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黃芪功效分類:
一、補虛
1、黃芪建中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飴糖(30克) 桂枝(15克) 芍藥(18克) 生姜(9克) 大棗(6枚) 黃芪(30克) 炙甘草(6克)
【功效】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主治】葉天士為黃芪建中湯治虛勞提出具體指征:(1)久病消瘦;(2)胃納不佳,時寒時熱,喘促短氣,容易汗出;(3)脈虛無力:(4)有操勞過度史:(5)陰虛內熱者忌用。
2、補中益氣湯(小補中湯:黃芪、枳實、白術)
【來源】出自金代名醫李東垣《脾胃論》卷中。
【組成】黃芪 甘草(炙)各1.5克 人參(去蘆)0.9克 當歸身0.6克(酒焙干或曬干) 橘皮(不去白)0.6~0.9克 升麻0.6~0.9克 柴胡0.6~0.9克 白術0.9克
【功效】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主治】脾胃氣虛,少氣懶言,四肢無力,困倦少食,飲食乏味,不耐勞累,動則氣短;或氣虛發熱,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渴喜熱飲,其脈洪大,按之無力,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頭痛;或氣虛下陷,久瀉脫肛。現用于子宮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內臟下垂者。
【歌訣】補中參草術歸陳,芪得升柴用更神;或補中益氣芪術陳,升柴參草當歸身;升陽舉陷功獨擅,氣虛發熱亦堪珍。
3、當歸補血湯
【出處】 《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 黃芪(30克) 當歸(6克)
【功用】 補氣生血。
【主治】 血虛陽浮發熱證。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亦治婦人經期、產后血虛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后,久不愈合者。(本方可用于婦人經期、產后發熱等屬血虛陽浮者,以及各種貧血、過敏性紫癜等屬血虛氣弱者。)
4、歸脾湯
【來源】《正體類要》。
【組成】白術 9克,獲神 9克,黃芪12克,龍眼肉12克,酸棗仁12克,人參6克,木香6克,炙甘草sg,當歸9克,遠志6克。
【功用】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主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發熱,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以及脾不統血所致的便血,婦女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者。
【配伍特點】一是心脾同治,重點在脾,使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方名歸脾,意在于此;二是氣血并補,但重在補氣,意即氣為血之帥,氣旺血自生,血足則心有所養;三是補氣養血藥中佐以木香理氣醒脾,補而不滯。
5、保元湯
【來源】《博愛心鑒》。
【組成】人參3克 黃芪9克 甘草2克 肉桂1.5~2克
【功效】益氣補虛培元。
【主治】痘瘡氣虛頂陷者。
【歌訣】保元補益總偏溫,桂草參芪四味存。
6、通脈湯
【來源】《沈氏經驗方》。
【組成】生黃耆30克 當歸15克 白芷3克 通草6克。
【用法】用七孔豬蹄1對,以水L5升,煮湯吹去浮油,代水煎藥。煎至300毫升,熱服,藥后須以厚被覆面而睡,使藥力運行通體,即有乳,如未效,再二服無不通矣。
【功效】益氣通乳。
【主治】 產婦少乳或無乳。(下乳)
7、玉屏風散
【來源】《丹溪心法》。
【組成】防風、黃芪各一兩,白術二兩。上每服三錢,水一盅半,姜三片,煎服。
【功效】補脾實衛,益氣固表止汗。
