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古今醫家論“濕”

古今醫家論“濕”

黃帝素問  生氣通天論
  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
  【註 陽氣者,若天與日,因而上者也。傷于濕者,下先受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陰濕之邪,上干陽氣而冒明,故首如裹。濕傷陽氣,則化熱矣。陽氣者,柔則養筋。陽氣傷而不能榮養于筋,大筋連于骨節之內,故郁熱而軟短;小筋絡于骨肉之外,故因濕而弛長。短則縮急而拘攣,長則放縱而為痿棄。】
  秋傷于濕,上逆而欬,發為痿厥。
  【 註 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秋傷于濕,上逆而欬?!?br>  陰陽應象大論
  濕勝則濡瀉。
  【 註 濕淫所勝,則脾土受傷,而為濡瀉之病矣。】
  秋傷于濕,冬生欬嗽。
  【 註 秋,時之陰也。濕,氣之陰也。秋傷濕,謂之重陰。冬欬嗽者,重陰而變陽也?!?br>  中央生濕。
  【 註 中央主土而灌溉四旁,故生濕?!?br>  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 註 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感則害皮肉筋脈?!?br>  五臟生成篇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痺。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 註 脈長而彈,弦而急也。此得之寒濕而陽氣受傷,故弦急也。邪在心下支胠間,故脈左右彈。清濕地氣之中人,必從足始。足厥陰之脈,從足上腘,入手中,過陰器,抵小腹,布脅肋,故病證與疝病相同而腰痛足冷。厥陰與督脈會于巔,故頭痛也。】
  脈要精微論
  中盛臟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
  【 註 腎為水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如腎不受藏,則中盛臟滿。不藏而反勝于中,則傷動其腎志矣。氣勝傷恐,則精亦外溢,故曰此中氣之濕也。聲如從室中言者,音不響亮而聲不外出也。】
  臟氣法時論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禁濕地濡衣。
  【 註 脾屬陰土,喜燥惡濕??嗄嘶鹞叮室耸晨嘁栽镏?。】
  宣明五氣論
  脾惡濕。
  【註 惡即苦之之意?!?br>  通評虛實論
  跖跛,寒風濕之病也。
  【 註 跖,足也。跛,行不正而偏廢也。風寒濕邪,皆能為之。】
  太陰陽明篇
  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 註 手太陰主氣而主皮毛,故風氣乘之。身半以下,足太陰陽明皆主之,故感地之濕氣?!?br>  故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
  【 註 上先受之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下先受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清氣在下也?!?br>  痹論
  濕氣勝者,為著痺也。
  【 註 痺者,閉也。濕流關節,故為留著之痺?!?br>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痿論
  有漸于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痺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得之濕地也。
  【註 有漸于濕者,清濕地氣之中于下也。以水為事者,好飲水漿,濕濁之留于中也。若有濕濁之所留,而居處又兼卑下,內外相濕,以致肌肉濡漬,痺而不仁,發為肉痿也?!?br>  調經論
  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闢。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 註 表陽之氣,主于皮膚。寒濕之陰邪,傷人陽氣,是以皮膚不收,陽氣不能外御,故邪入于肌肉而堅緊也。榮血泣而不行,衛氣去于膚表,故為虛也。言此虛者,虛于外而闢積于內也。此表氣不足,故按摩之則里氣出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氣交變大論
  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冤。
  【 註 太陰所至為云雨,蓋濕土之氣,上升而為云為雨。腹痛,腎臟之病,土勝而水傷也。腎為生氣之塬,腎氣受邪,故手足厥冷。腎藏志,志不舒,故意不樂。腎乃血氣之生塬,水不能濟火,故體重煩寃。土運太過,諸甲歲也?!?br>  歲水不及,濕乃大行。民病腹滿,身重濡瀉,寒瘍流水,腰股痛發,腘腨股膝不便,煩冤,足痿,清厥,足下痛,甚則跗腫。
  【 註 水運不及,土乃勝之,故濕氣大行。濕土太過,傷及腎陰,故為腹滿身重諸病。寒毒而無熱化,故發為寒瘍而無膿也。寒氣上凌,故煩冤也。水運不及,六癸歲也?!?br>  五常政大論
  備化之紀,其令濕。
  【註 土氣平和,是謂備化。在天為濕,土之令也?!?br>  敦阜之紀,大雨時行,濕氣乃用,燥政乃闢。其動濡積并稸。其病腹滿,四肢不舉,大風迅至,邪傷脾也。
  【 註 土運太過,是謂敦阜。大雨時行,乃濕氣上蒸。夏秋之交,濕土主令,濕氣盛,故秋之燥氣乃闢。濕則濡滯而成積聚。腹滿,四肢不舉,水濕之為病也。土氣太過,風乃復之,脾反受傷?!?br>  太陽司天,土乃潤,水豐衍,濕氣變物,水飲內稸,中滿不食,皮(疒帬)肉苛,筋脈不利,甚則胕腫,身后癰。
  【 註 太陽司天,則太陰濕土在泉,故土乃潤水豐衍者,土能制水也。長夏之交,水濕相合,無火土之長化,是以濕氣變物。水飲中滿,皮(疒帬)肉苛,皆水濕之為病。身后癰者,癰發于背也】
  六元正紀大論
  太陽司天之政,寒濕之氣,持于氣交。民病寒濕,發肌肉萎,足痿不收,濡瀉血溢。
  【 註 寒濕之氣,持于氣交者,上下交互也。民病肉萎濡瀉諸證,皆寒濕之氣,發而為病也。】
  四之氣,風濕交爭,民病大熱少氣,肌肉萎,足萎,注下赤白。
  【 註 加臨之氣乃厥陰風木,四之主氣乃太陰濕土,是以風濕交爭,民病大熱少氣者,風濕之病也。肉萎足痿者,濕土之氣也。注下赤白者,濕熱之交感也。】
  終之氣,地氣正,濕令行,陰凝太虛,埃昏郊野,民乃慘凄,寒風以至,反者孕乃死。
  【 註 在泉之氣,臨于終氣,故地氣正而濕令行。陰凝太虛者,太陰之氣運于上也。埃昏郊野者,濕土之化布于下也。民乃慘凄者,陰濕之氣行于中也?!?br>  少陽司天之政,二之氣,風不勝濕,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熱郁于上,欬逆嘔吐,瘡發于中,胷嗌不利,頭痛身熱,昏憒膿瘡。
  【 註 二之客氣,乃太陰濕土。厥陰風氣,雖上從少陽,而亦不能勝其雨濕,風火氣盛,得陰濕以和之,故民乃康。其有災眚,則病熱郁嘔吐,昏憒膿瘡諸證,皆陰濕凝于外,火熱郁于內也?!?br>  太陰司天之政,民病寒濕,腹滿,身(月真)憤,胕腫痞逆,寒厥拘急。濕寒合德,黃黑?;瑁餍袣饨弧?br>  【 註 民病腹滿諸證,皆感寒濕之氣而成。寒濕合德,是以黃黑?;?,流行氣交?!?br>  初之氣,民氣條舒。風濕相薄,雨乃后。民病血溢,筋絡拘強,關節不利,身重筋痿。
  【 註 初之主客,皆風氣所司,是以歲前之地氣遷,冬令之寒乃去,而春氣正,風乃來,生榮萬物,民氣條舒。主客之氣,與司天之氣相薄,故雨乃后至也。民病血溢筋痿諸證,皆感風濕之氣所致?!?br>  叁之氣,感于寒濕,則民病身重胕腫,胷腹滿。
  【 註 司天之氣,臨于叁氣,寒濕之氣,行于氣交也?!?br>  四之氣,濕化不流,則白露陰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熱,血暴溢,瘧,心腹滿熱,臚脹,甚則胕腫。
  【 註 濕化不流于下,則白露陰布以成秋令。寒風,太陽寒水之氣也。民病滿脹等證,乃寒濕熱叁氣雜至,合而為病也。】
  終之氣,寒大舉,濕大化。感于寒則病人關節禁固,腰脽痛,寒濕推于氣交而為疾也。
  【 注 終之主客,乃在泉寒水之氣,故寒大舉。寒濕之氣上下相交,故濕大化。腎為冬藏而主骨,關節禁固,骨節不利也。寒濕推于氣交,謂天地之氣,上下相推,人在氣交之中而為病也?!?br>  厥陰司天之政,四之氣,溽暑濕熱相薄,爭于左之上,民病黃癉而為胕腫。
  【 註 四之客氣,乃少陰君火,主氣乃太陰濕土,是以溽暑濕熱相薄。爭于左之上者,謂少陰在司天厥陰之左也。民病黃癉胕腫,皆濕熱之為病?!?br>  五之氣,燥濕更勝,沉陰乃布,寒氣及體,風雨乃行。
  【 注 五之客氣,乃太陰濕土,主氣乃陽明燥金,是以燥濕更勝。沉陰布而寒及體者,二氣并主清寒也。太陰所至,終為雨,陽明所至為凄鳴,故風雨乃行?!?br>  太陰所至為濕生。
  【註 德化之常也?!?br>  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
  【 注 濕氣在于至真要大論,四季各主七十二日有奇。】
  太陰司天,其化以濕,以所臨臟位命其病者也。
  【 注 臨臟位者,天氣上臨而下合人之臟位,隨六氣之所傷而命其病也。】
  歲太陰在泉,濕淫所勝,民病飲積心痛,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痺,陰病見血,少腹痛腫,不得小便,病衝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腘如結,腨如別。
  【 註 太陰在泉,辰戌歲也。飲積心痛,寒濕上乘也。耳聾至喉痺,乃叁焦經病。自陰病至不得小便,以邪濕下流為腎臟受病。自衝頭痛至腨如別,乃膀胱經病。蓋叁焦為決瀆之官,膀胱乃水津之腑,土氣淫勝,而水臟水腑皆為病也?!?br>  濕淫于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 註 濕乃陰土之氣,故宜治以苦熱??嗄軇贊?,熱以和陰也。酸從木化,故佐以酸淡。以苦燥之者,苦從火化也。以淡泄之者,淡味滲泄為陽也?!?br>  太陰司天,濕淫所勝,胕腫骨痛,陰痺。除痺者,按之不得,腰嵴頭項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用,飢不欲食,欬唾則有血,心如懸。病本于腎。太谿絕,死不治。
  【 註 太陰司天,丑未歲也。胕腫陰痺,感寒濕之氣。病在陰者名曰痺,故按之不得也。腎主骨而膀胱為之腑,故腰嵴頭項骨痛。腎開竅于二陰,故大便難。陰氣不用者,不能上交于心也。上下不交,則上焦之火熱留于胃;胃熱則消谷,故善飢。胃氣上逆,故不欲食也。欬唾有血者,心火在上,而不得上下之相濟也。此土淫勝水,故病本于腎。太谿,腎之動脈,在足內踝外,踝骨上。太谿脈不至,則氣已絕,故死不治。】
  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
  【 註 濕乃土之濕氣,故上甚而熱者,亦宜用辛溫發散,以汗為故而止?!?br>  濕化于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 註 言六氣司天,邪氣反勝,宜以所勝之氣味平之?!?br>  太陰之復,濕變乃舉,體重中滿,飲食不化,陰氣上厥,胸中不便,飲發于中,欬喘有聲,頭項痛重,而掉瘈尤甚,嘔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則入腎,竅瀉無度。太谿絕,死不治。
  【 註 氣極則變,陰濕之氣盛,是以體重中滿,飲食不化。陰氣上逆,是以胸中不便。欬喘有聲者,飲乘于肺也。頭項痛重而掉瘈尤甚者,所謂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也。濕乘陽明則嘔。密默者,欲閉戶牖而獨居也。太陰者,叁陰也。陰變而乘于陽,則陽欲盡而陰盛,是以唾吐清液。甚則入腎,下乘冬令之寒水也。腎開竅于二陰,故曰竅瀉。】
  太陰在泉,濕客下焦,發而濡瀉,及為腫隱曲之疾。
  【 註 濕客下焦,發而濡瀉及為腫者,因客淫于下,而太陰之主氣自病也。隱曲者,前陰也?!?br>  濕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所謂感邪而生病也。
  【 註 水運不及,則濕氣勝之,此歲運不及,而四時之勝氣又乘而侮之也?!?br>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 註 五臟內合五行,五行內生六氣,是以五臟之氣病于內,而六氣之證見于外也?!?

