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疏散風熱方---銀翹散
銀 翹 散 (《溫病條辨》卷1) [異名] 銀翹解毒散(《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西安方)。 [組成] 連翹一兩(30g) 銀花一兩(30g) 苦桔梗六錢(18g) 薄荷六錢(18g) 竹葉四錢(12g) 生甘草五錢(15g) 荊芥穗四錢(12g) 淡豆豉五錢(15g) 牛蒡子六錢(18g) [用法] 共杵為散,每服六錢(18g),鮮蘆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人中焦也。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Et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現代用法:作湯劑煎服,按原書用量比例酌情增減)。 [功用] 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 溫病初起表熱證。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暢,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病機分析]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溫熱論》)。肺合皮毛與衛氣相通,肺為表中之里,衛為表中之表,本方證病位在肺衛。邪在衛分,衛氣被郁,開合失司,故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暢。風溫表證之發熱惡寒,與風寒表證有何區別?溫為陽邪,邪熱與衛陽相爭,二陽相加,遂呈“陽勝”之病理變化,故以發熱重,惡寒輕,或惡風寒癥狀持續時間短暫為特點。汗之有無,與邪在表或始人里有關。溫病初起,邪客肌表,衛氣被郁,開合失司,毛竅閉塞,故為無汗;若風熱人里,熱邪漸甚,熱性升散,迫津外泄,則可見有汗。然六淫之邪從皮毛或口鼻而人,每致衛陽郁遏而開合失司,所以縱使有汗亦多不暢。肺位最高而開竅于鼻,邪自口鼻而人,上犯于肺,肺氣失宣,則見咳嗽。咽為肺之門戶,喉為肺系,風熱搏擊氣血,蘊結成毒,熱毒侵襲肺系,肺系不利,則見咽喉紅腫疼痛。溫熱之邪易傷津液,故一般溫病過程中多有口渴見癥,但是由于邪熱傷陰的程度不同,故口渴的微甚亦有區別,溫邪在衛分的口渴癥狀是較輕的。舌尖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俱為溫病初起之佐證。綜上,此證因有寒熱咳嗽而知病在肺衛;因其熱重寒輕而知病性屬熱;因有口渴而知津液輕度受損。審證求因,此系溫病初起,邪在肺衛,而偏衛表。 [配伍意義] 本方證既有風熱在表的衛分證,又有熱毒襲肺的肺熱證,治法上不僅要疏散衛分之風熱,又需清解在肺之熱毒。因溫病具有發病急,傳變快,易搏擊氣血,蘊結成毒,且多挾有穢濁之氣等特點,立法須防患于未然,“截斷”病勢的發展,亦當清熱解毒。故擬辛涼透表,清熱解毒治法。方中銀花味甘性寒,能“散熱解表”(《本草綱目》卷18),“清絡中風火實熱,解溫疫穢惡濁邪”(《重慶堂隨筆》卷下);連翹味苦性微寒,“能透肌解表,清熱逐風,為治風熱要藥”(《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冊),二藥氣味芳香,既有輕宣透表,疏散風熱的作用,又有清熱解表,辟穢化濁功用,在透散衛分表邪的同時,兼顧了溫熱病邪易蘊而成毒及多挾穢濁之氣的特點,故重用為君藥。薄荷辛涼,“散風熱,清利頭目”(《醫略六書。藥性切用》卷1);牛蒡子辛苦而寒,“人肺而 疏風散熱,瀉熱清咽”(《醫略六書。藥性切用》卷1),二藥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且可解毒利咽。荊芥、豆豉辛而微溫,解表散邪,此兩者雖屬辛溫,但辛而不烈,溫而不燥,與大隊辛涼藥配合,可增辛散透表之力。四藥同用,助君藥發散表邪,透邪外出,俱為臣藥。熱已傷津,當生津以扶正。蘆根“性涼能清肺熱,……味甘多液,更善滋養肺陰”(《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冊);竹葉“止渴,除上焦煩熱”(《本草分經》),二藥同用,清熱生津,既可增強清熱之功,又可補充受損之津。肺氣失宣,肺系不利,故配桔梗開宣肺氣而止咳利咽。上述三藥均為佐藥。甘草既可調和藥性,護胃安中,又合桔梗利咽止咳,是屬佐使之用。諸藥配伍,共奏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本方辛涼與辛苦甘寒同用,正合《素問.至真要大論》“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的治法。本方所用藥物均系清輕之品,加之用法強調“香氣大氣,即取服,勿過煮”,體現了吳氏 “治上焦如羽,非輕莫舉”的用藥原則。 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是辛涼之中配伍少量辛溫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涼之旨。