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金匱要略》講課文稿3
【原文17】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
原文17,辨證的時候要留意病癥是在哪個地方,按張仲景這樣說,前面條文里的“腎水”、偏下焦的,肯定是用利水的方法。“肺水”、“脾水”、“心水”、中上焦的,應該要兩樣都用一下,在臨床當中只要辨證用藥,都不用擔心的。
【原文18】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谷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原文18,“脈沉”是里面陽虛,水氣就會重了。“沉、遲”都是陽不足的情況。“趺陽脈伏,水谷不化”,“脈伏”是一個把脈的感覺,我覺得這個要自己慢慢感受下。從“水谷不化”可以看出病人的中焦、消化能力是陽氣不足。“脾氣衰”,大便就稀了,這樣的病人還會出現(xiàn)一天幾次大便的情況。有同學可能覺得對脈不熟悉,這里又多了少陽、少陰脈。這些指的是什么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理解。“脈細”也是虛的、陽不足的情況。“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血分”指的是血液、血氣方面的問題。男子小便不利,是氣化不好,是腎氣不足、精氣不足、陽氣不足的那一類。如果女性的話,陽不足就會經水不通。很多女病人說月經來不了,一滴一滴的,很少,我就說黃芪煮水喝,她的月經量馬上就正常了,這都是不夠氣、氣不足的情況,用黃芪補一下就會改善的。
【原文19】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沖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
師曰:寸口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當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后,營衛(wèi)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沖,喉咽塞噎,脅下急痛。醫(y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以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騰,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后。
原文19,這個學生說了這么多癥狀,其實是問張仲景“其脈何類”,這個學生好像問得不到位,他是喜歡把脈,可能是王叔和,后來寫了一本《脈經》專業(yè)書。我個人來說,如果可以的話,就想問一下張仲景,“這一類的脈有怎么樣的癥狀。”這樣的話,在臨床中辨證就更準確了。兩千年下來,癥狀是不變的,哪里不舒服就是不舒服,但是把脈的感覺,不同人是有不同感受的。張仲景說,“寸口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這是病人陽氣不足的表現(xiàn),“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剛開始的癥狀是比較細微的,也不嚴重,年輕時陽氣充足是不覺得的,到了40歲之后,身體就開始出問題了,這都是人體的陽開始走下坡了。“陽衰之后,營衛(wèi)相干,陽損陰盛”,就是說陽氣不足,陰就上來了,“結寒微動,腎氣上沖,喉咽塞噎,脅下急痛”,張仲景也說了,如果一般的醫(yī)生沒有辨證正確,以為這個是留飲,不看病人的體質,用了猛藥、“大下”,芒硝大黃之類的藥大把放下去,病人就麻煩了。“氣擊不去”,這里是氣虛的“氣”,“后重吐之”,病人本身是陽不足,還這樣瀉一下,就更慘了,會出現(xiàn)“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張仲景說,“又用葶藶丸下,當時如小差”,當時小便的情況是會改變一點的。葶藶子是利水猛藥,病人雖然虛,當時還是能排掉一點水,病人的胃口會好一點點,但如果再不調理病人的身體,腫的情況就又出現(xiàn)了。“胸脅苦痛,象若奔騰,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這個情況的話,應該“當先攻擊沖氣令止”,應該用厚樸一類的藥,把氣降下去,厚樸也有利水的作用。張仲景這里沒有說用什么藥,我個人說一下,我是從這些癥狀和病人的體質說厚樸。“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后”,咳好了,喘也就好了,先治新病,病當在后。前面的那么多陽虛的癥狀,病人已經是慢性病了,如果出現(xiàn)表證的、有新的病,是可以先治新病的。在我個人臨床當中感覺先后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病人陽虛的情況有多重要分清楚,像前面的,陽虛的病人還用葶藶子,陰也不足了,陰陽兩虛,病人真的辛苦了。做醫(yī)生到這個程度,真的可悲,害了不少人。
【原文20】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已黃芪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原文20,腹痛,加芍藥的話是補陰,這個肯定是絞痛的一類。病人說腹痛,作為醫(yī)生一定要多問一句“是怎么痛法”,隱痛的是陽不足,絞痛是陰不足的痛,多問一句話,用藥就更準確。防己是對于肌表、身腫有作用。黃芪是補氣的。身重、惡風的病人,《方劑學》里用了玉屏風散(其實是防風、黃芪、白術),能固表、增強衛(wèi)氣。看張仲景原文這里的藥方,就更容易看到哪個藥是針對什么情況,比較容易看得清楚。玉屏風散治的是自汗,防風、白術、黃芪。在臨床中是可以靈活加減來用的,對于自汗的情況,主藥是黃芪,特別是吃飯時出汗多的,這是氣虛了。有的小孩子動一動就一身汗,都是氣不足的表現(xiàn),要針對著來用黃芪。如果是晚上睡覺是潮熱、出汗、盜汗的,這個是里面有熱,用冬桑葉是很好的。同學們一定要分清楚。
【原文21】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原文21,甘草、大棗是和胃的,石膏對胃熱、表熱起作用的,麻黃對肺濕、肺水起作用的。肺主皮毛,張仲景這里用了麻黃通肺,肺氣通了,人的水氣減下去了。石膏也有微微去內熱的效果,但張仲景擔心石膏過涼了,加了生姜來平和石膏的寒。
【原文22】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已茯苓湯主之。
原文22,防己,我前幾年試過,一喝了之后,整個身體都發(fā)汗比較厲害的。這里的“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所以張仲景也用上了防己。玉屏風散不用防己用防風,因為防己是發(fā)汗,本來都自汗,就沒必要用了,不然就傷陰了。玉屏風散的配伍也是有其獨到之處。這里也用上了桂枝,在太陽病、肌表有問題的、表虛的都喜歡用桂枝,桂枝是擴張血管、增大血流量的一個藥。茯苓是對下焦、膀胱、小便不利的,甘草有補中的作用。
【原文23】
里水,越婢加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原文23,“里水”,里面有水的話,張仲景用的是越婢加術湯甘草麻黃湯亦主之。我們看看越婢加術湯,就是越婢湯加上白術的健脾祛濕作用。這個方里的麻黃、生姜、甘草、大棗,再加上白術來健脾,針對的是脾胃中虛、中陽中氣不足而出現(xiàn)的里面有水的一類病人。甘草麻黃湯也可以用,這兩個方都有甘草和麻黃,而甘草麻黃湯就比較單一一點,針對的位置比較干脆,甘草是歸中的,麻黃是歸肺的。肺功能上來了,該排的排,該放得放,前面也說過,肺有問題,小便方面也會有問題,這里的用藥種類少,但是量比較大,甘草二兩,麻黃四兩,越婢湯里麻黃有六兩。張仲景這里用了兩個方,是告訴我們辯證的時候一定要分清楚病人的體質,陽虛的情況是怎樣的程度,中氣足不足。同一個癥狀張仲景用的是兩個方,就算是把經方背下來都不知道怎么用,所以就是叫我們要留意病人的體質。
【原文24】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fā)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原文24,“少陰”是兩千年前的病名,跟六經中的“少陰”是否相同,這是不一定。張仲景這里一條原文里用了三個方,重點還是教我們辨證的時候一定要分清楚。“脈沉”是里面陽虛,這里用上附子,麻黃本來是陽藥,再加上附子,力度更強了,張仲景也擔心麻黃、附子的燥,所以麻黃附子湯也加上了甘草。杏子湯,在《金匱》里沒有組方,雖然我們不知道有哪些藥,但杏子有潤肺作用,針對的是病人的肺喘情況,麻黃是針對肺濕重的那一類。所以,“脈沉”的用麻黃附子湯,“脈浮”的用杏子湯分得很清楚。
【原文25】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見消渴中)。
原文25,蒲灰散,昨天晚上講過了,是利水方面的一個方。“厥”,病人有手足冷的情況,也可能是肝膽方面偏熱的,胃腸方面陽虛的,身體里面出現(xiàn)了寒熱兩個癥狀,這里用蒲灰散來利水、去皮水。
課間休息。
【原文26】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一作重),發(fā)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湯主之。
原文26,“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出汗之后,表是熱的,毛細血管是張開的,一下子到冷的水中去沖涼,水氣從汗孔進入,就會得黃汗。張仲景說,“宜芪芍桂酒湯主之”。張仲景的這個解釋對不對呢?從現(xiàn)在的醫(yī)理就知道,這個是想病了。正在出汗去沖涼是一個病因,但是病根,能夠出現(xiàn)黃汗還是跟病人本身肝膽有熱有很大的關系,這里是“色正黃如柏汁”。黃柏這個藥是去腎熱、利水的,還有如果一個人煩躁的話也可以用黃柏。雖然是利水的,但這個藥也有補陰的作用,把內熱、腎熱去了,就不會繼續(xù)消耗病人的血氣了,陰就可以留住了,用的是亡羊補牢的方法。芪芍桂酒湯用的是黃芪、芍藥、桂枝,我們就可以知道,芍藥針對的是肝膽的,桂枝、黃芪針對的是肌表,從張仲景的用藥就會很好感受到,這個病人是肝膽有熱,出現(xiàn)膽汁分泌過重了,所以有黃色的東西從身體里面出來。表虛就用上桂枝,表氣不足用了黃芪,芍藥是對肝膽滋陰,因為汗出后陰也少了。張仲景用藥真的很厲害,針對性很強,兩千年下來能夠成為經典,不是靠碰的。
【原文27】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fā)熱,此屬歷節(jié)。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fā)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fā)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原文27,“兩脛”指的是膝蓋跟腳掌之間的部位。“暮”,是太陽下山、傍晚,這個時候的出汗跟睡覺時的出汗,都是有內熱的一種。“勞氣”,兩千前是叫這個名字,我也不太記得有這個名字了,所以,病的名字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一直在變動。以前的“消渴”,現(xiàn)在叫糖尿病,雖然都有消渴的癥狀,但不一定說消渴就是糖尿病,但確實是很貼近的。“若汗出已,反發(fā)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出汗多了反過來發(fā)熱的,時間長了,里面的血氣、陰就會嚴重不足,就會出現(xiàn)瘀血、肌膚甲錯,張仲景說了,“皮膚甲錯”是血瘀。“發(fā)熱不止者,必生惡瘡”,瘡瘍是肌表陰氣不足的表現(xiàn)。看病一定要分是陰虛還是陽虛,陰陽都不分的話,病就很難治了。到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個病人是血氣不足,一定要用上夏枯草、冬桑葉。有試藥過的同學就知道了,冬桑葉是潤潤的,湯水是滑滑的,蠶都是白白胖胖的,對血氣的瘀是能化瘀的,還能潤血。說到糖尿病,這個病是很慘的,在醫(yī)院里就是動手術,如果懂一些中醫(yī)的知識,知道晚上盜汗就早早用冬桑葉,就不會出現(xiàn)后面那么悲慘的病。所以,中醫(yī)學一下,懂得中醫(yī)的基礎知識,懂得用藥、養(yǎng)生,確實是對整個家庭都影響很大的。如果父母有糖尿病要截肢的話,是要長期臥床的,還要照顧,子女肯定不安心的。“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也是陰不足的情況,但是沒有剛才那么嚴重。原文里,“又從腰以上必汗出”,病人身體里面有熱,所以容易出汗。原文這里用的是桂枝加黃芪湯。桂枝、芍藥、甘草、生姜、大棗、黃芪。桂枝湯針對的是脈浮、表虛的情況。(有同學詢問冬桑葉的情況。)我可以解釋一下,以前的桑葉是用來養(yǎng)蠶的,蠶用來做絲綢,是比較珍貴的。桑葉到了冬天有霜凍,就不能用來養(yǎng)蠶,就拿來用到藥中去,還有,霜凍是偏寒冷的,性味方面是沒有暑熱在里面,肯定用冬天偏涼的氣來針對身體的內熱更好,也算是廢物利用。夏天有需要也可以采,雖然效果不如冬天的好,量大一些或者多喝幾次也是可以的。回到原文,桂枝加黃芪湯跟前面說的情況是兩個癥狀,“惡瘡”“身瞤”是表虛,跟前面的陰不足是不一樣的。前面的的情況沒有方,后面用的是桂枝加黃芪湯,是針對肌表、自汗等。有一天,有同學說覺得身體里有癤子,但是到醫(yī)院檢查又沒有,就是張仲景這里說的“如有物在皮中狀”,不是真的有東西在皮膚里面,是感覺到有,這個是表虛、氣血流通出問題了,病人出現(xiàn)了不舒服的癥狀和感覺,這個癥狀和感覺是對的,可是去醫(yī)院檢查是沒有癤子的。如果不從身體陰陽角度來分析的話,這樣的病是很難治的,看不到是什么問題,這個病也就沒辦法治了。在醫(yī)院里面也檢查不到,讓他到神經科去治療,當作神經方面出問題了,所以,有些治療要注意,不注意的話,走錯了方向是很厲害的。
【原文28】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wèi)不利;營衛(wèi)不利,則腹?jié)M腸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wèi)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原文28,“脈遲”是血氣方面的問題了,“澀”是陰、津液不足了。同學們要注意,張仲景在這里是告訴我們這個不是厥陰病,厥陰是手腳冷人身體不冷或者感覺冷氣從身體里面出來但肌表是不冷的。“陽前通則惡寒”,這個是一個比喻了,“陰前通則痹不仁”,血氣不足就會骨痛的。如果是陽氣不足的是惡寒,怕冷的是陽不足的表現(xiàn),這里的骨痛是血氣不足的表現(xiàn)。有的病人告訴我,他是從骨頭里痛出來,止痛藥也不頂事,其實這個是血氣問題。我就說了,如果想快點止痛的話,去輸血,確實有家屬告訴我,輸血后是會舒服一些。中醫(yī)在兩千年就說得很清楚了,血氣不足就會骨痛,陽不足是怕冷、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這個都是血氣開始不足了,已經開始警告你了,手腳麻或者哪里麻的,這都是血氣已經到了平衡線,哪里缺少了哪里就會出現(xiàn)麻、痹的情況,如果再不補血氣的話,嚴重不足的話就會出現(xiàn)骨痛,好比以前有中醫(yī)說,病已經進到骨髓了,就不能治了。因為在中醫(yī)上是沒有輸血的,可以去醫(yī)院輸血,但是這個病人不是真正地好了,因為輸血進去后,病人還是繼續(xù)在消耗血液里面的能力、養(yǎng)分,等于是稍稍下了點毛毛雨,所以,輸血之余一定要改變病人的脾胃,等消化能力上來了,就能爭取時間,病人就能活得更長、更好。現(xiàn)在來說,如果病到了這個程度的話,病人也痛苦,醫(yī)生也頭痛。“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這個指的是氣的問題。學過解剖學的知道,每天呼吸多少次,每天吸入多少氧氣,氧氣在身體里是混進血液里來推動人體的運轉,人是需要的這個“氣”的。有外傷,一下子大出血的,不用幾分鐘,血液流完了,血液沒有了,氣也沒有了,病人也完蛋了。中醫(yī)上說的“陰氣”,本來是兩樣東西,但現(xiàn)在都是放在一起的,沒有分開來。作為醫(yī)生,在臨床中是要分開來看的,這個藥是補血的、歸陰的、補氣的等等都要分清楚,不分的話,效果就不明顯了,特別是病人出現(xiàn)危機的時候,用藥更要準確,一點周轉的余地都沒有的,一不準的話,病人就完了,同學們要在中醫(yī)基礎、診斷學方面下苦功,功夫到了,也能像張仲景這樣,看到癥狀就能理解病人是怎樣的體質。
【原文29】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原文29,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這個方的名字很長,都是加減而來的,桂枝湯去芍藥,加上麻黃、細辛、附子,整個方都是大熱、大火的藥,麻黃、細辛、附子都是大熱的藥,有同學問這樣用是否重復,能不能光用附子,加大用量?其實,每個藥都是針對不同部位的,對于背門寒、表寒、身體表面冷的,用附子是很好的作用,細辛是歸里的,麻黃是歸肺經的,生姜是歸胃的,桂枝和附子是歸表的,但桂枝是歸全身性的。“百脈歸心”,在《傷寒》里,桂枝大多是用在太陽病脈、表證,但其實,它還是歸全身性的。張仲景的藥,用在哪里、有什么目的,都有他的做法。有同學問,“心下堅大如盤”是什么情況,這個就是中陽寒,從里面冷出來的那一種。張仲景這里用上了細辛這個猛藥,附子、麻黃都用上去了。有些時候,對癥狀的理解從認識中藥的角度來交叉學習的話,在臨床中就會進步很多。如果光是停留在癥狀方面的研究,癥狀在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叫法都不同,就很容易出問題的。反過來,從癥狀上來理解、用藥,有效性就高很多了。
【原文30】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  
原文30,枳實是增強胃腸蠕動力的,到現(xiàn)在來說,是用到休克、暈倒方面的,加上黃芪來熬湯喝,對一般的暈車是行的。醫(yī)院里是用枳實的提取液來就病人的。白術是健脾祛濕的,也增強了枳實的作用。枳實是對于胃下垂、宮門下脫、陰挺、子宮脫垂這類氣虛的情況。枳實、黃芪這兩個藥的配伍在歷史上是比較少的,現(xiàn)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百家里面查到,前輩經常用到這個配伍。枳實是增強蠕動力,類似于激素,只是增強了當時的蠕動力,過后就會更虛了,而用上了黃芪,就避免了這個情況。中藥的配伍就是這樣來的,這就需要對藥性的了解,平時要多試藥,多感受藥性、藥力,再查看百家里前輩是怎樣的用法,時間久了,慢慢心目中對多的藥就熟悉了。一個人只要在心目中熟悉一百多個藥,就已經是名醫(yī)了,三四百個藥就是不得了的人了。“心下堅”就是因為胃腸的蠕動力很差了,用了枳實把它動起來,再用了白術的健脾祛濕,心下堅的情況就會改善了。這里有個附方,《外臺》防己黃芪湯,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大家就可以想象了,脈浮在表,病人就會“頭汗出”,腰以上、中焦都問題不大,只是下焦的問題,四肢、頭部都是水氣重,用上了防己、黃芪。防己是發(fā)汗的,黃芪是補表氣的,黃芪多吃兩天,天熱的時候就會感到背熱的,這就是黃芪的藥力,附子也有點類似的,附子是全身的熱,黃芪是背門的熱。

