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經湯 方劑來源 漢。《金匱要略》。又稱大溫經湯。 . 組成與用法 桂枝9克 吳茱萸3克 川芎9克 當歸9克 芍藥9克 生姜2片 丹皮9克 麥冬9克 半夏9克 人參9克 甘草6克 阿膠(烊化)9克 水煎服。 功效與主治 功能溫經散寒,養血化瘀。主治婦女瘀血阻滯,沖任虛寒所致月經不調,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逾期不止,或淋漓不止,或少腹冷痛,久不受孕等病。 現代臨床 常用于治療不孕癥,子宮功能性出血,閉經,痛經,月經延期,子宮發育不良,卵巢囊腫,帶下;又有用于治療老年性陰道炎,外陰瘙癢癥,新生兒硬腫癥等病癥。例如。 (工)不孕癥 治療u例。其中輸卵管不通者4例,子宮發育不良者3例,無排卵性月經2例,子宮內膜異位癥1例,原發性痛經土例。結果。治愈6例;治愈期最短2個月,最長工3個月(<中醫研究》1990年第 1期)。治療s2例。結果。懷孕19例,其中3—5年不孕者19例中已孕工4例,5--~8年不孕之u例已孕5例,表明不孕期限越長,治愈率越低(《澠南中醫學院學報》,1988年第4期)。 (2)子宮發育不良 本方加減,治療子宮發育不良伴有不孕癥25 例。其中婚后10年以內22例,10年以上3例。腎陽虛,加淫羊藿,腎陰虛,去桂枝,加首烏,肝郁,去桂枝,加柴胡、佛手、香附,血瘀者,加澤蘭、王不留行;痰濕者,去阿膠,加茯苓、蒼術。結果;19例懷孕,辨證為腎陽虛懷孕率為91.7%,瘀血型懷孕率為80%(<新中醫凈1988年第12期)。 (3)青春期功能性子宮出血 治療u例。本方按比例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服1丸,日服3次,并忌食生冷,1個月為1療程。結果。痊愈(服藥1周內血止,1個療程后恢復正常)6例,顯效(服藥半個月內血止,2個療程形成月經周期)4例,好轉1例(《黑龍江中 醫藥》1989年第3期)。 (4)崩漏 本方加減,治療8例。結果:均獲痊愈;服藥最少3劑,最多10劑,平均止血時間6天。隨訪半年以上未再復發(《河北中醫} 1985年第6期)。 (5)月經后期 治療40例。其中未婚10例,已婚30例。月經延期最少8天,最多90天,在月經后2周左右連服3-4劑。結果;痊愈 28例,顯效7例,無效3例,2例中斷治療,服藥最少6劑,最多15劑 (《河南中醫》1988年第6期)。 (6)閉經 本方治療。患者因流產后出血過多而致沖任受損,復加中焦虛寒,生化乏源而致閉經。結果獲愈(《浙江中醫雜志》1983年第n期)。本方治療功能性閉經。結果;服藥9劑而愈(《陜西中醫3 1983年第2期)。本方治療卵巢性閉經。結果;服藥后月經正常(《云南中醫雜志》1984年第2期)。 (7)痛經 本方加三七等,治療膜樣痛經。結果:服藥5劑,陰道排出大小呈片狀瘀塊,腹痛大減;守方加減,再服5劑,腹痛消失;以烏雞白鳳丸鞏固療效,爾后月經正常,未見再發(《中醫雜志》198 5年第10 期)。治療重癥痛經。痛時捧腹哭叫,嘔泄并作。結果:治療5個月經周期;病愈而孕(《山東中醫雜志》1987年第4期)。 (8)卵巢囊腫 本方治療。患者右側卵巢腫塊3 X 3×3厘米,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結果:服藥數劑,痛經消失,B超復查示腫塊明顯縮小(《四川中醫》1985年第1期)。本方治療。患者經檢查發現右側穹窿如柑大腫塊,表面光滑、活動、無壓痛,診斷為右卵巢囊腫。結果;服藥半年后復查,囊腫已消失(《中醫雜志》1965年第工期)。 (9)帶下 本方去麥冬,加蒼術、白術治療。患者帶多。顏色白多黃少,腹痛喜溫。結果獲顯效(《陜西中醫>>1983年第2期)。 (10)陰道炎 本方按比例煉蜜為丸,治療老年性陰道炎和外陰瘙癢癥45例。日服3次,每服2.5克,連服2周。結果:自覺癥狀均明顯減輕,特別對瘙癢感有較顯著療效(《中成藥》1990年第1期)。 (u)先兆流產 本方去半夏,加杜仲、桑寄生、蘇梗治療。結果。服 藥3劑后,血止、胎安(《陜西中醫》1983年第2期)。 (12)不育 治療精少不育癥。患者精液常規檢查為精子數 0.3×10。毫升,活動率30%。結果。調治2月,女方已受孕(<河南中醫》 1985年第6期)。 (13)疝氣 本方加減治療。患者因本病所致睪丸冷痛。結果。服藥10余天,病愈(<<河南中醫》1985年第6期)。 (14)遺尿癥 治療夜間遺尿伴月經不調。患者面色淡白,口干多夢,手掌心熱等。結果;服藥10余劑,諸癥悉除,遺尿未見(《河南中醫》 1988年第3期)。 (15)新生兒硬腫癥 本方治療。患兒出生3天即見大腿、臀部皮膚變硬,體溫不升。本方濃煎頻服,藥渣再熬水外洗,并注意保暖。結果:2劑后,體溫回升,諸癥悉除(《四川中醫》1990年第工期)。 應用要點 主要用于治療沖任虛寒、瘀血阻滯所致月經不調、不孕等病癥。方用桂枝、吳茱萸等溫通經血以散寒,佐以當歸、白芍、川芎活血調經,人參、阿膠補養氣血以固本;剛柔相濟,重在溫經,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用以月經不調、少腹冷感,為其辨證要點。 臨床如見氣虛,加黃芪,重用人參,血虛,加首烏、熟地,經少痛經,加桃仁、紅花、益母草;腰酸,加杜仲、牛膝、續斷;白帶多,加煅牡蠣、煅龍骨、烏賊骨、淮山藥;氣滯,加烏藥、香附;寒甚,去丹皮、麥冬,加小茴香、艾葉。 更年期患者,除注意結合調理腎陰腎陽外,尚須經婦科檢查,排除腫瘤等疾病。血熱者慎用。 歷代方書中與本方同名者,尚有。 (1)《圣濟總錄》溫經湯,由炮附子、杜仲、牛膝、炮姜、肉桂、川斷、補骨脂組成,功能溫經散寒,補益肝腎;主治腎虛內寒所致的腹脹、腰痛等病癥。 (2)《婦人良方》溫經湯,由當歸、川芎、芍藥、肉桂、莪術、丹皮、人參、牛膝、炙甘草組成;功能補氣養血,活血溫經;主治血海虛寒,血氣凝滯所致的月經不調,臍腹作痛等證。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本方有調節性激素、促進新陳代謝、改善末梢循環等作用,方中當歸對子宮有興奮和抑制的雙向調節作用,并有抗維生素E缺乏癥的功能,可能還有促進子宮發育作用。吳茱萸則有收縮子宮的作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