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名中醫消化病方【三】
【名醫簡介】
  李昌源,1916年生,四川省銅梁縣人。1933年跟師學醫4載,1937年考入成都國醫館。后在貴州省畢節地區開業行醫。1958年到貴州省中醫研究所從事臨床及理論研究,1965年貴陽中醫學院建立后調該院從事中醫教學和臨床工作,先后擔任貴陽中醫學院傷寒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李氏在50年的臨床實踐和教學工作中,潛心鉆研經典醫籍,博覽各家之說,尤對《傷寒論》卓有研究,曾在國內許多醫學雜志及1982年南陽仲景學術會上發表論文。擅長治療外感熱病及各科雜病,尤對肝炎、肝硬化等肝臟疾患療效顯著。
【名方】臌脹消水丹
【組成】甘遂粉10克,琥珀10克,枳實15克,沉香10克,麝香0.15克。
【功能】行氣逐水。
【主治】肝硬化腹水。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裝入膠囊,每次4粒,于空腹時用大棗煎湯送服,間日1次。
【方解】
  李氏認為,肝硬化的病機主要是肝、脾、腎三臟的損傷和功能失調,導致氣滯、血瘀、水停所致,腹水形成是肝硬化進入晚期的標志,是影響氣血運行、妨礙臟腑功能的主要因素。本著《內經》關于“先病而后生中滿者治其標”、“小大不利治其標”的原則,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自擬臌脹消水丹以行氣逐水、前后分消,水去則經隧通、氣血行,諸證即可緩解。
  本方以甘遂瀉腹水而破瘀血為主,輔以枳實破結氣而逐停水、沉香降逆氣而暖脾腎,佐琥珀利小便而通經絡、麝香通諸竅而活血滯。上藥裝入膠囊,棗湯送服,其旨在顧護脾胃,免傷正氣。諸藥合用,滯氣散則腹水消,氣血臟腑可望恢復。
  注意事項:本方攻下逐水,藥力峻猛,僅為“急則治標”權宜之法。宜謹遵《內經》“衰其大半而止”之誡,水去其六即換用疏肝健脾、溫腎利水等法以鞏固療效,不可蠻攻以傷其正氣。
【病例】
徐某某,男,46歲?;几斡不顾≡褐委?個多月無明顯好轉。就診時形體瘦怯,精神萎靡,腹大如鼓,鞏膜皮膚黃染,晦暗不鮮,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弱。肝功能化驗sGPT480單位,黃疸指數40單位,TTT20單位,TFT(+++),A/G倒置。首投消水丹以折其水。腹水大減后,予茵陳附子理中湯合五苓散以溫中健脾、化氣行水。服13劑后,腹水全消,黃疸盡退,肝功能明顯改善,精神、食欲大進,二便正常。調治3個月后復查,肝功能全部恢復正常,體重增加,康復上班。追訪8年,未見復發。
【名醫簡介】
  李成綱,生于1937年,陜西鳳翔縣人。1964年畢業于陜西中醫學院醫療系。歷任鳳翔縣中醫醫院院長,全國中醫藥學會專病委員,陜西中醫藥學會理事,寶雞地區中醫學會副秘書長,市高級職稱評委會委員,市政協特邀委員?,F為寶雞市中醫研究所所長,寶雞市中醫醫院中醫藥研究室主任,內科教授,主任醫師。第二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從醫30余年,精通醫理,崇尚實踐,博覽群書,學驗俱豐,擅長內科,兼通兒、婦科,中西合璧,歸納出溫、清、消、補諸法施治內、婦、兒、男科常見病及疑難雜癥,尤對心腦病、肝腎病、脾胃病、陽萎等病的治療卓有成效。多次參加省、市中醫科研攻關項目:“杜仲葉代杜仲皮治療高血壓”,“神威壯陽膠囊”,“肝復寧”等藥的觀察與研究,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曾在國家及省級刊物發表論文40余篇。“病毒性肝炎辨治”、“宣上通下治癃閉”、“腦卒中辨治心得”、“神威壯陽膠囊治療陽萎臨床研究”、“炙甘草湯治療脈結代、心動悸之我見”、“活血化瘀治療疑難雜癥體會”等分別獲優秀論文二、三等獎,并以“神威壯陽膠囊治療陽萎”一文而應邀赴美進行國際學術交流。
【名方】肝復寧
【組成】茵陳30 克,板藍根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露蜂房10克,白礬3克, 山豆根3克,紫草10克,大黃6克,生芪30克,鹿銜草30克。
【功能】清熱利濕,解毒活血。
【主治】病毒性肝炎。
【用法】先將藥物用水浸泡30分鐘,先武火后文火煎20~30分鐘,煎3次,共取汁400毫升,每日1劑,早晚各1次分服。
【方解】
