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全國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學習輯要(二)

全國名老中醫關幼波治糖尿病經驗

  關幼波,全國名老中醫,主任醫師、教授,曾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關老認為:糖尿病屬中醫消渴癥范疇,消渴癥大多由于過食肥甘,七情郁火,或因素體陰虛,熱由內生,腎精被耗,日久氣陰兩傷,腎氣不固,收攝無權,以致多飲而煩渴不解;多食反而消瘦;多尿而味甘,陰精外泄。所以在治療上應當注意調補陰血精氣,從腎論治為本,生津清熱止煩渴為標,并根據上、中、下消的不同特點而有所側重。隨證加減用藥,方可收到良效。關老據多年臨床擬有一方治療本病,多獲良效。

  關氏糖尿病方組成:黃芪、白芍各30克,仙靈脾15克,烏梅、葛根、甘草各10克。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本方黃芪益氣,白芍養血斂陰而益津液,枟藥性論枠說:白芍,強五臟,補腎氣,即關老用白芍的根據,而且必與甘草相伍,是由于與白芍、烏梅、甘草合用,酸甘化陰,以達到機體陰液自生的目的。枟藥品化義枠中所說:白芍藥微苦能補陰,略酸能收斂,生津斂陰止喝;葛根生津除煩熱而止渴,且能鼓舞胃氣上行,一散一收,使津液輸布而不耗散,熱得清而陽氣得升。加仙靈脾補命門益精氣,使黃芪得命門之火助而補氣力著。

  加減:肺熱甚者,可選加生石膏、石斛、花粉、麥冬、沙參等;夜尿頻數者,選加川斷、破故紙、五味子等;氣血虛者,選加黨參、黃精、當歸、熟地、白術、山藥等。

  病案舉例:劉某,男,63歲。患者述自感口渴,飲水增多,排尿頻,尿量增多,體重下降,疲乏無力,大便正常。診之,舌紅少苔,脈弦細而滑。辨證屬腎陰虛型消渴。治法:補腎育

  陰,清胃生津。處方:白芍、石斛各30克,黃芪、沙參各15克,五味子、生地、當歸各12克,甘草、仙靈脾,葛根、花粉各10克。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治療以上方為主,偶有加減,連服130劑后,空腹血糖穩定,尿糖(-),臨床癥狀好轉,自我感覺良好。
全國名老中醫魏長春治慢性胃炎經驗

  魏長春,全國名老中醫,主任醫師,行醫近70年,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治了脾胃、肝膽疾病。魏老認為,慢性胃炎多以陰虛證候為主,魏老據多年的臨床經驗自擬五花芍藥湯

  治療陰虛性胃炎,多獲良效。

  五藥芍藥湯組成:佛手花、扁豆花、梅花、玳玳花、厚樸花各6克,芍藥15克,甘草5克。

  功效:養陰清熱,和胃生津。

  主治:陰虛性胃炎。臨床主要癥狀為:脘腹灼熱或隱痛,嘈雜,饑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燥結,舌紅少津,苔薄黃或舌光無苔,脈細數或細弱,甚則食難下咽,干嘔呃逆。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1次,飯前半小時溫服,1個月為1個療程,連服10天停藥2天,再服2~3個療程。

  本方所用藥物以花類藥為主,質地輕,氣味薄,芳香理氣,化濕和中,其性不燥;用以開胃生津,清熱涼血,和中緩急,達養陰清熱,和胃生津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芍藥有明顯的

  鎮痛作用,配甘草協同抑制胃平滑肌運動能起到止痛、抗炎、防胃潰瘍發作的作用。

  加減:如合并潰瘍加白芨、海螵蛸各10克,以收斂止血,促進潰瘍愈合;如大便秘結加火麻仁9克。

  病案舉例:張某,男,45歲。胃脘痛疼反復發作3年,伴食欲不振,口干咽燥,大便燥結,舌紅少津。曾做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胃炎淺表性胃炎,輕度潰瘍。魏老用五藥芍藥湯加減治之,處方:佛手花、扁豆花、梅花、玳玳花、厚樸花各6克,芍藥15克,白芨、海螵蛸各10克,甘草5克。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1次,飯前半小時溫服。服藥10天后,諸癥好轉,服藥1療程后,諸癥消失,遂續服1療程,鞏固療效。

全國名老中醫張贊臣治鼻竇炎經驗

  張贊臣,全國名老中醫,中醫喉科專家,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對眼、耳、鼻、喉科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張老認為鼻竇炎屬中醫“鼻淵”范疇,慢性者多見虛實夾雜之癥,但治總以清泄為主,運用通竅、排膿、化濕、疏風、清熱、止痛等法,佐以扶證之品,因久病易傷正,常需通調兼施。張老自擬辛前甘桔湯治療本病,多獲良效。

  辛前甘桔湯組成:辛夷花、防風各6克,前胡、花粉各9克,薏苡仁12克,桔梗4.5克,生甘草3克。功效:疏風清熱,通竅排膿。主治:鼻竇炎,癥見鼻中常流濁涕,久則流黃濁之物。如膿如髓,腥臭難聞,伴聽力減退等。用法: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劑。

  方中辛夷花入肺經,善散風宣肺而通竅,配以防風加強祛風之力;前胡辛苦微寒,降氣化痰開泄通竅,配桔梗,一開一降,祛痰排膿,辛開苦泄;薏苡仁甘淡滲濕,有清肺排膿健脾之

  功,又能生津潤燥;合花粉可加強消腫排膿作用而不傷正;生甘草瀉火解毒,調和諸藥。全方藥性平和,通調兼施,宜于慢性病者服之。

  加減:氣虛者加黃芪、白術各9克,與原方防風相配,即成“前胡玉屏風湯”,使之補而不滯;鼻塞重者加細辛3克,藿香6克;分泌物清稀者加杏仁、浙貝母各9克;分泌物黃稠加瓜蔞仁、冬瓜仁各6克;粘膜水腫甚者加茯苓、澤瀉各9克;粘膜紅腫者加赤芍、丹皮各6克。兼有頭痛者,據頭痛部位不同分經用藥,如前額痛者加白芷、藁本,顳部痛加白芍、白蒺藜,頭頂或枕部痛加蔓荊子,眼眶痛加決明子。

  此外,還可同時配合外治法,張老家傳的“鼻淵散”,適用于鼻淵常流黃濁涕,腥臭難聞者。鼻淵散組成:辛夷花30克,薄荷葉6克,飛滑石、硼砂(風化)各9克,大梅片0.9克。共研細末,過篩后用,吹鼻內每日2~3次。方中辛夷花、薄荷葉辛通鼻竅,滑石滲濕收澀,硼砂化濁祛腐,合用之有清熱化濕,通利鼻竅的作用。
 
