脅脹滿,時有反酸,噯氣頻頻,苔薄白,脈弦,經X光鋇餐檢查,見十二指腸球部有1×1.3cm龕影,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本病例肝胃不和,氣滯較甚,于散中加入制香附18克,以增強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之力。囑其早、中、晚飯后各服3克,堅持服用三月,諸癥好轉。X線鋇餐復查,十二指腸球部龕影消失痊愈,至今已17年未復發。


【名醫簡介】
  袁正剛,男,江蘇省南通市人,1918年12月生。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主任醫師。1936年考入上海中國醫學院系統學習中醫理論,接受名醫丁甘仁學術思想,深得真傳。1940年畢業。先后在上海、南通以醫活人濟世。1949年參加南通醫學研究會任理事。衛生部中醫藥專門研究人員招生,1952年又考入北京醫學院深造,1957年畢業,是我國首批獲得中醫西醫雙學歷的醫師。畢業后分配至江蘇省中醫研究所從事中醫及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是“季德勝蛇藥片”、“陳照治療瘰疬”的主要臨床研究人員。1960年擔任江蘇省中醫研究所“潰瘍病”專題臨床研究和教學工作。曾任《中藥大辭典》現代臨部編寫組長、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江蘇省中醫學會理事、南通市中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南通市分會副理事長、南通市科協常委等職。袁氏主要著作有:《潰瘍病辨證分型的探討》、《活血化瘀法的臨床應用》、《24種中藥對鉤端螺旋體抑制的實驗觀察》、《王孟英醫案按》、《論祛邪法在治療學上的地位和作用》、《返流性胃炎的辨證治療》等;與南京中醫學院孟景春教授合編《中醫各家學說選編》,并曾參加《中藥大辭典》、《中醫學》、《中醫內科學》的編寫。共發表中醫學術論文20余篇。
【名方】安胃煎
【組成】蒲公英30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6克,紅花8克,徐長卿12克,陳皮8克,大貝母12克。
【功能】安胃、寧痛、散結。
【主治】胃脘痛、滯脹納呆屬氣滯絡阻者(慢性胃炎、胃竇炎)。
【方解】
  方中蒲公英,又名黃花地丁,專入脾胃二經,功專解熱,可清胃熱、健胃(安胃)益脾而散結、消除脹氣、止痛,入煎當后下;生白芍性味酸微寒,氣薄味厚,生用可降,有補胃斂陰、平肝之痛之功。白芍能緩肝之氣血使之柔和,肝柔則脾不受侮而痛除,故有抑木之稱。甘草味甘性平,入十二經,有抗炎作用,且能解除胃腸平滑肌痙攣,抑制組織胺所引起的胃酸分泌作用,從而保護胃粘膜。白芍配甘草緩急止痛,書云:“治肝即可安胃”也;紅花,味辛性溫,專入肝經,功能破瘀生新,活血止痛。大貝母清熱開郁,解毒散結,紅花伍大貝母,共奏活絡、散結之功;徐長卿,為鎮靜、止痛之要藥;陳皮,可升可降,為陽中之陰也,須年久者為美;徐長卿佐陳皮,調氣而鎮靜。諸藥合伍,共奏安胃、寧痛、散結之效也。