二是疏散風邪與清熱解毒相配,具有外散風熱,內清熱毒之功,構成疏清兼顧,以疏為主之劑。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溫病條辨》稱本方為“辛涼平劑”,適用于風溫初起之風熱表證。以發熱,微惡寒,咽痛,口渴,脈浮數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胸膈悶者,乃挾濕邪穢濁之氣,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濕,辟穢祛濁,使邪外出,而防其人里侵襲膻中。渴甚者,為傷津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項腫咽痛者,熱毒較甚,加馬勃、玄參清熱解毒,利咽消腫。衄者,熱傷血絡,去荊芥穗、淡豆豉之辛溫,加白茅根、側柏炭、梔子炭涼血止血。咳者,肺氣不利也,加杏仁苦降肅肺以加強止咳之功。二、三日病不解,熱漸人里,但此時邪仍在肺,故仍用本方,但應加人生地黃、麥冬清人里之熱,兼養陰生津,防邪熱耗傷津液。若仍不解,則為邪重熱甚,或見小便短者,為熱已傷津,故又當加入知母、黃芩、梔子,合麥冬、生地黃以清熱生津。用于麻疹初起,透發不出而見本方證者,宜加葛根、蟬蛻以助麻疹透發;瘡瘍初起而見外感風熱證者,可酌加紫花地丁、野菊花以解毒消癰。 3.現代本方廣泛用于急性發熱性疾病的初起階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腦膜炎、乙型腦炎、腮腺炎等辨證屬衛分風熱證者。皮膚病如濕疹、風疹、蕁麻疹、瘡癰癤腫,亦多用之。 [使用注意] 臨床使用時應注意煎服方法,因方中多為芳香輕宣之品,不宜久煎;對于外感風寒及濕熱病初起則當禁用。 [源流發展] 本方為清代名醫吳瑭擬定。溫病學未形成之前,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對外感病的治療,基本上是以《傷寒論》的理法方藥為依據。溫病初起,邪在肌表,治宜疏散。但因溫為陽邪,易傷陰液,若純用辛溫方藥發汗, “未始不傷陰也” (《溫病條辨》卷1)。故吳氏指出:“溫病最善傷陰,用藥又復傷陰,豈非為賊立幟乎? 此古來用傷寒法治溫病之大錯也”(《溫病條辨》卷1)。金、元時期,寒涼派之鼻祖一一劉完素,在熱性病治療上突破了法不離傷寒,方必遵仲景的框框,主張用寒涼藥物治療溫病,開創了溫病學的先河。明代吳又可之《溫疫論》創制之“達原飲”、“三消飲”等許多治溫疫的方劑,對溫病的治療有較大影響。然列于《溫疫論》之首的達原 飲,因配用辛溫之檳榔、草果、厚樸及苦燥之知母、黃芩等,皆為中、下焦藥物,故吳氏認為“豈有上焦溫病,首用中、下焦苦溫雄烈劫奪之品,先劫少陰津液之理”(《溫病條辨》卷1)。有鑒于此,吳瑭遵《素問。至真要大論》“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訓;從葉桂“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后化熱人里,溫邪則熱變最速。未傳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氣,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挾風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或透風于熱外,或滲濕于熱下,不與熱相搏,熱必孤也”之旨(《溫熱論》);宗喻嘉言芳香逐穢之說,以李呆的清心涼膈散(黃芩、連翹、薄荷、桔梗、竹葉、甘草、梔子)去苦寒人里的黃芩、梔子,加辛散清熱之銀花、荊芥穗、牛蒡子、淡豆豉、蘆根組成本方。正如吳瑭日:“用東垣清心涼膈散,辛涼苦甘,病初起,且去人里之黃芩,勿犯中焦,加銀花辛涼,芥穗芳香,散熱解毒,牛蒡子辛平潤肺,解熱散結,除風利咽,皆手太陰藥也” (《溫病條辨》卷1)。于此可見,吳氏制方匠心之苦。本方為辛涼平劑,為治溫病的首方,吳氏謂之:“此方之妙,予護其虛,純然清肅上焦,不犯中、下,無開門揖盜之弊,有輕以去實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溫病條辨》卷1)。不為過言也。 現代臨床應用在此方基礎上向三個方向發展:①加強清熱之力,使其治療外感風熱之發熱頭痛等的效果更佳,如《中國常用中成藥大全》的羚翹感冒丸。即本方去蘆根,加羚羊角,主治感冒和流感,癥見發熱,發冷,四肢酸懶,頭痛咳嗽,咽喉腫痛等。 ②加強解毒利咽之效,成為治療咽喉腫痛的常用方劑,如《古今名方》的清咽解毒湯,即本方去薄荷、荊芥、淡豉、竹葉、蘆根,加玄參、僵蠶、黃芩、山梔、山豆根而成,用于治療風熱乳蛾,喉痹。《中醫耳鼻喉科學》的疏風清熱湯,也由本方去薄荷、豆豉、竹葉、蘆根,加防風、桑白皮、赤芍、黃芩、花粉、玄參、浙貝組成,用于治療咽喉腫痛屬風熱者。③配人透疹之品,用治風熱所致的麻疹初起,疹出不暢或風疹等病,如《實用兒科學》的辛涼解毒湯,則是本方去荊芥、豆豉、蘆根、甘草,加桑葉、杏仁、蟬衣組成,主治麻疹透發不出。 