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學重點
六經辨證
1. 太陽病證以浮脈、頭項疼痛、惡寒發熱為主要變現。病因病機是風寒襲表,營衛不和,性質為表寒證。
2. ①.太陽中風: 發熱惡風寒,頭項強痛,脈浮 →中風表虛證因衛失固密,營陰外泄,以汗出,脈浮緩為診斷要點,治療以解肌祛風,調和營衛→桂枝湯。 ②.太陽傷寒: 發熱惡寒,頭項疼痛,脈浮 →傷寒表實證因衛閉營郁,以無汗而喘,脈浮緊為診斷要點,治療以辛溫發汗,宣肺平喘→麻黃湯。
3. 太陽中風兼證:項背強兒兒用桂枝湯加葛根湯;兼氣逆作喘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發汗太過,汗漏不止用桂枝加附子湯;太陽病誤下后,見胸滿,脈促,用桂枝去芍湯;若胸滿,脈促,惡寒明顯,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桂枝新加湯證由太陽病發汗太過,氣陰兩傷,筋脈失養而致全身疼痛,脈沉遲無力,若非發汗后的身疼,脈沉無力,屬寒濕之痹癥。
4. 太陽傷寒兼證:①.葛根湯證:兼有項背強兒兒,或下利,或嘔吐不止,以葛根湯治療表證下利,稱之為‘逆流挽舟’之法。 ②.葛根湯方 = 桂枝湯 + 葛根 + 麻黃 (若用麻黃湯發汗易加重項背強兒兒,桂枝湯中芍藥,大棗,生姜酸且化陰,利于此癥緩解。)
5. ①.大青龍湯: 共為表里同治,均有無汗發熱,惡寒,身疼痛 →病機風寒束表,內有郁熱,不汗出而煩躁,脈浮緊,舌尖紅,苔薄紅,治療外散風寒,內清郁熱。 ②.小青龍湯: 共為表里同治,均有無汗發熱,惡寒,身疼痛 →外受寒邪,內停水飲而見咳嗽喘息,痰多質稀,面部青黑,水滑苔,脈弦或浮緊。
6. 喘的辨別:小青龍湯的喘是外寒里飲所致;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固外邪束表,肺氣上逆;麻黃湯的傷寒表實,發熱,無汗之喘。
7. 太陽表郁癥狀表現:發熱外寒,面色紅,身癢;或發熱惡寒,形似瘧一日再發;或發熱惡寒,熱多寒少。
8. 熱多寒少癥見:桂枝麻黃各半湯方(表郁少重);桂枝二麻黃湯方(表郁更輕);桂枝二越婢一湯方(表寒內熱)。
9. ①.太陽蓄水:發熱惡寒,小便不利,消渴,煩渴,甚者水入則吐,下肢水腫,脈浮或脈數;行氣行水,解表散邪 → 五苓散方。 ②.小便不利:①.缺水→飲水后癥狀減輕;②.蓄水→飲水后不減。 ③.消渴:①.蓄水證→飲不解渴;②.糖尿病→三多一少;③.熱證的口渴→喜冷飲,飲水后減緩。 ④.下利:①.熱利→口渴;②.寒利:腎陽虛→口渴;脾陽虛→口不渴。
10. 太陽蓄血:發狂,如狂,少腹急結,或硬滿,發黃,小便自利,脈浮結。 →核桃承氣湯(輕癥),抵擋湯(重癥)。
11. 陽明無形邪熱證:無形邪熱熾盛,而無腸中燥屎結聚。
證型
病機
身
熱
心
煩
主證
清
熱
治法
鑒別點
梔子鼓湯證
熱郁胸隔
煩虛不眠,心中懊惱
宣郁
病在上焦
白虎加人參湯
陽明燥熱,津氣兩傷
渴飲汗出,背微惡寒,脈洪
養陰益氣
病在中焦
豬苓湯
陰虛水熱互結
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脈浮
