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腹痛1寒邪內阻:腹痛急暴。遇冷則甚,得溫則緩。怕冷,踡臥,口不渴。大便或溏薄,或秘結良附丸(【處方】高良姜500g 香附(醋制)500g )天香正氣散加減;干姜5克 紫蘇5克 烏藥5克 香附5克 高良姜5克 木香5克 延胡索5克 陳皮5克1.蛔蟲或大便有蛔病史,可加服烏梅丸,以安蛔止痛。2. 夏報感受寒濕,伴見惡心嘔吐,胸悶,納呆,身重,倦怠,舌苔白膩者,酌加藿香、蒼術、厚樸、白豆蔻、半夏等,以化寒濕,降逆和中。 變證 1。陰寒腹痛:癥見腹痛拘急,四肢不溫喜按喜溫,脈沉細,舌淡苔白等。治宜溫中理脾。方用附子理中湯加味。方中附子 回陽,干姜溫中,白術健脾,黨參、甘草補脾益氣,加木香行氣止痛。2.腎陽不足,寒邪內侵;癥見臍中劇痛難忍,喜溫喜按,四肢厥逆,脈沉細而遲等。治宜溫通腎陽,以祛寒邪。方擬通脈 四逆湯加味。方中重用附子以溫通腎陽,干姜、甘草溫脾陽而和中。加烏藥理氣止痛。.3.寒襲下焦,疏泄失常。癥見少腹拘急冷痛,肢冷,苔白,脈沉遲等。此下焦受寒,厥陰之氣失于疏泄所致。治宜暖肝散 寒。方以暖肝煎加減,如寒甚者加吳萸、干姜、附子等或用當歸四逆湯加減亦可。 .4。內外皆寒。癥見腹中冷痛,手足逆冷,而又有身體疼痛,或惡寒等。治宜溫經散寒,方用烏頭桂枝湯加減。方中烏頭溫 里,祛內寒而腹痛得止。桂枝湯解表以治外寒之身痛惡寒。可加香附、紫蘇之類以理氣散寒止痛。5。寒邪上逆,癥見腹中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等。治宜溫中降逆。方以附子粳米湯。方中附子溫陽以祛寒,半夏降逆 止嘔,粳米、大棗、甘草以和中。陰寒腹痛證:癥見腹痛拘急,四肢不溫喜按喜溫,脈沉細,舌淡苔白等。附子理中湯加味;炮附子9克 人參9克 甘草9克 白術9克 木香5克 砂仁5克 干姜9克 加減:1. 服藥后疼痛仍不緩解者,加高良姜、蓽茇、烏藥以溫中散寒,行氣止痛;2. 寒喜暖濕偏盛,伴見惡心嘔吐,胸悶納呆,倦怠身重,苔白膩者,加姜半夏、厚樸、藿香、蒼術、吳茱萸以溫中散寒, 化濕降逆;3. 兼風寒表證者,加桂枝、紫蘇、白芷、防風,去人參、干姜以散表寒;4. 夏暑之季咸邪者,加香薷、藿香、蒼術、佩蘭等以芳香化濕;5. 若大便不溏反秘結或大便不通者,此為寒邪夾積滯,加大黃以蕩除積滯。腎陽不足證:寒邪內侵證:癥見臍中劇痛難忍,喜溫喜按,四肢厥逆,脈沉細而遲等。通脈四逆湯加味;炙甘草6克 生附子8克 干姜9克(強人12克) 烏藥9克 1.面色赤者加蔥九根 2.腹中痛者,去蔥,加白芍6克; 3.嘔吐者,加生姜6克; 4.咽痛者,去白芍,加桔梗3克 如果利止而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9克。 寒襲下焦,疏泄失常證:癥見少腹拘急冷痛,肢冷,苔白,脈沉遲等。此下焦受寒,厥陰之氣失于疏泄所致。暖肝煎加減;當歸6克 茯苓6克 枸杞子9克 小茴香6克 肉桂3克(粉,沖服) 烏藥6克 沉香3克 生姜5片1.寒甚者,加吳茱萸、干姜、附子等以增其溫里祛寒之功;2.腹痛甚者,加香附以行氣止痛;睪丸痛甚者,加青皮、橘核以加強疏肝理氣之效。內外皆寒:癥見腹中冷痛拘急冷痛,手足逆冷,而又有身體疼痛,或惡寒等。