病毒性肝炎屬難治疾病,常反復發作,有的可演變為肝硬化、肝癌。本病系因濕熱、疫毒內攻,肝臟嚴重受損,并傷及營血為主要表現的疫病類疾病。病機以“毒”為本,兼有濕熱瘀滯。方中茵陳、白花蛇舌草、板藍根、大黃、蜂房、山豆根、紫草清熱解毒,以增強吞噬細胞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抵抗力,促進機體清除濕熱毒邪;露蜂房、白礬具有解毒殺蟲、通利血脈之作用;生芪、鹿銜草益氣育陰,扶助正氣,增強免疫力,促使肝功能恢復。諸藥共奏清熱解毒、行氣化濕之功。
【加減】肝復寧是專為治療病毒性肝炎而設的自擬基礎方,臨床尚須加減變通。本病急性活動期,邪實正實階段,以肝復寧為主,加大清熱利濕、解毒化瘀藥物,如虎杖、蚤休、白花蛇舌草、白礬、蜂房的用量;如熱邪重于濕邪者,加黃柏、黃連、山梔;濕邪重于熱邪者,加薏仁、茯苓、蒼術、滑石;食少納呆者,加九香蟲、焦三仙、雞內金;有出血傾向者,加生地、丹皮、水牛角、女貞子、旱蓮草等。本病遷延期,正虛邪戀階段,病情持續六個月以上,肝功能反復異常,煩躁易怒,心情不暢者,加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之逍遙散輩。因疏肝理氣藥多系香燥之品,過用有傷陰之弊,故用量不宜過大。可重用郁金,因此味既可疏肝脾之郁,又可行血中之氣,經臨床觀察,大量應用不但能保護肝細胞,增加血漿蛋白,縮小腫大之肝脾,而且可迅速改善肝功能,促使肝病康復?;謴推?,正虛邪退。根據肝臟“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特性,治療時,在謹守病機的前提下,遵照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明訓,減輕原方清熱解毒之劑用量,輔以健脾補腎、益氣和營之法調服,一則可提高機體免疫應答,二則可增強免疫功能,促進氣血充盈,正勝邪祛,始能獲效。
【名醫簡介】
  李浚川,生于1929年,武漢市人?,F為武漢市職工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曾任全國中醫學會湖北分會副理事長等職。李氏幼讀私塾10年,1946年,師從武漢名醫李紹陵先生門下,1952年秋,在青山鎮中醫聯合診所工作,1959年到原武漢中醫學院任教。李氏曾主編《醫易會通精義》,并協編《傳統老年醫學》、《中醫急癥》、《實用中醫內科學》等書,發表論文20多篇。李氏治學嚴謹,對于經典理論的理解,頗多創見。在臨證治療方面,他崇尚脾胃學說。認為脾胃健運,則水谷能化,水濕能運,從而正氣得助,邪氣自無由入,正如東垣所謂“……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若……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所以他用藥多取淡滲、甘緩、芳化之品。認為淡滲利濕,即所以健脾,脾惡濕,濕去脾自健也;甘緩為補脾之正法;芳化則既可醒脾化濕,又可理氣助運,使甘緩之品補而不滯。這樣組合的處方,輕靈和調,對諸多慢性疾病的調理,屢奏殊功。如治水腫(腎炎)病,多以健脾為主,參、芪、苓、術常作首選,意在崇土以制水;腫甚、小便不利用白茅根、車前仁以利之;對急性實證有熱者,加銀、翹、知、柏以清之;慢性虛證除補脾益氣為主外,恐因脾虛不運而致積濕生熱,一般不主張驟進溫補,常在甘緩、淡滲的基礎上佐以清利;若慮其胃不和,可加砂仁、木香,芳香以和之,臨床屢收良效。
【名方】通膽湯
【組成】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實10克,黃連6克,吳茱萸3克,木香6克,砂仁6克,甘遂3克,大戟3克,白芥子10克,虎杖12克,銀花15克。
【功能】疏肝利膽,通絡止痛。
【主治】膽囊炎、膽石癥。
【用法】水煎服,1日1劑,分2~3次口服。禁忌:消化道出血者及孕婦忌服。
【方解】
  中醫文獻本無膽囊炎、膽石癥之名,但類似記述頗多,如《靈樞?脹論》有“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金匱要略》之“懸飲內痛”證,《景岳全書》之“痰飲停伏胸脅疼痛”等,都與本病相近似,且治療都以逐飲去痰為主,本方即導源于此。如以控涎丹為主力,意在逐痰飲以利膽道之開通,其中四逆散雖為“少陰病,四逆”而設,但柴胡、白芍、枳實都有疏肝理氣、散結緩痛的作用;黃連、吳茱萸能清熱平肝和胃,有“左金平木”、調和肝胃之用;再加銀花、虎杖以清濕熱,砂仁、木香以和胃,共奏疏肝利膽排石止痛之效。
按語:本方主力為控涎丹,由甘遂、大戟、白芥子組成,能逐胸膈上下痰飲,此處借用于利膽;除去甘草的四逆散,即白芍、枳實、柴胡,以免甘草與遂、戟相反之嫌;吳茱萸、黃連即左金丸,又名茱連丸,結合砂仁、木香調和肝胃,再加銀花、虎杖清除濕熱。
【加減】發熱加連翹、蒲公英;痛甚加延胡索;小便短赤加白茅根、茵陳草、金錢草;發黃加茵陳、黃柏;大便秘結加大黃、玄明粉;嘔惡加陳皮、白術。
