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干姜湯方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 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這個大下呀,古人這個大下就是指巴豆劑。這個巴豆劑古人常用的,究其實是個好藥,但是巴豆劑呢是一個下寒的(方劑),它是個熱藥。所以經過大下之后,身熱不去,藥用的不對,不應該用這個熱藥來去熱,熱還是不能去的。
“微煩者”,這擱個微煩,這個煩是梔子證,但是這里頭擱個“微煩”這兩個字就是暗含著有“干姜(證)”這種寒證。這個病由于這個大下呀,這也是誤治了,寒熱錯綜,所以既用梔子,又用干姜。那么梔子證是煩得最厲害了,他擱個微煩,當然這里頭有干姜,由于大下傷中氣了,傷胃了,同時寒也生了,這個方劑里頭,在這一段里頭沒明白地說明,恐怕這個人有下利、嘔逆這種情況,要不他擱干姜干什么?所以這個熱煩也不太明顯,但是還有,所以他用梔子、干姜,寒熱并用,兩個藥,那么這個方劑呢,既有梔子證,又有干姜證。這個干姜證我們知道了,嘔逆呀,胃虛于寒呀,或者有下利,這個干姜都可以治療的。那么梔子呢,當然就治煩,煩熱。所以經過誤治之后,寒熱錯綜,那么這個藥也是寒熱并用,這是不相?!,F在有人說呀你看你既用梔子,又用干姜,這沒關系的,他只要有這種證,你這么用就不會錯誤的。他沒有干姜證,你當然不能用干姜,沒有梔子證,你不能用梔子。
這個段落呀都說得太簡單,不夠清楚,那么這個道理呢,他講的是太陽篇,象這個方劑呀,你象干姜附子這類的方劑在三陰篇都有詳細的說明的,在這里就本段,他說梔子是一個苦寒藥,但是要有寒熱錯綜的話呀,也可以與溫性藥配伍,意思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