烏頭桂枝湯加減;烏頭10克(包)桂枝9克 白芍9克 甘草6克 香附6克 紫蘇6克生姜9克紅棗12枚蜂蜜100克(包)寒邪上逆,癥見腹中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等。附子粳米湯;炮附子5克 半夏12克 甘草3克 紅棗10枚 粳米12克 寒積用大黃附子湯,【組成】 大黃(9克) 附子(12克) 細辛(3克) 還可用附子理中丸(處方】 附子(制) 100g 黨參 200g 白術(炒) 150g 干姜 100g 甘草 100g )和烏梅丸(烏梅300枚 細辛84克 干姜140克 黃連224克 當歸56克 附子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去皮)84克 人參84克 黃柏84克)若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脈沉緊--暖肝煎(〖組成〗 當歸二三錢(6~9g) 枸杞三錢(9g) 小茴香二錢(6g) 肉桂一二錢(3~6g) 烏藥二錢(6g) 沉香一錢(或木香亦可)(3g) 茯苓二錢(6g))(下焦受寒,厥陰之氣失于疏泄) 若腹中冷痛,手足逆冷,而又身體疼痛--烏頭桂枝湯(組成:烏頭12·5g,桂枝23·4g,白芍23·4g,甘草15·6g,大棗15g,生姜23·4g,蜂蜜1斤)(內外皆寒) 若腹中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組成制附子15克,半夏、甘草各10克,大棗10枚,粳米15克)(寒邪上逆)2濕熱壅滯:通腑泄熱 大承氣湯 組成】 厚樸(15-20克) 炒萊菔子(15-30克) 枳殼(15克) 桃仁(9克) 赤芍(15克) 大黃(9-15克) 芒硝(9-15克)腹痛劇烈,寒熱往來,惡心嘔吐大便秘結用大柴胡湯,組成;柴胡(12克) 黃芩(9克) 芍藥(9克) 半夏(9克) 生姜(15克) 枳實(9克) 大棗(4枚) 大黃(6克) 3飲食積滯:消食導滯 枳實導滯丸 [組成] 大黃9 枳實9 神曲10 云苓8 黃芩6 川連6 白術8 澤瀉6 輕癥用保和丸,處方: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茯苓各90克 陳皮連翹蘿卜子各30 克 4肝氣郁滯 柴胡疏肝散 組成:柴胡(6克) 陳皮(6克) 川芎(4.5克) 香附(4.5克) 枳殼(4.5克) 芍藥(4.5克) 炙甘草(1.5克) 腹痛腸鳴泄瀉用痛瀉要方 組成; 白術炒,三兩(90g) 白芍藥炒,二兩(60g) 陳皮炒,一兩五錢(45g) 防風一兩(30g)少腹絞痛,陰囊寒疝用天臺烏藥散組成: 天臺烏藥(12g) 、木香(6g) 、小茴香(6g) 、 青皮(6g)、高良姜(9g) 各半兩 , 檳榔二個(9g) 、川楝子十個(12g)、巴豆七十粒 (12g)。用法:上八味,先將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麩炒黑,去巴豆及麩皮不用,合余藥共研為末,和勻,每服一錢(3g) 5瘀血內停 少腹逐瘀湯 組成:小茴香(炒)7粒 、干姜(炒)0.6克 、延胡索3克、 沒藥(研)6克 、當歸9克 、川芎6克 、官桂3克 、赤芍6克、蒲黃9克、 五靈脂(炒)6克。 若有寒像 用膈下逐淤湯 【組成】靈脂6克(炒) 當歸9克 川芎6克 桃仁9克(研泥) 丹皮6克 赤芍6克 烏藥6克 玄胡索3克 甘草9克 香附4.5克 紅花9克 枳殼4.5克6中虛臟寒:腹痛綿綿,時作時止,喜熱喜按。