按語:中醫藥治療慢性胃炎有較好的療效,已為世人所公認。本病屬中醫胃脘痛之范疇。關于胃脘痛之病因病機,在中醫典籍中記述較多。近年來,中醫臨床診斷中對胃脘痛的診斷分型(試行標準)分為七型,即:氣滯證、胃寒證、胃熱證、食滯證、瘀血證、陰虛證和虛寒證等。但臨證中各型錯雜互見,虛實夾雜、寒熱夾雜者多見之,當辨明主次,立法擬方用藥,先后有序推之。袁氏中、西醫學根基較深,是獲得中、西醫雙學歷的中醫內科專家,從事臨床40載,治療胃病是其專長之一。“安胃煎”是袁氏治療胃脘痛(慢性胃炎、胃竇炎)氣滯阻絡證的一經驗效方。其方立法、用藥、配伍較為嚴謹,出奇制勝,少而精,臨床療效頗著。慢性胃炎是一種慢性疾患,服藥當持之以恒,一般1月為1療程。治療中除發揮藥效外,尤應保持心情舒暢,防止過勞過累,食勿過咸,凡辛熱動火之生姜、辣椒,寒涼刺激之蚌、蟹、桃、柿及冷飲皆當禁之。
【加減】口干、舌苔黃、脈弦滑者加制川軍5克;口淡、舌苔白或滑、脈平或緩者加高良姜4克。


【名醫簡介】
  章真如,男,1924年出生,江西南昌人。武漢市中醫院名譽院長、內科主任醫師。首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湖北省暨武漢市中醫學會正、副理事長、武漢“內經”研究會副理事長,武漢中醫藥科研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章真如1942年拜江西名醫許壽仁為師,從此涉足杏林,矢志岐黃。1953年被江西省選派參加中南大區衛生部舉辦的針灸師資訓練班進修,并以優異成績留武漢市針灸療法門診部工作,后合并轉入武漢市中醫院工作,先后任內科醫師、研究室副主任、內科主任等職。章老以《內經》陰陽學說為主導,多年來致力于朱丹溪學說研究,因此繼承和發揚了朱丹溪學術思想。近十年來,他撰有《滋陰論》、《調氣論》等專著,并先后在全國各地醫學雜志發表論文60多篇,同時還主編了《中醫急癥》一書。章真如對肝膽疾病研究頗深,他在臨床上對膽石癥與膽道感染做了長期研究,并創制了“消石利膽丸”,臨床總結318例,總有效率為90%,通過了湖北省衛生廳的科研成果鑒定。現已在臨床廣泛應用。
【名方】疏肝利膽湯
【組成】 柴胡10克,枳殼10克,赤芍10克,甘草8克,木香10克,黃芩10克,黃連6克,熟軍8克,內金10克,郁金10克,川樸10克,山楂10克。
【功能】疏肝理氣、利膽通便。
【主治】肝膽濕熱導致之脅痛、脘脹、口苦、口干、食納呆滯、惡聞油膩、時作嘔吐或噯氣不止、大便秘結,甚則惡寒發熱、出現黃疸、脈弦、舌暗紅、苔黃膩。
【用法】一日服一劑,水煎二次,分服。
【方解】
  上述癥狀,屬于肝氣郁滯、膽氣不暢、木郁土壅、濕熱內蘊,其癥脅痛、脘腹脹滿,大便秘結、納少、厭油、或作嘔惡、噯氣,脈弦為肝脈,舌苔黃膩,為濕熱內蘊之象(結合臨床診斷,本癥與現代醫學的膽石癥與膽道感染基本一致。因此,本方治療膽石癥、膽道感染效果良好)。本方是從《傷寒論》大柴胡湯化裁而來,重在疏肝健脾理氣、清熱利膽通便,方中柴胡、郁金、枳殼疏肝理氣;芍藥、甘草緩肝和中;黃芩、黃連、大黃苦寒利膽通便;內金健脾消積;山楂入肝導滯;木香、厚樸寬中理氣,共奏疏肝利肝作用。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宜清淡飲食,勿吃過分油膩食物,即高蛋白、高脂肪類食物以及不易消化食物等。
【加減】脅痛較甚者可加玄胡、川楝子;大便秘結甚者,熟軍改用生軍;個別患者大便稀溏去熟軍加藿香;嘔惡噯氣甚者加法半夏;消化不良加炒二芽;苔黃厚膩加金錢草;惡寒發熱加銀花、連翹;黃疸出現加茵陳、山梔。


【名醫簡介】