花香丁 發(fā)表于 2012-4-30 22:59:52

【原文17】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
原文17,辨證的時候要留意病癥是在哪個地方,按張仲景這樣說,前面條文里的“腎水”、偏下焦的,肯定是用利水的方法。“肺水”、“脾水”、“心水”、中上焦的,應該要兩樣都用一下,在臨床當中只要辨證用藥,都不用擔心的。
【原文18】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谷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原文18,“脈沉”是里面陽虛,水氣就會重了。“沉、遲”都是陽不足的情況。“趺陽脈伏,水谷不化”,“脈伏”是一個把脈的感覺,我覺得這個要自己慢慢感受下。從“水谷不化”可以看出病人的中焦、消化能力是陽氣不足。“脾氣衰”,大便就稀了,這樣的病人還會出現(xiàn)一天幾次大便的情況。有同學可能覺得對脈不熟悉,這里又多了少陽、少陰脈。這些指的是什么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理解。“脈細”也是虛的、陽不足的情況。“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血分”指的是血液、血氣方面的問題。男子小便不利,是氣化不好,是腎氣不足、精氣不足、陽氣不足的那一類。如果女性的話,陽不足就會經水不通。很多女病人說月經來不了,一滴一滴的,很少,我就說黃芪煮水喝,她的月經量馬上就正常了,這都是不夠氣、氣不足的情況,用黃芪補一下就會改善的。
【原文19】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沖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
師曰:寸口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當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后,營衛(wèi)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沖,喉咽塞噎,脅下急痛。醫(y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以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騰,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后。
原文19,這個學生說了這么多癥狀,其實是問張仲景“其脈何類”,這個學生好像問得不到位,他是喜歡把脈,可能是王叔和,后來寫了一本《脈經》專業(yè)書。我個人來說,如果可以的話,就想問一下張仲景,“這一類的脈有怎么樣的癥狀。”這樣的話,在臨床中辨證就更準確了。兩千年下來,癥狀是不變的,哪里不舒服就是不舒服,但是把脈的感覺,不同人是有不同感受的。張仲景說,“寸口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這是病人陽氣不足的表現(xiàn),“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剛開始的癥狀是比較細微的,也不嚴重,年輕時陽氣充足是不覺得的,到了40歲之后,身體就開始出問題了,這都是人體的陽開始走下坡了。“陽衰之后,營衛(wèi)相干,陽損陰盛”,就是說陽氣不足,陰就上來了,“結寒微動,腎氣上沖,喉咽塞噎,脅下急痛”,張仲景也說了,如果一般的醫(yī)生沒有辨證正確,以為這個是留飲,不看病人的體質,用了猛藥、“大下”,芒硝大黃之類的藥大把放下去,病人就麻煩了。“氣擊不去”,這里是氣虛的“氣”,“后重吐之”,病人本身是陽不足,還這樣瀉一下,就更慘了,會出現(xiàn)“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張仲景說,“又用葶藶丸下,當時如小差”,當時小便的情況是會改變一點的。葶藶子是利水猛藥,病人雖然虛,當時還是能排掉一點水,病人的胃口會好一點點,但如果再不調理病人的身體,腫的情況就又出現(xiàn)了。“胸脅苦痛,象若奔騰,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這個情況的話,應該“當先攻擊沖氣令止”,應該用厚樸一類的藥,把氣降下去,厚樸也有利水的作用。張仲景這里沒有說用什么藥,我個人說一下,我是從這些癥狀和病人的體質說厚樸。“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后”,咳好了,喘也就好了,先治新病,病當在后。前面的那么多陽虛的癥狀,病人已經是慢性病了,如果出現(xiàn)表證的、有新的病,是可以先治新病的。在我個人臨床當中感覺先后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病人陽虛的情況有多重要分清楚,像前面的,陽虛的病人還用葶藶子,陰也不足了,陰陽兩虛,病人真的辛苦了。做醫(yī)生到這個程度,真的可悲,害了不少人。
【原文20】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已黃芪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原文20,腹痛,加芍藥的話是補陰,這個肯定是絞痛的一類。病人說腹痛,作為醫(yī)生一定要多問一句“是怎么痛法”,隱痛的是陽不足,絞痛是陰不足的痛,多問一句話,用藥就更準確。防己是對于肌表、身腫有作用。黃芪是補氣的。身重、惡風的病人,《方劑學》里用了玉屏風散(其實是防風、黃芪、白術),能固表、增強衛(wèi)氣。看張仲景原文這里的藥方,就更容易看到哪個藥是針對什么情況,比較容易看得清楚。玉屏風散治的是自汗,防風、白術、黃芪。在臨床中是可以靈活加減來用的,對于自汗的情況,主藥是黃芪,特別是吃飯時出汗多的,這是氣虛了。有的小孩子動一動就一身汗,都是氣不足的表現(xiàn),要針對著來用黃芪。如果是晚上睡覺是潮熱、出汗、盜汗的,這個是里面有熱,用冬桑葉是很好的。同學們一定要分清楚。
【原文21】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原文21,甘草、大棗是和胃的,石膏對胃熱、表熱起作用的,麻黃對肺濕、肺水起作用的。肺主皮毛,張仲景這里用了麻黃通肺,肺氣通了,人的水氣減下去了。石膏也有微微去內熱的效果,但張仲景擔心石膏過涼了,加了生姜來平和石膏的寒。
【原文22】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已茯苓湯主之。
原文22,防己,我前幾年試過,一喝了之后,整個身體都發(fā)汗比較厲害的。這里的“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所以張仲景也用上了防己。玉屏風散不用防己用防風,因為防己是發(fā)汗,本來都自汗,就沒必要用了,不然就傷陰了。玉屏風散的配伍也是有其獨到之處。這里也用上了桂枝,在太陽病、肌表有問題的、表虛的都喜歡用桂枝,桂枝是擴張血管、增大血流量的一個藥。茯苓是對下焦、膀胱、小便不利的,甘草有補中的作用。
【原文23】
里水,越婢加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原文23,“里水”,里面有水的話,張仲景用的是越婢加術湯甘草麻黃湯亦主之。我們看看越婢加術湯,就是越婢湯加上白術的健脾祛濕作用。這個方里的麻黃、生姜、甘草、大棗,再加上白術來健脾,針對的是脾胃中虛、中陽中氣不足而出現(xiàn)的里面有水的一類病人。甘草麻黃湯也可以用,這兩個方都有甘草和麻黃,而甘草麻黃湯就比較單一一點,針對的位置比較干脆,甘草是歸中的,麻黃是歸肺的。肺功能上來了,該排的排,該放得放,前面也說過,肺有問題,小便方面也會有問題,這里的用藥種類少,但是量比較大,甘草二兩,麻黃四兩,越婢湯里麻黃有六兩。張仲景這里用了兩個方,是告訴我們辯證的時候一定要分清楚病人的體質,陽虛的情況是怎樣的程度,中氣足不足。同一個癥狀張仲景用的是兩個方,就算是把經方背下來都不知道怎么用,所以就是叫我們要留意病人的體質。
【原文24】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fā)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原文24,“少陰”是兩千年前的病名,跟六經中的“少陰”是否相同,這是不一定。張仲景這里一條原文里用了三個方,重點還是教我們辨證的時候一定要分清楚。“脈沉”是里面陽虛,這里用上附子,麻黃本來是陽藥,再加上附子,力度更強了,張仲景也擔心麻黃、附子的燥,所以麻黃附子湯也加上了甘草。杏子湯,在《金匱》里沒有組方,雖然我們不知道有哪些藥,但杏子有潤肺作用,針對的是病人的肺喘情況,麻黃是針對肺濕重的那一類。所以,“脈沉”的用麻黃附子湯,“脈浮”的用杏子湯分得很清楚。
【原文25】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見消渴中)。
原文25,蒲灰散,昨天晚上講過了,是利水方面的一個方。“厥”,病人有手足冷的情況,也可能是肝膽方面偏熱的,胃腸方面陽虛的,身體里面出現(xiàn)了寒熱兩個癥狀,這里用蒲灰散來利水、去皮水。
課間休息。
【原文26】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一作重),發(fā)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湯主之。
原文26,“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出汗之后,表是熱的,毛細血管是張開的,一下子到冷的水中去沖涼,水氣從汗孔進入,就會得黃汗。張仲景說,“宜芪芍桂酒湯主之”。張仲景的這個解釋對不對呢?從現(xiàn)在的醫(yī)理就知道,這個是想病了。正在出汗去沖涼是一個病因,但是病根,能夠出現(xiàn)黃汗還是跟病人本身肝膽有熱有很大的關系,這里是“色正黃如柏汁”。黃柏這個藥是去腎熱、利水的,還有如果一個人煩躁的話也可以用黃柏。雖然是利水的,但這個藥也有補陰的作用,把內熱、腎熱去了,就不會繼續(xù)消耗病人的血氣了,陰就可以留住了,用的是亡羊補牢的方法。芪芍桂酒湯用的是黃芪、芍藥、桂枝,我們就可以知道,芍藥針對的是肝膽的,桂枝、黃芪針對的是肌表,從張仲景的用藥就會很好感受到,這個病人是肝膽有熱,出現(xiàn)膽汁分泌過重了,所以有黃色的東西從身體里面出來。表虛就用上桂枝,表氣不足用了黃芪,芍藥是對肝膽滋陰,因為汗出后陰也少了。張仲景用藥真的很厲害,針對性很強,兩千年下來能夠成為經典,不是靠碰的。
【原文27】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fā)熱,此屬歷節(jié)。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fā)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fā)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原文27,“兩脛”指的是膝蓋跟腳掌之間的部位。“暮”,是太陽下山、傍晚,這個時候的出汗跟睡覺時的出汗,都是有內熱的一種。“勞氣”,兩千前是叫這個名字,我也不太記得有這個名字了,所以,病的名字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一直在變動。以前的“消渴”,現(xiàn)在叫糖尿病,雖然都有消渴的癥狀,但不一定說消渴就是糖尿病,但確實是很貼近的。“若汗出已,反發(fā)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出汗多了反過來發(fā)熱的,時間長了,里面的血氣、陰就會嚴重不足,就會出現(xiàn)瘀血、肌膚甲錯,張仲景說了,“皮膚甲錯”是血瘀。“發(fā)熱不止者,必生惡瘡”,瘡瘍是肌表陰氣不足的表現(xiàn)。看病一定要分是陰虛還是陽虛,陰陽都不分的話,病就很難治了。到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個病人是血氣不足,一定要用上夏枯草、冬桑葉。有試藥過的同學就知道了,冬桑葉是潤潤的,湯水是滑滑的,蠶都是白白胖胖的,對血氣的瘀是能化瘀的,還能潤血。說到糖尿病,這個病是很慘的,在醫(yī)院里就是動手術,如果懂一些中醫(yī)的知識,知道晚上盜汗就早早用冬桑葉,就不會出現(xiàn)后面那么悲慘的病。所以,中醫(yī)學一下,懂得中醫(yī)的基礎知識,懂得用藥、養(yǎng)生,確實是對整個家庭都影響很大的。如果父母有糖尿病要截肢的話,是要長期臥床的,還要照顧,子女肯定不安心的。“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也是陰不足的情況,但是沒有剛才那么嚴重。原文里,“又從腰以上必汗出”,病人身體里面有熱,所以容易出汗。原文這里用的是桂枝加黃芪湯。桂枝、芍藥、甘草、生姜、大棗、黃芪。桂枝湯針對的是脈浮、表虛的情況。(有同學詢問冬桑葉的情況。)我可以解釋一下,以前的桑葉是用來養(yǎng)蠶的,蠶用來做絲綢,是比較珍貴的。桑葉到了冬天有霜凍,就不能用來養(yǎng)蠶,就拿來用到藥中去,還有,霜凍是偏寒冷的,性味方面是沒有暑熱在里面,肯定用冬天偏涼的氣來針對身體的內熱更好,也算是廢物利用。夏天有需要也可以采,雖然效果不如冬天的好,量大一些或者多喝幾次也是可以的。回到原文,桂枝加黃芪湯跟前面說的情況是兩個癥狀,“惡瘡”“身瞤”是表虛,跟前面的陰不足是不一樣的。前面的的情況沒有方,后面用的是桂枝加黃芪湯,是針對肌表、自汗等。有一天,有同學說覺得身體里有癤子,但是到醫(yī)院檢查又沒有,就是張仲景這里說的“如有物在皮中狀”,不是真的有東西在皮膚里面,是感覺到有,這個是表虛、氣血流通出問題了,病人出現(xiàn)了不舒服的癥狀和感覺,這個癥狀和感覺是對的,可是去醫(yī)院檢查是沒有癤子的。如果不從身體陰陽角度來分析的話,這樣的病是很難治的,看不到是什么問題,這個病也就沒辦法治了。在醫(yī)院里面也檢查不到,讓他到神經科去治療,當作神經方面出問題了,所以,有些治療要注意,不注意的話,走錯了方向是很厲害的。
【原文28】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wèi)不利;營衛(wèi)不利,則腹?jié)M腸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wèi)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原文28,“脈遲”是血氣方面的問題了,“澀”是陰、津液不足了。同學們要注意,張仲景在這里是告訴我們這個不是厥陰病,厥陰是手腳冷人身體不冷或者感覺冷氣從身體里面出來但肌表是不冷的。“陽前通則惡寒”,這個是一個比喻了,“陰前通則痹不仁”,血氣不足就會骨痛的。如果是陽氣不足的是惡寒,怕冷的是陽不足的表現(xiàn),這里的骨痛是血氣不足的表現(xiàn)。有的病人告訴我,他是從骨頭里痛出來,止痛藥也不頂事,其實這個是血氣問題。我就說了,如果想快點止痛的話,去輸血,確實有家屬告訴我,輸血后是會舒服一些。中醫(yī)在兩千年就說得很清楚了,血氣不足就會骨痛,陽不足是怕冷、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這個都是血氣開始不足了,已經開始警告你了,手腳麻或者哪里麻的,這都是血氣已經到了平衡線,哪里缺少了哪里就會出現(xiàn)麻、痹的情況,如果再不補血氣的話,嚴重不足的話就會出現(xiàn)骨痛,好比以前有中醫(yī)說,病已經進到骨髓了,就不能治了。因為在中醫(yī)上是沒有輸血的,可以去醫(yī)院輸血,但是這個病人不是真正地好了,因為輸血進去后,病人還是繼續(xù)在消耗血液里面的能力、養(yǎng)分,等于是稍稍下了點毛毛雨,所以,輸血之余一定要改變病人的脾胃,等消化能力上來了,就能爭取時間,病人就能活得更長、更好。現(xiàn)在來說,如果病到了這個程度的話,病人也痛苦,醫(yī)生也頭痛。“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這個指的是氣的問題。學過解剖學的知道,每天呼吸多少次,每天吸入多少氧氣,氧氣在身體里是混進血液里來推動人體的運轉,人是需要的這個“氣”的。有外傷,一下子大出血的,不用幾分鐘,血液流完了,血液沒有了,氣也沒有了,病人也完蛋了。中醫(yī)上說的“陰氣”,本來是兩樣東西,但現(xiàn)在都是放在一起的,沒有分開來。作為醫(yī)生,在臨床中是要分開來看的,這個藥是補血的、歸陰的、補氣的等等都要分清楚,不分的話,效果就不明顯了,特別是病人出現(xiàn)危機的時候,用藥更要準確,一點周轉的余地都沒有的,一不準的話,病人就完了,同學們要在中醫(yī)基礎、診斷學方面下苦功,功夫到了,也能像張仲景這樣,看到癥狀就能理解病人是怎樣的體質。
【原文29】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原文29,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這個方的名字很長,都是加減而來的,桂枝湯去芍藥,加上麻黃、細辛、附子,整個方都是大熱、大火的藥,麻黃、細辛、附子都是大熱的藥,有同學問這樣用是否重復,能不能光用附子,加大用量?其實,每個藥都是針對不同部位的,對于背門寒、表寒、身體表面冷的,用附子是很好的作用,細辛是歸里的,麻黃是歸肺經的,生姜是歸胃的,桂枝和附子是歸表的,但桂枝是歸全身性的。“百脈歸心”,在《傷寒》里,桂枝大多是用在太陽病脈、表證,但其實,它還是歸全身性的。張仲景的藥,用在哪里、有什么目的,都有他的做法。有同學問,“心下堅大如盤”是什么情況,這個就是中陽寒,從里面冷出來的那一種。張仲景這里用上了細辛這個猛藥,附子、麻黃都用上去了。有些時候,對癥狀的理解從認識中藥的角度來交叉學習的話,在臨床中就會進步很多。如果光是停留在癥狀方面的研究,癥狀在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叫法都不同,就很容易出問題的。反過來,從癥狀上來理解、用藥,有效性就高很多了。
【原文30】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  
原文30,枳實是增強胃腸蠕動力的,到現(xiàn)在來說,是用到休克、暈倒方面的,加上黃芪來熬湯喝,對一般的暈車是行的。醫(yī)院里是用枳實的提取液來就病人的。白術是健脾祛濕的,也增強了枳實的作用。枳實是對于胃下垂、宮門下脫、陰挺、子宮脫垂這類氣虛的情況。枳實、黃芪這兩個藥的配伍在歷史上是比較少的,現(xiàn)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百家里面查到,前輩經常用到這個配伍。枳實是增強蠕動力,類似于激素,只是增強了當時的蠕動力,過后就會更虛了,而用上了黃芪,就避免了這個情況。中藥的配伍就是這樣來的,這就需要對藥性的了解,平時要多試藥,多感受藥性、藥力,再查看百家里前輩是怎樣的用法,時間久了,慢慢心目中對多的藥就熟悉了。一個人只要在心目中熟悉一百多個藥,就已經是名醫(yī)了,三四百個藥就是不得了的人了。“心下堅”就是因為胃腸的蠕動力很差了,用了枳實把它動起來,再用了白術的健脾祛濕,心下堅的情況就會改善了。這里有個附方,《外臺》防己黃芪湯,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大家就可以想象了,脈浮在表,病人就會“頭汗出”,腰以上、中焦都問題不大,只是下焦的問題,四肢、頭部都是水氣重,用上了防己、黃芪。防己是發(fā)汗的,黃芪是補表氣的,黃芪多吃兩天,天熱的時候就會感到背熱的,這就是黃芪的藥力,附子也有點類似的,附子是全身的熱,黃芪是背門的熱

花香丁 發(fā)表于 2012-4-30 23:00:11

第十六篇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
這一篇有很多個病,幾個病拉在一起,其實,張仲景把這幾個病放在一起,自然有他的目的所在,有些同學也問,這個十六篇是張仲景自己分的還是后人分的,其實,這個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要從癥狀入手,兩千年下來,癥狀變化得不多,我們要更貼近張仲景的思路來學習中醫(yī)。
【原文1】
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
原文1,“弱則為悸”,我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心血不足的、心陰不足的,容易出現(xiàn)心悸的情況。這種情況很多是年輕人,一般都是陰不足,不是陽不足發(fā)熱。“動則為驚”的是心陽不足的一類。“脈動而弱”,這個“動”應該是有點脈率過強的“動”。我的臨床中,經常把到“悸”的脈,都是偏弱一點的,而“動”則是快的那種。我的臨床中經常把到“心悸”的脈,特別是傷津的體質。有手淫的不良習慣的人,傷津傷多了,就容易出現(xiàn)這類脈,把下去就偏快、偏虛的。還有一類人也會出現(xiàn)這種脈,我的臨床中把脈、看舌頭,就會知道這個病人是冠心病。心慌、心驚、容易驚慌、害羞都類似于心悸,冠心病的脈就有點相似,也是偏快、有點弱,但是他的舌頭和年輕傷津的相反,一個是胖大的,一個是萎軟的。中醫(yī)的把脈比CT還厲害,其實就是臨床經驗多了,掌握了“望聞問切”的規(guī)律,就很容易把得出來的,也不需要很復雜的把脈經驗。古人說得很玄的,把脈的手是什么也不要干的,就天天用雞蛋泡,泡得細嫩柔軟后感覺就靈敏了,這個就太忽悠了。
【原文2】
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原文2,“目睛”,指的是眼睛,“暈黃”,有點眩暈的感覺,但眼睛是黃色的。“目”是肝膽的開竅,眼睛黃是黃疸還不算厲害,剛剛出現(xiàn),這個熱是在肝膽。“暈”,應該是病人的胃水氣也偏重。“衄”是鼻出血,一般是病人血氣方面有內熱的情況才容易出現(xiàn)有“衄”的情況。后面說了,暈黃去了,眼睛看東西清楚了,“衄”的情況就沒有了,因為肝膽的濕熱沒有了,病人就會往好的方向了。“衄”的情況是一個辯證的指標。現(xiàn)在在生活當中,特別是過了四十歲的、年紀大的,很多人眼睛就不好使了、眼花了、看東西不清楚了,就會出現(xiàn)肝膽方面的濕熱,所以把肝膽的熱去了,眼睛看東西就清楚了。
【原文3】
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原文3,“陽明”指的是胃、大腸。“太陽”指的是表證。春夏流鼻血是表熱,秋冬流鼻血是胃、大腸有熱,用大黃、芒硝通一下,芒硝猛了一點,用大黃就可以,或者是多喝滋潤性的東西,把胃腸方面的熱清一下,出鼻血的情況就會改善了。對于秋冬的出鼻血,我最喜歡用的是白茅根,止鼻血很有效,這個藥也比較平、比較溫和、比較潤。
【原文4】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目旬 ,不得眠。
原文4,“衄家”是偏陽的病,我在臨床中見到,大部分都是。本身陰不足的還發(fā)汗,病人的額頭就會陷下去,肝腎陰更出問題了,出現(xiàn)了“脈緊急,直視不能目旬,不得眠”,陰虛厲害,睡覺都睡不著了。這些都是陰不足的很明顯的情況。“脈浮”是表癥,“脈緊”是陰虛,“脈沉”是里證。
【原文5】
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
原文5,出血的情況,張仲景在這里分了三類病人。“病人面無血色”,“脈沉弦”的,“沉”是指病人虛,“弦”是里面有熱,所以,病人應該是血虛的,但血氣是偏熱,才會出現(xiàn)“衄”,白茅根有滋陰的作用。如果脈是“浮弱”的、“手按之絕者”,“浮”是肌表的問題,“弱”是氣不足,所以出現(xiàn)下血、收不住的情況。大便出血、小便潛血跟表虛有關系,在我的臨床中看到過,腎病、腎綜合征的病人,容易出現(xiàn)浮腫的,同學們也知道的,“浮腫”是表虛,這類的病人就容易出現(xiàn)“下血”。張仲景這里說“煩咳者,必吐血”,“煩咳”指的是中焦、陽明陰不足的、偏熱的,“咳”的是連肺也熱了,肺熱才會出現(xiàn)吐血的情況。流鼻血就是血虛偏熱。下血是表虛、陽虛、腎氣虛。吐血是中上焦、肺熱的。
【原文6】
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shù)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原文6,王正龍先生當時吐血是不是這種情況。我在臨床中沒見過。
【原文7】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
原文7,酒客咳嗽的,喝酒喝多的,胃、中焦熱得比較厲害的,也是會吐血的。張仲景說,這是過度飲酒的緣故。現(xiàn)在更多的人出現(xiàn)這個狀況,現(xiàn)在酒的度數(shù)太高,像遼寧的酒有六十五度,喝火酒了。我喝過這個高度酒,吐都來不及。以前古代的大碗酒大塊肉,那個酒的度數(shù)不是那么高的,都是自釀的酒,有點類似糯米酒,十二三度的。釀酒的糧食的糖分含量多少,就決定了出來的酒是多少度的。現(xiàn)在懂得怎么操作了,一般的米酒都是23度。
【原文8】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去,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
原文8,寒濕相搏,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女性因為血氣問題而身體虛弱,懷孕的時候就留不住小孩,血氣不夠,就容易出現(xiàn)滑胎、漏下。男子出現(xiàn)這一類病,就是血氣不足了,才會出現(xiàn)虛弱的情況。張仲景也是教我們要辨證,分好病人的癥狀、體質。
【原文9】
亡血不可發(fā)其表,汗出則寒粟而振。
原文9,“亡血不可發(fā)其表”,前面也講過,血氣不足、陰不足的病人一定不要發(fā)汗,不然會出問題的。如果不看人的話,就會“寒粟而振”。有些老人家有手抖的情況,一般都是不胖的,都是陰不足的才會抖的。作為子女,如果懂得陰陽的話,看見父母偏瘦、津液不足、血氣不足了,多熬湯水,補一補營養(yǎng)、血氣,父母就能安享晚年了。以前說,子女不懂醫(yī)的“不孝”,父母不懂醫(yī)的“不慈”。
【原文10】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
原文10,“唇痿”,這里的釋義說,血不華于上而失色。嘴唇是脾的開竅,脾胃、血氣很多方面是看嘴唇,如果出現(xiàn)嘴唇萎縮的情況,病人可是大問題,要注意。從嘴唇的情況看血氣,也是容易誤導,“唇痿”就不會誤導了,但我覺得,看血氣,嘴唇可以作為一個參考,但要看得更準確,要準備牙齦、眼睛的內眥等不容易變動的方面,幾個加起來就更準備了。跑步了,嘴唇會紅一點,也有肯能跑了步后氣不足,嘴唇會白一點的。我家住七樓,有的同學上來后嘴唇是紅的,有的氣血不足的上來是嘴唇是白的,十幾分鐘以后就正常了。辨證一定要看清楚。想“漱水”,這個不是想喝水,是病人的陽氣有問題。“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張仲景說這樣是有瘀血,影響了血氣的流動性,很差了,也出現(xiàn)了唇痿的情況,這個情況在我的臨床中還沒有見過。“舌青”是有瘀血的情況。“口燥”,津液是需要血液的流動來廣布全身的,血液的循環(huán)不好,就會出現(xiàn)口干燥但不想喝水的,因為陽氣不足。辨別病人是否有瘀血,可以從很多方面看出來的。第一,把脈之后按手指,看血氣回流的情況,也可以知道手冷不冷,還有,舌頭是青的,如果舌下脈很明顯的,也是血瘀的一種,如果出現(xiàn)唇痿的,就更厲害了。“脈微大來遲”,“遲”是血氣流動差,“微”是氣血弱的表現(xiàn)。張仲景說了這么多的癥狀,都是告訴我們這個病人是血瘀。同學們盡量不要單一的癥狀,一定要多角度來辨證。
【原文11】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干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原文11,“病者如熱狀”,病人有熱的感覺,因為血瘀,流動性差了,嘴唇、舌頭看起來好像熱,但病人實際上是不熱的。張仲景這里用上了把脈,如果有熱的,脈是會緊、數(shù)。“其脈反無熱”的,張仲景判斷這個也是瘀血。這里的瘀血和前面的不同,這個是煩滿,指的是陽明、胃大腸方面,所以用的是下法。張仲景只要提出用了什么藥、什么方法,同學們聽了我的課,應該是非常熟悉張仲景是怎么用藥、針對的哪個部位,也應該學到了很多臨床知識。
今天的課到這里。