饑餓及勞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減小建中湯加味;桂枝9克 白芍18克 炙甘草6克 生姜片9克 紅棗12枚 麥牙糖70克(另包)加減; 1.寒重者,加花椒溫中散寒; 2.便溏者,加白術健脾除濕; 3.氣滯者,加木香行氣除脹; 4.氣虛者,加黃芪、黨參補中益氣; 5.血虛者,加當歸溫養補血。 方中生姜可改用干姜,再加黨參、白術等,以增其溫中益氣健脾之力。若腹中攻痛不解,可加吳萸、 川椒、烏藥等,以溫中散寒,理氣止痛。1.氣虛偏重者,伴見倦怠懶言,頭暈目眩,舌質淡,體胖淡,體胖大,有齒痕,加炙黃芪、黨參、白術以補氣健脾;2. 血虛者,伴見面色黃萎黃或面色蒼白,心悸,加炙黃芪、當歸;3. 服藥后腹痛仍不緩解,方中加熟附子、干姜,去生姜;4. 若伴有惡心嘔吐者,用千金吳吳茱萸湯。5.可溫中補虛,通絡止痛并舉可加丹參、檀香、九香蟲等。若虛寒腹痛較重,嘔吐肢冷脈微--大建中湯;炒蜀椒5克 干姜12克 人參6克半夏6克 烏藥6克 砂仁5克 陳皮3克 飴糖50克(包) 1.腹痛脹滿者,加厚樸、砂仁; 2.寒甚而頭痛目眩者,加吳茱萸; 3.惡寒重者,加附子; 4.嘔吐甚者,加半夏。生姜; 5.口干者,加白芍;手足麻痹者,加桂枝。脾腎陽虛證:癥見腹中冷痛,怯寒肢冷,下利清谷,脈沉細等。桂附理中湯加減;炮附子9克 人參9克 甘草9克 白術9克 肉桂3克(粉,沖服) 干姜9克 血虛腹痛證:癥見腹中隱痛,面色萎黃,心悸眩暈,脈細無力,多有思慮過度或失血過多的病史。四物湯加味;酒當歸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白芍12克 炙甘草12克 黃芪15克 1.兼氣虛者,加人參、黃芪等以補氣生血; 2.瘀滯重者,加桃仁、紅花,白芍易為赤芍,以加強活血袪瘀之力; 3.血虛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吳茱萸等以溫通血脈; 4.血虛有熱者,加黃芩、丹皮,熟地易為生地,以清熱涼血; 5.妊娠胎漏者,加阿膠、艾葉等以血安胎。 若腹痛自利,肢冷脈沉遲者--附子理中湯熟附子9g,黨參15g,白術12g,茯苓12g,補骨脂15g,肉豆蔻6g,五味子,吳茱萸3g,厚樸10g,山藥30g,干姜6g,砂仁6g,黃柏炭9g,陳皮10g,甘草6g。 還可用溫脾湯,組成大黃(15克) 當歸(9克) 干姜(9克) 附子(6克) 人參(6克) 芒硝(6克) 甘草(6克)補中益氣湯,組 成:黃芪15克、人參(黨參)15克、白術10克、炙甘草15克、當歸10克、陳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棗6枚。加減:1、血不足-加當歸。2、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味子。3、肺熱咳嗽-去人參。4、嗌干-加葛根。5、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6、腦痛-加藁本、細辛。7、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8、有痰-加半夏、生姜。