 
 
全國名老中醫彭澍治慢性痢疾經驗

  彭澍,全國名老中醫,擅治內科、兒科疾病,臨床經驗豐富。彭老認為,腹瀉(腸炎)、痢疾同為內科常見病證。據泄瀉病情、新久,分暴瀉、久瀉兩類。痢疾則以病性病勢變化而

  有濕熱、疫毒、噤口、虛寒、休息五痢之別。急性期自應根據兩病證型辨詒,而進入慢性期則有脾胃虛實兼見證候。究其原因,或因外感時邪,或因飲食所傷,總以導致脾胃受傷而致瀉痢。臨床多因未徹底治療,或因遷延失于正確調治,瀉痢日久,導致脾胃氣虛抵抗力不足易感新邪,影響脾胃氣機正常升降出入,是以大便不實而見脘悶腹脹作痛等虛實并現證候。

  彭老據多年臨床經驗自擬健脾固腸湯治療本病,多獲良效。健脾固腸湯組成:黨參、炒白術、秦皮各10克,炙甘草6克,木香、黃連、炮干姜、烏梅各5克。

  功能:補脾健胃,止瀉固腸,促進脾胃運化功能。

  主治:用于慢性腹瀉(腸炎),慢性痢疾。癥見脾胃虛弱,時溏時瀉,腹脹腹瀉,肢倦神疲等。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加減:氣虛下陷,導致脫肛者,加黃芪、升麻各10克;兼見晨起則瀉,瀉而后安,或臍下時痛作瀉,下肢不溫,舌淡苔白,脾胃陽氣不足者,加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各8克,五味子6克;年老體弱,氣虛久瀉不止,加訶子9克;因氣郁作痛,癥見胸脅痞滿,加枳殼、白芍、防風各6克。

  病案舉例:李某,男。38歲。自3年前患痢疾未徹底治療,遷延至今。近日因過食葷腥而見腹痛下瀉,便黃稀溏,少有粘液,無里急后重,食欲減退,神疲,舌苔黃,脈弱。辨證系屬瀉痢日久,導致脾胃受損,氣虛不運,兼有濕熱。治宜益氣運脾,清熱利濕。方用健脾固腸湯,去烏梅,加陳皮、厚樸、佩蘭各6克,服2劑后,諸證好轉,續服原方1月后,瀉、痛已愈,食欲、精神正常。
 
 
 
全國名老中醫張達旭治黃褐斑經驗

  張達旭,全國名老中醫,中醫主任醫師,入選“共和國名醫大典”。擅長治療中醫內科、婦科、兒科各種疑難雜癥。張老認為,黃褐斑是一種面部色素沉著性皮膚病。多由情志不遂,肝氣郁結而生,或腎氣不足沖任失調所致。這也是患者單純外用藥療效不佳的原因。本病多發于妊娠期的婦女,或中年男性,亦因肝病及其他慢性疾病而起者,故又稱“肝斑”,屬于中醫學“面塵”范疇。張老將本病分五型論治如下:

  1.肝郁內熱型:患者面皮膚褐色,兼有情志抑郁,胸脅脹滿,面部烘熱,月經不調,口干苦,舌質紅,苔黃,脈弦細。

  治則:疏肝清熱。處方:丹皮、赤芍、茯苓、梔子、柴胡各10克,當歸9克,白花蛇舌草、益母草各12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

  2.腎氣不足型:患者皮膚色深褐,狀如蝶形而色晦暗無華,兼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質淡苔少、脈細弱。

  治則:補腎養陰。處方:熟地、山萸肉、丹皮、澤瀉、茯苓、枸杞子、女貞子各10克,旱蓮草、淮山各12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

  3.氣滯血瘀型:患者由肝病引起,癥見皮膚灰褐發青,兼有肝區脹痛,舌質暗,或有瘀斑,脈弦細。

  治則:理氣養血,活血化瘀。處方:桃仁、蒺藜、紅花、川芎各9克,白芍、生地、地龍、白菊花各10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

  4.脾虛濕熱型:皮膚黃褐,胃脘悶脹,大便爛,小便黃,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則:健脾清熱。處方:赤小豆、苡仁各30克,半夏、蒼術、茵陳、車前子各10克,白花蛇舌草12克,陳皮5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

  5.陰虛內熱型:患者皮膚黃褐,色淡邊界模糊,兼有低熱、神疲、頭昏、月經不調,舌質紅,苔黃,脈細數。

  治則:滋陰清熱。處方:生地20克,元參15克,麥冬、知母、地骨皮、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各10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
 
 
 
全國名老中醫張鑒銘治慢性腰腿痛經驗

  張鑒銘,全國名老中醫,主任醫師,專于治療骨傷疾病,精于腰腿痛及陳舊性損傷等治療。張老認為,慢性腰腿痛多虛實夾雜,但以虛證為主。腰為腎之府,腎多虛而常不足。腰痛時久,久痛則虛,虛則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則腰無力,故治當助陽補虛。張老據多年的臨床經驗擬有一外用方———強腰散,治療屬中醫辨證為寒痹型、勞損型的慢性腰腿痛,多獲良效。

  強腰散組成:川烏、肉桂、干姜、樟腦各30克,白芷、南星、赤芍各20克。

  功能:溫散寒邪,行滯通絡,活血鎮痛。

  主治:慢性腰腿痛(寒痹型、勞損型)。

  用法:將上藥共研為細末,每次用量為30~50克,開水沖調如糊狀,推于紗布上,趁熱敷貼于痛處,隔日一換。

  本方以川烏、肉桂、干姜為主,有溫散寒邪、助陽補虛之功;輔以白芷、南星行滯通阻,助之以赤芍活血散;加上樟腦有興奮鎮痛之力,使藥物更加發揮其滲透作用。趁熱敷上,倍感

  舒暢。綜觀全方,有助陽、補虛、通滯、鎮痛、活血之功,故收效頗佳。

  病案舉例:吳某,女,50歲。患腰痛多年,入冬加重,屢治無效,疼痛加劇,臥床兩個多月。到張老處就診時左下肢不能觸地,需人攙扶。西醫診斷為“增生性脊椎炎伴左側坐骨神經痛”。查:腰、臀、腿部有多處灸痕,臀肌弛張,萎軟無力,腿肌萎縮,膝呈蜷屈狀不能伸直,伸則劇痛,面色青白,畏冷著重衣,脈沉遲。中醫辨證屬寒痹型腰腿痛。以強腰散外敷,5次后痛稍減,10次后痛大減,可自己步行就診。經二個多月治療,基本痊愈。
 
 
 
