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
八味降壓湯(周次清)
[組成] 何首烏15克 白芍12克當歸9克川I芎5克炒杜仲18克黃芪30克黃柏6克鉤藤30克 [功能] 益氣養血,滋陰瀉火。 [主治] 凡表現為陰血虧虛,頭痛、眩暈、神疲乏力,耳鳴心悸等癥的原發性高血壓病,腎性高血壓以及更年期綜合征、心臟神經官能癥等,均可用本方治療。 [用法] 先將藥物用適量水浸泡1小時左右,煎兩次,首煎 10一15分鐘,以只留藥物的易揮發成分;二煎30_50分鐘文火。煎好后將兩煎混合。總量約250一300毫升,每日 1劑,每劑分2— 3次服用,飯后2小時左右溫服。 ‘ [方解] 高血壓病的病因不一,發展到一定程度,其基本病機是陰陽失調。營血虧虛,血行不暢。因而方用首烏、白芍、杜仲養其陰血;芎、歸行其血滯;陰血的滋潤有賴于陽氣的溫煦,故用黃芪益氣配陽以助陰;“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而后瀉其陽以和之”,黃柏、鉤藤之用意就在于此。全方合伍,使腎有所滋,腦有所養,肝有所平,從而達到肝養風熄,血壓得降的目的。 [加減] 伴失眠、煩躁者,加炒棗仁30克、夜交藤30克、梔子9克;便稀苔膩、手足腫脹者,加半夏9克、白術12克、澤瀉30克;大便干燥加生地30克、仙靈脾18克;上熱下寒、舌紅口干、面熱、足冷,加黃連5克、肉桂5克。 [按語] 本方系根據日人大敬節之經驗方“八物降下湯”化裁而來。 高血壓病的發生發展變化,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不外肝的氣 血失和,脾的升降失司,腎的陰陽失調。就一般情況而言,高血壓病初期大多始于肝,進而影響脾,最后歸結于腎,形成腎陰不足,肝陽上亢的高血壓病。本病之頭痛、眩暈、心悸、脈弦等陽亢的實證為標象,而陰血虧虛為本質。血壓增高的實質,是由器官供血不足而造成的,動脈血壓的維持,原是為了“血主濡之,以奉生身”,保證體內各個器官正常血液的供求平衡,尤其心、腦、腎最為重要。治療高血病不能單純求之降壓藥物,用時則降,停藥則升,首先要供給重要器官所需的氣血,才能達到降壓的目的,即所謂“欲奪之,先予之。”使周身氣血“升已而降,降已而升”,有規律地運行不息,達到“陰平陽秘”的動態平衡,血壓才能穩定于正常范圍。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八味降壓湯就能起到這種作用,從而取得顯著的療效。 附周次清簡介:生于1925年,山東省青島市人,現為山東中醫學院教授。周氏自幼隨族伯學醫,1957年參加山東省中醫研究班,1958年調入山東中醫學院。周氏從醫40余年,擅長內科疾病的治療,尤對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具有頗深造詣,并有獨到之處。 通訊地址:山東中醫學院附屬醫院。郵碼:250012。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