9、胃寒氣滯-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10、腹痛-加白芍、甘草。12、熱痛-加黃連。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14、咽痛-加桔梗。15、有寒-加肉桂。16、濕勝-加蒼術。17、陰火-加黃柏、加熟地、山藥。18、陰虛-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藥。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黃。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麥冬、五味,秋加麻黃、黃芩,冬加不去根節麻黃,天寒加干姜。21、泄瀉-去當歸,加茯苓、蒼術、益智。變化方:1、除當歸、白術,加木香、蒼術-名調中益氣湯,治脾胃不調,胸滿肢倦,食少短氣,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調中益氣湯,治氣虛多汗,余治同前。3、加蒼術倍分,半夏﹑黃芩各三分-名參術益胃湯,治內傷勞倦,燥熱短氣,口渴無味,大便溏黃。4、去白術,加草蔻、神曲、半夏、黃柏-名升陽順氣湯,治欱食勞倦所傷,滿悶短氣,不思食,不知味,時惡寒。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陽湯,治婦人經水不調,或脫血后食少水瀉。6、加黃柏、生地-名補中益氣加黃柏生地湯,治陰火乘陽發熱晝甚,自汗短氣,口渴無味。7、加白芍、細辛、川芎、蔓荊-名順氣和中湯,治清陽不升,頭痛惡風,脈弦微細。8、加羌活、防風、細辛、川芎-名調榮養?湯,治勞力傷寒,體熱,惡寒,微渴,汗出,身痛,脈浮無力。煎服法:姜三斤,棗二枚,煎。當歸四逆湯,【組成】當歸三兩(12克)、桂枝三兩(9克)、 芍藥三兩(9克)、 細辛三兩(3克)、 通草二兩(6克)、 大棗二十五枚(8枚、擘[bo])、 炙甘草二兩(6克)。黃芪建中湯配方:黃芪30克、白芍18克,桂枝、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棗6枚(擘)、膠飴(飴糖)30克。氣滯證:脘腹或脅下脹痛。痛處游走,或攻竄不定。痛引少腹。胸悶喛氣。惱怒憂慮而作,舌苔薄,脈弦或弦細。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6克 醋香附6克 川芎4.5克 白芍4.5克 枳殼4.5克(麩炒) 炙甘草1.5克 香附4.5克 1.若脅肋疼痛較甚者,酌加當歸、郁金、烏藥等以增強行氣活血之力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藥,脈象弦數者,酌加山梔子、黃芩、川楝子等以清肝瀉火。 腹痛加減:1.脅肋疼痛明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增其疏肝止痛之力;2. 竄痛明顯,攻沖不定,加木香、烏藥、沉香、郁金。3. 以助理氣止痛之功;痛引少腹睪丸者,加橘核、荔枝核、小茴香等以溫化少腹之氣。4. 腹痛,腸鳴,便溏者,加白術、陳皮、防風等,即取痛瀉要方之意。若腹脹悶痛,痛無定處,痛引兩脅或少腹,噯氣、矢氣則舒,情緒變動而發作,舌苔薄白或白,脈弦。