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痢疾,古稱腸辟、滯下。為急性腸道傳染病之一。臨床以發熱、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膿血為主要癥狀。若感染疫毒,發病急劇,伴突然高熱,神昏、驚厥者,為疫毒痢。痢疾初起,先見腹痛,繼而下痢,日夜數次至數十次不等。多發于夏秋季節,由濕熱之邪,內傷脾胃,致脾失健運,胃失消導,更挾積滯,醞釀腸道而成
1.烹鴨肝治痢疾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治痢疾、泄瀉。
[處方組成]鴨肝l具,蔥、姜、鹽、食油各少許。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鴨肝切片,按常法加油及調料烹炒。日服2次,連服2日可愈。
2.榛仁陳皮治噤口痢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和胃。用治噤口痢,即痢疾癥見 不能進食或食即嘔吐。
[處方組成]榛子仁、陳皮各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榛子仁磨成細粉。每服5克,用陳皮煎好的湯 送服,每日3次。
3.大蒜治痢疾腸炎
[功能主治]殺菌解毒。用治痢疾、腸炎腹瀉。
[處方組成]大蒜l頭,白糖2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大蒜去皮切細末,用白糖拌和。每日早晚各1次,飯前吞服,連用7~10天。注如系菌痢,同時用大蒜液灌腸則效果更佳。注如系團痢,l司時用大蒜液灌腸則效果更佳。
4.豬膽汁泡綠豆治痢疾腸炎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治紅白痢疾、腸炎腹瀉。
[處方組成]豬膽l個,綠豆l0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綠豆碾碎,研成粉末。把綠豆粉納入豬膽汁內浸泡多日。首次服l克,以后減半。每日3次,溫開水送下。
5.馬齒莧綠豆湯解毒止痢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治痢疾、腸炎。
[處方組成]馬齒莧200克(干品50克),綠豆10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洗凈后共煎湯。頓服,連用3或4次
6.蕹菜根湯清熱止痢
[處方組成]蕹菜(甕菜、空心菜)根200克。
[處方備注]煎服水
7.燒鯽魚肉末調胃實腸下氣
[功能主治]行水消腫。用治腸胃病嘔吐、瀉痢下血等。
[處方組成]鯽魚、瘦豬肉末、鹽、醬油、味精、食油、蔥末、姜末、白糖、料酒、醋各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鯽魚去鱗、鰓及五臟,洗凈控水,用少許鹽腌入味。瘦肉末放人醬油、味精拌勻后填人魚腹內。沙鍋上火,倒入食油燒至八成熱,下放好餡的魚輕炸一下撈出。鍋留少量底油,放蔥姜末熗鍋沖入醬油,加開水,再放鹽、味精、白糖、料酒、醋,下魚,以大火燒開,然后改小火燉20分鐘即成。酸甜可口,順氣開胃。
8.高粱霉燒酒治痢疾
[功能主治]燥濕,收斂,止血。用治痢疾、腹瀉。
[處方組成]高梁霉、白酒各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高梁霉(俗稱烏霉、灰包)。在高梁吐穗時,剪取其霉,放陽光下曬干,輕輕將霉粉彈落,加白酒(以老白干為佳)拌勻。用開水沖服。
9.姜糖茶飲治痢疾腹瀉
[功能主治]殺菌、收斂。用治赤白痢疾、急性腸炎及其他腹瀉。
[處方組成]鮮姜6克,紅糖30克,細茶l5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以沸水沖約半碗,待泡濃時一次飲,連飲2次。病重者可上、下午各飲l劑,l劑沖泡2次。
10.橄欖膏治細菌性痢疾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用治細菌性痢疾。
[處方組成]橄欖(即青果)500克,郁金25克,明礬25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橄欖去核,搗爛,加水適量同郁金煎成濃湯,去渣,再煎S次過濾去渣,然后下明礬收成膏。每服1湯匙,溫水送服,日2或3次。
11.棗樹皮治療急性痢疾
[功能主治]收斂止瀉,消炎抗菌。用治急性菌痢、腸炎。
[處方組成]老棗樹皮。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棗樹皮洗凈,曬干,搗碎研末。每次白水送服1克,每日3次,兒童酌減。可連續服用3~6天。
12.生金針菜燉冰糖治痢疾
[功能主治]治赤白痢疾
[處方組成]金針菜(黃花菜)1把,冰糖l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加水共煎服。
13.白糖松花蛋治痢疾
[功能主治]除腸胃伏熱。用治下痢。
[處方組成]白糖50克,松花蛋3個。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松花蛋剝去皮蘸白糖吃。食用此方前應先斷食四五小時,待覺餓時再吃。吃后禁飲茶水。
14.牛角胎湯治久瀉久痢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治久瀉久痢、崩漏、白帶多而臭及水腫
[處方組成]牛角胎(即牛角內的嫩骨)、紅糖各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牛角胎燒存性,研末。用紅糖水送服,每服3~6克,日2次。
15.砂仁丸治虛痢
[功能主治]溫暖脾胃。用治虛痢滑脫不禁
[處方組成]砂仁、炮附子、干姜各等分,小麥粉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前三味焙干研末,麥粉糊為丸。每服10克,每日2次,以粥湯送下
16.田螺清熱利濕止痢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治菌痢。
[處方組成]田螺。
[處方備注][制用法] 取田螺挑出螺肉,曬干,炒焦,水煎。日服3次,每次l5克。 注據《常見藥用食物》介紹,某女,l0歲,排膿性大便,里急后重伴腹痛,
17.馬齒莧包子預防痢疾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對痢疾和腸炎有預防和治療作用。
[處方組成]馬齒莧、瘦豬肉末各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馬齒莧洗凈后,放在背陰處晾幾天,再洗,剁餡。拌餡時放些肉,做法和一般包子相同。
18.馬齒莧包子預防痢疾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對痢疾和腸炎有預防和治療作用。
[處方組成]馬齒莧、瘦豬肉末各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馬齒莧洗凈后,放在背陰處晾幾天,再洗,剁餡。拌餡時放些肉,做法和一般包子相同。
19.蕎麥苗治痢疾泄瀉
[功能主治]消積滯,止泄瀉。用治赤白痢疾。
[處方組成]蕎麥苗500克,鹽、醋、'蒜各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蕎麥苗煮熟,加鹽、醋,再將搗爛的大蒜泥放入。當菜拌食。
20.扁豆花餛飩止瀉暖胃
[功能主治]用治痢疾、泄瀉。
[處方組成]自扁豆花l00克,瘦豬肉100克,胡椒7粒,白面l50克,醬油及味精各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白扁豆花選取正開者,以沸水燙過,豬肉剁成肉泥,胡椒油炸碾末,同醬油共拌作餡。燙扁豆花的沸水待涼和面,搟面皮并切作三角形。包小餛飩,煮熟。食之,每日1次。
21.高梁根紅糖水治痢疾
[功能主治]溫中,利水,止血。用治赤白痢疾。
[處方組成]高梁根1個,紅糖l2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高梁根洗凈,與紅糖共煎水。飲
22.蘿卜姜汁治赤白痢疾
[功能主治]用治赤白痢疾。
[處方組成]蘿卜l個,鮮姜S0克,蜂蜜S0克,陳茶S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蘿卜及生姜洗凈,搗爛,取蘿卜汁一酒杯,取姜汁一湯匙,與蜂蜜及陳茶混在一起,用開水沖沏一杯。頓服,連服3次可愈。
23.山楂湯治赤白痢疾
[功能主治]收斂止瀉。用治赤白痢疾。
[處方組成]山楂30克,紅糖或白糖6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山楂同糖共煎服。注意白痢疾用紅糖,赤痢疾用白糖
24龜蛋粥治赤白痢疾
[功能主治]解毒治痢止瀉血。用治赤自痢疾。
[處方組成]龜蛋l枚,粳米5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按常法先將粳米煮成粥,待熟時打破蛋殼同粥再煮即成。
25.鵪鶉赤豆粥滋陰止痢
[功能主治]補五臟,止下痢。用治赤白痢疾,亦可作滋補食品服用。
[處方組成]鵪鶉1只,赤小豆30克,鮮姜5片。
[處方備注][制用法] 鵪鶉去毛及內臟,切塊,同豆、姜共煮作粥。食肉、豆粥,日2次。
26.藕節熱酒治痢疾
[功能主治]澀腸止血。用治痢疾便膿血。
[處方組成]新嫩藕節、陳黃酒各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藕節洗凈,搗爛如泥。用熱酒送服,數次即愈。
