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85面神經麻痹

85面神經麻痹

面神經麻痹是以顏面表情肌群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常見病,也稱為面癱。本節介紹的是貝爾氏麻痹,系指臨

床上不能肯定病因,不伴有明顯其他體征或癥狀的單純性周圍面神經麻痹。本病的特殊表現是起病急驟,不少患者臨睡時

毫無異常,但晨起盥洗時忽覺不能喝水與含漱,或者自己并無異常感覺,系為他人所察覺。面癱的典型表現是患側口角下

垂,健測向上歪斜,上下眼瞼不能閉合,發生飲水漏水、不能鼓腮吹氣等功能障礙。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病因不明,也可能由于某種病毒感染,使神經鞘膜發生炎癥、水腫;也可能是因寒冷引起營養面神經的

血管痙攣,導致神經的缺血和毛細血管的損害,而發生水腫;或因風濕性面神經炎、莖乳孔內的骨膜炎引起面神經腫脹、

受壓、血循環障礙而致病。此外,也有人認為與遺傳及血管壓迫等因素有關。

本病具有突然發作的病史與典型的周圍性面癱癥狀,診斷開不困難。根據味覺、聽覺及淚液檢查結果,還可以明確面神經

損害部位。如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口角下垂,不能鼓氣,則病變可能發生在莖乳以下;如伴有聽力改變、味覺改變

和淚腺分泌減少,則病變可以發生在面神經管。

現代醫學對本病的治療可分急性期、恢復期、后遺癥期三個階段。急性期主要是控制炎癥水腫,采用激素、阿斯匹林、紅

外線照射等;慢性期主要是使神經傳導恢復和加強肌肉收縮,采用維生素B1、B12、菸酸、地巴唑等;后遺癥期指2年后仍

不能恢復者,必要時可進行手術治療。

中醫學稱本病為“口僻”,俗稱“吊線風”。《醫學綱目·口眼歪斜》云:“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歪斜,亦有無半身不遂

而歪斜者。”本病的產生主要由于正氣虧損,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中脈絡,經氣流注失常,氣血痹阻,經筋

失于濡養,縱橫不收而致。風邪入侵尚有寒熱之分。《諸病源候論》云:“偏風口  歪是體虛受風,風入于夾口之筋也。

足陽明之筋,上夾于口,其筋偏虛而風因乘之,使其經筋急而不調,故會口歪僻也。”辨證時需區分表虛與表實,治療當

以祛風通絡,養血和營為主。除中藥內服及外敷,針灸療法、推拿療法在本病的治療中亦經常應用。


1.[處方名稱]面癱丸


[功能主治]功能祛風通絡,行氣活血,滌痰。主治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處方組成]白附子30克、僵蠶30克、鉤藤30克、蟬蛻30克、海風藤30克、防風30克、川芎27克、制馬錢子9克。上藥共為

細末,煉蜜為丸,每丸6克。每日3次,每次1至2丸。

重癥及久病患者,在癱側面部找出具有麻、脹、痛感比應點,用單手拇指先按后揉,使其發熱,并練習癱瘓面肌隨意運動

,每日5至6次,每次10至15分鐘。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病程最短2天,最長1年半,平均47.2天。痊愈15例,顯效7例,好轉6例,無

效2例。治愈率為50%,有效率為93.3%。有效病例中,一般在服藥5至7天見效。痊愈療程最短9天,最長108天,平均36天


[處方來源]馬青云等。


[處方備注]本方以祛風通絡、行氣活血為主,兼入滌風痰之品,對“風邪外襲,風邪入中”類型較為適宜,因此對本虛標

實之急性患者療效較好,但對病程長、久病不愈、以虛證為主者療效較差


2.[處方名稱]牽正湯


[功能主治]功能祛風解表,通經活絡,填補元氣。主治面神經麻痹。


[處方組成]全蟲9克、蜈蚣2條、僵蠶9克、細辛3克、桂技9克、白附子6克、川芎9克、當歸9克、白芷9克、羌活9克、防風

9克、黃芪15克、丹參15克、甘草6克、蔥白3節為引,每日晚飯后煎服1劑。

服藥前蔥白生吃,可加面部穴位透刺拔罐療法。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128例,其中左側76例,右側52例。總有效率為98.7%,服藥3至20劑。


[處方來源]河南睢縣中醫院聶漢云(胡國慶)


3.[處方名稱]加味麻附細辛湯


[功能主治]功能祛風散寒,除濕通絡。主治面神經麻痹。


[處方組成]麻黃10克、附片10克、細辛6克,  苡仁20克、白術30克、黃芪30克、當歸15克、生赭石15克、甘草5克,水煎

服。


[辨證加減]風勝者加防風10克,僵蠶10克;寒勝者去當歸、黃芪,加桂枝10克、羌活6克;濕勝者加蒼術15克、防己12克

;病程久者可選用全蝎、牡蠣、白芍、石決明、木賊、地龍、烏梢蛇等。


[療程療效]治療132例,痊愈118例,占89.4%;好轉11例,占8.3%;無效3例,占2.3%。


[處方來源]四川渠縣臨巴區衛生院余立中(胡國慶


4.[處方名稱]面癱散


[功能主治]功能通經活絡,祛風散寒,益氣養血。主治面神經麻痹。


[處方組成]白附子10克、川芎10克、當歸10克、鉤藤10克、浙貝母10克、防風10克、全蝎6克、羌活6克、蟬蛻6克、甘草6

克、地龍6克、僵蠶6克、天麻12克、蜈蚣5條。將上藥研成細末,每次5克,每日3次,開水沖服。


[辨證加減]虛證宜加益氣之品;實證可加疏風祛濕之藥,并可配合針刺治療。


[療程療效]治療30例,病程在2年以上者3例,3個月以內者27例。痊愈26例,好轉3例,無效1例。服藥時間最長2個月,最

短10天。


[處方來源]四川瀘定德成醫院范述方(胡國慶)


5.[處方名稱]蒲氏番蜜膏


[功能主治]功能通經消腫止痛。主治面神經麻痹。


[處方組成]番木鱉500克,加水3600毫升,煮沸20分鐘,趁熱刮去外皮,取凈仁切片置瓦上文火烘酥,研篩為細粉,白蜜

調為稀糊狀,文火煎熬15分鐘,待溫備用。

將藥膏涂患側面部(向左邊歪斜涂在邊,向右邊歪斜涂左邊)。厚約0.2厘米(口眼都不涂),用紗布覆蓋,每日換藥1次。搽

藥處3-5日發生奇癢,6-8日出現丘疹,9-14日若疼痛劇烈,則為向愈之兆,即可停藥,慎勿受風寒。取膏2日后再凈面,

黑垢處每日擦鮮人乳3次,3至7日膚色復原。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224例,痊愈199例,占88.85%;好轉18例,占8.04%;無效7例,占3.12%.總有效率為96.88%。