木香調氣散加減;木香(另研)1.5克 烏藥 香附 枳殼青皮(各3克 砂仁1.5克 厚樸 陳皮各3克 官桂0.6克 撫芎 蒼術各3克 甘草0.9克加減:1. 肝郁較重,痛連兩脅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舒肝止痛;2. 內有郁熱,舌紅苔黃者,加黃芩、梔子、知母、黃柏。血瘀證:腹痛如針剌,痛處固定不移,痛而拒按。腹部脹滿。經久不愈,舌質紫暗,脈細澀。少腹逐瘀湯加減;炒小茴香7粒 炒干姜0.5克 延胡索3克 沒藥3克 川芎3克 官桂3克 赤芍6克 炒五靈脂6克 蒲黃10克 當歸9克 1.少腹脹甚,加莪術、青皮、木香; 2.少腹疼痛拒按,加姜黃、三棱、莪術; 3.虛寒甚,加附子。 加減。1. 若無寒邪凝滯之征,本方可去肉桂、干姜,加香附,枳殼、木香等以理氣止痛(即氣行則血行之謂)。2. 跌仆創傷成瘀者,加紅花、澤蘭以散瘀破血。3. 術后絡脈損傷,粘連作痛者,可加蜣螂(焙微黃為末另服),或加丹參,王不留行等,以通絡逐瘀。 瘀結于腹證:癥見腹中或脅下積塊,疼痛拒按,或腹大堅滿,舌質紫黯,脈沉澀等。治宜消瘀散結。膈下逐瘀湯加減;五靈脂6克 川芎6克 牡丹皮6克 赤芍6克 烏藥6克 延胡索3克 甘草9克 桃仁9克 紅花9克 香附6克 枳殼6克 當歸9克 1.臨床見瘀血重痛劇,加乳香、沒藥、全蝎、蜈蚣等; 2.刺痛,加川芎、三棱、莪術; 3.寒證,加桂枝、干姜等; 4.濕熱證,加茵陳、黃芩、澤瀉、茯苓、薏苡仁等。 加減:病人少腹疼痛為主者,改投少腹逐瘀湯。濕熱積滯證:腹痛突然,持續加重,或陣發劇痛。腹部脹滿,拒按。口中干苦,身熱,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調胃承氣湯;大黃12克 炙甘草6克 芒硝12克腹痛加減:1. 濕熱者,伴見口渴不欲飲者,身熱,苔黃膩,加薏苡仁、豆豉、黃芩、梔子以清化濕熱瀉火;2. 暑濕之季發病者,可用黃連香薷飲;3. 肝郁化火引起者,加金鈴子散。4.下后改用調理脾胃之劑善后。熱積成癰證:小腹右側急痛拒按,連及脘腹,壓痛點始終在小腹右側),或見發熱嘔吐,腹壁拘急或口渴喜冷飲,。黃牡丹皮湯加;大黃12克 牡丹皮3克 桃仁8.5克 冬瓜仁12克 敗醬草10克 紅藤10克 連翹10克 芒硝8克(包)單方驗方 1.小茴香9克,烏藥6克,水煎服。適用于寒痛。 2.五靈脂9克,蒲黃9克,研細末,醋、水各半,煮透,連渣服之。適用于血瘀腹痛。 3。萊菔子15克,廣木香5克,共研細末開水燉服。適用于氣滯腹痛。 4。吳茱萸3克,木香2.5克,研末,開水沖服。適用于氣滯腹痛。 5.艾葉5克,香附10克,肉桂3克,水煎服。治虛寒腹痛。 6.黃芪工5克,甘草6克,水煎服。治氣虛腹痛。 7。蔓荊子15克(炒),研細末,開水送下。適用于熱痛。 8.黃荊樹子(曬干) 10克,炒研細末和紅糖沖服。適用于食積腹痛。 (二)外治法 1.硫黃,吳茱萸各6克,大蒜適量,搗和,涂敷臍中。適用于寒痛。 2.皮硝30"--'90克,打碎,布包敷于痛處或臍部。適用于因食滯濕熱而引起的腹痛。 3.白胡椒研細末,以少許納入臍中,外貼膠布。適用于感寒腹痛。 4。苦瓜藤葉10片,洗凈搗爛敷少腹痛處或用梔仁20粒、胡荽菜一兩,搗爛外敷少腹痛處。此法適用于腹部熱痛。 (三)針灸療法 1。寒邪內積;針中脘、關元,足三里,公孫。隔鹽灸神闕。 . 2。脾陽不振:針刺用補法,并灸。取脾俞、胃俞、中脘、氣海、章門、足三里等穴。 