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溫經湯》探本求原:
溫經湯出自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古今都把此方作為主治婦女月經不調、崩漏、不孕的祖方。
《金匱?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中說:“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里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
溫經湯方:吳茱萸三兩、當歸二兩、芎窮二兩、芍藥二兩、人參二兩、桂枝二兩、阿膠二兩、生姜二兩、牡丹皮二兩(去心)、甘草二兩、半夏半升、麥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2、對溫經湯應用指征和組成意義的理解:
從上述《金匱》原文中得知:婦人年五十歲左右,沖任虛衰,天癸枯竭,月經斷絕,此時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推究病因,屬于曾經半產,瘀血停留少腹所致。“此病屬帶下”,“帶下”指廣義的婦科疾病。因瘀血停留于少腹,故有腹滿里急,營陰傷,陰虛生內熱,故見暮即發熱,手掌煩熱。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津液不能上濡,故見唇口干燥。總而言之,溫經湯證既有瘀,又有虛;既有虛寒,又有虛熱,屬于虛實兼夾、寒熱錯雜的證候,其主要病機還是虛寒血瘀。
溫經湯方中用吳茱萸辛苦大熱,桂枝辛甘溫,兩藥合用,溫經散寒,通利血脈為主藥。當歸、川芎、芍藥養血祛瘀為輔藥。佐以阿膠、麥冬、丹皮養血潤燥以退虛熱;人參、甘草益氣補中。使以半夏、生姜溫中和胃。總之本方十二味組成,以溫為主,溫中有養、有清,又有補氣健中和滋陰養血,寒熱并用,但重點旨意在于“血得溫則行”,妙用溫養之藥而不攻瘀,通過溫通以使瘀血去,新血生,血脈通利,諸癥自愈。
3、溫經湯的臨床應用:
溫經湯具有溫經散寒,祛瘀養血作用。主要用于沖任虛寒而有瘀滯的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等證。以月經不調,小腹冷痛,經來有血塊,時發煩熱,舌質暗紅,脈細澀為辨證要點。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本方主要有鎮痛、抑菌、擴張血管、抗過敏、收縮子宮等作用。本方辨證加減,可用于多種女性疾病,如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經前期綜合癥、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肌腺癥、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發育不良、子宮肌瘤、乳房腫塊、黃褐斑、痘痘、更年期子宮出血、慢性盆腔炎、習慣性流產、不孕癥等,均有較好療效。
溫經湯加減:如小腹冷痛甚者去丹皮、麥冬,加艾葉或以肉桂易桂枝,以增強散寒止痛作用;氣滯脹滿者加香附、烏藥以理氣消脹;漏下色淡不止者去丹皮,加艾葉、炮姜以溫經止血;氣虛甚者加黃芪、白術以益氣健脾;傍晚發熱甚者,加銀柴胡、地骨皮以清虛熱等。但要說明,《婦人良方大全》、《圣濟總錄》中也均載有“溫經湯”,名同而方異,細究藥物組成,實際上也是《金匱》溫經湯的加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