細說金匱要略(十四)(12.22)
【原文12】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原文12,這里張仲景說火邪的、火熱那些問題用的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救逆湯,很長的一個方,相信在座的同學聽過這個方、這個藥就開心了,因為有藥,也知道張仲景針對的是哪個部位。這里有桂枝、甘草、生姜、大棗、蜀漆,還有牡蠣、龍骨,其實,這樣的一個方,同學們就知道了,桂枝是對表邪方面的藥,甘草是歸中的,干姜是也是有小小發(fā)表作用,大棗是和胃。其實這里說的火邪,但是用的藥都是偏陽一點,桂枝、甘草、生姜、牡蠣,龍骨現(xiàn)在知道的等于鈣化物,在以前是用來止汗的一些藥。
【原文13】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原文13,半夏麻黃丸用的是就是半夏、麻黃這兩種藥,同學們知道了,半夏是歸胃的、胃濕重的,如果是肺寒的,用的是麻黃,這個是針對病人水濕停在胃部、中陽偏濕的一個情況,但是對肺也有作用。“心下悸”就是說中上焦,這里沒有用到心悸的情況,只是用到了兩個藥,一個胃,一個肺的藥,針對中上焦。
【原文14】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原文14,這里的柏葉湯,我理解的是用側柏葉、干姜、艾三寶。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側柏葉是涼血、止血很好用的一個藥,我們現(xiàn)代中醫(yī)在很多人血熱脫發(fā)的都用到這個藥。血熱脫發(fā)有一個現(xiàn)象,是有點類似斑禿的,就是在頭上有一個小圓圈一樣,但是脂溢性脫發(fā)和血熱脫發(fā)是不同的,要分開來。我在臨床中治療過一個年輕人,他就是脂溢性脫發(fā),他剛來的第一次,好像剛洗完頭一樣的,頭發(fā)真的很油的,我用的藥就是治療血脂高的方法,同學們聽到了就知道我用的是哪些藥,我以前在《方劑學》里也講到了,其實血脂高有一個藥很見效的,就是萊菔子,降血脂很見效的。大概他喝我的藥一個月多一點,頭發(fā)就長出來了,喝了十天左右,頭發(fā)就沒有那么油了。血熱脫發(fā)一定要用到側柏葉,有一個廣東的患者,也是血熱的脫發(fā),有點類似鬼剃頭,有斑點的禿,圓圈的小小位置禿,還有血虛的脫發(fā),是很稀疏的、很均勻的脫發(fā),所以脫發(fā)有幾類的,一定要分清楚。講到這里,我的理解應該柏葉是側柏葉,這個藥是比較涼的,張仲景在這里用的是側柏葉的涼血、止血,但是也預防了側柏葉的大寒,對胃可能有傷害,所以這里用上了干姜、艾葉,艾葉也有止血的作用,其實艾葉是偏溫,在張仲景這里是有點寒熱兩用了,但是針對部位性和作用性是有些不同,可能是當時過于救急了,不去分病人是血熱的吐血還是血寒,但是一般吐血是偏熱多一點。我的理解是側柏葉。
【原文15】
下血,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方見狐惑中)
原文15,這里開始講下血、吐血這一類了。下血,應該是先便后血,我之前講課也講到了,大便見血有分便前、便后,這里是先便后血,張仲景說,這是“遠血”,意思是說比較深層的出血,是大腸前面那里的,不是下焦了,可能是靠近中焦那里去了。蜀漆,苦、辛、溫、有毒。這個有毒的話,同學們要理解這個毒是什么個毒法,有些人說有小毒,有人說大毒,如果同學們經常查藥查得多,經常發(fā)現(xiàn)有些藥,有人說毒的、寒的、溫的、平的,很簡單,譬如有個藥,姜黃,有人說是溫的,有人說是寒的,所以有時候看書不要盡信書,會給別人誤導的,我覺得看了前人的判斷,自己有機會要試一下,自己試下來就能感覺到是寒的還溫的,比較有感受。蜀漆是止熱的作用,對于人發(fā)冷發(fā)熱確實是有幫助,所以這個火邪是有點類似瘧疾的那種病,所以用上蜀漆。現(xiàn)在用的蜀漆都是根部的那種,以前是有不同的用法的。這個藥我也試過,我這里也有,去年冬天的時候,我試過,手腳發(fā)冷的,用蜀漆一個小時后,人沒有那么冷了,這個藥有點通的作用,但是這里《藥性論》說了,不可多進。有同學說,“毒,有偏也”,有偏才能做藥,只要在同學們在藥理上有了解都懂得這個道理的,如果中醫(yī)認為是真毒的話,好像砒霜那類,它的副作用都會寫出來的,用多少克人就會反作用,都會寫得清清楚楚的。講回原文15,這里說的先便后血的用的是黃土湯,黃土就是以前柴火燒的灶底的很硬的灶心土,這個藥我沒試過,但是它有止血的作用的,還有甘草、干地黃、白芍、附子、阿膠、黃芩,特別是黃芩也有止血的作用的,黃土湯針對的是病人胃、中焦的。干地黃也是涼血、止血的,也是針對胃熱性的出血,黃芩也是肝膽、歸中上焦的,對于這個遠血,張仲景認為是胃出血或者是胃脘下面出血,所以他用的藥都是中焦左右位置的,同學們一定要分清楚。如果是先血后便的,這個是近血,是在肛門的位置,痔瘡、大腸熱的一類,用的是赤小豆當歸散。這個方在前面的狐惑篇里有,赤小豆是利尿、去熱作用的藥,當歸是活血化瘀的作用,痔瘡的病人不一定是濕熱、火熱那一類的,現(xiàn)在治痔瘡用的都是大寒的藥,但在臨床中我看到很多有痔瘡的人不一定是濕熱的那一種,反過來血氣不足的體質很多,所以辨證用藥一定要分陰陽。
【原文16】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原文16,心氣不足,這里有釋義,是陰氣不足而言,“心氣不足”在這里說得不是很明白,為什么學院派的教授會認為是陰氣不足呢?應該是看了瀉心湯的用藥而判斷出來的,大黃是偏陰的藥,黃連也是偏寒、陰的藥,黃芩也是偏寒、偏陰的,陰虛就會火熱,去火的藥都是能夠保陰,釋義說是陰氣不足,我認為也是對的,不單單是我在辨證用藥,學院派的教授們也是這樣的,只不過是每個人在用的時候有沒有貫徹到底,這個就見仁見智了。吐血、衄血都是上焦熱的,黃連歸心,黃芩歸肝膽,都是中上焦的藥,大黃是歸血的,所以同學們一定要留意。

花香丁 發(fā)表于 2012-4-30 23:00:51

第十七篇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
【原文1】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原文1,一個病人嘔出來的東西有膿的,比如肺結核、肺癰的病人,嘔出來的都是有膿血的一類,這個是排泄物,本身是屬于排出來就容易好的情況,張仲景說,“不可治嘔,膿盡自愈”,但是以前發(fā)現(xiàn)這個情況的話,也確實是很難治的。在肺、胃里面出現(xiàn)發(fā)熱、炎癥的、化膿的情況,嘔出來的,這個病人都不可收拾了。
【原文2】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
原文2,這里同學們也明白了,“先渴后嘔”,這個就是胃濕,就是中陽不足、有濕重,雖然是嘔的還是會渴的,是“水停心下”,屬于飲家。如果是先嘔,水氣出來了,感覺到有點口干的,也就是想好了,把胃里多余的津液都吐出來了,胃里的津液平衡修復過來了,這個是為“欲解”。我們在臨床上不一定說單單是先渴還是先嘔,有的時候病人都不一定記得,但是可以分辨這個病人里面中陽足不足或者他身體陰陽體質的情況,這個可以分辨的。下面這里說,嘔家本來是渴的,但現(xiàn)在不咳了,張仲景說,“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在于我們現(xiàn)在來說,支飲跟飲家是一類,只不過分得細一點,只不過陽虛的情況有些不同,有的臟腑重一點,有的臟腑還是比較好的。
【原文3】
問曰:病人脈數(shù),數(shù)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fā)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shù),數(shù)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yōu)槲阜础:谟谏希t(y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原文3,張仲景的學生問,“病人脈數(shù),數(shù)為熱”,病人的消化能力應該是沒問題,“而反吐者”,是為什么?張仲景說,這個是“以發(fā)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shù)”,發(fā)了汗,也傷氣了,白虎湯要加人參就是這樣的道理了,有些時候,發(fā)熱、大汗之后人就會氣虛的,所以張仲景仲景說“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shù)”,脈才會“數(shù)”。“數(shù)為客熱”,我們現(xiàn)在是說虛熱,不是真正的熱,大家要分清楚,熱有實熱和虛熱,所以張仲景說這種消化力還是不行的,胃中還是虛冷的,“胃中虛冷故也”。熱也有虛實,中醫(yī)現(xiàn)在就比較全面了,有八綱,八綱中“陰陽”是總綱,中基里都有寫的,因為寫中基的是在文化大革命左右的時期,那個時候是要破四舊的,把古代的東西、說得很玄的東西都要去掉,但是中醫(yī)的陰陽在的,那個年代不會把“陰陽”很重點地來講,但所有書里都有“陰陽”在里面,當時的中醫(yī)或者現(xiàn)在的中醫(yī),還是很看重陰陽的,雖然說是舊社會、迷信的東西,但這個東西還是很有用的,聽過課的同學們對陰陽也都理解得很好,用得也很好。八綱里面,虛實,寒熱、表里,以前說的“表里”等于是張仲景這里的太陽、陽明,一個表,一個里。但到了現(xiàn)在,有用臟腑論的,有用血氣方面的辨證方法的,還有更先進的用內分泌,就是那個命門也好,腎氣也好,其實都包括在里面的了。我的理解,陰陽引申下來的就是一個寒熱一個虛實。熱有虛實,寒也有虛實,可以一步步地分下來,這些都是含在陰陽里面了,吵下去就沒意思了,只能領悟,不能說得很明白,就好象張仲景這里說“客熱”,如果摳字眼的話,什么叫“客”,什么叫“熱”,“客”還好解釋一點,客人嘛,來了一下就走了,但虛熱的那種,如果不調好病人的身體,虛熱還是留在那里的,摳字眼來解釋的話是很難解釋的,所以要理解,不要摳字眼,大家要清楚,希望同學們真正理解張仲景的思想。下面“脈弦”,張仲景說了,“虛也”。脈弦、細、沉等都屬于虛的脈,“胃氣無余”,就是消化能力很差了,出現(xiàn)了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還是一樣沒有消化的,消化力極差了,所以“變?yōu)槲阜春谟谏稀保绻嗅t(yī)在這種情況還不分陰陽,還用下法,就更加容易“脈反弦”,就是說虛上加虛了。所以同學們一定要注意,用藥的時候分清楚。剛才有個同學問我,她說她的女兒,今天下午吃了飯之后吐,把吃的東西都吐出來了,我就跟她說了,你要看清楚,因為她的基礎不夠,她說了幾樣,給我的感覺她的女兒應該是胃寒方面的,但是我不放心,我覺得還是要用手機拍個相片,但是拍出來的相片,她女兒的嘴唇是紅紅的,我覺得她還是偏于胃熱的吐,所以我就叫她留意一下,用藥的時候留意一下,注意觀察。其實我說的嘴唇紅紅的,不是說我對顏色的分辨,有些同學說,電腦上的相片顏色能夠準確嗎?真的不能的,她用的是什么相機,相素多少,還有過來我這邊的電腦會不會變成別的顏色,都是有可能變的,但我說過的,看氣色是有竅門的,其實看一個人嘴唇是偏熱的還是偏寒的,用病人嘴唇旁邊那個皮膚,用本人的皮膚來對照嘴唇。比如說,一般的皮膚,如果她的嘴唇跟她的皮膚是差不多的白顏色,她就偏于血氣不足的,我的看法是認為嘴唇淡了,如果嘴唇明顯的比旁邊的皮膚深顏色的,我覺得這個是偏熱的,我是用這個角度來判斷的。所以其實她的相片是什么顏色對于我來說不重要,重要的話是她的嘴唇對她旁邊的皮膚是深了還是淡了,這樣就反映出她的嘴唇是偏紅了還是偏淡了,所以同學不要也摳字眼,老師說紅的就一定是紅的,是鮮紅的、瘀紅的,還是什么紅的,紅也分很多種,這樣的話,就亂了。看一個人的氣色好不好,有沒有壞的氣色,一定要用她本人的皮膚比較好那個地方來對比,就好像說一個人,整個臉都比較紅的,而她的頸部是比較白的,你才能知道她的臉是偏紅了。如果來個非洲黑人,臉、脖子、全身都是黑黑的,就不能夠說她是臉紅。所以,其實平時當中,都不知不覺也是用了這個方法來辨證的,只不過有些時候在細小的地方,沒有運用這個方法而已。很多人不知不覺當中還是用這個來望顏色的,好像這里又跑題跑的比較遠了,但是我覺得這個比較重要。病人說吐了,就問她是什么情況、吐出來的是什么,還有看一看她的嘴唇舌頭,就知道她有胃氣沒胃氣,如果是沒有胃氣的、白白的、吐出來的東西都是沒消化的,就是說明消化能力差、陽氣不足,用丁香、檳榔、酸藤果、山楂、萊菔子等能增強消化力的藥。反過來,過熱的,就滋胃陰,胃陰不足的、偏熱的,就滋陰、清熱,把消化力平衡過來,病人就好了。所以這里張仲景說了“醫(yī)反下之”,要注意,不要用了相反的方法,要不然的話,病人都倒霉了。
【原文4】
寸口脈微而數(shù),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原文4,“榮虛”在這里是表示說血不足的一個表現(xiàn),“血不足了則胸中冷”,這一條就不用太多的解釋了。“血氣不足”、“胸中冷”,就補氣補血。但是補氣補血,很多讀了中醫(yī)基礎、看了方劑學的同學都知道、懂得,四君子湯補氣,四物湯補血,但是在臨床當中,要綜合、要整體分析,病人是血氣不足,但是胃氣方面怎么樣、腎氣方面怎么樣呢、心陽足不足,要總體來分析。現(xiàn)在叫甲減的,就是甲狀腺分泌低下的,等于在中醫(yī)上是陽虛的那一類病人,胃腸功能、全身的功能都比較偏于低下的,人是比較白白凈凈的那一類,如果只是用四物湯跟四君子湯來補氣補血,還是不能變好的。所以,辨證用藥,一定要找到病人的病因出在那里,把病因解決了,整個人都會轉回來的。甲減的那一類的男病人,真的有點類似太監(jiān)一樣的,都是很明顯的陽虛的情況,好像說的不太好聽。
【原文5】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原文5,趺陽脈其實在張仲景這里跟脾胃相關性很多。“脾傷則不磨”,這個“不磨”就是說消化能力差,早上吃進去的食物,到了晚上吐出來還是一樣,或者是晚上吃的,第二天吐出來還是沒消化的,這個是“名曰胃反”,就是說消化能力差的一種。但是有些時候,吃錯東西了也會吐的,張仲景這里點明了是早上吃晚上才吐的,但是吃完一個小時、半個小時吐的,就不是胃反的情況了,那個是食物或者是急性腸胃炎、食物不干凈的那種情況了,所以吃了東西什么時候吐,也要注意一下。今天剛好有同學問“吐”的情況,張仲景這里就跟我們解釋了,好像知道我們今天需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樣的。這里說,“脈緊而澀,其病難治”,“胃反”是消化能力很差,是中陽、氣不足,如果“脈緊”是陰虛,再加上“澀”,就是說血、陰血都不足,可以說是陰陽兩虛了,所以張仲景這里說“其病難治”,因為陰陽兩虛,用藥的話就要很重點了,要找到根重點了,因為用得不準,如果補陽,陰就很受傷,補陰的話,脾胃又上不來,所以臨床當中,現(xiàn)在全國各地很多人都是長期慢性病,調來調去都不好,但是自己也知道身體不好,其實很多的身體都是出現(xiàn)這一類的情況,我的意思不是說那個人陰陽兩虛,我是說很多都是肝膽、中上焦是偏有內熱的,但是胃腸方面是偏虛的、虛寒的,這樣的病都是很難處理的。因為吃涼的藥,肝膽舒服了,胃腸卻受不了,吃熱的藥,胃腸很爽,但是肝膽方面就受不了了,脾氣又馬上就上來了。這個情況怎么處理呢?就需要同學們對藥、藥性、藥的歸經一定要運用的純熟,這個藥是歸肝膽經的,也是偏平一點的,不會破壞胃腸功能,不會影響胃腸功能的,還有健脾胃的藥,增強脾胃的功能的同時也不能夠升火,不能夠把虛火帶上來,要不然肝膽也不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對藥性、用藥方面很熟悉了。
【原文6】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原文6,張仲景說得很清楚,病人想吐的,就不要用下法,因為想吐的,一般來說,前面都說了很多遍了,張仲景的原文里面,一般想吐的都是胃濕重了,就是說胃陽不足、中陽、中下焦的陽不太足的情況,還用下法,就是用瀉肚子的方法,大黃、芒硝一瀉,病人的中陽都會更虛了,所以“病人欲吐的,不可下之”,張仲景說得很嚴厲。
【原文7】
噦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原文7 ,“噦而腹?jié)M的”,要看一看前后的問題,如果“知何部不利”,要看清楚是哪個部位出了問題,“利之則愈”。“噦”,這里的解釋是,呃逆,就是等于現(xiàn)在經常說到的,噯氣、嗌氣,就是吃了飯之后有氣頂上來的那一種。這個病可以存在很長時間的,在于我臨床當中,一般來說出現(xiàn)吃完東西以后或者有噯氣的話,一般都是中焦消化方面出問題了,但是臨床當中,我發(fā)現(xiàn)噯氣有分陰陽的,陰陽兩樣都有。有一個湖北的同學,高高瘦瘦的,很明顯就是胃陰不足的那一類的體質,但是他吃完東西之后有噯氣,我的看法是他確實要注意了。還有一種,中陽消化能力不足的也是會噯氣的,但是一般情況之下,確實是一般的藥也很難治,在我臨床當中,以前我也試過,有一段時間我也出現(xiàn)過噯氣,用了很多藥但效果不明顯,后來用到一個藥,病癥就完全解決了,就是四逆散當中的枳實,這個是對于胃陽、胃消化能力不足的很好用的那個藥。如果說是陰虛的那一種的噯氣,相信同學們可以用石斛等滋胃陰方面的、通暢胃腸方面的、有滋潤性的藥,應該是比較好。張仲景說了,“視其前后”,要看到“噦”的情況、噯氣的情況,到底是陰虛的還是陽虛的。張仲景這里的“視其前后”可能指的是小便而言,但是這里也沒有說得很明白,也有可能是吃飯之前或者吃飯之后。我覺得,無論是哪個問題,只要從陰陽角度來判斷,陰陽平衡了,病就會改善的,所以中醫(yī)有個好處,有些時候不一定是用標靶療法,我可以說我不知道為什么出現(xiàn)這個病,我也沒有藥來針對SARS病毒,中醫(yī)用的就是陰陽療法,把病人的陰陽調過來了,病情就得到控制了,中醫(yī)就是這樣的一個做法,所以有很多時候在我臨床當中,作為一個醫(yī)者,早期的時候臨床經驗比較少的時候,更多用的就是這個方法,但是往往這個方法會給你一個意外的收獲。我說過的,我的第一個病癥是牛皮癬,相信在坐的同學們就知道牛皮癬是一個很難好的病,因為長期慢性病很難好,所以我也是用了迂回的方法,我是從病人身體的陰陽角度出發(fā),他的血是偏熱的還是偏寒的,人是偏瘦的還是偏胖的,從陰陽角度來用藥,那就非常有效。同學們要注意,張仲景這里也說了,“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原文8】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原文8,“嘔而胸滿”的,就是說有嘔吐的情況,但是胸部都覺得滿的。在張仲景認為,這個也是中陽不足的問題了。吳茱萸本來就是一個大熱的藥,還加上補氣的人參,補熱的、偏陽的藥--生姜,相信同學們就了解了,張仲景用這個方肯定是針對胃濕重、嘔、胸中陽不足而出現(xiàn)胸滿的情況來用的一個方。
【原文9】
干嘔,吐誕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方見上)
原文9,干嘔,又不同了,干嘔就是說胃津液不足,沒有東西嘔出來,干嘔 。“吐涎沫,頭痛的”,張仲景這里說也是用的是“吳茱萸湯”。這里的干嘔的話,是說胃方面的問題不大,“吐涎沫,頭痛”的,是血氣的問題來的。吐涎沫,如果是有熱的,痰是會結在一起的,要留意,病人吐出來痰是涎沫的,一般都是偏陽氣方面不足的那一類體質,才會出泡沫形狀的白色的痰出來的,如果是吐出來的痰是結在一起的,一顆顆比較實的那種是偏有熱的那一種了。頭痛是就偏于血氣不足了,這里張仲景認為有人參的補氣的作用應該帶起來,也能夠治吐涎沫、頭痛的情況,要留意用藥的時候。其實重點不是要我們把金匱里面的癥狀全部要理解或者是全部背下來,我覺得這樣是不理想的,你一定要比張仲景看的癥狀更多,張仲景這里把原文一條一條分開,同學們都知道的,有些原文放在一起就是同樣的一個病,只不過告訴我們在辨證的時候,同樣的病也有別的癥狀,不一定單純一個癥狀的,所以辨證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原文10】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原文10,雖然同學們可能對于“嘔而腸鳴的,心下痞的”,但是聽課聽到今天的應該都知道了,“心下痞”是指中陽不太足的那一類的體質,“嘔而腸鳴”是對有胃濕的那一類,張仲景用的藥,用的是半夏針對“嘔”的情況,也用上了干姜、人參對上心下痞的癥狀,腸鳴方面,張仲景認為是有虛熱,虛熱或者濕熱,這個不重要,重要的話是張仲景這里用的是黃芩、黃蓮來對于胃腸方面有熱的,因為這兩個藥都是去濕、去熱,說虛熱也行,因為這里有人參對著病人的虛,有黃芩、黃蓮對著病人的熱,所以有些時候不要摳字眼。我今天看到同學們在看書、打字的過程中都在摳字眼,希望打的過程之中把原文都理解得清清楚楚,我覺得看書真的不需要這樣太清楚的,反過來要多看書。比如說書本里面有一個看法、用法,看了一千本書,里面有九百本書里的大方向都是指著這個方向的,那你肯定很自然地選擇了大方向所指向的用法了。如果是摳字眼的話,好像現(xiàn)在打的《全民獻方》里面的那些方、文字,那個年代都用了同音字或者是錯別字,因為當時候大部分都是農村里面獻出來的秘藥和秘方,其實不太嚴謹?shù)模怯锌梢越梃b用的東西。
【原文11】
干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原文11,張仲景說了,如果說干嘔而利的,是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這里多了一個,“黃芩加半夏生姜湯”用的是黃芩、甘草、芍藥、半夏、生姜、大棗,跟上面那個有點類似,但是這里多了一個滋陰的,芍藥的滋陰,我的看法是芍藥的滋陰是歸跟踺方面的陰比較多一點。同學們可以感受到,抽筋的人、痙攣的人都是和跟踺方面的關系大一點,所以張仲景在這里用芍藥是滋陰,歸肌肉和跟踺那些陰多一些的,半夏針對的是胃腸方面的陰。如果同學們不按部位來分藥的話,就會覺得,在這里的藥一個是滋陰的一個是利水的,不是相反了嗎?張仲景是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的,能夠成為經方,能夠走到我們今天,里面的很多東西經過我們前輩們、各個朝代的去研究,張仲景里面有哪些是錯的哪些是對的,到了我們現(xiàn)在已經基本上明了化了。到這個地方的話,我的看法,張仲景用的就是這樣一個思路和方法,生姜、半夏、大棗、甘草都是歸胃經方面的,黃芩跟芍藥都是歸肝膽方面的、歸中上焦作用的藥,芍藥是歸肝經。
【原文12】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方見痰飲中)
原文12,張仲景說很多種嘔吐,吃也吃不下的,就用的是小半夏主之。因為后面寫著“谷不得下者”,張仲景沒有告訴我們說只要是嘔吐的就用小半夏湯,他說的是只要是嘔吐的,但是吃不下的,就用小半夏湯,因為吃不下是胃寒了、胃濕重的、胃陽不足了,才會吃不下的。如果是胃熱、消化能力夠的,雖然有嘔吐的情況,但還吃得下的,吃了再吐就是另一回事了。小半夏湯只有兩味藥,半夏、生姜,都是偏溫的藥。
課間休息。
【原文13】
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原文13,“膈上”是中上焦,張仲景時代還沒用到上焦、中焦、下焦這些概念,但是后人對上、中、下焦都有解釋。張仲景說“后思水”,嘔吐的時候“思水”的,這個是能夠“解”的表現(xiàn),可以給他水喝。豬苓散:白術是健脾去濕,豬苓和茯苓針對的是下焦的水氣。這個情況前面有講過,一個人渴在上焦是陽虛,在中下焦也容易出現(xiàn)病人渴而不想喝水的情況。這里是想喝水。因為病在膈上、吐了,肺陰受傷了,所以張仲景說”急與之“,可以給水,但給的是豬苓散,這個湯有津液的補充,也同時去下焦的水氣,加強人的氣化能力,讓“吐而渴”的情況都得到一個改善,張仲景用藥就是“治上救下”的方法。
【原文14】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原文14,同學們要看清楚,這里是四逆湯,不是四逆散,四逆湯用的是附子、干姜、甘草,四逆散用的柴胡、枳實、白芍、甘草,這兩個方都有甘草,但四逆湯的甘草是炙的,四逆散用的是不炙的。附子是對病人的表陽、心陽方面的補,干姜是對病人胃陽的補充,所以,這里的“脈弱”是偏里虛的,“小便復利,身有微熱”,如果見厥逆的,就是難治了,《傷寒論》中講到厥陰病有講過,“厥”,就是病人身體既有寒又有熱兩個病,所以張仲景說難治,四逆湯是偏陽、偏火、偏熱的,用之后,寒的部位舒服了,熱的部位就不爽了、不舒服了。今天有個同學問我,脾胃不好能不能喝酒,他是偏東北黑龍江那邊的,我就問他,喝了之后舒不舒服,他說喝了之后心舒服,但是胃腸不舒服,這個就是他的身體里面有兩個相反的情況。所以,一定要注意。
【原文15】
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原文15,不是說“嘔”就可以用小柴胡湯,而是“嘔而發(fā)熱”的情況。發(fā)熱是一個感受上的東西。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這里半夏是針對的是病人的嘔吐情況,柴胡是針對病人的發(fā)熱,是可以解熱的,解肝膽方面的熱,黃芩是配伍柴胡對肝膽方面起作用,人參、甘草、大棗、生姜、半夏,都是針對病人胃腸方面,人參是對胃氣的。
【原文16】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原文16,“胃反”指的是早上吃東西,晚上吐出來,隔的時間比較長,用大半夏湯。半夏、人參、白蜜,大半夏就是半夏用的量比較大,前面講過的小柴胡湯中,半夏用的是半斤,這個方中半夏用的是兩斤,人參用是叁兩,配合白蜜,可以把胃氣方面的濕去掉,再把胃陽補上來。用白蜜是起到營養(yǎng)、滋潤的作用,也預防了半夏傷胃,因我哦哦半夏去濕太厲害,胃陰不足了,病人又會出現(xiàn)別的狀況。這樣的配伍,教導了我們一個思路,要留意病人身體的陰陽,要學會判斷。有的同學說,我也沒有練過內功,不是B超、CT,怎么能看到胃里的津液足不足,是胃陰不足還是胃陽不足,這就是沒有好好的聽前面或者是中醫(yī)基礎的課,中醫(yī)的望聞問切方面都說過很多了。胃陰不足的舌頭會干、津液不足,陰不足的人容易偏干、偏瘦,陰多的人舌頭津液太多,人會偏白、偏胖,這都是病人身體濕重的表現(xiàn)。這個非常簡單,要從基礎上好好的認識這個問題。
【原文17】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原文17,今天有個同學說過他女兒的情況,就可以用這個了。大黃甘草湯,只有兩個藥,大黃、甘草,但用量可以加減來用,大黃要讓它不瀉的,熬的時間要長點,開了后半火15-20分鐘,大黃的瀉下力度就會很低了,不會怎么瀉的。甘草是和中的。對于剛才說到的同學的小女兒,嘴唇紅紅的可以用這個,大黃用5克,甘草也是用5克,這樣的配伍給她喝應該沒有多大問題。大黃涼血、止血,對于胃腸的熱也有作用,但寒熱一定要分清楚。如果是食物有問題,吃完后吐的,大黃、甘草在這里起到的是解毒作用,甘草是解毒的,大黃也是解毒的,所以說,要用大黃解毒、去熱的作用,而不是用瀉下的作用,熬的時間要長一點。用藥,要對藥的藥性非常熟悉,熟悉后用多少克,放多少水,煎多長時間,目的是什么,都懂得去處理,其實這個是“教之不盡,說之不完”。俗話說:師傅帶進門,修行在個人。我是授人以漁,給你的是一個方向、方法、思路,不是給魚,目的一只都是這樣。
【原文18】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原文18,與之前的有類似,前面有“嘔吐有病在膈上,豬苓散”。“胃反吐而渴”,是中焦偏下的情況,茯苓、澤瀉是下焦的藥,茯苓澤瀉湯中有桂枝、白術,桂枝是對人的氣化能力,白術是健脾的,也擔心茯苓、澤瀉,瀉陽的藥對脾胃也有影響,偏涼、偏陰、偏膩、滋陰的藥都是影響脾胃的,反過來,偏陽的藥一般來說是增強胃的消化力,如果把胃陽、胃陰傷得過分,反過來就會因為陰不足而想吃也吃不下的情況,很干的。
【原文19】
吐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方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原文19,為什么還可以治微風、脈緊(陰不足),頭痛(血氣不足),文蛤湯中都是帶有滋陰、滋補比較強的藥,“吐后貪飲”的,張仲景還用了石膏來解熱,石膏對胃熱比較有效,牙痛也可以用石膏,一用就見效,但要注意用量,把握好,可以先用少點,覺得沒事再加量,但要會判斷胃陽虛還是胃陰虛的,如過陰陽都分不清楚,如過是陽虛的用了石膏,牙痛的狀況還是不能改變,如是胃火重的,用石膏就馬上見效的。這里麻黃、甘草、生姜,還有杏仁與麻黃都是針對肺、上焦,這里有麻黃的解表,但是說得不太充分,麻黃是熱的,也用了石膏,用了杏仁的潤,用了文蛤滋陰利水的作用,雖然說是比較復雜的一個方,但針對的部位、作用是各有不同。這里有一個相左的地方,就是麻黃應不應該放,前文沒有說清楚,沒有一點表示說哪個是可以用的情況,這里說“貪飲”“渴欲得水”。我們不是批評張仲景,只是希望從原文、用藥方面學習到東西。但臨床當中,需要判斷要不要用到麻黃,要看病人的肺是偏寒的還是偏熱的,肺陰足不足來選擇用還是不用。
【原文20】
干嘔,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原文20,半夏干姜散也是針對病人胃陰不足,半夏偏溫,干姜溫里。刷牙干嘔也是胃濕的一種,我認為,可以嘗試一下,但這只是一個癥狀,要判斷是胃濕的嘔還是胃陰不足的干嘔,要整體看病人的身體是陰虛還是陽虛,就很容易分出來了,如果只是抓一個癥狀來想病就比較麻煩的,所以還是要好好的學習一下中醫(yī)基礎。
【原文21】
病人胸中似喘非喘,似嘔非嘔,似噦非噦,徹心中憤憤然無奈者,生姜半夏湯主之。
原文21,生姜半夏湯,這里為什么用生姜汁、半夏,前面的是半夏干姜湯,對藥熟悉的都知道,生姜有發(fā)散解表的作用,不純粹是歸中的。干姜是純粹歸中、溫里,胃寒的用干姜,直接針對的就是胃部,干姜對胃、表都有作用。半夏干姜湯針對的是病人的胃、表,生姜半夏湯主要是對胃起作用。生姜帶有發(fā)散的作用,針對病人胸部“似喘非喘,似嘔非嘔”,心中憤憤的情況,生姜起疏解的作用,這里用的是生姜汁一升,把生姜攪成汁,量是比較大的,這里的主藥是生姜,要注意。今天有同學問我,蔥白用三根行不行,我就反問,能不能用三百根?我的意思是,蔥白是指蔥的白色部分,不是整根蔥,還有蔥白本身是炒菜用的配料,是食物性的,量大一點是可以的。到底要怎樣用,就要靈活了,小孩子的放三四個,大人的十個八個,如果擔心力度不夠,那放三十個也不怕,要懂得這個蔥白的藥性,蔥的味道是很嗆鼻的,同學們都知道,是揮發(fā)性很強的一個藥,如果用藥的時候不懂,不想、也不查藥典,熬藥一樣把蔥白拍兩下,扔到水里去,熬開了再用慢火熬半個小時,再喝,那藥的成分都走得差不多了,所以,作為一個中醫(yī),要善于自己思想、轉變,不要呆板。那個同學還要跟我說,老師,你用三百根就不對了,書本上寫著的,蔥白數(shù)根,“無三不成數(shù)”,所以他用三根。所以,用藥一定要了解藥性,要根據(jù)情況來。
【原文22】
干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原文22,橘皮,我們現(xiàn)在有陳皮、青皮,張仲景當時候的橘皮,我的看法應該還是青皮的多一點,其實青皮這個藥有點類似枳實,現(xiàn)在藥理來說,在網絡上查一下,比枳實更有力的藥是青皮,其實青皮和枳實、枳殼是同一類的果實來的,只不過有些是小青果的時候已經摘下來了,變成枳實來用,枳殼是果已經是大一點了、比較熟一點了,用的就是枳殼。橘皮就是用很成熟的果皮,對著休克暈倒的病人,現(xiàn)代藥理里說,青皮的里面有某一類物質治休克的力度比枳實更強,這個我不反對,但是在我個人臨床、自己試藥當中,四逆散里面有枳實,現(xiàn)代藥理說青皮比枳實更厲害,四逆散里面,我不用枳實,我就用青皮,用下來之后,確實是效果不同,真的很奇怪,所以,我們中醫(yī)兩千年前,張仲景為什么指定的用枳實,有他的道理的,他當時試過的,有些時候,現(xiàn)代的藥理,我說過是有用,看書不要盡信書,人家告訴有用,你就作為一個參考,有機會,自己印證一下,那就知道他說的對與不對,如果你不印證,人家說的我就聽了,你是人,是有主見的,人家說的是參考,等于我說的,我教給同學們的是一個方向、一個參考、一個思路,如果同學們呆板的用我的方法,那等于還是看書一樣了,人家怎么說,你就怎么相信,這樣的臨床的、做法就不會靈活的,醫(yī)療水平、醫(yī)術是很難提得高的,做人一定要靈活,要注意。但是在張仲景這里,手足厥的用橘皮,有可能我理解錯橘皮是青皮,但是青皮應該也有點類似枳實的作用,確實是對手足厥的應該也有作用,還有理氣的能力比枳實更強的,我喝過,確實是整個人感覺比枳實更有力,所以干嘔、噦、手足厥的,張仲景用的是“橘皮湯主之”。橘皮、生姜,生姜也是帶有發(fā)散、發(fā)表,都是帶動性的,帶動人的走動性,對于干嘔、噦、手足厥,確實是這兩個藥有針對性,同學們要理解。

