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承載著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化底蘊,近百年來因多種原因而趨于沒落,但在諸多中醫志士的努力下,中醫漸有復興之勢。我的專業是中醫,自畢業以來我一直在從事中醫的臨床與教育工作,我自認為我有責任傳承先賢的衣缽,把中醫推廣宣傳,發揚光大。因此,我發愿將以此生此世為中醫而奮斗。
自2011年秋天以來,我一直堅持更新我的《選擇中醫》新浪微博,至2014年1月8日已經有3474條之多。這些微博都是我的用心之作,每一條微博都是我自己真誠并且認真地去完成的,其中包括我的讀書收獲、學醫體會、臨床心得、學習感悟等等。我的微博觀點明確,就是要傳承中醫、宣傳中醫,并致力于從臨床上實踐中醫,希望每一位病人都能享受到中醫所帶來的快樂與健康。因此,我也衷心希望讀過我的微博的朋友都能對中醫有所認可。
在這些微博里,也有一些我臨床習用的藥方。或者是我臨床中比較實用的,或者是效果明顯的,或者是我自己的一點體會收獲,其中亦有我的選擇中醫工作室團隊的臨床經驗,我都一起創作或轉發進了我的微博,我愿意與大家分享我的經驗。這些藥方不過是我的千慮偶得,或拾前賢牙慧,或自創新方。我自知自己愚庸智淺,曬出的這些藥方只為臨床提供參考,并與網友作學術交流,并不建議讀者隨意試用。畢竟臨床治病需要辨證,病證不同,其藥方自有不同。因此,不建議濫用我這里所提供的藥方,看病還是要找位明醫,面診一下,既安全又有效。
若素把我的《選擇中醫》新浪微博里所提供的藥方按時間順序全部整理了出來,她說:“上次您微博上的藥方整理到2013年9月14日,這是2013年后續的一些藥方, 截止到2013-12-31。我整理好了,請您過目。感恩您的付出與分享。”
若素花了巨大的精力,一條一條地輯出我微博里曾經列出的藥方,并整理成篇,這樣極大地方便了讀者。在此我對若素的辛苦勞動表示衷心地感謝。
董洪濤,于南寧選擇中醫工作室。
2014/1/8
補充說明:
若無特殊說明,我的藥方計量單位一般都是克。
小兒用藥量不必過大,一般可用成人的半量。
凡藥三分毒,若非必要,不建議濫服湯藥。
治病我重視用針灸,既安全又可速效。
霧霾天氣當如何保護自己呢?一則忌戶外鍛煉,忌盲目運動;二則霧霾屬寒濕邪氣,自呼吸而入,最易傷損肺陽,故需溫養,適當加衣以避免受寒;三則試服溫運肺陽、兼化寒濕諸方,以改善體質,預防疾病。我琢磨可用細辛、五味子、干姜、麥冬、百合、萊菔子之屬。若有咳嗽不適,又可加枳殼,桔梗以升降肺氣。
有些小兒莫名其妙出現面紅身癢,或見濕疹,或見癢疹,哭鬧不休。大人亦時見此病。按中醫之理,陽氣自下發動,溫煦周身。若中氣不足,則陽氣浮于皮下而成此癥。此時需補中氣,斂浮火,則紅癢自去。切不可因見癢而濫用涼藥,傷損中陽,反成禍害。民國大醫彭子益提出用冰糖糯米粥治療,最適合小兒,良效。
工作室病例:處方為竹茹15,枳實15,陳皮10,茯苓30,姜半夏30,生姜三片,大棗30切,黃連6,厚樸15,蘇葉15后下五付。而這孩子只吃了三付,情緒穩定,厚膩舌苔不見,更驚喜的是沒有任何胡臭味道了,其家人更是稱贊不已。治病時若往往是被西醫名詞牽著的,而今董博又一次證實了,中醫整體辯證的重要性。
