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以平治療IgA腎病驗案
陳以平教授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腎臟科主任、全國中西醫結合腎病學會副主任委員。陳老善治腎科諸病,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茲摘錄其驗案一則,以饗讀者。
王××,女,28歲。2000年9月27日初診。雙下肢浮腫、泡沫尿3年,近日加重,伴全身乏力,腰痛,舌紅,脈弦。血壓23/14kpa。尿常規:蛋白(++),紅細胞8~10/HP,尿蛋白定量2.93g/24h,血尿素氮7.99mmol/L,白蛋白26.9g/L,血纖維蛋白原4.8g/L,血甘油三脂5.06mmol/L,血IgA3.16g/L,雙腎B超未見異常。腎穿刺病理診斷:IgA腎病。診斷:IgA腎病。治則:健脾益腎,化濕祛濁。處方:柴胡9g,黃芩12g,炒白術12g,杞子15g,菊花12g,白芍20g,黃芪15g,黨參15g,豬茯苓各12g,六月雪30g,蟬花15g,黃精20g,巴戟15g,制大黃12g。另服洛汀新片,10mg/天。守方疊進50劑,腫勢消退,精神振,脈弦之勢減,血壓20/13kpa,Bun7mmol/L,尿蛋白定量1.38g/24h。守前方加減治療半年,臨床癥狀消失,血尿素氮穩定恢復至正常,尿蛋白定量0.2~0.3g/24h。血甘油三酯正常。血纖維蛋白原正常。仍守方加減續治。
體會:IgA腎病是最常見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是終末期腎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其臨床特征為反復發作的血尿或蛋白尿。確診則有賴于腎穿刺活檢,在腎小球系膜區有明顯的IgA沉積。IgA腎病的發病機理未明,由于腎小球系膜區有顆粒狀IgA和C3沉積,且皮膚也有沉積,并且部分病例可測出循環免疫復合物,提示IgA腎病可能由循環免疫復合物介導,通過補體旁路激活而致病。但IgA的性質及來源目前仍未明確。西醫對IgA腎病仍無有效治療方法,目前治療僅限于對癥治療。中醫藥辨治IgA腎病取得較好的療效。中醫治療的優勢在于改善患者體質狀態,控制誘發因素,減輕或消退血尿或蛋白尿,控制病情,有利于保護腎功能,改善患者的預后。
本例患者下肢浮腫,尿多泡沫,氣短疲乏,脈弱,苔薄,宜用健脾益腎、化濕祛濁方藥:生黃芪、黨參、炒白術、豬茯苓;若藥后水腫消退,腹脹改善,則去滲利諸藥。IgA腎病瘀血征的表現為腰痛和尿血,這是腎絡痹阻和離經之血隨尿而泄所致;對于腎絡痹阻的治療,一般在辨證基礎上加用調暢血行,通和脈絡的中藥,如丹參、黨參、川芎、桃仁、積雪草、制大黃等。實驗研究提示,IgA腎病屬腎病濕熱病理,清熱利濕法尤受學者所關注。IgA腎病的本證以氣陰兩虛為主,而濕熱又是其病理機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祛邪方可安正,故把本證和標證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治療過程中隨著病情變化,分清主次,靈活辨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