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診法國家級代表傳承人周仲瑛教授醫術精湛,臨證善抓病機,創病機證素新論,立審機論治之說,在中醫內科危急重癥及疑難雜病領域建樹頗多。本文擬從風病善變、寒多陰伏、火熱急速(溫暑同類)、濕性纏綿、燥勝傷津、痰病多怪、水飲同源,瘀有多歧、郁病多雜、虛病多久、毒多難痼、疫為戾氣、多因復合等十三個方面對周老審證求機辨治內科急難病癥的臨證經驗及學術思想探討如下,以求正于同道。
一、 風病善變
風有內外,涉及肺肝。外風為六淫之首,屬春令主氣,流動于四時之中。“風邪上受,首先犯肺”,肺衛首當其沖。其他外邪傷肺,也常以風邪為先導。內風主要是肝經病變的一類證候表現,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體陰用陽,性喜條達,藏血,主筋。肝病則風從內生,故有“肝風內動”之說。
周老認為風病之所以善變、善動,與“風為百病之長”的特性有關。不但外邪犯表常以風為先驅,即使是內生五氣也多因風而起,因肝為風木之臟,乃五臟之賊,故臨床上不但有風寒、風熱、風溫、風火、風濕、風水、風燥、風痰、風毒等諸多病邪乘“風”作亂,而且還有肺風、肝風、脾風、腎風、腦風、腸風等諸多臟腑因風為患。風病善變不但表現在易與它邪復合為患,而且還易相互轉化,變化多端。如陽熱素盛的病人外感風寒,極易轉為風熱,風熱進而可以變生風火,風火相煽則易引動肝風而出現高熱、抽搐。盡管“傷于風者,上先受之”,但若“大風苛毒”來勢強勁,或與它邪復合為患,其病變范圍可涉及周身上下,表里內外。
外風首犯肺衛,因風性輕揚,易于侵犯人體的上部和衛表,臨床常以衛表、肌膚、肢體、經絡見癥為主,實證居多,以風寒、風熱為最常見。內風易上冒、旁走,多以眩暈、振顫、肢體麻木、不遂、痙厥為主,有虛、有實。屬虛者為陰虛血少,筋脈失養,或水不涵木,以致虛風內動;屬實者為肝陽化風,或熱極生風;但虛實每多兼夾,因陽亢與陰虛可以互為因果。外風雖可入里,引動內風;內風也可及表,病及經絡,但其病位表里主次有別,治法用藥亦有差異。
風的臨床特點:善行而數變,病情突然發作,來去無常,或變化多端,病變部位游走或動搖不定。常見急性發病,與過敏性及神經內分泌系統等疾病密切有關。如風入關節、肌肉,則游走疼痛,部位不定,表現為風邪偏盛的行痹;風犯肺竅可致過敏性鼻炎,表現噴嚏時作,鼻癢流涕,忽然而作,忽然而止;血熱風盛則見皮膚風團癢疹,紅赤灼熱,時作時止;風遏水阻可見突然眼瞼浮腫,四肢和全身皆腫;風邪入絡,肝不主筋,可見四肢抽搐,頸項強直,甚至角弓反張。若肝風與痰、火相互搏結,隨氣上逆,輕則頭暈目眩,四肢麻木,抽搐或震顫,重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如此種種,皆與風病善變有關。
風的治療原則:外風宜祛,內風宜熄。但在外風引動內風時,祛風與熄風兩法可以并用。祛外風藥中,周老常用羌活、細辛、白芷、藁本以祛風散寒,葛根、薄荷、淡豆豉祛風散熱,荊芥、防風、蟬衣、牛蒡子祛風止癢,桂枝、浮萍、香薷祛風消腫,防風、蘇葉、蒼耳草、蟬衣祛風抗過敏,秦艽、豨薟草、桑枝、絲瓜絡祛風通絡,全蝎、蜈蚣、僵蠶、地龍祛風止痙。息內風藥中,周老常用石決明、代赭石、牡蠣、龜板(金石重墜藥和介類潛陽藥)鎮肝熄風,羚羊角、鉤藤、菊花、桑葉涼肝熄風,生地、阿膠、白芍、鱉甲滋陰熄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