農歷十月居于十二地支之亥位。其時為入冬,其地屬北西,其星為勾陳,其氣則斂藏。應之于人,則需適合天地以養陽氣之深藏。亥時需補,其湯為勾陳湯。其方:人參、甘草、干姜、白術。按此理推之,則亥前為紫宮,應于戌,為九月,其氣重,其方紫宮湯;亥后為玄武,應于子,為十一月,其氣滲,其方真武湯。
奧地利.董紅梅:小兒風寒感冒后干咳,配合一些食療方子,屢試屢效。家中小女十歲每逢風寒干咳,服下即效。家中有小孩的父母不防一試。鍋中放麻油一調匙加熱,切三四片生姜,剁成碎末,雞蛋一枚同時放進鍋中,翻炒,趁熱給小兒吃下。早餐服一次,睡前服一次。
痛經,正痛時可針刺十七椎下,其穴在第五腰椎脊突下凹陷中,往往可針入痛止;若效果不顯,加針三陰交及承漿,亦可收止痛之功。若月經尚未到而痛尚未發作,可及時根據體質、病情服些湯藥,亦可預防發作。可用之方甚多,亦可以小柴胡湯為主方,隨癥加入活血理氣諸品。
臨床多見痛經患者,不少人會因身邊朋友亦有痛經則誤認為痛經是正常現象而不去醫治。若痛經甚則可能有子宮肌瘤,或腺肌癥,或囊腫等病。中醫治療多以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為主。有人服中藥后會出現月經量多,排血塊正常現象,亦有量大,且現崩漏之象。可用傅青主老婦血崩湯當歸,生黃芪,桑葉,三七養血
深秋時節,蘿卜上市。蘿卜既是時令果蔬,吃起來又爽口,如吃水果。且蘿卜能養生治病:吃油膩肥厚食物時吃點蘿卜,可化氣行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以及痛風患者多屬濕熱痰濁內滯,蘿卜最利降濁;腹脹、便秘吃蘿卜能行氣通便;若有上火咽痛、咽干、眼紅、耳鳴、頭暈、痘痘等癥,吃蘿卜可降上浮之火。
日近深秋,正蘿卜上市時節。蘿卜最助養生,其皮深綠而肉呈嫩綠色,口感甜脆多汁,帶皮吃有微辣。山東人喜歡生吃蘿卜,當成水果一樣吃。經常食用蘿卜可降氣祛痰,清熱解毒,排濁通便,健脾助消化,能降低血壓、血糖、血脂。山東有這樣的諺語:吃蘿卜喝茶,氣的大夫滿街爬,形象地道出了蘿卜的醫用效果。
大椎是一個常用且實效的穴位。穴居督脈,統領諸陽,為督脈與手足三陽之會,主一身之表。約而言之,其功有五,一則溫陽解表以治感冒、發燒、咳喘;二則溫經通絡以止肩臂諸痛;三則開竅安神以定痙厥;四則調和營衛以治虛人反復生病;五則固陽固脫以救厥逆。是為強壯穴,可針可灸,陽氣宣通則無病不治。
古人云:大椎療五勞七傷,風勞食氣。我自己體會,若是感冒發燒,馬上取大椎穴艾灸,使周身溫暖,一身汗出,而感冒即霍然若失。不論大人小兒若見高燒,都可則配合艾灸身柱穴,效果更好。凡身體虛弱,稍受風寒即感冒,都屬虛人,因其營衛不固,表虛而邪氣易侵。改善體質是治本之道,其法即可常灸大椎穴。
定志小丸治憂愁不開心,健忘、眩暈(晨輕夜重)、失眠。與聰明散相比,去龍龜加苓參,是去潛陽而加四君,脾經有支脈入心中,此補脾以養心。后人變化其方:遠志75、益智仁12、菖蒲12,研細末,每次3克,米酒沖服,日三次,連服百日。治心煩、失眠、煩躁不安,或睡眠太多,昏昏欲睡,精神不振,健忘等。
定志小丸為孫思邈之方,治心氣不定,五臟不足,驚悸,甚者憂愁悲傷不樂,忽忽善忘,朝瘥暮劇,或暮差朝發,狂眩。其方:石菖蒲、遠志各20克,茯苓、黨參各30克,研極細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七丸,日三服。散服亦佳。《審視瑤函》用此方治近視。我臨證以此方為主,加減化裁,改為煎劑,治失眠效果好。