焦三仙 發表于 2009-10-31 16:35:48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于陰則熘于腑,中于陽則熘于經。

  【 註 風雨寒景,天之邪也,故中人也高。濕乃水土之氣,故中于身半以下?!?br>
  五色篇

  雷公曰: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起也,別之奈何?黃帝曰:常候闕中,薄澤為風,衝濁為痺,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 註 地者,地閣也。風乃天氣,故常候于闕庭。寒濕者地氣,故候在地部。風乃陽邪,故其色薄澤。寒濕者陰邪,故其色衝濁。】

  百病始生篇

  清濕襲虛,則病起于下。

  【 註 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清氣在下也?!?br>
  九宮八風篇

  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肝,外在于筋紐。其氣主為身濕。兩實一虛,病則為淋露寒熱。犯其雨濕之地則為痿。

  【 註 淋露寒熱者,汗出而為寒為熱也。犯其雨濕之地,則風濕相搏而為痿?!?br>
  扁鵲難經

  中濕

  何以知中濕得之?然。當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腎主濕,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自入為唾,故知腎邪入心,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熱而小腹痛,足脛寒而逆,其脈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法 塬作「發」,按《難經》四十九難改。也。

  【註 腎主濕,濕化五液,腎為心邪,故汗出不可止。身熱,脈大,心也。小腹痛,足脛寒,脈沉濡,腎也?!?br>
  中濕得之為賊邪。

焦三仙 發表于 2009-10-31 16:36:06

金匱要略【 漢?張機】

  濕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 一作緩?!?者,此名濕痺。濕痺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 一作疼煩,】 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 一作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胷上有寒??视蔑嫸荒茱嫞瑒t口燥煩也。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濇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焦三仙 發表于 2009-10-31 16:36:24

活人書【 宋?朱肱】

  中濕

  問: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何?曰:此名中濕也。風雨襲虛,山澤蒸氣,人多中濕,濕流關節,須身體煩痛,其脈沉緩,為中濕。主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自利者,朮附湯。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當利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湯、五苓散主之。

  風濕

  問:肢體痛重,不可轉側,額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腫者,何?曰:此名風濕也。脈浮為風濕,是風氣與濕氣相薄,肢體痛重,不可轉側,額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腫,宜發汗。但漐漐身潤,則風濕俱去;若大發其汗,則風氣去,濕氣在矣。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防己黃耆湯、桂枝附子湯、桂枝加白尤湯、甘草附子湯、朮附湯、杏仁湯、敗毒散,可選而用之。身腫者,甘草附子湯加防風。

  濕溫

  問:兩脛逆冷,胸腹滿,多汗,頭目痛苦妄言者,何?曰:此名濕溫也。其人常傷于濕,因而中暑,濕熱相薄,則發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滿,又胷多汗,頭目痛苦,妄言。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太陰,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暍。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白虎加蒼朮湯主之。

焦三仙 發表于 2009-10-31 16:36:49

河間六書【 金?劉完素】

  濕病

  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地之體也土,熱極盛則痞塞腫滿,物濕亦然。故長夏屬土,則庶物隆盛也。

  諸痙強直,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于濕。

  諸痙強直,筋勁強直而不柔和也,土主安靜故也。陰痙曰柔痓,陽痙曰剛痓??簞t害,承乃制。故濕過極,則反兼風化制之,然兼化者虛象,而實非風也。

  積飲,留飲積蓄而不散也。水得燥則消散,得濕則不消以為積飲也。土濕主否故也。

  濕為積飲痞隔,而土主形體,位在中央,故中滿也。

  濕為留飲痞隔,而傳化失常,故甚則霍亂吐瀉也。

  體重,輕清為天,重濁為地,故土濕為病,體重宜也。

  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泥之象也。土過濕則為泥,濕為病也。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體重,故甚則胕腫矣。

  濕本土氣,火熱能生土濕,故夏熱則萬物濕潤,秋涼則濕復燥乾也。濕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熱怫郁,水液不能宣行,即停滯而生水濕。故凡病濕者多自熱生,而熱氣尚多,以為兼證,當云濕熱,亦猶風熱義同。雖病水寒不得宣行亦能為濕,雖有此異,亦已鮮矣?;蛎i腫體寒而有水者,以為蓄熱入里極深,本非病寒也。及夫寒熱吐瀉,因得濕而成也。

  諸痙項強,皆屬于濕。寒濕同性,水火同居,故足太陽膀胱經屬水而位下,所以濕可傷也。其脈起目內眥,上額,交于巔上,其直者,從巔入絡于腦,還出別下項,故主項強。太陽表中風,加之以濕客于經中,內挾寒濕則筋脈抽急,故痙項強而不柔和也。此太陽寒濕,當詳有汗無汗,治以流濕祛風,微微發散而愈也。

  風勝濕,濕自土生,風為水化。土余制之以風,脾盛治之以燥,故濕傷肉,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王注曰:濕為水,水盛則腫,水下形肉已消。又曰:濕氣為淫,皆為腫滿,但除其濕,腫滿自衰。若濕氣在上,以苦吐之;濕氣在下,以苦瀉之,以淡滲之。治濕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若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濕淫于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又曰:土氣之下,木氣承之?!侗静荨吩唬涸锟扇瘢0灼ぁ⒊嘈《怪畬佟M踝⒃唬荷戆胍焉希瑵駳庥杏啵饸鈴陀簦悦髌錈崮苌鷿?。經云: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游行其間,是以熱之用矣。故土主濕,霒云雨而宏靜雨,熱極甚則飄驟散落,是反兼風木制其土也。若脾甚土自燥,去其濕,以寒除熱,脾土氣衰,以甘緩之。所以燥泄積飲,痞隔腫滿,濕熱乾涸消渴,慎不可以溫藥補之。故積溫成熱,性之溫乃勝氣之藥也。故此臟喜新而惡陳,常令滋澤,無使乾涸。土平則備化,太過則敦阜,不及則卑監。

  儒門事親【 元?張從政】

  濕

  夫濕者,為太陰濕土之主也。諸濕腫滿,霍亂泄注,胕腫骨痛,及腰膝頭項痛,風痺痿厥,唾有血,心懸如飢,熱痛始作,叁陽受之。一日太陽,二日陽明,叁日少陽,可汗而已。如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可下而已?;蚱呷詹挥?,再傳至十叁日,火邪皆去,六經悉和,則愈矣。