27.雞蛋白礬面消炎止痢
[功能主治]收斂止瀉。用治久痢不愈。
[處方組成]雞蛋l個,白礬面少許。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雞蛋打破,油炒,加白礬面少許。一次吃完。
28.莧菜拌蒜泥驅菌止痢
[功能主治]“養精益氣補血,食之肥健,嗜食。
[處方組成]莧菜100克,大蒜l頭,香油少許。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莧菜洗凈切段備用,大蒜去皮搗爛,鐵鍋倒入油后立即將莧菜放入,而后置于旺火上炒熟,撒上蒜泥。《神農本草經》)因此經常食用莧菜能增強身體素質。對細菌性 痢疾有輔助療效。注莧菜人夏上市,不但價廉,而且營養豐富。此菜不宜久炒過熟,以免養分受到飯孫,影響療效。如直接取用莧菜汁,療效更為理想。
29.菪蘧菜粥清熱解毒
[功能主治]用于熱毒痢疾、暑熱渴等。
[處方組成]鮮著送菜400克,粳米5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若蘧菜洗凈,切段,與粳米煮粥。可任意食用。
30.焙鱔魚治赤白痢疾
[功能主治]補虛益氣。用治赤白痢疾及久痢體虛。
[處方組成]鱔魚l條,紅糖、黃酒各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鱔魚去腸,洗凈,瓦上焙干,研成粉末。每日溫黃酒調服9克,加紅糖送下。
31.豆花煎雞蛋治暑濕瀉痢
[功能主治]和中下氣。用治暑濕下痢、腹痛吐瀉。
[處方組成]扁豆花30克,雞蛋2個,鹽少許。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雞蛋去殼打入碗中與扁豆花拌勻,鍋內下油煎炒,撒鹽末少許。
32.白木耳粥滋陰理氣止痛
[功能主治]滋陰潤燥。用治久痢傷陰,口干舌燥。
[處方組成]白木耳50克,粳米50克,豉汁、蔥、椒、鹽各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白木耳洗凈,切細,先以前三味煮粥,后入蔥、椒、鹽等。空腹食用。
33.石榴皮湯治各種痢疾
[功能主治]收斂止瀉。用治赤白痢疾
[處方組成]石榴皮6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加水200毫升煎煮石榴皮,煎剩至100毫升即成。每日服3次,每次20毫升,連續服用1周。
34.葡萄汁紅糖治赤痢
[功能主治]消炎止痢。治赤痢疾
[處方組成]鮮葡萄250克,紅糖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葡萄洗凈,絞取汁,放人紅糖調勻。頓服,數次即愈。注據《食物療法精萃》介紹,某人患血痢日夜十余次,里急后重,身有微熱,食欲不振,服用此方1劑而愈。
35.[處方名稱]西紅柿莖枝葉治菌痢
[功能主治]消炎殺菌。用治細菌性痢疾。
[處方組成]西紅柿莖、枝、葉。
[處方備注][制用法] 每500克莖枝葉加水l倍,煮3-4小時,紗布過濾,壓出汁液。成人每日服10次,日夜連服,每次80毫升。
痢疾是指以腹痛、里急后重、瀉下赤白粘凍為特征的一種疾病。它是由于感受外邪和飲食內傷,大腸氣血房雍滯,血絡損傷,傳導功能失司所致。常用于臨床治療的有效偏方、驗方主要如下。
1 .大蒜治痢疾腸炎
[方 劑] 大蒜l頭,白糖20克。
[制用法] 大蒜去皮切細末,用白糖拌和。每日早晚各1次,飯前吞服,連用7-10天。
[功 效] 殺菌解毒。
[驗 證] 伍xx ,女,16歲,患痢疾,用上方不久即痊愈。
[備 注] 如系菌痢,同時用大蒜液灌腸則效果更佳。
2 .覽菜拌蒜泥驅菌止痢
[方 劑] 莧菜100克,大蒜1頭,香油少許。
[制用法] 將莧菜洗凈切段備用,大蒜去皮搗爛,鐵鍋倒人油后立即將覽菜放人,而后置于旺火上炒熟,撒上蒜泥。
[功 效]“養精益氣補血,食之肥健,嗜食。”(見《神農本草經))因此經常食用覽菜能增強身體素質。對細菌性痢疾有輔助療效。
[驗 證] 劉xx ,女,15歲,患菌痢,用上方,即愈。
[備 注] 莧菜入夏上市,不但價廉,而且譽養豐富。此菜不宜久妙過熟,以免養分受到破壞,影響療效,如直接取莧菜汁,療效更為理想。
3 .田螺清熱利溫止痢
[方 劑] 田螺。
[制用法] 取田螺挑出螺肉,曬干,炒焦,水煎。日服3次,每次15克。
[功 效] 清熱解毒。用治菌痢。
[驗 證] 據《常見藥用食物》介紹,某女,10歲,排膿性大便,里急后重伴腹痛,用此方3次即愈。
4 .葡萄汁紅糖治赤痢
[方 劑] 鮮葡萄250克,紅糖適童。
[制用法] 將葡萄洗凈,絞取汁,放人紅糖調勻。頓服,數次即愈。
[功 效] 消炎止痢。治赤痢疾。
[驗 證] 據《食物療法精萃》介紹,某人患血痢日夜十余次,里急后重,身有微熱,食欲不振,服用此方1劑而愈。
5 .紅棗湯治久痢不止
[方 劑] 紅糖60克,紅棗5枚。
[制用法] 煎湯服。
[功 效] 治痢有神效。
[驗 證] 劉xx ,小兒,證見痢下赤白,紅少白多,血色不鮮,伴有乳白色粘液,飲食如常,睡時露睛,舌苔白。曾處以理中合芍藥湯加減治療,效不佳。其父與一單方:紅糖60克,紅棗5枚,煎湯服。連服2次而痢下赤白自止。
[備 注] 本方健脾溫中,大建中氣,并有活血之功。用此方治久痢不止的虛寒痢甚效。
6 .燮理湯加鴉膽子治熱痢
[方 劑] 生山藥25克,白芍18克,銀花15克,牛蒡子(炒搗)、甘草各6克,黃連、肉桂各1.5克。
[制用法]1 .熱痢下重數天者可煎服此湯,另加鴉膽子(去殼)40-80(去殼時仁破者不用),用溫開水分兩次圓圈吞服。通常服1-2劑,大便即由赤轉白,腹痛、里急后重也可大大減輕或消失。2 .如屬熱痢下重已久,或遷延失治,造成腸粘膜嚴重損害,所下之痢色紫腥臭,雜以脂膜,則宜加三七粉9克,溫開水分兩次吞服。多能止住膿血。
[驗 證] 本湯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為治熱痢下重的良方。用此方臨床治療90例,痊愈82例(膿血便停止,腹痛、里急后重消失,大便形狀恢復正常),好轉5例(膿血便減少,腹痛、里急后重減輕),無效3例(各癥均無改善)。
7 .二菜秦皮湯療下痢
[方 劑] 委陵菜、鐵莧菜、秦皮各30克。
[加 減] 發熱、大便膿血較多、苔黃膩、脈數者加黃連10克。
[制用法] 每天l劑煎2遍和勻,日3次分服。
[功 效] 急慢性細菌性痢疾,下痢大便帶膿血;粘液,里急后重者。委陵菜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有抗菌治痢的作用;鐵覽菜消炎收斂,有保護腸粘膜的作用;秦皮清熱燥濕“主熱痢下重”,現代研究對痢疾桿菌有強大抗菌作用。三藥合用相輔相成,方簡而效宏,為熱毒下痢(菌痢)之良方。
[驗 證] 劉xx ,男,25歲。就診日期:1980年6月15日。患者病起2日,下痢膿血便日5-6次,每次量不多,腹痛里急后重,低熱38℃ ,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左下腹明顯壓痛,大便鏡檢每視野白細胞10個/高倍,診為熱毒痢(菌痢),予本方治療,連服3劑后熱退痢減,每天大便l-2次無膿血,諸癥均減,苔薄白,脈弦滑,大便常規陰性,再予原方3劑以凈余焰。
[備 注] 癥狀消除大便正常后須繼續再服3劑,以求徹底治愈。
8 .馬齒莧湯療下痢
[方 劑] 馬齒莧每次30-60克(鮮的加倍)。
[加 減] 如發熱較重加黃連10克同煎。
[制用法] 煎服每日3次。
[適應證] 急慢性細菌性痢疾,下痢大便帶膿血粘液,里急后重者。
[功 效] 馬齒覽味酸性寒、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治熱痢便膿血,療效可靠,為治療菌痢之良藥。現代藥理研究,水煎劑對志賀氏、宋內氏、斯氏及費氏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驗 證] 王x 、,男,35歲。就診日期:1959年8月15日。患者昨日起發熱38.5℃ ,腹痛下痢膿血便,日7 -8次,里急后重,舌苔黃膩、脈沉而數。證屬熱毒痢。予本方服2天后熱解,下痢次數減為日2- 3次,服4天后大便成形,無粘液,日l次。連服1周痊愈。
[備 注] 癥狀消除大便正常后須繼續再服3劑,以求徹底治愈。
9、治療痢疾驗方
1、用最好的蕎麥粉,放在鍋內炒至微黃,待其熱度全退。用紅糖攪均,每次3錢,用開水送下,每日2次。輕者一日愈,重者一周愈。
2、大蒜去皮搗成泥狀,溫開水沖服。可治急性痢疾和急性腸炎。
3、豆腐煮熟蘸醋吃,此方治久痢。
4、烏梅燒灰,每次服3~6克,米湯送下,每日服2次,可治血痢疾。
5、木耳10克,紅糖60克,將木耳泡發后,與紅糖一起攪拌,然后放半杯水蒸服。(蒸熟)治出血性下痢效果好。
6、蘿卜絞汁60克,姜汁15克,蜂蜜30克,濃茶一杯,將四種材料放一起攪拌,攪勻后放鍋中蒸煮,一次服完。
7、茶葉30克,生姜6克,水煎服,每日服4次,治阿米巴痢疾。
8、生雞蛋一個,打一小孔,往里加一點白礬面,封孔,放入鍋內蒸熟吃,只吃2~3次可愈。
9、把山楂切片炒焦,加紅糖煎服,沒有鮮山楂,干山楂也可代替。
10、用無花果葉適量,干鮮都行,用開水沏開,趁熱放紅塘150克,稍降溫服下,一日見效。
11、患者醫院都不留時,自己做吃2—3頓韭菜餡餃子,根治。
12、痢疾腸炎:用1個酸石榴搗碎,倒入溫開水中,再用紗布濾汁,放點白糖,喝2次即好。(患者10多年的腸炎,連吃6個上述驗方,根治。
13、痢疾腸炎:用紫皮蒜3—4瓣,搗碎貼在肚臍上,用膠布固定好,1—2次見效,每個人體質不同,需要自己掌握量,皮膚過敏墊一塊布。
14、慢性痢疾:藥店買42個銀杏,早晚各7個,研開后用水煎服,連仁吃掉,連服3天根治。(季節性腹瀉)
15.好白酒1兩倒入碗內,加紅糖、白糖各半兩,放火點燃,等火快滅時,用半碗涼開水沖,喝下,能消炎洗腸,補寒祛疾,一次痊愈。