  張繼澤,1927年生,江蘇省丹陽市人。南京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江蘇省中醫院主任醫師。1948年畢業于上海中醫學院,后從父張澤生繼續深造,跟隨門診、出診,深得家傳。1952年在衛生部舉辦的北京中醫進修學校第6期師資班結業,1953年分配在江蘇省衛生廳中醫處工作,1969年調至蘇南煤礦醫院任主治醫師,1975年至江蘇省中醫院工作迄今,曾任副院長、全國中醫學會江蘇分會理事。目前擔任《江蘇中醫》雜志編委會主任委員、院專家委員會顧問組副組長等職。張氏擅長中醫內科,在繼承其父經驗基礎上,對診治脾胃病有專長,并有所發展。認為萎縮性胃炎的主要病機,不是胃陰不足,而是中虛氣滯,此類病人約占總病人數的55%,主張采用大劑甘溫調中法則。曾先后發表《關于萎縮性胃炎的幾個問題探討》、《萎縮性胃炎的辨證論治》等論文17篇。1990年8月應日本北海道漢方醫學會、東洋醫學會的邀請,參加第13屆年會,并在會上作了關于萎縮性胃炎診治的學術報告,榮獲該會發給的感謝狀。1982年張氏等編著的《張澤生醫案醫話集》,由江蘇科技出版社出版,行銷全國,受到好評。1983年研制的“張澤生教授脾胃病診療與教學經驗應用軟件”,通過省科委、省衛生廳組織的專家鑒定,被評為江蘇省科技成果獎。
【名方】溫陽健胃湯
【組成】潞黨參15克,炒白術10克,白芍10克,炒枳殼10克,高良姜5克,陳皮6克,法半夏lO克,川桂枝3克,木香5克,炙甘草3克。
【功能】溫運脾陽,健胃和中。
【主治】胃脘痛屬于中虛氣滯型的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及十二指腸球炎。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方解】
胃脘痛是常見癥狀。根據張氏1986~1987年207例胃脘痛統計,屬中虛氣滯型胃病占總病例數的55.1%,本方專為此型而設。張氏認為中氣即中焦脾胃之氣,中虛即脾胃氣虛。脾胃為后天之本,中氣健旺,則化生氣血,充養五臟六腑,脾胃亦得自養。若中氣不足,脾胃功能衰減,納運失常,生化乏源,氣機不得舒展暢運,甚而變成滯氣,形成中虛氣滯證。臨床常見病人痞悶不舒,胃脘隱痛,喜熱喜按,得食則痛緩,舌苔薄白或胖白,脈濡細。張氏結合臨床實踐,汲取先賢“人以胃氣為本”、“脾胃屬土,惟火能生”的學術思想,自擬溫陽健胃湯,冀能甘溫補中,中氣得益,濕化氣行,升降潤燥復常,以達溫運脾陽、健胃和中之目的。方中黨參、白術益氣補中,善治脾胃氣虛諸癥,桂枝溫經通陽,白芍緩急止痛,但使用時白芍用量要倍于桂枝量,取其溫陽而不傷陰,又能加強止痛之力,高良姜溫中祛寒,木香行氣止痛,陳皮、半夏化痰理氣降逆,枳殼破氣寬中,甘草調和諸藥。本方經臨床使用,有效率達95%。
【加減】食欲不振去黨參,加炒山楂、雞內金;大便稀溏木香改煨木香,加炒神曲;睡眠欠佳加熟棗仁、夜交藤。

【名醫簡介】
  張介安,生于1921年,湖北黃陂縣人,家世六代業醫,專擅兒科。張老自幼受家庭熏陶,酷愛祖國醫學,年幼曾學中藥炮制法及隨父張百川學醫八年,選讀醫學經典及家傳善本,此后開始臨床應診。曾任武漢市第一醫院兒科主任、武漢市中醫醫院副院長、全國中醫兒科學會理事、湖北省中醫兒科學會理事長、武漢市衛生系統科學研究學術委員會委員。現任武漢市中醫醫院技術顧問、主任醫師。張老行醫四十余載,在小兒望診及用藥上有獨特的經驗,善從觀形色、察苗竅中辨證定證,進而以審證求因的方法治療小兒各種疾病,療效顯著。采用攻下治療小兒頑疾、重癥、危癥亦頗具成效。“三包末藥,一張處方”是張氏祖傳治病的獨到之處,故其父曾吟詩曰:“吾家素業小兒科,醫缽真傳活幼多,妙在一單三貼藥,籌方癥上不蹉跎。”其經驗方具有:“藥味少、藥量小、價格廉、效果好、重復性強”的特點,如:消食一號(該院現制成消食口服液),麻甘二號,六味止瀉散,克咳喘等方藥用于臨床,深受患兒家長的歡迎,撰有《中醫急癥》(兒科部分),發表了《攻下法在兒科臨床的應用》等論文10余篇。