全國名老中醫祝諶予治糖尿病經驗

  祝諶予,全國名老中醫,中醫教育家,教授。祝老曾潛心研究糖尿病的中醫療法,經多年臨床觀察發現,糖尿病經中醫辨證可分為5個類型,即:1.氣陰兩虛型;2.陰虛火旺型;3.陰陽兩虛型;4.氣虛血瘀型;5.燥熱入血型。其中以氣陰兩虛型為最多見。并率先應用活血化瘀法治糖尿病,取得很好的療效。祝老據多年臨床經驗自擬“降糖方”治療本病,多獲良效。

  降糖方組成:生黃芪、生地、元參、丹參各30克,蒼術、葛根各15克。功能:益氣養陰活血。主治:氣陰兩虛型糖尿病。患者表現為多飲、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抵抗力弱,易患外感,舌淡暗、脈沉細等癥狀。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3次溫服。

  本方的6味藥通過藥理研究證明均為降糖藥物。生黃芪配生地降尿糖,是取生黃芪的補中、益氣、升陽、緊腠理與生地滋陰、固腎精的作用,防止飲食精微的漏泄,使尿糖轉為陰性。蒼術雖燥,但配伍元參之潤,可制其短而用其長。藥理研究證明,蒼術和元參都有延長降血糖時間的作用,故蒼術配元參能降低血糖。在臨床中,不少糖尿病人同時患有血管病變。通過血液流變學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血液粘稠度多有增高。如氣陰兩虛型糖尿病患者常見舌質暗,舌上有瘀點或瘀斑,舌下靜脈怒張等血瘀征象。實踐表明,加用葛根、丹參兩味藥通脈活血,療效增強。

  加減:尿糖不降,重用花粉30克,或加烏梅10克;血糖不降,加人參白虎湯(人參可用黨參10克代替,知母10克,生石膏重用30~60克);血糖較高而有明顯饑餓感者,加玉竹10~15克,熟地30克;尿中出現酮體,加黃芩、白術各10克,黃連5克,茯苓15克。皮膚瘙癢者,加白蒺藜10克,地膚子、白蘚皮各15克;下身瘙癢者,加黃柏、知母各10克,苦參15~20克;失眠者,加首烏、女貞子、白蒺藜各10克;心悸者,加菖蒲、遠志各10克,生龍骨、生牡蠣各30克;大便溏薄者,加薏苡仁20克,芡實10克;自覺燥熱甚且有腰痛者,加肉桂3克,引火歸元;腰痛、下肢痿軟無力者,加桑寄生20~30克、狗脊15~30克。

全國名老中醫周次清治高血壓經驗

  周次清,全國名老中醫,中醫教授,擅長內科疾病的治療,對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頗有造詣,臨床經驗豐富。周老認為,高血壓病的發生發展變化,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不外肝的氣血失

  和,脾的升降失司,腎的陰陽失調。就一般情況而言,高血壓病初期大多始于肝,進而影響脾,最后歸結于腎,形成腎陰不足,肝陽上亢的高血壓病。本病之頭痛、眩暈、心悸、脈弦等陽亢的實證為標象,而陰血虧虛為本質。治療高血壓病不能單純用降壓藥,而應調節重要器官的氣血,使之達到“陰平陽秘”的動態平衡,血壓才能穩定于正常范圍。周老據多年臨床經驗,自擬“八味降壓湯”治療本病,多獲良效。

  八味降壓湯組成:首烏、白芍各12克,當歸9克,川芎5克,炒杜仲18克,黃芪、鉤藤各30克,黃柏6克。

  功能:益氣養血,滋陰瀉火。

  主治:凡表現為陰血虧虛,頭痛、眩暈、神疲乏力,耳鳴、心悸等癥的原發性高血壓病,腎性高血壓病以及更年期綜合征、心臟神經官能癥等,均可用本方治療。

  用法:先將藥物用適量的水浸泡1小時左右,煎兩次,首煎10~15分鐘,以保留藥物的易揮發成分;二煎(文火)30~50分鐘。煎好后將兩次藥液混合,總量約250~300毫升,每日1劑,分3次服用(飯后2小時左右溫服)。

  本方用首烏、白芍、杜仲養陰血,川芎、當歸行血滯;陰血的滋潤有賴于陽氣的溫煦,故用黃芪益氣配陽以助陰;“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而后瀉其陽以和之”,黃柏、鉤藤之用意在

  于此。全方合伍,使腎有所滋,腦有所養,肝有所平,從而達到肝養風熄,血壓得降的目的。

  加減:伴失眠、煩躁者,加炒棗仁、夜交藤各30克,梔子9克;便溏苔膩、手足腫脹者,加半夏9克,白術12克,澤瀉30克;大便干燥加生地30克,仙靈脾18克;上熱下寒、舌紅口干、面熱、足冷,加黃連、肉桂各5克。
 
 
 
河南名中醫崔玉衡治哮喘經驗

  支氣管哮喘,是老年多發病、常見病,常在冬季遇寒加重或發作。對本病的治療,河南名中醫崔玉衡在長期臨床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善于吸取現代醫學知識,與中醫辨證論治有機結合,自擬平哮湯治療支氣管哮喘,取得顯效。組成:炙麻黃6~9克,地龍、當歸、炒杏仁各12克,蟬衣6克,蜈蚣1~2條,細辛5克,桑白皮、石葦、徐長卿各20克,生甘草6克。

  功效:理肺平喘,解痙脫敏。

  適應證:支氣管哮喘發作期及持續期,寒熱不甚明顯者。

  用法:發作時,上方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發作后,上方劑量加大2~5倍,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1日3次,口服以鞏固療效。

  加減:若證型偏熱者,加僵蠶、生石膏、魚腥草;偏寒者加干姜、桂枝,重用細辛,痰盛氣逆者加葶藶子、半夏、茯苓;氣虛者加黃芪、太子參、白果仁;咳劇者加款冬花、白前、枇杷葉。其他如全蟲、土元、穿山甲等蟲類藥,均有解痙通氣、化瘀開閉之效,臨證當酌情選用。

  崔老認為,麻黃解表宣肺,通利水道,其性屬陽;地龍涼血平喘,熄風通絡,其性屬陰,一陰一陽,具有解痙脫敏作用,地龍去麻黃之辛燥,麻黃減地龍之咸寒;徐長卿鎮痛止咳,活血解毒,蟬衣散風熱,宣肺定痙,二藥均有脫敏作用;桑白皮清瀉肺氣之逆,細辛溫開氣道之閉,二藥寒熱并用,相得益彰;石葦鎮咳去痰,平喘利水。對當歸的選用,崔老認為哮喘反復發作,造成肺氣宣降失常,肺絡瘀血,當歸活血,能達血運而助氣行。并以枟本草經枠載其治“咳逆上氣”及現代藥理研究認為當歸有活血脫敏作用為根據。蜈蚣咸濕有毒,具有熄風解痙、解毒散結、活絡止痛之功效,崔老用之以緩解支氣管痙攣,使哮喘緩解,并協當歸活血通絡,改善肺氣及氣管血液循環,改善氣道通氣量,從而增加肺組織對炎癥的吸收,減少痰液分泌而達到治喘平哮之目的。