[處方來源]諸成炎。


[處方備注]番木鱉又名馬錢子,苦寒有毒,具有散血熱、消腫、止痛功效。藥理研究證明是有松弛肌肉作用


本病又稱“面神經炎”或“貝爾麻痹”:中醫稱“口眼歪斜癥”。是一種急性非化膿性的莖乳突孔內的面神經炎。病因不

明,特征為一側面表情肌發生急性麻痹.
1 . 簇蓼鱔血治面神經麻痹
[方劑]蔟蓼草(又名叢枝蓼、火紅辣蓼、辣蓼)、鱔魚血各適童。
[制用法]將蔟蓼草搗爛,取一半炒熱備用。然后將鱔魚血涂布于患側面部(如左側口眼歪斜涂右側面部,右側涂左側),

待鱔魚血干后,即將炒過與未炒過的蔟蓼草混合拌勻敷在涂有鱔魚血的部位,每天換l次,直到痊愈:一般在敷藥10--20

分鐘后,患側面部即有牽拉感,用藥一天癥狀即有所減輕。治療短的3天,長的7--8天,一般為5天。
[療效]治療25例,除1例因用藥第2天自動放棄治療外,其余24例全部治愈。
[驗證]林、,女,56歲。口眼歪斜已7天,經中藥大秦艽湯、牽正散及西藥治療無效。診見:口眼右斜,左眼不能閉合,

眼淚外溢,口涎淋漓不斷,語言失利,前額皺紋消失。用上方治療,首次敷藥20分鐘,患側面部即出現強烈牽拉感,連用

5天,病愈。隨訪6年,無復發。
2 .小續命湯加味和外敷巴豆治面神經麻痹
[方劑]肉桂末2--6 克(沖服),附子、麻黃各4克,川芎6克,黨參、白芍、杏仁、防風、黃芩、防己、白附子各10克,

甘草5克,細辛3克,蜈蚣3條,地龍15克,陳巴豆(1--2 年內藥效最好)10--13克。
[制用法]內服藥水煎服。藥渣趁熱用兩層紗布包敷熨患處,涼后加熱再熨,反復多次。用藥后最好睡覺,以利發揮藥效。

外敷藥巴豆去殼搗爛如泥狀(勿放水、油等物),按患者手心大小捏成餅狀,置于患側手心外,外蓋敷料后繃帶固定。24

小時后將巴豆餅翻轉再敷24 小時,48 小時后將巴豆餅取下搗爛,再做成餅狀,再敷24小時,共3晝夜。敷藥處一般有發

癢、發熱、起.泡,甚至沿手臂到頸項、面部脹痛,眼瞼浮腫等反應,均屬正'常,無須處理。反應太大可將敷藥取下,

反應很快減輕消失。若過后病未好轉,可按原法再敷1次,治療期適當休息。
[療效]治療500例,痊愈443例,顯效34例,好轉8例,無效15例。
[驗證]李xx ,男,58歲,1983年4月27日診。4天前發現口眼歪斜,服中藥3 劑未效。檢查:口眼鼻嘴唇等明顯左側歪斜

,右眼瞼裂變大,右口角下垂。診為周圍性右側而神經麻痹。照以上方法,服藥5劑后痊愈。
3 .蒲氏番蜜膏治面癱
[方劑]番木鱉(即馬錢子)500克,白蜜適量。
[制用法]將番木鱉加水3600毫升,煮沸20分鐘,趁熱刮去外皮,取凈仁切片置瓦上文火烘酥,研篩為細末,白蜜調為稀糊

狀,文火煎熬15分鐘,待溫備用。將藥膏涂患側面部(向左邊斜涂右側,向右邊斜涂左側),厚約0.2 厘米(口、眼部不

涂),用紗布覆蓋,每日換藥1次。搽藥處3--5 天發生奇癢,6 --8 天出現粒疹,9--14 日若疼痛劇烈,則為病愈先兆,

即可停藥。
[療效]治療224例,痊愈199例,好轉18例,無效7例。
[驗證]任xx ,女,3 歲,1977年10月3日診。患者于半年前高熱后,次日發現口眼斜,迭經治療無效。觀右眼閉合不全,

口向左斜,苔淡白,指紋淡紅微沉。用蒲氏番蜜膏外涂,每天更藥l次,7次痊愈。隨訪6年,一直正常。
[備注]患者慎勿受風感寒,停止搽藥2天后再洗臉,黑垢處每日擦鮮人乳3次,3--7天后膚色復原。據《中藥大辭典》載:

“馬錢子苦寒有毒… … 并治面神經麻痹,重癥肌無力。”本藥有通絡止痛,治麻痹癱瘓之功,白蜜外用有解毒之效,故

本方對面癱有卓效。
4 .面癱方治療面癱
[方劑]當歸、川芎各10克,蜈蚣3條,蟬蛻、甘草各6克,鮮地龍10條(焙干酒炒同煎),烏附片(先煎30分鐘)、防風、

鉤藤、僵蠶各13克
[制用法]上藥加水煎3次,分3次溫服,每天1劑,飯后服。
[療效]均單服上方治療24例,治愈20例,無效4例。無效4例中,1例腦瘤患者除口眼喝斜外,伴有同側視力減退,頭痛有

跳痛感,呈陣發性發作,時有嘔吐,服本方18劑無效,后經某醫院X 線攝片檢查確診為顱內惡性腫瘤,施行手術治療無效

而死亡;2例由化膿性中耳炎所致,經當地醫院治療無效,來我處求治,服本方5劑無好轉,后中斷治療;另1例病程己達3

年之久,來我處診治1次,服藥3劑無效。治愈20例中,1例因表虛自汗加黃茂一味,另1例由于中風偏癱口眼斜用本方合用

補陽還五湯加茯芩外,其余均未作加減,服本方治愈者最多12劑,最少3劑。
[驗證]郭xx ,男,58歲,農民,1977年8月3日就診。當天下午覺頭暈,突然撲倒在地,扶起后先覺右側手足不能動,隨

即面部肌肉有跳動感,口眼向右側歪斜,神識清楚。檢查能合作,語言稍有不利,尚能少量飲食,舌質淡、苔白厚膩,脈

沉滑。觀其脈癥,病位仍在經絡,未見閉脫之象,證屬風痰閉阻經脈,痰濁上擾清空。治用面癱方合補陽還五湯加味。處

方:黃芪、茯芩、烏附片、防風、僵蠶、鉤藤各13克,桃仁、赤芍、當歸、川芎各10克,紅花、蟬蛻、甘草各6克,地龍

10條。共服12劑,口眼斜恢復正常,右側癱瘓肢體功能基本恢復,能參加輕體力勞動,生活能自理。
5 .馬蓖散貼穴治面癱
[方劑]馬錢子5粒,蓖麻子10粒。
[制用法]將兩藥去殼取仁,粉碎為末,均勻混合后,用0.2克涂在小塊傷濕止痛膏中央,貼在患側。第1次貼翳風、頰車穴