16 香連導滯湯
【來源】王季儒,《肘后積余集》
【組成】黃連6~9克,木香1.5~3克,萊菔子9克,檳榔5克,焦山楂12克,金銀花30克,焦粬10克,厚樸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導滯。
【方解】方中以黃連苦寒、專清腸胃之熱、其性守而不走,故能厚腸胃而解毒;木香調氣以除后重,其用量不宜過多,此二味為治痢專藥。山楂活血化痰以去膿血;萊菔子、檳榔、焦曲、厚樸寬中下氣、宣導積滯;金銀花解毒止痢。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導滯之功。
【主治】赤白痢(細菌性痢疾),癥見突然發熱或不燒、腹痛、大便赤白黏液或膿血便,亦有先泄水樣便,繼則成膿血便者,里急后重,1日十數次或數十次、小便赤短或肛門灼熱,舌苔黃膩、脈滑數。
【加減】①本病初起如有發燒表證者,加桑葉9克,薄荷5克,菊花9克;如高燒、脈數大、口渴、具有陽明證者,再加生石膏30克,滑石12克;②后重較甚、每日數十次或百余次者,加大黃6~10克。一般藥下即減,但大黃不宜重用或久用;③病程較長、延久不愈者,則病久中虛,加杭白芍30克,當歸9克,和血養陰,可收顯效,但痢疾初起,白芍斷不可用;④惡心欲吐,加竹茹20克,藿香9克。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甚多,療效甚佳。
17. 神效紅白痢疾散
【來源】李島三,《中醫必讀》
【組成】土茯苓200克(炒黑存性),生地炭100克,山楂炭75克,金銀花150克(微炒)、川射干100克,廣木香25克,生甘草50克,陳枳殼35克(炒)。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和勻、貯瓶備用,每次用藥散15克,加紅糖或白蜜,用滾水沖服,日服數次,以痢止為度。
【功用】涼血清熱、解毒止痢。
【方解】方中以土茯苓、金銀花、射干清熱解毒;木香、枳殼理氣止痛;生地炭、山楂炭涼血止痢;生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全方重在清利濕熱以治其本;濕熱除,則痢自止,經絡通則痛自停。藥扣病機、奏效頗捷。
【主治】濕熱毒、紅白下痢、臍腹結痛、里急后重、紅白混下、晝夜無度、脈證稍實者。
【加減】屢用屢驗、療效甚佳。
18. 雙炭飲
【來源】朱南山,《近代中醫流派經驗選集》
【組成】金銀花炭6克,熟軍炭3克,板藍根15克,赤芍9克,白術6克,雞內金9克(沖)、黃芩、連翹各6克,陳皮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解毒、化濕導滯。
【方解】方中金銀花、熟軍二炭清熱解毒、導濁止血;板藍根、黃芩、連翹助二炭解熱毒;雞內金導積滯、消停食;白術、陳皮健脾開胃、理氣化濕;赤芍緩急止痛,活血化瘀。綜觀全方,法度謹嚴,有絲絲入扣之妙,是治療噤口疫痢的良方。
【主治】噤口疫痢,證見腹痛下痢膿血、口渴煩躁、噤口嘔吐。
【療效】臨床屢用、確有良效。
19. 疫痢解毒飲
【來源】王季儒,《肘后積余集》
【組成】生石膏30克,黃連、黃芩各9克,白頭翁9~30克,秦皮9克,生地榆15~30克、桑葉9克,鮮蘆根30克,薄荷5克,金銀花、馬齒莧各30克,六一散20克,木香1.5克,酒軍5~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熄風。
【方解】疫毒傷人最厲,熱毒結于腸胃、若不急急救治即有腐腸爛胃之險。故方用生石膏性味辛涼,既能清陽明里熱,又能解肌退燒;再配鮮蘆根、桑葉、薄荷辛涼宣散,使邪熱從表而散。雖然此種高燒是由腸胃熱毒熏蒸于外,亦不能排除有暑濕熱毒夾雜其間,故以辛涼之清里解肌者為君。白頭翁、秦皮、生地榆涼血以止痢;金銀花、馬齒莧清熱以解毒。加木香少許以調達氣機。黃連、黃芩、大黃消炎殺菌以排毒。惟桑葉、薄荷不宜久用,一二劑即可去之。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熄風之功。
【主治】疫毒痢(中毒性痢疾),證見發病急、大便膿血或鮮紫血、高燒煩躁、口渴嗜飲、里急后重較“菌痢”尤甚。舌質紅、苔黃、脈數大或細數。甚則嗜睡、昏迷、抽風。
【加減】惡心嘔吐,加竹茹30克;神志昏迷為熱毒上沖心包,加安宮牛黃丸1粒,犀角粉1克(或用水牛角代),天竹黃9克,九節菖蒲6克芳香開竅、涼血解毒;抽風為熱極風動,加羚羊角粉1克(沖),全蝎5克以涼肝熄風。
【療效】屢用效佳。
20. 開噤止痢湯
【來源】張夢儂,《臨癥會要》
【組成】紅參10克(另煎分沖),炒金銀花15克,酒炒川連5克,石菖蒲10克,石蓮子15克,木香6克,白芍、炙甘草、炙升麻、炙柴胡、黃芩炭、陳皮各10克,生姜3片、陳米百粒。
【用法】藥米加水同煎、米熟湯成、點滴與服。另用食物療法,即用魚肉之類的香美食物、置病榻前、患者欲食即與、使其飽餐、胃口一開、自然思食不吐、以誘導其開胃進食。
【功用】補正祛邪、敗毒清熱。
【方解】痢疾是由濕熱毒邪蘊結于胃腸道中的疾患。如日久不愈,不僅氣血耗損,亦使胃陰傷殘,因而食思缺乏、飲食不進,故前人名之為“噤口痢”,或稱“噤口毒痢”。此時正氣固然大虛,但濕熱邪氣仍實,治之之法,徒補則助邪、徒清則傷正,故于益胃和中補氣方中,加入泄濕清熱降胃逆之品,補清兼行。朱丹溪云:“噤口痢者,胃口熱甚故也。大冷大熱,用香連丸:蓮肉、木香各1半,共為末,米湯調下。又方:人參0.9克,姜炒黃連0.3克,為末濃煎、終日細細呷之,如吐則再服。但一呷下咽便開”。許浚引《仁齋直指方》云:“下痢噤口不能食,亦由脾虛,宜以參苓白術散去山藥加石菖蒲為末,粳米飲調下6克或人參、赤茯苓、石蓮子,入些菖蒲煎服,胸次一開,自然思飲”。現此二說,則噤口痢為虛而有熱、虛中挾實,也即正氣虛弱是本,濕熱實邪是標,宜標本同治,切不可固執偏寒偏熱,偏虛偏實一面論治。所以方用性味甘溫、大補元氣之人參;甘溫而澀、清心除煩、開胃進食,專治噤口痢之石蓮子;辛苦而溫、芳香而散、開胃寬中、療噤口毒痢之石菖蒲;大苦大寒、清熱燥濕,以腸澼下痢之黃連;再加仲景用治下痢、后人改作的痢疾之祖方——苦瀉、酸收、甘補之黃芩、芍藥、甘草三味,更佐以散熱解毒,以腸澼血痢之金銀花;解百毒治下痢后重之升麻;宣暢氣血、升陷散結之柴胡,使以調和諸氣,治嘔吐反胃、瀉痢后重之木香;調中導滯,能瀉能補,可升可降之陳皮;和中止嘔、開胃下食之生姜。諸藥合用,共奏補正祛邪、敗毒清熱之效。配以食療,效果尤佳。
【主治】噤口痢,證見痢久不愈、每日潮熱、胃敗不欲飲食、勉強食之則嘔,但痢仍紅白相雜、后重里急而脫肛。
【療效】屢驗屢效,一般1劑即效,2劑即安,再調理即愈。
【附記】本方名為編者擬加。凡痢久轉為噤口、正虛邪實患者,經用此法,多能獲效。驗之臨床,效果確實。
21. 新加東風散
【來源】程爵棠,《臨床驗方集》。
【組成】蒼術、厚樸、青皮、枳殼、檳榔各9克,山楂肉、黃芩、白頭翁、馬齒莧各9~15克,當歸9克,甘草6克,紅花9克,赤芍、丹皮、地榆各9~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清熱燥濕,涼血活血,調氣止痢。
【方解】本方系由明代張石頑《醫方—盤珠》東風散加白頭翁、馬齒莧而成。方中用蒼術、厚樸、青皮、檳榔、枳殼、山楂肉有化濕疏滯,寬中下氣,強脾健胃,止嘔止痢之功;配以馬齒莧、白頭翁、黃芩、甘草清熱,解毒,燥溫;當歸、赤芍、丹皮、紅花、地榆有活血化瘀,涼血清熱之功,且當歸、赤芍、丹皮、黃芩、白頭翁、馬齒莧、厚樸有較強的抗菌作用,特別對赤白痢之殺菌力最大。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燥濕,涼血活血,調氣止痢之功。本方治痢功倍于芍藥湯、白頭翁湯,確能收到“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的效果。
【主治】細菌性痢疾(包括赤痢、白痢及赤白痢)。
【加減】一般可不予加減,或與香連丸,芍藥湯加減用之。若外感暑濕,下痢口渴,尿赤加金銀花、連翹、香薷、扁豆;熱重于濕,舌苔黃膩,加川黃連,并重用白頭翁、馬齒莧;濕重于熱面垢,苔白膩,后重甚者,重用蒼術,厚樸,檳榔,加木香、神曲;里熱甚,大便滯不出,脹痛難忍者,仿通因通用法,加芒硝、大黃;或寒濕困脾,下痢白多赤少,兼惡心嘔吐,肢冷者,去丹皮、黃芩,加肉桂、制附子、炮姜、吳茱萸;下痢膿血,舌質紅絳者,去白頭翁,重用赤芍、丹皮、地榆;痢后給以調理脾胃,兒童以黃芪異功散;成年人用補中益氣湯等無不得心應手,效如桴鼓。
【療效】治療100例,痊愈95例,顯效5例。
【附記】東風散為張氏治痢之主方,筆者效法數十年,并依方加味,隨證加減,無不得心應手,屢試屢驗。
22. 白頭檳連湯
【來源】李江,《遼寧中醫雜志》(6)1989年
【組成】白頭翁、檳榔各15克,黃連6克,澤瀉10克,大黃3克,山藥30克(成人劑量酌加)。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濃煎共取汁100毫升,頻頻與服。
【功用】清熱解毒,調氣行血導滯。
【方解】方用白頭翁、黃連、澤瀉清熱燥濕、解毒止痢;大黃、檳榔攻積行氣導滯,旨在通因通用、驅邪外達,以盡快緩解里急后重等癥;山藥甘平、補而不滯,且能防止苦寒藥損傷脾胃之氣之弊。扶正祛邪利于病體康復。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調氣行血導滯之功。
【主治】濕熱痢(急性細菌性痢疾)。
【加減】如配合復方新諾明使癥狀緩解更快、退熱迅速而療程縮短。
【療效】治療100例,年齡6個月~9歲之間,病程最短4小時、最長10天,全部治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大便日行2次以下,外觀正常;停藥后隔日便檢,連續2~3次正常)。治愈時間3±0.63天。
23. 海葛地連湯
【來源】張福祥,《四川中醫》(9)1998年