育陰利水
病在下焦
12. 白虎湯與桂枝湯辨別:陽明病之發熱是里熱向外蒸騰,必與不惡寒同時并見;太陽病因邪煩太陽,營衛失和,見翕翕發熱,必見惡寒。陽明病之汗出因內熱熾盛,熏蒸肌膚迫津外泄所致,伴有不惡寒反惡熱,脈大等;太陽中風因邪犯營衛,衛失固密,營陰外泄所致;汗出里少,同時伴發熱輕,脈浮等。白虎湯可見口渴,桂枝湯口不渴。
13. 陽明濕熱證:①.濕熱偏表發黃病:身目、小便俱黃,如橘子色,無汗、身癢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②.濕熱偏里發黃證:身目、小便俱黃,如橘子色,但頭汗出,身無汗,渴引水,便秘 →菌陳蒿湯方。 ③.熱重于濕發黃證:身目、小便俱黃,如橘子色,低熱纏綿,心煩懊儂 →梔子蘗皮湯方。
14. 陽明血熱證:發熱,衄血,口干鼻燥,但欲漱水而不欲咽 →陽明衄血證。
15. ①.太陽蓄血:均是邪熱所致,發熱,脈數,皆可見精神神志改變。 →太陽表邪隨經入里化熱,邪熱結于手太陽小腸血分,以新病為多,如如狂,發狂,下血多為稀性,小便自利。 ②.陽明蓄血:均是邪熱所致,發熱,脈數,皆可見精神神志改變。 →陽明邪熱過經入腑,邪熱結于手陽明大腸血分,多為久有淤血,較緩,善忘,便黑硬而易解。
16. 少陽病:①.從太陽之表而來;②.自發于少陽;③.臟邪還腑。
17. ①.小柴胡湯:少陽樞機不利 →胸脅苦滿,喜嘔,心煩。 →邪氣初入少陽,氣郁不舒 →(去滓再煎)。 ②.大柴胡湯:少陽樞機不利,少陽陽明合病 →心下急,嘔不止,郁郁微煩:下利 →邪氣深入少陽,氣滯不通。 ③.柴胡加芒硝湯:少陽樞機不利,少陽陽明合病 →胸脅滿,嘔吐,潮熱,下利 →邪氣久留少陽,氣結不降。
18. 少陽水郁證:往來寒熱,胸脅滿,微結,心煩,口渴,小便不利 →和解少陽,溫化水飲 →柴胡桂枝干姜湯方。
19. 少陽病兼證: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 →柴胡桂枝湯方。
20. 三焦為‘中讀之腑’;膽為‘中精之腑’;脾胃同屬‘蒼廩之官’為‘后天之本’。
21. 傳經:三陽病而中氣虛者,每易轉為脾胃虛寒的證侯。 直中:中陽表虛則始病即見太陰虛寒之象。直中只見三陰。
22. 兩經同時出現為合病,一前未罷又一經為并病;合病,并病僅見與三陽病。 太陰為脾虛寒證→溫中健脾,祛寒除濕。
23. 太陰病虛證:腹滿而吐,食不下,下利,口不渴,時腹自痛。 →理中湯,四逆湯。
24. 太陰病實證:腹滿時痛,或大實痛,大便不利。 →桂枝加芍藥湯方。
25. 太陰虛寒證 → 腹滿喜溫喜按,證屬里虛有寒; 陽明腑實證 → 腹痛拒按,繞臍痛,大便秘結,發熱潮熱,伴有里熱實證; 太陰實證 → 氣滯絡淤輕者,腹滿時痛,氣滯絡淤重者,大實痛,或伴便秘。
26. 太陰病兼證:脈浮,發熱,惡寒,便溏。 →桂枝人參湯方。
27. 少陰寒化證(實寒):①.四逆湯:陰盛陽虛,四肢厥逆,下利清谷,小便色白。→ 陰陰盛陽虛證,無熱惡寒。 ②.通脈四逆湯:陰盛陽虛,四肢厥逆,下利清谷,小便色白。→陰盛格陽,發熱身反不惡寒。 ③.白通湯:陰盛陽虛,四肢厥逆,下利清谷,小便色白。→陰盛戴陽證,面色赤。