  凡男子婦人,病水濕瀉注不止,因服豆蔻、烏梅、姜、附峻熱之劑。經曰:陽氣耗減于內,陰精損削于外,遂令叁焦閉濇,水道不行,水滿皮膚,身體痞腫,面黃腹大,小便赤濇,兩足按之,陷而不起。《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可用獨圣散吐之。如時月涼寒,宜于燠室不透風處,用火一盆,借火力出汗;次以導水禹功散,量病人虛實,瀉十余行,濕去腫減則愈矣。是汗下吐叁法俱行,叁法行畢,臟腑空虛,先宜以淡漿粥養腸胃叁兩日,次服五苓、益元同煎,或燈心湯調下亦可。如大勢未盡,更服神功散,可以流濕潤燥,分陰陽,利水道。既平之后,宜大將息,慎忌油鹽酒果房室等事叁年,則不復作矣。

  東垣十書【 元?李杲】

  陽明病濕勝自汗論

  或曰:濕之與汗,陰乎陽乎?曰:西南坤土也,脾胃也。人之汗,猶天地之雨也。陰滋其濕,則為霧露為雨也。陰濕寒,下行之地氣也。汗多則亡陽,陽去則陰勝也,甚為寒中。濕勝則音聲如從甕中出,濕若中水也。相家有說土音如居深甕中,言其壅也,遠也,不出也,其為濕審矣。又知此二者,一為陰寒也?!秲冉洝吩唬簹馓搫t外寒。雖見熱中蒸蒸為汗,終傳大寒。知始為熱中,表虛亡陽,不任外寒,終傳寒中,多成痺寒矣。色以候天,脈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陰陽也,故以脈氣候之,皆有形無形可見者也。

  濕熱成痿肺金受邪論

  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而熱旺,濕熱相合而刑庚大腸,故寒涼以救之。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以清燥湯主之。

  秋傷于濕冬生欬嗽

  秋者,清肅之氣,收斂下行之體也。為濕所傷,是長夏之氣不與秋令也。秋令不及,所勝妄行,故火得以炎上而剋金。心火既刑于肺,故肺氣逆而為欬,所不勝者侮之,故木氣上行,與火同德,動而不息也,所生者受病,而腎水虧也。長夏已亢,叁焦之氣盛也。命門者,叁焦之舍也。故迫腎水上行,與脾土濕熱相合為痰,因欬而動于脾之濕也,是以欬嗽有聲有痰。欬嗽不發于秋而發于冬者,以其六陰之極,肅殺始得其氣,故肺不欬嗽于秋而欬嗽于冬也。欬嗽者,氣逆行上也。氣上行而逆,故面目發微腫,極則身體皆腫,變為水氣。故曰: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又曰:諸氣膹郁,皆屬肺金。此之謂也。春傷于風,夏傷于暑,冬傷于寒,辭理皆順,時字傷令字也。獨秋傷于濕,作令字傷時字,讀者不疑也。此四者皆無所亢,而害其所乘之子也。邪從后至,言歲之主氣各差其分而為病,一定之法也。若說秋字傷濕字,其文與上叁句相通,其理與法不相通。大抵理與法通,不必拘于文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以意逆志為得之矣。故曰:春傷于風,說作人為風所傷,非也。若是則止當頭痛惡風自汗,何以言夏為飧泄哉?今言春傷于風,即是時傷令也明矣。經云:東方來為嬰兒風,其傷人也,外在于筋,內舍于肝。又曰:春甲乙所傷,謂之肝風。用此二句,以較前文,則辭理自通矣。

焦三仙 發表于 2009-10-31 16:37:05

丹溪心法【 元?朱震亨】

  中濕

  《本草》云:蒼朮治濕,上下部皆可用。

  二陳湯中加酒芩、羌活、蒼朮,散風行濕。

  脾氣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好臥。

  去痰須用白朮。

  上部濕,蒼朮功烈;下部濕,宜升麻提之。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淡滲。

  若燥濕,以羌活勝濕湯、平胃散之類。

  若風濕相搏,一身盡痛,以黃芪防己湯。

  若濕勝氣實者,以神佑丸、舟車丸服之。氣虛者,桑皮、茯苓、人參、葶藶、木香之類。

  凡肥人沉困怠惰,是濕熱,宜蒼朮、茯苓、滑石。

  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氣虛,宜二朮、人參、半夏、草果、厚樸、芍藥。

  凡黑瘦而沉困怠惰者,是熱,宜白朮、黃芩。

  凡飲食不節,脾胃受傷,不能遞送,宜枳朮丸。

  去上焦濕及熱,須用黃芩,瀉肺火故也。又如肺有濕,亦宜黃芩。如肺有虛熱,宜天門冬、麥門冬、知母。用黃芩多則損脾。

  去中焦濕與痛熱,用黃連,瀉心火故也。如中焦有實熱,亦宜黃連。若脾胃虛弱,不能運轉而郁悶,宜黃芩、白朮、乾葛。若中焦濕熱積久而痛,乃熱勢甚盛,宜黃連用姜汁炒。

  去下焦濕腫及痛,併膀胱有火邪者,必須酒洗防己、黃蘗、知母、草龍膽。又云:凡下焦有濕,草龍膽、防己為君,甘草、黃蘗為佐。如下焦腫及痛者,是濕熱,宜酒防己、草龍膽、黃芩、蒼朮。

  若肥人氣虛之人腫痛,宜二朮、南星、滑石、茯苓。

  黑瘦之人,下焦腫痛,宜當歸、桃仁、紅花、牛膝、檳榔、黃蘗。

  戴思恭曰:濕有自外入者,有自內出者,必審其方土之致病源。東南地下,多陰雨地濕,凡受必從外入,多自下起,以腿腫腳氣者多,治當汗散,久者宜疏通滲泄。西北地高,人多食生冷濕麵湩酪,或飲酒后寒氣怫郁,濕不能越,以致腹皮脹痛,甚則水鼓脹滿,或通身浮腫,按之如泥不起,此皆自內而出也。辨其元氣多少,而通利其二便,責其根在內也。此方土內外亦互相有之,但多少不同,須對證施治,不可執一。

  證治要訣【 明?戴思恭】

  濕辨中傷

  風寒暑濕,皆能中人,惟濕氣積久,留滯關節,故能中,非如風寒暑之有暴中也。中濕之證,關節痛重,浮腫喘滿,腹脹煩悶,昏不知人,宜白朮酒。有破傷處,因澡浴,濕氣從瘡口中入,其人昏迷沉重,狀類中濕,名曰破傷,宜白朮酒。

  傷濕為病,發熱惡寒,身重自汗,骨節疼痛,小便秘濇,大便多泄,腰腳痺冷,皆坐臥卑濕,或冒雨露,或著濕衣所致,宜滲濕參附湯,并除濕湯。

  具前諸證,而腰痛特甚,不可轉側,如纏五六貫重,皆由濕氣入腎經,腎屬水,從其類也。宜腎著湯,或滲濕湯,煎服。

  小便秘大便溏者,《左傳》雨淫腹疾者是也。五苓散吞戊己丸。戊己屬土,土能剋水,因以得名。五苓乃濕家之要藥。經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義蓋取此。

  傷濕而兼感風者,既有前項證,而又惡風不欲去衣被,或額上微汗,或身體微腫,汗漬衣濕,當風坐臥,多有此證。宜除濕湯、桂枝湯各半貼和服,合微發汗。若大發其汗,則風去濕在。已得汗而發熱不去者,敗毒散加蒼朮一錢、防風半錢。

  傷濕又兼感寒,有前諸證,但無汗,慘慘煩痛,宜五積散和除濕湯各半貼。微發汗已,仍復熱而渴者,除濕湯半貼,和五苓散半貼。

  傷濕而兼感風寒者,汗出身重,惡風喘滿,骨節煩疼,狀如歷節風,臍下連腳冷痺,不能屈伸,所謂風寒濕合成痺,宜防己黃芪湯、五痺湯,詳五痺用藥,于風濕最宜。若因浴水,未解裙衫,身上未乾,忽爾熟睡,致及腎經,外腎腫痛,腰背攣曲,只以五苓散一貼,入真坯少許,下青木香丸,如此叁服,臟腑才通,腫消腰直,其痛自止。

焦三仙 發表于 2009-10-31 16:37:25

醫學入門【 明?李梴】

  濕分內外上下

  風寒暑暴傷,人便覺;濕氣熏襲,人多不覺。有自外入者,長夏郁熱,山澤熏氣,冒雨行濕,汗透沾衣,多腰腳腫痛。有自內得者,生冷酒麵滯脾,生濕郁熱,多肚腹腫脹。西北人多內濕,東南人多外濕。

  濕在上宜微汗,在中下宜利二便或升提。

  初入身沉重,多困倦,或肢節痛,或一身盡痛;甚則濕聚為痰,昏不知人,為直視,為鄭聲。

  首位高氣清,濕熏則如有物以蒙之也。單蒼朮膏,妙。上熏喘欬,茯苓湯。

  著脾面浮黃腫,脹滿,或臍下硬,煺黃丸。大便泄,朮附湯、叁白湯、滲濕湯。

  濕,下先受之,著腎故腰腳攣痛,獨活寄生湯、當歸拈痛湯、腎著湯、青娥丸。

  微汗,防己黃芪湯,或羌活勝濕湯。無汗者,五苓散加蒼朮。通經絡,神仙飛步丹、乳香黑虎丹。

  治宜滲小便,利大便為妙工。滲劑,五苓散,面黃加茵陳一倍,身痛加羌活一倍。濕盛膨脹者,又當以車前、木通、葶藶,利水行氣為君,以參、朮、茯苓為佐;或以二朮為君,而以利水藥為佐。濕郁肢脹,或遍身浮腫者,皆自內而出也,量虛實利之。不敢利者,煺黃丸,妙。

  更有四氣相兼,須分兼中兼感。若濕熱甚,除濕湯。兼風合桂枝湯,或古防風湯、敗毒散;兼寒,合五積散,或古姜附湯;兼暑,合五苓散。大抵百病兼風,則必惡風,有汗,眩運;兼寒則必惡寒,無汗,或攣痛;兼暑則必面垢煩渴;兼濕則必腫滿沉倦。四氣互相兼併,惟寒濕、濕熱為病,而濕熱尤多。以尿赤有渴為濕熱,多黑瘦膏粱之人;以便清不渴為寒濕,多肥白淡食之人。昔有專用五積治寒濕,防風通圣散治濕熱,宜哉!