花香丁 發(fā)表于 2012-4-30 23:01:01

【原文23】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原文23,橘皮竹茹湯,這里多了一個竹茹。人參、甘草、大棗,都是胃和補氣的。竹茹也是歸肝膽的一個藥,偏肝膽有熱的,竹茹是能夠去煩熱的,但是在我臨床當中,我也試過,可能我還沒有找到針對性,我覺得這個是能去煩熱,但是好像不是什么都能的,可能是有針對性的有好一些,有些煩悶的、難以睡眠的,用竹茹也行,其實這個是一個方向,因為一個人因為陰虛煩躁的,用竹茹也有偏涼、有點點滋陰的作用,確實也有幫助,但是,要看病情和藥力,要先配得好才行,病重了藥輕了,對方向了效果也不理想,病輕了藥重了,病好了后病人更受傷了,因為藥用重了,所以同學們一定要留意這些情況。
【原文24】
夫六府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藏氣絕于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原文24,可能同學們剛剛看的時候也難以理解,其實也很容易理解。“利不禁”就是瀉肚子禁不住、止不住,這個病人中陽、陽氣很差了。“下甚”是下得很厲害,瀉得很厲害,是陽虛得比較差了。“手足不仁”就是陽氣不足,血脈方面已經出問題了,血氣方面都虛了。“上氣早疏,五臟氣絕于內”,氣是嚴重的受傷了,陽氣嚴重受傷了。“六腑氣絕于外”,就是說這個病人“氣絕于外”,中醫(yī)是分表里,這是屬于太陽病脈那一類的,太陽病證、表虛,肌表方面偏冷、手足寒,“脾主四肢”,手足寒,所以脾胃也是偏寒的,所以這里是“利不禁、下甚、手足不仁”。同學們就要理解了,這個病人只是脾胃方面虛得厲害,還有手足寒或者是身上外面的氣有點不足,最重要的還是手足寒,同學們要注意,張仲景沒有告訴我們這個病人背寒、體表寒、身體寒、惡寒的,只了手足寒。手足寒跟脾胃關系很大,所以同學們以后在臨床當中碰到病人,都留意一下他們的手足,摸摸看是手指尖冷還是手指冷,還是手掌也冷,還是手腕也冷,還是手臂也冷,一路摸下去就知道在哪個部位冷,冷到哪里的,有的嚴重也到手掌的位置才感覺到有溫暖感覺的,這樣是手足寒得比較厲害了。張仲景說,不是“冷”是“寒”,“寒”比“冷”更厲害,所以“手足不仁”,已經麻木了。張仲景確實是教了我們很多醫(yī)理方面的道理,告訴我們從基本的辯證的時候,從手足就看到病人的體內是什么樣的脾胃情況,我都說了,中醫(yī)學得好,確實是比B超、CT有些地方是厲害的,有些地方不能夠完全比他厲害,各有所長,因為現(xiàn)在CT,一拍出來的,有炎癥的也看得出來,中醫(yī)能通過辯證大概知道身體里有沒有內熱,就是炎癥,如果經驗夠的話也可以做得到。腫瘤方面,CT看出來的腫瘤的大小應該比中醫(yī)斷證的時候斷得準確一點,一拍出來就知道腫瘤多大了,但是中醫(yī)的話只能夠說,這樣的體質、這樣的一個病癥,應該是身體里可能有腫瘤了,大概是能夠判斷出來的,但到底有多大,應該說CT比中醫(yī)厲害。
【原文25】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shù)者,為欲自止,雖發(fā)熱不死。
原文25,這個是脈沉,就是里面虛。弦、下重的、脈大的就還好,如果說脈沉細的就麻煩了,脈弦指的是有寒,所以“脈微弱數(shù)”的,“為欲自止”。“數(shù)”指的是有熱,所以張仲景說“雖發(fā)熱不死”,就是說雖然是有發(fā)熱,但是證明里面還有陽氣。今天有個同學說,他家人做了化療,身體比較差,但是他告訴我有遺精的情況,我問他多長時間,他說已經有十多天了,所以我感覺有這個情況反過來是好事,起碼他有陽氣,有陽氣就有恢復的機會,我的感覺是這樣的。但是要留意,判斷病人發(fā)熱是虛熱還是像張仲景說的客熱還是濕熱,如果說是虛熱那一類的,那就麻煩了,所以要注意,雖然是下利的情況,也要看看里面的中陽和病人身體內的陰陽的情況,體質是什么樣的,都要注意。
【原文26】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原文26,也是下利,下利本身就是人陽氣受傷的一個病癥。“下利,手足厥冷的,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好像在傷寒論里面講過的,手足厥冷的、灸之不還的,都不行的,如果脈一回來,回得很快又沉下去的,也是不行的,所以張仲景是用把脈來針對,下利本身是陽虛,容易出現(xiàn)脫證的、脫陽的、陽脫了。手足厥冷,剛才說了很多次了,“胃主四肢”,厥冷就是胃腸方面的陽不足。“無脈”就是脈不行,病人很差。下面,“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少陰應該是指少陰病脈的那個少陰,聽過的同學就知道,少陰指的是血氣虛的體質叫少陰體質,陰血方面有點點差,性格偏急躁,這是明顯陰不足的那一類的體質。趺陽脈,一般在張仲景里面,指的是趺陽脈和脾胃脈是相通的,很多時候張仲景把趺陽脈就知道病人的胃氣情況,所以少陰腑為腎也,應該是病人血氣方面和趺陽方面是配起來的。這一條太短了,也不好解釋,同學們自己查查百家,看有沒有更多的說法,我就不說了,要不說下去更亂。
【原文27】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原文27,也是下利,說了那么多的下利,說到底就是張仲景教我們,有下利的情況,要留意下利到底是急性的還是慢性的,還有病人的體質是什么樣的一類體質,是陰虛的還是陽虛的體質還是氣虛的,有沒有發(fā)熱的還是虛熱的,很多條,這里的幾條說的都是“下利”,下利篇很長,就是教我們要留意病人的體質。我們一條一條講下去,看能不能從中學到我們希望學到的東西。“下利有微熱而渴”的“脈弱的”,“今即愈”,微熱而渴,雖然下利,但是身體里的陽氣還沒問題,雖然脈弱點,但還是沒問題的,還是可以“即愈”的。
【原文28】
下利脈數(shù),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原文28的“下利脈數(shù),微熱,有汗出”,也會自愈的。如果“脈緊為之未解”,因為脈緊了陰就不足,陰陽不平衡,所以還是未解的。脈緊只是一個陰不足,脈數(shù)是有熱,有熱的情況就能把下利的情況收得住,會自愈。同學們要理解。
【原文29】
下利脈數(shù)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原文29,下利脈數(shù)而渴的,也會自愈的。因為脈數(shù)而熱會渴,里面有熱、有陽氣。張仲景說假如好不了的,“必清濃血以有熱故",就是說還不好的,必然出現(xiàn)下利膿血,他說這是胃里有熱的一種情況,因為胃腸的血里面有熱都要排出,要不是衄血要不就吐血要不就下血,這里指的下利,應該就會“必清膿血,就是說下利中見到膿血的情況了。
【原文30】
下利脈反弦,發(fā)熱身汗者,自愈。
原文30 ,下利脈反弦,也發(fā)熱,身汗,所以張仲景說也會自愈。
【原文31】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原文31,下利氣的,這個“氣者”,這里有解釋,指下利的時候不斷的放屁,看來是講得很文明了,這個就是胃腸方面的問題,張仲景說用利小便來解決。
【原文32】
下利,寸脈反浮數(shù),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原文32,“澀”是陰血不足,“脈浮”是有表虛的那一類問題,“數(shù)”是里面也是有熱,所以會膿血,這樣的話,同學們應該也相當清楚。張仲景對下利的情況說的很清楚,一條條告訴我們下利有哪些體質。
【原文33】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原文33,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然然會漲滿,為什么會漲滿呢?你們想想,下利本來是氣已經受傷了,“清谷”就是腸胃消化力很差、里面虛,還要去“攻其表”、要發(fā)汗,就傷陰、傷氣,病人必然會“脹滿”,“漲滿”就是說中陽氣更差了,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要補中補氣,補中益氣都要把人的中陽氣提上來,要不然的話,病人麻煩就來了。
【原文34】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原文34,“脈沉”是里面虛的一種,“遲”是血氣更差了,“其人面少赤”,就是說臉有稍微的紅,“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也很麻煩了,是上熱下寒的那類了,里面虛所以“下利清谷”,張仲景說“必然會郁冒,汗出而解”,但是病人會微厥的,會產生厥逆的情況。熱、郁冒、汗出應該是中上焦里面有熱,所以才會汗出,本身是“下利清谷”,中下焦是陽不足,但中上焦有熱,所以病人雖然是出汗,但是也會出現(xiàn)厥意的病癥情況,這樣同學們應該了解了。“其面戴陽,下虛故”,我都說了,這是上熱下寒,中下焦很虛的那一類了。戴陽證的病人都是脾盛陽虛的那一類體質,但是我們現(xiàn)在來說,這一類的不是很多見,都是微小的那一類的多,可能是大病后期才會嚴重,所以有些時候看到紅的不一定代表真的是熱的,有些是陽虛假熱的,就是本身是陽虛,但是熱是假的,不是真熱,所以張仲景用的“甘溫去大熱”指的是客熱、虛熱的那種熱,不是去真正的內熱、實熱,同學們一定要分清楚。
【原文35】
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日卒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原文35,這樣的話,同學們很簡單就理解了,脈都沒有了病人肯定是死了,這個不用解釋了。下利之后脈絕,等于就是說瀉肚子一下子厲害了,陰也脫了氣也脫了,陰氣一下子受傷得很厲害,病人手腳厥冷,如果慢慢的還有陽氣恢復過來,就肯定不死了。如果脈都回不起來,這個不用解釋,肯定死的。
今天的課到這里。