【名醫簡介】
  李鳴皋,生于1918年,河南省唐河縣人。出身于中醫世家,幼承家技,精研岐黃,弱冠之年即懸壺故里。1952年參加工作后,多次外出進修深造,中醫理論造詣頗深,臨床經驗極豐。他法崇經方,但不廢時方,知守善變,兼通諸家,并蓄其長。他長于內科,尤擅肝胃的調理。創“百病皆源于郁,諸郁多責于肝”的學術思想,解決內科疑難癥,有立起沉疴之功。特別是對肝郁而致的消化系病癥,辨證至意深心,治療機闊法活,愈病者眾,聲譽遠布,人稱“肝膽脾胃派”。他歷任唐河縣人民醫院副院長,南陽地區人民醫院副院長等職?,F任南陽地區中醫學會顧問,河南省中醫學會名譽理事,河南省中醫研究院名譽研究員,張仲景國醫大學名譽教授等職。他一生著作頗豐,發表于有影響的中醫學術期刊論文30余篇,著《李鳴皋醫案選》一書。脅痛、胃脘痛治療經驗已建立了“李鳴皋中醫專家電腦診治系統”。
【名方】舒肝安胃湯
【組成】丹參30克,百合20克,臺片15克,木香6克,大貝15克,鍛瓦楞20克,白芍30克,黑梔子6克,甘草12克,黑黃芩12克。
【功能】理氣化瘀,養陰清熱,解痙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炎。
【用法】空腹服,1日1劑。病程較長者,可將上藥共為細面,調服或裝膠囊吞服,每服生藥粉6克,1日3次飯前服。
【方解】
  本方丹參、木香、臺片理氣化瘀止痛以治肝郁氣滯、氣滯血瘀之本,取大貝、瓦楞子收斂制酸解其標;取百合、白芍養陰柔肝,配梔子、黃芩清熱育陰,以實肝體、養胃陰、治其兼癥;甘草緩中,配白芍解痙止痛。共奏理氣化瘀、養陰清熱、解痙止痛之功效。
  按語:該病主要病因為頻繁的情志刺激過度,特別是憂思與惱怒,引起肝氣郁滯,疏泄太過,橫犯脾土;以及長期飲食不節,勞倦內傷,導致氣滯血瘀而成。故篩選具有理氣化瘀、養陰清熱、解痙止痛功效藥物組成一方,曰“舒肝安胃湯”。臨床運用數十載,該方具有止痛速、潰瘍愈合快優點,證實祖國醫學“不通則痛”的病理機制。但對病程較長者,應注意保護胃氣,切勿過用寒涼、香燥、滋膩之品,以免克伐胃氣。就是大便秘結者,瀉下之品也不可妄投,宜用開上治下法,調其氣機,大氣已轉,矢氣頻作,方全效速也。
【加減】胃陰虛極者加寸冬、石斛;胃火熾勝者加黃連;脾胃氣虛者合入小建中湯;胃氣上逆者加赭石、半夏;痛甚者加元胡;出血者加白芨、青黛。
【病例】
胡某某,男,45歲,工人。反復胃脘痛8年余,加重1月。經檢查診斷為胃潰瘍。住院治療10天。給予解痙止痛藥,效果不著,遂求中醫診治。診見:胃脘痛,伴泛酸、口干、納差便干,舌質淡紅,舌苔薄黃,脈沉弦。診為肝氣犯胃。投以舒肝安胃湯加石斛、黃連,3劑,水煎服。藥服1劑痛止,3劑服盡,諸癥消失。上方繼服六劑停藥,隨訪1年未發。

【名醫簡介】
  李培生,1914年生,湖北漢陽縣人。湖北中醫學院教授,衛生部全國高等醫藥院校中醫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自幼隨父讀書并學醫,30年代初,曾遙從上海名醫惲鐵樵受業兩年,1936年以后在漢陽縣從事中醫臨床工作,1957年調湖北省中醫進修學校進修后留校任教,1959年轉湖北中醫學院,先后擔任內經、溫病、傷寒、內科、醫史、方劑等學科的教學,曾任兩屆全國傷寒師資班主講。教學的同時,長期從事臨床工作,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李教授學識淵博,深通中醫經典,尤精于《傷寒論》,對歷代400多注家中的200多家作了悉心的研究,先后主編了全國高等醫藥院校統編教材《傷寒論選讀》、《傷寒論講義》、全國西醫學習中醫教材《傷寒論》、全國高等中醫院校《教學參考叢書?傷寒論》、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函授教材《傷寒論》。其主要著作有《柯氏傷寒論翼箋正》、《柯氏傷寒論附翼箋正》、《柯氏傷寒論注疏正》等,并在全國各地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余篇,培養《傷寒論》專業碩士研究生10余名。
【名方】疏肝利膽湯
【組成】柴胡10克,黃芩8克,海金砂15克,金錢草15克,雞內金10克,川郁金8克,炒金鈴子10克,白芍10克,炒枳實10克,赤茯苓15克,車前子10克。
【功能】疏肝利膽,清熱除濕,理氣和營,止痛散結。
【主治】肝膽濕熱蘊結之證(包括膽系感染疾病,如膽囊炎、膽結石、急性黃疸以及血吸蟲病肝硬化腹水等)都有較好的療效。本方加味,對肝癌晚期病人出現黃疸者,亦有緩解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服3次。
【方解】