  清熱燥濕兼補中,此治濕熱法也。凡內傷勞役,七情飲食,以致脾虧火動,肺金受傷,則木旺侵脾,令飲食不化,郁為痰積,甚則腹脹浮腫。實者下之,虛者補脾,利濕消導,兼以清熱,清燥湯是也。濕勝筋痿,熱勝筋縮者,尤宜。

  通用內外濕熱,燥脾并升散。燥脾,枳朮丸、大安丸、單蒼朮丸、升陽除濕湯、通用二陳湯,或平胃散加桑白皮為主。濕在上焦,如羌活、蒼朮;微汗有熱加黃芩。中焦濕加豬苓、澤瀉滲利;熱加黃連。下焦濕加升麻、防風升提;熱加防己、黃蘗、龍膽草。肥人多濕,加蒼朮、滑石;瘦人多熱,加芩、芍。沉困加參朮。又四製蒼蘗丸、叁精丸。

  元氣實而濕熱甚者,導水丸,或除濕丹、舟車丸。

焦三仙 發表于 2009-10-31 16:37:42

醫貫【 明?趙獻可】

  濕論

  有在天之濕,雨露霧是也。在天者本乎氣,故先中表之榮衛。有在地之濕,泥水是也。在地者本乎形,故先傷肌肉筋骨血脈。有飲食之濕,酒水乳酪是也。腎為水谷之海,故傷于脾胃。有汗液之濕,謂汗出沾衣,未經解換者是也。乃太陰脾土所化之濕,不從外入者也。陽盛則火勝,化為濕熱;陰盛則水勝,化為寒濕。其證發熱惡寒,身重自汗,筋骨疼痛,小便秘濇,大便溏泄,腰痛不能轉側,跗腫肉如泥,按之不起。

  經曰:因于濕,首如裹。濕氣蒸于上,故頭重。又曰:濕傷筋,故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又曰:濕勝則濡泄,故大便溏泄,大便泄故小便濇。又曰:濕從下受之,故跗腫。又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故腹脹,肉如泥。濕氣入腎,腎主水,水流濕,各從其類,故腰腎痛。

  治法:在上者,當微汗,羌活勝濕湯。在下者,當利小便,五苓散。夫脾者,五臟之至陰,其性惡濕。今濕氣內容于脾,故不能腐熟水谷,致清濁不分,水入腸間,虛莫能制,故濡泄,法當除濕利小便也。

  東垣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曰:在下者引而竭之。圣人之言,雖布在方策,其不盡者,可以意求耳。夫濕淫從外而入里,若用滲淡之劑以除之,是降之又降,乃復益其陰,重竭其陽,則陽氣愈消而精神愈短矣。是陰重強,陽重衰,反助其邪之謂也。故用升陽風藥即瘥。以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防風根半錢,炙甘草半錢,水煎熱服。大法云:濕淫所勝,助風以平之。又曰:下者舉之,得陽氣升騰而愈矣。又曰:客者除之,是因曲而為之直也。夫圣人之法,可以類推,舉一而知百也。

  有腳氣類傷寒者,發熱惡寒,必腳脛間腫痛,俱從濕治。《千金方》有陰陽之分:陰腳氣脛處腫而不紅,陽腳氣腫而紅者是也。

  有濕熱發黃者,當從郁治。凡濕熱之物,不郁則不黃,禁用茵陳五苓散。凡見用五苓茵陳者,十不一生,當用逍遙散。

  凡傷寒必惡寒,傷風必惡風,傷濕必惡雨。如傷濕而兼惡寒無汗骨節疼痛者,仲景有甘草附子湯。

  醫門法律【 清?喻昌】

  濕論

  經曰:傷于濕者,下先受之。言地濕之中人,先中其履地之足,然后漸及于上者也。曰:濕流關節。言地濕之中人,流入四肢百節,猶未入于臟腑者也。曰:陰受濕氣。言地濕之中人,已入于太陰脾土,未入于陽明胃土者也。曰:濕上甚為熱。此則下受之濕,襲入叁陽胷背頭面之間,從上焦之陽而變為濕熱者也。濕至上焦而變熱,其證夏月為最多。蓋夏月地之濕氣,上合于天之熱氣,日之暑氣,結為炎蒸,人身應之,頭面赤腫,瘡癤叢生,疫邪竊據,其由來自非一日矣。

  諸家論濕,但云濕流關節止耳。至濕上甚為熱之旨,從未言及,今悉論之。濕上甚為熱,《內經》申一義云,汗出如故而止,妙不容言。蓋濕上甚為熱,即所謂地氣上為云也。汗出如故,即所謂天氣下為雨也。天氣下為雨,而地氣之上升者,已解散不存矣。治病之機,豈不深可會哉!

  濕上甚為熱,其人小便必不利。蓋膀胱之氣化,先為濕熱所壅而不行,是以既上之濕,難于下趨。經又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可見治上甚之濕熱,利其小便,即為第二義矣。然有陽實陽虛二候:陽實者,小便色赤而痛,利其小便,則上焦遏郁之陽氣通,其濕熱自從膀胱下注而出矣。陽虛者,小便色白,不時淋漓而多汗,一切利小水之藥即不得施。若誤施之,即犯虛虛之戒,不可不辨也。

  《金匱》治上焦之濕,本《內經》濕上甚為熱之義,而分輕重二證。輕者,但發熱面赤而喘,頭痛鼻塞而煩,邪在上焦,里無別病者,但內藥鼻中,(口畜)去濕熱所釀黃水而已。以鼻竅為腦之門戶,故即從鼻中行其宣利之法,乃最神最捷之法也。重者,身熱足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皆濕上甚為熱之明徵。濕熱上甚,故頭熱面赤目赤;濕熱上甚,故陽氣上壅,不下通于陰而足寒。自成無己謂是濕傷于下,風傷于上。仲景發明《內經》奧旨,成土苴矣。豈其不讀《內經》耶?豈風始生熱,濕不生熱耶?在冬月傷寒,已為熱病,豈夏月傷濕反不為熱病耶?詳仲景以上甚為熱之重證發,入痙病最重之條,而不言其治。昌欲于此微露一緘。然而竿頭之步,觀者得無望之卻走乎?《內經》塬有上者下之之法,邪從下而上,必驅之使從下出,一定之理也。其證輕者,里無別病,但(口畜)其黃水,從清陽之鼻竅而下出,則其重而里多危證者,必驅其黃水從前后二陰之竅而出,所可會意也。《金匱》于本文之下,增若發其汗者二十四字垂戒,初不以下為戒,又可意會也。但下法之難,不推其所以不可汗之故,即不得其所以用下之權。仲景以其頭搖口噤背張,幾幾陽之欲亡,若更發其汗,重虛衛外之陽,惡寒必轉甚;若發汗已,其脈如蛇,真陽脫離,頃刻死矣。由是推之,濕上甚為熱之重者,非用下法,難以更生。而下法必以溫藥下之,庶幾濕去而陽不遂與之俱去耳。此非無徵之言也。仲景即于本篇申一義云: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豈非因下而并奪其陽之大戒乎?噫嘻!此殆與性與天道同義矣。

  論治濕諸方

  《金匱》云: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此治濕熱兩停,表里兼治之方也。身煩者熱也,身疼者濕也,用麻黃取微汗以散表熱,用白朮健脾以行里濕,而麻黃得朮則雖發汗不至多汗,朮得麻黃并可行表里之濕下趨水道,又兩相維持也。傷寒失汗而發黃,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分解濕熱,亦是此意。但《傷寒》無用朮之法,《金匱》復出此法,又可見雜證脾濕內淫,必以朮為主治矣。

  凡夏月之濕皆為熱濕,非如冬月之濕為寒濕也。而《金匱》取用附子之方,不一而足者,何耶?宜乎據方推證者,莫不指熱濕為寒濕矣。不思陽氣素虛之人,至夏月必且益虛,虛故陽氣不充于身,而陰濕得以據之。此而以治濕之常藥施之,其虛陽必隨濕而俱去,有死而已。故陽虛濕盛,舍助陽別無驅濕之法,亦不得不用之法耳。

  《金匱》云: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濇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用桂枝、附子,溫經助陽,固護表里,以驅其濕,以其不嘔不渴,津液未損,故用之也。若其人大便堅則津液不充矣,小便自利則津液下走矣,故去桂枝之走津液,而加白朮以滋大便之乾也。此連下條甘草附子湯,俱《傷寒論》太陽篇中之文也。《傷寒》痙濕暍篇中不載,而《金匱》痙濕暍篇中載之,可見治風濕與治熱濕,其陽虛者之用本方,不當彼此異同矣。而《傷寒論》但云,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金匱》重立其方,且于方下云,一服覺身痺,半日許再服,叁服都盡,其人如猬狀,勿怪,即是朮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成無己註《傷寒》于此條云,以桂枝散表之風,附子逐經中之濕,總不言及陽虛,而昌諄復言之,得此一段,始為有據。其一服覺身痺者,藥力雖動其濕,而陽氣尚未充,不便運旋也。叁服都盡,陽氣若可行矣,遍身如攢針之刺,其渙而難萃之狀,尚若此,《金匱》可謂善于形容矣。不但此也,人身藉有陽氣,手持足行,輕矯無前,何至不能自轉側乎?此豈可諉咎于濕乎?即謂濕勝,陽氣果安往乎?況其證不嘔不渴,其脈浮虛而濇,陽虛確然無疑。無己輒以治風濕之外邪為訓,寧不貽誤后人耶?