【主治】表虛自汗,易感風邪;風雨寒濕傷形,皮膚枯槁。汗出惡風,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亦治虛人腠理不固,易感風邪。(本方常用于過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屬表虛不固而外感風邪者,以及腎小球腎炎易于傷風感冒而誘致病情反復者。)
二、通絡
1、黃芪桂枝五物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黃芪三兩[9g] 芍藥三兩[9g] 桂枝三兩[9g] 生姜六兩[18g] 大棗十二枚[4枚]
【功效】調養榮衛,祛風散邪;益氣通絡,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陰陽俱微,外證肌膚麻木不仁,如風痹狀。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脈微澀而緊。
2、桂枝加黃芪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黃芪、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棗。
【功效】調和營衛,逐濕走表,助陽散邪。
【主治】(1)寒濕黃汗證。癥見脛冷,身體腫重,汗出色黃,舌淡苔薄潤,脈沉遲或脈浮。(2)營衛不和表虛證。癥見汗出,或發熱,惡風寒甚,或肌膚微腫,或嗜臥懶動,或動則汗出尤甚,脈浮無力。(3)太陽在風證兼寒濕發黃證。癥見發熱,惡風,汗出,身目黃而晦暗,小便黃,腹滿,舌淡,苔白,脈浮無力。
3、當歸四逆加黃芪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黃芪 30-60克、當歸(12克) 桂枝(9克) 芍藥(9克) 細辛(3克) 通草(6克) 大棗(8枚,擘[bo]) 炙甘草(6克)
【功效】益氣養血,溫經通脈。
【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更見氣虛乏力者。
4、烏頭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麻黃 芍藥 黃耆 甘草各9克(炙) 川烏6克
【功效】益氣蠲痹,祛風通絡。
【主治】腳部疼痛,不可屈伸。寒濕痹證。治療癥見關節劇痛,不可屈伸,畏寒喜熱,舌苔薄白,脈沉弦
5、補陽還五湯
【來源】·卷下·癱痿論》。
【組成】 黃芪生,四兩[125g]; 當歸尾 二錢[3g]; 赤芍 一錢半[5g]; 地龍 一錢[3g];川芎 一錢[3g]; 紅花 一錢[3g]; 桃仁 一錢[3g]。
【功效】補氣活血通絡。
【主治】氣虛血瘀之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或遺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脈緩。
【歌訣】補陽還五赤芍芎,歸尾通經佐地龍,四兩黃芪為主藥,血中瘀滯用桃紅。
6、黃芪桃紅湯
【來源】《醫林改錯》
【組成】黃芪、桃仁、紅花。
【功效】益氣活血止搐。
【主治】產后抽風。
三、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
1、托里消毒散
【來源】《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
【組成】人參 黃耆(鹽水拌炒) 當歸 川芎 芍藥(炒) 白術 茯苓各3克 金銀花 白芷各2.1克 甘草1.5克
【功效】消腫,潰膿,生肌。
【主治】瘡疽元氣虛弱,或行攻伐,不能潰散。現用于膿耳、凝脂翳等五官科疾病,證屬氣血不足者。
2、透膿散
【來源】《外科正宗》卷一
【組成】黃芪 12克 山甲(炒末)3克 川芎9克 當歸6克 皂角針4.5克
【功效】補益氣血,托毒透膿。
【主治】治癰疽諸毒,內膿已成,不穿破者,服之即破。(主治正虛不能托毒、內已成膿、外不易潰、漫腫無頭之癰瘍)。
【歌訣】透膿散治毒成膿,芪歸山甲皂刺芎;程氏又加銀蒡芷,更能速奏潰破功。或透膿散內用黃芪,山甲芎歸總得宜,加上角針頭自破,何妨膿毒隔千皮。
3、五味消毒飲加黃芪