3。飲食停滯;針刺用瀉法,取中脘、天樞、氣海、足三里、內庭等穴。單驗方 (1)寒積腹痛 ①生姜lOg,大棗6枚,艾葉9g,紅、白糖各15g,水煎服。 ②生姜5片,紅糖60g,沏姜糖水加白酒少許,溫服。 ③胡椒12粒,研成細末,開水送服。 (2)氣滯腹痛 陳皮lOg,青皮6g,炒萊菔子15g,水煎服。 (3)血瘀腹痛 延胡索15g,當歸lOg,水煎服。 (4)食積腹痛 ①焦山楂12g,陳皮6g,神曲9g,萊菔子6g,水煎服。 ②雞內金3個(炙酥),研成細末,1天分2次服完。 ③山楂lOg,炒焦成炭,外呈黑色,內深黃色,研細末,加紅糖,.開水沖調。待溫1次服下。 (5)熱郁腹痛 炒蔓荊子15g,研細末,開水送下。 (6)治腹痛不可忍 芍藥、當歸等分為末,每服10g,水2碗,煎成50~lOOml,溫服。 (7)一切腹痛,不論虛實寒熱皆效。 小麥稈燒灰,地上出火氣,將麻布包之,滾水淋汁,一服立止。3.食療方 (1)寒痛 ①茴香粥:小茴香10~15g,粳米50~lOOg,紅糖15g。先煎小茴香取汁、去渣,入粳米、紅糖煮為稀粥。 ②干姜粥:干姜lOg,粳米lOOg,蔥白2莖,紅糖適量。先將干姜入砂鍋煎半小時,再入蔥白、粳米、紅糖同煮粥。 (2)熱痛 ①加味石膏粥:生石膏lOOg,番瀉葉5g,粳米lOOg。先將生石膏煎汁,取汁去渣,番瀉葉用開水泡,用石膏煎液與粳 米同煮為粥,再調入番瀉葉浸泡液,日服2次。 ②番瀉葉飲:番瀉葉lOg,開水浸泡后代茶飲用。 ⑧西瓜汁:取西瓜瓤擠汁,適量頻頻飲。 ④加味郁李仁粥:郁李仁10--15g,粳米lOOg,西瓜汁或梨汁適量。先將郁李仁搗爛,水研絞取藥汁,或搗爛后煎汁 去渣,加入粳米同煮為粥,兌入西瓜汁或梨汁服用。 (3)虛痛 姜棗飲;干姜5~10g,紅棗10枚,飴糖30g。將干姜、紅棗共煎,去渣取汁,再調入飴糖, 稍煮片刻即可,日分2次調服。 (4)氣滯痛 ①砂蔻散:砂仁、白蔻、廣木香各等份,共研細末,白糖水溫沖服,每日3次,每次5g。 ②荔香散:荔枝核lOg,木香5g,紅糖少許。將荔枝核煎取汁,木香研末并與紅糖共調入汁中。 (5)血瘀痛 桃仁粥:桃仁10-~15g,粳米100g。先將桃仁搗爛如泥,加水研汁去渣,同粳米煮為稀粥食用。 . (6)食滯痛 ①山楂神曲湯:山楂15g,神曲15g,共煎湯服。 ②加味曲末湯 神曲15g,谷芽、麥芽各lOg,枳實lOg,共煎湯服。4.藥物外敷及局部用藥 (1)寒痛 ①艾葉6g,生姜6g,花椒6g,諸藥共搗碎,用酒炒,敷于臍上。 ②食鹽60g,炒熱,裝在布袋內,熨肚臍周圍。 ③花椒30g,蔥白1撮,鹽30g,麩皮250g,共炒熱,布包乘熱敷熨痛處。 (2)食積熱痛 皮硝30-~60g打碎,布包敷于痛處或臍部。 (3)氣滯痛 萊菔子120g(打碎),生姜60g(切碎),蔥連根須5009(切碎),白酒1杯,上藥用鍋炒熱,布包好,遍熨腹部,一般先由 上而下,由左至右,冷則換之。 (4)急腹痛 取本人頭發燒灰存性,研末5g,不拘時酒下,隨即以白芥子研末少許,水調封臍中,汗出而愈。 (5)腹痛,或寒或熱或食積、血瘀不辨,藥不能施者 生姜2000g,搗碎炒熱,布袱2塊各包姜一半,熱鋪上,候熱氣蒸熨,冷即易之,勿間斷。如姜炒枯,加酒炒,須痛止方已 (6)熱痛 苦瓜藤葉lOg,梔子仁20粒,胡荽末50g,洗凈搗爛,敷腹部疼處或臍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