  《金匱》云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此亦陽虛之證,與前條大約相同。風傷其衛而陽不固于外,濕流關節,而陽不充于經,用此固衛溫經散濕也。

  《金匱》云: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防己黃芪湯主之。此治衛外之陽大虛,而在里之真陽無患者,附子即不可用,但用黃芪實衛,白朮健脾,取甘溫從陽之義,以緩圖而平治之。方下云: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以下如水。煖坐被上,又以一被圍腰以下,溫令微汗,瘥??梢姾钩瞿耸顷柼撟院?,而腰以下屬陰之分則無汗也。服此雖動其濕,而衛外之陽,尚不足以勝之,故皮中如蟲行,較前遍身如猬之狀為少殺矣。姑以煖被圍腰以下,接令微汗,以漸取瘥,亦從下受者從下出之之法也。

  閱清熱滲濕湯一方,差合鄙意。以夏月所受之濕,為熱濕暑濕,而羣方所主之藥,多在寒濕風濕,殊不慊耳。方后云:如單滲濕,去黃連、黃蘗,加橘皮、乾姜,仍是去寒增熱,依樣壺盧矣。

  二朮四苓湯方,通治表里濕邪,從水道出,兼清暑熱之氣,所宜遵也。

  濕上甚而熱,汗之則易,下之則難,故當變其常法而為表散,羌活勝濕湯得之。

  攻下之方,多過于峻,續隨子丸治肺經病,以人參為君,海金沙散以白朮為君,瘥可耳。

  脾惡濕,濕從下入而傷其脾,是以身重足軟,小便濇,大便反利。不溫其脾,濕無由去,當以除濕湯加清熱利水藥。

  白朮酒方,專一理脾,不分功于利小便,蓋以脾能健運,濕自不留而從水道出耳。然則胃中津液不充,不敢利其小便者,得此非圣藥乎。

  風濕論

  風也,濕也,二氣之無定體而隨時變易者也。濕在冬為寒濕,在春為風濕,在夏為熱濕,在秋為燥濕,以濕土寄王于四季之末,其氣每隨四時之氣而變遷,昌言之矣。惟風亦然。風在冬為觱發之寒風,在春為調暢之溫風,在夏為南熏之熱風,在秋為凄其之涼風?!秲冉洝分^:風者百病之長,其變無常者是也。其中人也,風則上先受之,濕則下先受之,俱從太陽膀胱經而入。風傷其衞,濕流關節。風邪從陽而親上,濕邪從陰而親下。風邪無形而居外,濕邪有形而居內。上下內外之間,邪相搏擊,故濕汗出惡風,短氣發熱,頭痛骨節煩疼,身重微腫等證。此固宜從汗解,第汗法不與常法相同,用麻黃湯必加白朮或加薏苡仁以去其濕,用桂枝湯必去芍藥加白朮,甚者加附子以溫其經。其取汗又貴徐不貴驟,驟則風去濕存,徐則風濕俱去也。其有不可發汗者,緣風濕相搏,多夾陽虛,陽虛即不可汗,但可用辛熱氣壯之藥,扶陽以逐濕而已。凡見短氣,雖為邪阻其正,當慮胷中陽虛。凡見汗出微喘,雖為肺氣感邪,當慮真陽欲脫。明眼辨之必早也?!秱摗分酗L濕相搏,以冬寒而例叁時?!督饏T》痙濕暍篇中風濕相搏,以夏熱而例叁時。其曰病者一身盡痛,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豈非夏月當風,取涼過久,而閉其汗乎。日晡所劇,其病在陽明,然與痙病之齘齒熱甚入深,陽明可下之證不同,此但可汗而不可下也。何以言之?《內經》謂太陰陽明為表里,外合肌肉,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所以風濕客于太陰陽明即為半表半里,而一身之肌肉盡痛,即為在表之邪未除,故可汗而不可下也。況人身之氣,晝日行陽二十五度,平旦屬少陽,日中屬太陽,日西屬陽明,日晡所劇,邪在陽明,而太陽少陽之氣猶未盡煺,故亦可汗不可下也。觀《金匱》一則曰,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再則曰,可與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雖未言及不可下,而其可汗不可下之意,比例具見矣。若下之則虛其衛氣,而風邪下陷,濕邪上涌,其變不可勝言矣。其濕流關節之痛,脈見沉細者,則非有外風與之相搏,只名濕痺。濕痺者,濕邪痺其身中之陽氣也。利其小便,則陽氣通行無礙,而關節之痺并解矣。但小便利已,而關節之痺不解,必其人陽氣為濕所持,而不得外泄,或但頭間有汗,而身中無汗,反欲得被蓋向火者,又當微汗以通其陽也。因風濕相搏之文,錯見不一,難于會通,故并及之。

  暑濕論

  體中多濕之人,最易中暑,兩相感召故也。外暑蒸動內濕,二氣相交,因而中暑。所以肥人濕多,夏月百計避暑,反為暑所中者,不能避身之濕,即不能避天之暑也。益元散驅濕從小便出,夏月服之解暑,有自來矣。然體盛濕多則宜之,清癯無濕之人,津液為時令所耗,當用生脈散充其津液。若用益元,妄利小水,竭其下泉,枯藁立至。況暑濕蒸動之濕,即肥人多有內夾虛寒,因致霍亂吐瀉,冷汗四逆,動關性命者,徒恃益元解暑驅濕,反促其臟腑氣絕者比比,可不辨而輕用之歟!不特此也,凡見汗多之體,即不可利其小便。蓋胃中只此津液,夫既外泄,又復下行,所謂立匱之術也。仲景名曰無陽,其脈見短促結代,則去生遠矣。

  脾惡濕,夏月濕熱相蒸,多有發黃之候。然與傷寒陽明瘀熱發黃,微有不同。彼屬熱多,其色明亮;此屬濕多,其色黯晦。

  《內經》云:濕勝為著痺?!督饏T》獨以屬之腎,名曰腎著。云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朮湯主之。此證乃濕陰中腎之外廓,與腎之中臟無預者也。地濕之邪,著腎臟外廓,則陰氣凝聚,故腰中冷如坐水中,實非腎臟之精氣冷也。若精氣冷則膀胱引之,從夾嵴逆于中上二焦,榮衛上下之病不可勝言。今邪只著下焦,飲食如故,不渴,小便自利,且與腸胃之腑無預,況腎臟乎?此不過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但用甘草、乾姜、茯苓、白朮,甘溫從陽,淡滲行濕足矣,又何取煖胃壯陽為哉?

  律叁條

  凡治濕病,禁發其汗,而陽郁者,不微汗之,轉致傷人,醫之過也。

  濕家不可發汗,以身本多汗,易致亡陽。故濕溫之證,誤發其汗,名曰重暍。此為醫之所殺,古律垂戒深矣。其久冒風涼,恣食生冷,乃至以水灌汗,遏抑其陽者,不微汗之,病無從解?!秲冉洝分^當暑汗不出者,秋風成瘧,亦其一也。不當汗者反發其汗,當微汗者全不取汗,因噎廢食,此之謂也。

  凡治濕病,當利小便。而陽虛者,一概利之,轉致殺人,醫之罪也。

  濕家當利小便,此大法也。而真陽素虛之人,汗出,小便滴瀝,正泉竭而陽欲出亡之象。若以為濕熱,恣膽利之,真陽無水維持,頃刻脫離而死矣。此法所不禁中之大禁也。

  凡治中濕危篤之候,即當固護其陽。若以風藥勝濕,是為操刃,即以溫藥理脾,亦為待斃,醫之罪也。

  人身陽盛則輕矯,濕盛則重著,乃至身重如山,百脈痛禁,不能轉側,此而不用附子回陽勝濕,更欲何待?在表之濕,其有可汗者,用附子合桂枝湯以驅之外出;在里之濕,其有可下者,用附子合細辛、大黃以驅之下出;在中之濕,則用附子合白朮以溫中而燥其脾。今之用白朮而雜入羌、防、枳、樸、梔、橘等藥,且無濟于事,況用檳榔、滑石、舟車、導水、濬川等法乎!

