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方與用方(114)甘草干姜湯治療血證
高建忠 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后世醫家每用甘草干姜湯治療中焦虛寒之血證。
宋代醫家陳無擇在《三因極——病證方論》中把理中湯作為治療“傷胃吐血”之專方:“理中湯:能止傷胃吐血者,以其功最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方證廣如《局方》,但不出吐血證,學者當自知。”
理中湯止血,實倚重于干姜配甘草。
甘草干姜湯,倘干姜取用炮姜,則三焦虛寒之血證俱可取用,似可作為虛寒血證之專方視之。
筆者治療鼻衄而無明顯熱證者,每每取用炮姜、炙甘草佐以白茅根,取效較好。用生化湯治療血崩、血漏,也每每依賴于方中的炮姜、炙甘草相伍止血。
想到一個問題:《金匱要略》中治療“下血,先便后血”,“亦主吐血衄血”之黃土湯,通常解讀為治療中焦虛寒血證,方中為什么不用炮姜?可以加用炮姜嗎?
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所用甘草干姜湯為:“甘草(炙)三錢,干姜(炮)二錢,五味子一錢”,“凡陽虛脾不攝血者,應手取效”。加用五味子,是基于“五味收斂肺氣,使不上逆,以止氣者止血”,臨證可參考。
《岳美中醫案集》中載有“回陽救逆法治療鼻衄”一案:“閻某某,男性,21歲,唐山市人,汽車司機。素患鼻衄,初未介意。某日,因長途出車,車生故障,修理三日始歸家,當晚6時許開始衄血,勢如泉涌,歷5個小時不止,家屬惶急無策,深夜叩診,往視之,見患者頭傾枕側,鼻血仍滴瀝不止,炕下承以銅盆,血盈其半。患者面如白紙,近之則冷氣襲人,撫之不溫,問之不語,脈若有若無,神智已失,急疏甘草干姜湯(甘草9克,炮干姜9克)即煎令服,2小時后手足轉溫,神智漸清,脈漸起,能出語,衄亦遂止,翌晨更與阿膠12克,水煎日服2次,后追訪,未復發。”
此病可謂危急重癥,然救急救逆不用四逆湯、不用附子、不用人參,獨倚重于甘草干姜湯,值得后學體會、借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