;隔日貼聽宮穴、地倉穴,就此4 穴輪換。
[療效] 治面癱有奇效。
[驗證]賈xx ,女,15歲,1983年10月3日診。面部疼痛,瞪目不閉,露齒流淚4 余;眼、口角左斜。用“馬蓖散”貼穴,

4次痊愈。
 
6 .強肌熄風湯治療面神經麻痹
[方劑]炙黃芪30克,炒白術30克,懷山藥30克,當歸30克,桂枝6克,大青葉30克,牛蒡子10克,制膽星6克,制半夏10克

,全蝎1克,娛蛤l克,僵蠶暺10克,水蛭3克,蟲3 克,廣地龍10克,蜂房3克,白芷10克,粉甘草30克,制馬錢子0.3克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3次分3次服。3周為1個療程。后期可配丸服。
[功效]強肌通絡,熄風化痰。
[驗證]鄭x ,男,39歲,干部。兩個月前某日晨起洗漱時,突覺右側:臉部麻木,口角下垂,面部斜向左側。經服藥、針

灸治療不見好轉,進食時右側齒頰間隙常滯留殘渣,口水頻流而來就診。檢查口眼向左側斜,前額皺紋消失,右眼裂變大

,鼻唇溝平坦。誘其發笑,口眼斜尤為明顯,鼓腮吹氣,右側口角漏氣,脈弱,苔少舌紅,血壓12.0/8.00kPa (

90/60mmHg )。診為面神經麻痹。證屬氣虛風襲,痰癖阻絡。擬用強肌熄風湯:炙黃芪、炒白術、懷山藥、當歸、大青葉

、粉甘草各30克,川桂枝、制膽星各6克,牛芬子、制半夏、似蠶、廣地龍,白芷各10克,水蛭、蜂房、庶(下面加個蟲

字)蟲各3克,蜈蚣(研末分3次沖服)。上方服10劑后,病側面肌癱瘓好轉。再服10劑,口眼及面部基本正常,唯發笑時

仍有輕微斜。續以原方配丸劑內服以善后。1年后隨訪,諸癥悉除,未留遺患。
[備注]治療本病,余認為當以補為主,以攻為輔,補以益氣養血,意在強肌,攻以通絡祛風,要在舒筋。但止痙藥應當慎

用,向以白附子、防風之類治療本病,然此二藥止痙作用強,故余以桂枝溫經通陽代之防風,牛勞子祛風解毒消腫代之白

附子。從吹’冷風而發病,桂枝溫經通陽不可少,從病理見有面神經水腫,牛蒡子等可消腫、解毒、燥濕化疾之品亦不可

少,方中用了其· 它消腫解毒、化痰通癬藥,也正是圍燒此病機;至于外教藥,余以為僅能作為輔助治療之用,而且較

為煩瑣,若方便,可選其一輔以用之,不便則棄而不用。但湯方依然為本病的主用療法,故本病患者,全憑湯劑堅持守方

服藥,終獲滿意療效。
7 .相反藥方治面癱
[方劑]半夏、全瓜簍、川貝母、白蘞、白及、川烏各10克,白附子9克、白芥子12克。
[制用法] 上藥共研成細末,加陳米醋濕炒熱,裝人用2層紗布做的袋內“即可。取上藥袋敷于面部健側(左歪敷右側、右

歪敷左側),.繃帶包扎固定。待藥涼后,再炒再敷。
[功效]祛風、濕經、通絡。
[驗證]據多次臨床驗證,效果很好,一般3--7日即愈。
[備注]引自1982 年《河南中醫》(5)。本方不適用于腦血管意外和其它腦部疾患引起的面癱。
8 .復方天牛膏治面癱
[方劑]天牛蟲286克、川芎、當歸各500克、黃連600克、黃丹360克。
[制用法]將天牛蟲研細過120目篩備用。再將川芎、當歸、黃連與食用植物油2500ml ,同置鍋內煎枯,除渣濾過,熬至滴

水成珠,另取黃丹,加人油內攪勻,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人天牛蟲粉攪勻,分攤于紙上即得。每張藥膏重2 克,

含天牛蟲粉:0.2 克,料可制1450張。同時取患側聽宮、下關、翳風為主穴,頰車、太陽、大椎穴為配穴。選定穴位后,

將膏藥加濕熔化,每個主穴貼1 張,配穴視病情加減。每5天更換l次,為1療程。總療程不超過35天。
[功效]疏風活血,通經活絡。
[驗證]治療315例,痊愈率為78.41% ,有效率95.24%。無效15例,顯效35例,好轉18例。
[備注]引自1995年《江西中醫藥》。
9 .治 膏治面癱神效
[方劑]牙皂、潮腦各30克,麝香0.3克。
[制用法] 將牙皂研為細末,與潮腦、麝香同研和勻,加麻油適量,調和成糊狀,裝瓶備用。用時取上藥膏適量,于臨睡

前涂敷。先用溫肥皂水洗凈患側面部,再將上藥敷于地倉至下關穴之間,寬約1橫指,用紗布固定。次日清晨取下。每天l

次,至愈為度。
[功效]祛風通絡。
[驗證]治療3例,均痊愈。
[備注]引自1956年《上海中醫藥雜志》(10)。
8 .復方天牛膏治面癱
[方劑]天牛蟲286克、川芎、當歸各500克、黃連600克、黃丹360克。
[制用法]將天牛蟲研細過120目篩備用。再將川芎、當歸、黃連與食用植物油2500ml ,同置鍋內煎枯,除渣濾過,熬至滴

水成珠,另取黃丹,加人油內攪勻,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人天牛蟲粉攪勻,分攤于紙上即得。每張藥膏重2 克,

含天牛蟲粉:0.2 克,料可制1450張。同時取患側聽宮、下關、翳風為主穴,頰車、太陽、大椎穴為配穴。選定穴位后,

將膏藥加濕熔化,每個主穴貼1 張,配穴視病情加減。每5天更換l次,為1療程。總療程不超過35天。
[功效]疏風活血,通經活絡。
[驗證]治療315例,痊愈率為78.41% ,有效率95.24%。無效15例,顯效35例,好轉18例。
[備注]引自1995年《江西中醫藥》。
9 .治 膏治面癱神效
[方劑]牙皂、潮腦各30克,麝香0.3克。
[制用法] 將牙皂研為細末,與潮腦、麝香同研和勻,加麻油適量,調和成糊狀,裝瓶備用。用時取上藥膏適量,于臨睡