  景岳全書【 明?張介賓】

  論證

  濕之為病,有出于天氣者,雨霧之屬是也,多傷人臟氣;有出于地氣者,泥水之屬是也,多傷人皮肉筋脈;有由于飲食者,酒酪之屬是也,多傷人六腑;有由于汗液者,以大汗沾衣,不遑解換之屬是也,多傷人膚腠;有濕從內生者,以水不化氣,陰不從陽而然也,悉由脾腎之虧敗。其為證也,在肌表則為發熱惡寒自汗;在經絡則為痺重筋骨疼痛,腰痛不能轉側,或四肢痿弱痠痛;在肌肉則為麻木,胕腫,黃疸,按肉如泥不起;在臟腑則為嘔惡脹滿,小水秘濇或黃赤,大便泄瀉,腹痛后重,脫肛(疒頹)疝等證。凡肌表經絡之病,濕由外入;飲食血氣之病,濕由內生。此其在外者為輕,在內者為甚,是固然矣。及其甚也,則未有表濕而不連臟者,里濕而不連經者,此其濕病之變,不為不多。故凡治此者,必當辨表里,察虛實,而必求其本。然濕證雖多,而辨治之法,其要惟二,則一曰濕熱、一曰寒濕而盡之矣。蓋濕從土化而分王四季,故土近東南,則火土合氣,而濕以化熱;土在西北,則水土合德,而濕以化寒。此土性之可以熱,可以寒。故病熱者謂之濕熱,病寒者謂之寒濕。濕熱之病,宜清利,熱去濕亦去也。寒濕之病,宜燥溫,非溫不能燥也。知斯二者,則濕無余義矣。何今人動輒便言濕多成熱,而未聞知有寒多生濕者,其果何也?豈寒熱之偏勝,塬當如是耶?抑陰陽之顯晦,察有易難耶?且陰陽之理,本無軒輊,猶權衡也。此而不知,烏云明慧,剏一偏之說,以遺患后人,則金元諸公有不得辭其責者。

  論治

  濕熱證,必其證多煩渴,小水赤濇,大便秘結,脈洪滑實數者,方是熱證,治宜清利。熱甚者,宜以清火為主,而佐以分利。熱微者,宜以分利為主,而佐以清火。如四苓散、小分清飲,或大分清飲、茵陳飲之類,擇而用之。如果濕熱之甚,或元氣無損,而兼秘結不通者,方可或行推蕩。若無實結等證,則不宜妄行攻擊。

  寒濕證,凡諸病濕而全無熱脈熱證者,便多寒濕之屬。蓋水之流濕,本緣同氣,惟濕中有火,則濕熱熏蒸,而停郁為熱;濕中無火,則濕氣不化,而流聚為寒。故凡病內濕等證者,多屬氣虛之人。氣屬陽而虛,則寒從中生,寒生則濕氣留之。然陰陽之性,理出自然,有不必外中于濕而后為之濕也。此之變病,惟腫脹泄瀉痰飲嘔吐等證多有之。病之微者,宜溫宜利宜燥,如五苓散、平胃散、滲濕湯、六味地黃丸之類是也。病之甚者,必用溫補,俟陽氣漸復,則陰邪始煺。如八味丸、理中湯、圣朮煎,或佐關煎、薛氏加減金匱腎氣湯之類,皆當隨證加減用。若寒濕之氣中于外者,此與內生之濕自有不同,宜溫而兼散,如五積散、平胃散、加味五苓散、不換金正氣散之類主之。寒濕之證,凡氣令陰寒及陽氣不足之人,多有其證。而丹溪謂六氣之中,濕熱為病者,十居八九,亦言之過矣。

  治濕之病,凡濕從外入者汗散之,濕在上者亦宜微汗之,濕在中下二焦,宜疏利二便,或單用淡滲以利小便。

  治濕之法,古人云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故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固然矣。然濕熱之證,多宜清利;寒濕之證,多不宜利也。何也?蓋凡濕而兼寒者,未有不由陽氣之虛,而利多傷氣,則陽必更虛,能無害乎?但微寒微虛者,即溫而利之,自無不可。若大寒大虛者,則必不宜利,此寒濕之證有所當忌者也。再若濕熱之證,亦有忌利者,以濕熱傷陰,陰氣既傷而復利之,則邪濕未清,而精血已耗。如汗多而渴,熱躁而煩,小火乾赤,中氣不足,溲便如膏之類,利之則重損津液,害必甚矣。故凡治陽虛者,只宜補陽,陽盛則燥,而陰濕自煺。陰虛者,只宜壯水,真水既行,則邪濕無所容矣。此陰陽二證,俱有不宜利者,不可不察。

  濕證之見,凡黃疸、腫脹、泄瀉、痰飲、嘔吐、痺痛、淋秘之類,皆有濕證,當于各門詳察治之。

  陳無擇曰:脾虛多病濕。內因:酒麵積多,過飲湯液,停滯膩物,燒炙膏粱過度,氣熱熏蒸,濁液不行,涌溢于中,此濕從內作。

  外因:坐臥濕地,霧露陰雨所客,澡浴為風所閉,涉水為濕所郁,郁于表腠則發黃。故經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此濕從外生??梢妰韧馑?,皆由脾氣虛弱而濕邪乘而襲之。故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

  濕氣雖外邪之類,但濕有陰陽。濕從陰者為寒濕,濕從陽者為濕熱。熱則傷陰,必連于臟;寒則傷陽,必連于經。此所以熱有表里,必須辨明而治之。

  濕證之辨,當辨表里。經曰:因于濕,首如裹。又曰:傷于濕者,下先受之。若道路衝風冒雨,或動作辛苦之人,汗濕沾衣,此皆濕從外入者也。若嗜好酒漿生冷,以致泄瀉黃疸腫脹之類,此濕從內出者也。在上在外者,宜微從汗解;在下在里者,宜分利之。濕熱者宜清宜利,寒濕者宜補脾溫腎。

  酒濕傷陰,熱而煩滿者,濕熱為病也,清之泄之。酒濕傷陽,腹痛瀉利嘔惡者,寒濕之病也,溫之補之。

焦三仙 發表于 2009-10-31 16:38:06

濕門方

  神助散【 《儒門事親》,下同】  瀉水濕。

  苦葶藶 澤瀉 豬苓去皮,各二兩 椒目半兩 黑牽牛叁兩半,微炒,取頭末用

  右為細末,每服蔥白叁莖,漿水一盞,煎至半盞,入酒半盞,調藥叁錢,絕早,面東服之。

  桂苓白朮丸 治濕淫于內者。

  黃蘗二兩 官桂 茯苓 半夏各一兩 白朮 乾姜各一分 橘紅去白 澤瀉 黃連各半兩

  右為末,麵煳為丸如小豆大,每服叁五十丸,姜湯食后服之。

  桂苓白朮散 治前證。

  滑石二兩 官桂 茯苓 白朮各半兩 甘草 澤瀉 石膏 寒水石各一兩

  右為細末,熱湯調叁錢,新水生姜湯亦可,食后服。

  白朮調中湯 治前證。

  白朮 茯苓 橘皮 澤瀉各半兩 甘草一兩 乾姜炒 官桂 縮砂仁 藿香各一分

  右為末,白湯化下;蜜少許,調下二錢,無時。煉蜜每兩作十丸,名曰白朮調中丸。

  導水丸

  大黃 黃芩各二兩 滑石 牽牛頭末各四兩

  右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一百丸,白湯送下,臨臥時服。

  舟車丸 瀉濕利水。

  大黃二兩 木香半兩 甘遂 大戟 芫花 青皮 陳皮各一兩 牽牛頭末四兩

  右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湯下,隨證加減。

  升陽除濕湯【 東垣】  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黃,四肢困弱。

  蒼朮一錢 甘草 陳皮 豬苓各叁分 澤瀉 益智仁 半夏 防風 神麯 升麻 柴胡 羌活各五分

  右(口父)咀,作一服,水叁大盞,生姜叁片,棗二枚,同煎至一盞,去柤,空心服。胃寒腹鳴者,加大麥糵叁分。

  海金砂散【 《寶鑑》,下同】  治脾濕太過,遍身腫滿不得臥,及腹脹如鼓。

  牽牛半生半熟 白朮各一兩 甘遂半兩 海金沙叁錢

  右為末,每服二錢,煎倒流水一盞調下,食前。待宣利止后服。

  續隨子丸 治濕氣,通身腫滿,喘悶不快。

  人參 木香 漢防己 赤茯苓面蒸 大檳榔 海金沙各五錢,另研 續隨子一兩 葶藶四兩炒

  右為末,棗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叁十丸,煎桑白皮湯,送下,食前。

  圣靈丹 治脾肺有濕,喘滿腫盛,小便赤濇。

  人參去蘆 木香 漢防己 茯苓寒食面煨 檳榔 木通各二錢,炒 苦葶藶四兩,炒

  右七味為末,棗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叁十丸,煎桑白皮湯送下。食前。

  赤茯苓丸 治脾濕太過,四肢腫滿,腹脹喘逆,氣不宣通,小便赤濇。

  赤茯苓 漢防己各二兩 苦葶藶四兩,炒 木香半兩

  右為末,棗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叁十丸,煎桑白皮湯送下,食前。一方赤茯苓一兩。

  除濕丹 治諸濕腫客搏,腰膝重痛,足脛浮腫。

  乳香研 沒藥研,各一兩 檳榔 威靈仙 赤芍 澤瀉 葶藶 甘遂各二兩 大戟叁兩 陳皮去白,四兩 牽牛頭末半兩

  右為末,煳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八十丸,溫水送下,食前。得更衣,止后服。如服藥前后,忌酒二日,濕麵二叁日。食后,溫淡粥補胃,尤佳。

  無礙丸 治脾濕橫流,四肢腫滿。

  木香半兩 蓬莪朮炮 京叁稜炮 檳榔 (木郁)李仁湯炮去皮,各一兩 大腹皮二兩

  右六味為末,炒麥糵杵為粉,為煳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湯送下,無時。

  除濕湯【 《百一選方》】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痠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濇或利。