全國名老中醫姚寓晨治更年期綜合征經驗

  姚寓晨,全國名老中醫,曾任江蘇省中醫學會婦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擅長婦科,對各種婦科雜癥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更年期綜合征,祖國醫學稱為絕經前后諸癥。姚老認為是婦女在49歲前后,因腎氣衰退,陰陽失調,臟腑功能失常引起的疾病。姚老對本病的治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曾自擬益腎菟地湯治療此病,收效頗佳。

  益腎菟地湯組成:菟絲子、生地、熟地、仙靈脾、炒黃柏、知母、巴戟天、丹參各12克,白芍10克。功效:益氣補腎,調理陰陽。

  主治:更年期綜合征。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本方系培益腎氣,調理陰陽的方劑,方中菟絲子、仙靈脾、巴戟天溫補腎陽,生地、熟地、知母、黃柏滋陰補腎,白芍斂陰和營,丹參活血養心。臨床應用應據患者病情加減。

  加減:如肝腎陰虛偏于肝旺陽亢者,去仙靈脾、巴戟天,加女貞子、菊花、枸杞子各12克,旱蓮草、鉤藤各15克,生牡蠣、紫草各30克,能滋陰潛陽,鎮肝熄風。如脾腎陽虛偏于氣不行水者,去知母、黃柏,加黃芪20克,黨參15克,澤瀉、白術、茯苓各12克,肉桂6克,能益氣健脾,溫陽利水。如心陽偏盛,心陰日耗,心腎失交,出現精神失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者,去仙靈脾、巴戟天,加炙甘草、大棗各10克,熟棗仁、麥冬各12克,龍齒15克,菖蒲6克,小麥、紫草各30克,能養心滋腎,鎮驚潤臟。

  病案舉例:姚老曾治一例頑固性失眼頭痛,甚則出現陣發性啼哭為主要癥狀的更年期綜合征患者,患者50歲,病情反復半年多,經多方醫治效果不佳。查其脈尚正常,方用:菟絲子、熟棗仁、麥冬、生地、熟地、炒黃柏、知母、丹參各12克,白芍10克,炙甘草、大棗各10克,龍齒15克,菖蒲6克,小麥、紫草各30克。服藥后患者癥狀改善,后經詳辨認為其痰瘀互結為病,在原方加用莪術、菖蒲、海藻、山楂各10克,竟收奇效,患者服藥15天后諸癥較前好轉,繼服一月后患者癥狀消失。

全國名老中醫姚奇蔚治“萎胃”經驗

  姚奇蔚,全國名老中醫,江西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江西中醫學會副會長。姚老曾對萎縮性胃炎進行研究,治療該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姚老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是器質性損害的病變,以中虛胃弱為基礎,肺虛肝郁為主因。肺為嬌臟,以輕虛靈達為用;肝為剛臟,以舒運條暢為用。胃氣宜舒展活躍,通降和順。因此,組方用藥必須注意輕靈。凡味厚甘膩、辛溫燥烈、氣味不純、有礙胃氣的雍滯之品,皆非所宜。組方力求清潤不膩;補而不滯;才能達到舒肺達肝于建中養胃的目的。姚老據多年臨床經驗自擬養陰建中湯治胃陰不足型萎縮性胃炎;益氣建中湯治胃陽不足型萎縮性胃炎療效頗佳,現分述如下:

  養陰建中湯組成:沙參、石斛、焦山楂、山藥各30克,桑寄生、玉竹各20克,青黛、白芍、浙貝母各10克。功能:養陰建中。主治:胃痛胃脹、灼熱、口干苦、舌質淡紅,無苔或少苔,脈細無力,表現為肺虛肝熱、胃陰受傷、胃陰不足型萎縮性胃炎患者。

  用法:用冷水將藥浸泡10分鐘后煮沸,煮沸后改用微火

  再煮15分鐘,濾取藥液分3次分溫服。

  本方白芍、桑寄生以柔肝平肝;山藥、焦山楂一補一消,益陰健脾,浙貝母、青黛舒肺達肝,解郁清熱。全方甘淡味薄,清虛靈達,滋而不膩,清而不泄,清滋之中寓流動活躍之性。用

  其養胃,又能清肺;用其益氣,又能達肝。“腎為胃之關”,肝胃相生相克,故胃病從腎、肝論治收效頗佳。

  病案例舉:王某,男,50歲。患者自述10年前不明原因出現胃脘部疼痛。后經胃鏡檢查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前來就診。癥見胃脘隱痛,灼熱、口干苦、舌質淡紅,無苔或少苔,脈細無力。屬胃陰不足型慢性萎縮性胃炎。姚老用養陰建中湯加減治之,每日一劑,18劑后胃痛大減,納食增加。繼服原方加黃芪15克,18劑后諸癥消失,納食正常。益氣建中湯組成:白芍10克,黃芪50克,太子參、山藥各30克,黃精20克,大棗3枚,桂枝、甘草各3克。

  功能:益氣建中。

  主治:胃痛胃脹,喜曖喜按,遇寒加重,口淡不干,四肢欠溫,舌持淡,苔薄白,脈遲或綬,表現為中陽不振、肝氣升達無力、胃陽不足型之患者。

  用法:將藥放入砂缽內加冷水浸過藥面,浸泡10分鐘,用大火煮沸,沸后用小火再煮15分鐘,濾取藥液分早、中、晚3次溫服,飯后服。每日1劑。

  病案舉例:伍某,女,40歲。患者近4年來經常自覺胃脘部脹痛,遇寒加重前來就診。經胃鏡檢查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癥見胃痛胃脹,喜曖喜按,口淡不干,四肢欠溫,舌持淡,苔薄白,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四肢無力,脈遲或緩。四診合參屬中陽不振、胃陽不足型之“萎胃”。治以益氣溫中。處方:黨參、白術、白芍各10克,黃芪50克,太子參、山藥各30克,黃精20克,大棗3枚,桂枝、甘草各3克。水煎服,每日1劑。15劑后諸癥減輕。本方加減治療2個月后諸癥消失。