細講金匱要略(十五)12.23
【原文36】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原文36,“攻表”就是解表、發(fā)汗,用的是桂枝湯,我們在《傷寒論》第一天就已經講了。“溫里”用四逆湯,前面也講過了,里面有桂枝、附子那一類的藥。為什么張仲景要這樣用藥呢?“下利腹部脹滿,身體疼痛者”,下利本身就是里虛的一個病,如果出現(xiàn)身體疼痛的,張仲景認為這個病人的陽氣方面嚴重虛了,所以用的是四逆湯。不是四逆散,而是四逆湯,比四逆散的偏陽力度大很多。張仲景認為兩個藥用的時候是分前后的,因為“下利腹?jié)M”,下利的癥狀偏重,就先處理病人里面陽虛的情況,再處理表虛的情況,所以說“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比較簡單了。
【原文37】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原文37,“三部脈”指的是哪幾部呢?就是寸關尺,脈把下去都比較正常的,病人還不虛弱的,“按之心下堅者”,心下指的是現(xiàn)在所說的胃脘。今天有個同學說,心下隱隱痛,肚子之上,心窩之下,這就是胃脘的部位,是胃脘痛,我叫他用的是姜黃。張仲景說,心下胃脘的部位按下去是堅的,可以“急下之”,用大承氣湯。其實胃脘痛,同學們對自己身體有關注,如果有心下堅的,就像有個東西頂著的,都可以用姜黃的,這個堅硬的情況就可以改善的。張仲景這里用的是大承氣湯,這是一個瀉下的方藥。因為這里三部脈皆平,說明病人身體各部分還算正常,只是心下堅,這個是心下有熱的情況,這里所說的下利不是陽虛的那種下利。所以同學們要理解,這里所指的是身體剛剛出現(xiàn)偏熱體質的下利。
【原文38】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原文38,這里張仲景告訴我們,下利也分陰陽的。我們不提倡在群里呱呱叫,不提倡交流討論,很多新同學不明白。如果打開群網頁,一下子出來幾百條的信息,都是無用的,沒有什么可以學到的,時間長了,同學們就會覺得在讀書群很亂,所以,我們不鼓勵在群里實質性交流的,而是要同學們靜下心來,看書、碼字也好,沒必要在群里亂說。同學們可以想一下,整天在群里討論,你可以學到什么呢?我們歡迎同學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提出來,不提倡同學們隨便給出建議。為什么不讓討論呢?比如,綠豆是沒有什么害處的一個藥,人參也是好的,但都有它的偏性,讀書群這么多同學,怎樣的體質都有,不能總是對什么人都是對的。所以在群里面提出來用什么藥也好,基本上都是錯的。 今天我在群里面說的也犯了一點點問題,說皮膚干燥的用啤酒酵母跟羅漢果,這兩味藥都是平和性的東西,基本上男女老少都可以用。素素班長說可以更全面一些,用上香附和小麥麩。有同學說上七樓腳沒力,想多喝一點小麥麩。其實單純喝小麥麩還是不理想的,想上樓梯心跳得不要那么厲害,想讓人更有力一些,應該加上香附更有用,因為香附能強心、穩(wěn)定心率,小麥麩是一個比較偏陰的藥,所以這兩個藥確實能夠令人開心一點,心態(tài)比較正面一點。前幾天有個同學說要去見丈母娘,有點擔心。同學們就笑了,叫他怎么怎么樣。我說如果你那么擔心,就喝小麥麩和香附,如果害羞臉紅的話,就加個黃芩,臉紅也就沒有了。丈母娘見到這個女婿這么淡定,肯定是好事,將來一定可以有所作為。其實她不知道是先喝藥了。雖說是個笑話,但是這些中藥是真的可以做得到的,同學們考試也好,平時見工也好,見女朋友也好,如果有心慌的、害羞的、心理壓力大的,我剛才介紹的幾個藥都是能夠達到平衡作用的。說遠了。回到原文。“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雖然是下利,但還止不了。“急下之”,張仲景說不要理它,還是應該急下之,用的是大承氣湯,把病人通暢了,讓該排的都排出去。重點在于“脈遲”和“滑”,這是偏實證。同學們在臨床當中看到這個原文38,肯定也不會那么淡定,“就一定用那個大承氣湯嗎”?其實還從可以用別的角度分辨這個是偏實的還是偏虛的。比如,看看舌頭的情況啊。今天有個同學很開心,昨天我說過有個同學的小女兒吐,剛好昨天講到了那個吐,就是吃完之后吐的,用大黃、甘草,今天我也給她這個意見,建議他這樣用了。大黃用12克,甘草是3克,因為是小女兒,所以我建議他用大黃5克,甘草反過來用5克。第一加重甘草的平和性,甘草對脾胃也是一個很好的解毒的藥,第二,我叫他把大黃煎開之后,慢火熬15~20分鐘,主要是把大黃的瀉的力度去掉,主要是把它清熱解毒的、止嘔的作用留下來。今天他買了,給他的小女兒用了兩次,效果都還好。所以,張仲景兩千多年前的藥,如果把握準確,還是很好用的。比如我剛才說胃脘痛的,胃脘痛是很少藥能止的,但是姜黃是個很好用的藥。
【原文39】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原文39,為什么這樣用呢?張仲景說了,下利也好,吐也好,要看看他的身體的陰陽體質,是偏實癥的還是偏虛癥的,偏虛癥的就不能下法了。如果說偏實癥的,濕熱很重的,消化方面有宿食之類的,張仲景說,“當有所去”,就是說應該去的、應該下的、應該通的,還是繼續(xù)用大承氣湯把它通下來。
【原文40】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fā)者,以病不盡幫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原文40,下利已經好了,但到了一定的時候再復發(fā)的,張仲景說,這個病還沒有完全好,就等于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比如慢性腸胃炎那一類的,有時好有時不好,長期拖拖拉拉的。“當下之”,也是用大承氣湯。其實這一類情況到了現(xiàn)在來說,大承氣湯是有個清的作用,但是對人體的體質傷害、影響也是挺大的一個方。我在臨床當中,對大承氣湯中的大黃芒硝,特別是芒硝,要有所針對性的才用,如果不是就要注意。反過來,現(xiàn)在對于慢性瀉的用椿白皮,都是很好用的藥。還有連翹對急性瀉肚子的,都是很好用的一個藥。所以,有的時候要分清楚。辨證用藥要好一些。
【原文41】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原文41,譫語的、有燥屎的,同學們聽了就覺得這不是比前面的情況更嚴重了嗎?有大便干燥,為什么這里用的是小承氣湯?有這樣的疑問是好的,但是思想有點過了,只聽了燥屎,沒有想一下燥屎的原因。燥屎就是大便干燥,是什么原因呢?陰虛、腸胃陰不足,如果再用大承氣湯,大瀉一通,那病人的陰是不是更受傷了?所以張仲景用的是小承氣湯,同學們一定要理解。看書的時候,特別是查藥的時候,一定要查看清楚,就好像是放下同學過來幫我打藥的時候就跟我說了,以前沒有注意到干姜和生姜的區(qū)別,昨天聽了講課之后,回去查了;我是這樣交代的,你今天聽到什么藥,今天打的什么藥,都回去查一下。這樣的日子長了,心得自然就多了。他說,回去一查確實發(fā)現(xiàn)生姜的前面多了發(fā)表的作用。他說了,平時差不多的內容,只差一兩個字,有時自己看東西,一帶就過了,沒留意,但是中醫(yī)中藥,看我們的前輩是怎么用藥的,對他的語言和文字要咬文嚼字的,要多看幾遍多查幾遍,有沒有看漏的或者是看過頭的,這樣用起藥來才會更準確,更好地感受前人的思想、思路。等于我說的,要從擬人化的角度來理解,好像放下同學打藥一樣了,打藥用的是打粉機,要把打粉機擬人化,要聽它的聲音,感覺到它的力度,它的聲音下去了,力度不夠了,你放的料就不要那么多了,否則他就抗議停工了。他幫我干活幾天,打粉機就好像是他的朋友一樣了。
【原文42 】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原文42,這里沒有耕地拋的癥狀給我們,我們從藥的角度看一看,找一些證據(jù)線索出來 。桃花湯中有赤石脂、干姜、粳米。干姜對著胃腸的陽,是對里面中陽不足的作用,對著下利;赤石脂用來止血。這里的膿血就是有出血的情況,現(xiàn)在用得比較多的是敗醬多一點,赤石脂主要是消炎、化膿的作用。粳米有和胃的作用,主要是用來預防前兩種藥的影響,特別是赤石脂對胃的影響比較大。所以現(xiàn)在同學們也知道了,這樣的一個方,“便膿血”,應該是腸里面有癰膿的一類情況,是腸里面的,不是腸外面的。如果腸外面的癰膿、癰腫的話,腸里面一般來說是沒有膿血的,除非腸都爛穿了,這個情況就沒話說,但一般的話是不會這樣的。要分開來,我見過有人在論壇上說得很搞笑的,說有腫瘤,他說很簡單,只要把腫瘤在身體里面打爛、打散了,瀉出來了、排出來了,就好了,他用的是大黃芒硝,他說這個是打散了腫瘤將其排出來的。他這種就是想病、想象的,腫瘤是一個怎么樣的病呢,腫瘤是發(fā)生在血管壁的,它不是在胃腸里面的,一般都是。就是胃癌也好,它大部分也是發(fā)生在胃的外部的,一般很少說是長在里面的。他這樣的想象是沒有實際作用的,只是用了自己的幻想能力,所以我說,辨證一定要根據(jù)癥狀來辨別,不要加上自己的幻想、猜想,辨證用藥不要過多的想,想多了沒用,還是要看一看有什么癥狀,那個癥狀是用什么藥的,這樣才是踏踏實實的。
【原文43 】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原文43,張仲景這里點明了是“熱利下重”,用的藥是白頭翁湯。包括:白頭翁、黃柏、黃連、秦皮,這幾個藥都是對著大腸濕熱的,同學們可以查一下,特別是白頭翁、秦皮都是歸大腸濕熱用的,黃柏是歸腎多一點,歸下焦的一個藥,黃連是對著胃方面的作用多一些。這四種藥針對的都是病人的胃、大腸濕熱的一個方。
【原文44 】
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原文44,“按之心下濡者”,就是胃脘的地方按下去濡濡的、軟軟的,這個感覺不好說,但是張仲景說了,下利之后更煩,按下去心下不硬的,這是虛煩,是里面有郁熱的那種。所以我都說了,一個人煩其實都是有內熱的,張仲景這里認為是虛煩、虛熱,用的是“梔子豉湯主之”,在《方劑學》里面叫做梔子淡豆鼓湯。其實這個湯,我都說了很多次,我很有感受的,再說一次,在生活當中,自己想發(fā)脾氣了或者是老公、老婆、女朋友、男朋友也好,動不動就發(fā)脾氣,發(fā)完脾氣又來說好話的,其實確實是自己不想發(fā)脾氣的,這是因為有瘀火,就是肝膽胃里面有淤火。現(xiàn)在的飲食、喝啤酒多就容易產生虛煩、郁熱在身體里面,所以容易出現(xiàn)脾氣一下子就上來了,很暴躁的,真的很難相處的,那一類的人一定要用這個湯,用了幾次之后,整個人的人生觀、性格都會有所改變的,是很好的一個藥,也有沒多大的副作用,從我個人臨床當中的經驗來看,還算是比較平和的一個藥方。
【原文45】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原文45,“下利清谷”,同學們就知道了,這是有瀉的情況,消化力很差了。“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里面寒外面熱,看看張仲景用的是什么藥,用的是附子、干姜、甘草。這個是“甘溫除大熱”的很典型的一個例子。為什么我說這個是蒲輔周的“甘溫除大熱”的呢?甘草、干姜,甘溫的、去大熱的,附子強心、穩(wěn)心率,也有強表的作用的、有固表的作用的,這種熱是虛熱,不是實熱,同學們要留意清楚,“里寒外熱”的話,里面寒的外面的熱也熱不到哪里去,不過是稍稍的有點虛熱的那種,同學們要注意。在醫(yī)者臨床當中,我個人認為比較容易判斷不正確的,還是這種里面寒外面熱的體質。如果這種體質,如果在望聞問切方面沒有下好功夫的話,舌頭也不看,就聽病人家里人說,病人是熱的,就覺得是發(fā)熱的那種,就給他降熱了,這個病人就很容易麻煩來了,因為里面寒,還是看看舌頭比較好一些。昨天的那個同學問,小女兒嘔吐之后用什么藥好,我說,還是拍個照片給我看看。我看到的是嘴唇是紅的,今天拍了舌頭看,也是紅紅的,但是做父母的告訴我,說她的舌頭有時白有時紅的,說得不準,這個不是她說得不準的問題,是她臨床經驗不夠,什么叫紅的、什么叫淡的,有的時候不好把握,各個角度不同,有的時候確實是不好判斷的。她拍了相片,我看了后就更加肯定地用大黃去內熱,加上甘草對心、、胃腸方面都能夠起到一個解毒的作用。她問我,用炙甘草還是生甘草,我說用生甘草,因為偏熱。所以,用藥分寒熱,辨病分寒熱,也等于說是辨病分陰陽,用藥也分陰陽,同學們一定要記著。
【原文46 】
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
原文46,我們看一看用藥,這里用的是紫參、甘草兩個藥。但是在我的臨床當中,紫參這個藥我還沒有用過,沒有留意到這個藥。甘草,同學們就知道了,是歸中的一個藥。甘草這個藥在藥典里面,其實同學們查一查,看腸胃潰瘍的、胃腸潰瘍的有哪幾個藥呀?一查出來,甘草能夠對胃腸潰瘍,獨這一個藥也能夠好的。所以,甘草有“忠君之清”之稱就是這個回事了。紫參,苦、澀、微寒,在藥性的【味】里面中有“苦澀微寒”的,就是給了我們一個渠道關于怎么用這個藥。辨證時看到病人是偏陰的、偏寒的那一類,偏寒的藥就不要用了。這里微寒就是說對于偏寒的癥要注意了。澀的那些藥,我的感覺當中都是有一個等于清的作用的,比如檳榔,就是比較澀的,很多藥是比較澀的,都是針對腸胃當中去肥膩的作用。苦的一般都是比較偏寒的,但是不一定,大部分是,吳茱萸也很苦,但是偏溫的,同學們要注意。【歸經】歸肺經、肝、大腸經,其實也是告訴我們,這個藥起作用、藥性,一般都是針對這幾個部位的癥狀比較有作用多一些,這也是給我們的一個參考,同學們一定要這樣理解。有時候我們的前輩說,歸肺、肝、大腸,但是有的時候這個藥是歸血氣方面的、全身方面的,都不一定的。有的時候要多渠道來分清楚。這里的【功能主治】,開頭就點明了是“清熱解毒”。光是清熱解毒,同學們肯定也是模糊的,我們不要著急,這里說“消腫、止血”,這個也是大方向的,消哪里的腫呀止哪里的血呢?沒有說,我們先記著。再看下面,赤痢、熱瀉、肺熱咳嗽,留意到,赤痢是偏熱的,熱瀉是偏熱的,肺熱是偏熱的,癰腫是偏熱的,不是癰瘍,潰瘍一類是偏寒的,瘰疬、口舌生瘡都是偏熱的。吐血、衄血、痔瘡出血,這里那么多的癥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熱。性味那里說“苦、微寒”,苦、微寒的一般來說是去熱的藥,還有消腫,就等于是清熱解毒。這里“肺痛、下利”,應該是要瀉熱跟去肺熱的痛,所以張仲景在這里用上紫參、甘草。
【原文47】
氣利,訶梨勒散主之。
原文47,我平日只注重癥狀,沒有太多的研究每個藥,我們在網上查一下訶梨勒,這個是止瀉的藥。這個藥民間稱為訶子,味性:苦、寒、沒毒。風濕、熱氣、暖腸,去一切冷氣。這樣的話,確實是訶子。民間用藥就叫訶子。為什么我知道訶子,不知道訶梨勒呢?因為我知道訶子有對止渴、下氣,對于久咳不止、大腸方面有下利的情況,這個藥是起到一個收結的作用,結腸、瀉腸,一個斂肺的藥,這個藥我這里也有,它是兩頭尖的,味道真的很澀的,我以前試過的。我也怕澀怕苦,對于澀的藥,我喜歡加點帶有潤滑的藥下去,我最喜歡加的是蕎麥粉,它比較滑,可以讓澀的藥比較容易喝,我在試藥當中有時是這樣用。我們先來看附方,治大便不通、噦、數(shù)譫語,用的是千金翼小承氣湯。小承氣湯,同學們就知道了。再看外臺黃芩湯,也是治干嘔下利的。這里用的是黃芩、人參、干姜、桂枝、大棗、半夏。這里黃芩歸肝膽,人參補里氣,干姜也是溫里的一個藥,桂枝是醒表的,大棗、半夏都是歸胃的,半夏去胃濕,這樣的一個方藥。肝膽去熱,胃可能有寒濕,表也有點濕,所以針對里、表,這個藥都齊了。干嘔下利,下利中陽不足,干嘔是肝膽方面有熱,影響到有干嘔的情況,如果肝膽方面沒熱的話,是又吐又瀉的癥狀了。同學們要留意,病人到底有什么癥狀,才用什么藥,這樣才是理想的做法。所以有的時候,對藥性理解了,也不會擔心藥的名字錯了,只要對藥的藥性熟悉了,有的時候順手拈來,都可以治病的。所以,用藥分陰陽,用藥之前一定要辨證。我們講課有個規(guī)律性,我們先講是中醫(yī)基礎,對中醫(yī)有了大概的理解了,再講的是《方劑學》了,為什么不先講《傷寒論》呢?先講方劑學,同學們對藥有個初步的認識,再去聽《傷寒》,更能聽進去了。我們后面再講醫(yī)理,因為《黃帝內經》里面基本上都是講醫(yī)理的,如果對辨證、對癥狀、對藥不熟悉,有什么病有什么癥狀,與醫(yī)理的關系,如果不了解的話,就更加難以聽懂了。在網上、論壇當中聽到的《黃帝內經》都是停留在人生的道理上,說到底就是教你怎么去做人,怎么去養(yǎng)生,沒有更多的告訴你醫(yī)理是什么,如果徐文兵告訴你醫(yī)理是陰虛火亢,你想想你會多悶。什么叫陰虛火亢,中醫(yī)基礎沒有看過,也不太了解,只是一個概念,其實它是有根據(jù)在里面的,“陰虛為什么火亢",這就是醫(yī)理了中醫(yī)的理論了,所以一層一層的認識,就等于我說的,小孩子學開車,3歲的小孩子,他不是不想開,他不是不聰明,現(xiàn)在的車,只要很輕的力度就可以轉彎了,但是他的手腳不夠長,個子還沒有長夠,不夠長,太心急了也不好。學中醫(yī)也一樣的,一步步來。

花香丁 發(fā)表于 2012-4-30 23:01:45

第十八篇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
【原文1 】
諸浮數(shù)脈,應當發(fā)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fā)其癰。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
原文1,脈浮、脈數(shù)的很多種,張仲景說應該是發(fā)熱的,反過來有怕冷的情況的,如果有痛處的,“當發(fā)其癰”。因為,脈浮脈數(shù)的,本來是有熱的,但是,反過來,這個人怕冷的,其實說的是,熱毒聚在一個地方,散不開,“若有痛處”,就會有癰腫了。這里的癰呢?根在肌肉,紅腫疼痛的叫做癰,其實在我的臨床當中,對待這個紅腫疼痛的癰,有一個藥很有效果的,就是穿山甲,對于癰腫、發(fā)紅發(fā)痛的,用了之后一小時,癰痛的地方的紅就淡下去了,痛也輕了。穿山甲是一個通血脈的藥,化淤通血的,使血脈不會聚在一起。這本書里“癰”的解釋是學院派前輩們的解釋,這個解釋還是比較中肯的。對不對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辨證。“若有痛處”,就是血氣流通不好,要么就是淤血,要么就是血氣不足的、貧血。一般情況下,一個人如果血氣不足,嚴重的話,不是這里痛就是那里痛。如果是血淤的、血脈不通暢的,痛就會比較固定性的。張仲景在這里說,“諸癰腫”,很多種癰腫的情況,想知道有沒有膿的,要用手掩上,有熱的是有膿,不熱的是沒有膿。有膿的癰腫,就是我前面講過的,大頭瘡的那一類,發(fā)紅出膿的。為什么現(xiàn)在很少這一類的病呢?個人分析,我覺得從體質出發(fā),主要與消炎藥、抗菌藥比較泛濫有關。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判斷這些病怎么治的時候,我們現(xiàn)在就容易做得到了。我以前說過的,闌尾炎的隱隱痛,某個角度就不痛的,用什么東西頂著腹部,彎著腰,走路也直不起腰的,其實有臨床經驗的同學一看就知道,這種情況就是有闌尾炎。肚子痛也要分隱隱痛還是絞著痛。隱隱痛的都是中醫(yī)說的內熱,也就是西醫(yī)說的發(fā)炎,里面有炎癥。但是這里說的癰,是痛、熱、有膿的,應該說同學們還是容易看得出來的,是有淤血的、有膿的或者是別的方面的情況的,都比較容易看得出來的。用藥也容易,癰痛的,有個小瘡、痛的,用穿山甲,很好用的。還有一個藥,沒有穿山甲那么貴,也容易找到的,就是豬蹄甲,我在臨床當中試藥也試了。有時候出了一個濕瘡、濕疹,一用豬蹄甲,紅痛的情況很快就壓下去了。兩個星期之前,有人有臉上有瘡的,我都沒有用過豬蹄甲,也沒有一下子想到,看來我的用藥方面還是不夠全面。但是也要看情況,豬蹄甲和穿山甲一樣的,也是要泡制的。現(xiàn)在到了冬天,對于北方的、生凍瘡的,這個豬蹄甲也很好的。其實血行起來了,就不容易出現(xiàn)癰腫、凍瘡那一類的情況,這都是血氣的問題。兩千年前,這個瘡癰、腸癰,沒有提到那個血氣方面的關系,到了現(xiàn)在,我們就知道了。
【原文2】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shù),此為腸內有癰,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原文2,這一段比較簡單,如果聽過以前的課就知道了,“其身甲錯”,皮膚甲錯的,是有血淤、陰血不足。有個廣東的同學,說他母親也有皮膚甲錯,還有其他的情況,我就抓住根本的,就是她的脾胃不好、血氣不好,聽他說有甲錯的,我就再加一個土鱉蟲,來化化淤。喝了十來天,好多了,再喝十來天,基本上沒有了。這里“其身甲錯”,陰虛、血淤。“腹皮急”,腹部皮膚急的,是陰不足。“按之濡”的,“如腫狀”,但是張仲景說,有個前提,胃里面是要沒有積聚的。如果里面有積聚的,頂著腹部,就說這個是血脈問題,這樣治的話,方向角度就錯了。還有,張仲景說身沒有熱,脈數(shù)的,病人的身沒有熱,但是為什么脈數(shù)呢?脈數(shù)的情況都是有熱的,這里的熱是因為腸內有癰膿。這里用的是薏苡附子敗醬散,重點用的是敗醬。附子是一個補陽的藥。但是這里的“其身甲錯”,針對還是散掉腸癰。我以前治過的兩例闌尾炎的,當時我用的是兩個藥:腫節(jié)風、敗醬,為什么我用的是兩個藥?敗醬已有兩千年的用藥歷史了,它有去膿、消炎的作用,我為了穩(wěn)妥一些,想效果更好,腫節(jié)風也是一個消炎很好的藥,兩個藥配起來。其中一個病人是痛了幾天,差不多一星期了,越來越痛,喝了這兩個藥,三天沒事了。其實是喝了兩天,第二天開始就沒有那么痛。第三天,我讓他再多喝一天,因為有內熱的。闌尾炎如果用藥用得不準,炎癥也會時間比較長一些,有些年輕的女孩子,在走路的時候都是彎著那個腰的,用手叉腰的,一看就是闌尾炎的。還有第二個,也是闌尾炎,他肝痛來找我,坐在那個凳子上,彎著腰,我一看,十之八九肯定也是闌尾炎。我就給了他兩次藥,第二次來又喝了一下,也是喝了三次藥,沒事了。其實是喝了一次,第二天他就上班了。所以,有的時候用藥也要看情況。如果是有內熱、發(fā)熱的、腸癰的,多用幾次清一清穩(wěn)當一些,這是一個比較保守的做法。其實我這個人也是比較保守的。薏苡仁這個藥也是能夠去濕、去膿,但是這個藥的力度要用得比較大才行,這里用的是10分,附子2分,敗醬5分,如果敗醬用15克的話,薏苡仁就要用到30克,所以,比較重的。我都說了,判斷一個人的身體的病,腸癰也好、其身甲錯也好,其實這里想治“其身甲錯”,我覺得,癰膿的情況去了,但還需要在淤血方面調理一下,要不然,“其身甲錯”的情況很長時間都還是在的。
課間休息。
【原文3】
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fā)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shù)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皮湯主之。
原文3,少腹那里有腫的情況,“按之痛”,有塊狀。“淋”,就是說有熱了,“小便自調,時時發(fā)熱”,這個人有發(fā)熱的情況,“脈遲緊”,這里的癥狀比較模糊,又怕寒又自汗出,病人身體里面有熱才會自汗出的,這些癥狀同學們一定要留意清楚。“惡寒,其脈遲緊”的,脈遲說明里面比較虛,脈遲、脈緩的都是里面血氣虛的情況,“緊”的也是陰不足的一個情況,所以出現(xiàn)“小便自調”這個情況,“可下之,當有血”。這里,我相信也是不好理解的,就是說腹部有腫的、有癰腫、腸癰的,這一種是比較里面的腸熱,是比較硬的那種,可以用通下的方法。“當有血”,就是腸的熱和血要排出來,有個去熱的作用,就等于昨天有同學說牙痛,有人說放血,用三棱針自己放血,放血也是一個解熱的治療方法。但是,要留意,用放血來降熱,熱是去了,但是血走了,病人的陰也是受傷的。有人說就放一點點,用針扎一下,擠出來的一點點血,血是放出來了,但這樣的去熱力度大嗎?應該說不大。治病方法,有陰必有陽,大家要知道。如果“脈洪數(shù),膿已成”,就是發(fā)熱的情況更厲害了,就不可下了。因為有膿了,剛才那個膿未成,只是腸癰的,其實跟前面說的皮膚方面有癰腫的道理是一樣的,都是血脈流通的不好,所以我就說了,為什么用豬蹄甲或者穿山甲,在能夠通血之余,癰腫的情況就改善呢?這就是通的道理,把血氣通了,就舒緩了。所以這里腸癰“膿未成,可下之”,通一通血,也會好的。如果有膿了,血氣是可以通的,膿和血已經是兩回事了。膿是炎癥,是病菌造成的化膿。通了他的血,膿的情況還是去不了,還是要用“大黃牡丹皮湯主之”,同學們看一看大黃牡丹皮是一個什么藥理呢?其實在我個人來說,大黃和牡丹皮跟敗醬是有點類似的,大黃和牡丹皮都是有通血、清熱、消炎的作用,這里不用敗醬而用大黃、丹皮、桃仁、瓜子和芒硝,因為大黃和牡丹皮歸的是血脈,芒硝也是清熱的作用,桃仁是可以潤胃、大腸的,如果病人說大便硬的,那就用桃仁,效果很好的。這個角度看來,用芒硝、桃仁、瓜子針對的是病人的腸,大黃和牡丹皮是清熱解毒的,也是歸血方面的。所以,這樣治療腸癰有膿的,是很有用的。前面的還不是很厲害,后面的這個厲害多了,要全面一點來處理。大腸,通、瀉、潤,血里面用大黃牡丹皮來處理。我相信,在兩千年前,穿山甲還不是那么通用,豬蹄甲更加沒有那么通用,這個藥都是偏涼的藥。辨證用藥,要根據(jù)病的陰陽,藥的陰陽來針對性地用。好比一個人中暑,給他開水也是舒服的,就是這個道理,有個淡鹽水更好。看條件,看自己用什么藥比較方便。
【原文4】
問曰:寸口脈浮微而澀,法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原文4,寸口脈浮微而澀,表示血氣小了。“法當亡血,若汗出”,假設無汗的怎么辦呢?張仲景說,如果身體上有瘡的,“被刀斧所傷”的,“亡血故也”。一個人身體容易長瘡,其實病人的血氣、陰血都有點不足的。氣是陽氣的氣,氣是過了。如果受傷了,出血多了,也容易出現(xiàn)癰瘡的情況。“癰"在張仲景指的是偏里的癥狀,“瘡”是偏表一點的,身上有瘡。以前是這樣分,現(xiàn)在看來,他們的機理都是有相同性的。一個人的血氣、陰血是很寶貴的。沒有了血,氣就沒有地方去流、去停留了。好比有人出意外了,大出血,血走了,人也就走了。血是氣的一個載體,陰血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物質。氣也很重要,沒氣,人也就死了。發(fā)汗、用針來放血,自己把陰血放掉,針灸、推拿、拔罐,這樣的治療手法是偏陽還是偏陰呢?這些手法、用藥如果是偏陽的,可以對病人的陰是有影響的。如果病人的陰本來是充足的,那就無所謂,桑拿、汗蒸都可以。辨證分陰陽,用藥分陰陽,治法也要分陰陽。大出汗后泡冷水也是不好的。
【原文5 】
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
原文5,王不留行是什么呢?我們這邊指的是木棉頭。這個藥可以行血化淤,與穿山甲有類似的作用,不過,它們兩者哪個對降低血液濃稠度的力度更大一些,這個不好判斷。王不留行散還包括:東南根桑白皮、甘草、川椒、黃芩、干姜、芍藥、厚樸,這里寒熱的藥都有,是對著“病金生瘡”,就是現(xiàn)在說的傷口發(fā)炎。現(xiàn)在的醫(yī)院里面處理很簡單,其實在民間也是很簡單的,我最推崇的藥是紫珠,也叫賊佬草。相傳賊受傷了,但他好得很快,原來他有個家傳秘方,就是紫蘇。我的冰箱里面也用紫蘇煎了一些水,過濾了放在小噴壺里面,這個外傷湯水比云南白藥還有用。發(fā)熱的、痛的、受傷的,止痛止血很快。在民間流傳的都是很有用的,都是父母、長輩覺得有用就留著,有子孫受傷了,一用見效后,子孫們也就傳了下來。民間用藥常常比臨床常用藥更有效,我個人偏重喜歡民間用藥。這里還有一個方,排膿散,有枳實、芍藥、桔梗,也是有排膿的作用。從藥就可以看到針對的是哪方面的膿,懂得藥理的同學就知道了,桔梗針對的是肺經,芍藥也是針對的是肺中上焦的、滋陰的,枳實是歸胃腸的,增加胃腸蠕動力的、提氣的一個藥,所以真正有力度去膿、消炎、去熱的作用的藥是桔梗,枳實是起到排的作用,加強人的血氣的循環(huán),因為脾主四肢,一個人脾胃上來了,有動力了,再加上芍藥,陰上來了,就更好了,一個人的內循環(huán)上來了,白細胞夠了,哪里有膿了該打仗了,就會跑到那里去了。所以,懂得這些道理的同學都知道,為什么拔罐有些時候也有效的,還有針灸也有效的,針、灸,首先是把自己的身體做了個小小的破壞,針下去,很微小,但也有個針口,也痛,痛就是受傷的信息,人是有自我保護能力的,感到哪里痛了、受傷了,就會調動起體內的白細胞盡量地聚集到受傷的部位去打仗。拔罐也是,自己先做一個小的破壞,調動起整個人的免疫系統(tǒng)、衛(wèi)氣,如果還年輕,有小病小痛,這樣針一下、灸一下,確實是有效的,但是時間長了,同學們就知道這個有沒有效了。因為白細胞就那么多,天天來調動他,時間長了,白細胞也不夠用的。所以,我個人來說,我就喜歡用藥的。用藥有個好處,白細胞不足的,我可以用藥來增加你的免疫能力,增加白細胞,增加你的衛(wèi)氣的。在我臨床當中,常用白花蛇舌草。很多人有腫瘤癌癥的用白花蛇舌草,其實這個藥對腫瘤癌癥是沒有用的,但是這個藥有另外一個作用,能夠提高人體白細胞的,所以長期大量地服用這個藥,病人的免疫能力、白細胞、衛(wèi)氣上來了,他的體質改變了,他的腫瘤的情況如果不是太嚴重的話,是有機會好的。所以民間的東西有它的道理在里面的。還有一個藥比白花蛇舌草更有利,就是羊蹄草,也是可以提高一個人的白細胞的,對于口腔潰瘍的很有效。白花蛇舌草對口腔潰瘍起碼要十天、十五天,但是用羊蹄草,一個星期不到就好。口腔潰瘍是怎么造成的呢?免疫能力低、衛(wèi)氣不足。還有一個藥,以后想起來再說。同學們一定要想清楚,看看西醫(yī)有效在哪里,中醫(yī)有效在哪里,共同點和不同點分別是什么。所謂,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網上有人說,蒲輔周用什么治好了,我用鹽水漱口也好了,剛出現(xiàn)口腔潰瘍的時候,只不過是衛(wèi)氣稍稍有點不足,用一下就好了,但對于長期的口腔潰瘍,他的衛(wèi)氣已經不足了,這也是一個比較難治的病了。所以,要善于分析。還有一個方,排膿湯,用的是甘草、桔梗、生姜、大棗,主要用的也是桔梗,也是針對肺癰方面的膿,所以王正龍先生如果用一下這個保守的排膿湯,說不定還可以長命。所以,治療方法也分陰陽、用藥分陰陽。
【原文6】
浸淫瘡,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
原文6,這個是什么情況,是不是真的瘡是從口流向四肢或者從四肢流來入口?這只是一個比喻,是一個例子。作為一個醫(yī)者,可以多觀察,對中醫(yī)基礎、診斷學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一個人的體質一步步差的,應該能看得出來的,一個人的體質一次比一次好的,應該能看得出來的。如果連這個都看不出來,就不配做醫(yī)生了。就像判斷一個小孩子,能吃能睡的,他的體質肯定是好的。如果吃得少了,睡的少了,吵鬧的時間多了,肯定是越來越不好了。所以有的時候,要多留意,多觀察,留意他的一言一行一動。作為一個醫(yī)生,觀察力一定要多多地訓練,多多地練習。
【原文7 】
浸淫瘡,黃連粉主之。
原文7,浸淫瘡,用的是黃連, 沒有方。黃連對著傷口發(fā)炎的,在藥物缺乏的年代,醫(yī)院里面也用到了黃連素來作為傷口的消炎作用的,對于瘡瘍那一類的,浸淫瘡應該是潰瘍的那一類的。如果體質越來越好,那肯定可以治,體質越來越差,潰瘍、褥瘡的那一類,同學們應該知道了,那個是真的很恐怖的。病人有潰瘍也不會太痛的,已經麻木了,爛穿了都不痛的,他自己是不知覺的。這里用的是黃連粉。黃連,在現(xiàn)在藥理來說,這個藥是不能用得時間長的。黃連粉有黃連素之類的東西,對于細菌來說,用長了,也會產生耐藥性的,所以要清楚了解。反過來,我研究過剛才提到的紫珠,我喜歡用紫珠粉來敷著,好得還快一些。但是,浸淫瘡主要的不是外面的瘡瘍、潰瘍,而是病人的體質,偏陽不足的那一類體質,病人本身的衛(wèi)氣相當差,所以不是前面的瘡癰的有膿的那種,不是陰虛的大頭瘡的那種,浸淫瘡是偏潰瘍的那一類,病人的身體是偏陽虛的。對于這一類病人,一定要提他的脾氣,把他的衛(wèi)氣調上來,再加上一點外用的就好得快了。要不然,在外面怎么搞都不行的。同學們一定要注意。說到這里,張仲景告訴我們,無論治什么病,先要把病人的體質、陰陽搞清楚,是偏陽虛的還是偏陰虛的,要看這個病從癥狀上看,是偏向哪個地方、哪個部位,該用哪一類藥來針對治療,這個才是正道來的。反過來,陰陽不分、癥狀不分,天天引經據(jù)點的,把內經背給我聽也沒用。記憶能力強得過電腦嗎?沒可能的,電腦小數(shù)點都不會錯一個。你能做到嗎?所以,人還是發(fā)揮理解能力、綜合能力、運用能力,電腦只不過是一個記憶能力,它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查資料,不是幫助我們來判斷的。所以病分陰陽,藥分陰陽,如果陰陽都不分了,就自找倒霉了。