本方改為丸劑,名“銀翹解毒丸”(《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改為片劑,名“銀翹解毒片”(《中國藥典》1部);改為膏劑,名“銀翹解毒膏”(《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近年又有“銀翹解毒水”、“銀翹沖劑”、“銀翹散袋泡劑”等,可根據病情而選用。 [疑難闡釋] 1.關于方中君藥 本方的君藥,目前尚有爭議,教材及多數專著,均認為銀花、連翹為君藥,有的醫家則認為應以薄荷、荊芥等解表藥為主。秦伯未《謙齋醫學講稿》曰:“一般用銀翹散,多把銀花、連翹寫在前面。在溫病上采用銀翹散,當然可將銀、翹領先,但銀、翹是否是君藥,值得考慮,如果銀、翹是君,那么臣藥又是什么呢?銀翹散的主病是風溫,風溫是一個外感病,外邪初期都應解表,所以銀翹散的根據是“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稱為辛涼解表法。這樣,它的組成就應該以豆豉、荊芥、薄荷的疏風解表為君;因系溫邪,用銀、翹、竹葉為臣;又因邪在于肺,再用牛蒡、桔梗開宣上焦;最后加生甘草清熱解毒,以鮮蘆根清熱止渴煎湯。處方時依此排列,似乎比較愜當”。對此,筆者以為銀、翹為君更為合理,其理有三:第一,本方為外感溫熱病邪而設。溫邪為患,具有發病急,傳變速,易熱蘊成毒,且多挾穢濁之氣等特點。針 對這一特點,立法治療既要外解衛表之邪,又當內清熱毒以杜絕人里傳變之患。銀翹散證雖為邪在衛表,但邪熱較重,且已有熱蘊成毒內傳之趨勢(咽痛),故治療亦當疏表與清熱解毒并行。方中銀花、連翹性味辛寒,其性輕清,功能透邪解表,清熱解毒,芳香辟穢,此既符合本方證的病機特點,又兼顧了溫病的基本特點。第二,銀花、連翹既能疏散風熱,又可清熱解毒,屬多功效藥物,而多功效藥物作用的發揮,與藥物配伍、煎服方法密切相關。本方因其與薄荷、牛蒡子、荊芥、淡豆豉等解表藥物相配,加上別具一格的煎服方法,使其作用的發揮以疏散為主,兼以清熱,且使治上焦而不犯中、下焦,若與清熱之品相配,或“過煮則味厚而人中焦矣”,其作用則以清熱解毒為主。第三,從臨床成功的病例來看,多是重用銀、翹而獲效。綜上,基于溫病及本方證的特點,藥物配伍及煎服特點,臨床應用概況,本方應以銀、翹為君。 2。關于荊芥、豆豉的配伍 風熱在表,按《內經》之旨,當“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何以用辛溫的荊芥、豆豉?銀翹散所治之風熱表證,以邪郁衛表,邪熱較重為特點,其癥既有表氣閉郁之微惡風寒、無汗,又有熱邪為患的發熱甚,口渴、咽痛,故在銀花、連翹、薄荷、牛蒡子辛涼清解的同時,加入辛溫解表的荊芥、豆豉,有利于透邪外出,增強解表逐邪的力量,這是其一。其二,溫病初起,邪郁肌表,治當辛涼疏散,用藥以辛涼之品為主,而本方配有銀花、連翹、竹葉、蘆根,四藥其性皆寒,且銀、翹用量獨重,初起用藥過涼,恐寒涼太過,冰伏氣血,不利祛邪,配伍辛溫之荊芥、豆豉,可防止寒涼藥物冰伏氣血,使本方涼而不遏。荊芥、豆豉雖為辛溫之品,但因其用量較輕,溫而不燥,不致于改變全方辛涼之性,使本方既輕清疏透,又性質子和,成為辛涼平劑。二藥的使用,可據汗之有無而斟酌,若無汗,兼見惡風寒,說明邪郁衛表較重,宜用之,且可適當增量,以加強發汗解表祛邪之力;無汗與發熱并見,即使未見惡寒,亦可用之,以透邪外出,使病邪隨汗而解;若發熱與有汗或汗出較多并見,是邪漸人里,熱性升散所致,故二藥宜適當減量,甚至不用。尚需說明,方中豆豉因制法不同而有辛涼與辛溫之異。淡豆豉發酵時主要用桑葉、鮮青蒿為輔料,亦有用蘇葉、麻黃為輔料。前者味卒而性涼,后者味辛而性微溫。吳氏于本方后有“衄者,去荊芥、豆豉” 之明文,在銀翹散加細生地丹皮大青葉倍元參湯的方論中又明確指出:“去豆豉,畏其溫也。”故本方的豆豉應作辛溫為是。 3.關于本方有無玄參的問題 本方有無玄參,頗多爭議。銀翹散在《溫病條辨》原方中沒有元參(即玄參),但在該書上焦篇第16、38、40條中有本方倍元參和去元參的論述,由于原書前后矛盾,致使后人或謂原書中無玄參是吳氏的“漏筆”,或謂書中 “倍元參”、“去元參”是吳氏的“誤筆”。認為是漏筆者,以張氏為代表,其理有五: ①《溫病條辨》上焦篇第16條有銀翹散倍元參的敘述,方中又言元參加至一兩。②上焦篇第38、40條敘述風熱夾溫的證治,言去玄參,是因其柔潤礙濕。③同篇39條癥見舌赤口渴,邪在血分,反無增減玄參之文,而此時正是玄參適用時期。④吳氏在方論中自謂遵《內經》“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 之訓,而方中諸藥惟玄參咸而微寒,故方中有玄參與經旨是吻合的。⑤吳氏對精、氣、津液甚為注重,玄參壯水制火,增津養液,銀翹散方論中“予護其虛”實有所指L1j。認為是誤筆者,以湖北中醫學院方劑教研室為代表,其理是“吳鞠通說:此方之妙,在于‘純然清肅上焦,不犯中、下,。所以選用輕清上浮之品組方,體現了他‘治上焦如 羽,非輕不舉,的學術思想。而玄參咸寒滋膩,乃下焦肝腎之藥,溫病初起,邪在肺衛者用之,似有留邪之弊。有人認為溫邪容易耗陰,用玄參乃為養陰增液而設,此說亦欠恰當。方中已有甘涼輕清,質潤多液的蘆根,清熱生津而不戀邪,配伍已極精當,再加玄參,未免蛇足”lx。以上兩說,似以后者為妥。治溫病初起,總宜辛涼宣散,清輕透達,以達到“輕以去實”的目的。