【名方】消食散
【組成】厚樸200克,內金、陳皮各60克,建曲、檳榔、二芽、茯苓各100克。
【功能】行氣消積,導滯和胃。適應癥:納呆,噯腐吞酸,腹脹腸鳴,口渴喜飲,手足心熱,頭頂汗多,夜寐不寧,大便干結或便溏不爽,舌苔白厚膩。
【用法】以上群藥,按質分炒,共研細末,瓶裝備用,開水泡服,1歲以內,每次5克;1~3歲,每次10克;4~7歲,每次15克;7歲以上每次20克。每日2~3次。或以上諸藥,取常量煎服,每日1劑。
【方解】
張老用消食散治病是從六腑生理功能的認識上出發的。胃屬六腑之一,內經云:“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正常時,六腑的納運飲食,傳導水谷是虛實更替,通而不滯。后世又提出:“六腑以通為用,腑病以通為補。”源于此理論根據,他認為:“胃氣以通降下行為順,以滯塞上逆為病。”今飲食內傷,阻滯于胃腑,胃脈不通,氣血不暢,故而百病皆生。消除積滯,是疏通胃腑的根本,腑通則諸證皆除。方中厚樸辛苦溫,行氣寬中,消膨脹為主藥;輔以內金、檳榔消宿積;建曲、二芽消食化滯為佐;茯苓、陳皮健脾和中為使,全方功能消宿而化滯,行氣破積而和中,達到“菀陳除、腸胃潔、飲食自進。”
【加減】兼有風寒咳嗽者,加蘇葉、姜夏;兼風熱者,加銀花、連翹;兼暑濕者,加藿香、佩蘭;兼發熱者,加地骨皮;口干甚者,加石斛;口臭,加生石膏。


【名醫簡介】
  張鏡人,生于1923年,原籍上海。出身中醫世家,為第十二代傳人。他幼承庭訓,博習中醫藥學。1946年經國家考試院中醫師考試合格。張氏擅治熱病及內科雜病。近年來,從事心血管病、脾胃病、腎病、結締組織病的臨床證治研究。曾采用益腎健脾、清熱化濕配合泄濁法,邪正兼顧,治療慢性腎功能不全,取得良好效果,獲1981年上海市中西醫結合科研成果二等獎。又創立調氣活血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使胃粘膜腺體萎縮逆轉,引起醫學界的重視。獲1986年(部級)全國中醫藥重大科研成果甲級獎及國家級科技進步三等獎。先后主編《辭海》中醫分冊、《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并在國內外醫學雜志上發表論文五十余篇。現任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氣血理論研究室主任、上海醫科大學教授、上海市衛生局顧問、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副會長暨上海市分會副理事長。
【名方】安中湯
【組成】柴胡6克,炒黃芩9克,炒白術9克,香扁豆9克,炒白芍9克,水炙甘草3克,蘇梗6克,制香附9克,炙延胡9克,八月札15克,炒六曲6克,焦谷芽12克。
【功能】調肝和胃,健脾安中。
【主治】脘部脹滿、疼痛、口苦、食欲減退,或伴噯氣泛酸、脈弦、細弦或濡細、舌苔薄黃膩或薄白膩、質偏紅。
【用法】水煎,分2次,飯后1小時溫服。
【方解】
  胃居中焦,與脾以膜相連。胃屬腑而主表,脾屬臟而主里。脾氣宣升、胃氣肅降,脾性喜燥、胃性喜潤。二者相反相成,猶如稱物之“衡”。平則不病,病則不平,其不平的病機,主要是升降的失調,燥潤的不適。然需指出,脾胃升降的生理活動,全賴肝膽的疏泄功能,肝膽的疏泄功能減退,則脾胃升降的秩序乖常。于是木郁化熱,土壅釀濕。中焦濕熱干擾,則脾胃的燥潤違和。故表現為脘部脹滿、疼痛,甚或噯氣泛酸、納谷不馨。其癥在胃,但從病機分析,顯系肝失條達,少陽津氣不展,郁熱犯胃侵脾,氣機阻滯所致。治療當遵吳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法論,疏肝膽以調升降,適燥潤以和脾胃,糾其偏而達其平。嘗自訂安中湯應用于臨床,頗獲成功。