前涂敷。先用溫肥皂水洗凈患側面部,再將上藥敷于地倉至下關穴之間,寬約1橫指,用紗布固定。次日清晨取下。每天l

次,至愈為度。
[功效]祛風通絡。
[驗證]治療3例,均痊愈。
[備注]引自1956年《上海中醫藥雜志》(10)。
10 .附烏散治面癱
[方劑]熟附子、制川烏各15克,乳香30克。
[制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分成8 --10包,備用。用時每取上藥末1 包,加生姜末3 克拌勻,用開水調成糊狀,即可使用。

先囑患者用熱生姜生擦患處,擦至局部充血為好,再將上藥糊狀敷患側(上至太陽穴,下至地倉穴),寬約3公分。用紗

布敷蓋,膠布固定。并囑患者用熱水袋熱敷。每天換藥1次,至愈為度。
[功效]溫經、散寒、通絡。
[驗證]治療15例,病程2個月至半年以上。半年以內者,一般連續用藥5--10,半年以上者,用藥15天痊愈。
[備注]引自1974 年《 新中醫》(l)。
11 .天地膏治面癱
[方劑]天麻、南星、鉆地風、白僵蠶、白及各7.5克、巴豆5粒(去皮)、鮮生姜500克。
[制用法]上藥(前6味)共研細末,用生姜搗汁調和成膏,備用。用時取上藥適最,貼于患者面部健側(右歪貼左,左歪

貼右),外以紗布蓋上,膠布固定,7--8 小時即可取下,每天換藥1次。
[功效]溫經散寒,祛風通絡。
[驗證]治療450例,病程1周至5年。一般1劑即愈,有效率達90%以上。
[備注]引自1981年《黑龍江中醫藥》(4)。敷藥后皮膚發癢,局部教藥處可能出現瘡疹,不必用水洗。以防感染。注意

防止藥物流入口、耳、鼻、眼內。7天內需避風


面癱秘方


 川北名老中醫蒲仕林有家傳秘方。組成:番木鱉500 克,加水3500毫升,煮沸20分鐘,趁熱刮去外皮,取凈仁切片置瓦

上文火烘酥,研篩為細末,白蜜調成稀糊狀,文火煎熬15分鐘待溫備用。用時將藥膏涂患 側面部,向左渦斜涂右側,向

右渦斜涂左側,厚約0.2公分。口眼部不涂,用紗布覆蓋,每天更換一次。用藥反應:涂藥處3-5日發生奇癢,6-8日出現

疹 粒,9-14日若出現明顯疼痛則為向愈之兆,可以停藥。功效能通絡止痛。治療面癱效果奇特。

治面神經麻痹(面癱)妙方

1大秦艽湯

【來源】金·張潔古《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歌訣】大秦艽湯羌獨防,芎芷辛芩二地黃,

石膏歸芍苓甘術,風邪散見可通嘗。

【組成】秦艽90克,甘草60克,川芎60克,當歸60克,白芍60克,石膏60克,獨活60克,羌活30克,防風30克,黃芩30克,白芷30克,白術30克,生地30克,熟地30克,茯苓30克,細辛15克。

【用法】上藥研為粗末。每服30克,水煎服。現多用飲片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酌減。

【功效】祛風養血,清熱通絡。

【方解】本方所治乃風邪初中經絡之證。風中經絡,氣血痹阻、所以口眼斜、舌強不能言語、手足不能運動。所謂“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是指本證各經風癥均可見到而言。方中秦艽宣透外達,祛風通絡;羌活散足太陽膀胱經風邪,白芷散足陽明胃經風邪,川芎散足少陽膽經風邪,細辛、獨活散足少陰腎經風邪;防風散足太陰脾經風邪,此六味藥相伍,能搜散一身上下諸經風邪。外風為病,每多正氣先虛,而后風邪乘襲,且風藥辛燥,極易耗傷血,故佐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當歸、白芍、熟地和營養血;風為陽邪,最易化熱,營血不足,化熱尤速,故又佐黃芩、石膏、生地泄熱降火,清氣涼血。諸藥相配,既散風邪,又益氣血,兼以和營清熱,俾風邪去,氣血充,經絡通暢,筋脈得養,則手足自然靈活,口眼斜、舌強語澀亦除。

【主治】風邪初中,癥見口眼斜、舌強不能語言、肢體不利、煩熱、口苦、苔黃者。可用于面神經麻痹、腦血管意外(輕癥)、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等病癥。

【加減】原書注稱:“如遇天陰天寒,加生姜3片煎,如心下痞,加枳實3克煎,春夏時,加知母2克”。現臨床如見無熱證,去黃芩、石膏;主要表現為口眼斜者,加全蝎、僵蠶;筋脈拘攣為主者,加木瓜、威靈仙。

 

2愈風丹

【來源】金·張從正《儒門事親》

【歌訣】愈風丹用芍川芎,僵蠶桔梗制南星,

辛羌麻防甘全蝎,朱砂白芷明天麻。

【組成】芍藥15克,川芎15克,炙僵蠶15克,桔梗15克,細辛15克,羌活15克,麻黃30克,防風30克,白芷30克,天麻30克,全蝎30克,甘草9克,制南星15克,朱砂15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約6克)。每服1丸,日服3次,開水送服。現多用飲片水煎服,各藥用量適量。

【功效】祛風化痰,解痙止痛。

【方解】方用羌活、防風、白芷、麻黃祛除風濕;南星、僵蠶、天麻、桔梗、甘草化痰祛風,通絡止痛;川芎、芍藥和血脈;全蝎、細辛止痹痛;朱砂養心安神。合而用之,共奏祛風化痰,解痙止痛之功。

【主治】痹痛寒熱交作、筋骨疼痛、手足拘攣、麻木不仁、中風口眼斜、半身不遂。可用于面神經麻痹、血管神經性頭痛,顳頜關節紊亂綜合征,破傷風、神經炎、神經損傷、風寒濕性關節痛、肩臂痛、腰腿痛及中風后遺癥等病癥。

 

3正容湯

【來源】明·傅仁宇《審視瑤函》

【歌訣】正容湯能正儀容,羌活附子青防風,

秦艽半夏白僵蠶,瓜草松節膽南星。

【組成】羌活、白附子、防風、秦艽、膽南星、白僵蠶、制半夏、木瓜、甘草、黃松節各等份。一方去松節,加茯神木。

【用法】上藥共為粗末。每次取50克,水煎2次,分服。現多用飲片水煎服,各藥用量適量。

【功效】祛風化痰,解痙通絡。

【方解】方中羌活、防風、秦艽祛風解表、舒筋解痙;白附子祛風痰;膽南星、僵蠶、半夏化痰祛濕;木瓜、松節舒筋活絡;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口眼歪斜、視物不清、眼瞼下垂或不能閉合等癥,皆因風邪外襲,痰濕阻絡所致。本方所用藥物,均針對病因而設,故能獲效,較之于“牽正散”更勝一籌。

