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連丸 方劑來源 唐.《兵部手集方》。 組成與用法 黃連(吳茱萸制)800克 木香200克 上藥研細末,制成丸劑。每服3—6克,日服2—3次;小兒酌減。也可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酌減至湯劑常規劑量。 功效與主治 功能清熱燥濕,行氣化滯。主治濕熱痢疾,膿血相兼,腹痛,里急后重等。 現代臨床 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胃腸炎,痢疾,小兒消化不良;又用于治療腸傷寒等病癥。例如; (1)細菌性痢疾 本方加枳實、黃芩、檳榔、厚樸,治療57例。結果: 24小時內熱退者占34%,腹痛、腹瀉及里急后重一般在24小時后即見減輕,大便在熱退后3—4日即恢復正常({上海中醫藥雜志》 1955年第7期)。本方治療38例。結果;服藥后平均32.5小時體溫降至正常,4天后腹瀉控制,一般癥狀3—4天消失,3天后大便培養轉為陰性(<中醫雜志》1955年第8期)。本方加焦山楂,治療急性菌痢 32例。結果。服藥后首先體溫下降,其次食欲增加、腹痛消失、便次減少。療效最顯者,服藥3次,大便完全恢復正常(《河南醫學院學報} 1959年第6期)。本方加烏梅制成丸劑,治療40例。結果:治愈率達 92.5%,平均療程為5。8天;服用磺胺嘧啶對照組治愈率為81.8%,平均療程為6。3天。服用本丸不僅未見副作用,而且能使患者食欲早日恢復正常(《浙江中醫雜志》1957年第5期)。 (2)腸傷寒 本方加檳榔、厚樸、枳實,治療工3例。結果:痊愈12 例;1例子熱退7日后停藥,停藥1日又復發,改用氯霉素及中藥治愈 (《中醫雜志》1961年第2期)。 (3)傷寒 丸劑治療137例傷寒帶菌者。均經大便培養出傷寒桿菌或副傷寒桿菌甲、乙、丙。成人每服3克,日服3次,連服工周,總劑量在63克左右。結果。服藥后,經3次復查大便培養,有效率達98.工4%,未見不良反應(《江蘇中醫}1959年第3期)。 (4)單純性消化不良 丸劑治療多例。其中1例因飲食過多,食后即寢,次日晨起腹瀉達8次,夾有不消化食物,脘腹悶脹不適。結果;每服2克,日服4次,次日即告愈(《中成藥研究》1983年第9期)。 應用要點 主要用于治療濕熱痢疾。方用黃連為主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以吳茱萸炮制增加行氣止痛之力;佐以木香為輔,功能行氣、化滯、止痛,藥少而力專,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用以痢下赤白、發熱腹痛、里急后重、苔黃,為其辨證要點。 臨床如見惡寒發熱、表邪未解而里熱熾盛者,加葛根、金銀花解肌清熱;腹痛、里急后重明顯者,加枳殼、檳榔增強行氣導滯之力,壯熱煩渴、下利鮮紫膿血者,加生地、丹皮、赤芍藥滋陰涼血。 歷代方書中與本方同名者,尚有: (1)《太平圣惠方》香連丸,由木香、黃連、地榆、當歸、厚樸、訶黎勒皮組成;功能清熱燥濕,行氣和血;主治虛勞,泄痢腹痛,不欲飲食。 (2)《和劑局方》香連丸,由白石脂、龍骨、炮姜、黃連、枯礬組成;功能清熱澀腸,溫中止瀉;主治小兒冷熱不調、泄瀉煩渴、完谷不化、腹痛腸鳴,或下痢膿血、里急后重、不思乳食、肌肉消瘦、漸變成疳。 現代荮理研究證實,本方對痢疾桿菌,尤其對志賀氏痢疾桿菌具有較強的抗菌力,但對福氏痢疾桿菌的作用則不能肯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