28. 虛寒證:①.附子湯證:皆屬陽虛,水濕為患。 →因寒濕不化浸漬于肌肉骨節,以身體疼,骨節痛為主。 →無形濕氣。 ②.真武湯證:皆屬陽虛,水濕為患。 →水濕不化,泛溢肌膚,以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為主。 →有形水飲。
29. 身疼痛:①.麻黃湯→風寒束表,衛閉營郁,伴有發熱散寒,無汗,脈浮,治當發汗解表。 ②.桂枝新加湯→汗后氣陰兩傷,寒濕凝滯于筋脈肌肉失養所致,以汗出身疼痛,脈沉遲為特點,治當調和營衛,營氣和營。 ③.附子湯→少陰陽虛,寒濕凝滯于筋脈骨節肌肉所致,以手足寒,脈沉為特點,治當用附子溫陽化濕,鎮痛祛寒。
30. ①.真武湯證(陽虛):水氣內停,水液代謝失常所致,有具有咳,嘔,下利,小便不利。→為寒化,是陽虛寒盛而兼水氣不利,伴見四肢沉重疼痛,同時有舌淡水漪苔,鎮痛祛寒。 ②.豬苓湯證(陰虛):水氣內停,水液代謝失常所致,有具有咳,嘔,下利,小便不利。→為熱化,陰虛有熱而水氣不利,伴見心煩不得眠,舌紅絳、苔黃而干。
31. 少陰病兼證:太少兩感證→發熱頭痛,神疲乏力,脈沉(短者,1天,用麻黃細辛附子湯;長者,3、4天,用麻黃附子甘草湯)→若出現下利清谷,首選四逆湯。
32. 厥陰病兼證:上熱下寒證→肝胃有熱,皮腸有寒證。→干姜黃岑黃連人參湯證,又稱‘寒格證’ →食入口即吐,下利便溏,口渴喜熱飲。
33. 痰厥證:手足厥冷,脈象乍緊,伴有脘脾與胸膈滿門,心煩,饑不能食。→瓜蒂散方。
34. 水厥證:手足厥冷,心下悸,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茯苓甘草湯方。
35. 熱厥證:由于邪熱內郁,格陰于外。→四肢厥逆,身熱,口渴引飲,脈滑疾。→白虎湯。
衛氣營血辯證
1.
溫病
傷寒
病因
溫邪
寒邪
受邪途徑
邪從口鼻入
邪從皮毛入
病機特點
邪郁衛表,肺氣失宣,溫邪宣傷陰
寒束肌表,衛陽被遏,衛陰郁滯,寒邪易傷陽
證候
初起惡寒輕,發熱重,口微渴,無汗或少汗
初起惡寒重,發熱輕,只身疼痛,無汗
治療
辛涼解表,疏泄風熱
辛溫解表,發散風寒
舌苔及脈
舌邊尖紅,舌苔薄白,脈浮數
舌質正常,舌苔薄白,口中和,脈浮紫
2.溫病:是由外感溫邪引起的,以發熱為主癥,具有熱象偏重,易化燥傷陰等特點的一類急性外感熱病。特點:傳染性,流行性,季節性,地域性。
3.葉天士:被稱為溫熱大師,創立了‘衛氣營血’辯證。
4.①.順傳:由淺至深,病勢由輕轉重的發展規律,多見于新感溫病,起初邪在衛分,而后傳入氣分,進而深入營分,血分。 ②.逆傳:衛分之邪入里后不經氣分階段而直接內陷于營分,這是一種病情驟然由輕轉重的轉變。
5.衛、氣、營、血的治療大法分別是‘汗之’,‘清氣’,‘透熱轉氣’,‘涼血散血’。治療分別是:銀翹散、白虎湯、清營湯、犀角地黃湯。
6.透熱轉氣:是指邪熱入營,治宜清營熱,滋營陰,并伍以清涼透泄之品,使入營之邪熱仍然透轉出氣分而解的治療大法。
7.風熱在衛證:發熱,微惡風寒,咳嗽,苔薄白,舌邊尖紅,脈浮數(偏衛:發熱,惡風寒,苔白→銀翹散;偏肺:身不甚熱,咳嗽→桑菊飲)均為辛散涼泄之劑,用以疏散衛表風熱之邪。
8.蘆根在此(銀翹散中)是否為生津之功? 不是,后方渴者加天花粉,蘆根在此乃恢復肺之宣降之功能。
9.