【主治】口眼斜、儀容不正、苔薄白或薄黃。可用于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亨特氏綜合征等病癥。

【加減】若見面部肌肉痙攣,加蜈蚣、全蝎、地龍;面部肌肉疼痛,加乳香、沒藥、虎杖根;舌有瘀斑、頭面部刺痛者,加紅花、赤芍、延胡索;局部皮膚麻木者,加丹參、當歸、雞血藤。

 

4牽正散

【來源】宋·《楊氏家藏方》

【歌訣】牽正散治口眼偏,白附僵蠶全蝎研,

每服3克熱酒下,絡中風痰此可蠲。

【組成】白附子、僵蠶、全蝎(去毒)各等份。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每服3克,日服2次,熱酒送服。外用:用生姜汁調敷患處。也可用飲片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

【功效】祛風化痰,解痙通絡。

【方解】方中白附子、白僵蠶祛風痰,解痙攣,且白附子善除頭面之風,僵蠶化痰,祛絡中之風;配以全蝎,祛風止痙,三藥合用,力專效著。更用熱酒調服,以助藥勢,直達頭面受病之所。

【主治】中風面癱、口眼斜等癥。可用于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中風后遺癥、小兒麻痹后遺癥,以及原因不明的偏癱、麻木、抽搐等多種神經系統病癥。

【加減】臨床應用時,加蜈蚣、天麻祛風止痙,則功效更佳。

【附記】方中白附子、全蝎為有毒之品,用量不宜過大。

 

5不換金丹

【來源】清·《成方切用》

【歌訣】不換金丹白附防,天麻芥穗薄荷葉,

僵蠶羌活藿香葉,甘芎烏頭與蝎梢。

【組成】荊芥穗30克,甘草30克,防風30克,天麻30克,僵蠶30克,薄荷葉90克,羌活15克,川芎15克,白附子15克,烏頭15克,蝎梢15克,藿香葉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服45克,細嚼,用清茶或酒送服。外用:取丸酒化,外涂患處。

【功效】祛風化痰,解痙通絡。

【方解】方用荊芥穗、防風、羌活祛風散邪;配以白附子、僵蠶、蝎梢、天麻化痰熄風,解痙攣;川芎活血祛風;烏頭溫經散寒,祛風除濕;薄荷葉、藿香葉、芳香通竅,清涼解暑。合而用之,共奏祛風化痰,熄風解痙之功。

【主治】面癱、口眼歪斜。

【附記】若因肝腎陰虛、肝風內動引起的中風口眼歪斜,則非本方可治。

 

6加味牽正散

【來源】焦樹德《方劑心得十講》

【歌訣】加味牽正白附僵,蝎葛荊防辛蜈蚣,

蘇木紅芷穿山甲,另用芥子涂患側。

【組成】白附子6克,白僵蠶10克,全蝎9克,白芷9克,葛根10~15克,荊芥穗6~10克,防風10克,蜈蚣2~3條,蘇木12~18克,紅花10克,細辛3克,炙山甲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另用白芥子細末,以濃茶水調為稀糊狀,攤在紗布上,貼于患側。貼前先在口腔患側頰內黏膜上,用針尖挑之出微血,一般是令病人張口,沿患側上齒挑三針(前、中、后各1針);沿下齒邊挑三針,上下齒中間邊挑三針。然后在患側面部貼攤有白芥子末所調稀糊的紗布(紗布可按面型預先剪好)。一般宜在晚上貼,至后半夜藥力已無,則可棄掉。每晚或隔1晚1次。

【功效】祛風化痰,熄風解痙,通絡止痛。

【方解】方取白附子性辛散而驅頭面遊風;白僵蠶性氣輕清上走頭面,咸能軟化痰濁,辛能驅散風邪,配白芷、葛根、荊芥穗、防風增強驅風解痙之功;全蝎為治風要藥,有小毒,可破風痰結滯,合以蜈蚣熄風解痙之力尤著;佐以蘇木、紅花活血祛風;細辛、山甲通絡止痛。合而用之,共奏祛風化痰,熄風解痙,通絡止痛之功。曾用此方治療許多顏面神經麻痹病人,大部分患者能完全治愈,無后遺癥。

【主治】面神經麻痹。

【附記】內外合治,效果頗佳。外用貼后如皮膚有起泡或破皮處,可等皮膚長好后再貼。再貼時可將其白芥子糊調稀些,攤薄些,以免再破皮膚。一般說內服上方,外貼此粉末,約1~2周即可明顯見效。1個月左右可漸痊愈。要注意,最好是內服湯藥外貼白芥子粉同時并用,這樣可提高療效,如再配合針灸每周2~3次,則見效更快。

治面神經麻痹(面癱)秘方

19.1 牽正四物合劑

【來源】印會河,《中醫內科新論》

【組成】白附子12克,僵蠶9克,全蝎6克,生地、赤芍各15克、川芎9克,當歸15克,桑枝50克,絲瓜絡9克,雞血藤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祛風活血。

【方解】方中以白附子去頭面之風;僵蠶祛經絡之風,全蝎熄風解痙;以生地、赤芍、當歸、雞血藤、川芎、桑枝、絲瓜絡活血祛風通絡。合而用之,共奏祛風活血之功。

【主治】面神經癱瘓。

【加減】面麻痹甚者,加蘇木9克;并以醋炒白附120克,盛于布袋之中,乘熱熨麻痹之處。

【療效】多年使用,療效頗佳。

【附記】凡顏面神經麻痹,癱瘓出現之口眼歪斜,以及半身麻痹,半身疼痛,半身冷暖,半身汗出等中醫所稱之中絡證,率先用此,效果良好。

 

19.2 二石復正湯

【來源】王季儒,《肘后積余集》

【組成】生石膏20克,石決明30克,麻黃1克,細辛2克,僵蠶9克,全蝎3克,白附子2克,蟅蟲3克,生穿山甲6克,桑寄生30克,威靈仙10克,龍膽草6克,羚羊角粉0.6克(分沖),活絡丹1粒(分吞),蘇合香丸1粒(分吞)。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肝熱、熄肝風、驅風散寒、活血通絡。

【方解】方中麻黃、細辛以驅表皮之風寒,輕可去實,用量不能過多,僵蠶、全蝎、白附子為牽正散,為治口歪專藥,但白附子燥熱上升,用量亦不宜多,蘇合香丸開閉以驅風寒,活絡丹通絡而治麻痹。惟以上諸藥多為辛溫燥熱之品,故重用石膏、生石決明以清鎮之;龍膽草、羚羊角粉清肝熱而熄風;穿山甲、蟅蟲、桑寄生、威靈仙活血通絡,合之共奏清肝熱、熄肝風、驅風散寒、活血通絡之功。

