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炎燊醫案——陰虛濕熱郁結
吳××,男,12歲。
1989年初患腎炎,家人十分焦急,日日中西醫藥并進,西醫用強的松,以致面目浮腫,中醫見其腫,說是寒濕,用胃苓湯及防風羌活等藥,又惑于腎病宜補之說,常用鮑魚、魚漂膠燉豬腰子等強之食,病遂纏綿不愈。
1989年乃專程來東莞就醫。2月15日初診,病孩面目浮腫而紅,神氣疲乏,自述時有頭暈眼花,肌肉酸楚,煩躁咽干,口穢噴人,不思飲食,溺黃短味辣,大便兩日一行,溏滯肛熱,診其脈弦滑細數,舌紅苔黃膩濁,血壓18.9/11.7KPa,
化驗檢查(摘要):
BUN 7.8 mmol/L,Cr 140umol/L,尿蛋白3+,紅細胞3+,白細胞+,現每日服驅風燥濕中藥及強的松30mg。
【辨證】 腎陰不足,濕熱郁結。
【治法】 清化濕熱,兼顧腎陰。
【方藥】 生大黃20g,山藥20g,茯苓30g(皮、肉各半),牡丹皮15g,澤瀉15g,白花蛇舌草30g,崩大碗30g,黃芩12g,滑石20g,冬瓜皮20g,白茅根30g,山楂20g,麥芽25g。每日1劑,連服7天。
并囑 從即日起激素減半,每日絕一切補品,飲食清淡。
再診:家人因故未能及時來莞,見服藥有效,已連服12劑,病孩面腫消退一半,夜睡頗安,大便成形,每日一行,小便量多,色黃稍淡,舌苔退薄,而口干、頭暈、目花依然。此時濕熱已去七八,轉方以清養腎陰為主,驅濕清熱為鋪。未作化驗檢查。
生大黃25g,山茱萸15g,山藥20g,茯苓20g,澤瀉20g,澤瀉15g,牡丹皮15g,龜甲25g,知母12g,天門冬12g,白茅根30g,白果肉15枚,川蓽茇20g,冬瓜皮20g。連服15劑激素再減至每日7.5mg。
三診:浮腫消退七八,面赤轉黃,眠食好轉,精神稍振,舌苔退薄大半,脈弦細略數,小便不黃量多。化驗檢查: BUN 6.2mmol/L, Cr 128 umol/L, 尿蛋白+,紅細胞3~4,白細胞-,血壓16/9.3KPa, 此時邪已去,正虛稍復,
轉方以補腎陰為主(激素每兩日5mg,1周后停用):
生、熟地黃各12g,山茱萸15g,山藥20g,茯苓15g,澤瀉15g,牡丹皮15g,龜甲25g,女貞子15g,旱蓮草15g,芡實20g。每周服3劑。
另補脾方:
太子參15g,北沙參10g,山藥15g,扁豆15g,陳皮2g,石斛10g,谷芽20g,茯苓15g。每周服1 ~ 2劑。
另:如小便黃,稍感內熱,可暫用下方一二天:
六一散20g,白茅根30g,冬瓜皮20g,薏苡仁20g,南豆花10g,川蓽茇15g
此后每月來莞診脈一次,仍用前法間歇服用,小便一直轉陰,至今8年未復發,已長大成人了。
2.鄒云翔醫案——腎虛脾弱
金××,男,40歲,1977年6月28日初診。
患腎炎已十九年,時常反復,遷延難愈。今年2月尿中有蛋白,經治療迄今尚未緩解,乃請鄒老診治。腰痛乏力,脘脹納少,泛吐酸水,脈細,苔根黃膩。尿檢:蛋白3+,顆粒管型0 ~ 1。血壓140/90mmHg。
【辨證】 腎虛脾虛,肝脾不和
【治法】 益腎健脾,疏肝和胃,佐以化濕之品
【方藥】 淫羊藿30g,枸杞子12g,潞黨參18g,炒山藥15g,云茯苓12g,淡吳茱萸1.8g,炒川楝子9g,荔枝草18g,蒼術炭5g,生、炒薏苡仁各9g,法半夏9g,陳皮5g。
二診:7月3日,肝脾得和,吞酸遂止,唯腰酸浮腫,脘脹如故,脈細,苔仍黃膩。原方化裁。
淫羊藿30g,枸杞子12g,潞黨參18g,炒山藥15g,云茯苓12g,蒼術炭5g,生、炒薏苡仁各9g,法半夏6g,陳皮5g,巴戟天9g,荔枝草18g,佛手片9g。
三診:投健脾益腎化濕之品,脾腎功能漸復,濕化有下趨之勢,但尿頻淋漓不凈,終屬虛不固攝之征,脈細,苔白轉薄。尿檢:蛋白(-),顆粒管型偶見。治當因勢利導。原方加滋腎丸9g以溫陽清利。
四診:尿頻止,脘不脹,唯仍腰酸,浮腫輕微,脈細,苔薄白。尿檢:蛋白微量,顆粒管型少。腎虛一時難復。原方去佛手片。