本方系李教授多年臨床診治肝膽疾病的經驗方,對肝膽濕熱證有良好的療效。制方是從經方大、小柴胡湯、四逆散的基礎上,又綜合時方之有效藥味加減變化而來。方用柴胡苦平疏木解郁,黃芩苦寒清火瀉熱,柴胡升達,黃芩苦降,升降協調,最能疏肝利膽,而為本方應用之主藥。海金砂(系中草藥之海金砂)、金錢草二味寒涼清利濕熱,從而協助柴胡、黃芩發揮疏肝利膽之作用。雞內金化石磨堅、消積導滯,使肝膽疏泄得以恢復正常。郁金理氣解郁、和血散結,佐芍藥以和營舒急。金鈴子入肝行氣、止痛解結,佐枳實以消痞除滿。茯苓白入氣分、赤入血分,本方用赤茯苓深入血分而利濕行水。車前子通氣道、利小便,使肝膽濕熱蘊結之邪,得以從小便而出,所謂“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加減】黃疸色深加茵陳;泛惡欲嘔加炒川連、法半夏、橘紅;腹脹加川厚樸、大腹皮;大便秘結加酒洗川大黃;脅肋脹甚加青皮;脅肋痛甚加玄胡索;小便不利加滑石、豬苓、澤瀉。先生曾試用本方加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各30克,治療肝癌晚期病人出現黃疸者數例,亦有暫時緩解作用。

【名醫簡介】
  李乾構,生于1937年,江西省吉安縣人。畢業于廣州中醫學院,現任北京市中醫院院長、主任醫師、教授、研究生導師。兼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脾胃病急癥組組長、中華醫學會理事、北京中醫藥學會副理事長、全國脾胃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從事中醫醫療、教學、科研工作3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診治肝膽疾病、胃腸疾病和男科病,療效顯著。治病主張健脾和胃、調理氣血、平衡陰陽。主編了我國第一部中醫胃腸病專著《中醫胃腸病學》,還主編了《中醫脾胃學說應用研究》、《急癥胃痛證治》等專著,任《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志》主編。在國內外發表論文50余篇。先后獲各級科技成果獎8項。
【名方】健脾理氣湯
【組成】黨參10克,炒白術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陳皮10克,姜半夏10克,炒枳實15克,厚樸15克,炒萊菔子30克,熟軍3克。
【功能】補氣健脾,理氣消脹。
【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屬脾虛氣滯證者。癥見:胃部脹滿,食欲不振,餐后飽脹加重,惡心,噯氣,大便溏干不定,疲乏無力,舌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弦。
【用法】每日1劑,煎煮2次,取藥液300毫升,分3次于餐后半小時服。我院用上方制成沖劑,取名胃脹沖劑,每袋6克,餐后半小時用開水沖服兩袋(12克)。
【方解】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稱非潰瘍性消化不良,其患病率高達20~30%,占消化科門診量的50%左右。其發病機制尚未明了,西醫藥治療療效尚不確切。隨著胃動力藥物的發展,雖然取得一定療效,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影響其臨床應用,其遠期療效亦不能肯定。中醫學雖然無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屬“胃痛”、“痞滿”、“噯氣”、“反酸”、“嘈雜”范疇。多因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情志所傷,損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弱,運化失司,升降失常,氣機阻滯引起胃腸運動功能紊亂而病。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二臟,本病以脾虛為本,氣滯為標,臨床多表現虛實相間,治宜通補兼施。方中以四君子湯補氣健脾為基本方,用黨參補中益氣;白術健脾化濕;茯苓補脾益胃,利水滲濕;甘草補脾,調和諸藥。考慮到情志因素在運動障礙型消化不良患者發病中的作用及脾土與肝木之間相克關系,方中大劑量用疏肝理氣之品,以枳實苦瀉辛散,破氣消脹,消積導滯;厚樸味辛行散,疏利氣機,為行氣消脹要藥;肝郁不舒,橫逆上竄,犯胃雍土,則脾胃升降功能受到影響,加入陳皮、姜半夏行氣降逆,和胃止嘔,消痞散結。