【主治】顏面神經麻痹。

【療效】余每以此方治顏面神經麻痹,頗有捷效,一般服7劑見效,30例痊愈。

 

19.3 復正散

【來源】程爵棠,《臨床驗方集》

【組成】白附子15克,全蝎6克,白僵蠶、川芎、干地龍、明天麻、雙鉤藤、雞血藤、膽南星、丹皮各9克,防風、白芍各15克,蜈蚣2條,甘草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貯瓶備用。每日3次,每次服3~6克,溫開水送服。若病重者改用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祛風化痰、熄風止痙、活血通絡。

【方解】面癱多因風邪中絡所致。蓋風邪中絡,必先有“肝風內動之相召”,大抵外風乘虛而入,二風相搏,阻遏經絡,郁而生痰,痰氣交結,氣機失暢,內痰壅滯,“風性善行而數變”,其性主動,故證見口眼歪斜證。治宜祛風化痰,熄風止痙,活血通絡。方中君以白附子,善清頭面之風痰;臣以全蝎、蜈蚣、地龍搜風通絡,熄風止痙;且蜈蚣還有良好的舒筋活絡,軟化血管的作用;合地龍、全蝎其功甚著;佐以防風祛風解痙,僵蠶、膽南星善祛經絡之風痰;天麻、鉤藤平肝熄風,化痰止痙;丹皮、雞血藤、白芍、甘草、川芎活血通絡,緩急止痛,又川芎為血中氣藥,善行氣活血,開郁搜風,并引諸藥上行,直達病所,故兼之為使。諸藥合用,共奏祛風化痰、熄風止痙、活血通絡之功。

【主治】面癱(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癥見口眼歪斜、半面麻痹、面頰痛、咀嚼食物不自如、眉毛不揚、眼瞼不能閉合、溢淚、口角流涎、鼻唇溝變淺、口淡泛味、苔薄白、脈弦緊。

【療效】本方使用30多年,治驗甚多,療效卓著,如以1975年~1985年治療50例為例,用藥5~10天,均告痊愈。

【附記】據臨床長期觀察,本方對于單純性面癱,或因中風后遺所引起的面癱,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19.4 蜈蚣朱砂散

【來源】王應萱,《陜西中醫》(2)1991年

【組成】蜈蚣18條,朱砂9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分為18包,每日服3次,每次服1包,用防風15克,煎湯送服。小兒用量酌減。6天為1療程。

【功用】益氣祛風、搜風通絡、止痙。

【方解】方中蜈蚣除風攻毒,善搜經絡之風毒,朱砂通血脈益精神,能增蜈蚣搜風之效;更佐防風煎湯以益氣祛風,3味合用,藥簡力宏而效彰。

【主治】面癱。

【療效】自1970年以來,多獲良驗。據有詳細病歷記載的141例臨床療效觀察,有效率達96.4%,治愈率達84.4%。

【附記】長期的臨床實踐,認為影響面癱療效的因素有:①氣血不足,可加黃芪30克煎湯送服;②瘀血停積,可加當歸、紅花、川芎各5~6克煎湯送服;③肌肉萎縮,可加黃芪60克以上煎湯送服,如此隨證加用引藥,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

 

19.5 烏附星香湯

【來源】李仲愚,《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制川烏、制白附子、制南星、木香各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1日3次,飯后服。制川烏,制白附子、制南星應先煎1小時,待藥液不麻口后再加其他藥物煎10分鐘即可。

【功用】祛風散寒,通經活絡。

【方解】面癱,面痛,中風偏癱,痹證等疾病,其病因病機都是由于感受了風寒。如《張氏醫通》中說:“面痛……不能開口言語,手觸之即痛,此是陽明經脈受風毒,……自凝滯而不行。”《素問·痹論》也說:“風寒濕之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本方中制川烏、制白附子、制南星都是辛溫之品,有祛風通絡、散寒止痛、燥濕化痰作用;木香以助理氣通經,四藥配伍,相得益彰,并可以此方作基礎,隨證加減。

【主治】面癱,面痛,中風偏癱,痹證等。

【加減】血虛者加當歸、川芎、生地、白芍(即四物湯)以養血祛風;有瘀血阻滯者加桃仁、紅花、赤芍、丹皮以活血祛瘀;筋脈痙攣抽搐者加僵蠶、全蝎、蟬衣、蜈蚣以熄風止痙;有熱者加金銀花、連翹、黃芩、黃連等以清熱;有氣虛者加黃芪、潞黨參、白術等以益氣;頭昏,眩暈者加鉤藤、桑葉、菊花、草決明以清利頭目;大便秘結者加酒川軍、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以潤腸通便。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甚佳。對寒痰瘀血痹阻經絡者有卓效。

【附記】本方是李氏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自制有效方劑。臨床上廣泛適用于面癱、面痛、中風偏癱、痹證等疾病,均能收到滿意的效果。筆者臨床驗證有良效。本方對體質虛弱患者慎用。

 

19.6 疏風通絡湯

【來源】雍履平,《腦病辨治》

【組成】荊芥、防風、全蝎、制南星、甘草各6克,白芷、白附子、白蒺藜、烏藥、豨薟草、僵蠶各10克,當歸、白芍、玉竹各3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疏風通絡。

【主治】面癱。

【加減】病重者加蜈蚣3克;熱重者加黃芩、鉤藤、蟬蛻各10克;風寒偏盛者加桂枝;體虛氣弱加黨參30克。

【療效】屢用效佳。一般5劑見效,30余劑可愈。

【附記】亦可用本病專方——新加牽正散:白附子、全蝎、僵蠶、牛蒡子、天麻各10克,蜈蚣2克,川芎、當歸、白芍各30克,可改散為湯,水煎服,日服1劑,2周為1療程。風寒重,加防風、白芷各6克;血虛甚加雞血藤30~60克;痰濕加陳皮6克。屢用有效。

 

19.7 正顏湯

【來源】焦樹德,《名醫秘方匯萃》

【組成】荊芥、防風各9克,全蝎6~9克,白僵蠶10克,白附子6克,蜈蚣2~3條,白芷10克,鉤藤20~30克,葛根12克,桃仁、紅花各10克,炙山甲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散風活絡,化痰解痙。