津液耗損雖是溫病的重要病機之一,然津傷有輕重之分,用藥自然有所區別。初起津傷較輕,且以肺胃為主,治當選用甘寒氣薄之品以滋肺胃之津,如蘆根、竹葉、天花粉、知母之類;后期傷津耗液較甚,且以肝腎為主,治宜選用甘寒厚味或咸寒之品以補肝腎之陰,如地黃、玄參、雞子黃、阿膠之屬。玄參以味厚而走下焦見長,本方用之,與吳氏治“上焦如羽”的用藥原則相悖;另外,從臨床驗案及報道來看,凡溫病初起,若病證無咽痛甚,口渴甚等表現,應用本方多未用玄參而獲效,故本方以無玄參為妥。 4.關于清心涼膈散的出處 吳氏在《溫病條辨》卷1謂本方系用東垣清心涼膈散加減而成。但遍查李呆之書,未見清心涼膈散一方。在《景岳全書.古方八陣》卷63載有“東垣涼膈散,解痘疹囊熱良方”。方由黃芩、連翹、薄荷、桔梗、竹葉、梔子、甘草組成。《景岳全書》所錄之涼膈散從何而來?為此我們考證了易水學派、河間學派有關醫家的代表著作。在《東垣十書.此事難知》卷上有“易老法,涼膈散減大黃、芒硝,加桔梗,同為舟楫之劑,浮而上之,治胸膈中與六經熱。”但查易老張元素之著作,卻未見涼膈散之方。而《濟生拔粹.此事難知》卷9之涼膈散“治上焦熱甚,陽明、少陽氣中之血藥也。”方由山梔、連翹、黃芩、薄荷、大黃、芒硝組成,方后云:“去六經中熱,減大黃、芒硝,加桔梗、甘草。右為粗末,每服一兩,水二盞,同竹葉七片煎至一盞,去滓,人蜜少許,食后服”。再考《濟生拔粹》所載之涼膈散,實脫胎于劉完素之涼膈散(連翹、山梔、大黃、薄荷葉、黃芩、甘草、芒硝),其治“傷寒表不解,半人于里,下證未全,下后燥熱怫結于內,煩心,懊儂,不得眠……,煩渴頭昏,唇焦咽燥,喉閉目赤,口舌生瘡,咳唾稠粘,譫語狂妄”(《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6)。可見后人盛心如在《實用方劑學》謂“本方根據河間涼膈散而加減復方之制也”,非臆斷之論。綜上,銀翹散之制,當為河間學派與易水學派共同結合之產物,是學派間學術相互滲透、縱橫交織的結果。而王好古收錄的涼膈散最接近吳氏所創銀翹散之意,一是病機相似,提出治“上焦熱甚”;二是方劑組成及方后加減的藥物與吳氏之方相似。本書為尊重吳氏制方之原旨,亦鑒于《景岳全書》標明“東垣涼膈散”,故在源流發展中論及的清心涼膈藥物,宗《景岳全書》所載方。 [方論選錄] 1.吳瑭:“按溫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蓋病在手經,徒傷足太陽無益;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發其表,亦無益也。且汗為心液,心陽受傷,必有神明內亂,譫語癲狂,內閉外脫之變。再,誤汗雖曰傷陽,汗乃五液之一,未始不傷陰也。《傷寒論》曰:尺脈微者為里虛,禁汗,其義可見。其曰傷陽者,特舉其傷之重者而言之耳。溫病最善傷陰,用藥又復傷陰,豈非為賊立幟乎?此古來用傷寒法治溫病之大錯也。……本方謹遵《內經》“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 之訓;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穢之說,用東垣清心涼膈散,辛涼苦甘。病初起,且去人里之黃芩,勿犯中焦;加銀花辛涼,芥穗芳香,散熱解毒;牛蒡子辛平潤肺,解熱散結,除 風利咽,皆手太陰藥也。合而論之,經謂: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又謂:藏于精者,春不病溫;又謂:病溫,虛甚死。可見病溫者,精氣先虛。此方之妙,預護其虛,純然清肅上焦,不犯中下,無開門揖盜之弊,有輕以去實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葉氏之法,所以迥出諸家也。”(《溫病條辨》卷1) 2.張秉成:“治風溫、溫熱,一切四時溫邪,病從外來,初起身熱而渴,不惡寒,邪全在表者。此方吳氏《溫病條辨》中之首方,所治之溫病,與瘟疫之瘟不同,而又與伏邪之溫病有別。此但言四時之溫邪,病于表而客于肺者,故以辛涼之劑,輕解上焦。銀花、連翹、薄荷、荊芥皆辛涼之品,輕揚解散,清利上焦者也;豆豉宣胸化腐,牛蒡利膈清咽,竹葉、蘆根清肺胃之熱而下達,桔梗、甘草解胸膈之結而上行。此淮陰吳氏特開客氣溫邪之一端,實前人所未發耳。”(《成方便讀》卷工) 3.李疇人:“治溫邪初起。以牛蒡宣利肺氣而滑利竅;豆豉發越少陰陳伏之邪,為君。以銀花、連翹甘涼輕清,宣泄上焦心肺之邪為臣。荊芥散血中之風;薄荷辛涼,宣肺胃之熱而泄風;竹葉清心肺;甘、桔解毒開肺,載諸藥上浮;蘆根清胃熱,合辛涼輕劑而治肺胃上焦風溫,但熱無寒。咳嗽不爽,加杏仁、象貝;口燥,加花粉;熱重加山梔、黃芩;脈洪口渴,石膏亦可加。吳氏以銀翹散為主,治津氣內虛之人。”(《醫方概要》) 、 4.盛心如:“銀花、連翹為治溫病之主藥。薄荷、荊芥以散風;竹葉、甘草以清熱 (此四味為佐)。用桔梗為使,輕揚以開其上;加葦根為引,甘淡以泄于下。而以牛蒡、淡豉為臣,通玄府以逐邪,俾為汗解。此亦辛涼苦甘之旨,誠為外感風溫,初起在表、無汗之主方。本方根據河間涼膈散而加減復方之制也。”(《實用方劑學》) 5.蔡陸仙:“銀翹散為近世治溫熱病辛涼解表之通方。方中有薄荷、牛蒡、竹葉、豆豉之辛涼宣散,又君以銀花、連翹之清解心熱,俾心熱清則肺得清肅,而又金風送爽,颯颯生涼,肺氣宣散,皮毛之壅熱自開矣。