診斷要點
病機
治療措施
暑熱濕在衛證
發熱惡寒,身形拘急,脘悶心煩,舌苔薄膩
暑濕內蘊而兼寒邪外來
外散表寒,內清暑濕→新加香薷飲
濕熱在衛證
惡寒頭重,胸悶脘痞,苔白膩,四肢酸重
外感濕熱之邪,困阻肌表之證
芳香透泄,宣肺祛濕→藿樸夏苓湯
燥熱在衛證
發熱微惡寒,干咳痰少,咽干鼻燥,苔薄白欠潤
燥熱之邪侵襲肺衛
辛涼甘潤,清透肺衛→桑杏湯
10.風熱毒邪犯衛:惡寒發熱,全身酸楚,頭面紅腫,見于大頭瘟初起。→宣肺利咽,疏風解表→蔥鼓桔梗湯。
11.溫熱毒邪犯衛:憎寒發熱,咽喉紅腫疼痛,肌膚丹痧隱隱,見于爛喉痧初起→透表泄熱,解毒利咽→清咽梔鼓湯。
12.氣分證:
熱郁胸膈證
身熱不甚,心煩懊惱,欲嘔不得嘔,舌苔微黃→輕清宣氣→梔子鼓湯
陽明熱盛證
壯熱多汗,渴飲,脈洪大→辛寒清氣,達熱出表→白虎湯
熱郁膽腑證
身熱,口苦而渴,干嘔,胸脅不舒,脈弦→苦寒清熱宣郁透邪→黃芩湯加豆鼓玄參方
濕熱困中證
發熱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飲,脘痞嘔惡,心中煩悶,苔黃膩→辛開苦降,燥濕泄熱→王氏連樸飲
熱盛動風證
熱邪熾熱,潘灼肝經,引動肝風;身熱壯盛,四肢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舌紅苔黃→涼肝熄風→羚角鉤藤湯
毒盛氣分證
肺胃氣分熱毒,上攻頭面疼痛→壯熱口渴,頭面焮腫疼痛的大頭瘟變現→清熱解毒,疏風消腫→普濟消毒飲
熱盛動風
虛風內動
發展階段
起初階段
春溫后期
病機
熱邪內陷,深入厥陰,熱極生風
熱邪久羈,灼傷真陰,水虧木旺,筋脈失養,血虛生風
癥狀
身熱壯盛,頭昏腦脹,手足燥擾,甚則狂亂,神昏,痙厥,脈弦數,舌紅苔黃
手足蠕動,心中憺憺大動,形消神倦,齒黑唇裂,舌干絳,脈虛
治法
涼肝息風
滋陰熄風
方劑
羚角鉤藤湯
三甲復脈湯
13.營分證:特殊熱型→身熱夜甚;矛盾癥狀→口干,反不甚渴飲;必有癥狀→時有譫語等神志癥狀;標志癥狀→舌質紅絳,脈細數。
如何判斷營熱外透?