【方解】方中以荊芥祛散皮里膜外之風,且兼入血分;防風宣表祛風,兼散頭目滯氣,共為主藥;全蝎入肝祛風,善治口眼斜;白僵蠶祛風化痰,其氣輕浮,善活面齒咽喉等上部之風痰結滯;白附子祛風燥痰,引藥力上行,善治面部百病,合全蝎、僵蠶為治口眼斜(名方牽正散);再配白芷芳香上達,入陽明經(其經絡走頭面部)散風除熱;鉤藤祛風舒筋,清心涼肝;蜈蚣祛風止痙,以加強藥力之效。共為輔藥;葛根輕揚升發,入陽明經,解肌開腠,以利風邪外達,桃仁、紅花活血散結,以奏“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效,共為佐藥;炙山甲通行經絡,引藥直達病所為使藥。諸藥相合,共奏散風活絡,化痰解痙之功,善治顏面不正,口眼斜之有效方劑。

【主治】顏面神經麻痹(面癱)。

【加減】兼偏頭痛者,加生石決明20~30克(先煎),蔓荊子10克,川芎6~9克;舌苔黃,口鼻發干,咽部微痛,口渴者,加生地、玄參各15克;急躁易怒,胸脅悶痛,脈弦數者,加炒黃芩、香附各10克,生白芍12克;大便干結,數日一行者,加全瓜蔞30克,酒軍3~6克,枳實10克。

【療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面神經炎治驗
 
朱進忠
1.不審病因,不察脈證,但求驗方,其病難治
苗××,男,54歲。
左側口眼喁斜3個多月。醫診面神經炎。先用西藥、理療治療1個多月不效,后又配合針灸、中藥牽正散等
治療1個多月效果亦不夠顯著。審其除左側口眼喁斜,左眼不能完全閉合,口不能鼓氣,喝水吃飯從口角漏出
外,并見舌苔薄白,脈浮弦緊而數。綜合脈證,思之:脈浮緊者,風寒客表也;數者,熱也;弦者,肝脈也。
綜合脈證,乃風寒客表,寒郁化熱也。又思:其雖有化熱之象,然緊浮之脈仍在,實風寒閉郁較甚之故也。正
如仲景《傷寒論》所云:“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當以辛溫解表。處方:僵蠶10克,蟬蛻10克,菊花10
克,川芎10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細辛4克,白芷10克,薄荷6克,甘草6克,羌活10克。
某醫云:牽正散亦辛溫祛風之劑,為何不效?答曰:牽正散由全蝎、白附子、僵蠶三藥所組成,從其組成藥
物的性味功用來看的確如你所說是一個辛溫之劑,祛風之劑,但是這種說法頗有些勉強,因為嚴格來講,全
蝎、僵蠶主要是熄風而不是祛風,也就是說牽正散疏散之力很小,若風寒閉郁于表者實難有效;而芎菊茶調散
者,川芎、防風、細辛、羌活、白芷均辛散疏解表邪之藥,故風寒閉郁者尤宜用之。正如《素問.至真要大
論》所說,不但要善于“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
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
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而且要“適事為故。”芎菊茶調散之用之者,就在于適于風寒客表也。
服藥1劑,面頰、口角、眼瞼發僵發緊之狀大減;繼服3劑,口眼喁斜之狀消失,愈。
2.但求驗方,不審脈證,不知隨證,治之乏效
賀××,男,40歲。
右側口眼喁斜5個多月。醫診面神經炎。先用西藥、理療治療3個多月,不但不效,反見加重,后又配合中
藥牽正散、烏藥順氣湯加減、針灸2個多月,亦無明顯改善。細審其證,除口眼喁斜之外,并見經常口苦口
干,舌苔黃白,脈弦滑,寸脈尤甚。綜合脈證,思之:脈弦者,寒也,肝也;滑者,痰也,熱也。合之與癥,
乃痰火內擾為本,風寒外客為標也。.治宜化痰瀉火以治本,疏風散寒以治標。處方:黃柏10克,蒼術10克,
制南星10克,桂枝10克,防己10克,威靈仙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龍膽草10克,羌活10克,白芷10
克,川芎10克,神曲10克。某醫云:此方乃丹溪先生之上中下痛風方也,吾未聞其能治偏風也?答曰:此方確
系丹溪為濕熱痹證所設之方。然余觀其藥味,一方面有除濕熱之二妙散;二有化痰瀉火之南星、龍膽草、黃
柏;三有活血通絡之桃仁、紅花、桂枝;四有祛風散寒之羌活、威靈仙、白芷、桂枝。綜合諸藥觀之,本方瀉
火而不甚涼,疏風而不甚散,實有祛邪之中,寓有調其氣之意,故用于寒熱、表里夾雜之證尤宜。今本病脈證
合參,實屬痼疾與新感同存,寒熱與表里同在之證,故采本方予之。又牽正散、烏藥順氣湯主為風寒外客而
設,不可用于夾雜之證,故投本方也。
服藥4劑,口眼喁斜明顯好轉,眼、口均亦能閉合。再審其脈弦大緊數。綜合脈證,思之:脈弦大緊數
者,氣陰兩虛,風邪郁表之脈也。治宜補氣養陰,疏風解表。處方:黨參10克,甘草6克,黃芪15克,當歸6
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神曲10克,黃柏10克,葛根15克,蒼術15克,白術10
克,升麻10克,澤瀉10克,服藥6劑,愈。
某醫云:此東垣清暑益氣湯也。清暑益氣湯者,東垣用于傷暑,鞠通之用于暑溫,未聞其能治口眼斜也,
為何先生用于口眼喁斜?答曰:本病之發生于夏季微感風寒之后,故前用上中下痛風方,今風寒與痰熱均己蠲
除,而氣陰兩虛之脈已顯露于外,清暑益氣湯者,既補氣陰,又祛暑邪,故采用之。此即仲景“觀其脈證,知
犯何逆,隨證治之”之義也。
3.固于驗方,不求脈證,不審病機,延誤病期
蘇××,女,35歲。
右側口眼斜3年多。醫診面神經炎。先以西藥、理療治療半年不效,繼又配合中藥牽正散、烏藥順氣湯、
補陽還五湯、再造丸、大活絡丹,針灸等治療數年,亦無明顯效果。細審其證,除右側口眼斜,右眼不能閉
合,右側口角不能鼓頷,吃飯、喝水外漏外,并見頭暈頭痛,心煩失眠,舌苔薄白,脈弦細。綜合脈證,思
之:脈弦細者,血虛也。合之于證,乃血虛生風,筋脈失養也。治宜養血潤筋,柔肝熄風,處方:天麻10克,
菊花10克,鉤藤15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熟地15克,薄荷3克。
服藥10劑,口眼斜大減,審其右眼已能閉合,右口角已不流飯、漏水;繼服40劑,愈。
某醫云:補陽還五湯、牽正散、再造丸、大活絡丹均為治療口眼喁斜的名方、名藥,針灸亦被諸醫稱為治
療口眼斜之妙法,然余用之卻不效,其故何也?答曰:補陽還五湯為補氣活血之方,牽正散為祛風化痰之方,
針灸為活絡之法,這些方法都各有其各自的適應證,今本證脈弦細,為血虛不能養肝之證,故只可養血,不可
補氣,不可溫經,不可太活血,否則不效也。今重用四物湯之養血柔肝,再佐平降熄風之品,即在于養血也。
 