隨著年齡增長,記憶力亦隨之下降,有的表現心神不寧,做事不能集中精神,失眠,甚則有人表現前一秒聽到,后一秒即忘。說明心氣不足,當養心補心。董師曾在《選擇中醫》提到用孔圣枕中丹,別名聰明散。近日董師加以改進取名定志小丸,藥為黨參,茯苓,遠志,石菖蒲水煎服,具有補心氣,安神,益智之功。
疣子或因風邪搏于肌膚而生,或因肝虛血燥、筋氣不榮所致。其好發于手背、指背、頭面以及頸項、背等部位。初則小如粟粒,漸至大若黃豆,突出皮表。可用外治法治療此病。一方:把生南星研成極細粉末,稍加白醋調成糊狀,涂于患處;二方:新鮮蒲公英葉絞汁外涂患處。亦可局部圍針,針尖透過疣底部,有效。
中藥離我們并不遠,有時就在我們的生活里。比如,我所住的小區里種著不少棕櫚樹,其棕皮纖維燒成炭即是棕櫚炭,有收斂止血之功;南寧大街上處處是榕樹,榕樹須能治風濕骨痛、咽喉腫痛;荔枝好吃,其核卻是不可多得的治療睪丸腫痛的良藥。如此等等,不可勝數,在中醫人的眼中,皆可隨手取用,而收良效。
醫圣張仲景說:“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小柴胡湯主之。”這段話形象深刻地描述了女性月經期的生理與病理狀態。后人根據仲景的這段描述,用小柴胡湯化裁治療各種與月經期相關的疾病,多收到良好效果。我的經驗是,大凡到月經期即感冒發作的女性,于經前連服七天小柴胡湯,極效。
生活中無處不能用中醫,有時隨手一兩味中藥,亦可收良效。曾與朋友晚上在我工作室喝茶,見其頻咳,聲高,有痰。即取藥房里的海蛤殼百余克,開水泡代茶飲,其咳竟立減。海蛤殼味咸,能清肺熱、化熱痰、調氣機,治此熱邪痰結氣閉之證,可收即時之效。我聞艾煙即易咽癢咽干,自用藤茶開水泡代茶飲,立效
有人從小便秘,數十年不解。若要預防大病,最需及時通便。通便中藥極多,不只有大黃、芒硝等攻下猛烈之品,還有火麻仁、柏子仁等緩下之藥。如何選方用藥,需辨識年齡、體質與虛實,靈活掌握。比如老人便秘,只用蘇葉、枇杷葉輕靈宣肺之品,即有提壺揭蓋之妙用;而中年腹大酒多之人,大柴胡湯最有良效。
平時無病之人,若要養生,一定要保證大便通暢。每天至少排出一次,且不硬。若欲保持大便通暢,一則少吃辛辣刺激之物;二則經常吃些仁類、籽類食物,如花生、核桃仁、瓜子等,多含油質,能利大便。蘿卜下氣,常吃能通腑利便;三則便秘者常自上而下按揉腹部,有利排便;四則便秘需早治,中藥或針灸都效。
中風病人一定要重視大便是否通暢。按中醫理論,飲食中的精微被脾運化后,濁氣自腸而排出。若便秘,則濁毒內郁,上攻于腦,影響神明,為患極烈。中風患者腎本虛于上,高風飄搖于上,若陽明不降,濁毒上攻,最易導致病情纏綿難愈。若已經有中風后遺癥,平時可用萊菔子15克,煎水代茶飲,有清降陽明之功。
我曾診治一女病人,其百會穴能摸到一個略可容指的凹陷,表現為頭暈、頭頂冷痛,此為典型的吳茱萸湯證。肝經循行上達巔頂,若肝經虛寒,陽氣不充,則陰寒收引,甚至能導致頭骨凹陷。我常用此用量:吳茱萸15克,黨參30克,生姜15克(切片),大棗30克(切開),水煎服。亦用治療中寒腹痛、嘔吐效果極佳。
不少年輕人平時工作壓力大,精神常處于緊張狀態,易發脾氣,稍受刺激即不能控制情緒,眠差,舌邊尖紅,面色青白萎黃。我認為此屬肝旺脾弱,火擾心神,常用小柴胡湯合梔子厚樸湯加味,效果滿意。其方:柴胡20,黃芩15,姜半夏30,黨參30,生姜五片,大棗15,生甘草10,梔子15,枳實15,厚樸15,黃連15。