1. 神志輕清;2.舌質由絳轉紅;3.舌苔出現;4.脈由細數變為浮大;5.出現其他較明顯的氣分證,如口渴思飲;6.由神清,舌質由絳轉紅為重要標志。
① 熱入營分:熱灼營陰,營熱蒸騰→身熱夜甚,時有譫語,口干反不甚飲渴,舌質紅絳無苔→清營泄熱→清營湯。
② 熱入心包證:溫邪內陷心包,灼傷營陰,煉液為痰,痰熱阻閉機竅→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舌謇肢厥,舌質純絳鮮澤→清心涼營,豁痰開竅→清宮湯。
③ 毒燔氣營(血):邪毒化水,燔灼氣營(血)之危重癥→咽喉紅腫糜爛明顯,肌膚丹痧密布,楊梅舌→清氣涼營,解毒救陰→涼營清氣湯。
14.血分證辯證:① 熱盛動血證:邪熱深入血分,迫血妄行→身體灼熱,昏狂譫妄,斑疹密布,出血,舌質深絳→涼血散血→犀角地黃湯。
② 氣營(血)兩燔證:氣熱熾盛,內逼營血之氣營(血)兩燔之候→壯熱,口渴,苔黃燥或焦黑,舌質紫絳,神昏譫語,固身關節痛如被杖,口穢噴人→辛寒清氣合營(血)解毒→加減玉女煎,化斑湯,清瘟敗毒飲。
③ 熱與血結證:血熱凝結成淤,蓄于少腹→少腹堅滿,按之疼痛,大便色黑,小便自利,神志如狂,漱水不欲咽,舌有瘀斑或紫絳,脈細澀→桃仁承氣湯。
三焦辯證
1.①上焦:心、肺;中焦:脾胃腸膽膜原;下焦:肝腎。靈柩:‘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②葉天士有‘仲景傷寒先分六經,河間溫熱領究三焦’中的‘河間’指劉完素。
③三焦辯證最終由吳鞠通完成并完善。
④ 順傳的特點:溫邪以臟傳腑,正氣逐邪外出,病趨好轉,預后較好;定義:肺開竅于鼻,吸入之邪先犯肺,肺經不解,則傳于胃。 逆傳:溫邪自上焦手太陰肺,傳至上焦手厥陰心包的病變過程;特點是以臟傳臟。
2. 上焦病辯證
①邪侵肺衛:發熱,微惡風寒,咳嗽,口微渴→辛涼疏衛,宣肺泄熱→銀翹散(衛),桑菊飲(肺)。
②邪熱壅肺:五吳鞠通稱之為‘熱飲’,身熱,咳喘氣促,口渴,苔黃→清熱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湯。 問:麻杏石甘湯中為何汗出而用麻黃? 答:麻黃與規制同用發汗力猛,配石膏則為辛涼,宣透肺熱而不在解表。
③燥熱傷肺:身熱,干咳無痰或少痰,氣逆而喘,鼻咽干燥,脈數→清肺泄熱,養陰潤燥→清燥救肺湯。
④肺熱發疹:肌膚紅疹(形如粟米,突于皮面),發熱,咳嗽→宣肺泄熱,涼營透疹→銀翹散去豆鼓,加細生地,丹皮,大青葉,倍玄參方。
⑤a.濕熱阻肺:均為濕熱遏阻肺衛,濕重于熱→濕已有化熱之象,身熱不揚,胸悶咳嗽,病偏于肺→三仁湯→泄濕中之熱作用為優。 b.濕熱在衛:均為濕熱遏阻肺衛,濕重于熱→濕邪較重,惡寒頭痛,四肢酸重,偏于衛表,化熱尚不明顯→藿樸夏苓湯(疏表透衛作用較強)。
⑥
熱陷心包
濕蒙心包
病機
溫熱性質的邪氣煉津為痰,蒙蔽心包,屬營(血)分證
濕熱郁蒸,蘊釀成痰,痰濁蒙蔽心包,屬氣分證
癥狀
身熱灼手,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舌質純絳鮮澤,脈細數
身熱不揚,神識昏蒙,時清時昧,舌苔黃膩,脈濡滑而數
治療
清新涼營,豁痰開竅,方用清宮湯送服三寶
清熱化濕,豁痰開竅,方用菖蒲郁金湯送服蘇合香丸或至寶丹