全國名老中醫李振華治胃炎經驗

  李振華,全國名老中醫、主任醫師,兼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河南分會副會長等職。曾任河南中醫學院院長。臨床擅治疑難雜病,晚年致力于脾胃病研究,療效頗著。李氏集數十年臨床經驗,自擬沙參養胃湯。用于各種慢性胃炎病。

  癥見胃脘隱痛,脘腹脹滿或牽及兩脅,噯氣,納呆食少,少食即飲,胃中灼熱嘈雜,口干咽燥,便干,身倦乏力,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舌體瘦小,舌質紅而缺津,少苔或花剝,脈細弱或細數等,中醫辨證屬于脾胃陰虛者。李老認為脾胃陰虛證,其病機變化側重在胃,胃主受納水谷,其性以通降下行為順,喜潤惡燥,燥則胃氣熱,失于通降,當治以甘涼清補,酸甘養陰,理氣和胃。

  沙參養胃湯組成:白芍、遼沙參各20克,麥冬、石斛、山楂各15克,知母、花粉各12克,丹皮、烏梅肉、雞內金、陳皮各10克,生甘草3克。用法:小火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加減:兼氣滯者,加郁金、枳殼各10克,川楝子12克,兼血瘀者,加丹參15克,桃仁、元胡各10克;陰虛內熱、胃逆噯氣者,加竹茹10克,柿蒂15克;心煩易怒,失眠多夢,加焦梔子10克,夜交藤30克;大便干結者,加火麻仁15克;兼脾胃氣虛者,加黨參12克;若大便出血,加白芨10克,黑地榆15克。

  方中遼沙參、麥冬、石斛、花粉甘涼濡潤、滋胃養陰;白芍、生甘草、烏梅肉酸甘化陰;知母清胃中燥熱;山楂、雞內金、陳皮理氣和胃,以防甘涼滋膩礙脾;丹皮清血熱并行血中之氣。全方甘淡味薄,清虛靈達,滋而不膩,清而不泄,恰針對脾虛病機本質,順其升降之性,重在健運脾胃,選藥精當,配方嚴謹,故療效顯著。本品為陰虛胃病而設。藥證相符,收效頗著。雖以大劑養陰之品為主,但伍以陳皮、山楂、內金之屬則不致膩胃重滯。養陰而不膩膈,消導而不傷中,故為治療胃病之良方。

全國名老中醫張達旭治肺氣腫經驗

  肺氣腫是指終末細支氣管遠端的氣道彈性減退,過度膨脹、充氣和肺容積增大,或同時伴有氣道壁破壞的病理狀態,臨床上多為慢支的早期并發癥。本病屬中醫“喘證”范疇。現分型論治如下:

  1.風寒外感:患者咳喘并作,痰白而稀,惡寒頭痛,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

  治則:散寒宣肺,化痰平喘。處方:杏仁、半夏各10克,細辛3克,炙麻黃、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2.痰濁壅肺:患者氣喘咳嗽,痰多粘稠,咳而不爽,胸悶痛,苔白膩,脈滑。

  治則:祛痰平喘。處方:陳皮5克,半夏、茯苓各12克,甘草6克,杏仁、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各10克,川樸9克。水煎分3次服。

  3.肺喘:患者喘促氣短,語言無力,咳聲低弱,自汗畏風,咽喉不利,面紅口干,舌質淡紅,脈細軟而弱。

  治則:益氣養陰定喘。處方:人參9克,五味子4克,沙參12克,麥冬、紫苑、黃芪、桑白皮各10克,黃芩、炙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4.腎喘:患者喘咳日久,動則喘甚,形疲神憊,汗出面青,肢冷腰酸,舌質淡,脈沉細。

  治則:補腎納氣。處方:澤瀉、熟附子各9克,肉桂(另焗水)3克,熟地12克,人參、山萸肉、丹皮、故紙、茯苓各10克,五味子4克。水煎分3次服。
 
 
 
全國名老中醫張達旭治小兒遺尿經驗

  張達旭,全國名老中醫,廣西區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擅長治療各種疑難雜癥。張老認為,遺尿俗稱“尿床”,是指3歲以上兒童夜間睡眠時,不自覺地排尿于床上,泌尿系統并無器質性病變。據統計,本病約占學齡兒童的10%左右。其病因,多屬于虛,以腎主閉藏,開竅于二陰,司二便,多由于下焦虛寒,或病后體虛不能收攝,病機多為腎氣不足,下元不固。

  1.腎陽不足:患者小便清長,滴瀝不斷,面色蒼白,惡寒肢冷,腰膝酸軟,兩足無力,舌質淡,苔薄,脈沉細無力。

  治則:溫補腎陽。處方:肉桂3克,熟附子、仙靈脾、益智仁、菟絲子各9克,枸杞子、淮山各10克,甘草5克。水煎分3次服。

  2.肺脾氣虛:患者尿意頻急,面色無華,氣短乏力,食欲不振,小腹墜脹,大便溏爛,舌質淡苔白,脈細無力。

  治則:補脾益氣。處方:黃芪、煅龍骨各20克,黨參12克,白術9克,柴胡、升麻、炙甘草各5克,桑蛸6克,五味子3克。水煎分3次服。

  3.肝經郁熱:患者小便頻數,滴瀝淋澀,色黃赤,煩躁易怒,手足心熱,舌質紅,苔黃膩,脈弦。

  治則:瀉肝清熱。處方:車前子、生地、黃芩各10克,木通、山梔子各9克,山萸肉、龍膽草、柴胡、當歸各6克,滑石30克,甘草5克。水煎分3次服。

  4.瘀阻下焦:患者小便滴瀝不暢,小腹脹滿隱痛可觸及瘀塊,舌質紫暗、有瘀點,舌苔薄、脈澀。

  治則:活血化瘀。處方:枳殼、當歸各9克,赤芍、蒲黃、五靈脂各10克,桃仁、川芎、紅花、柴胡各6克,甘草5克。水煎分3次服。

全國名老中醫劉紹勛治流感經驗

  劉紹勛,全國名老中醫,沈陽市中醫研究所教授、主任醫師;曾任沈陽中醫學會副理事長、遼寧省中醫學會副理事長等職。劉老臨床經驗豐富,擅長治各種內科病及疑難病癥。劉老曾自擬“解毒清熱飲”治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療效頗佳。劉老認為本病多呈流行性,常以突發惡寒,甚則寒戰、高熱,周身痛,全身癥狀明顯為特點,且可化熱入里,變生他病。因本病為時行病毒侵入人體所致,治當應遵“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原則,采取解表達邪的方法。在本病流行期間,應當注意預防。預防可用貫眾10克,板藍根(或大青葉)12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解毒清熱飲組成:銀花、連翹、菊花各30克,桑葉、蘆根、生石膏、滑石粉各20克,薄荷、黃芩、蟬退各15克,甘草6克。