小兒厭食,有虛有實。若見煩躁、易發脾氣、好動、易驚、體瘦、大便干硬、睡眠不安等,是屬肝旺脾弱,胃失潤降。我喜用余國俊的舒肝滋胃湯:柴胡10,黃芩6,天花粉10,白芍12,枳實10,烏梅10,虎杖12,黃連3,連翹10,沙參12,冰糖15。水煎服,自覺效果滿意。亦有脾胃氣陰兩虛者,則需另方調理。
曾治某孕婦已孕4個多月,半夜忽發右側腹疼痛難忍,一夜未能入睡。晨起去醫院檢查,未見異常。病人怕服西藥,要求中醫治療。處方:金銀花100克,煎水1碗;地榆30克,薏苡仁15克,用水5碗,煎成1碗。把2碗藥液混合,上午服一半,睡前服一半,盡劑而愈。足月產一胖兒。對于孕婦諸癥亦可用針灸,多可速效。
不少人過完長假后出現精神不適,表現為:上班無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焦慮不安與效率不佳,進而導致憂郁、焦慮等癥狀。有些人會出現腸胃機能障礙(食欲減退、肚子不舒服)、頭暈、酸痛、失眠等問題。此類患者多屬小柴胡湯證:柴胡15,姜半夏30,生甘草10,大棗30切開,生姜五片,黃芩15,黨參10。
經常聞及父母述其小兒脾氣大,喜哭喜鬧,甚則飯不香,便秘,甚是苦了帶小兒之人,但苦之余想想何因?是否對小兒寵溺交加或常期給小兒服消食開胃藥?久則脾失健運發為此癥,中醫辯為肝旺脾弱,當疏肝健脾,滋胃降逆。董博喜用余國俊舒肝滋胃方連梅丸加減,且配合決明子30炒香,冰糖30,泡開水代茶服用。
近日診治一小兒,反復感冒,其母親認為體虛,一直給以人參、燕窩等補品及各種保健品。需知小兒養生,在于保持“三分饑與寒”,讓小兒吃虛損病人才能服的補品,只會導致越補越虛,越補病越纏綿。年輕的媽媽要注意:小兒最忌濫補。平時清淡飲食,調理一下腸胃,并吃幾付柴胡桂枝湯,漸可恢復其營衛平衡。
數年前朋友媽媽做了膽囊結石手術,術后總有脅痛,醫生檢查未見異常,認為有精神問題,甚至其家人亦認為病人因精神緊張而痛。朋友來信問中醫是否有辦法。我處以四逆散加金鈴子散:柴胡、枳實、白芍、生甘草、川楝子、元胡各10克,結果一劑即效,三劑而諸痛霍然若失。術后留瘀,氣滯作痛,此方因此神效。
因每天工作時需反復與病人交流并解釋病情,經常覺得口干舌燥,且說話無力。我自擬一藥方,作為平時保健之用,自覺效果滿意,愿與大家分享。其方:藤茶一小撮,烏梅兩粒,開水泡代茶飲。烏梅味酸,能養陰津,并收斂肺氣,古時說書之人每于休息時即閉口含烏梅一粒,可保肺氣不虛。藤茶回甘,有利咽之功。
我常用烏梅兩粒、藤茶一小攝,開水泡代茶飲,便于說話多時能保持肺氣充足,咽喉不干。此方亦可用于教師、演講者等需持續說話的網友,另外平時若覺咽干口燥,亦可用此方緩解不適。治療咽部不適,或用胖大海代茶飲,或用桔梗、生甘草煎湯服,或用訶子口含生津,其各有適應癥。但若欲收斂肺氣,烏梅最好
朋友父親因高血壓而突然中風,癥見眩暈、左側肢體活動略差,伴周身多處動脈粥樣硬化。診脈辨證,處以小續命湯、張大昌朱雀湯加味,以及水蛭三七散。病人以此三方交替服藥數月,諸多不適皆霍然若失。自述越服越舒暢,就一直不停地服了下去。一般來說我主張效必更方。但若病重藥輕,緩緩圖攻,亦可久服。
某病人患鼻炎十余年,反復治療未效。自述某西醫建議手術,并說手術也不包好。病人因此而心灰意冷。觀其面相,呈悲觀面容。查其脈,右寸沉軟。此中氣不升,土虛而金弱,脾虛而鼻竅不通。處以補中益氣湯合千金葦莖湯,合蒼耳子散,再合玉屏風散加減。鼻炎纏綿難愈,若能對證施方,配合針灸,多能速效。