方中柴胡疏泄肝膽,升清解郁;黃芩苦寒沉降,泄熱除濕;白術、扁豆健脾助運;白芍、甘草緩急安中;蘇梗、制香附理氣快膈,溫而不燥;延胡、八月札調營止痛,散而能潤;炒六曲消脹化滯;焦谷芽和胃進食。
【加減】疼痛較甚,加九香蟲6克;脹滿不已,加炒枳殼9克;胃脘灼熱,加連翹9克,或炒知母9克;噯氣,加旋覆花9克(包),代赭石15克;泛酸,加煅瓦楞15克,海螵蛸15克;嘈雜,加炒山藥9克;苔膩較厚,加陳佩梗9克;舌紅苔剝,去蘇梗,加川石斛9克;便溏,加焦楂炭9克;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克、煨木香9克;便結,加全栝樓15克,望江南9克;腹脹,加大腹皮9克;X 線示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加鳳凰衣6克,芙蓉葉9克;胃粘膜活檢病理示腸上皮化生,加白花蛇舌草30克;腺體萎縮,加丹參。 


【名醫簡介】
  張林,生于1941年,吉林省洮南市人。1963年畢業于長春中醫學院。現任吉林省白城中心醫院中醫科主任,主任中醫師、白城市政協委員、中國科協會員、吉林省中醫學會理事,省中醫老年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白城市中醫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法人代表。曾多次被評為省、市科技先進工作者;還被評為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吉林省及白城市名中醫。1997年被國家二部一局批準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業醫40載,勤奮鉆研,精通經旨,擅解疑難。廣集古今中西之精華,立志于創立新醫藥學。臨床擅治肝病、腎病、風濕病、結腸炎、冠心病、男性性功能障礙、盆腔炎、牛皮癬等頑疾,有獨到見解,高效良方。尤其對肝硬化的診治:他究其“血不利則為水”的論述,立活血柔肝,健脾益氣,軟堅消痞法,擬“人參鱉甲湯”,辨證加減,綜合調治,療效甚佳。曾主編及參編醫著《簡明中醫內科手冊》、《中醫證候診斷治療學》等十一部,在國內外省以上刊物及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六十二篇,參加“萊菔子降壓片治療高血壓病的研究”,獲衛生部重大醫藥衛生科技乙級獎。
【名方】人參鱉甲湯
【組成】白參20克,當歸、川芎、茵陳各25克,姜黃、郁金、丹皮、赤芍、茯苓、雞內金各15克,鱉甲、土鱉蟲、柴胡、青皮、白術各10克,甘草5克。
【功能】活血柔肝,健脾益氣,軟堅消痞。
【主治】肝硬化,以肝血瘀阻為主。
【用法】將鱉甲、內金搗碎先煎半小時,再兌入其它藥,慢火兩煎,取藥液300毫升,分兩次空腹溫服。
【方解】
  肝硬化多由肝炎、酒精中毒、情志郁結等因,致使疫毒濕熱傷及氣血,肝脾腎三焦功能失司。邪深病重,氣血精微大敗,水失運化,虛中挾實,多屬危候。故此,方以白參、白術健脾益氣,川芎、當歸、赤芍、丹皮養血柔肝,化瘀生新,疏通脈絡之品為其主藥;輔以鱉甲、土鱉蟲、姜黃、郁金活血破瘀,軟堅散結,去痞消積之品助其主藥攻其癥結;以茵陳、茯苓、甘草清熱解毒,除濕利水,益腎通利三焦;以柴胡、青皮瀉熱解郁、疏肝利膽,理氣和胃為其佐使;故諸藥配伍,臌脹可愈。