飲食因素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病的重要原因,方中有炒萊菔子下氣消食,除滿消脹。中醫學認為胃以降為順,以通為用,即“胃以通為補”,胃降則生化有源,出入有序,胃氣不降則壅滯成病,故方中加入少量熟軍通臟導滯,蕩滌胃腸,通利水谷,調中化食,活血化瘀,安和五臟,以遂胃腑通降之生理特點,恢復脾升胃降納運水谷的生理功能。舍生用熟,乃慮及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脾虛為本之病機特點,用熟軍緩緩導滯祛邪,兼以活血而不傷正。全方共奏補氣健脾,理氣消脹之功。補氣兼以理氣,補而不滯,健脾兼以舒肝,培土疏木,肝脾并調,組方合理,臨床應用獲得良效。
按語:據臨床觀察,健脾理氣湯不僅能消除臨床癥狀,改善舌象脈象,實驗研究表明,健脾理氣湯還可以促進運動障礙型消化不良患者胃的排空功能,改善患者空腹血漿胃泌素、胃動素低下及胰高血糖素升高的狀態,使患者D-木糖排泄率低下的狀態恢復正常。臨床與實驗研究說明,健脾理氣湯具有促進消化、吸收,調節胃腸運動,增加胃排空的作用。
【加減】兼見濕熱者加茵陳、藿香、虎杖以清化濕熱;兼有食積者加焦三仙、雞內金以消食導滯;兼有瘀血者加丹參、三七粉以活血化瘀;兼有肝郁者加香附、郁金以舒肝解郁;兼有燒心反酸者加烏賊骨、煅瓦楞以和胃制酸。

【名醫簡介】
  李壽山,字岳東,主任中醫師、教授,1922年生,山東省平度市人。出身于中醫世家,自幼好學,秉承庭訓,隨父學醫。他勤求經典,博采眾長,上自內、難、傷寒、金匱,下至千金、外臺、溫病各家,莫不涉獵攻讀,博學多聞,對其重點內容尤能熟記辨惑。1940年懸壺于大連,1956年到遼寧省中醫進修學校(遼寧中醫學院前身)師資班深造。李教授臨證50年,篤信仲景,學驗俱豐,擅用經方以治熱病、急癥、重癥,尤長于脾胃病及心腎系疾患。對瘀血證治與舌下絡脈診法頗有研究,曾榮獲遼寧省優秀論文獎。在從事醫療、教學、科研工作數十年中,素以家傳《百病賦》為臨床指導,療效卓著,屢起沉疴痼疾;其辨證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及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研究,已通過專家鑒定,獲市科技進步獎。曾任遼寧省中醫學會副會長、大連市中醫醫院院長,市中醫研究所所長?,F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全國中醫內科脾胃病專業委員會顧問、遼寧省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內科分會副主任等職。李教授主要著作有《傷寒論句解新義》、《臨證辨治心法》、《臨證用藥心法》,并參與編寫出版了《當代名老中醫臨證薈萃》等多種著作。先后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
【名方】健中調胃湯
【組成】黨參15克,白術10克,姜半夏6克,陳皮6克,降香10克,公丁香6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6克。
【功能】益氣健中,調胃止痛,斂瘍制酸。
【主治】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癥見胃痛、嘈雜、泛酸、空腹尤甚、得食稍緩、喜暖喜按、噯氣矢氣、大便或溏或燥、舌質淡紅、苔白滑、脈象沉細或弦。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方解】
  方中黨參、白術益氣健中、調補脾胃,姜半夏、陳皮理氣化痰、降逆和胃,降香化瘀止血,公丁香溫中降逆,海螵蛸制酸斂瘍,炙甘草和中緩急。共奏健中調胃、斂瘍止痛之功,對脾胃虛弱、氣滯停飲、偏虛偏寒之胃病、嘈雜、泛酸諸癥有良好的效果。
【加減】偏陽虛寒盛者,冷痛較重加良姜、畢澄茄;兼氣郁不暢者,脘腹脹滿、噯氣矢氣多加佛手、香椽皮;兼停飲者,泛吐清水或胃有振水音加茯苓、生姜;兼脾不統血,大便色黑或嘔血,倍黨參,加炮姜、三七粉。
【病例】
房某,男,44歲,患胃脘隱痛10余年,每屆秋冬加重。近因嗜食涼飲,胃痛發作。噯氣、嘈雜泛酸、喜暖喜按、胃有振水聲、大便先硬后溏,上消化道鋇透診為胃及十二指腸復合潰瘍。曾服胃先優、甲氰脒胍不愈。診脈沉細,舌淡紅苔白滑,予健中調胃湯加茯苓15克、生姜6克,水煎早晚分服。進藥3劑,胃痛止,偶有不適少頃即安。原方加減再服3劑,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復查上消化道鋇透,病灶愈合、龕影消失,隨訪2年一切良好。

【名醫簡介】