古人助產方:用于胎前產后,腰胯疼痛。胎前數服,胎滑易產;產后數服,能去敗血。產后可代生化湯。我建議初產婦多可服之,以助產滑胎而減少疼痛。白芍6,川芎4,枳殼4,陳皮5,莪術3,香附6,大腹皮6,當歸6,蘇梗4,炙甘草3,米酒30ml,陳醋10ml,生姜三片,大蔥白三根。空腹服,并忌油膩生冷飲食。
臨床處方是需要靈機的。有時百思不得其解,有時卻如曇花一現般神機靈動。我的一位學生的母親體瘦、易饑,食則腹脹,診為充血性胃竇炎。未服西藥,學生自擬一藥方,讓我斟酌。我說:不需如此復雜,只用平胃散即可。三劑而愈。現再思此證此方,仍覺有如神來之筆。平素閑玩中醫,百般思悟,時能福至心靈。
該女學生其弟媳,曾患胃痛,餓則加重,稍食亦脹痛,自去做胃鏡,診為多發性胃潰瘍。曾疊進半夏瀉心湯、丹參飲、小建中湯,皆乏效。因思我曾建議用平胃散治其母親胃脹痛神效,因處此方,五劑而愈。平胃散能燥濕健脾,消脹散滿。古人說它是“治脾圣藥”。后世諸多運脾健胃方劑多從此方擴展演變而來。
去年曾為某孕婦擬一首助產方,后聽聞該孕婦屬頭胎,平時極端怕痛,且小兒胎位不正,呈坐位,經某醫手法復位后,只服一劑,竟然順利順產成功。其方:生地15,川芎10,當歸30,黨參15,白術30,茯苓10,枳殼10,白芍30,炙甘草30。于感覺欲生產時,或生產不暢時服用。提供此方,希望更多的孕婦選擇順產。
臨證用方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對癥對病選方,比如前額痛用選奇湯、膽囊炎用大柴胡湯、腸梗阻用承氣湯等;另一種是對證用方,比如吳茱萸湯治虛寒性痛經、葛根芩連湯治濕熱型糖尿病、茵陳蒿湯治濕熱內滯的崩漏等。這兩種用方思路都有針對性,且都有良效。因此,從事中醫臨床需重視辨病、辨證兩種用方思路。
小兒肝旺脾虛,最大的表現是厭食,伴有煩躁、易怒、哭鬧、睡眠不安、便秘、漸瘦、精神不振、面色青白等。需舒肝扶脾,滋胃降逆,則諸癥自消。其方,可考慮用四逆散、小柴胡湯、連梅湯,為辛苦酸甘之法,辛以散肝之郁,苦以瀉心之火,酸以斂肝之陰,甘以養胃之津,多可速效。若配合挑刺四縫穴亦有良效。
小兒最容易出現肝旺脾虛。因此,不能只用健脾養胃、運化消食諸方,還要考慮疏泄一下肝郁。可在方中加四逆散,再加烏梅、黃連,烏梅與黃連相合,有酸苦泄熱之效,可緩解肝旺化火之征。脾氣虛可用四君,或者用七味白術散,或者六和湯,都可隨證選用。諸藥合以冰糖,則酸甘化陰,能防肝火傷陰之弊。
今日居然遇到好幾個需要用大柴胡湯的病人,其表現或上腹部按之滿痛;或便秘、口苦;或心口窩痞硬而吐。其病情或高血脂,或高血壓,或肥胖,或膽結石、或胰腺炎,或膽汁返流性胃炎,但見其證屬少陽陽明,則一概用此方,根據癥狀加味化裁。我用大柴胡湯,以大便通暢為度,不必過泄。若過泄停藥即可緩解。
失眠其病機:陽不入陰,火浮于上,干擾神明。可考慮用《黃帝內經》提供的半夏秫米湯,凡因邪實而致失眠,都可與此方配合,能提高療效。其方:姜半夏60克,高粱米60克,水煎,于睡前溫服。南方可用薏苡仁代替高粱米,亦有良效。再者:百合、蘇葉、夏枯草、夜交藤,此四藥皆有引陽入陰之性,治失眠良效。
蒼術為臨床常用的一味中藥,其甘溫辛烈,最能燥胃強脾,升發胃中陽氣,又能總解痰火氣血濕食六郁,消腫滿、辟惡氣,其功極多。古人有用蒼術浸水后去渣浸曲釀酒,能治諸般風濕瘡、腳氣下重。若圖省事,亦可直接用蒼術泡酒飲之,當能治療中風痿痹、關節腫痛、肢體活動不利諸癥。唯需脾虛濕滯者用之方佳。