臨床應用:此方雖然長于肝血瘀阻之臌脹,但因肝硬化病因、各期病機癥狀各有不同。所以臨床應審因辨證,加減用藥,他還主張內外合治,藥食并用,綜合治療。如癥見濕熱偏盛,黃疸,便秘者:重用茵陳,加板藍根、大黃、枳實、垂盆草、桃仁。寒濕困脾,腹瀉肢冷者:加肉蔻、附子、炮姜。肝脾腫大者:加黃精、神曲、山藥、甲珠。脘脅脹痛,痞硬拒按者:加元胡、木香、砂仁、川楝子;也可用以大黃、龍爪菊、垂盆草、紅花搗制的“大龍垂紅膏”敷患處。體壯水盛者:酌用以甘遂、大戟、芫花、木香、黑白丑研制的“逐水散”棗湯服;或用“吹鼻散”(苦丁香、冰片)。脾腎陽虛,腹水及周身水腫重者:酌減姜黃、郁金、土蟲等,重用白術,加澤瀉、螻蛄、豬苓、大毛、桂枝。肝腎陰虛,氣血失和,血小板減少,熱傷脈絡而致吐、衄、便血者:酌減姜黃、郁金、丹皮、土蟲,加廣角、仙鶴草、茜草、三七、生地。失血過多者:加黃芪、伏龍肝。轉氨酶高而不降者:加萊菔子、丹參、五味子等。大三陽久不轉陰者:重用白術、白芍;加雙花、大青葉、白花蛇舌草。腹水不盡,血漿蛋白低、球白倒置,貧血,肝功能異常者:加用“升蛋白散”(黃芪、黃精、白術、琥珀、白參、三七);配用藥膳食療“鯉魚紅豆冬瓜湯”(鯉魚、赤小豆、冬瓜)。肝硬化早期、恢復期水消體虛者:配用“肝藥”(紫河車、藏紅花、紅參、茵陳、土蟲、姜黃、內金、郁金、三七制蜜丸)調之。


【名醫簡介】
  張濤清,1915年生,山東省煙臺市人。1929年拜當地名醫王玉為師,從此步入醫門,先后在煙臺、北京等地行醫。1952年初參加中央衛生部舉辦的針灸研究班深造提高,同年11月赴甘肅工作,從此懸壺隴上。張氏從五十年代起即注重于針灸的科學研究工作,對細菌性痢疾、糖尿病、小兒麻痹、咽喉炎、聲帶小結、視神經萎縮等病針灸效果顯著。創針灸治痢五穴方用于急慢性菌痢臨床治療及實驗研究,先后撰寫《針灸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142例療效觀察及對淋巴細胞轉化率的影響》、《針灸治療急性菌痢的療效觀察及其機理的實驗研究》、《針灸治療細菌性痢疾的臨床研究》、《針灸治療細菌性痢疾的實驗研究》等論文三十余篇。還編著了《針灸治療菌痢臨床和實驗研究論文集》、《甲乙經原文出處考》等書籍。張氏曾先后兩次獲全國醫藥衛生科技大會獎,并兩次獲部級科技成果獎,多次獲廳局級科技成果及優秀論文獎。1982年獲省勞模稱號。歷任省政協二至六屆委員。現任甘肅省中醫院名譽院長,甘肅皇甫謐針灸研究所名譽所長、主任醫師,中國針灸學會理事,中國針灸學會臨床研究會顧問,甘肅省針灸學會名譽會長等職。
【名方】針灸治痢方
【組成】天樞(雙),下脘,關元,足三里(雙),神闕。
【功能】通腸導滯,清熱利濕
【主治】大便膿血,量少次多,腹痛,里急后重,或下痢時發時止,日久不愈,苔膩,脈沉數。
【用法】前四穴進針得氣后,施以捻轉提插平補平瀉手法。腹部穴位針感向四周擴散,下肢穴針感向上下傳導,留針30分鐘,在留針期間每隔10分鐘行針1次。神闕穴隔鹽大艾炷(每艾炷用艾2克)灸2壯。一般每日1次,若大便次數在五次以上者,每日上、下午各針灸1次,連續治療5~9天。慢性痢疾以艾灸為主,即下脘、神闕、關元穴隔鹽艾灸3壯,天樞、足三里針刺,施以補法,每日1次連續7~14日。
【方解】
天樞為足陽明胃經穴,又為大腸之募,疏調腸腑,理中氣消積滯。關元、下脘為任脈經穴,前者為足三陰經與任脈的交會穴,又為小腸之募穴;后者為足太陰脾經與任脈交會穴,疏通腸胃,理氣導滯,清化濕熱。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又為胃腑下合穴,合治內腑,調理脾胃,鼓舞中土,培生化之源,中氣健旺,自能化生氣血。神闕為任脈經穴,用艾炷隔鹽灸,溫通元陽,補益腎氣,健運胃腸,化濕熱祛積滯。共奏清熱除濕,理氣導滯,固本補虛,平復陰陽之功。
