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某某,男,29歲,農民。
哮喘旬余,喉中哮喘如吼聲,夜間加劇,不能平臥,亦不得入眠,咳痰量少、色白而稠,胸悶如窒,并有發熱。舌面左邊光剝、苔薄白根黃膩,脈象滑數。證屬寒邪客肺,肺失肅降,邪從熱化,痰熱壅盛,氣道被阻。治宜宣肺清熱,祛痰定哮。處方:
炙麻黃、生甘草各4.5克 杏仁、蘇子、甜葶藶各12克 生石膏、桑白皮、魚腥草各30克 橘梗、銀杏肉各9克 炙前胡、制僵蠶、地龍各15克 大棗6枚
服六帖后,哮喘已平,咳嗽十衰其八,二便自調,但神疲、納呆未改善。以益氣滋陰,補肺健脾調理善后。
【按語】麻杏石甘湯辛涼泄衛,善開肺閉。凡風寒束肺,郁而化熱,或風溫痰熱閉肺,以及麻疹內陷閉肺,而見上氣喘急,膈煽鼻張,痰涎壅盛等證,非此不能為功。蓋麻黃、石膏寒溫相濟,幸涼泄衛;麻黃、杏仁辛散風邪,宣暢肺氣;甘草味甘性平,佐石膏清泄肺胃,緩麻黃驃悍之性。四味合而成方,正合《素問.至真要大論》“風滛于內,治以辛涼,以甘緩之。”之說。近蒲輔周氏,擅用此方,以開寒郁化熱之肺閉,輒能應手取效。清.葉天士《臨證指南》,有荷杏石甘,桑杏石甘二法,一治肺熱移胃;一治風溫傷肺,可謂師古人之法,而不泥古人之方。清.吳坤安《感證寶筏》,于本方加薄荷、牛蒡、連翹、枯芩、象貝、桔梗、通草等味,并以烏犀尖、活水蘆根煎湯代水,名新加麻杏石甘湯,以為透風泄熱之圖,功勝原方,畢竟青勝于蘭,后來居上,亦一定之至理耳。近代丁甘仁氏(1865-1926)于本方加薄荷葉、連翹殼、鮮竹葉、白羅卜汁、象貝母、射干、僵蠶、京玄參等味,專治喉痧痧疹不透,憎寒發熱,咽喉腫疼,或內關白腐或咳嗽氣逆之重證。亦取其泄衛宣肺之功耳。
晚近用治大葉性肺炎、麻疹并發肺炎、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繼發感染、支氣管哮喘等證,功效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