  李振華,生于1925年,河南省洛寧縣人。中醫教授,主任醫師。出身于中醫世家,在中學讀書時,即隨父學醫,21歲開始行醫。李氏現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及中醫理論整理研究委員會副主任,河南中醫分會副會長。1987年被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傳記中心收錄入《澳大利亞及遠東科技名人錄》。40余年來,李氏從事中醫臨床醫療和教學工作,精研醫理,治學嚴謹,除長于治療疑難雜病外,晚年致力于脾胃學說的研究,指導了10多名脾胃及心血管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著有《中醫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治療》、《常見病辨證治療》等書。合著出版的書籍有《河南省名老中醫集錦》、《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全國中醫大專院校統用五版教材《中醫內科教材》、《中國當代名中醫醫案精華》、《中醫內科學》等。先后在全國和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30余篇。獲河南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進步獎的科研項目有“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臨床研究”、“脾胃氣虛本質的研究”、“耳部信息診斷腫瘤的研究”。李氏運用脾胃學說,對胃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自擬了理脾愈瘍湯,經多年臨床應用,效果良好。
【名方】理脾愈瘍湯
【組成】黨參15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砂仁8克,厚樸10克,甘松10克,劉寄奴15克,元胡10克,烏賊骨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棗3枚。
【功能】健脾溫中,理氣活血。
【主治】胃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用法】每日1劑,文火水煎兩次,早晚各服1次。
【方解】
本病多因憂思惱怒,久郁不解,肝氣郁結,橫逆于胃,胃失和降,氣血壅滯,潰破成瘍;或因飲食生冷不節,損傷中陽;或久病脾胃陽虛,復加飲食寒冷所傷,中陽不振,虛寒凝滯,氣血不暢,而成潰瘍。其病位在胃或十二指腸,但其病理機制與肝脾密切相關。故本病的病理演變有肝郁化火傷陰、氣滯血瘀和脾胃氣虛等不同病理階段,這即構成了臨床不同證型的內在病理依據。本病系慢性疾病,以胃脘隱痛,饑餓時痛甚,得食緩解,病處喜按,喜熱惡寒,胃脹暖氣,每在春秋季犯病。脾胃氣虛證多見,占本病各證的80%以上,本方的適應證。方中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益氣健脾;桂枝、白芍、生姜、大棗配炙甘草調和營衛,溫中補虛,緩急止痛;砂仁、厚樸、甘松、劉寄奴、元胡疏肝和胃,理氣活血;烏賊骨生肌收斂,制酸止痛。共奏健脾溫中,活血止痛,生肌愈瘍之效。
【加減】如潰瘍出血,大便色黑者,加白芨10克、田七粉3克(分2次沖服)、黑地榆12克;如語言無力,形寒畏冷,四肢欠溫者,加黃芪15~30克,甚者加附子10~15克;如噯氣頻作者加丁香5克、柿蒂15克;如食少脹滿者加焦山楂、神曲、麥芽各12克

【名醫簡介】
  李正芳,生于1920年,山西省萬榮縣人?,F為甘肅定西縣中醫院主任醫師。世業醫,父早喪,15歲隨岳父趙星橋老中醫學習。1961年由甘肅省衛生廳調定西地區醫院任中醫科主任。1984年定西縣中醫院成立,任黨支部書記兼院長。1984~1989年,任甘肅省中醫學會理事。1981年任定西地區中醫學會理事長至今。1988年晉升為中醫內科主任醫師。習醫50余年來,治內科疾病重視脾胃,處方用藥以溫運為主。喜讀書,性耿直,不慕名利。學術上以《內經》為藍本,以《脾胃論》為基礎,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名方】新加胃苓湯
【組成】藿香6克,茯苓30克,豬苓10克,制蒼術10克,澤瀉10克,制香附10克,砂仁10克,小茴香10克,高良姜10克,陳皮10克,姜半夏10克,建神曲10克,生姜10克。
【功能】溫中理氣,燥濕健脾。
【主治】平素脾胃虛寒,胃納不健,消瘦虛弱,困倦乏力?;蛞蝻嬍成?,致脾胃虛寒,胃痛腹瀉,或上吐下瀉。診得舌苔白薄、白膩,脈沉、沉弱、沉遲者,為脾胃虛寒之見證。