【加減】發熱加大椎、曲池;腹痛劇烈、小便短赤者加三陰交針刺。


名醫簡介】
  張天僑,1918年生,江蘇鎮江人,現為上海市楊浦中心醫院主任中醫師(顧問)。張氏師從上海名醫丁濟萬。1946年參加南京中央考試院國醫考試合格。1955年參加醫院工作。從事中醫內科臨床50余載。早年因季節流行性熱病較多,且上海為大都市,人煙稠密,因而對流行性病治療積有豐富經驗。在辨病辨證基礎上治療眾多雜病,常持兩個原則:一是雜病有其病情夾雜的特點,所以重視調理和留人治療的原則;二是時代進展,病種有新出,藥物有新知,重視“今病”和“今藥”的運用,因而在臨床上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和病家的信賴。著有《痛癥專輯?治痛十法》等,發表論文近20篇。
【名方】腸結湯
【組成】炒萊菔子30克,紫蘇9克,川芎2克,當歸9克。
【功能】行氣活血,通腸導滯。
【主治】腸中有結,梗阻不通,便秘腹脹,不得矢氣,或伴嘔吐。
【用法】水煎服。
【方解】
  腸結癥,因腸腔內容物不能順利通過腸道,形成脹痛嘔閉四大主癥。有食、蟲、疝、積以及六淫七情等腸內、腸外病因。首要解決的是閉癥(大便不通),閉癥能解,脹痛嘔皆可順利而解。本方萊菔子、紫蘇取其行氣寬中、消食化滯、通利二腸,配以芎歸行氣活血,共成通結之功。蓋不得矢氣者氣不行也,古云“氣為百病母”,又云“氣如橐龠”,故有形之結先借無形之氣以推之。
  按語:《傷寒論》用承氣湯法“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此癥腹脹閉不得矢氣,屬慎用承氣下法之例。想因梗阻之結,不同于一般燥矢,有其二腸功能或器質性改變,如不完全性梗阻,承氣攻之可能下達,若完全性梗阻,峻藥猛攻,恐有脹滿不能食,甚至腸膜破損下血之虞,故《傷寒論》只用小承氣湯試探之法,在今日當以保守療法與手術治療相結合處理。
【加減】可先用萊菔、蔥頭炒熱外敷臍腹;嘔吐加玉樞丹1克,妊娠嘔吐用生姜、半夏、桑寄生;痛甚加蘇合香丸1粒;舌苔厚加枳殼、厚樸;生冷積滯發病者加公丁香、干姜;有腹部手術史腸粘連病史者加徐長卿、黃柏;疝氣加柴胡、烏藥;蛔蟲加烏梅、花椒兼香油灌服;感染中毒加牛黃至寶丹1粒;氣虛加黨參、升麻;津虧加石斛。
【病例】
王姓5月女嬰,患中毒性出血性小腸炎、麻痹性腸梗阻,用牛黃至寶丹1粒化服,外用萊菔、蔥頭熱敷,體溫下降,便通正常,腹膨即消。又治郭男75歲,腹部劇痛陣發,1日數次,便閉無矢氣,滿舌厚苔,脈弦,2年前有回盲部腫瘤手術史,診斷:粘連性腸梗阻。用萊菔子、紫蘇、枳實、厚樸、柴胡、赤芍、徐長卿、忍冬藤、川芎、當歸,藥后便通痛解。


【名醫簡介】
  張學增,生于1937年,山東寧津人,現任德州市中醫院名譽院長,主任中醫師,兼任光明中醫函大顧問,山東省中醫多學科研究會理事,省中醫心腦病學會理事,婦科學會理事等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64年北京中醫學院醫療系本科畢業后留校任教,在北京求學工作期間,親聆全國著名中醫秦伯未、任應秋、王鵬飛等老師的教誨并深得其傳,為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1973年要求調回原籍德州,先后在醫專、人民醫院、中醫院從事教學、臨床、科研和領導工作,30余年來致力于中醫事業,勤奮鉆研,學風嚴謹,思路開拓,擅長于內、婦、兒、針灸諸科疾病的診治,尤精于心腦血管病、消化、呼吸等疑難病的研究,臨床實踐中提倡辨證論治和專病專方專藥相結合,他辨證準確,用藥精當,力雄而量足,常以“膽大心細、智圓行方”,嚴以律己,醫理嫻熟,學驗俱豐。