【來源】五味消毒飲來源于《醫宗金鑒》,加黃芪乃鄧鐵濤前輩經驗。
【組成】 金銀花(15克) 野菊花(6克) 蒲公英(6克) 紫花地丁(6克) 紫背天葵子(6克) 黃芪15克。
【功效】益氣 清熱解毒,消散疔瘡。
【主治】五味消毒飲主治疔瘡初起,發熱惡寒,瘡形如粟,堅硬根深,狀如鐵釘,以及癰瘍癤腫,紅腫熱痛,舌紅苔黃,脈數。如見疔瘡癟陷,體虛氣弱者則加黃芪。
4、二生湯
【來源】《青囊秘訣》
【組成】黃芪3兩、土茯苓3兩、甘草3錢。
【功效】益氣解毒。
【主治】楊梅瘡。
5、土茯苓湯
【來源】《青囊秘訣》
【組成】黃芪3兩、土茯苓3兩、甘草3錢、黃柏3錢。
【功效】益氣清熱解毒。
【主治】楊梅瘡。
6、涌泉神應散
【來源】《德生堂方》
【組成】金銀花3兩半,黃耆3兩半,當歸2兩,甘草(切)2兩。
【功效】益氣解毒消癰。
【主治】婦人吹乳,或兩乳腫痛,即為乳癰。
四、利尿
《醫學衷中參西錄》:黃芪“善利小便”。現代研究指出:黃芪用量在15-30g時,利尿作用明顯。當用量達到50g時,尿量反而減少。
1、防己黃芪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防己 一兩[12g] 黃芪 一兩一分[15g]去蘆 甘草 半兩[6g]炒 白術 七錢半[9g]
【功效】益氣祛風,健脾利水。
【主治】風水或風濕。汗出惡風,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
【歌訣】防己黃芪金匱方,白術甘草棗生姜,汗出惡風兼身重,表虛濕盛服之康。
2、防己茯苓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防己三兩[9g] 黃芪三兩[9g] 桂枝三兩[9g] 茯苓六兩[18g] 甘草二兩[6g]
【功效】益氣通陽利水。
【主治】皮水,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
3、黃芪五苓散
【來源】《傷寒論》
【組成】黃芪、桂枝、茯苓、豬苓、澤瀉、白術。
【功效】益氣通陽利水。
【主治】氣虛,小便不利。春澤湯變方。
4、黃芪四妙散
【來源】四妙散來源于《丹溪心法》
【組成】黃芪、蒼術、黃柏、牛膝、薏苡仁。
【功效】清熱利濕,通筋利痹。
【主治】濕熱下注,兩足麻木,筋骨酸痛等更見氣虛征象者。
5、黃芪甘草湯
【來源】《醫林改錯》。
【組成】黃芪4兩、甘草8錢。
【功效】益氣通淋。
【主治】老年溺尿莖痛,氣虛淋證。
6、縮泉丸加黃芪
【來源】
【組成】黃芪、益智仁、山藥、烏藥
【功效】溫腎祛寒,縮尿止遺。
【主治】膀胱虛寒證,小便頻數及小兒遺尿癥。以尿頻,遺尿,舌淡,脈沉弱為證治要點。
五、療痔
三奇散
【來源】《普濟方》卷二一三。
【組成】枳殼 黃耆 防風各等分
【功效】
【主治】痢疾后虛坐努責,或痔疾脫肛不收。
六、調節血壓(輕用15-30g升壓,重用30g以上降壓)
1、溫膽湯加黃芪
【來源】鄧鐵濤經驗
【組成】黃芪、 半夏、 竹茹 、枳實 、陳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棗。
【功效】益氣滌痰降壓。
【主治】氣虛痰阻型高血壓。
2、補中益氣湯:升壓。
七、其他
1、三味黃芪丸
【來源】
【組成】黃芪3兩、蒼耳子1兩、防風3錢。
【功效】
【主治】紫白癜風。
2、四神煎
【來源】《驗方新編》原著清·鮑相璈
【組成】生黃芪半斤,遠志肉、牛膝各三兩,石斛四兩,金銀花一兩
【功效】扶正養陰祛邪,清熱解毒,活血通利關節。
【主治】鶴膝風。兩膝疼痛,膝腫粗大,大腿細,形似鶴膝,步履維艱,日久則破潰之證。痛而無膿,顏色不變,成敗癥矣。
3、散膝湯
【來源】《辨證錄》
【組成】黃芪5兩、防風3錢、茯苓1兩、肉桂5錢。
【功效】
【主治】鶴膝風。
4、蒸膝湯
【來源】《辨證錄》
【組成】黃芪8兩、石斛2兩、薏苡仁2兩、肉桂3錢。
【功效】
【主治】鶴膝風。
5、古開骨散
【來源】《醫林改錯》
【組成】黃芪120g、當歸30g、川芎15g、龜板24g、血余炭1團。
【功效】催產。
【主治】難產。
6、黃芪赤風湯
【來源】《醫林改錯》
【組成】黃芪、赤芍、防風。
【功效】益氣止癇。
【主治】癲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