花香丁 發(fā)表于 2012-4-30 23:02:04

第十九篇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
這一篇所說的都是雜病,就如前面所說的,其實不用理它是什么病,有時,我連病都沒有看清楚,但是從病人的陰陽角度,一平衡過來了,很多雜病都會好的。我為什么喜歡講《金匱》,因為這本書對我個人的改變是最大的,這本書我都翻爛了,現(xiàn)在所講的這本書是我重新買回來的,我是在這里領悟出來這個陰陽的,還有辨證、部位、雜病方面等。同學們可以參考一下。
【原文1 】
師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卻,刺腨入二寸,此太陽經傷也。
原文1,“病趺蹶”,趺是腳背,蹶是跌倒的意思,指的是足有病不能夠行走的意思。“其人但能前,不能卻”,能向前走,不能向后走。“刺腨入兩寸”,這里指用的是針刺的方法,腨是小腿肚的部位,“此太陽經傷也”。一個人能前而不能退的,是跟腱出問題了,如果要治療這個病的話,像我剛才所說的,不必要十分的了解,不用把小腿有多少塊肌肉、有多少個根、哪個根與哪個根起作用、皮膚是怎么樣的、血脈是怎么樣的都了解得特別清楚,西醫(yī)在這方面更清楚,可以說人體有多少個細胞、有多少個氨基酸也能夠看清楚,但是,為什么病治不好呢?就是因為沒有從整體角度來判斷一個人的陰陽平衡狀態(tài)。如果一個人能前不能退的話,從我的角度來看,他的跟腱的陰方面出問題了,所以,用藥的時候針對他的跟腱來用,針對病人的身體里面的陰陽平衡角度來用,還是能夠起作用的。這里的“刺”是一個刺激的作用,也起到一個舒緩的作用,用藥更能起作用。只不過,張仲景認為,這里的問題是個小問題,針一下、刺激一下,改變一下就好了。其實人體出現(xiàn)了狀態(tài),身體里面的陰陽已經出問題了,所以就像素素班長說的,之前吃別的中醫(yī)給開的藥,里面有桂枝附子之類的,吃得時間長了,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血脈在走動時有熱在里面,偏陽了,陰就偏虛了,所以,就出現(xiàn)腿有點不舒服了。懂了陰陽之后,人家對你用藥對了、錯了,都可以感覺到的。如果不懂,人家說桂枝好,你說吃,說附子好,100克的吃,吃死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懂了陰陽之后,我該用什么治療方法,該用什么藥,自己就知道了,特別是同學們看了中醫(yī)基礎,看了診斷學后,對自己的體質也可以看懂陰陽了,不要把陰陽想得太神秘了,其實陰陽也沒有那么玄的。
【原文2 】
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瞤瞤者,藜蘆甘草湯主之。
原文2,藜蘆甘草湯也沒有見方藥,也不好判斷。有人說“藜”是不是白蒺藜,蘆是不是蘆薈,如果說是的話,也有點作用;如果說不是的,也不扣字眼,關鍵是在臨床是怎么對著癥狀的。臨床當中,見到病人手指臂腫動的,其人身體瞤瞤的,“瞤瞤”有解釋:肌肉跳動的,雖然說的不一定百分百準確,不過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很早以前講《方劑學》的時候,有同學說白蒺藜吃了以后怎么樣。我就提到一個事情了,因為我的兒子上體育課,平時不動的,一下子跑十五圈,過分運動造成肌肉拉傷的痛,我是用的兩個藥:白蒺藜和白芍,確實是很好。今天看了張仲景這里,如果再加上一個甘草會更好,或者用一下藜蘆甘草湯也行。如果一年也不運動的,偶爾動一下后痛的,就用這個藥。
【原文3 】
轉筋之為病,其有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屎白散主之。
原文3,雞屎白,大家都知道是什么藥了,就是雞的便便,這個藥是什么作用的呢?我也不想試,也沒有查過,這里的釋義說,雞屎白是性寒下氣,通利兩便的藥、對于損傷津液的病也很有用的。我個人來說對于痙攣的,“肌肉脈上下行的”,人的手腳繃直的,我還是喜歡用白芍,能舒緩痙攣的,是滋陰、補津液的,但是再加上白蒺藜,提一個人的精氣,再加上甘草的潤的作用,對胃腸、出汗多的那種,應該都是可以的。至于癥狀,也不是百分百的,還是要辨證,只要他有痙攣的癥狀,就可以用白芍,只要他勞動之后比較累的,也可以用白蒺藜,白蒺藜對于過勞的情況是一個很好的藥的。干活、劇烈運動,一下子人很累的,腰都好像直不起來的那一種的,喝白蒺藜,人的精氣一下子就上來了,沒有那么累了,可以使人的機體得到一個很好的恢復的,作用一定要知道。作為醫(yī)生,經常要用到的。
【原文4 】
陰狐疝氣者,偏有大小,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
原文4,蜘蛛散,用的是蜘蛛、桂枝。蜘蛛,我也沒有試過、用過、查過。不過,現(xiàn)在對于陰狐疝氣的,比如陰囊疝氣的,一般都用荔枝的殼的,很有用。蜘蛛的作用:解毒消炎之功效,主治疔瘡、瘡瘍、瘰利等,有點和穿山甲類似。
今天的課到這里。

細讀金匱要略(十六)(12.26)
【原文5】
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
原文5,“腹中痛”,是痛在腹部中間。當脈沉,但不沉反而洪大,所以腹部是有問題,是蛔蟲在里面作怪,腸胃的反應大了,就痛了。
【原文6】
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fā)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
原文6,如果用去蛔蟲的要不起效果的話,就用甘草粉蜜湯。這個方很簡單,就是甘草打成粉,蜜四兩。甘草對于胃腸方面的潰瘍是很好用的,臨床中的很多腸胃情況,甘草一味就能解決很多問題了。有個小孩子吐,用了大黃甘草湯,一天喝了兩次,第二天就穩(wěn)定下來了。甘草對于胃腸潰瘍、有問題的都很好。甘草是比較偏平,炙后是微微偏溫,在臨床中用這個藥一般都不用留意病人的胃腸是濕熱還是寒,在我的臨床中,是用在寒的多一些,對于胃腸濕熱的情況,甘草還是偏干、偏膩,效果就差很多,所以,盡量還是在虛的、寒的情況用。張仲景說,這個蛔蟲病“發(fā)作有時”,這個跟蛔蟲的活動是有關系的,養(yǎng)過魚的同學就知道,魚是有活動時間的,蟲類、動物都有規(guī)律性的。人體在太陽下山時容易發(fā)熱,是陰虛多一些,也是這個道理。蛔蟲在什么時間蠕動的,這個的具體時間大家可以到百家里面查一下。
【原文7】
蛔厥者,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
原文7,“蛔厥者”,這個病人有蛔蟲病也有厥逆的癥狀。厥逆的一般是胃腸偏虛寒,肝膽偏熱,蛔蟲喜歡到暖一點的地方去,經常從腸胃跑上來,容易觸動胃的反應,形成吐蛔的情況。“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臟腑寒,蛔蟲就跑上來,病人就容易出現(xiàn)煩的情況,過一會又停止了,蛔蟲不動了,病人的煩的情況就停止了。“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蛔厥者,肝膽偏熱、中下焦偏寒,同時有蛔蟲的癥狀。在現(xiàn)在,蛔蟲的問題已經是很少的情況了,現(xiàn)在的殺蟲也做得很不錯的。
【原文8】
蛔厥者,烏梅丸主之。
原文8,看烏梅丸的組方:烏梅、細辛、干姜、黃連、當歸、附子、川椒、桂枝、人參、黃柏。從蛔厥的病人體質出發(fā),我們可以看出張仲景的用藥針對性。烏梅是有殺蟲的作用,對蛔蟲是有影響力的;細辛、干姜、附子、川椒、桂枝是歸胃、大腸,附子是歸心陽的;黃連是歸心的,對心火、心熱方面厲害的有作用,其實就是清熱解毒;黃柏是對于下焦作用的藥,對于病人煩的很有用的,同學們也知道了,黃柏是祛熱的,肯定是對著煩熱的癥狀起作用,當然偏虛寒的煩,黃柏是不對效的。看過中基和診斷的同學就知道了,病分陰陽,體質分陰陽,陰陽分好之后,病人是陰虛、陽虛就知道了。整個方對下來,同學們就知道張仲景是怎么針對性地治療這個病的。驅蟲的主藥是烏梅,川椒那些也有一點作用。

我們講到這里,前面第十九篇看起來挺復雜的病脈證都講了,下面還有兩篇,針對的是女性的懷孕、雜病方面的問題。同學們對這兩篇要更仔細了,病人不是男的就是女的,但張仲景專門針對女性的疾病寫了兩篇。

花香丁 發(fā)表于 2012-4-30 23:02:28

第十九篇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
這一篇所說的都是雜病,就如前面所說的,其實不用理它是什么病,有時,我連病都沒有看清楚,但是從病人的陰陽角度,一平衡過來了,很多雜病都會好的。我為什么喜歡講《金匱》,因為這本書對我個人的改變是最大的,這本書我都翻爛了,現(xiàn)在所講的這本書是我重新買回來的,我是在這里領悟出來這個陰陽的,還有辨證、部位、雜病方面等。同學們可以參考一下。
【原文1 】
師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卻,刺腨入二寸,此太陽經傷也。
原文1,“病趺蹶”,趺是腳背,蹶是跌倒的意思,指的是足有病不能夠行走的意思。“其人但能前,不能卻”,能向前走,不能向后走。“刺腨入兩寸”,這里指用的是針刺的方法,腨是小腿肚的部位,“此太陽經傷也”。一個人能前而不能退的,是跟腱出問題了,如果要治療這個病的話,像我剛才所說的,不必要十分的了解,不用把小腿有多少塊肌肉、有多少個根、哪個根與哪個根起作用、皮膚是怎么樣的、血脈是怎么樣的都了解得特別清楚,西醫(yī)在這方面更清楚,可以說人體有多少個細胞、有多少個氨基酸也能夠看清楚,但是,為什么病治不好呢?就是因為沒有從整體角度來判斷一個人的陰陽平衡狀態(tài)。如果一個人能前不能退的話,從我的角度來看,他的跟腱的陰方面出問題了,所以,用藥的時候針對他的跟腱來用,針對病人的身體里面的陰陽平衡角度來用,還是能夠起作用的。這里的“刺”是一個刺激的作用,也起到一個舒緩的作用,用藥更能起作用。只不過,張仲景認為,這里的問題是個小問題,針一下、刺激一下,改變一下就好了。其實人體出現(xiàn)了狀態(tài),身體里面的陰陽已經出問題了,所以就像素素班長說的,之前吃別的中醫(yī)給開的藥,里面有桂枝附子之類的,吃得時間長了,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血脈在走動時有熱在里面,偏陽了,陰就偏虛了,所以,就出現(xiàn)腿有點不舒服了。懂了陰陽之后,人家對你用藥對了、錯了,都可以感覺到的。如果不懂,人家說桂枝好,你說吃,說附子好,100克的吃,吃死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懂了陰陽之后,我該用什么治療方法,該用什么藥,自己就知道了,特別是同學們看了中醫(yī)基礎,看了診斷學后,對自己的體質也可以看懂陰陽了,不要把陰陽想得太神秘了,其實陰陽也沒有那么玄的。
【原文2 】
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瞤瞤者,藜蘆甘草湯主之。
原文2,藜蘆甘草湯也沒有見方藥,也不好判斷。有人說“藜”是不是白蒺藜,蘆是不是蘆薈,如果說是的話,也有點作用;如果說不是的,也不扣字眼,關鍵是在臨床是怎么對著癥狀的。臨床當中,見到病人手指臂腫動的,其人身體瞤瞤的,“瞤瞤”有解釋:肌肉跳動的,雖然說的不一定百分百準確,不過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很早以前講《方劑學》的時候,有同學說白蒺藜吃了以后怎么樣。我就提到一個事情了,因為我的兒子上體育課,平時不動的,一下子跑十五圈,過分運動造成肌肉拉傷的痛,我是用的兩個藥:白蒺藜和白芍,確實是很好。今天看了張仲景這里,如果再加上一個甘草會更好,或者用一下藜蘆甘草湯也行。如果一年也不運動的,偶爾動一下后痛的,就用這個藥。
【原文3 】
轉筋之為病,其有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屎白散主之。
原文3,雞屎白,大家都知道是什么藥了,就是雞的便便,這個藥是什么作用的呢?我也不想試,也沒有查過,這里的釋義說,雞屎白是性寒下氣,通利兩便的藥、對于損傷津液的病也很有用的。我個人來說對于痙攣的,“肌肉脈上下行的”,人的手腳繃直的,我還是喜歡用白芍,能舒緩痙攣的,是滋陰、補津液的,但是再加上白蒺藜,提一個人的精氣,再加上甘草的潤的作用,對胃腸、出汗多的那種,應該都是可以的。至于癥狀,也不是百分百的,還是要辨證,只要他有痙攣的癥狀,就可以用白芍,只要他勞動之后比較累的,也可以用白蒺藜,白蒺藜對于過勞的情況是一個很好的藥的。干活、劇烈運動,一下子人很累的,腰都好像直不起來的那一種的,喝白蒺藜,人的精氣一下子就上來了,沒有那么累了,可以使人的機體得到一個很好的恢復的,作用一定要知道。作為醫(yī)生,經常要用到的。
【原文4 】
陰狐疝氣者,偏有大小,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
原文4,蜘蛛散,用的是蜘蛛、桂枝。蜘蛛,我也沒有試過、用過、查過。不過,現(xiàn)在對于陰狐疝氣的,比如陰囊疝氣的,一般都用荔枝的殼的,很有用。蜘蛛的作用:解毒消炎之功效,主治疔瘡、瘡瘍、瘰利等,有點和穿山甲類似。
今天的課到這里。

細讀金匱要略(十六)(12.26)
【原文5】
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
原文5,“腹中痛”,是痛在腹部中間。當脈沉,但不沉反而洪大,所以腹部是有問題,是蛔蟲在里面作怪,腸胃的反應大了,就痛了。
【原文6】
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fā)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
原文6,如果用去蛔蟲的要不起效果的話,就用甘草粉蜜湯。這個方很簡單,就是甘草打成粉,蜜四兩。甘草對于胃腸方面的潰瘍是很好用的,臨床中的很多腸胃情況,甘草一味就能解決很多問題了。有個小孩子吐,用了大黃甘草湯,一天喝了兩次,第二天就穩(wěn)定下來了。甘草對于胃腸潰瘍、有問題的都很好。甘草是比較偏平,炙后是微微偏溫,在臨床中用這個藥一般都不用留意病人的胃腸是濕熱還是寒,在我的臨床中,是用在寒的多一些,對于胃腸濕熱的情況,甘草還是偏干、偏膩,效果就差很多,所以,盡量還是在虛的、寒的情況用。張仲景說,這個蛔蟲病“發(fā)作有時”,這個跟蛔蟲的活動是有關系的,養(yǎng)過魚的同學就知道,魚是有活動時間的,蟲類、動物都有規(guī)律性的。人體在太陽下山時容易發(fā)熱,是陰虛多一些,也是這個道理。蛔蟲在什么時間蠕動的,這個的具體時間大家可以到百家里面查一下。
【原文7】
蛔厥者,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
原文7,“蛔厥者”,這個病人有蛔蟲病也有厥逆的癥狀。厥逆的一般是胃腸偏虛寒,肝膽偏熱,蛔蟲喜歡到暖一點的地方去,經常從腸胃跑上來,容易觸動胃的反應,形成吐蛔的情況。“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臟腑寒,蛔蟲就跑上來,病人就容易出現(xiàn)煩的情況,過一會又停止了,蛔蟲不動了,病人的煩的情況就停止了。“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蛔厥者,肝膽偏熱、中下焦偏寒,同時有蛔蟲的癥狀。在現(xiàn)在,蛔蟲的問題已經是很少的情況了,現(xiàn)在的殺蟲也做得很不錯的。
【原文8】
蛔厥者,烏梅丸主之。
原文8,看烏梅丸的組方:烏梅、細辛、干姜、黃連、當歸、附子、川椒、桂枝、人參、黃柏。從蛔厥的病人體質出發(fā),我們可以看出張仲景的用藥針對性。烏梅是有殺蟲的作用,對蛔蟲是有影響力的;細辛、干姜、附子、川椒、桂枝是歸胃、大腸,附子是歸心陽的;黃連是歸心的,對心火、心熱方面厲害的有作用,其實就是清熱解毒;黃柏是對于下焦作用的藥,對于病人煩的很有用的,同學們也知道了,黃柏是祛熱的,肯定是對著煩熱的癥狀起作用,當然偏虛寒的煩,黃柏是不對效的。看過中基和診斷的同學就知道了,病分陰陽,體質分陰陽,陰陽分好之后,病人是陰虛、陽虛就知道了。整個方對下來,同學們就知道張仲景是怎么針對性地治療這個病的。驅蟲的主藥是烏梅,川椒那些也有一點作用。