善于總結,勤于筆耕,已發表論文30余篇并多次獲獎,“安老湯加減治療更年期綜合征”獲市衛生科技成果獎,多次參加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會,參與撰著《中國基本中成藥》、《中英文實用中醫文庫》等四部專著。任德州地區中醫學會理事長、中醫院院長兼書記10年,將一個不足百人、固定資產不到40萬元的“爛攤子”,建成擁有200多職工、科室齊全,有門診、病房、宿舍數幢大樓,固定資產800多萬元的現代化綜合中醫院。1990年被授予優秀黨員、地區名中醫師等榮譽稱號。
【名方】參苓赤白止瀉湯
【組成】黨參10克,茯苓10克,赤石脂15克,白術10克,補骨脂10克,肉蔻10克,蓮肉10克,椿根皮15克。
【功能】健脾補腎,澀腸止瀉。
【主治】腎陽虛衰,脾失健運,大腸不固致泄瀉經久不愈者(腎脾兩虛之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
【用法】浸泡20分鐘,文火煎30分鐘,取頭煎二煎合并,日分早晚兩次服。
【方解】
  泄瀉病因雖有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等不同,導致脾、胃、腎、大小腸之功能失調是其共同的關鍵,特別是久瀉纏綿必體弱陽虛、腎陽虛損命門火衰,不僅二便失司,還致脾失溫煦健運之職,清濁不分,升降失調,腸虛不固則泄瀉難愈。方用黨參、白術甘溫健中益氣;茯苓甘平入脾胃肺腎,既健脾補中又利水滲濕;赤石脂、肉蔻甘溫入腎大腸,是收斂固澀止瀉的要藥,60年代初目睹名師王鵬飛用之治療急慢性虛寒型腹瀉患兒均應手取效;補骨脂溫澀入腎,壯陽固腸,是為溫腎健脾要藥;蓮肉甘澀平入脾腎,既補脾止瀉又益腎固澀;椿根皮苦澀寒入胃大腸,用于本方既防過于溫燥又能澀腸固下止瀉。
臨床應用:本方對虛寒型急、慢性腹瀉標本兼治,平穩有效,如進3劑不能顯效加訶子12克、石榴皮15克;泄瀉緩解腹痛仍著者加炒粟殼10克;納呆惡心者加砂仁10克、草蔻10克;泄瀉向愈仍面色蒼白、怕冷、四肢不溫者加制附子6克、炒干姜10克;泄瀉雖愈而見口、鼻、咽干燥、目澀者加麥冬12克、枸杞子10克。本方用于小兒患者藥量酌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江蘇名醫陳少農灸百會,針大陵,太沖,公孫,足三里治3年嘔吐案
名中醫消化病方6
種脾胃病,一篇搞懂如何灸
名老中醫之路之(37 )董德懋
打嗝停不下,肝在“生悶氣”!中華祖先早已看透此病
養生堂《名醫夫妻的養生經-2》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荃湾区| 武汉市| 邵东县| 湟中县| 仙游县| 万州区| 南康市| 南皮县| 洪江市| 靖安县| 藁城市| 岳西县| 班戈县| 宜兰县| 那坡县| 云霄县| 丘北县| 体育| 古田县| 安龙县| 峨边| 克东县| 聊城市| 临桂县| 清镇市| 镇坪县| 巴里| 昌吉市| 永清县| 潞城市| 江源县| 蚌埠市| 南丰县| 龙游县| 济南市| 满洲里市| 台前县| 襄城县| 集贤县| 昌江| 沙坪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