  功效:清熱解毒,辛涼透表。主治: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

  用法:先煎生石膏20~30分鐘,然后放入其他藥一起煎(不宜久煎);溫服,早晚各服1次,每日1劑。

  本方是劉老據多年臨床經驗在銀花散、桑菊飲、六一散、白虎湯基礎上加減而成的,對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有良效。方中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薄荷、柴胡以汗解表,清解外邪;蟬脫疏風清熱,定驚解痙;桑葉宣肺絡,清泄風熱;菊花明目疏風,清降肺火;甘草、蘆根清上焦風熱,兼養胃陰;生石膏清陽明之熱,而無傷津之弊;滑石利竅,清熱解肌,有發汗作用;黃芩清氣分之熱。諸藥共用,使病邪一從汗解一從便解,從而使邪退病除。

  加減:如兼見咳嗽加前胡、杏仁各15克,橘紅20克,痰多者加川貝10克,海浮石20克。
 
 
 
全國名老中醫干祖望治慢性咽炎經驗

  干祖望,全國名老中醫,曾任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全國耳鼻喉科學會委員,為中醫耳鼻喉科奠基人之一,臨床經驗豐富。干老認為,慢性咽炎屬中醫“虛火喉痹”,而真正屬腎陰虛者約占30%左右。多數的患者由脾胃虛弱引起,因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四肢肌肉,同時具有“升清降濁”的特點。咽粘膜屬肌肉的一部分,而“喉需液養,咽賴津濡”,若脾氣健旺則生津有源,運化精微正常,則散精上承,咽喉得以濡潤。一旦脾胃虛弱,生化乏源,精微不能上承,則出現口干、咽燥微痛、咽喉有異物感等,所以治當以健脾益氣為主。干老據多年臨床經驗自擬了一治慢性咽炎的基本方。

  基本方:太子參、茯苓、陳皮各10克,白術、桔梗各6克,甘草、升麻各3克,淮山12克。功效:補脾益氣、升陽。主治:慢性咽炎,屬脾胃虛弱者。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加減:(1)心火亢盛者,癥見心煩,咽粘膜輕度充血呈艷紅色,舌尖紅或有朱點,加竹葉、茅根、燈心草、生地;(2)脾虛濕盛者,癥見大便溏稀,舌苔白膩明顯,加藿香、佩蘭、神曲;(3)脾虛痰盛者,癥見體胖、痰多而粘,咽后壁附白色透明樣點痰,頻頻清咳,加浙貝、蘇子;(4)兼肺陰虛者,癥見五心煩熱、口干欲飲明顯,舌紅少苔而少津,加熟地、沙參、百合;(5)伴氣郁者,癥見胸悶脅脹,噯氣善太息,咽喉異物感明顯,加蘇梗、佛手、枳殼;(6)伴見瘀滯者,見脈澀,舌紫或有瘀點,咽后壁暗紅,加當歸尾、澤蘭葉、桃仁、紅花;(7)伴氣虛而衛弱者,衛外功能差,自汗怕風,易感冒,加黃芪、防風。

全國名老中醫關幼波治痢疾經驗

  關幼波,全國名老中醫,北京中醫醫院主任醫師、教授,曾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北京中醫學會會長。關老認為,治療急性痢疾當清熱利濕,解毒導滯為主,以通為用,適當佐以調和氣血之品,所謂“氣調則后重自除,血和則膿血自愈”。而慢性痢疾,不論“因虛而病”或“因病而虛”,多為濕熱不凈、中陽不足、食滯不化,只要不是正氣太虛,均應先行清解導滯通下。關老治療此病,在枟傷寒論枠白頭翁湯的基礎上自擬了一治痢疾基本方,用時隨癥加減,收效頗佳。

  處方:白頭翁、大黃炭、秦皮、黃芩、生地炭、當歸、香附、丹皮、焦檳榔、阿膠珠各10克,白芍15克,白茅根30克,木香6克。功效:清熱利濕,導滯通下。主治:急、慢性痢疾。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3次服。

  本方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秦皮清熱澀腸止瀉;大黃炭蕩滌腸胃積滯且可止血;黃芩、茅根清熱利濕;生地炭、丹皮、阿膠珠、白芍、當歸為血分藥,涼血止血,養血和血,兼以止血;木香、香附、焦檳榔為氣分藥。行氣醒脾,消食導滯。加減:熱勢較盛者加蒲公英、馬齒莧、赤芍以解毒和營;濕重,納呆、苔白膩加藿香、苡米以健脾利濕。

  病案舉例:林某,男,29歲。主訴腹瀉伴里急后重3年。3年來,腹瀉反復以作,伴有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帶粘液,診為慢性痢疾。癥見舌苔白膩,脈沉弦,中醫辨證為脾胃虛弱、

  濕熱蘊結,治則清熱導滯、緩調脾胃。處方:白頭翁、大黃炭、秦皮、黃芩、生地炭、香附、丹皮各10克,白芍15克,白茅根30克,木香6克,敗醬草、銀花炭各8克,甘草3克。三劑后腹痛已止,下墜感消失。上方去大黃炭、木香,生地炭加白術10克,七劑后,諸癥皆除,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全國名老中醫張達旭治甲亢經驗

  張達旭,全國名老中醫,廣西區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擅長治療各種疑難雜癥。張老認為,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是由于甲狀腺素分泌過多引起的一種綜合征。臨床以高代謝癥群,神經和血管興奮性增強,不同程度的甲狀腺腫大及突眼等為特征。本病屬中醫學的“癭病”、“怔忡”病范疇。分型辨治如下:

  肝經實火型:頸前中度腫大,質軟,光滑,心煩易怒,惡熱自汗,面部紅赤,口苦而干,眼球突出、手指震顫,耳鳴,舌質紅,苔黃燥,脈弦數。

  治則:清肝瀉火,軟堅散結。處方:龍膽草5克,梔子、黃芩、當歸、柴胡、生地、麥冬、白芍、夏枯草、元參、地骨皮各10克,生牡蠣30克。水煎分3次服。

  (2)氣郁痰結型:頸前正中腫脹,質軟不痛,眼球突出,胸脅脹悶,性情急躁,心悸失眠,苔薄白,脈弦。

  治則:疏肝解郁、化痰消癭。處方:當歸9克,丹皮、梔子,柴胡、茯苓、白術、浙貝、白芍、香附、郁金各10克,元參12克,薄荷、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3)心肝陰虛型:頸前腫塊,質軟光滑,手抖不止、心悸怔忡、形體消瘦、頭暈、目眩、口干咽燥、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治則:滋陰養血,補心柔肝。處方:當歸9克,生地、熟棗仁、天冬、麥冬、白蒺藜、元參、黨參、丹參、茯苓、白芍、柏子仁各10克,遠志3克,黃精12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