  半夏麯炒 厚樸姜製 蒼朮米泔製,各二兩 藿香葉 陳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 白朮生用,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溫服?!兜眯А窡o茯苓、白朮,治同。

  白朮酒【 《叁因方》】  治中濕,骨節疼痛。

  白朮一兩

  右,酒叁盞,煎一盞,頻服。不能飲酒,以水代之。

  腎著湯【 仲景】  治腎虛傷濕,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

  乾姜炮 茯苓各四兩 甘草炙 白朮各二兩

  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溫服。

  滲濕湯【 《和劑局方》】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如坐水中,小便赤濇,大便溏泄。

  蒼朮 白朮 甘草炙,各一兩 茯苓去皮 乾姜炮,各二兩 橘紅 丁香各二錢半

  每服四錢,水一盞,棗一枚,姜叁片,煎七分,食后去滓溫服。丹溪用蒼朮、半夏麯各二錢,厚樸、藿香、陳皮、白朮、白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

  勝濕湯【 《濟生方》】  治坐臥濕地,或雨露所襲,身重腳弱,大便泄瀉。

  白朮叁錢 人參 乾姜 白芍藥 附子炮 桂枝 白茯苓 甘草各七分半

  右剉,作一貼,入姜五片,棗二枚,水煎服。

  桂枝湯【 仲景】  治風濕。

  桂枝 芍藥 生姜各叁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叁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

  清熱滲濕湯【 《東垣十書》】  治濕熱。

  黃蘗鹽水炒,二錢 黃連 茯苓 澤瀉各一錢 蒼朮 白朮各一錢半 甘草五分

  水二鐘,煎八分服。如單滲濕,去黃連、黃蘗,加橘皮、乾姜。

  朮附湯【 《仲景》,下同】  治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大便堅硬,小便自利,及風虛頭目眩重,甚者不知食味,此藥煖肌補中,助陽氣,止自汗。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白朮四兩 甘草炙,一兩

  右為粗末,每叁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

  加味朮附湯 治中濕諸證。

  附子炮,二錢 白朮 赤茯苓 甘草炒,各一錢半

  右剉,作一貼,入姜七片,棗二枚,水煎服,日再。才見身痺,叁服后,則當如猬狀,勿怪。蓋朮附并行皮中,逐水氣故爾。

  金匱腎氣丸 治脾腎陽虛不能行水,小便不利,腫脹,將成臌證。

  熟地四兩,酒拌蒸 山藥 山萸 牛膝 丹皮 澤瀉 車前 肉桂各一兩 白茯苓叁兩 附子製五錢

  右為末,煉蜜同地黃膏,搗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飲下。

  甘草附子湯 治風濕。

  桂枝四錢 甘草 附子炮 白朮各一錢

  右剉,作一貼,水煎服,微汗即解。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治風濕,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

  麻黃 薏苡仁各五錢 杏仁十枚,去皮尖,炒 甘草一兩,炙

  右剉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按《入門》用麻黃、薏苡各二錢,杏仁、甘草各一錢,作一貼服,治證同而甚宜于今也。

  防己黃芪湯【 《醫學正傳》】  治風濕,身重痛,自汗。

  防己 黃芪各叁錢 白朮二錢 甘草一錢半

  右剉,作一貼,入姜叁片,棗二枚,水煎服。

  羌附湯【 《丹溪心法》】  治風濕相搏,肢體掣痛浮腫。

  羌活 附子炮 白朮 甘草各一錢半

  右剉,入姜五片,水煎服。

  除風濕羌活湯【 《東垣十書》】  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

  蒼朮 藁本各一錢 羌活七分 防風 升麻 柴胡各五分

  右剉,作一貼,水煎服。

  和劑除濕湯【 《直指方》,下同】  治傷濕,身重腰痛,四肢微冷,嘔逆溏泄。

  赤茯苓 乾姜各二錢 蒼朮 白朮土炒 甘草各一錢 橘紅 桂皮 厚樸各五分

  右剉,作一貼,入姜叁片,棗二枚,水煎服。

  生附除濕湯 治寒濕。

  蒼朮二錢 附子生 白朮 厚樸 木瓜 甘草各一錢

  右剉,作一貼,入姜十片,水煎服。

  治濕中和湯【 《集要》】  治寒濕。

  蒼朮炒,二錢 白朮 陳皮 赤茯苓 厚樸 乾姜炮 甘草炙,各一錢

  右剉,作一貼,入姜叁片,燈心一撮,水煎服。

  蒼朮復煎散【 《東垣十書》】  治寒濕相合,肢體皆痛,行步無力。

  蒼朮四兩 羌活一錢 柴胡 藁本 白朮 澤瀉 升麻各五分 黃蘗叁分 紅花一分

  右剉,先以水叁盞,煎蒼朮至二盞,入諸藥,復煎至十盞,去滓,空心熱服。

焦三仙 發表于 2009-10-31 16:38:24

濕門單方

  防己:能治濕,與木通同功,剉煎服之,佳?!?《本草》,下同】

  藳本:治霧露之氣,上部風濕最佳,煎服之。

  龜肉:除濕及瘴氣,作臛常食之,佳。

  濕痺:鼈肉煮熟,取肉和五味作羹食之。

  濕痺,腰腳濕氣:木瓜煎服,丸服或生食,并佳。

  豬肝:勝濕,可煮食之。昔閔叔留寓,常食豬肝,蓋為濕疾也。

  薏苡:去濕輕身勝瘴氣,作米煮粥常服之。

  冷濕痺:豺皮熱之,以纏病上,或裹軟腳,良。

  濕?。喝⊥霖i肉煮食,又用皮坐臥其上,最去濕痺。

  濕氣常服桑根茶最好;又與赤小豆同煮作粥,常食尤佳。

  濕氣作痛:白朮切片煎汁熬膏,白湯點服?!?《集簡方》】

  中濕骨痛:朮一兩,酒叁盞,煎一盞,乘熱頓服。不飲酒者,以水煎之?!?《叁因良方》】

  濕氣身痛:蒼朮泔浸切水煎,取濃汁熬膏,白湯點服。【 《簡便方》】

  濕熱水?。狐S連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丸至四五丸,米飲下,日叁四服?!?《范汪方》】

  濕熱頭痛:黑牽牛七粒,砂仁一粒,研末,井華水調汁,仰灌鼻中,待涎出即愈?!?《圣濟錄》】

  水濕腫脹:白朮、澤瀉各一兩為末,或為丸,每服叁錢,茯苓湯下?!?《保命集》】

  薏苡仁酒:去風濕,強筋骨,壯腰膝,健脾胃。用絕好薏苡仁粉,同麯米釀酒,或袋盛煮酒飲?!?《千金方》】

  濕家頭痛:瓜蒂末一字,(口畜)入鼻中,口含冷水,取出黃水愈。 【 《活人書》】

  脾虛濕腫:大附子五枚,去皮四破,以赤小豆半升,藏附子于中,慢火煮熟,去豆焙研末,以薏苡仁粉,打煳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蘿蔔湯下?!?《朱氏集驗方》】

  濕熱虛泄:山藥、蒼朮等分,飯丸,米飲服,大人小兒皆宜?!?《經驗方》】

濕門針灸

  《素問》曰: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痺,傷于寒濕。刺大分小分,多發針而深之,以熱為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癰發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

  《千金方》曰:曲池、列缺,主身濕搖,時時寒。

  懸鐘主濕痺,流腫,髀筋急瘈,脛痛。

  豐隆主身濕。

  漏谷主久濕痺不能行。

  中封主痿厥,身體不仁,少氣,身濕重。

  導引

  《保生秘要》曰:中濕病,色有黃黑,用火燒丹田,數圈幾遍;次行通關法,其汗自出而濕自消。

  濕氣,筋骨疼痛,行發汗法,次行通關法。傷水法同。

  發汗法:握兩手指如拳,腳指亦要握,固閉齒,調息而臥,自然汗出周身,濕從汗散矣。

  通關法:從北極定樞斗柄,大旋叁遍,天地包羅,行于臍下,分開兩路,旋下兩腿之前,聯絡不絕,雙行轉腳底,向后遶元海,上至命門會合,從右轉左,大旋叁遍,從椎骨下分行兩肩,經時從外關達掌心,循內關過肩井,由項后透泥丸,行明堂,漸落雙瞳,自面部下胷膈,會心窩,從左轉下降,大旋叁遍,如前臍下分開,循環遍體,週流運用,卯酉二辰行之,或九度或二十一度而出,慎勿執著,若有若無,此所謂煉其形和其氣也。

焦三仙 發表于 2009-10-31 16:38:58

濕門醫案

  《儒門事親》曰:常仲明病濕痺,五七年矣。戴人令上涌之后,可瀉五七次。其藥則舟車、濬川、通經、神祐、益腎,自春及秋,必十余次方能愈。公之病不必針灸,與令嗣皆宜涌,但臘月非其時也。欲候春時,恐予東適,今姑屏病之大勢。至春和時,人氣在上,可再涌之,以去其根,卒如所論矣。

  又一納子因陰雨臥濕地,一半手足皆不隨,若遇陰雨,其病轉加。諸醫皆作中風偏枯治之,用當歸、芍藥、乳香、沒藥、自然銅之類。久反大便濇,風燥生,經歲不已。戴人以舟車丸下叁十余行,去青黃沫水五升;次以淡劑滲泄之,數日手足皆舉。戴人曰:夫風濕寒之氣合而成痺,水濕得寒而蓄于皮腠之間,久而不去,內舍六腑,宜用去水之藥可也。水濕者,人身中之寒物也,寒去則血行,血行則氣和,氣和則愈矣。