【用法】先用水浸泡2~3小時,以浸透為度,藥物浸透后,用文火煎煮,水開后煮20分鐘,煎成一中碗,頭二煎分2次服,每日早晚飯后2小時,各服1中碗。服藥后休息。
【方解】
胃腹痛虛實寒熱均有,但在臨證過程中,虛寒多于實熱,此方為五苓散去桂枝,平胃散去厚樸,加藿香、香附、砂仁、茴香、良姜、生姜,以溫中散寒。半夏、陳皮以化濕理氣。定西為山區,氣候高寒,農民群眾平素慣食漿水酸菜,此為形成脾胃虛寒之主因。男人好飲罐罐茶(苦味生茶),吸煙,飲酒易傷脾胃。積幾十年之經驗,凡經透視診斷為慢性胃炎或淺表性胃炎者,多為脾胃虛寒證。用新加胃苓湯加減治療,效果較好。
【加減】胃脹痛吐酸者,加海螵蛸20克;胃腹脹劇者,加炒枳殼10克;胃脹痛及兩脅下痛,表現為肝胃不和者,加佛手10克;胃痛腹瀉四、五次,或七、八次者,加炒白術10克、白蔻10克,砂仁加為15克。
【名醫簡介】
  李正之,生于1925年,黑龍江省克山縣人。青島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1942年就讀于新京醫科大學,1958年于山東中醫學院西醫學習中醫班學習,以優異成績結業獲中央衛生部三等獎。1961年到青島市中醫院從事中醫內科及中西醫結合工作,并接受名醫錢軸范、付乃杰等的指導,深得真傳。早期從事痹證(風濕?。┑难芯?,1978年從事潰瘍病的研究。1986年參加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參蘆及其復方制劑對冠心病的臨床及實驗研究工作”,該課題于1991年正式通過國家鑒定。曾任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務科主任,市第八、九屆人民代表,市科協委員,市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等職。1991年3月被確定為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著作有《傷寒方歌訣及注釋》、《痹證的辨證論治150例分析》(獲市科技大會獎)、《生物全息與經絡》、《論腑主通以通為用的理論價值》、《腹脈研究》、《辨證與辨病結合》、《烏頭的臨床運用與中毒防治》、《六淫與致病》(獲省優秀科普獎)。曾參加中醫內科臨證手冊的編寫。擅長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以及脾胃病的治療。
【名方】平胃湯
【組成】蒼術6克,佛手15克,陳皮12克,甘草5克,車前子12克,徐長卿30克,黃芪12克,蒲公英30克。
【功能】除濕平胃,理氣止痛。
【主治】胃脘痛(慢性胃炎、潰瘍?。?。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方解】
脾胃互為表里,慢性胃病多脾胃同病,方中蒼術燥濕健脾;陳皮、佛手理氣為平胃散之變法,但較平和,燥濕之力較平胃散弱,理氣而不破氣;公英、陳皮、佛手均微苦可健胃。胃炎常伴有粘膜水腫,故用車前子合蒼術除濕消腫止痛,通則不痛,公英清熱解毒合甘草以利于消除炎癥且可制約蒼術以防因燥化熱。黃芪補中益氣,徐長卿止痛,共為除濕平胃理氣止痛之劑。平胃亦有抑制脾濕之意,故無脾濕之證慎用。
【加減】脘腹脹痛噯氣頻作加香附10克、川芎10克、半夏10克;胃脘灼痛或嘈雜不適加黃連9克、黃芩10克;吐酸加左金丸;寒盛加桂枝10克、干姜10克,去蒲公英;陰虛去蒼術,加麥冬15克、石斛15克;便秘加栝樓30克、決明子10克;潰瘍病各型均可加莪術10克,甘草用量加倍;慢性胃炎加水蛭5~10克,以活血化瘀。 
                                       
【名醫簡介】
  梁乃津,生于1915年,廣東省南海縣人?,F任廣州中醫學院附屬廣東省中醫院顧問、主任中醫師。梁氏于1937年畢業于上海中國醫學院。抗日戰爭開始回廣東粵北行醫,主編《廣東醫學旬刊》,1946年在廣州惠行善院任職,主編《新中醫》;1948年兼任廣東中醫??茖W校教師。解放后,歷任廣州中醫學會理事長,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內經》教研組組長,廣東省中醫藥研究所所長,廣東省中醫學會理事長,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1986年起任博士研究生導師。梁氏是全國第六、七屆政協委員。梁氏從醫50多載,治學嚴謹,精究醫理,臨床經驗豐富,學術水平較高,提倡中西醫結合。擅長治療內、兒、婦科疾病,治療胃腸、呼吸、風濕及老年疾病有獨特經驗和卓著療效。梁氏治療胃脘痛的驗方“金佛止痛丸”和“胃乃安”等已研制成中成藥,由廣州中藥一廠生產,曾獲廣東省科技成果獎?!拔改税病?989年獲國家醫藥管理局優質產品獎。梁氏發表論文20余篇,早年影響較大的有《論中醫科學化》、《論中西醫特質及中西醫匯合問題》等,專著有《傷寒論概要》、《瘧疾學》和《麻疹學》。