  (4)心腎陰虛型:頸前腫大,目突手顫,口干目澀、心悸怔忡,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女子月經量少或閉經,男子陽痿、性欲減退,舌紅無苔,或少苔,脈細數。

  治則:滋陰養精,補心益腎。處方:龜膠、白芍、首烏、熟地、山藥、山萸肉、牛膝、阿膠、菟絲子各10克,黃連3克,黃精12克,鹿角膠、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全國名老中醫許公巖治口腔潰瘍經驗

  許公巖,全國名老中醫,北京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從醫六十多年。對咳、痰、喘病潛心研究3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辨治經驗,自成一家,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對心、腦血管病、面神經麻痹、慢性口腔潰瘍等內科常見病的診治均有較深造詣。

  許老自擬胡連湯,用于治療因濕濁蘊結于腸胃,氣機不暢所致的濕濁內阻之口腔潰瘍。癥見口腔糜爛、持續不斷或長期反復發作,舌苔厚膩或黃膩,大便不爽等。

  胡連湯組成:胡黃連、生甘草各12克,當歸10克。

  治法:除濕化濁。

  本方系許老長期臨床實踐而得出。主要取胡黃連苦寒,走血分,解毒消腫之力,又取其燥濕力大之特性,用以化濕消腫,則水濕即去。又以其服后有里急腹痛感覺,故輔以當歸、生甘草權為緩解,則腹痛即減。待腫消水去,瘡面即行愈合。

  加減運用:凡患者素嗜茶酒、積濕較甚而致口舌生瘡、大便干燥不爽,均可使用本方。若舌苔白厚膩,可加澤瀉30克,以驅除蘊積之水;若其人下唇紅腫或舌質紅,可加蒲公英15

  克;痰涎壅盛,則加入半夏曲15克,桔梗12克;脾濕偏重者加蒼術12克;如服后腹瀉不暢,可酌情將胡黃連加量至15克,直至口瘡愈合。大便轉為正常,即說明水腫已消。口瘡根除后,須嚴加忌口,不飲茶酒,不食生冷,以防反復。

  病案舉例:趙某,男,33歲。患口腔潰瘍8年,經常口腔粘膜及舌面多處潰爛,伴有疲乏身重。近來口舌潰瘍加重,連續不已,經服多種中西藥均無起色。現口瘡影響進食,舌面及口腔粘膜多處潰爛,脈沉滑;辨證屬于寒濕傷牌,積濕滯腸之證。

  治法:健脾化濕,推降導滯。

  處方:蒼術、胡黃連、生甘草、當歸各10克。

  此藥服7劑后,口腔潰瘍痊愈,經訪不再作,至今未復發。

  全國名老中醫張達旭治青光眼經驗

  本病以眼內壓增高為主癥的病變,眼壓升高可引起眼內組織的損傷,導致視力與視野功能減退,臨床上稱為青光眼,晚期可出現視神經乳頭凹陷性萎縮,而導致失明,即為絕對性青光眼。本病與中醫的“五風內障”相似,中醫認為其原因有肝經實熱、肝郁氣逆,陰虛火旺所致。現分型論治如下:

  一、肝經實熱:急性期,頭痛暈眩,嘔惡,大便秘結,舌質紅,苔薄黃,脈弦。

  治則:平肝瀉火。處方:羚羊角1克,大黃、犀角各3克,元參、桔梗、茺蔚子、車前子、黃芩各10克,知母、決明子各9克,防風、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二、肝郁氣逆:患者頭痛,頭脹口苦,舌質較紅,苔薄黃,脈弦。多見于慢性或單純性青光眼。

  治則:疏肝解郁,養肝。處方:當歸、蔓荊子、白術各9克,丹皮、白芍、茯苓、香附各10克,柴胡、薄荷(后下)、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三、陰虛火旺:患者頭痛眩暈,耳鳴咽干,虛煩,舌質紅,脈虛弱。多見于慢性或單純性青光眼。

  治則:滋陰降火。處方:知母、黃柏、淮山、山萸肉、丹皮、

  澤瀉、茯苓各10克,生地15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

全國名老中醫張達旭治逆行射精經驗

  逆行射精是指男子在性交射精時,精液不從尿道外口射出,而向后流入膀胱之中的病證,所以在男性病中不容忽視。其病因,多因酒色無度,或手術損傷,痰濕阻滯,濕熱下注,侵

  擾精室,迫精外溢,或房事過度,損傷精關,或多食淫藥,逼動相火則精室不固,均可導致敗精所致。

  1.濕熱下注:患者痰瘀阻滯,性交射精時尿道無精液射出,性交后第一次尿液中混有黃色或黃白相兼的糊狀精液,兼見小腹脹痛,會陰灼熱,舌質瘀點,舌苔黃膩,脈弦滑。

  治則:清熱利濕,祛瘀化痰。處方:丹皮、龍膽草、山梔子各9克,公英、銀花、浙貝、赤芍各10克,牛膝12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

  2.心腎陰虛:患者相火偏亢,性交時射精,從尿道射出,性交后,第一次尿液中,混有白色或赤白色相兼的糊狀粘液兼見口干咽燥,耳鳴、腰酸、舌質偏紅,舌苔薄黃,脈細弦。

  治則:滋養心腎,清泄相火。處方:熟棗仁、知母、黃柏、天冬、麥冬、枸杞子、茯苓各10克,蓮心3克,五味子5克,生地、茅根各12克,竹葉9克。水煎分3次服。

全國名老中醫施漢章治習慣性便秘經驗

  施漢章,全國名老中醫,全國有獨特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的中醫藥專家;肝腸專業委員會理事;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施老認為,便秘一癥,臨床多見,其病因多,病機錯綜復雜。便秘中醫可分為風秘、冷秘、氣秘、熱秘、虛秘的不同。治療當辨證求因才能收到療效。而習慣性便秘多因脾陽不足,脾虛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胃失和降,傳導失常,于是久停腸內而形成此病。脾為陰土,宜健宜升,胃為陽土,宜通宜降。故治宜建脾和胃。施老自擬了一治便秘方———施氏通便方。

  施氏通便方組成:白術20~50克,火麻仁、杏仁、決明子各10克,番瀉葉3克。功效:健脾、潤腸、通便。主治:習慣性便秘。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3次服。