【組成】鐵苑15克,葛根、地錦草、旱蓮草各10克,黃連5克,香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清熱燥濕、行滯升清、斂血止痢。
【方解】凡治痢疾,當察虛實、辨寒熱,如有濕熱者,清其濕熱,有積滯者,消其積滯,因于氣者調其氣,因于血者和其血,新感多實、通因通用,久病多虛、塞因塞用,陳平伯云“氣調則后重自愈,血和則便膿自除”。消導解毒,初起宜通,久宜澀,赤多重用血藥,白多重用氣藥,但始終宜照顧胃氣為主,故方用葛根既清腸中之邪熱,又能升胃中之清陽。鐵菀、黃連清熱解毒燥濕利水;香附消積行滯;旱蓮草、地錦草斂血止痢。諸藥配伍為用,共奏清熱燥濕、行滯升清、斂血止痛之功。
【主治】小兒痢疾。
【加減】腹痛甚者,加白芍;熱甚者,加金銀花;嘔吐者,加半夏、竹茹;挾表者,加蘇葉、荊芥、去黃連、旱蓮草;腹脹者,加山楂、川木香;挾濕者,加蒼術;便稀量多者,加車前子;大便次數多而量少者,加生大黃(另包后下);如重度失水的患兒,應給予輸液。
【療效】治療50例,年齡5歲以下43例,6~10歲7例,服藥2~4劑后,全部治愈。大便鏡檢,轉陰天數:2~3天占60%,3~5天占30%,余為5~7天。
24. 活血導滯湯
【來源】王季儒,《肘后積余集》
【組成】土炒杭白芍15克,土炒當歸9克,三棱、莪術各5克,大腹皮9克,焦山楂、焦曲、桃仁各10克,紅花6克,厚樸5克,木香2克,黃連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宣導積滯。
【方解】然病久脾陰必虛,故方用土炒歸芍和血健脾以養正,桃仁、紅花活血化瘀;三棱、莪術攻破癥瘕以搜剔曲褶皺襞間之積滯;楂曲化食滯而宣中;木香、厚樸調氣機以導滯;黃連厚腸胃而解毒。共奏活血化瘀、宣導積滯之功。如正在急性發作期間,可按治痢常規治療,俟急性期過再服此方,一般二三十劑即可除根。
【主治】休息痢(慢性結腸炎)。
【療效】臨床屢用,一般守服二、三十劑即可痊愈。
25. 加味連梅湯
【來源】廖泉清,《千家妙方·上》
【組成】黃連、烏梅各2克,麥冬、生地各6克,阿膠5克,沙參、石斛、木瓜各6克,西洋參2克。(8個月幼兒劑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清熱除濕、解毒救逆。
【方解】本方從《溫病條辨》連梅湯加味而成。病因外受濕熱疫毒之氣、內傷飲食生冷、損及胃腸所致,故方用黃連瀉心包之火;阿膠益陰而平熄肝風;麥冬、生地補腎水以滋養肝木;烏梅斂陰,生津止瀉;加沙參、石斛以增大其養陰生津之力;陰液充足肝風平熄,而抽搐昏迷等癥自解;加木瓜味酸入肝生津舒筋和胃去濕,濕祛熱清而痢自止;高熱泄瀉、氣陰兩傷,故加以西洋參以促其恢復。
【主治】中毒性菌痢。
【療效】臨床屢用,治驗甚多,收效甚捷,效佳。
26. 仙桔湯
【來源】朱良春,《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仙鶴草30克,桔梗6克,烏梅炭4克,白槿花、炒白術各9克,廣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檳榔10.2克,甘草4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補脾斂陰、清化濕熱。
【方解】凡慢性痢疾,迭治不愈,纏綿難解者,往往既有脾虛氣弱的一面,又有濕熱稽留的存在,呈現虛實夾雜之象。因此,在治療立法上,既要補脾斂陰,又需清化濕熱,方能奏效。仙桔湯即據此而擬訂。方中仙鶴草除善止血外,并有治痢強之功,《滇南本草》載“仙鶴草治赤白痢下”,因此,本品不但可治痢下赤白,還能促進腸吸收功能的恢復,對慢性泄瀉亦有效。桔梗《別錄》載:能“利五臟腸胃,補血氣,……溫中消谷”;《大明》載桔梗“養血排膿”;《本草備要》載:桔梗治“下痢腹痛”。因此,本方用桔梗不是取其升提之功,而是取其排膿治痢之效,凡泄痢大便夾雜黏凍者,取桔梗甚效。白術、木香健脾而調氣;白芍、烏梅、甘草酸甘斂陰,善療瀉痢而緩解腹痛;白槿花味甘性平無毒,能清熱利濕涼血,常用于腸風瀉血、血痢、帶下,用治痢疾,有一定療效,其不僅能迅速控制癥狀,且長于退熱;檳榔本為散結破滯、下泄殺蟲之物,若用小劑量則善于行氣消脹,故對痢疾、泄瀉而腹脹較甚者,頗有功效。諸藥合用,共奏補脾斂陰、清化濕熱之功。
【主治】久瀉,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及慢性結腸炎,經常泄瀉,時輕時劇,時作時休,作則腹痛,腹脹,大便溏薄,夾有黏液,間見少許膿血,反復發作,久治不愈者。
【加減】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時,應另加鴉膽子14粒,去殼,分2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結腸炎肝郁脾滯征象較著者,去檳榔,加柴胡4.5克,萆薢15克,秦艽9克;腹痛甚者,應加重白芍與甘草用量(白芍為15~30克,甘草9~15克);泄瀉日久,體虛氣弱,而腹脹不顯者,去木香、檳榔,加炙升麻4.5克,黨參12克,炙黃芪15克。
【療效】屢用效佳,一般5~7劑即可見效,續服可愈。
【附記】用本方治療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和慢性結腸炎等病,一般5~7劑即可見效。凡久瀉證屬脾腎陽虛或為腎陽不振者,則非本方適應證,當以附子理中丸或四神丸治之。
27. 清腸飲
【來源】董建華,《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葛根、黃芩各9克,焦檳榔12克,白芍15克,藿香9克,黃連6克,木香9克,生甘草6克,炮姜3克,車前草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熱化濕,消積導滯,調和氣血。
【方解】方中用葛根、藿香疏肌達表、宣化濕濁;以黃芩、黃連清熱燥濕;木香、檳榔疏利腑氣、消積導滯;芍藥(白芍)、甘草和血養營、解痙止痛;車前草分化濕熱;用炮姜佐芩連,不僅可以寒熱并治、還能防止苦寒傷胃。故本方對濕熱型痢疾較為合適,臨床應用確有較好療效。
【主治】急性細菌性痢疾。
【加減】治療163例,臨床治愈129例,好轉21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92%。
痢疾
是一種感染痢疾桿菌或病毒所形成的消化道疾病。治宜清熱導滯,調和氣血,敗毒瀉火,扶正祛邪等。
處方1;葛根9-15克,黃芩9克,黃連、甘草各3克。水煎服。主治身熱下痢。
處方2: 黃連30克,木香15克,共研末做丸。每服5克。日2-3次。治濕熱瀉痢 。
處方3: 白頭翁12克,黃柏6克,黃連3克,秦皮9克,水煎服,用于熱痢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膿血、肛門灼熱者。
處方4:功勞葉15克,水煎服。治痢疾腸炎。
處方5: 鮮敗醬草(屈曲菜)60克,冰糖15克,水煎服。治赤白痢疾。
處方6:鴉膽子30克,赤石脂、烏梅各60克,食鹽10克,陳米飯適量。鴉膽子打碎去油;赤石脂研末;烏梅去核粉碎。3藥與米飯混搗如泥,制綠豆大丸。成人每次15-20丸。小孩5-10丸。每日2次。主治阿米巴痢疾。
處方7: 鴉膽子仁粉裝膠囊,每次15粒。日3次。治阿米巴痢疾。
處方8: 薤白10克,黃柏6克,水煎服。治痢疾后重。
處方9: 大蒜30克,搗爛,兌入涼白開水1小杯,加紅糖適量。每日3次服完。治痢疾腸炎。
處方10 :白芍18克,黃芩、當歸各9克,大黃、木香、檳榔各6克,黃連4.5克,肉桂2克,甘草3克。水煎服。治痢疾腹痛,里急后重。
處方11:椿根皮30克,水煎服。治急性痢疾。
處方12: 萹蓄草30克,水煎服,治細菌性痢疾。
處方13:生大黃15克,肉桂1克,共為末。每隔2-4小時服1-2克。溫開水送服。治急性痢疾。
處方14:秦皮、苦參各12克,木香6克,甘草3克。水煎服。治細菌性痢疾。
處方15: 苦參120克,木香10克,生甘草15克,共研粉,水泛為丸。每服6克。日3次。治細菌性痢疾。
處方16: 黃柏40克,白芍24克,木香10克。共為末。每服1-3克,日3-4次。治急性細菌性痢疾。
處方17:鮮地錦草60-90克洗凈搗汁飲服;或鮮地錦草15-30克水煎服。治赤痢及腸炎。
處方18:紅菱角曬干研末,空腹服15克。紅痢兌酒服;白痢用米湯送服。主治痢疾。
處方19: 大蒜生吃,每日數瓣。日3次。連用3天。治痢疾。但屬于濕熱型不宜。
治療痢疾驗方
1、用最好的蕎麥粉,放在鍋內炒至微黃,待其熱度全退。用紅糖攪均,每次3錢,用開水送下,每日2次。輕者一日愈,重者一周愈。
2、大蒜去皮搗成泥狀,溫開水沖服。可治急性痢疾和急性腸炎。
3、豆腐煮熟蘸醋吃,此方治久痢。
4、烏梅燒灰,每次服3~6克,米湯送下,每日服2次,可治血痢疾。
5、木耳10克,紅糖60克,將木耳泡發后,與紅糖一起攪拌,然后放半杯水蒸服。(蒸熟)治出血性下痢效果好。
6、蘿卜絞汁60克,姜汁15克,蜂蜜30克,濃茶一杯,將四種材料放一起攪拌,攪勻后放鍋中蒸煮,一次服完。
7、茶葉30克,生姜6克,水煎服,每日服4次,治阿米巴痢疾。
8、生雞蛋一個,打一小孔,往里加一點白礬面,封孔,放入鍋內蒸熟吃,只吃2~3次可愈。
9、把山楂切片炒焦,加紅糖煎服,沒有鮮山楂,干山楂也可代替。
10、用無花果葉適量,干鮮都行,用開水沏開,趁熱放紅塘150克,稍降溫服下,一日見效。
11、患者醫院都不留時,自己做吃2—3頓韭菜餡餃子,根治。
12、痢疾腸炎:用1個酸石榴搗碎,倒入溫開水中,再用紗布濾汁,放點白糖,喝2次即好。(患者10多年的腸炎,連吃6個上述驗方,根治。
13、痢疾腸炎:用紫皮蒜3—4瓣,搗碎貼在肚臍上,用膠布固定好,1—2次見效,每個人體質不同,需要自己掌握量,皮膚過敏墊一塊布。
14、慢性痢疾:藥店買42個銀杏,早晚各7個,研開后用水煎服,連仁吃掉,連服3天根治。(季節性腹瀉)