況有桔梗、蘆根以直接宣清肺熱,更何患口渴之不清,身熱之不解耶?”(《中國醫藥匯海。方劑部》) [評議] 張氏贊本方治風溫,乃“淮陰吳氏特開客氣溫邪之一端,實前人所未發耳”;盛氏稱其“誠為外感風溫,初起在表,無汗之主方”;陸氏亦曰“為近世治溫熱病辛涼解表之通方”,并不過譽。李氏以為“咳嗽不爽,加杏仁、象貝,……脈洪口渴,石膏亦可加。”乃得要領之論,也與吳氏立方原意相合。其余諸家所言,均有精辟之處,當合而參之。 [驗案舉例] 1.風溫火逆 《全國名醫驗案類編》卷1:榮錫九,年48歲。是年三月,春行夏令,溫度太高,繼以因公赴縣,往來受熱,故致此病。四月一日回家,沉睡昏迷,不省人事。延族兄診視,以錫九素病吐血,身體極弱,誤認為陰寒,進以補中湯。身灼如火,是由火逆。病勢一變,幸次日發衄,衄后稍蘇。脈浮數擘指,浮為風,數為熱。身灼熱焦痛干燥,此風溫癥也。擬用銀翹散加減。風溫身灼,焦燥如火熏,非汗不解,焦燥陰傷,汗之反逆,只得養陰,聽其自解。蜜銀花三錢,青連翹三錢,大力子三錢,苦桔梗二錢,薄荷三錢,淡竹葉三錢,生白芍三錢,生甘草八分。此方穩服一星期,胸腋頭面稍得汗解,得汗處肌肉便活,以外焦灼如前。將前方去大力,加真川柴胡三錢,以為輸轉。又一星期,腰以上得汗,以下無汗。再一星期,汗至足脛。兩足無汗,焦痛不 敢履地,直服到四星期,全身皆得汗解。安好無恙矣。 按語:受熱而不省人事,治宜涼藥以除熱。醫者不問脈癥若何,僅憑素患吐血,身體虛弱,而進補中湯,此熱證而投溫藥,如抱薪救火,必致熱蘊成火,火熱上沖,迫血妄行則發吐血。血即外溢,熱有出路,故病勢稍減而人事蘇醒。本案身灼熱與脈浮數并見,乃風溫初起,熱在肌表,不得外散之故,擬用銀翹散去辛溫之荊芥、豆豉,加白芍及柴胡(二診加之)以外疏風熱,內清火熱。因此證誤治,致使病情纏綿難愈,竟服本方至第四周,方全身得汗而病瘥。 2.感冒 《中醫方劑選講》:某女,14歲。來診時訴下午開始微覺惡寒,頭痛,全身不適,晚飯不能進食,繼則發熱,頭痛加劇,周身骨痛,無汗,鼻塞。望其舌,舌尖紅,苔薄白,診其脈,脈象浮數。辨證:屬外感風熱表證,治宜疏風清熱解表。用銀翹散加減:銀花9g,連翹9g,竹葉6g,荊芥6g,淡豆豉9g,蘆根30g,薄荷9g,牛蒡子 9g,甘草4.5g,神曲6g。于晚上8時服藥,約10時左右,全身汗出,汗后向家人要飯吃,令服稀粥,次日癥狀消失,精神如常,可以上學。 3.流行性腮腺炎 《中醫方劑選講》:某男,7歲。右側耳下腫大2日,又歷1日波及左側。發熱,微惡寒,口渴頭痛。檢查:兩側耳下緣明顯腫大,腫脹處按之疼痛,感覺過敏,有彈性,表面灼熱,體溫38。5℃,舌紅苔薄,脈數(有與腮腺炎患者接觸史)。診斷:流行性腮腺炎。以銀翹散減荊芥、豆豉,加馬勃、僵蠶、板藍根、大青葉,用紫金錠醋磨外涂,3日告愈。 按語:銀翹散功能辛涼透表,清熱解毒,主治溫病初起,邪在肺衛之證。案1是溫病初起邪偏衛表的典型案例,因邪郁衛陽,毛竅閉塞,故方中之荊芥、豆豉皆用,且豆豉用量增加,使其發表祛邪之力增強,因而藥后2小時,患兒汗出而病證減輕,足見 “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案2之流行腮腺炎,與中醫的“痄腮”、“大頭瘟”等病相符,屬溫病范疇。屬溫病初起,邪犯衛表,邪熱較重,故去辛溫之荊芥、豆豉,加清熱解毒利咽之馬勃、板藍根等。以上二案皆為溫病初起,前案因邪偏衛表,而用荊、豉,且增量;后案因熱較甚而棄荊、豉,并加清熱之品,表明運用古方,只要善于靈活變通,療效自然確實可靠。 4.麻毒內閉(疹后肺炎) 《蒲輔周醫療經驗》:某女,1歲。1961年6月27日會診。麻疹10天,高熱不退,無汗,面紅,氣粗咳不爽,腹滿足冷,大便稀、日3次,小便短黃。舌紅中心苔黃,脈浮數有力。病由疹出未透感風,導致麻毒內閉,治宜宣透。處方:銀花連葉二錢,連翹一錢半,桔梗一錢,荊芥一錢,炒牛蒡子一錢半,豆豉三錢,鮮蘆根四錢,竹葉一錢半,僵蠶一錢半,粉葛根一錢,升麻八分,蔥白(后下) 二寸,注意避風。二診:服藥后,每天下午高熱,四肢冷,腹滿。用酒精擦澡后麻疹顯出,今天有戰栗(先寒戰后發熱),似作戰汗而未出,喉間有痰,氣憋,胸腹部及下肢皆有麻疹。脈沉數,舌紅無苔。據此,麻毒內陷,雖已漸出,但氣液兩傷,治宜益氣養陰,清熱解毒。處方:玉竹三錢,麥冬一錢,粉葛根一錢,升麻五分,連皮茯苓二錢,扁豆皮二錢,銀花藤二錢,荷葉二錢。 按語:麻疹合并肺炎常見。若不及時治療或處理失當,往往導致不良后果。本例由于麻疹出而未透,感受風邪,致麻毒內陷,故用銀翹散加葛根、升麻,解肌透疹,清熱解毒;僵蠶、蔥白,宣肺祛風。藥后疹形即顯,邪毒透發外出。但氣液兩傷,投以玉 竹、麥冬等益氣養陰之品,正氣漸復而愈。 5。單純性皰疹 《黑龍江中醫雜志》(1990,3:28):某男,16歲。5日前患感冒。 3日在下頦部出現花生米大小一紅斑,繼而紅斑上出現密集的丘疹、水皰,有少許滲出液和黃痂。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證屬風熱襲肺,余熱未清,外透于皮。治宜清透法。處方:金銀花、連翹、荊芥、生地、赤小豆、炒牛蒡子各12g,桔梗、大青葉、紅花各6g,焦山梔子3g,水煎服。1日1劑。二診:4日后紅斑已退,丘皰疹結痂脫落,留輕度色素沉著。在原方基礎上加沙參15g,石斛12g,3劑后,以清解護陰,效果顯著。 按語:感冒后見紅斑、血疹、水皰,乃余熱未盡,郁于肌腠,浸淫血脈,治宜疏表清里,涼血除濕。