五診:浮腫不著,活動后仍覺腰部酸脹。脈細,苔薄白。尿檢:蛋白微量,余(-)。健脾補腎,佐以和絡之品。
潞黨參18g,炒山藥15g,云茯苓12g,生、炒薏苡仁各9g,制蒼術3g,巴戟天9g,川續斷15g,淫羊藿30g,枸杞子12g,白蒺藜9g,杜紅花6g
六診:腰痛酸脹已不著,足腫已消,脈細,苔薄白。尿檢:蛋白少許,余(-)。原方續進,以冀痊愈。
3.張琪醫案——毒熱滯留證
馬某,女,25歲,干部。
初診:患者5年前患過急性腎炎,經治療后病情緩解。1個月前突然出現嘔吐,按胃病治療無效,而送某醫院。
實驗室檢查:非蛋白氮30.75mmol/L,二氧化碳結合力14.06mmol/L,血鉀7mmol/L。確診為慢性腎炎、氮質血癥。會診時:病人面色白,煩躁不安,惡心嘔吐,不能進食,小便少色清,無明顯浮腫,舌淡邊紫,苔薄干,脈象弦滑。
【辨證】 毒熱滯留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方藥】連翹25g,桃仁15g,紅花15g,當歸15g,葛根25g,赤芍15g,生地黃20g,白花蛇舌草50g,蒲公英50g,牡丹皮15g,玄參20g,甘草10g,醋炙大黃5g。
二診:連服前方5劑,大便先下污黑色,日1次,后轉淡黃,小便日2000ml,嘔吐止,煩躁已平,精神安定。實驗檢查:非蛋白氮22.87 mmol/L,二氧化碳結合力21.38mmol/L,血鉀6mmol/L。舌淡,脈象弦滑。繼續以前方增減。
處方:連翹25g,桃仁15g,紅花15g,當歸15g,葛根25g,赤芍15g,生地黃20g,白花蛇舌草50g,柴胡15g,牡丹皮15g,甘草10g,醋炙大黃5g。
三診:連用前方6劑,癥狀基本消失,精神好轉。實驗檢查:非蛋白氮23.62mmol/L,二氧化碳結合力21.87mmol/L,血鉀5.5mmol/L,血紅蛋白100g/L。脈象弦滑。
擬補腎益氣法配制丸藥。
菟絲子50g,何首烏50g,當歸50g,熟地黃50g,生地黃30g,金銀花40g,白芍40g,紅參50g,丹參25g,天門冬25g,山茱萸25g,茯苓25g,澤瀉25gg,山藥50g,枸杞子25g,玉竹25g。
研面蜜丸15g,日2次,每次1丸。
1977年5月17日患者父親來哈云:患者病情向愈,無自覺癥狀。4月18日實驗檢查:非蛋白氮13.12 mmol/L,二氧化碳結合力22.19mmol/L,鉀、鈉等電解質都在正常范圍。再以益氣養陰,清熱解毒之劑治之。
處方:黃芪40g,黨參30g,白花蛇舌草50g,蒲公英50g,生地黃30g,麥門冬20g,白茅根50g,甘草15g。
同年6月8日病人來哈復診:無自覺癥狀,面色轉紅潤。尿檢蛋白+,余皆正常,脈象滑,舌正。血壓16/12KPa。
4.時振聲醫案——健脾行氣利水治腎病綜合征
鐘某,男,23歲,住院號17337。因眼瞼及下肢浮腫1月余而住院。同時尚有腹脹尿少。查體:血壓130/100mmHg,眼瞼浮腫,心肺無異常,兩胸下部叩診濁音,腹部膨隆,腹水征明顯。
腹圍76cm,下肢亦有明顯水腫。
化驗:尿蛋白3+,紅細胞0 ~ 2個,白細胞0 ~ 1個,顆粒管型0 ~ 1,透明管型0 ~ 1,膽固醇定量為748mg﹪,白蛋白1.2g ﹪,球蛋白2.0 g﹪,胸透示兩側胸腔積液。
【辨證】 脾虛氣滯
【治法】 健脾行氣利水
【方藥】 初以健脾行氣利為治,尿量由400 ml增至1000 ml以上。后合并用禹功散攻水,每日一次,每次10g,共三次。
20天后腹脹減輕,因瀉水后小便減少每日僅350 ~ 500 ml,以后單純以行氣利水為治,用五皮飲加木香、檳榔、厚樸、茯苓、澤瀉、滑石等緩圖。結果尿量又增至1000 ~ 1500 ml,浮腫逐漸消退, 20天后腹水征(-), 腹圍66 cm, 惟尿蛋白仍為3+,紅細胞及白細胞各0 ~ 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