28..藥茶治療痢疾
臭椿扁柏茶
〔配方〕雨前茶4.5克,臭椿皮4.5克,扁柏葉3.5克,烏梅、棗頭各二枚。
〔功效〕治遠年痢疾。
茉莉花茶(一)
〔配方〕茉莉花5克,茶葉10克。
〔功效〕提神祛法。治下痢復痛。
金銀花茶
〔配方〕金銀花10克,茶葉10克。
〔功效〕利尿養肝,涼血止痢。
白梅醋茶
〔配方〕濃茶1杯,醋小半杯,白梅肉適量。
〔功效〕清熱解毒,殺菌止痢。治痢疾。
葡萄姜蜜茶
〔配方〕白葡萄汁3杯,生姜汁半杯,蜂蜜1杯,茶葉9克。
〔功效〕消炎,止痢。治痢疾。
馬齒莧糖茶
〔配方〕馬齒莧50克,白糖30克,茶葉15克。
〔功法〕清熱,利尿。治細菌性痢疾。
烏梅肉姜茶
〔配方〕生姜10克,烏梅肉30克,綠茶5克,紅糖適量。
〔功效〕殺菌收斂,消炎止瀉。治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胡椒烏梅茶
〔配方〕胡椒10粒,烏梅5個,茶葉5克。
〔功效〕堅澀固脫。治虛寒型痢疾。
按馬草茶
〔配方〕按葉、馬齒莧、地錦草、茶葉等量。
〔功效〕解毒消炎。治腸炎下痢。
生姜茶(四)
〔配方〕生姜、茶葉各等分。
〔功效〕祛寒、除濕、止痢。治痢疾輕癥者。
紫筍硫磺茶
〔配方〕硫磺、紫筍茶、訶黎勒皮各9克。
〔功效〕補火助陽,止痢。治脾腎陽虛之下痢。
紅糖胡椒茶
〔配方〕紅糖15克,胡椒1.5克,茶葉3克。
〔功效〕溫中,化滯、止痢。治產后下痢腹痛。
萬年青茶
〔配方〕萬年青30克,茶葉6克。
〔功效〕強心利尿。治心性水腫。(本品有微毒)
煎劑茶
〔配方〕1 %茶葉煎劑10毫升。
〔功效〕利尿解毒,消炎止痢。
胡桃肉茶
〔配方〕雨前茶三錢,胡桃肉五錢,川芎五分,胡椒三分。
〔功效〕治痢化滯。
綠丸茶
〔配方〕綠茶1 克研成細末,用水調成丸。
〔功效〕茶葉味苦性涼,有清心明目,止渴除煩,化痰消食。利尿解毒,消炎止痢之功效。
炙茶
〔配方〕好茶一斤炙。
〔功效〕治熱毒下痢。
姜茶飲
〔配方〕姜、茶適量。
〔功效〕治痢,不問赤白冷熱用之皆良。
蠟茶
〔配方〕鹽水梅一枚、蠟茶、醋。
〔功效〕治血痢。
黃連茶
〔配方〕茶葉、黃連。
〔功效〕主治痢疾。
泡姜茶
〔配方〕茶15克、泡姜3克、粳米30克。
〔功效〕慢性腸胃炎,久瀉不止、脾胃虛寒者有效。
止咳驅痢蜜茶(一)
〔配方〕綠茶、枇杷葉、蜂蜜各等分。
〔功效〕止咳、化痰、止痢。
止咳驅痢蜜茶(二)
〔原料〕綠茶與蜂蜜以二比一劑量藥用。
〔功效〕急性痢疾,有效率94.19%,不僅療效高,而且沒有副作用。
煎茶
〔配方〕綠茶30-60克。
〔功效〕治菌痢。
醋煎茶
〔配方〕綠茶30-60克,醋適量。
〔功效〕治菌痢。
細末茶(一)
〔配方〕茶葉適量。
〔效功〕治菌痢。
五倍子茶(一)
〔配方〕茶葉250克,五倍子五個(煅存性)。
〔功效〕治便血甚驗,包括因生冷炙煿,飲食過度、腸胃積熱、酒毒、血痢等造成的便血癥。
山楂紅糖茶
〔配方〕用山楂、紅糖各30克,好茶葉9克。
〔功效〕收斂止瀉,抗菌消炎。治痢疾初起。
蘿卜姜蜜茶
〔配方〕蘿卜1個,鮮姜30克,蜂蜜30克,陳茶3克。
〔功效〕清熱,消炎,止痢。治赤白痢疾。
蜈蚣茶
〔配方〕蜈蚣2條,茶葉5克。
〔功效〕祛風解毒,消炎止瀉。治細菌性痢疾。
干姜絲茶(一)
〔配方〕綠茶3克,干姜絲3克。
〔功效〕殺菌、收斂。治細菌性痢疾。
蜜茶
〔配方〕綠茶5克,蜂蜜適量。
〔功效〕治細菌性痢疾。
馬齒莧紅糖茶
〔配方〕茶葉15克、馬齒莧50克、紅糖30克。
〔功效〕治細菌性痢疾。
多味茶(三)
〔配方〕綠茶和金銀花各10克、玫瑰花和陳皮各6克。茉莉花和甘草各3克。
〔功效〕治療細菌性痢疾。
綠豆烏梅茶
〔配方〕陳茶葉12克、綠豆10克、烏梅3個、紅糖10克。
〔功效〕治菌痢。
糯米青茶
〔配方〕青茶15-20克、糯米適量、鹽少許。
〔功效〕清熱、除濕、解毒。治細菌性痢疾。
砂仁茶
〔配方〕砂仁3克、砂糖30克、細茶15克、生姜5片。
〔功效〕理氣和胃,降逆止嘔,解毒止痢。主治噤口痢疾。
獨蒜茶
〔配方〕獨蒜1個,龍井茶60克。
〔功效〕解毒止痢。主治慢性細菌性痢疾。
五倍子酵糟茶
〔配方〕五倍子5 克,綠茶末30克,酵糟120克。
〔功效〕健脾、固腸止痢。主治久痢脫肛,便血。
百藥煎茶
〔配方〕細茶葉,百藥煎各等分。
〔功效〕清熱止痢,澀腸止血。主治下赤白,臍腹作痛,里急后重,酒毒及一切下血。
黃連姜汁茶
〔配方〕綠茶10克、黃連6克、姜汁適量。
〔功效〕用于白痢。
梗米白糖茶
〔配方〕茶葉10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
〔功效〕治急慢性痢疾。
烏梅肉茶
〔配方〕綠茶5克、生姜10克、烏梅肉30克。
〔功效〕可治療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
雞蛋茶(一)
〔配方〕綠茶6克、雞蛋兩個。
〔功效〕用于急性菌痢。
鹽水梅茶
〔配方〕茶葉10克、鹽水梅一枚、醋適量。
〔功效〕用于血痢。
灶心土茶
〔配方〕黃連3克、灶心土3克、茶葉適量、鹽梅一個。
〔功效〕治赤痢。
木香茶
〔配方〕木香6克、山楂干15克、紅茶15克、食糖20克(紅痢用白糖、白痢用紅糖、紅白痢用紅、白糖各半)。
〔功效〕用于紅白痢疾。
蘿卜汁茶
〔配方〕蘿卜汁5 克、姜汁25克、蜂蜜50克、茶葉適量。
〔功效〕治痢疾里急后重。
多味止痢茶
〔配方〕葛根,苦參(酒炒),陳皮,陳松蘿茶各5 克赤芍(酒炒),麥芽(炒),山楂(炒)各250克。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消食和胃,止痢。主治痢疾初起,不論赤白皆有效。
黃連姜汁茶
〔配方〕綠茶10克,黃連6克,姜汁紅糖各適量。
〔功效〕清熱和胃止痢。主治白痢。
年糕雨前茶
〔配方〕陳年年糕30克 陳雨前茶10克茉莉花10克,冰糖適量。
〔功效〕健脾止瀉,理氣止痛。主治五色痢。
澀腸止痢茶
〔配方〕好茶葉15克。
〔功效〕清熱解毒,澀腸止痢。主治赤白痢疾。
白梅蚋茶配方:蚋茶末適量白梅肉適量。用法:上2味搗爛為丸,赤痢甘草湯送下,白痢烏梅湯送下。功效:澀腸止痢。主治赤白痢
〔配方〕生姜10克洗凈,切絲,烏梅肉30克用剪刀剪粉,綠茶5克。
〔功效〕主治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
綠茶單方
〔配方〕綠茶葉不拘多少。
〔功效〕清熱解毒,澀腸止痢。主治細菌性痢疾。
山楂木香茶
〔配方〕紅茶15克 炒山楂25克 木香6克食糖20克(紅痢用白糖,白痢用紅糖,紅白痢疾用紅白糖各半)。
〔功效〕理氣和中,消食止痢。主治細菌性痢疾。
蜂蜜綠茶
〔配方〕茶葉5克,蜂蜜適量。
〔功效〕主治細菌性痢疾。
蓮子茶
〔配方〕茶葉5克,蓮子30克,冰糖20克。
〔功效〕健脾利濕。主治久痢、泄瀉。
山楂生姜茶
〔配方〕茶葉10克、山楂60克、生姜6片。
〔功效〕治痢疾,也可治細菌性食物中毒。
白葡萄汁茶
〔配方〕茶葉9克、白葡萄汁60毫升、生姜汁10毫升、蜂蜜30克。
〔功效〕治菌痢。
雞蛋茶(二)
〔配方〕綠茶15克、雞蛋2個。
〔功效〕治細菌性痢疾。
山楂蔗細茶
〔配方〕山渣30克紅、白蔗糖各15克細茶30克
〔功效〕治痢疾初起。
大蒜茶
〔配方〕龍井茶60克、大蒜一只。
〔功效〕治慢性痢疾。
槐花茶
〔配方〕茶葉30克、槐花60克(蜜炒)。
〔功效〕治久痢。
苦瓜茶(一)
〔配方〕茶葉適量,鮮苦瓜一個。
〔功效〕治細菌性痢疾。
茶葉煎劑
〔配方〕茶葉適量。
〔功效〕治細菌性痢疾。特別是對腸粘膜糜爛的減輕消失,潰瘍的愈合,大便細菌的轉陰率效果顯著。
止瀉茶
〔配方〕綠茶9克,玫瑰花3克,茉莉花3克、銀花9克、陳皮6克、甘草6克
〔功效〕治細菌性痢疾,止瀉。
白酒茶
〔配方〕綠茶1 克,白酒25毫升。
〔功效〕治痢疾。
濃綠茶
〔配方〕綠茶50克。
〔功效〕治痢疾,大便急脹或量少,糞便帶紅白粘液或膿血者。
治痢茶
〔配方〕紅茶、玫瑰花、甘草、黃連、銀花等分。
〔功效〕治下痢、泄瀉、急性或慢性腸炎。
冰茉二陳茶
〔配方〕陳年糕、陳雨前茶、冰糖、茉莉花適量。
〔功效〕治痢。
姜汁蜜水蚋茶
〔配方〕蚋茶、姜、蜜等適量。
〔功效〕治痢。
醋煎建茶
〔配方〕醋、建茶適量。
〔功效〕可止大便下血。
燉服醋茶
〔配方〕醋、茶適量。
〔功效〕治熱毒下痢或赤白痢。
治痢速效茶
〔配方〕細茶9克,檳榔9克。
〔功效〕止痢疾。
龍牙茶
〔配方〕龍牙草、陳茶葉各等分。
〔功效〕止痢止血,治赤白痢。
姜梅茶
〔配方〕生姜10克,烏梅肉30克,綠茶6克,紅糖適量。
〔功效〕治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
連梅止痢茶
〔配方〕胡黃連、烏梅肉、灶下土各等分,臘茶適量。
〔功效〕治血痢不止,或久痢不止。
祖傳罌梅茶
〔配方〕罌粟殼15克,烏梅7個,胡椒7個,甘草15克,紅茶15克,紅糖15克。
〔功效〕治赤白痢,久痢不止等。
治痢疾妙方
1白頭翁湯
【來源】漢·張仲景《傷寒論》
【歌訣】白頭翁湯熱痢方,連柏秦皮四藥施,
味苦性寒能涼血,堅陰治痢在清腸。
【組成】白頭翁15克,黃柏12克,黃連6克,秦皮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方解】本方所治濕熱痢,為熱毒深陷血分,純下血痢之證。治療重在清熱解毒涼血,俾熱毒除,則血痢自止。方中以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為治熱毒赤痢之要藥;配以黃連、黃柏、秦皮清熱燥濕,以助白頭翁清熱解毒以止痢。合而用之,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效。
【主治】熱毒下痢、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瀉下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可用于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中毒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急性壞死性腸炎、急性結膜炎、肺炎、泌尿系感染、滴蟲性陰道炎、陽痿、角膜炎等病癥。
