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養陰利咽湯(張贊臣) [組成] 大白芍9克川百合10克南北沙參(各)10克 天花粉9克 白桔梗4.5克生甘草2.5克嫩射干4.5克 [功效] 滋養肺胃,清熱利咽。 , [主治] 陰虛喉痹(慢性咽喉炎)。 (用法] 水煎服,日一劑。 (方解] 咽喉是肺胃之門戶,肺胃陰虛往往引起喉痹,,出現咽部異物梗阻感,咽紅干燥作痛,音啞等證候,故方中滋養肺胃陰液之南北沙參、川百合、天花粉等就成為治療本病的主藥;而桔梗、甘草、射干乃治咽喉部位之要方要藥;方中白芍一味,雖不入肺胃二經,而其味苦酸,與甘潤之品相配,可增加斂陰養津之力。此外,治療陰虛喉痹要避免使用辛燥傷陰耗津之品,益氣不可升陽,健脾不用溫燥,這對素體陰虛者,尤應注意,故用藥總在甘寒清潤,酸甘斂陰、養胃生津的范圍,以緩緩圖功。 [加減] 如喉頭無痰而音啞者,加玉蝴蝶、鳳凰衣、藏青果潤肺開音;頭暈目眩者,加櫓豆衣、嫩鉤藤、杭菊花以平肝益陰;兩目紅絲纏繞者,加粉丹皮、杭菊花涼肝明目;失眠者,酌加炙遠志、淮小麥、合歡花、忘憂草養心安神;胸悶者,加廣郁金,麩炒枳殼、野薔薇花理氣解郁開胸;痰粘喉頭,加川貝粉,地枯蘿、以清化痰熱;納少、腹痛者,加廣木香、土炒白術、臺烏藥理氣健脾和中;腎虛遺尿者,加益智仁、制首烏、山萸肉益腎養陰;大便干燥者,選加瓜蔞仁、制首烏、桑椹子滋陰潤腸通腦;咽部嫩紅、赤脈紋粗面色紅者,加粉丹皮、赤芍清熱涼血,并配制球黃青吹口散、珍珠、牛黃、薄荷葉、尿浸石膏(煅、水飛)、人中白 (水分)、老月石、天竺黃、川連、西瓜霜、冰片、飛青黛、生甘草、諸藥適量,共研極細末,吹喉。咽底壁結節色淡而肥厚者,加生苡仁、茯苓、澤瀉等淡滲利溫;對陰虛喉痹恢復期患者,常用 珠兒參、白桔梗、生甘草、嫩射干等藥適量,以開水泡,代茶常飲之,鞏固其療效。 [按語] 以咽部異物梗阻感、咽干、咽痛和聲音嘶啞乃是陰虛喉痹,亦即現代醫學所謂“慢性咽喉炎”相近似的主要臨床表現。咽部異物梗阻感,與“梅核氣”相近似,多由肝氣郁結所致。若兼有痰粘難咯或痰厚色黑成塊,則屬痰阻。咽干作痛之證,每于午后或夜間為甚者,多系陰液不足之故,應結合其它見癥進行辨癥,若語聲無力,動則氣急,屬肺陰虛挾有郁熱;兼見納少,食盾脘腹滿悶或大便溏瀉者,為脾胃失運,津液不得上承;見有頭暈目眩,兩目紅絲繚繞的,屬陰虛肝旺。聲音嘶啞者,多屬肺熱陰虧,亦有的兼見痰堵喉頭,為痰熱互阻所致。失眠者,為心神不寧。大便干者,為陰液不足,腑氣失于滋潤。至于咽紅總歸於火,不過其色暗紅者屬虛火,鮮紅者屬實火。紅點又稱“小瘰,赤脈又叫“哥密紋”。哥密紋粗而色鮮紅者,屬虛火與實火相參;紋細而色暗紅者為虛;小瘰細而色紅者屬虛火上炎;小瘰形大,斜視之如水晶泡狀,其色透明者,往往挾濕。若是咽底壁結節色紅.而高實者,為火盛;色淡而肥厚者,為痰濕內阻。這些對辨證用藥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