方用銀翹散清熱解毒,輕宣疏散,透邪于外;加生地、大青葉、山梔、紅花清熱涼血消斑;梔子合赤小豆清利濕熱。諸藥合藥,熱清濕除,則皰疹痊愈。 6.爛喉痧 《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3,2:28):某男,3歲。今日午后發熱,肛溫38.8℃,惡寒無汗,鼻衄,咽紅腫痛,小便短黃。舌尖紅,苔根膩,脈浮數。此為風熱外襲,肺衛被束,熱灼咽喉。治擬辛涼透表,解毒利咽。處方:金銀花6g,連翹 6g,淡豆豉4。5g,淡竹葉6g,鮮蘆根15g,薄荷(后下)3g,牛蒡子4.5g,川貝母6g,制天蟲4.5g,蟬蛻4。5g,射干6g,山豆根4.5g,萬氏牛黃清心丸1顆化服。二診:1 劑后熱退,鼻衄止,下午耳后、頸、胸、背及四肢皮膚先后出現紅色細小疹子,摸之粗糙,高出皮膚,瘙癢不安,咽紅腫痛。舌質鮮紅,苔根稍膩,前方去豆豉加生甘草治之。三診:3劑后,皮膚疹子已隱,并有少量落屑,咽稍紅,苔膩已化,原方繼服3 劑。 按語:此案系猩紅熱之輕證,每由熱毒外襲,肺胃受邪所致。初起多見肺衛癥狀,輕者咽痛難忍,重則糜爛滲血,熱毒由肺胃外竄肌膚,故遍體皆布疹子。甚則成片如錦紋。治宜解表透邪為主,處方以銀翹散辛涼透表,去辛溫之荊芥,加射干、山豆根、川貝、萬氏牛黃清心丸以清熱涼血、解毒利咽,加天蟲、蟬蛻以疏風清熱透邪。 [臨床報道] 一、內科 1.感冒 用銀翹散粗末,每服18g,每日3次,治療風熱感冒1150例,其中成年人935例,小兒115例,凡感受風溫、溫疫、冬溫等邪氣所致者,癥見微惡風寒,發熱,汗出,頭痛,口渴或不渴而咳,苔白,脈浮數者,均用此方。一般服藥1天后熱度降低,輕癥可愈,重者退熱時間稍長,平均退熱時間為2.7天,其他癥狀也迅速緩解。 2.流感 用銀翹散治療流行性感冒50例,服藥后體溫迅速下降,自覺癥狀明顯減輕,一般在服藥后2—4天痊愈L4j。用銀翹解毒丸預防流行性感冒962例,每服1—2 丸,用藥1.5月,預防組發病25例,發病率為2.6%;對照組518例中,發病91例,發病率為17.55%L5j。 3.呼吸道感染 用銀翹散袋泡劑,每日3次,每次2—4包(每包含銀翹散生藥 2日),開水泡2--3分鐘后服用,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5例(風熱型22例,風寒型3 例),發熱高于39℃者10例,38--39℃者n例,37.5--38℃者4例。結果臨床治愈23 例,治愈率達92%。退熱時間8--72小時,其中24小時內退熱6例,48小時退熱者7 例,72小時退熱者7例,平均退熱時間為35小時,中毒癥狀多隨體溫下降而好轉。另用此劑型治療發熱在37.5℃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27例、急性扁桃體炎20例、肺炎3 例,共50例,其中衛分證者44例,衛氣同病者6例。結果有效44例,衛氣同病有效者僅1例。50例患者服藥后約2/3的病人可見出汗,但量不多。 4.腦炎 用本方加牛蒡子、貫眾、大青葉、板藍根為基本方,高熱者加水牛角、丹皮、赤芍、黃連、生地;輕度意識障礙加遠志、石菖蒲;伴有抽搐加鉤藤、僵蠶、生牡蠣;昏迷者鼻飼安宮牛黃丸,水煎服,日1劑,并配合西藥激素、甘露醇、維生素,并發感染加用抗生素。治療散發性腦炎71例,結果治愈好轉63例,總有效率為 88.73%Is]。 5.病毒性心肌炎 以本方合生脈散加減治療本病37例,療效滿意。基本方為:太子參15g,麥冬10g,五味子8g,銀花20g,連翹20g,荊芥6g,薄荷5g,牛蒡子10g,桔梗10g,蘆根10g,竹葉6g,黃芩10g,炙甘草10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療效標準是經治20天,心肌酶譜恢復正常,胸悶、心悸、乏力等癥狀消失,心電圖恢復正常者為痊愈;經治20一30天,臨床癥狀減輕,心電圖示心率、早搏及S了-7改變有明顯改善,心肌酶譜正常者好轉;用藥超過30天,臨床癥狀、心電圖、心肌酶譜無明顯變化者為無效。結果37例中痊愈32例(86.5%),好轉4例(10.8%),無效1例 (2.7%)。總有效率97.30/6[9)。 6.干擾素不良反應 由于干擾素分子本身不純或白細胞衍化不純,使用過程中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影響療效。應用本方加減拮抗干擾素副作用,效果良好。觀察方法:將20例住院病人,隨機分為對照組、治療組各10人。兩組病人均用丁.干擾素 300萬U的,每周3次,其中4例頑固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為100萬U,每周3 次。對照組口服阿司匹林對癥處理,治療組以銀花15g、連翹15g、淡竹葉15g、荊芥 8小牛蒡子6g、薄荷后下10g、柴胡10g、黃芩10g、半夏10g、生石膏先下30g、桔梗 6g、甘草6L蘆根10g為主方,水煎服,日3次。對既往有過敏體質者頭一天即開始服用。療效判定標準包括:①臨床療效判定:頭痛、肌痛、關節痛及頭暈乏力明顯減輕為有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為無效。