  又息帥病腰股沉痛,行步坐馬皆不便?;蜃髂_氣寒濕治之,或作虛損治之,烏、附、乳、沒活血壯筋骨之藥,無不用之。至六十余日,目赤上熱,大小便濇,腰股之病如故。戴人診其兩手脈皆沉遲,沉者為在里也,在里者泄之。以舟車丸、濬川散各一服,去積水二十余行,至早晨,服虀白粥一二頓,與之馬,已能瞿鑠矣。

  又棠谿李十八郎病腰腳大不伸,傴僂蹩躄而行,已數年矣。服藥無效,止藥卻愈。因秋暮涉水,病復作。醫氏使服四斤丸,其父李仲安乃乞藥于戴人。戴人曰:近日服何藥?仲安曰:四斤丸。公郎目昏赤未?其父驚曰:目正暴發。戴人曰:宜速來!不來則喪明。既來則策杖而行,目腫無所見。戴人先令涌之,藥忽下走,去二十行,兩目頓明,策已棄矣。比再涌泄,能讀官歷日。調至一月,令服當歸丸,健步而歸家。

  又息城邊校白公,以隆暑時飲酒,覺極熱,于涼水池中漬足,使其冷也,為濕所中,股膝沉痛,又因醉臥濕地,其痛轉加。意欲以酒解痛,遂連朝而飲,反成赤痛。發間止,且六七年。往往斷其寒濕腳氣,以辛熱治之,不效?;蚴狗褴和钄捣?,痛微減。他日復飲,疾作如前,睪囊癢濕,且腫硬,臍下似有物,難于行。以此免軍役,令人代之,來訪戴人。戴人曰:余亦斷為寒濕。但寒則陽火不行,故為痛;濕則經隧有滯,故腫。先以苦劑涌之,次以舟車丸百余粒,濬川散四五錢,微行一兩次。戴人曰:如激劑尚不能攻,何況于熱藥補之乎。異日,又用神祐丸百二十丸,通經散叁四錢,是用僅得四行。又來日,以神祐丸八十丸投之,續見一二行。又次日,服益腎散四錢,舟車丸百余粒,約下七八行。白公已覺膝睪寒者煖,硬者軟,重者輕也;腫赤漸煺,飲食加進。又涌之,其病全瘳。臨別又贈以疏風丸,併以其方與之。此公不肯妄服辛熱藥,故可治也。

  《東垣十書》曰:予病脾胃久衰,視聽半失,此陰盛乘陽,加之氣短精神不足,此由弦脈令虛多言之過,皆陽氣衰弱,不得舒伸,伏匿于陰中耳。癸卯歲六七月間,淫雨陰寒,踰月不止,時人多病泄利,濕多成五泄故也。一日,予體重肢節疼痛,大便泄者叁,而小便閉塞。思其治法,按《內經》標本論大小便不利,無問標本,先利大小便。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亦是先利小便。又云:諸泄利,小便不利,先分利之。又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皆當利其小便,必用淡味滲泄之劑以利之,是其法也,噫!圣人之法,雖布在方冊,其不盡者,可以求責耳。今客邪寒濕之淫,從外而入里,以暴加之。若從已上法度,用淡滲之劑以除之,病雖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復益其陰而重竭其陽氣矣,是陽氣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陰重強而陽重衰矣,反助其邪之謂也。故必用升陽風藥即差。以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防風根截半錢,炙甘草根截半錢,同(口父)咀,水四中盞,煎至一盞,去柤稍熱服。大法云:濕寒之勝,助風以平之。又曰:下者舉之,得陽氣升騰而去矣。又法云:客者除之,是因曲而為之直也。夫圣人之法,可以類推,舉一而知百病者也。若不達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衛生寶鑑》曰:至元戊寅五月間,霖淫積雨不止。魯齋許平仲先生,時年五十有八,面目肢體浮腫,大便溏多,腹脹腸鳴,時痛,飲食減少。命予治之,脈得弦細而緩。先生曰:年壯時多曾服牽牛、大黃藥,面目四肢,時有浮腫。今因陰雨,故大發。予曰:營運之氣,出自中焦。中焦者,胃也。胃氣弱不能布散水谷之氣,榮養臟腑經絡皮毛,氣行而濇,故為浮腫。大便溏多而腹脹腸鳴,皆濕氣勝也。四時五臟,皆以胃氣為本。五臟有胃氣,則和平而身安。若胃氣虛弱,不能運動滋養五臟,則五臟脈不平和。本臟之氣盛者,其脈獨見,輕則病甚,過則必死。故經曰:真臟之脈弦,無胃氣則死。先生之疾,幸而未至于甚,尚可調補。人知服牽牛、大黃為一時之快,不知其為終身之害也。遂用平胃散加白朮、茯苓、草豆蔻仁,數服而腹脹溏瀉腸鳴時痛皆愈,飲食進,止有肢體浮腫,以導滯通經湯主之,良愈。

  薛氏醫案曰:一男子善飲,舌本強硬,語言不清。余曰:此脾虛濕熱,當用補中益氣加神麯、麥芽、乾葛、澤瀉治之。

  大尹劉天錫內有濕熱,大便滑利,小便濇滯。服淡滲之劑,愈加滴瀝,小腹腿膝皆腫,兩眼脹痛。此腎虛熱在下焦,淡滲導損陽氣,陰無以化。遂用地黃、滋腎二丸,小便如故。更以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兼服而愈。

  趙獻可《醫貫》曰:余一日患陰丸一個腫如鴨卵,發熱。以濕熱證治之,不效。細思之,數日前,定海小船回,有濕布風帆在座下,比登舟始覺。以意逆之,此感寒濕在腎丸也。乃用六味地黃加柴胡、吳茱萸、肉桂各一錢,獨活五分,一服而熱煺,再服而腫消。后有患偏墜者,此方多效。

  《寓意草》曰:庚辰冬,識江沖寰先生半面,竊見身體重著,行步艱難,而色滯晦,語言遲緩,以為有虛風卒中之候也,因為過慮。辛巳秋召診間,細察脾脈緩急不調,肺脈勁大,然肝木尚平,陽氣尚旺,是八風之邪未可易中,而筋脈掣痛不能安寢者,大率風而加之以濕,交煽其虐所致,以斯知尚可引年而施治也。何也?風者肝之病,天之氣也。濕者脾之病,地之氣也。天氣迅疾,故發之暴,益以地氣之迂緩,反有所牽掣而不能暴矣。然氣別則病殊,而氣交則病合,有不可不明辨者。病殊者,在天氣則風為百病之長。其來微,則隨相剋為傳次,必遍五臟而始烈;其來甚,則不由傳次而直中,唯體虛之人,患始不測焉。在地氣則濕為下體之患,其來微,則足跗腫大,然得所勝亦旋消;其來甚,則害及皮肉筋脈,以漸而上攻,亦唯陽虛之人,勢始騰越焉。兩者一本之天,一本之地,病各懸殊,治亦異法者也。病合者,天之氣入于筋脈,地之氣亦入于筋脈,時乎天氣勝,則筋脈張而勁焉;時乎地氣勝,則筋脈軃而緩焉。兩者其源雖異,其流則同,交相醞結,蔓而難圖者也。先生房中之風,始雖不可知,然而所感則微也。至若濕之一字,既以醇酒厚味而釀之于內,又為炎蒸嵐瘴而襲之于外,是以足患日熾。雖周身筋脈舒展,亦不自如,究竟不若足間晝夜掣痛,瘡瘍腫潰,浸淫無已也。夫春時之風也,夏時之濕與熱也,秋時之燥也,叁時之氣,皆為先生一身之患者也。而一身之患,又惟一隅獨當之,亦良苦矣。設內之風濕熱燥不攘,足患其有寧宇乎?所可嘉者,惟冬月寒水司令,勢稍末減。而醫者不識此意,每投壯筋骨之藥酒,以驅其濕。不知此治寒濕之法,惟冬月病增者方宜。豈以風濕熱濕而倒行逆施,寧不重其困耶?況乎先生肺脈勁大,叁四日始一大便,雖冬月亦喜形寒飲冷,而不嘗近火,何所見其為寒濕也哉?所以孫真人大小竹瀝等方,風濕熱燥寒五治之藥具備,籠統龐雜,后人全不知用。若識此義為去取,則神而明之之事矣。然則不辨證而用方者,幾何而不誤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轉載】祖國醫藥學針炙之真蒂+濕門單方針灸
傷寒雜病論義疏卷五之辨濕病脈證并治第七
御纂醫宗金鑒.卷十八
經方解說之麻黃加術湯
金匱~剛痙,柔痙,腳后跟開裂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绥县| 休宁县| 合水县| 绩溪县| 怀安县| 灵宝市| 右玉县| 梓潼县| 宜宾县| 全椒县| 万宁市| 碌曲县| 大余县| 潞西市| 宿州市| 宣恩县| 长葛市| 会理县| 太谷县| 公主岭市| 临泽县| 乳山市| 紫阳县| 土默特右旗| 沙河市| 胶南市| 郁南县| 高台县| 民丰县| 奉化市| 荥阳市| 临夏县| 墨竹工卡县| 涪陵区| 和政县| 贺州市| 清涧县| 九龙城区| 肇源县| 新乐市| 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