我們講到這里,前面第十九篇看起來挺復雜的病脈證都講了,下面還有兩篇,針對的是女性的懷孕、雜病方面的問題。同學們對這兩篇要更仔細了,病人不是男的就是女的,但張仲景專門針對女性的疾病寫了兩篇。

花香丁 發(fā)表于 2012-4-30 23:02:51

第二十一篇 婦人產后病脈證并治
前一篇是懷孕的情況,這里是產后要注意什么。在論壇上,也經常有人說,坐月子沒有調養(yǎng)好,落下了月子病,孩子大了還跟他說“你媽都是因為你”等等,其實這個跟小孩子說多了也不好,會對他的心理有影響。做父母的要注意言行。
【原文1】
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血虛、多出汗、喜中風,故令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
原文1,張仲景的學生問,剛生完孩子的婦人會有三種病,是為什么?其實,聽過之前講課的同學就知道了,“病痙”指的是痙攣、津液不足,就是生產的時候,津液和陰血有所受傷,容易出現(xiàn)痙攣性的病。同學們很了解了,這個癥狀就滋陰,補陰血就好了。后面張仲景也是這樣說的,“新產血虛、多出汗、喜中風,故令病痙”。“郁冒”是失血后又出汗的,“寒多”,這個病人是血氣兩虛。血氣不足、腦底供血不足,產婦血氣虛得厲害,血氣上不了頭、血氣不足才會出現(xiàn)“郁冒”的。辨證的時候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病人血氣不足就容易暈的,中陽不足的是胃腸濕重、陽不足的眩暈。郁冒的血氣不足,嘴唇、牙齦白,皮膚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胃腸濕重、中陽不足的舌頭是偏濕、偏偏軟的,這些在望聞問切方面都能看得到。“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是陽明證,胃、大腸的津液不足,要用上桃仁了。同學們要辨證清楚,不然就像張仲景的學生,不停地問“為什么”,因為以前的資料很少,資料都在張仲景的大腦中,所以學生只有多問。現(xiàn)在我們有很多資料、醫(yī)案,只要到百家等地方查,百分之九十六都查得出來。
【原文2】
產婦郁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敢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方見嘔吐中)
原文2,這里的解釋比剛才更深一層了,希望我們從這些癥狀來辨證用藥。“厥而必冒”,厥必然是會冒的。“冒家欲解,必大汗出”,汗出的條件跟桂枝湯的道理一樣,血氣流通了才會發(fā)汗的,汗出后,冒的情況就改善了。剛才的“亡血復汗、寒多”,也可以用桂枝湯,里面有桂枝的行血,也有芍藥的滋陰。這里的“汗出”,應該也有滋陰的用藥。“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這個是下寒上熱的情況。小柴胡湯,同學們都知道,是對于中虛、肝膽方面熱有作用的,有桂枝、半夏、黃芩等。我說得比較快,重點還是離不開辨證用藥,產婦是陰血不足還是血氣兩虛,都要根據(jù)病人的陰陽體質,把她平衡過來,就非常好了。如果連病人陰陽體質都不會看,什么問題都用小柴胡湯,也是麻煩的。說到底,還是辨證用藥。
【原文3】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fā)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方見痙中)
原文3,“能食”,是中陽、消化沒問題。“七八日更發(fā)熱者”,這個是內熱,有點類似陽明病了。原文沒有提到“產后”,就是說病人只要出現(xiàn)這些癥狀,胃腸熱的都可以用大承氣湯,還有一個小承氣湯,哪個力度重,哪個力度輕,可以按照看到的癥狀來選擇用藥。
【原文4】
產后腹中疼痛,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當歸生姜羊肉湯方(見寒疝中)
原文4,當歸生姜羊肉湯對于腸胃虛的體質也是可以用的。
【原文5】
產后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
原文5,這里用的也是散劑,是四逆散中的兩個藥。枳實需要燒一下,這個是以前的一個處理,枳實是增強胃腸的蠕動能力,是提氣的一個藥,芍藥是滋陰的。對于產后氣血不足、腹痛。病人的胃腸虛,津液、陰不足,就會產后腹痛。枳實芍藥散確實是針對性很強的藥。如果是血虛的話,可以加入補血、健脾的藥。
【原文6】
師曰: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
原文6,產婦腹痛的,應當用枳實芍藥散,如果還不愈的,這個是“腹中有干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這個方對于經水不利的也能用,就是月經的情況不理想,來得不順、有血塊等等情況。我們看下用藥:大黃、桃仁、蟅蟲(土鱉蟲)。土鱉蟲是化瘀的。桃仁對著胃腸的津液不足,也有化瘀的作用。大黃是清血熱的,陰虛就會血熱,產婦產后陰血不足也容易出現(xiàn)熱的,很多婦女生了小孩子形成了血熱、血燥,這個和產后調理很一定的關系。現(xiàn)在的醫(yī)院為了掙錢也好,為了產婦也好,出院的時候都開生化湯,這個是對的,產后有事沒事喝一下,對通瘀血、血氣很好的。干血就是產后微細血管破裂或者是有瘀血,一個人在碰傷、做手術、跌傷后,身體里面都有瘀血的。中醫(yī)在兩千前就提到了土鱉蟲。現(xiàn)在的骨科、傷科大家,有一個藥必用,就是土鱉蟲。有一個同學說腰扭傷了,我說了兩個藥,一個土鱉蟲,一個梔子。其實腫節(jié)風比梔子好,但梔子比較常見也好買。這兩個藥一個化瘀,一個清熱解毒,預防受傷的發(fā)炎,幫助身體的揮發(fā),是很好的兩個骨傷科的藥,對于跌傷、扭傷是很很好用的,如果有斷骨的,就加上骨碎補。想外用的,民間很多是用酒,其實不要用,用酒一定會發(fā)癢、起水泡,大國醫(yī)里有個家傳的秘籍,就是梔子打成粉,用雞蛋白來調和外用,再加上喝梔子土鱉蟲的湯,對于腫痛的效果好得不得了。在傷科方面,更高的高手也是用這兩個藥,但加上了辨證用藥。產婦的要根據(jù)產婦的體質,用調理產婦身體的藥再加上土鱉蟲梔子;老太婆的要根據(jù)老太婆體質來用藥,再加上土鱉蟲梔子;小孩子身體好的就不用加其他的藥。這就是高手,一定要辨證用藥。
【原文7】
產后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fā)熱,切脈微實,再倍發(fā)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里,結在膀胱也。(方見痙病中)
原文7,“無太陽證”是沒有感冒的癥狀,沒有表癥。“少腹堅痛”是少腹、胃腸的癥狀。“煩躁發(fā)熱”,這個是陽明病,胃腸的津液不足,煩躁、發(fā)熱,所以,“切脈微實”。“日晡時煩躁者”,病人陰虛、血氣出問題的多。“食則譫語”,吃了東西后熱都上來,說話都亂了,熱很嚴重。到了半夜時,陰重了,陽的情況就有所收斂。這個就是很明顯的陽明病,胃腸里面有熱,津液不足。張仲景用大承氣湯,把里面的熱通了,如果津液不足、大便鞭的,再加潤的藥來潤一下、瀉一下就好了。“熱在里,結在膀胱也”,這個膀胱不是現(xiàn)在解剖學里的膀胱,而是少腹。
【原文8】
產后風,續(xù)之數(shù)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干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xù)在耳,可與陽旦湯。(即桂枝湯,方見下利中)
原文8,“產后風”,在我年少的那個時候,是很常用的一個詞。以前很多生小孩真是走了一趟鬼門關,因為衛(wèi)生條件差,都是在家找接生婆,就是年齡大的、有生育經驗的來接生,但我們民間也懂得剪臍帶時候,剪刀要過火來殺菌,更聰明的是用瓷片。以前的是陶器,不是瓷器,到了元代才有青花,宋代才有宋瓷、高溫瓷。陶器的鋒利程度不夠,后來民間用的是瓷器。剪子是鐵器,會生銹的,容易產生病菌。瓷器敲開后很鋒利,過一下火,很容易就干凈了。我們的前人也確實是在生活中積累了很多經驗。以前產婦因為衛(wèi)生條件不夠,要用開水、瓷器、過火來消毒,但由于出血、細菌,還是有可能會感染“產后風”,這個是病菌進入了血液,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還有,前面的產后血虛的、出血過多的,孕婦就走了,有時嬰兒也走了。這是時代的問題,現(xiàn)在就很好了。現(xiàn)在的小孩子生下來,頭發(fā)都長好了,眼睛都骨碌骨碌轉的,以前的小孩生下來,都沒幾根毛,眼睛好幾天才睜開的,像小老鼠一樣。現(xiàn)在孕婦的生活條件好,體質改善了。現(xiàn)在的小孩子都是比較健康的,很少有生了小孩養(yǎng)不大的情況,也比較少孕婦難產而死的,這個比例都比較少了。看回原文,這里用了陽旦湯,釋義說是桂枝湯,現(xiàn)在在中醫(yī)研究中還是有爭議,陽旦湯是否是桂枝湯。其實用中醫(yī)來調理產前產后的身體是非常好的。這里的產后風,“頭微痛”是血氣不足,陰虛內熱。心下悶,干嘔,里面有邪氣,可能是破傷風那一類的。現(xiàn)在來說這個問題一般都不會,現(xiàn)在醫(yī)院里基本上都會打破傷風針的。
【原文9】
產后中風,發(fā)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
原文9,竹葉湯好像是很平常的一個湯。竹葉、葛根、防風、桔梗、桂枝、人參、甘草、附子、大棗、生姜。竹葉是比較平和、清熱的藥;葛根是發(fā)表滋陰,擴張冠狀動脈,跟桂枝差不多,一個是滋陰,一個是純陽的。防風、桔梗、竹葉這三個藥都是針對病邪來清熱解毒的。葛根滋陰、桂枝附子補陽氣,人參補氣,大棗干姜甘草是歸胃,總體看下來,就是針對產后陰陽兩虛,陰血氣陽都不足的一個方,也是根據(jù)產后易出現(xiàn)傷陰、陽氣受傷來針對性地補充。
【原文10】
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
原文10,“乳中虛”,這里的解釋是產后虛弱,我的看法是產后奶水不足,都是陰血不足,血氣不足造成的。就容易出現(xiàn)“煩亂嘔逆”的情況。“煩亂嘔逆”是有熱的胃陰不足。竹皮大丸,用的是竹茹、石膏、桂枝、甘草、白薇。竹茹,清熱,清虛煩,也帶有微潤作用,對血虛也是很好的藥。石膏是對胃、表方面有熱的。桂枝是對表虛。甘草是補中。白薇是清內熱,也是偏平穩(wěn)的藥。這本書中說“乳中虛”是產后虛弱,其實是根據(jù)這個方來說的。現(xiàn)在奶水不足的也是安中益氣。安中,脾胃是后天之本,產后血氣虛了,脾胃不好也是補不進去,所以先安中后益氣。產后奶水不足的也可以加上通乳的藥,只要脾胃一上來,奶水的情況就可以改變的。作為一個產婦,產前產后都要找中醫(yī)調理,就不會出現(xiàn)乳中虛,產后病等等。母親身體好,也可以把小孩子撫養(yǎng)得很好,也不會出現(xiàn)產后抑郁的。香附和小麥麩對于產后抑郁是很好用的,特別是小麥麩。沒有小麥麩,就用小麥,用紅棗人參水來熬水喝。八寶粥不行的,白豆是健脾祛濕的,產后陰不足的還利濕,就更不好。燕麥片是不同的,我也試過,吃的時候不一樣,還是買整粒的小麥。小麥麩確實是寶,現(xiàn)在很多人不懂,小麥最有營養(yǎng)的都給豬吃了,營養(yǎng)不好的給人吃,還稱之為白面。
今天的課就到這里。

細說金匱要略(十七)(12.27)
【原文11】
產后下利虛極,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
原文11,“產后下利”,本身產后氣血不足,陽氣虛,再加上“下利”的情況就會“虛極”。張仲景用的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白頭翁是對于慢性瀉痢、胃腸濕熱的瀉有作用的,甘草是歸中的,阿膠是補血的。對于產后補血,張仲景喜歡用阿膠,潤、補血、強壯的作用。市場上阿膠的質量不好把握,所以我臨床上喜歡用肉松,瘦肉打成粉,臨床效果好,也沒有阿膠的膩。阿膠用多了,脾胃就不好,少了起不到補血的作用,用的時候要注意病人的脾胃。陳皮也是能止瀉的,是歸大腸經的藥。黃連是歸胃經的,對胃腸的濕熱起作用。柏皮,就是黃柏,是去腎濕熱的,利濕、祛熱,對下焦很好的藥。這個方總體加起來,就知道張仲景最主要的是去胃腸的濕熱,這里的“下利”是因為胃腸里的濕熱,生小孩之后血氣也不足,就加了阿膠。同學們要留意,一定要知道產后的病人身體該怎么樣的。
這幾個附方都是對著產后體質來用的。
《千金》三物黃芩湯。治婦人在草蓐,自發(fā)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
“治婦人在草蓐”,有點類似褥瘡、皮膚潰瘍的一類。“自發(fā)露得風”,在兩千年前對病癥的理解,張仲景認為產后病人偏于血氣不足,就會出現(xiàn)表虛,免疫能力不足,容易生病。表虛也會出現(xiàn)草蓐、褥瘡那類。“煩熱頭痛”,病人出現(xiàn)煩的情況都是有內熱,頭痛和血氣不足有關系。血氣不足就會出現(xiàn)這里痛那里痛的,血氣剛開始不足的時候都是頭出問題,一個人陽氣不足,會出現(xiàn)冬天時膝蓋冷,下部不舒服的情況,陰虛、陽虛出的病的種類都有所分別。我們在中醫(yī)基礎、診斷學要認真看一下。這里指的是“婦人”,不一定是生小孩之后,就是這樣的表虛、里面有熱的體質。“有煩熱”的,用的是小柴胡湯,“頭不痛煩的”,用三物黃芩湯。這個湯有黃芩、苦參、干地黃。干地黃是滋陰的。苦參是對下焦?jié)駸帷|S芩是對著肝膽里熱。三個藥中兩個是清熱解毒,一個是清熱涼血滋陰的。黃芩是針對熱,苦參也是對熱,干地黃是對著煩。同學們對張仲景辯證用藥應該已經清楚了,每個藥、每個癥狀都是很配合的,告訴我們這個病人到底怎么樣了。作為一個醫(yī)生,在臨床中要辨證,要把病人的體質、陰陽分得清清楚楚。醫(yī)院里,感冒的都要照B超,多荒唐,以前只有懷孕和體檢才照B超。
《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治婦人產后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者,不能食飲。產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令人強壯宜。
張仲景用藥也不是規(guī)定一天三次的,都是根據(jù)不同的癥狀、病情、體質。“婦人產后虛羸不足”是產后很虛弱,氣血受傷很厲害,用補的。當歸、桂枝、芍藥、生姜、甘草、大棗,后面還有飴糖,就是小建中湯多了一個當歸。下面還教我們要懂得去辨證的,如果產后婦女失血過多,就容易出現(xiàn)“崩殤”,就是我們所說的“血崩”了,“內衄”是身體里面出血,所以張仲景這里加了地黃,熱得厲害的就用生地黃,稍稍熱的就用干地黃。病人身體比較平,只是血氣有點不足,就是比較虛,可以用熟地來滋陰。阿膠是補血滋陰的。沒有當歸就用芎藭來代替,也是行血的。沒有生姜可以用干姜代替,為什么要盡量用生姜呢?我們來看原文,“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血氣不足的病人就會出現(xiàn)周身通,這里的“刺痛不止”,就是血氣受傷比較厲害了,“吸吸少氣”,陽氣也是很受傷了,還有,“或苦少腹中急”,這是是津液不足、陰虛。中醫(yī)上,津液、血都是屬于陰的,陰血不足的話就會出現(xiàn)“急”“痙攣”的情況。“摩痛引腰者”,就是腰和背都痛了,臨床中經常會看到,腰酸痛的病人都是胃腸、中下焦偏陽不足的體質,用續(xù)斷一調血脈就好了,血通了,痛的情況就沒有了。“不能食飲”,陰虛火旺的話,一般調血脈就可以了,一般的人,陰虛了就會火旺。產后最容易出現(xiàn)陰氣、血氣兩虛的體質,要不然就是意外受傷的,比如大出血的那類,血液走了,氣也會需的。同學們一定要分辨清楚,陰虛不一定火旺,但要看是哪一類體質,如果不調理的話,時間長了,陰虛也會化熱,化的是虛熱,用藥的時候要清楚,用得要準確,特別是危急病人的時候。今天有個同學很急地找我,我也很急,醫(yī)生都想救人的,但病人是他朋友的家人,照片、癥狀都沒有,他說,“就死馬當活馬醫(yī)”,但死馬我也得看一下才行啊,所以真的是沒辦法。作為一個醫(yī)生,一定要辨證,提供不了癥狀,望診的照片也沒有,我想幫也幫不上。有同學的家人比較危急的,我就讓他馬上發(fā)兩張照片過來,大概的癥狀說一下,往往都是能幫上忙的。這就是說起碼有個辨證的依據(jù),好比這里寫得很清楚是產后氣血受傷的,如果他是中風的,我再看病人的體質是陰虛還是陽虛的,那就很簡單了,陰虛就補陰,陰上來了,再加點提起的,就能爭取時間了。陽虛的話就大補氣,黃芪、枳實等也能夠轉過來。今天一天下來我的心都有點不舒服,雖然感覺自己做得對,但還是不舒服。