②降溫療效判定:用干擾素后2,3,4小時各測體溫2次,取得高體溫1次判定結果,體溫<38℃為顯效;38—38.5℃為有效, ≥39℃為無效。臨床效果:對照組顯效9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0%;治療組顯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80%。降溫效果:對照組顯效5例,有效3例,總有效率為80%;治療組顯效6例,有效2例,總有效率為80%。觀察過程中發現,本方與阿司匹林降溫療效相仿(P<o。001),但解除癥狀方面,本方優于阿司匹林。另外,對因存在嚴重出血傾向而不能應用阿司匹林者,本方則有獨到之處lto]。 二、兒科 1.肺炎 本方去竹葉、豆豉,加桑白皮、杏仁、黃芩、知母煎服,治療小兒肺炎 25例.。結果服藥3—5天痊愈,其中2天退熱者17例,4天內退熱者8例;濕羅音于3 天內消失者9例,5天內消失者16例。X線胸透者工2例,病灶均于5天內消失。對于屢用抗生素治療效果不好的病例,用本方隨證加減可有一定療效lu,。 2.麻疹 以本方煎服,治療14例麻疹并發肺炎,結果11例熱退獲效c12]。另以本方為主,隨證加減,治療55例麻疹,平均退熱時間為7.0±0。24天,而用一般藥物治 療的101例為8.41±0.22天。銀翹散不僅退熱快,且能使透疹過程順利,其他癥狀的緩解也較快。 3.流行性腮腺炎 銀翹散加乳香、沒藥、僵蠶,1煎內服,2煎用紗布浸漬后濕敷患處,1日2劑。病程逾期5天者加貝母、紅花;痛劇者/Jn)Jl楝子、赤芍、廣木香;發熱達39℃者加生石膏;便秘加大黃。共治50例,全部病例皆愈,平均治療3.74天.”,。 三、皮膚科 1.蕁麻疹、銀屑病 用變通銀翹散(銀花、連翹、牛蒡子、大青葉各10—12g,荊芥、防風、蟬蛻、甘草各6g,生地、黃芩各lOg)及銀翹大青湯(銀花、連翹各12g,大青葉、牛蒡子各lOg,荊芥、薄荷、綠豆衣、生地各12g,丹皮、甘草各6g)煎服,治療急性蕁麻疹16例,急性點狀銀屑病25例,共41例。辨證為衛分證者用變通銀翹散,若邪已人氣分而衛分之邪未盡解者用銀翹大青湯。結果全部病例皆獲痊愈luj。 2.風疹 以銀翹散為基本方,伴高熱加石膏、知母;疹色紅加丹皮、赤芍;疹色淡加滑石、通草;淋巴腫大加夏枯草、昆布;胸悶易煩加焦山梔;鼻衄加白茅根、黃芩,水煎服,治療暴發性劇烈風疹400例。服藥2劑后癥狀消失。結果除5例改用他法治療外,395例均獲治愈,總有效率為98.75%c16J。另用本方去蘆根、荊芥、豆豉,加防風為基礎方,治療196例,bJL風疹,水煎溫服,3劑為1療程,3劑后評定療效。對照組100例單純服用北京同仁堂制藥二廠的板藍根沖劑,每次1袋,每日2次,3天評定療效。結果:痊愈(皮疹消退,頸部淋巴結無腫大,體溫正常,無呼吸道炎癥)101 例,占51。5%。有效(皮疹基本消退,頸部淋巴結明顯縮小,體溫正常,無呼吸道炎癥)93例,占47。4%。無效(皮疹未消退,頸淋巴結仍腫大,有合并癥)2例,占 1.1%。而對照組痊愈49例,占49%,有效38例,占38%,無效13例,占13%l”j。 3。麻疹樣病毒疹 本方去竹葉、桔梗、蘆根,加黃芩、板藍根、桑葉、菊花、蟬蛻為基礎方,每日1劑,煎服,日2次。并囑多飲開水及食清淡食物。共治78例。結果所有病人均治愈,皮疹多在服藥后2—7天全部消退,癥情好轉,無復發,疹退后均無色素沉著斑L10j。 四、五官科 1.扁桃體炎 以金銀花15g,牛子、連翹、桔梗、黃芩、玄參、山豆根、射干、荊芥、防風各lOg,薄荷4R為基本方,伴咳嗽者加杏仁、前胡;高熱不惡寒者加石膏、知母。水煎取汁300ml,1劑/日,分3次服。.如為d,Jl,,則每劑藥服2天,且少量頻服。治療本病36例。服藥期間,囑患者多飲水,禁食辛辣油膩之品。結果:治愈(癥狀、體征消失,血常規白細胞計數恢復正常)24例;有效(癥狀、體征部分消失,血常規白細胞計數降至正常范圍)12例。治療時間最短者3天,最長者12天,平均為9 天C19)。 2.咽峽皰疹 用銀翹片治咽峽皰疹43例,平均1。6天熱退,3.6天皰疹及潰瘍完全消失。對照組工7例用西藥治療,療程比銀翹片組長C20j。 3.皰疹性口炎 用加味銀翹散治療/bJL皰疹性口炎,效果滿意。基本方藥為:金銀花lOg,連翹6g,桔梗6g,薄荷3g,蘆根12g,牛蒡子9g,竹葉6g,木通3g,板藍根lOg,甘草3g。面赤、苔黃、便干、口臭,去桔梗、薄荷、牛蒡子,加生石膏15g (先煎)、知母6g,根據患兒年齡增減用量。每日1劑,分3次口服。西藥組給予嗎啉 雙胍片,每日10一15mg/kg,分3次口服,復合維生素B片,每次1片,每El 3次;發熱酌用復方阿司匹林片口服。兩組口腔潰瘍處均噴涂粘膜潰瘍粉每日2—4次。上述兩組用藥均3—5天。結果中藥組112例中痊愈30例(26.8%),顯效68例(60.7%),有效8例(7.1%),無效6例(5.4%),總有效率為94.6%。西藥組75例中痊愈7例 (9.3%),顯效21例(28.0%),有效23例(30.7%),無效24例(32.0%),總有效率68.0%~21]。 4。放療致口咽部毒性反應 以本方加減防治鼻咽癌放療致口咽部毒性反應29例,療效滿意。治療方法采用分段治療,鼻咽癌雙耳前野+鼻前野鈷‘。