【名方】金佛止痛丸
【組成】郁金、佛手、白芍、延胡、姜黃、三七。
【功能】行氣活血,柔肝止痛。
【主治】胃脘痛。
【用法】本方由廣州中藥一廠生產,制成丸劑,市面有售,按說明書服用。
【方解】
胃脘痛常見于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此多因情志所傷、飲食失節及感受邪氣致胃中氣機阻滯、氣郁血瘀。故治療應以行氣活血為主,氣血通暢則胃痛自除。方中郁金、延胡行氣活血止痛;佛手行氣和胃消滯;三七祛瘀生新止痛。因肝體陰用陽,肝藏血,以氣為用。故行氣活血不忘養陰柔肝,肝體得充則肝用自常。氣血流暢,故重用白芍,既可柔肝止痛,又可防止行氣藥之辛燥傷陰致胃燥。諸藥配伍,共起行氣活血、柔肝止痛之效。此方經現代藥理學實驗證實,具有鎮靜止痛和解痙止痛等作用,臨床上除用治胃脘痛外,還可用治痛經、心腹諸痛。臨床在原方的基礎上辨證及隨癥加減,療效甚佳。
【加減】疲倦乏力,少氣懶言,腹脹便溏,舌淡脈弱者為氣虛,加黃芪、黨參、白術;口干咽燥,舌紅少津,脈細或數者為陰虛,加沙參、麥冬、花粉;口苦口臭,舌紅苔黃,脈弦滑數者為肝胃郁熱,加蒲公英、黃芩、柴胡;面色晦暗,胃痛如鉆,舌有瘀點或舌質暗者為血瘀嚴重,加桃仁、川紅花、五靈脂;惡心嘔吐者為胃氣上逆,加法夏、橘紅、竹茹;脘痞腹脹,胃納不佳,舌苔厚濁者為胃中積滯,加厚樸、枳殼、谷麥二芽;精神緊張,驚惕不安,難寐夢多者為肝郁失神,加合歡皮、蘇梗、珍珠母、石菖蒲;噯氣泛酸、饑餓易痛者為胃酸增高,偏寒者加烏賊骨,偏熱者加珍珠層粉、浙貝。

【名醫簡介】
  梁申,生于1907年,廣西玉林縣人?,F任廣西中醫學院教授。梁氏自幼酷愛醫藥,17歲時即隨名老中醫學藥習醫。自1945年10月行醫以來,歷任長榮鄉醫務所所長、廣西中醫學院中藥教研組組長等職。梁老從事醫學臨床、教研工作數十年,精通內、外、婦、兒、傷科,尤其是對奇難雜癥有很深的造詣;先后編著、講授過《婦科學》、《方劑學》、《藥物學》、《方劑中藥學》、《瘡瘍學》等教材和課程。梁老無私、好學,有良好的醫風醫德,他經常外出遍訪草醫,博采眾方,注重實效。幾十年來,凡有病者,有求必應,他還經常自采、自購、自制藥物用于患者,分文不取。
【名方】三姐妹湯
【組成】三姐妹15克,山芝麻10克。
【功能】清熱解毒、化濕。
【主治】濕溫時疫。
【用法】用清水600毫升浸藥15分鐘后煎成200毫升藥液,傾出用杯裝好,藥渣再加清水500毫升煎取150毫升藥液,去渣后將2次煎取的藥液混合后再煎煮濃縮成200毫升,分3次服。
【方解】
  濕溫時疫乃感受濕熱病毒而引起,亦有因素蘊脾濕不化又復感外邪所致。薛生白說:“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胃為水谷之海,脾為濕土之臟,所以濕溫證總以脾胃為病變重心。正如章虛谷所說:“濕土之氣同類相召,濕溫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惫拾Y見身熱不揚,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脘痞,大便不爽或溏泄,口不渴,面色淡黃,舌苔三角型,脈濡緩。
三姐妹清熱解毒,善解肌表及腸胃之邪毒,二藥合用,清熱解毒化濕,善清脾胃濕熱;山芝麻解表清熱,消腫解毒,化濕之力倍增,用治濕溫時疫,屢有奇效。此方用于防治現代醫學的正、副腸傷寒確有藥到病除之功。(注:三姐妹又叫細葉香茶菜?!稄V西本草選編》有記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胃腸功能紊亂的中醫藥治療心得
中醫文獻盛循卿臨診精華
每日秘方 | 來自武鳴中醫的胃脘痛(慢性胃炎)秘方
蔡慎初辨治慢性萎縮性胃炎
王垂杰教授脾胃病診療經驗拾零
介紹治肝三十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浠水县| 南宫市| 德阳市| 鹤庆县| 陆丰市| 土默特左旗| 宜丰县| 怀集县| 北票市| 若尔盖县| 奉化市| 台南市| 六盘水市| 湛江市| 河东区| 富阳市| 米林县| 辽阳市| 米脂县| 清水河县| 温州市| 柘城县| 昭通市| 房山区| 湖州市| 凯里市| 正宁县| 阜康市| 西青区| 台南市| 涞水县| 纳雍县| 宜州市| 昭平县| 浏阳市| 长沙市| 鲁山县| 镇平县| 招远市| 郓城县| 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