花香丁 發(fā)表于 2012-4-30 23:03:22

第二十二篇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
【原文1】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xù)來寒熱,發(fā)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方見嘔吐中)
原文1,“發(fā)作有時”,就是每天有一個固定的時間,比如太陽下山的時候發(fā)熱或者中午的時間發(fā)寒,總之是有固定的時間。“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月經來的時候又有寒熱的情況,這是熱入血室了,張仲景說“其血必結”。為什么說這個是熱入血室呢?之前講過的,一個人有發(fā)熱的情況,剛好月經來了,通過月經的排熱,血熱也是能解的。網絡上有人說,發(fā)熱后第一時間用針來放血,和這個道理類似。張仲景為什么這樣判斷呢?如果寒熱發(fā)作有七八天了,正好來月經了,內熱不嚴重的話,應該是能解了,但是解不了的,就是“熱入血室,其血必結”了。“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就會像瘧疾一樣,發(fā)抖、發(fā)作有時。可能同學們有點不太明白這些癥狀,我們來看看用藥,小柴胡湯,就會知道張仲景針對的癥狀和體質。小柴胡針對的是主要以肝膽部位為主的內熱,這里用這個方把把半表里的證解下來。“中風”指的中焦里的熱。
【原文2】
婦人傷寒發(fā)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原文2,“傷寒”,太陽病發(fā)熱感冒、風熱感冒那一類的。“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就是說白天病人是清醒,到了太陽下上的時候“譫語”、“如見鬼狀”,張仲景說這個是“此為熱入血室”,血氣里面有熱了。太陽下山時發(fā)熱,很多是陰血方面出問題的。“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治的時候不要破壞病人的胃氣、脾胃、胃陰胃陽,一個人能吃能睡、大小便通暢,血熱的情況也是容易解除的,但現(xiàn)在很多人用藥都沒有考慮到這個。我最佩服的就是蒲輔周,他經常和學生說,用什么藥都要留意,病人喝了藥之后脾胃是怎么樣,不然病都還沒治好,病人的脾胃都被你害了,這個醫(yī)生肯定是不及格的醫(yī)生。
【原文3】
婦人中風,發(fā)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隨其實而取之。
原文3,“發(fā)熱惡寒”,是表虛。“經水適來”,女性剛剛來月經的時候,體質、血氣是比平時要差一點,有臨床經驗的同學都知道的,平時看見這個女病人的氣色,一個月后看到發(fā)現(xiàn)她的嘴唇白得那么多,就知道可能這兩天是月事來了,這是女性的生理規(guī)律。張仲景這里就說了,這個時候就容易出現(xiàn)“中風”、感冒等,出現(xiàn)“脈遲”的話是身體里面也虛了。如果“脈不遲”的話,本身的衛(wèi)氣充足的話,也不會出現(xiàn)發(fā)熱惡寒、中風的情況。中醫(yī)治病一定要留意病人的體質。出現(xiàn)“譫語”,病人都已經亂了,“熱入血室”,比剛才的傷寒體質熱得更歷害了,只要把熱通了,這些癥狀都會改善。但我覺得要注意,氣足不足、陰足不足,要全面來調理。張仲景這里用的是“當刺期門”。
【原文4】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者愈。
原文4,“但頭汗出”,只是頭部出汗比較多,這也是肝膽經、柴胡證的發(fā)熱。我在臨床上看見病人有“頭汗”癥狀的,都是用柴胡的,引申下來,其余的很多頭部的癥狀,我也是用柴胡解決的。秋冬時候頭皮多的,同學們可以試一下,用柴胡也能解決的。辨證用藥,按照藥的歸經、反應點,都能起作用的,我在臨床中試過。“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是指胃大腸的熱厲害就會出現(xiàn)“下血”“譫語”,“但頭汗出”是肝膽方面也有熱的,這里也是用“當刺期門”,來瀉之通之。
【原文5】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
原文5,“炙臠”,這里的釋義是:切成的肉塊叫臠,炙臠就是小塊烤肉。形容咽中痰涎,如同炙臠附著,咽之不下,咯之不出。張仲景用的是半夏厚樸湯。咽喉的問題為什么用中焦、胃腸的藥呢?半夏是對著胃濕、胃陽不足,厚樸是下氣、利濕的作用。茯苓是對著小便不利、下焦?jié)裰兀麧瘢桶胂呐浜掀鸬綗嶂小⒔獗淼淖饔茫K葉是偏溫的,歸肺經的。蘇葉有一個很好的作用,現(xiàn)在生活很好,大閘蟹上市的時候,有些人吃了后會肚子痛,還以為大閘蟹有問題,其實不是的,說明你本身是胃寒的,大閘蟹寒得比較厲害的,對胃熱的同學來說就好吃,胃寒的人就容易一下子肚子痛的,前人說這是魚蟹寒毒。有同學用過,有一次他師父也是肚子痛,他用蘇葉和生姜熬水喝了,就沒事了。回到原文,為什么用中下焦的藥。這幾個藥都是多少針對胃、中焦的。聽過課的同學就知道了,這是“上病下治”,在《傷寒論》《金匱》里都有的,病人口渴的很多都是中下焦陽虛、氣不足,津液的分布、上行上不來,中下焦寒的都容易出現(xiàn)咽喉的問題,張仲景對病人的體質分得很清楚。梅核氣、口燥的、口干的、口渴的、咽喉中有物的,就要分清楚了,中上焦陰虛的、中下焦陽虛的都會出現(xiàn)這些問題,這個辨證一下就清楚了,還是比較好掌握的。
【原文6】
婦人臟燥,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shù)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方劑】甘麥大棗湯
甘草三兩   小麥一升   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
原文6,我用的小麥麩就是從這里的甘麥大棗湯來的。藥店是沒有這個藥的。張仲景用的是小麥一升、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這個湯很經典,都是食物性的東西。我這么推崇小麥麩,同學們可以查一下小麥麩和小麥的區(qū)別。我是用小麥麩來代替這個方里的小麥的。“臟燥”可以出現(xiàn)許多問題的,這里的解釋說,主要的癥狀就是常常沒有病因的悲傷、哭,如果出現(xiàn)沒事哭的是比較偏嚴重一點的。還有一種也是可以喝的,就是父母、老人家,看電視比電視劇里的演員哭得還厲害,很容易感動的,這個說明有點臟燥了,還不厲害。懂得醫(yī)理的,就可以熬點小麥糖水來喝,否則將來家庭容易不和諧,男性也可以發(fā)生的,容易感動、波動、掉淚的,也是臟躁。這類人會愛嘮叨,什么事情看不過眼,容易情緒波動,這些都要留意。張仲景后面還有說,“喜悲傷欲哭”,這個還是臟躁剛剛開始的時候,發(fā)展厲害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象如神靈所作,數(shù)欠伸”,我就看到過,百歲老人臨走前說“見陰人、見鬼”的,其實就是很嚴重的臟燥表現(xiàn)。這里有一個母親經常和媳婦吵架,都是因為一些小事看不開而打罵,我說熬些小麥糖水喝就好了,最后發(fā)展到去了精神病醫(yī)院,出來后又把自己的手都砍爛了。臟燥會出現(xiàn)很多情志上的問題,我提倡是經常喝,小麥是食物性的。小麥麩對于慢性神經炎是個很好的藥。張仲景可不是隨隨便便用甘麥大棗湯的,也是針對神經繃緊、陰不足的,都是有原因的。
【原文7】
婦人吐誕沫,醫(y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原文7,“婦人吐誕沫”有的醫(yī)生不懂得處理、不辨證、不看看病人的體質,用了張從正的吐或者下或者發(fā)汗,張仲景說,“醫(yī)反下之心下即痞”,就是說用了錯誤的方法,應當是“當先治其吐涎沫”,“涎沫”是中上焦偏寒濕,這里用小青龍湯。小青龍湯是有細辛,偏熱的。大青龍湯有石膏,是偏涼的。小青龍湯的溫藥一用,津液少了、寒去了,涎沫就好了。“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大家可以查一下《金匱》,前面說過瀉心湯。
【原文8】
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至有歷年,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凝堅在上:嘔吐涎唾,久成肺癰,形體損分;在中:盤結,繞臍寒疝,或兩脅疼痛,與藏相連;或結熱中,痛在關元,脈數(shù)無瘡,肌若魚鱗,時著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經候不勻,冷陰掣痛,少腹惡寒,或引腰脊,下根氣街,氣沖急痛,膝脛疼煩,奄忽眩冒,狀如厥癲,或有郁慘,悲傷多嗔,此皆帶下,非有鬼神。久則羸瘦,脈虛多寒,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行其針藥,治危得安,其雖同病,脈各異源,子當辨記,勿謂不然。
原文8,因為虛、積冷、結氣,結氣是指瘀火的一類的,宮寒的體質是肝膽有火的。“積冷”,兩千年前少一些現(xiàn)在多了很多,因為現(xiàn)在冷飲太容易得到了,以前冰鎮(zhèn)的東西只有王侯將相才用得上。現(xiàn)在在夏天喝冷飲很爽,但時間長了,也是一個很大的影響。這個也是一個因素,還有就是消炎針,消炎針對腎氣是有很大影響。我們小時候經常看見有大頭瘡的小孩,現(xiàn)在很少了,我的看法是現(xiàn)在消炎針打得多了,所以出現(xiàn)這一類體質多了。現(xiàn)在每年有四五十萬的四五歲的小孩打消炎針多了,耳朵失聰了。消炎針對腎氣的影響很大的,用多了,小孩子會出現(xiàn)下焦、少腹冷的情況。“胞門”,是指子宮。女孩子痛經的其實就是宮寒,月經來了就痛得不得了。“寒傷經絡,凝堅在上,嘔吐涎唾,久成肺癰,形體損分”,寒如果是凝結在上面、上焦的,就會嘔吐、涎沫,時間長了也會出現(xiàn)肺癰,“形體損分”。“損分”就是虛損。我說過,方舟子說話也大聲,胸部也凹進去的,人是偏白,應該是肺癰、肺嚴重虛損的體質。張仲景還說,“在中:盤結,繞臍寒疝,或兩脅疼痛,與藏相連或結熱中,痛在關元,脈數(shù)無瘡,肌若魚鱗”,“肌若魚鱗”是陰不足、有血瘀,就會出現(xiàn)肌膚甲錯的現(xiàn)象。張仲景說了,“時著男子,非止女身”,熱結、寒結的癥狀不一定是女性,男性也有的,我在臨床上也看到過很多個,像出現(xiàn)脫肛的,就是寒結在中、下。如果寒結在上的話,就會出現(xiàn)方舟子的體質。“在下:未多,經候不勻,冷陰掣痛,少腹惡寒,或引腰脊”,都是和陰、血脈不通有關系。“下根氣街”是指少腹兩邊。臨床中,有些病人說兩脅痛的,這個都是寒結的一種。熱結的是陰不足、皮膚加錯。寒結的就是年紀輕輕而肚子大的。肚子大的都是中下焦脾胃偏陽虛的多一點,也有吃得多、喝得多,實證的也有,但白白凈凈的、肚子大的、偏白的多是偏陽虛的。辨證的時候要注意。還有癥狀,“奄忽眩冒”,前面說過,病人有眩暈、冒的,也是“上病下治”,很多都是胃腸中下焦出問題。“或有郁慘”,,就等于是剛才說的臟燥的那一類,中下焦陰不足的,容易出現(xiàn)動不動悲傷的、眼淚都忍不住。“悲傷多嗔”,容易責怪別人,也等于是臟燥的道理,容易表現(xiàn)自己的不滿。如果是婦女的話,這個是“此皆帶下”。“非有鬼神”,不是有鬼神,是病人的陰陽出問題。如果診斷學沒有下功夫,就感覺很零亂,其實,懂的話,還是容易調回來的。“久則羸瘦”,病分陰陽,“羸”是虛胖、陽虛,“瘦”的是陰虛,這里的“嬴瘦”說的是陰陽兩種體質。“脈虛多寒,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脈陰陽”,張仲景說到這里脾氣都沒了,他的一開篇火氣是很大,到了這里,三十六種病或者千變萬化,辨證的時候最重要的還是分陰陽,分了陰陽之后再看是哪個臟腑出問題,是血氣還是情志出問題,現(xiàn)在醫(yī)學叫“精神病”,兩千年前叫“情志”。“虛實緊弦,行其針藥,治危得安”,這樣的話,比較危急的病都能治,如果不分陰陽的話,就不能治危為安。“子當辨記,勿謂不然”,我們群不想同學們看了兩本書、學了兩天中醫(yī)就在那里亂講。我覺得,一個人在陰陽上、用藥的理解,半桶水才會呱呱叫,有能力的人是不會的。
【原文9】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shù)十日不止,暮即發(fā)熱,少腹里急,腹?jié)M,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
原文9,張仲景的學生問,五十歲的婦人,“所病下利數(shù)十日不止”,太陽下山的時候發(fā)熱的,“腹里急,腹?jié)M,手掌煩熱,唇口干燥”,是為什么?張仲景說,這個是屬“帶下”。因為曾經“半產”,就是漏胎的意思。“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這里教給我們辨證的方法,主要是帶給我們后人一個啟發(fā)。前面張仲景的學生把癥狀問得很清楚,“婦女年五十”,現(xiàn)在來說是更年期,月經收經的時候。“病下利數(shù)十日不止”,下利一天,如果厲害的,陰也要受傷,這里幾十天了,病人的陰是嚴重不足。“暮即發(fā)熱”,太陽下山的時候發(fā)熱的,這個病人代表陰不足,津液或者血氣,最起碼就是陰不足。“少腹里急”,瀉肚子時間長了,陰受傷了。少腹是胃腸的位置,脾主四肢,所以出現(xiàn)“手掌煩熱”。手掌冷的是厥陰病脈,這里的“熱”的病因位置也是在胃腸、中下焦的位置。“唇口干燥”,不是渴,“渴”是陽虛,“燥”的是陰虛、胃大腸的陰不足。我在臨床中對“唇口干燥”的喜歡用兩個藥,桃仁、沙苑子,對嘴唇干燥、起皮的都能起到作用。張仲景回答說,是曾經半產,孕婦本身血氣不足、中下焦偏寒就容易出現(xiàn)漏胎、半產,漏胎之后也出現(xiàn)了瘀血。陰虛火旺的病人,血液都是偏瘀的。這里指的是“婦人雜病”,其實男性也是有這些癥狀的,但是在婦人五十歲收經的時候比較多見點。我們看下溫經湯。這個方在婦科是很常用的。吳茱萸是歸胃、肝膽經,大熱的藥,針對肝膽偏寒有作用。當歸、川芎是活血、補血、行血。芍藥是滋陰。人參是補氣。桂枝是增加血流量。還有阿膠、牡丹皮、生姜、甘草。這個方最主要的藥是芍藥跟丹皮,我認為是這里用的是赤芍,行血的力度比芎藭強,活血比當歸強,不過這里有芎藭和當歸,所以用白芍也可以。我覺得用赤芍的可能性大點。用哪個藥不重要,還是在辨證的時候看好了再用。還有涼血化瘀的藥,牡丹皮,我治過一個牛皮蘚的病人,就是用丹皮來涼血化瘀。半夏是對胃。這里最重要的藥是吳茱萸,對“少腹里急”的情況用的,我七、八年前試過,這個藥很燥熱的,嘴唇干燥的話用這個藥是不太配的,但張仲景用在這里應該也有他的意思和作用。婦人到了五十歲也肝膽、胃腸的內熱,用上吳茱萸的溫經作用,也帶動補氣補血。麥門冬對心陰、強心很好的作用。出現(xiàn)更年期病的體質都是偏瘦、嘮叨、容易發(fā)脾氣、火燥,現(xiàn)在很多人說更年期多吃木瓜,是偏潤的,也帶有雌激素的。有的女同學為了美容、豐滿,可能也有點效果,但最重要還是保健。我的看法是,這里的“唇口干燥”,還是以潤的方法比較好。吳茱萸,助陽止瀉,用于厥陰頭痛。這個藥是很苦、很難喝的,是對中陽不足起作用的。經方派的很常用溫經湯。吳茱萸那么苦,臨床中看到有這個癥狀的,還是可以針對性地用。如果不懂得經方的加減,只看到經方的作用,不看到藥的針對性,就會感覺到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因為你沒有辨證用藥。
【原文10】
帶下經水不利,少腹?jié)M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
原文10,土瓜根散用的是四個藥:土瓜根、芍藥、桂枝、蟅蟲。一個滋陰的(芍藥),行血的(桂枝),化瘀的(蟅蟲),對著“少腹?jié)M痛,經水不利”。張仲景并沒有交待這個病人的陰陽體質,但從用藥來看,應該是偏瘀血的月經不利。土鱉蟲的化瘀是很厲害的。土瓜根,【性味】苦,寒。【功能主治】瀉熱,生津,破血,消瘀。治熱病炳渴,黃疸,熱結便秘,或小便不利,經閉,癥癖,癰腫。這個藥要注意。在我的臨床中,有些女病人像有內熱又像不熱也不像,張仲景這里也是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指點,用土瓜根去熱,芍藥滋陰,土鱉蟲化瘀,土瓜根的作用還是生津、破血,化瘀的能力應該沒有土鱉蟲強。生津是歸肺、膀胱、心,芍藥是歸跟腱、血脈的。如果病人熱得厲害的話,桂枝的用量不要偏大。這里用的是散劑,是調理性的,同學們要注意。
【原文11】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旋復花湯主之。
原文11,這個也是婦女身體虛寒,容易出現(xiàn)漏胎的那一類體質。我剛才說過,漏胎的一般都是體質虛寒。這里用的是旋復花湯,旋復花和蔥,不是蔥白,在臨床中有流鼻水的,用的是蔥白。最主要是蔥和新絳的作用。新絳也有降氣的作用。
【原文12】
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姜湯主之。
原文12,作為一個醫(yī)生,在臨床中,對婦女的月經要多問一下,有沒有血塊,偏淡的還是偏深的,如果出現(xiàn)黑的,就是熱病比較厲害的情況。熱而出現(xiàn)崩漏的情況,帶是黑的,月經是黑的。張仲景這里用的是膠姜湯。這里沒有方,我認為用的是生姜而不是干姜,這里應該是里面熱,經水不足,陰血方面很差的婦女,連漏下都是黑的。這里可能我理解得不充分,同學們可以從臨床中或者在百家里面查一下,就知道張仲景說的“陷經”、“漏下黑”的意思。釋義里說,月經下而不止,名為陷經,經血漏下,色黑日久不解,這是因為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榮氣腐敗所致。有人說是阿膠、干姜。同學們如果在中醫(yī)基礎、診斷學的工夫夠的話,對于這一類的體質還是容易處理的。我在臨床中,對于經血不止的,月經提早的都是偏實證、有熱的那一種。月經延遲的也有熱的,但是氣虛,一般情況下,我用地骨皮,這個藥是可以收經的,不是絕經的收經,是對于經血時間長收不住的。地骨皮是滋陰、解熱,歸肺經的,對于氣虛、經下不斷的,地骨皮是一個很好的藥。對于陽虛的很厲害、里面寒的那種,用地骨皮要加上對脾胃有幫助的藥,效果就很容易見到的。
【原文13】
婦人少腹?jié)M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后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大黃甘遂湯主之。
原文13,“不渴”是少腹、中下焦陽氣沒問題的,“小便微難”,不是“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是膀胱氣化不足、中下焦陽不足。大黃甘遂湯,很猛的藥。大黃、甘遂、阿膠。甘遂是大瀉的藥,很厲害的,利水的能力是很強的。我自己沒試過,不敢用。大黃也有瀉下的作用。阿膠是補血。大黃也化瘀止血的作用。這里用甘遂把少腹部一通了就好了。少腹部是指肚臍下一點點。王雪華說過這個位置。大家要注意,這個方平時要少用,不然瀉一瀉、通一通,病人可能站都站不起來了。
【原文14】
婦人經水不利下,抵當湯主之。(亦治男子膀胱滿急有瘀血者)
【方劑】抵當湯
水蛭三十個、熬,  虻蟲三十枚、熬、去翅足,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浸)
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原文14,“不利”是該來但不通。抵當湯:水蛭、虻蟲、桃仁、大黃。大黃有瀉下也有止血化瘀的作用。這里用上了兩個動物藥:水蛭,虻蟲(牛虻)來化瘀。水蛭從藥理上來說,是偏于歸肝膽經的,是加速肝膽膽汁分泌的藥。曾經有婦女白天口苦,我用的是麻黃,服一次后口苦的情況就馬上改變了,所以不單單是黃芩、梔子,利膽的藥都是能對口苦起作用的。虻蟲對血稠是很有作用,我在臨床中,對于腫瘤、癌癥的病人,必用虻蟲。這一類病人最主要就是血稠,一定要調血,光從脾胃、血氣去補是沒用的。“婦人經水不利”,來不了或者量很少,這個大部分都是氣虛,用黃芪熬水一喝,很快就好了。也有氣不足的通下不好,也有瘀的情況。臨床中要注意。
【原文15】
婦人經水閉不利,藏堅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礬石丸主之。
【方劑】礬石丸
礬石三分、燒, 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棗核大,內藏中,劇者再內之。
原文15,“閉不利”,比“不利下”更嚴重。“下白物”:下來白色液體,即白帶之類。礬石丸,用了兩個藥:杏仁、礬石。礬石有止帶作用,銀杏、銀杏葉也是有這個作用。但在臨床中,光用銀杏、銀杏葉效果一般,可能量和調理時間要長,這里用的是藥丸,就是要長時間調理的。上面的條文是有瘀血,這里是“干血”,比瘀血更嚴重。骨折、受傷的病人好了之后會變成風濕病,天氣變化不舒服的,這個就是干血在里面作怪。跌打受傷之后,一定要用土鱉蟲來化瘀。瘀血剛出現(xiàn)的時候是松軟的,當時用藥化開是很容易。瘀血放在那里過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就變小收縮,變得硬硬的,變成了干血,這個時候是很難化開的。有同學受傷了,我就很著急,叫他要馬上喝土鱉蟲、梔子,不然將來會出現(xiàn)風濕病之類的。受傷之后,瘀血沒有化好,結成了干血,影響將來的生活質量。
【原文16】
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
原文16,“風”,這里的解釋:可能古人把婦人病因風而起者,歸納為六十二種,今無查考。以前對于很多情況不了解,好像“中風”,以前認為是風痰作怪,現(xiàn)在看不外乎兩個問題,一個是血栓塞、血瘀的,大腦的血管有血塊堵住了,大腦缺血產生中風。另一個是腦溢血。但以前的人就認為是風痰作怪。還有“癲癇”,現(xiàn)在知道是大腦放電過多,以前也認為是風痰,用祛風祛痰的藥。現(xiàn)代和以前一對比,語言上不同,但癥狀、治療方法方面,張仲景留下來的都基本上沒錯的,辨證用藥,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對的,當中有一兩個藥,因為時代的原因,是有所出入的,但是用藥方面、藥的運用,基本上是沒有錯的。中醫(yī)的書本資料,在秦始皇之前就很少了,黃帝內經、難經,其他很多都失傳了,敦煌找到的也是兩千年之內的,同學們就了解中醫(yī)的發(fā)展歷史了。原文用紅藍花酒,應該有點類似現(xiàn)在的番紅花那一類的,行血化瘀的作用,最主要是行血。臨床中也可以按照病人“血氣刺痛”,陰足不足、氣足不足、脾胃怎樣、精神怎樣,多方面調理再加上紅藍花,相信效果更好。
【原文17】
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原文17,以前,有一個女病人,腹痛要請假,我用了這個活血行血的手法。當歸行血,芍藥解痙攣,不理是氣血的痛還是陰不足的絞痛,這個當歸芍藥湯的這兩個藥對很多種腹痛都有作用。這兩個藥在中藥店都有,很方便。還有一種腹痛,就是寒痛的,宮寒的痛,這兩個藥還不夠力的。一定要辨證。
【原文18】
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原文18,這里的釋義說,虛寒腹痛的治療方法以小建中湯為主。小建中湯就是桂枝湯多了一個飴糖,桂枝是加速血流量,芍藥滋陰,飴糖是健胃、潤的。相當部分的腹痛,小建中湯也是有用的,小建中湯和當歸芍藥散也有類似的,桂枝是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當歸是活血、生血;不同的藥都有其特殊性,但大方向是類似的。芍藥,兩個方都有芍藥,滋陰。也加上了飴糖對脾胃方面的藥,擴大了一點范圍。現(xiàn)在醫(yī)院看到腹痛就是去檢查,痛得要死都是檢查,這樣的話,作為醫(yī)生就缺少辨證的能力,靠的是儀器,動不動浪費勞苦大眾的金錢。
【原文19】
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
原文19,張仲景的學生問,婦人病了,但還是能吃,只是煩熱不得臥,只能斜靠著的,這是為什么。張仲景說,這是“此名轉胞”。“轉胞”是說子宮方面有熱,就變成了煩熱不能臥。“胞系了戾”,釋義是:逆而不順的意思。“不得溺”,我的看法,很多都是氣化力不足的情況。“飲食如故”是脾胃、中上焦沒問題的,只是子宮、膀胱、少腹部位有熱,這里用的是腎氣丸。張仲景還是認為這個病人是氣不足,用上腎氣丸,用少量的陽藥來帶動大量的陰藥,小便通了就好了。
【原文20】
婦人陰寒,溫中坐藥,蛇床子散主之。
原文20,“溫中坐藥”,就是外用藥了,釋義里說是納入陰道。張仲景這里寫有用法:以白粉少許,和令相得,如棗大,綿裹內之,自然溫。蛇床子確實是一個溫藥。我的臨床中。不單是女性,男性也有“陰寒”。有病人說陰下部寒,我在臨床中,是用續(xù)斷調血脈,還有白蒺藜,這些和中下焦、宮寒的治療手法類似的,只要把下焦血氣通了,寒的情況就會改善了。外用也是直接方便,但能否改變體質,這里用的散劑,時間要長一點。
【原文21】
少陰脈滑而數(shù)者,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瘡爛者,狼牙湯洗之。
原文21,“少陰”指的是血氣虛的體質。陰中有瘡瘍的情況,現(xiàn)在就知道是下焦?jié)駸帷S玫氖抢茄廊齼伞_@個應該是清熱解毒的外用藥。這個是屬于表皮性的病,還是屬于皮膚科的。我臨床中是先調理后用外用藥,兩個結合,效果會好一點。
【原文22】
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谷氣之實也,膏發(fā)煎導之。
原文22,胃氣下泄,胃腸偏實了,用的是膏發(fā)煎。這個方前面講過,也是對著胃腸方面的實證。在臨床中,如果是男醫(yī)生來問女病人就不太好,但還是在辨證方面下功夫,從病人的脾胃方面,偏實還是偏虛等等來辨證用藥。就算女病人不說,做醫(yī)生的也應該看得出來。
【原文23】
小兒疳蟲蝕齒方(原注疑非仲景方)
雄黃  葶藶
上二味,末之,取臘月豬脂,熔以槐枝綿裹頭四五枚,占藥烙之。
原文23,牙齒生蟲的,用的是雄黃、葶藶打成粉。葶藶子是瀉肺水的力度很強。雄黃是殺蟲的。雄黃是猛藥,用臘日的豬油,應該是凝固的豬油。“熔以槐枝綿裹頭四五枚,占藥烙之”,以前我們用燈油的火點到皮膚烙之,現(xiàn)在父母也不愿意用這么殘忍的方法,可以查下百家用藥,醫(yī)院也有很好的驅蟲方法,不會那么慘。

《金匱》講到這里也算是講完了,同學們覺得哪里不理解的,講錯的,多多指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第六篇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
《金匱要略》講課文稿 8
原文
張仲景是用酒高手——瓜蔞薤白白酒湯、炙甘草湯、鹿茸酒、桂枝酒、行血氣治瘙癢…酒有行藥破結之用
不傳秘方:痛風十五年十五劑斷根葛根湯/加味蒼柏散
華醫(yī)世界《講透經方》筆記之李賽美教授講《傷寒論》四診(四四)/關注藥后反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县| 普宁市| 镇安县| 南部县| 万安县| 右玉县| 原平市| 忻城县| 关岭| 汶川县| 沈阳市| 宁乡县| 探索| 洪泽县| 武宣县| 和平县| 洛隆县| 油尖旺区| 凭祥市| 拉萨市| 三门县| 巫山县| 深水埗区| 丰宁| 临沂市| 南漳县| 兰西县| 苍山县| 海门市| 怀安县| 收藏| 浦东新区| 江津市| 东兴市| 仁怀市| 年辖:市辖区| 旬邑县| 顺昌县| 阳朔县| 建宁县| 怀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