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25、痞滿嘈雜(慢性萎縮性胃炎) 李某,女,53歲,本鎮人,1995年2月17日診。 主訴:上腹部痞滿隱痛,兼胃中嘈雜似饑,食欲減退半年余。 自訴:“患慢性胃炎2年余,發作時用幾天藥,癥狀緩解即停,時愈時發1年多。近半年來感胃脘隱痛不適,口干食少,在本鄉醫院治療無效,找你治療”。 刻診:上腹部痞滿、隱痛不適,胃中嘈雜似饑,時有干嘔,食量日減(每頓只能吃半碗稀飯),五心煩熱,口干咽燥,大便干結,舌紅少津有裂紋,少苔,脈弦細無力。X線鋇透示:“胃粘膜纖細”。 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辯證:肝胃陰虛,通降失常。 治宜:甘涼濡潤,滋陰通降。方選加味一貫煎。 北沙參15g,麥冬20g,石斛15g,白芍15g,甘草10g,烏梅15g,丹參15g,制香附15g,川楝子12g,枇杷葉12g(包煎),生地20g,地骨皮30g,白薇15g,太子參15g,公英30g。 6劑,水煎服。 養胃舒 2盒, 1包, 2次/日。 嗎丁林5mg 18片, 1片, 3次/日。 維霉素1瓶 6片, 3次/日。 硫糖鋁1瓶, 4片, 4次/日。 2月25日二診:上腹部痞滿、隱痛、嘈雜感稍減,五心煩熱消失,大便仍秘。 前方白芍增至40g,生地用30g,加元參30g,去骨皮、白薇。6劑,水煎服。西藥不變。 3月5日三診:大便每天1次,軟便,食欲明顯增加,嘈雜感消失,上腹仍隱痛,患者訴活動后乏力,少氣,易出汗。 上方加黃芪40g,黨參15g,醋文術10g。10劑,水煎服。 后即以此方出入化裁,前后治療5個月,共用藥96劑,癥狀消失,臨床痊愈。隨訪至今,愈后未發。 按:本例雖未作胃鏡檢查,但臨床表現及X線鋇透符合慢性萎縮性胃炎。辯證為肝胃陰虛,治以甘涼濡潤,滋陰通降。用一貫煎化裁,治療半年而愈。以上兩例雖同為萎縮性胃炎,但因病機不同,故治法各異,此即中醫所謂“同病異治”。 案26、痞滿(慢性胃炎并胃下垂) 趙某,男,盧氏縣柿子坪鄉人,2005年9月17日診。 主訴:上腹部痞滿不適2年余。 患慢性胃炎2年余,上腹部痞滿不適,嘈雜感,食后及站位加重,臥位減輕,久治無效,經人介紹,到本所就診。 刻診:患者呈瘦高體形(無力形),面色咣白,身倦乏力。自訴:“胃脘部痞滿疼痛,食后或勞累及站立則加重,臥位及休息減輕,納少,食則不運,脘腹墜脹,胃脘部有振水音,病久不愈”,查:舌淡苔白,脈緩弱。X線上消化道鋇透示:“胃小彎角切跡低于髂嵴連線以下10cm,胃內有少量潴留液”。 診斷:慢性胃炎、胃下垂(中度)。辯證:中虛氣陷,升降失調,飲停心下。 治宜:益氣健脾,升清降濁,滲濕蠲飲。 方選加減補中益氣湯合桂苓術甘湯化裁。 黃芪60g,黨參15g,制蒼術30g,炙草10g,酒當歸15g,升麻12g,柴胡12g,腹毛15g,炒枳殼15g,桂枝20g,茯苓30g,半夏10g,砂仁(后下)6g,制馬前子(研沖)0.8g。 7劑,水煎服。 前后共四診,用上方加減化裁用藥25劑,諸癥消失。 X線鋇透復查:胃小彎角切跡低于連線水平以下1.5cm,胃內潴留液消失。囑停服中藥,用1g升麻粉裝入雞蛋中,紙包燒熟吃蛋,每天2個,連用1個月,臨床痊愈。后經隨訪,愈后未發。 按:胃下垂多見于瘦高體形(無力形)之人,為胃部肌肉收縮無力而下垂于髂嵴連線以下。中醫辯證為中虛氣陷,升降失調,本癥尚兼有胃脘部振水音及胃內有液體潴留,中醫辯證為飲停心下。故用補中益氣湯補氣健脾,升陽舉陷;加桂枝、茯苓、制蒼術(朱良春經驗,無論辯證為何型胃下垂,均可用蒼術30g單味煎服或泡茶飲,連用1 -2個月,可達治愈之效果)滲濕蠲飲;半夏、砂仁、腹毛、枳殼升清降濁,理氣健脾;馬前子恢復胃部肌肉收縮力。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升清降濁,滲濕蠲飲之功,從而使胃炎胃下垂迅速痊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