【加減】若見惡寒發熱、表邪未解、里熱又熾盛者,加葛根、銀花以增強解肌清熱作用;腹痛、里急后重明顯,加木香、檳榔、大腹皮以行氣導滯;夾有食滯、腹痛拒按、苔厚膩,加枳實、山楂以消食導滯;發病急驟、下痢鮮紫膿血、壯熱口渴、煩躁舌絳屬疫毒痢者,加生地、紫草、丹皮、赤芍以滋陰涼血。
2芍藥湯
【來源】金·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歌訣】芍藥湯中用芩連,當歸檳榔與綿紋,
木香甘草配肉桂,濕熱痢疾療效優。
【組成】芍藥15克,當歸9克,黃連9克,黃芩9克,大黃6克,木香5克,檳榔9克,肉桂2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清熱燥濕,調氣和血。
【方解】痢疾初起,多由濕熱之邪所致,濕郁化熱,郁腐腸道、中焦失運、氣血失調、發為痢疾。治宜清熱燥濕,調氣和血。故方用芍藥、黃芩、黃連、大黃(即綿紋)清熱燥濕,且大黃又能通里導滯而緩里急;芍藥又與當歸、木香、檳榔合用,理氣血而行郁滯;芍藥與甘草相伍,緩急止痛,和中調藥;妙在配入少量之肉桂,性熱反佐而且誘導之功;服后痢下不減者,因積滯較重,可再酌情增加大黃之量以攻下去積。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燥濕,調氣和血,通里導滯之功。
【主治】濕熱瀉痢、腹痛便膿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苔膩微黃。可用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過敏性結腸炎、急性腸炎、腸梗阻等病癥。
【加減】若見舌苔黃干、熱甚傷津者,去肉桂之溫燥;苔膩脈滑、兼有食滯者,去甘草,加山楂;腹脹滿、氣滯較重者,去肉桂、甘草,加枳殼;瀉下赤多白少,甚或純下赤凍者,改當歸為歸尾,并加丹皮以加強止血之力;伴有表證者,加葛根。
【附記】若表證重者,不宜應用本方。
3香連化滯丸
【來源】清·沈金鰲《婦科玉尺》
【歌訣】香連化滯青陳皮,厚樸枳實配黃芩,
當歸白芍生甘草,檳榔再與滑石襄。
【組成】青皮、陳皮、厚樸、枳實、黃芩、黃連、當歸、白芍、滑石、木香、甘草、檳榔各等份。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服6~9克,日服2次,溫開水送下。也可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酌定。
【功效】理氣化滯,清熱燥濕。
【方解】方用木香、檳榔、青皮、陳皮、厚樸、枳實理氣化濕而導滯;配以黃芩、黃連清熱燥濕;當歸、白芍和血;滑石、甘草清熱利濕。諸藥合用,共奏理氣化滯,清熱燥濕之功。
【主治】濕熱壅滯、氣機不暢、腹痛腸鳴、泄瀉嘔惡、下痢赤白、稠黏臭穢、里急后重、發熱口苦、肛門灼熱、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腹脹,胃納減退、胃脘疼痛、大便不暢,甚或便秘、消化不良、脅肋疼痛、喛氣脘悶、飲食停滯、胸中煩熱痞悶、臟毒便血、舌苔黃膩、脈滑數等。可用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腸炎、消化不良、慢性肝炎、慢性膽囊炎等病癥。
【加減】若見急性腸炎較重,可加車前草、小飛蓬、雞眼草、葛根;細菌性痢疾便下膿血明顯,加地榆、馬齒莧、赤芍、丹皮;阿米巴痢疾,加白頭翁、秦皮、黃柏、地榆。
【附記】凡屬脾氣虛弱,脾失健運的泄瀉;腎陽虛衰的溏泄以及寒濕阻滯的腹瀉、痢疾,均非本方所宜。孕婦忌服。
4參連開噤湯
【來源】清·吳謙《醫宗金鑒》
【歌訣】參連開噤湯石蓮,濕熱疫毒蘊結腸,
脾胃已虛噤口痢,扶正祛邪兩皆宜。
【組成】人參9克,黃連3克,石蓮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益氣健脾,清熱止瀉。
【方解】方用人參益氣補虛;黃連清熱燥濕;石蓮子健脾澀腸,既助人參益氣健脾之力,又增黃連清熱止瀉之功。綜觀全方,扶正祛邪,藥少力專,其效不凡。
【主治】噤口痢,癥見嘔不能食、發熱口渴、舌紅。可用于慢性痢疾、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胃腸神經官能癥、尿崩癥、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病癥。
【加減】若見口渴明顯,加麥冬、石斛、蘆根養陰生津;嘔吐不止,加半夏、姜、竹茹和中降逆;肢怠乏力,加扁豆、山藥、粳米健脾和中;屢飲屢吐,可先服少量玉樞丹,再服本方。
5燮理湯
【來源】近代·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
【歌訣】燮理湯方止痢好,金銀花與生山藥,
萸連肉桂寒熱用,牛蒡白芍生甘草。
【組成】生山藥24克,金銀花15克,生杭芍18克,牛蒡子(炒搗)6克,甘草6克,黃連45克,肉桂(去粗末)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燮理陰陽,清熱止痢。
【方解】痢證是因為寒火凝結下焦,瘀為膿血,留滯不下,而寒火交戰之力又逼迫之,使之下也。故方中黃連以治其火,肉桂以治其寒,二藥等分并用,陰陽燮理于頃刻矣;白芍能瀉肝膽之火,協同甘草(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痢證之噤口不食者,必是膽火逆沖胃口;里急后重者,必是肝火下迫大腸,故白芍能治之。滯下久則陰分必虧,氣化不固,故用山藥滋臟腑之真陰,固下焦之氣化;牛蒡子能通大便,以瀉寒火之凝結;金銀花善解熱毒,以防腸中之潰爛。單白痢,病在氣分,故加生姜以行氣;單赤痢,病在血分,故加地榆以涼血;痢中多帶鮮血,其血分尤熱,故加鴨蛋子,大清血分之熱。此方治痢,卓有成效,尤宜于婦幼老弱之患者,至劇者,連服數劑亦必向愈。
【主治】紅白痢,噤口痢。
【加減】單紅痢,加生地榆6克;單白痢,加干姜6克;血痢,加鴨蛋子20粒(去皮),藥汁送服。
【附記】據(《陜西中醫》(7)1987年)報道:用本方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100例,分別服藥3~5劑,治愈率95%。
6黃芩湯
【來源】漢·張仲景《傷寒論》
【歌訣】黃芩湯用芍甘并,二陽合痢棗加煮,
此方遂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
【組成】黃芩9克,芍藥6克,炙甘草6克,大棗12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清熱止痢,和中止痛。
【方解】太陽、少陽合病,雖無先后次第之分,然受邪有輕重、主次之別。本方之治,是以少陽受邪為主,少陽火郁較重而太陽表邪不著,少陽郁熱內迫陽明,下趨大腸,傳化失司,故自利腹痛或大便膿血、肛門灼熱、里急后重。方中黃芩苦寒,清泄少陽、陽明之熱;芍藥酸寒,益陰和營,土中瀉木;甘草、大棗益脾和中,顧護正氣。綜觀全方,可使少陽邪熱得清,樞機得利,里氣因和則腹痛下利諸癥可愈,太陽表邪自然解除。后世治痢之方,多是從本方化裁而成。
【主治】太陽、少陽合病,癥見身熱口苦、腹痛下利、或熱痢后重、大便膿血、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脈弦數。
【加減】若兼嘔吐,加半夏、生姜(即黃芩加生姜半夏湯);若腹痛者,去大棗,加木香、檳榔;大便膿血者,加山楂、炒地榆;濕食交阻而小便短少者,去大棗合四苓散,再加陳皮、厚樸、木香。
【附記】寒濕痢疾、舌苔白滑、脈遲而緩、口不渴者,不宜使用本方。
7駐車丸
【來源】唐·孫思邈《千金要方》
【歌訣】駐車丸中用黃連,干姜阿膠與當歸,
久痢傷陰兼便血,清熱養陰止痢良。
【組成】黃連180克,干姜60克,當歸90克,阿膠90克。
【用法】上藥(前3味)共研為細末,以醋烊化阿膠為丸。每服9克,日服3次,米湯送服。今多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酌定。
【功效】清熱養陰止痢。
【方解】方用黃連清熱止痢;配以當歸、阿膠養陰和血,并佐干姜溫中止血。合而用之,共奏清熱養陰、止痢止血之功。
【主治】久痢傷陰、便血、或有滑脫不禁、或瀉下不暢、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可用于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腸炎、過敏性結腸炎以及便血等病癥。
【加減】若久痢不愈、膿血黏稠或下鮮血、煩渴、舌紅絳少津等陰虛證者,加炒白芍、熟地黃、麥冬、山藥。
【附記】凡急性痢疾、泄瀉,或慢性痢疾、泄瀉而證屬臟腑虛寒者,不宜應用。
8沒食子丸
【來源】宋·陳師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沒食子丸用黃連,黃柏再配生地榆,
腸虛血熱痢下證,收澀止痢石榴皮。
【組成】沒食子15克,地榆15克,黃柏60克,黃連45克,石榴皮3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10~20丸,溫米湯送下,空腹時服。今多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酌減。
【功效】清熱涼血,收澀止痢。
【方解】方用沒食子、石榴皮收澀止痢;配以地榆、黃連清熱涼血;黃柏清熱堅陰止痢。綜觀全方,清中有斂,共奏清熱涼血,收澀止痢之功。