4. 膠執驗方,不察脈證,不審病機,不知隨證,延誤病期
趙××,女,33歲。
左側口眼斜8個多月。醫診面神經炎。先予西藥、理療治療3個多月不效,后又配合針灸、按摩、中藥牽正
散、補陽還五湯、再造丸等治療半年多,亦不見好轉。細審其證,除左側口眼Ⅱ咼斜,不能鼓頷,不能閉眼,
吃飯、飲水均外漏外,并見頭暈頭痛,心煩失眠,時或心悸,煩熱上沖,沖則汗出,口苦口干,左臂憋脹,舌
苔黃白,脈弦緊。綜合脈證,思之:脈弦者,肝脈也;緊者,寒也,結滯不化也。合之于證,此乃肝郁氣結
也,寒飲內郁,郁而化熱,上熱下寒,心腎失交之證也。治擬疏肝理氣,辛升苦降,交通心腎。處方:柴胡10
克,半夏10克,黨參10克,黃芩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棗5個,桂枝10克,茯苓15克,大黃3克,龍骨
15克,牡蠣15克。
服藥6劑,左側面頰發緊感好轉,繼服10劑,口眼喁斜明顯改善,眼可閉合,咀嚼食物正常,口角已不漏
飯、漏水,繼服20劑,愈。
某醫問:用驗方而不驗,用不治此證之方而反愈,其何故也?答曰:面癱者,筋脈弛緩不收所致也,筋者,
肝之所主也,今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者,乃以治肝膽之方治肝膽所致之病也,實屬正治,非不治此病之方治本證
也。至于為什么驗方不驗,依余之見,乃藥不對癥所致耳。
5.但求驗方,不分寒熱,證藥不符,久久不效
張××,女,29歲。
左側口眼斜3個多月。醫診面神經炎。先用針法、中藥牽正散加減不效,后又用灸法、烏藥順氣湯加減而
更甚。審其證見左側口眼喁斜,眼不能閉合,口不能鼓頷,吃飯、喝水即從口角流出,頭暈頭痛,口干咽燥,
舌苔薄白,脈浮數。綜合脈證,思之:脈浮者,病在表也;數者,熱也。合之于癥,乃風熱客于表也。擬用疏
散風熱為方。蟬蛻10克,僵蠶10克,片姜黃10克,大黃3克,防風10克。
服藥2劑,諸證大減;繼服10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云:牽正散、烏藥順氣湯治口眼喁斜,我久已知也,然用之卻不效,而升降散用于口眼喁斜吾未聞
也,請師明示。答曰:升降散用于治療口眼斜吾亦聞所未聞也,而桑菊飲用于口眼斜卻有明示耳。已故名老中
醫秦伯未先生在給我們講課時即曾介紹此種經驗。其后又經數十年的臨床探索才知其要點耳。經驗證明口眼斜
之病主要分兩大類,其一為風寒型,此類較多,可根據情況分別采用牽正散、烏藥順氣湯、川芎茶調散。其二
為風熱型,此類較少,可根據情況分別采用桑菊飲、升降散。兩型病久者可形成傳經,風寒型者常向少陽經發
展形成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而風熱型者則多向傷陰傷血發展形成血虛風動的麻菊散證、陰虛風動的鎮肝熄風
湯證、羚羊鉤藤湯證、杞菊地黃丸證。本病之用升降散者即因其為風熱外客耳。

 

名醫名方---菊青葛根湯

        張秋才,男,出生于1945年。河北省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河北省第二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善治內科常見病及急重疑難癥,對腦血管病及某些神經系統疾病有獨特造詣,旁通婦、外、兒、皮膚、針灸諸科。主編或參編醫學著作兩部。發表醫學論文30余篇,獲省市科技進步獎8項。  

  組成  菊花15克,葛根15克,大青葉30克,防風10克,白芷10克, 蟬蛻10克,僵蠶1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


  功效  清熱解毒,疏風通絡。


  主治  面神經炎,癥見卒然口?,眼瞼閉合無力或不能閉合,患側鼻唇溝變淺或消失,額紋消失,或伴耳后疼痛,后期或治療不當可見面部痙攣。

  用法  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2次飯后服用。

  方解  面神經炎屬于中醫“面癱”的范疇,俗稱吊線風,屬外風中絡之證。根據其臨床表現,本病多有夜臥當風的病史,而一旦發病,則眼口俱癱。《金匱要略》謂:“賊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僻不遂。”指出本病的病機特點是絡脈空虛,賊邪外襲所致,造成的病癥主要表現為“緩”。病邪的主要特點總是熱毒、風毒。本方以菊花、葛根、大青葉清熱解毒為君,善解絡脈之熱毒。防風、白芷、僵蠶、蟬蛻祛風通絡為臣。川芎理氣活血為佐。甘草調和諸藥,解毒調味為使。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疏風通絡之功。


  加減  本方服藥1~2周,癥狀開始緩解,即可加入黃芪15克,當歸10克,以益氣養血。耳后痛甚可加柴胡10克,黃芪10克,以疏解少陽。口咽干燥或舌紅少苔,屬邪熱傷津或素體陰虛,可加天花粉15克,石斛15克以增液養陰。面部抽搐可加入白附子10克,全蝎10克,赤、白芍各10克以熄風解痙。


        臨床運用  不論任何季節得此病即可用本方,可不配合其他任何療法及藥物,但須識證準確。勿將腦中風面癱當做本病或把本病當做腦中風治療,此種誤診誤治臨床十分常見。其實鑒別并不難,腦中風面癱尚伴有舌歪,亦無眼瞼不能閉合及額紋消失等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面神經麻痹,口眼歪斜,神效方。
治面神經麻痹(面癱)秘方
面神經麻痹偏方
面癱(二.1)
面癱(面神經麻痹)治用小續命湯加味神效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州市| 油尖旺区| 体育| 芷江| 蒲江县| 思南县| 昌江| 施甸县| 长治市| 黑水县| 洪江市| 蒙城县| 连云港市| 德庆县| 峨山| 巨野县| 错那县| 乐东| 镇江市| 达尔| 确山县| 安宁市| 枝江市| 延津县| 大荔县| 开远市| 龙州县| 石泉县| 自治县| 泸水县| 垣曲县| 双江| 错那县| 乐昌市| 靖远县| 什邡市| 巴南区| 法库县| 青冈县| 沾益县| 淳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