⑦痰熱阻肺,腑有熱結:身熱,喘促不寧,痰涎壅滯,潮熱腹滿便秘,脈右寸實大→宣肺化痰,泄熱攻下→宣白承氣湯(肺腸同治,宣上通下之法)。
⑧熱入心包,陽明腑實:身熱,神昏譫語,舌謇肢厥,腑滿便秘,舌絳,脈數沉實→清心開竅,攻下腑實→牛黃承氣湯。
3.中焦病辯證
①陰液虧損,陽明熱結:身熱,便秘,口干唇裂,苔燥,脈細→滋陰攻下→曾液承氣湯。
②氣液二虛,陽明熱結:身熱,便秘,口燥咽干,倦怠少氣。→攻下腑實,補益氣液→新加黃龍湯。
③陽明腑實,小腸熱盛:身熱,大便不通,小便涓滴溺痛,脈沉數。→通大腸之秘,泄小腸之熱。→導赤承氣湯。
⑤ 邪阻膜原:實熱穢濁,郁阻膜原→寒熱往來,寒甚熱微,舌苔白厚膩濁如積粉。→疏利透達膜原濕濁。→雷氏宣透膜原法。
⑥ 陽明熱熾同陽明病之‘陽明邪熱’證,衛氣營血辯證中‘陽明熱盛’,同用白虎湯。白虎湯‘四禁’ →脈浮弦而細,脈沉,不渴,汗不出。
⑦ 陽明熱結:上焦邪熱不解,傳入中焦胃腸→日晡潮熱,便秘,時有譫語,苔焦躁,脈沉實有力→攻下軟堅泄熱→調胃承氣湯。
⑧ 肺熱移腸:身熱,咳嗽,下利稀便,色黃熱臭是肺經邪熱下迫大腸,津液滲下之證→清熱止利→葛根黃芩黃連湯。
⑨ 濕熱中阻,濕重熱輕;濕熱中阻,濕熱并重;濕熱中阻,熱重濕輕;三者的異同點? 相同點:三者同屬濕熱病邪困阻中焦脾胃,有發熱,痞悶,苔膩癥狀,同為濕熱中阻。 不同點:①.濕重熱輕(偏脾)→身熱不揚,脫痞腹脹,渴不欲飲,大便溏泄,小便渾濁,苔白膩,脈濡緩。→芳香宣化,燥濕運脾。→雷石芳香化濁法合三仁湯。 ②.濕熱并重→濕熱俱盛,灰蒸中陽→發熱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飲,脘痞嘔惡,或見白倍,便溏,苔黃滑膩,脈濡滑數→王氏連樸飲。 ③.熱重濕輕(偏胃)→陽明氣分熱熾,兼太陰脾濕之候→壯熱面赤,口渴汗多,脘痞身重,苔黃微膩,脈洪大滑數→白虎加蒼術湯。
⑩ 濕熱積滯,郁結腸道→身熱,胸腹灼熱,大便溏垢,便下不爽,苔黃垢膩→導滯通下,清熱化濕→枳實導滯湯。 傷害寒者之邪造成的邪熱蒸起津液,造成內腑不通,下之宣猛,大便溏為邪已盡,不可再下。 濕溫病濕邪內搏,郁結腸道,造成的大便溏垢,便下不爽,下之宣輕,大便溏為邪未盡,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
11 濕熱彌漫三焦:身熱,面赤,耳聾,胸悶脘痞,下利稀水。→清熱利濕,宣通三焦→三石湯。
3. 下焦病辨證
① 下焦耗傷肝腎陰精,臨床上多呈現邪少虛多之候,主要病變包括足少陰腎和足厥陰肝。
② 陰虛火熾→邪熱久羈,火旺傷陰→心煩不得臥,口燥咽干,苔薄黑而干,脈細數→育陰清熱→黃連阿膠湯。
③ 邪留陰分→溫病后期,余邪深伏陰分→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能食形瘦,舌紅少苔→滋陰透邪→青蒿鱉甲湯。
④ 腎精耗損→邪熱深入下焦,耗傷腎精,虛熱內生→低熱不退,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舌干枯而萎,脈虛→滋陰養液→三甲復脈湯(加減復脈湯)、大定風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