【主治】腸虛血熱、泄痢頻數、大便夾有鮮血、或便赤汁、腹痛不甚劇者。可用于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腸炎等病癥。
【加減】一般可酌加木香、檳榔。若見脾虛證者,加黨參、白術、扁豆;血多者,加黃芩炭、丹皮炭。
【附記】若痢下初起,實邪積滯者,不宜應用。
9清利消食湯
【來源】龔志賢《龔志賢臨床經驗集》
【歌訣】清利消食高良姜,木香檳榔肉蔻襄,
山楂建曲石菖蒲,秦皮黃芩水燈芯。
【組成】煨肉豆蔻10克,廣木香9克,檳榔9克,山楂炭12克,建神曲12克,秦皮12克,高良姜12克,黃芩10克,石菖蒲15克,水燈芯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功效】消食化積,清解濕熱。
【方解】方用肉豆蔻、神曲、山楂、檳榔消食化積散瘀;配以廣木香、高良姜行氣止痛,以消中焦之積食;秦皮、黃芩、石菖蒲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水燈芯清熱利水;廣木香、檳榔還有理氣行水的作用,氣機暢,水氣行,則濕可除,下焦濕熱可解。合而用之,共奏消化中焦之積食,清解下焦郁滯之濕熱之功。
【主治】痢疾(積滯濕熱型),癥見腹部微痛、大便瀉白色稠黏液汁、墜脹欲解、解便次多量少,一晝夜達八、九次至二、三十次不等,小便色微黃不暢,或與大便同解,中脘常微脹痛、噫氣多、矢氣少、或口干苦、手心發熱、舌苔微白或痰黃,脈沉或微沉不浮,或微弦或微緊,或澀。
【加減】積食甚者,去肉豆蔻,加草果仁9克;濕甚、小便不利者,加茯苓12克,蒼術9克。
【附記】本方名為筆者擬加。此為積食與濕熱兼雜之病,非寒與熱感染之病,不可用黃連、黃柏、梔子一類苦寒之品,免傷脾胃之陽氣;亦不可用干姜、肉桂、吳茱萸等辛熱之藥,以防耗傷陰津。
10養陰涼血湯
【來源】張夢儂《臨癥會要》
【歌訣】養陰涼血生地黃,銀花地榆枯黃芩,
芍首甘麥明玉竹,沙旱阿膠茜草根。
【組成】金銀花30克,生地榆10克,干生地15克,枯黃芩10克,杭白芍15克,生首烏24克,生甘草10克,杭寸冬10克,南沙參15克,明玉竹15克,旱蓮草15克,茜草根10克,阿膠15克(另烊化分沖)。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溫服。
【功效】養陰增液,敗毒瀉火,清熱涼血。
【方解】痢下多日,全為血便,有時帶花紅凍子,口干不欲飲,為熱毒深入血分,脈數舌紅,不饑不食,為肺、脾、胃與大腸之陰皆傷,故方中重用金銀花甘寒無毒,能治腸澼血痢;佐以干生地甘寒瀉火,潤燥補陰,涼血生血;白芍善收陰氣,和血脈,能止下痢腹痛;阿膠滋腎養肝,益氣和血,治腸風下血,為治熱痢調大腸之佳品;地榆能治諸血疾、冷熱痢、疳痢與血痢不止;茜草根既能補中止血,又能活血行血;旱蓮草益陰止血,為治血痢之妙品;更用寸冬、甘草、沙參、玉竹益氣養陰;僅以一味黃芩,瀉大腸之火,善治澼痢腹痛;用何首烏,能治腸風臟毒,下血不止。考首烏人皆用以為滋補肝腎之良藥,少有知其為“消癰腫”、“腸風臟毒”之妙藥者。《綱目》名此為瘡帚,亦名紅內消,草藥家多生用搗敷惡瘡有效;《太平圣惠方》用“治大腸風毒,瀉血不止”。故本方中亦加之。本證為陰虛血痢,正氣大虧,真陰大傷,所以不用黃連、黃柏等恐苦寒化燥,更傷其已耗之陰,故只用既能止血、止痢,又能養陰生血之品,復加甘平益氣,養陰生津之味,組合成方,用之頗驗。
【主治】陰虛血痢,癥見痢下多日不愈、全為血便、有時帶紅花凍子、脈沉細數、舌紅苔少、口干不欲飲、不欲食、小便短赤。
【附記】本方名為筆者擬加。屢用屢驗,其效如神。
治痢疾秘方
71.1 香連導滯湯
【來源】王季儒,《肘后積余集》
【組成】黃連6~9克,木香1.5~3克,萊菔子9克,檳榔5克,焦山楂12克,金銀花30克,焦粬10克,厚樸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導滯。
【方解】方中以黃連苦寒、專清腸胃之熱、其性守而不走,故能厚腸胃而解毒;木香調氣以除后重,其用量不宜過多,此二味為治痢專藥。山楂活血化痰以去膿血;萊菔子、檳榔、焦曲、厚樸寬中下氣、宣導積滯;金銀花解毒止痢。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導滯之功。
【主治】赤白痢(細菌性痢疾),癥見突然發熱或不燒、腹痛、大便赤白黏液或膿血便,亦有先泄水樣便,繼則成膿血便者,里急后重,1日十數次或數十次、小便赤短或肛門灼熱,舌苔黃膩、脈滑數。
【加減】①本病初起如有發燒表證者,加桑葉9克,薄荷5克,菊花9克;如高燒、脈數大、口渴、具有陽明證者,再加生石膏30克,滑石12克;②后重較甚、每日數十次或百余次者,加大黃6~10克。一般藥下即減,但大黃不宜重用或久用;③病程較長、延久不愈者,則病久中虛,加杭白芍30克,當歸9克,和血養陰,可收顯效,但痢疾初起,白芍斷不可用;④惡心欲吐,加竹茹20克,藿香9克。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甚多,療效甚佳。
71.2 神效紅白痢疾散
【來源】李島三,《中醫必讀》
【組成】土茯苓200克(炒黑存性),生地炭100克,山楂炭75克,金銀花150克(微炒)、川射干100克,廣木香25克,生甘草50克,陳枳殼35克(炒)。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和勻、貯瓶備用,每次用藥散15克,加紅糖或白蜜,用滾水沖服,日服數次,以痢止為度。
【功用】涼血清熱、解毒止痢。
【方解】方中以土茯苓、金銀花、射干清熱解毒;木香、枳殼理氣止痛;生地炭、山楂炭涼血止痢;生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全方重在清利濕熱以治其本;濕熱除,則痢自止,經絡通則痛自停。藥扣病機、奏效頗捷。
【主治】濕熱毒、紅白下痢、臍腹結痛、里急后重、紅白混下、晝夜無度、脈證稍實者。
【加減】屢用屢驗、療效甚佳。
71.3 雙炭飲
【來源】朱南山,《近代中醫流派經驗選集》
【組成】金銀花炭6克,熟軍炭3克,板藍根15克,赤芍9克,白術6克,雞內金9克(沖)、黃芩、連翹各6克,陳皮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解毒、化濕導滯。
【方解】方中金銀花、熟軍二炭清熱解毒、導濁止血;板藍根、黃芩、連翹助二炭解熱毒;雞內金導積滯、消停食;白術、陳皮健脾開胃、理氣化濕;赤芍緩急止痛,活血化瘀。綜觀全方,法度謹嚴,有絲絲入扣之妙,是治療噤口疫痢的良方。
【主治】噤口疫痢,證見腹痛下痢膿血、口渴煩躁、噤口嘔吐。
【療效】臨床屢用、確有良效。
71.4 疫痢解毒飲
【來源】王季儒,《肘后積余集》
【組成】生石膏30克,黃連、黃芩各9克,白頭翁9~30克,秦皮9克,生地榆15~30克、桑葉9克,鮮蘆根30克,薄荷5克,金銀花、馬齒莧各30克,六一散20克,木香1.5克,酒軍5~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熄風。
【方解】疫毒傷人最厲,熱毒結于腸胃、若不急急救治即有腐腸爛胃之險。故方用生石膏性味辛涼,既能清陽明里熱,又能解肌退燒;再配鮮蘆根、桑葉、薄荷辛涼宣散,使邪熱從表而散。雖然此種高燒是由腸胃熱毒熏蒸于外,亦不能排除有暑濕熱毒夾雜其間,故以辛涼之清里解肌者為君。白頭翁、秦皮、生地榆涼血以止痢;金銀花、馬齒莧清熱以解毒。加木香少許以調達氣機。黃連、黃芩、大黃消炎殺菌以排毒。惟桑葉、薄荷不宜久用,一二劑即可去之。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熄風之功。
【主治】疫毒痢(中毒性痢疾),證見發病急、大便膿血或鮮紫血、高燒煩躁、口渴嗜飲、里急后重較“菌痢”尤甚。舌質紅、苔黃、脈數大或細數。甚則嗜睡、昏迷、抽風。
【加減】惡心嘔吐,加竹茹30克;神志昏迷為熱毒上沖心包,加安宮牛黃丸1粒,犀角粉1克(或用水牛角代),天竹黃9克,九節菖蒲6克芳香開竅、涼血解毒;抽風為熱極風動,加羚羊角粉1克(沖),全蝎5克以涼肝熄風。
【療效】屢用效佳。
71.5 開噤止痢湯
【來源】張夢儂,《臨癥會要》
【組成】紅參10克(另煎分沖),炒金銀花15克,酒炒川連5克,石菖蒲10克,石蓮子15克,木香6克,白芍、炙甘草、炙升麻、炙柴胡、黃芩炭、陳皮各10克,生姜3片、陳米百粒。
【用法】藥米加水同煎、米熟湯成、點滴與服。另用食物療法,即用魚肉之類的香美食物、置病榻前、患者欲食即與、使其飽餐、胃口一開、自然思食不吐、以誘導其開胃進食。
【功用】補正祛邪、敗毒清熱。
【方解】痢疾是由濕熱毒邪蘊結于胃腸道中的疾患。如日久不愈,不僅氣血耗損,亦使胃陰傷殘,因而食思缺乏、飲食不進,故前人名之為“噤口痢”,或稱“噤口毒痢”。此時正氣固然大虛,但濕熱邪氣仍實,治之之法,徒補則助邪、徒清則傷正,故于益胃和中補氣方中,加入泄濕清熱降胃逆之品,補清兼行。朱丹溪云:“噤口痢者,胃口熱甚故也。大冷大熱,用香連丸:蓮肉、木香各1半,共為末,米湯調下。又方:人參0.9克,姜炒黃連0.3克,為末濃煎、終日細細呷之,如吐則再服。但一呷下咽便開”。許浚引《仁齋直指方》云:“下痢噤口不能食,亦由脾虛,宜以參苓白術散去山藥加石菖蒲為末,粳米飲調下6克或人參、赤茯苓、石蓮子,入些菖蒲煎服,胸次一開,自然思飲”。現此二說,則噤口痢為虛而有熱、虛中挾實,也即正氣虛弱是本,濕熱實邪是標,宜標本同治,切不可固執偏寒偏熱,偏虛偏實一面論治。所以方用性味甘溫、大補元氣之人參;甘溫而澀、清心除煩、開胃進食,專治噤口痢之石蓮子;辛苦而溫、芳香而散、開胃寬中、療噤口毒痢之石菖蒲;大苦大寒、清熱燥濕,以腸澼下痢之黃連;再加仲景用治下痢、后人改作的痢疾之祖方——苦瀉、酸收、甘補之黃芩、芍藥、甘草三味,更佐以散熱解毒,以腸澼血痢之金銀花;解百毒治下痢后重之升麻;宣暢氣血、升陷散結之柴胡,使以調和諸氣,治嘔吐反胃、瀉痢后重之木香;調中導滯,能瀉能補,可升可降之陳皮;和中止嘔、開胃下食之生姜。諸藥合用,共奏補正祛邪、敗毒清熱之效。配以食療,效果尤佳。