  本方最妙之處在于重用白術,據施老經驗體會,白術有益氣健脾、通得水道、活血化瘀的功用,小劑量白術健脾止瀉,大劑量白術可治脾陽不足之便秘。習慣性便秘,久秘必傷氣,故重用白術健脾益氣、滋潤津液;因肺與大腸相表里,故用杏仁開肺潤腸,決明子、火麻仁通腑潤腸,加入小量番瀉葉通下。以推動糟粕向下運行。如此則脾氣振奮,津液輸布正常,健運通下,則便秘自愈。

  病案舉例:患者,女,43歲。大便干結,排便費力3年,常5天左右排一次便,且非服瀉藥不可,糞便多呈球狀。每伴有腹脹、頭暈、乏力、納少。查:癥見面色萎黃,精神不振,舌質淡,苔薄白,脈緩。辨證屬脾虛健運失常,治以健脾潤腸通便。

  處方:白術40克,火麻仁、杏仁、決明子各10克,番瀉葉3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3次服。連服七劑后,腹脹明顯好轉,矢氣較多,大便第周2~3次,頭暈減輕,較前有力,飲食增加,繼用原方再服七劑。精神轉佳,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大便成形,每日一次。基本痊愈。再繼用原方三劑以加鞏固。
 
 
 
全國名老中醫張達旭治頸淋巴結核經驗

  頸淋巴結核,由結核桿菌入侵人體后的續發病變,以少年及青年患都居多。本病好發于頸部兩側及腋下,結塊不痛不癢,皮色不變,中度堅硬,推之活動,化膿極慢,化膿時皮膚微紅,按之柔軟,但仍不痛,潰后滲液米泔樣伴棉絮狀物,收口十分緩慢。本病屬于中醫“瘰疬”范疇,俗稱“疬子頸”。

  一、病因病機:本病由先天肺腎陰虧,后天情志不暢,肝氣郁結,陰虛火旺,肺津不能輸布,灼津為痰,痰火凝結成核,氣滯傷脾,脾失健運,痰結于頸項,正氣虛弱,癆蟲入絡所致。

  二、辨證施治:

  1.肝郁痰凝型:患者頸項結核一側或二側結核腫塊大小如豆核,3~5枚不等,皮色不變,按之堅實,推之活動,不熱不痛,并有面色少華,神疲乏力,舌質淡,苔薄膩,脈細數。

  治則:疏肝養血,解郁化痰。處方:柴胡、當歸、昆布、海藻、半夏各9克,夏枯草12克,陳皮6克。水煎分3次服。

  2.肺腎陰虧型:患者頸淋巴結核破潰,膿水清稀,夾有敗絮樣物,四周皮膚紫暗,伴有骨蒸潮熱、口干咽痛,咳嗽盜汗,虛煩失眠,舌質紅,苔薄,脈細數。

  治則:滋腎補肺。處方:黨參、茯苓、生地各9克,山藥、山萸肉、沙參、麥冬各10克,生牡蠣30克。水煎分3次服。

  3.氣血兩虧型:患者病灶破潰后,膿水清稀,潰口形成空殼,潰口肉色不鮮,全身伴有面色少華,頭暈目眩,神疲乏力,質淡,苔薄,脈濡細。

  治則:益氣化膿。處方:香附、白芍、浙貝、茯苓各10克,白術、當歸各9克,熟地12克,川芎、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全國名老中醫李壽山治頭痛經驗

  李壽山,全國名老中醫,教授,曾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長期從事醫療、教學、科研工作,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李老曾自擬“通絡頭風湯”治療辨證屬于風痰血瘀阻滯清竅絡脈所致的偏正頭痛,收效頗佳。

  通絡頭風湯組成:川芎10~30克,當歸10~20克,細辛5克,蜈蚣2條。功效:活血化瘀,通絡祛風,止痛。主治:血管神經性頭痛、三叉神經痛等病,癥見劇烈的偏正頭痛,甚則泛惡嘔吐,舌質淡紫,舌下絡脈多呈淡紫而長,脈弦或澀,婦女常在經前發作。中醫辨證屬于風痰血瘀阻滯清竅絡脈所致的偏正頭痛頑癥。

  用法:①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15分鐘,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鐘,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鐘。煮好后兩煎混勻,量以200毫升為宜,每日1~2劑,早中晚分3次服。

  ②宜在頭痛發作時服藥,效果更好。③患感冒時不宜服此藥。本方藥少量大力專,對寒瘀頭痛有效,因方中藥物多辛香燥烈,故陰虛血虧者不宜便用。

  加減:頭部冷痛加白芷;頭部熱痛加菊花、蒼耳子;頭痛如錐如剌加僵蠶、生石膏,蜈蚣研末沖服;三叉神經痛加生白芍、白芥子、白芷;婦女經期頭痛當歸用量大于川芎;頭后部痛加羌活;頭前部痛加白芷;偏頭痛加柴胡;巔頂痛加藁本。

  病案舉例:張某,男,48歲。患頭痛10多年,經常發作,發則頭痛難忍,伴有惡心嘔吐。常因過勞、受冷或情緒郁怒誘發。西醫診為血管神經性頭痛。近因用腦過度,天氣轉冷而發,前額及眼眶脹痛,繼則頭頂及前額顳側劇痛難忍,如錐如剌如裂,怕冷怕風,頻頻嘔吐,口苦,脈弦緊,舌質暗,舌下絡脈淡紫粗長而怒張,舌苔白滑,頭維、印堂及百會穴有壓痛,血壓及體溫正常。脈證合參,證屬血瘀夾寒之頭風證。治以通絡化瘀,兼祛風寒,用通絡頭風湯加味:川芎30克,當歸、白芷各15克,細辛6克,藁本10克,蜈蚣3條(研末沖服)。用法:水煎晝夜服2劑,6小時1次。服藥2劑,諸癥好轉。原方減量,每日1劑,5日后,諸癥消失,舌脈均轉正常。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一張方子,調理更年期易激動、總失眠、血壓高!
更年期易激動、總失眠、血壓高!這張方子送給讀者,盡一份心意
陰虛癥案例:肝陰虛
中醫治療女性更年期綜合征
精品16988郝現軍思考中醫短信錄【175】
大補氣血方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港市| 金山区| 牡丹江市| 芷江| 扶风县| 白河县| 定陶县| 万全县| 二手房| 武威市| 庄河市| 宣武区| 苍南县| 泽普县| 社旗县| 长沙市| 木兰县| 伊金霍洛旗| 天峨县| 海林市| 宜宾市| 天长市| 荃湾区| 福建省| 南康市| 毕节市| 唐海县| 雷波县| 寿宁县| 庆阳市| 梧州市| 墨玉县| 泊头市| 龙陵县| 玉龙| 阳朔县| 凉山| 南昌县| 元阳县| 河北区| 鄯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