照射腫瘤7000— 8000乃5--40天,頸淋巴結區6000—7000乃0—35天,放療期間予朵貝氏液漱口,一天 5—6次,于放療第3周開始口服本方,藥用:金銀花、連翹、黃芩各15g,蒲公英 30g,白花蛇舌草15g,薄荷10g(后下),柴胡12g,菊花、蔓荊子、麥冬、玄參各 15g,黨參20g,車前草15g,甘草10g。水煎服,日1劑。結果:輕度反應(顯效):無或有輕度咽痛,可進食干飯,輕度充血9例;中度反應(有效):中度咽痛,半流飲食,充血,但無白膜形成或糜爛15例;重度反應(無效):重度咽痛,進食全流,充血,有白膜形成5例。總有效率為82.9%。其中2例因咽痛明顯,不能進食,而暫停放療。口服中藥后未發現有副作用L2,。 [實驗研究] 1。發汗作用 銀翹散口服能促進大鼠足跖部汗液分泌,其最小有效濃度為0.267g/虹,生物相應體存量的效應消除半衰期為3。90小時,作用周期為23.71小時,達峰時間為2.2l小時[,“。 2.解熱作用 銀翹散煎劑對二聯菌苗、五聯疫苗所致家兔發熱模型,按人用量15、 30、40倍劑量一次灌服,解熱作用顯著,與復方阿司匹林組(0.2mg/kg)比較無顯著性差異。銀翹散拆方后的解熱作用遠不及全方。銀翹散煎劑、片劑、袋泡劑對啤酒酵母、2,4。二硝基苯酚所致大鼠發熱模型,按成人用量40倍,或20g/kg灌服,皆有明顯的解熱作用[26j。電生理研究表明,銀翹散解熱作用機制并不全同于解熱鎮痛藥,本方可解除致熱原對熱敏神經元的抑制,使之恢復正常,同時抑制冷敏神經元發放沖動,降低機體產熱水平,從而達到解表散熱的效果。銀翹散能直接作用于正常大鼠PO/ AH熱敏神經元,使其放電頻率升高,從而使正常動物體溫下降,揭示本方為一中樞性解熱藥[z”。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銀翹散全方及其單味藥在體外,對多種細菌及病毒均有抑制作用[28-30j。腹腔給予銀翹解毒片,對感染甲型流感病毒粵防72—243株大鼠,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口服給藥無效L3”。 4。抗炎作用 銀翹散對動物實驗性炎癥有明顯抑制作用,對大鼠蛋清性足腫脹抑制作用較好,對組織胺所致小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的抑制作用亦佳,但對二甲苯和5-HT所致小鼠毛細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高均無明顯影響。其對炎癥介質5-HT和前列腺素的對抗作用不明顯或較弱[26l。以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為指標,測得銀翹散口服給藥最低抗炎劑量為1.5g/kg,藥效半衰期為4。53小時,作用持續時間為16.23小時,達峰時間為2.31小時lxj。 5。鎮痛作用 小鼠熱板法和醋酸扭體實驗表明,銀翹解毒片有一定的鎮痛作用[31j。 6。抗過敏作用 銀翹散袋泡劑lOg/kg灌服,對天花粉所致大鼠、小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不僅能明顯減輕天花粉引起小鼠遲發型超敏反應的強度,還能降低過敏性休克動物的死亡數。其煎劑、片劑、袋泡劑均能抑制二硝基氯苯引起小鼠耳部皮膚遲發型超敏反應。 7.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銀翹散對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z6I。 8.對胃腸功能的影響 銀翹散煎劑對動物腸蠕動亢進有明顯抑制作用,其灌胃給藥的最低有效劑量為0.213g/kg,藥效半衰期為4.25小時,作用持續時間為27.18小時,達峰時間為1.54小時L3”。 [附方] 銀翹湯(《溫病條辨》卷2) 銀花五錢(15g)連翹三錢(9g) 竹葉二錢 (6g) 生甘草一錢(3g) 麥冬四錢(12g) 細生地四錢(12g)水煎服。功用:透表清熱。主治:陽明溫病,下后無汗脈浮者。 銀翹湯為透表清熱之輕劑。因下之后,積穢去,腑氣通,余邪還表,但陰液已傷,未得外透,證見無汗脈浮,故依銀翹散意,“仍以銀花、連翹解表而輕宣表氣。”配伍竹葉清心利尿,生甘草清熱解毒,增人麥冬、生地滋陰清熱,使還表之邪,得汗而解。若下后雖無汗,但脈浮而洪,或不浮而數者,此方不可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溫病治咳名方——桑菊飲
解讀溫病名方:銀翹散
「中醫古典醫方說」辛涼平劑銀翹散
銀翹散
冬春必備良藥銀翹散,看看方子里的那些主藥吧
每日一方|辛涼透表 清熱解毒之銀翹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定县| 册亨县| 海林市| 永清县| 彝良县| 广州市| 仁化县| 新干县| 宿迁市| 龙岩市| 安福县| 长沙县| 华安县| 玛沁县| 威信县| 榆林市| 大余县| 江川县| 开封县| 会理县| 尼勒克县| 无为县| 拉萨市| 安徽省| 麻栗坡县| 宾川县| 隆安县| 施秉县| 垫江县| 恩平市| 合川市| 湖州市| 宁波市| 商都县| 河曲县| 龙南县| 平果县| 汉川市| 卫辉市| 泸溪县| 封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