【主治】噤口痢,證見痢久不愈、每日潮熱、胃敗不欲飲食、勉強食之則嘔,但痢仍紅白相雜、后重里急而脫肛。
【療效】屢驗屢效,一般1劑即效,2劑即安,再調理即愈。
【附記】本方名為編者擬加。凡痢久轉為噤口、正虛邪實患者,經用此法,多能獲效。驗之臨床,效果確實。
71.6 新加東風散
【來源】程爵棠,《臨床驗方集》。
【組成】蒼術、厚樸、青皮、枳殼、檳榔各9克,山楂肉、黃芩、白頭翁、馬齒莧各9~15克,當歸9克,甘草6克,紅花9克,赤芍、丹皮、地榆各9~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清熱燥濕,涼血活血,調氣止痢。
【方解】本方系由明代張石頑《醫方—盤珠》東風散加白頭翁、馬齒莧而成。方中用蒼術、厚樸、青皮、檳榔、枳殼、山楂肉有化濕疏滯,寬中下氣,強脾健胃,止嘔止痢之功;配以馬齒莧、白頭翁、黃芩、甘草清熱,解毒,燥溫;當歸、赤芍、丹皮、紅花、地榆有活血化瘀,涼血清熱之功,且當歸、赤芍、丹皮、黃芩、白頭翁、馬齒莧、厚樸有較強的抗菌作用,特別對赤白痢之殺菌力最大。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燥濕,涼血活血,調氣止痢之功。本方治痢功倍于芍藥湯、白頭翁湯,確能收到“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的效果。
【主治】細菌性痢疾(包括赤痢、白痢及赤白痢)。
【加減】一般可不予加減,或與香連丸,芍藥湯加減用之。若外感暑濕,下痢口渴,尿赤加金銀花、連翹、香薷、扁豆;熱重于濕,舌苔黃膩,加川黃連,并重用白頭翁、馬齒莧;濕重于熱面垢,苔白膩,后重甚者,重用蒼術,厚樸,檳榔,加木香、神曲;里熱甚,大便滯不出,脹痛難忍者,仿通因通用法,加芒硝、大黃;或寒濕困脾,下痢白多赤少,兼惡心嘔吐,肢冷者,去丹皮、黃芩,加肉桂、制附子、炮姜、吳茱萸;下痢膿血,舌質紅絳者,去白頭翁,重用赤芍、丹皮、地榆;痢后給以調理脾胃,兒童以黃芪異功散;成年人用補中益氣湯等無不得心應手,效如桴鼓。
【療效】治療100例,痊愈95例,顯效5例。
【附記】東風散為張氏治痢之主方,筆者效法數十年,并依方加味,隨證加減,無不得心應手,屢試屢驗。
71.7 白頭檳連湯
【來源】李江,《遼寧中醫雜志》(6)1989年
【組成】白頭翁、檳榔各15克,黃連6克,澤瀉10克,大黃3克,山藥30克(成人劑量酌加)。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濃煎共取汁100毫升,頻頻與服。
【功用】清熱解毒,調氣行血導滯。
【方解】方用白頭翁、黃連、澤瀉清熱燥濕、解毒止痢;大黃、檳榔攻積行氣導滯,旨在通因通用、驅邪外達,以盡快緩解里急后重等癥;山藥甘平、補而不滯,且能防止苦寒藥損傷脾胃之氣之弊。扶正祛邪利于病體康復。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調氣行血導滯之功。
【主治】濕熱痢(急性細菌性痢疾)。
【加減】如配合復方新諾明使癥狀緩解更快、退熱迅速而療程縮短。
【療效】治療100例,年齡6個月~9歲之間,病程最短4小時、最長10天,全部治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大便日行2次以下,外觀正常;停藥后隔日便檢,連續2~3次正常)。治愈時間3±0.63天。
71.8 海葛地連湯
【來源】張福祥,《四川中醫》(9)1998年
【組成】鐵苑15克,葛根、地錦草、旱蓮草各10克,黃連5克,香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清熱燥濕、行滯升清、斂血止痢。
【方解】凡治痢疾,當察虛實、辨寒熱,如有濕熱者,清其濕熱,有積滯者,消其積滯,因于氣者調其氣,因于血者和其血,新感多實、通因通用,久病多虛、塞因塞用,陳平伯云“氣調則后重自愈,血和則便膿自除”。消導解毒,初起宜通,久宜澀,赤多重用血藥,白多重用氣藥,但始終宜照顧胃氣為主,故方用葛根既清腸中之邪熱,又能升胃中之清陽。鐵菀、黃連清熱解毒燥濕利水;香附消積行滯;旱蓮草、地錦草斂血止痢。諸藥配伍為用,共奏清熱燥濕、行滯升清、斂血止痛之功。
【主治】小兒痢疾。
【加減】腹痛甚者,加白芍;熱甚者,加金銀花;嘔吐者,加半夏、竹茹;挾表者,加蘇葉、荊芥、去黃連、旱蓮草;腹脹者,加山楂、川木香;挾濕者,加蒼術;便稀量多者,加車前子;大便次數多而量少者,加生大黃(另包后下);如重度失水的患兒,應給予輸液。
【療效】治療50例,年齡5歲以下43例,6~10歲7例,服藥2~4劑后,全部治愈。大便鏡檢,轉陰天數:2~3天占60%,3~5天占30%,余為5~7天。
71.9 活血導滯湯
【來源】王季儒,《肘后積余集》
【組成】土炒杭白芍15克,土炒當歸9克,三棱、莪術各5克,大腹皮9克,焦山楂、焦曲、桃仁各10克,紅花6克,厚樸5克,木香2克,黃連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宣導積滯。
【方解】然病久脾陰必虛,故方用土炒歸芍和血健脾以養正,桃仁、紅花活血化瘀;三棱、莪術攻破癥瘕以搜剔曲褶皺襞間之積滯;楂曲化食滯而宣中;木香、厚樸調氣機以導滯;黃連厚腸胃而解毒。共奏活血化瘀、宣導積滯之功。如正在急性發作期間,可按治痢常規治療,俟急性期過再服此方,一般二三十劑即可除根。
【主治】休息痢(慢性結腸炎)。
【療效】臨床屢用,一般守服二、三十劑即可痊愈。
71.10 加味連梅湯
【來源】廖泉清,《千家妙方·上》
【組成】黃連、烏梅各2克,麥冬、生地各6克,阿膠5克,沙參、石斛、木瓜各6克,西洋參2克。(8個月幼兒劑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清熱除濕、解毒救逆。
【方解】本方從《溫病條辨》連梅湯加味而成。病因外受濕熱疫毒之氣、內傷飲食生冷、損及胃腸所致,故方用黃連瀉心包之火;阿膠益陰而平熄肝風;麥冬、生地補腎水以滋養肝木;烏梅斂陰,生津止瀉;加沙參、石斛以增大其養陰生津之力;陰液充足肝風平熄,而抽搐昏迷等癥自解;加木瓜味酸入肝生津舒筋和胃去濕,濕祛熱清而痢自止;高熱泄瀉、氣陰兩傷,故加以西洋參以促其恢復。
【主治】中毒性菌痢。
【療效】臨床屢用,治驗甚多,收效甚捷,效佳。
71.11 仙桔湯
【來源】朱良春,《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仙鶴草30克,桔梗6克,烏梅炭4克,白槿花、炒白術各9克,廣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檳榔10.2克,甘草4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補脾斂陰、清化濕熱。
【方解】凡慢性痢疾,迭治不愈,纏綿難解者,往往既有脾虛氣弱的一面,又有濕熱稽留的存在,呈現虛實夾雜之象。因此,在治療立法上,既要補脾斂陰,又需清化濕熱,方能奏效。仙桔湯即據此而擬訂。方中仙鶴草除善止血外,并有治痢強之功,《滇南本草》載“仙鶴草治赤白痢下”,因此,本品不但可治痢下赤白,還能促進腸吸收功能的恢復,對慢性泄瀉亦有效。桔梗《別錄》載:能“利五臟腸胃,補血氣,……溫中消谷”;《大明》載桔梗“養血排膿”;《本草備要》載:桔梗治“下痢腹痛”。因此,本方用桔梗不是取其升提之功,而是取其排膿治痢之效,凡泄痢大便夾雜黏凍者,取桔梗甚效。白術、木香健脾而調氣;白芍、烏梅、甘草酸甘斂陰,善療瀉痢而緩解腹痛;白槿花味甘性平無毒,能清熱利濕涼血,常用于腸風瀉血、血痢、帶下,用治痢疾,有一定療效,其不僅能迅速控制癥狀,且長于退熱;檳榔本為散結破滯、下泄殺蟲之物,若用小劑量則善于行氣消脹,故對痢疾、泄瀉而腹脹較甚者,頗有功效。諸藥合用,共奏補脾斂陰、清化濕熱之功。
【主治】久瀉,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及慢性結腸炎,經常泄瀉,時輕時劇,時作時休,作則腹痛,腹脹,大便溏薄,夾有黏液,間見少許膿血,反復發作,久治不愈者。
【加減】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時,應另加鴉膽子14粒,去殼,分2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結腸炎肝郁脾滯征象較著者,去檳榔,加柴胡4.5克,萆薢15克,秦艽9克;腹痛甚者,應加重白芍與甘草用量(白芍為15~30克,甘草9~15克);泄瀉日久,體虛氣弱,而腹脹不顯者,去木香、檳榔,加炙升麻4.5克,黨參12克,炙黃芪15克。
【療效】屢用效佳,一般5~7劑即可見效,續服可愈。
【附記】用本方治療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和慢性結腸炎等病,一般5~7劑即可見效。凡久瀉證屬脾腎陽虛或為腎陽不振者,則非本方適應證,當以附子理中丸或四神丸治之。
71.12 清腸飲
【來源】董建華,《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葛根、黃芩各9克,焦檳榔12克,白芍15克,藿香9克,黃連6克,木香9克,生甘草6克,炮姜3克,車前草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熱化濕,消積導滯,調和氣血。
【方解】方中用葛根、藿香疏肌達表、宣化濕濁;以黃芩、黃連清熱燥濕;木香、檳榔疏利腑氣、消積導滯;芍藥(白芍)、甘草和血養營、解痙止痛;車前草分化濕熱;用炮姜佐芩連,不僅可以寒熱并治、還能防止苦寒傷胃。故本方對濕熱型痢疾較為合適,臨床應用確有較好療效。
【主治】急性細菌性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