治大病重癥,需考慮用仲景原量,往往療效顯著。數年前曾治朋友奶奶劇烈腹痛,面如紅妝,煩躁,胸口煩悶,診為急性胰腺炎。生地250克,生大黃20克,炙甘草30克,大棗20枚(切),柴胡10克,黃芩10克,木香30克,萊菔子10克,枳實10克。藥后病人自述:胸口咕咕跳動,隨即豁然通暢,一劑而諸癥霍然若失。
某三歲女孩每天上午八點至十點半發燒,服強的松則退燒,不服則下午四五點又發作,持續半年。目前強的松已服至200余片,漸而出現全身長黑毛,后背尤其嚴重,幾成猴子。病人家屬說本來皮膚白皙,現卻面色晦暗,精神不振。此邪正交爭于少陽,上午陽氣升發,與邪交爭,發為高燒。暫且處以柴胡桂枝湯加味。
今日得知病人服藥數付而發燒消失,再未復發。病家感嘆:半年來反復用西藥,吃得孩子都快不行了,還不如吃幾付中藥,效果如此迅速。其方:柴胡30,黃芩20,姜半夏30,黨參15,生姜3片,大棗30切,生甘草10,桂枝20,白芍20,生石膏50,羌活10,白芷10,后下。三付。因頸硬,加葛根15克。與諸同道分享。
有人問,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以及心血管病越來越高發,對于此類病癥有什么飲食調理建議?除適當運動、飲食清淡、保持心情舒暢之外,我推薦此類病患都可常服葛根。可以用葛根泡酒服(我在微博里已經推薦過),不能喝酒的則可以用葛根代茶飲,或者,葛根打粉沖服亦好。葛根清降體內脂濁,是養生佳品。
昨日急診一女病人,素體脾胃虛弱,因吃火鍋小龍蝦引起腹部絞痛,痛不可忍。病人相信中醫,不肯去掛水。此食濁邪熱內滯,胃腸降濁失司,大便閉滯而作痛。急針尺澤、委中、足三里、中脘諸穴,其痛稍減,再處方:赤芍10,紅藤30,桃仁10(打),薏苡仁30,冬瓜仁30,敗醬草30,白芍10,盡劑而痛愈。
數天前一病人帶著兩歲的兒子來診感冒,自述懷此兒時陰道出血,電話求助。當時我給了一個處方,服三付而諸癥盡去,足月順產,母子平安。此方源自黃元御,因未能面診,故試用此方保胎,未成想竟收如此卓效。其方:炙甘草6、生地9、阿膠9(烊)、當歸9、桂枝9、白芍9、茯苓9、丹皮9。水煎溫服,日一劑。此方源自黃元御,我臨床試用數例,原方原量不加減,治療懷孕后突然陰道流血,皆取得神奇的效果。前幾天朋友妹妹懷孕40天時出現陰道出血,急求方,我也是開以此方,服兩付后流血消失。此方有養胎止血之功,且方效平和,不傷正氣。對于不便于去醫院急診的病友在萬不得已時都可試服一兩付,當有顯效。
朋友前段時間說逢下雨天就想哭,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試開方子:炙甘草30克,小麥100克,大棗50克(切),3付。今日見面聊天,朋友說只吃了一付,竟然好了。并說這方子太奇怪,根本不象藥方,甜甜的,好喝。此方源自仲景,用來治療“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有其癥用其方,神效如此。
有些病癥是可以用通治方的,比如:小兒反復感冒體質,則都可用柴胡桂枝湯調理;煩躁,都可用梔子厚樸湯;經閉或更年期月經失調都可試用溫經湯,如此等等,幾乎不用辨證,都可取得不錯效果。由此,我在微博里經常推薦幾個我常用的,且自認為有效的處方,以方便網友,并省去尋醫之苦。但不建議濫服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