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勞是由多種原因所致的久虛不復的一類慢性虛弱性疾病的總稱。以臟腑及氣血陰陽虧損為主要病機。可因虛損之病位、性質及輕重程度不一,而有迥然不同的證候表現和傳變過程,但總以病勢纏綿,諸虛不足為主要特征。 【范圍】 虛勞的范圍甚廣,幾乎涉及西醫學的各個系統的疾病,包括免疫功能自穩失調或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內分泌腺體功能紊亂、造血功能障礙、代謝異常、營養缺乏、神經功能低落或過分抑制(非保護性)等引起的疾病以及其它系統器官功能衰退性疾病。凡以慢性功能減退或虛性亢奮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均可參照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一、病因 1.先天不足,因虛致病虛勞的形成,雖有種種原因,但患者稟賦薄弱、體質的陰陽偏盛偏衰,在發病中至關重要。父母體虛、胎中失養、陰陽失調、喂養不當等因素為體質不強的主要原因,可使臟腑失健,氣血不足,陰陽失調,導致形氣薄弱,易于罹患疾病。在人體發育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氣血陰陽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其抗邪能力及對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也不盡相同。一般說來,青壯年時期,人體氣血充實,抗病力強,不易患病,即或發病,治療也較容易,因此不易形成虛勞,而40歲之后,由于人“陰氣自半”,“精氣衰少”,臟腑機能減退,邪氣易感,病而難愈,易于形成虛勞。 2.調攝失宜,損傷五臟生活的調攝包括起居、飲食、勞逸、情志、嗜欲等幾方面,生活調攝失宜,往往是虛勞發病的重要原因。 (1)飲食不節,起居失常饑飽不調,嗜欲偏嗜,營養不良,飲酒過度,均會導致脾胃損傷,影響化生水谷精微,致氣血來源不足,臟腑經絡失于濡養,日久而成虛勞。在起居方面,沒有合理的作息,常易導致形氣的損傷,如長期深夜工作,易耗損體陰,或久臥嗜睡亦能損傷神氣,引起臟腑不榮,氣血虧虛,衛外不固,外邪入侵,漸而成虛損。 (2)煩勞過度,損傷五臟房室不節,早婚多育,手淫等易使腎精虧虛,腎氣不足,積微成損,積損成傷,而形成虛勞。七情反常,亦可傷及五臟,如悲憂不解則傷肺,思慮不解則傷脾,曲運神機則傷心,忿怒不解則傷肝,淫思不解則傷腎。 3.暴病久病,臟氣虧虛暴病致虛,多由邪氣過盛,臟氣損傷,調攝不周而成。久病致虛,則多屬津氣暗耗,氣血損傷而得。如熱病日久耗傷陰血;寒病日久,傷氣損陽;瘀結日久,新血不生;或因失血過多,氣隨血耗。慢性病日久不愈,耗傷精氣;或病后失于調理,正氣難復,從而導致虛勞。過用金石有毒藥物,或過多接觸有害物質(如放射線等),使陰精及氣血受損者,亦可逐漸發展成為虛勞。另外,因苦寒太過,則損傷脾胃,耗傷陽氣;燥熱太過,則損耗津液,消灼精血;攻伐太過,則既耗陰津,又損傷陽氣。如此失治誤治,既延誤病情的治療,又使陰精或陽氣受損難復,從而亦可導致虛勞。總之,虛勞病因有體質因素、生活因素和疾病因素等方面,在發病過程中,往往相互關聯,密不可分。 二、病機. 虛勞病證,門類繁多,病機復雜,總括起來,主要表現為五臟氣血陰陽的虧損。 1.發病本病大多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往往合并有多個臟腑機能衰弱。 2.病位在五臟。 3.病性以本虛為主,主要表現為氣血陰陽的虧虛,一般來說,氣虛在肺脾,血虛在心肝,陰虛陽虛根于腎。但亦有虛中夾瘀血、痰濁、水飲、邪毒相因為患者。 (1)氣虛若氣虛于內,臟腑失養,在上焦可出現心悸喘息、氣短懶言等心肺不足之癥;在中焦可見泄瀉脫肛,中氣下陷,甚或陰火上沖,氣虛發熱等癥;在下焦可見腸滑遺尿,滑精失精等氣失固攝之證。若氣虛于外,尚可見腠理開泄之自汗盜汗等癥。由于氣可行血裹血,行水運濕,所以氣虛不能統攝陰血,可見吐衄下血,氣虛血瘀則見瘀血,若是氣虛不能化氣行水,則內停痰飲,可形成虛勞夾痰飲證。 總之,氣是精血津液生化運行之動力來源。氣虛之病,雖然主要在脾肺,但五臟均有,上下內外,均可受病。 (2)血虛血有滋潤營養之功,能濡養臟腑,滲灌谿谷,強健筋骨。若血虛于上,清空失養,則多見心悸怔忡,夜不成寐,甚或情志失常;若肝血不足,多見眼目干澀,視物昏花,惕惕善恐,甚或手足搖動,肢顫動風;婦人血虛則見經行量少,甚或經閉不行,日久可成干血勞;如血虛生燥,可引起便秘口渴;大量出血后的煩熱,則稱為血脫發燥,都是血虛失于濡潤的病變。血虛還可生風,常表現眩暈、目睛咽動、皮膚瘙癢等癥狀。 (3)陰虛陰為形質之祖,故一切形質不足統稱陰虛。先天之腎精屬于陰,若腎陰不足而肺金失潤,清肅之令不行,則生陰虛咳嗽,甚或發為肺痿;若是心火不得腎水承制,則虛火灼陰,心陰虧耗,輕則心悸失眠,重則怔忡氣短;后天水谷之精微津液均屬于陰,若中焦脾胃陰虛,則土失中和之性,納化失常,癥見納少、腹脹、便干等癥;如水谷之精微不足,不能化生氣血,則氣血日衰,形體消瘦;陰陽互根,互為消長,陰虛則陽亢,而失去正常的平衡關系,陰不斂陽,則生內熱,表現為潮熱、盜汗、不寐、虛煩等癥狀,即所謂陰虛生內熱,水虧則火浮的機理。而陽為陰之主,陰為陽之基,陰虛日久,必損及陽,日久乃成陰陽兩虛。 (4)陽虛人體之津液全賴陽氣之溫蒸化行,以行濡潤、滋養之職,陽虛則臟腑經脈失于溫煦,津液聚而成痰,停而成飲,蓄而成水,而為痰飲、浮腫、心悸、眩暈等證候。人體臟腑血脈,四肢百骸,全賴陽氣以溫煦,才能進行其功能活動。如陽虛則臟腑之功能不足表現為腸鳴、腹痛、便溏等癥狀;形體失于溫養,則表現出畏寒、肢冷、筋脈攣急等癥狀;若陽虛陰寒之邪影響血氣運行,則又可產生血脈凝澀而生瘀阻。凡此種種,皆陽虛失于溫煦所致。 4.病勢病情的發展既可上病及下,亦可下病及上,往往先因某一臟的氣、血、陰、陽耗損,漸及他臟,日久則五臟氣血陰陽俱損,病情趨于復雜。一般說來,陽氣之損始于上,由肺而心而脾胃,終及肝腎;陰血之損始于下,反其道而行之。但因五臟相關,上下相制,所以不可拘泥。 5.病機轉化以上氣血陰陽之虛,雖然各有區別,但因陰與血同類,陽與氣同源,而陰陽氣血之間又可以互相生化,所以在病理上四者緊密相關。一般來說,虛勞起病多見氣虛,久則由氣及血,致氣血兩虧。脾腎的虛損是病機轉化的關鍵,此乃因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腎為先天之本,臟腑陰陽之根。先天的腎氣不足,可導致后天脾胃虛弱,而脾胃運化力弱,亦可引起腎精匱乏。腎陽虛衰,可致脾陽不健。脾虛則土不制水,又可引起腎水泛濫。心肝火旺,可下劫腎陰,水不制火,則心腎不交,腎陰耗傷,則水不涵木。肺虛及脾,痰飲水濕內生,陰寒之邪不去,傷及腎陽;陽損及陰。肝腎陰虛,虛風內動,痰濁上擾,蒙閉心竅,病情危篤。 【診斷和鑒別診斷】 一、診斷依據 ‘ 1.虛勞臨床表現復雜,陽氣虛者,多見形寒肢冷,短氣自汗,心悸氣喘,身疲乏力,溏泄遺精,面色蒼白,舌淡,脈沉細弱等證。陰血虛者,多見頭暈耳鳴,口眼干澀,心煩失眠,潮熱盜汗,舌紅少津,脈沉細弦數等證。而五臟虛損者,又因臟腑而異,如肺虛之人,在溫差變化較大的季節易罹外邪,由損致勞;肝腎兩虛之人,男子多見性情急躁,遺精陽萎滑泄,婦女多見性情憂郁,月經不調或停閉;心虛之人多見稍勞心悸氣短;脾胃素虛之人多見食欲不佳,大便溏泄。而望診在虛勞重證的診斷中亦有重要意義:肺之損傷,多見面色咣白;心之損傷,浮陽外越,多見面紅如妝;脾之損傷,多見面色萎黃;肝之損傷,多見面色青紫;腎之損傷,多見面色黧黑。陰液之勞損,則見面色潮紅,五心煩熱;陽氣之勞損,則見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病史中多有生活失節、調攝失當等因素,或大病久病,誤治失治等。 2.血常規及肺、心、肝、腎功能等指標均示異常,免疫功能紊亂,內分泌功能異常。 二、鑒別診斷 1.肺癆其鑒別如下表: 2.其它病證中虛證鑒別如下表: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五臟氣血陰陽虧虛的不同虛勞的證候雖多,但總不離乎五臟,而五臟之分,又不外乎氣、血、陰、陽。故對虛勞的辨證應以氣血陰陽為綱,五臟虛候為目。一般說來。病情單純者,病變比較局限,容易辨清氣、血、陰、陽虧虛的屬性和病及臟腑的所在。但由于氣血同源,陰陽互根,五臟相關,所以各種原因所致的虛損往往互相影響,由一虛而漸致兩虛,由一臟而累及它臟,使病情趨予復雜和嚴重,辨證時應加注意。 咳嗽、短氣、失音、自汗、易于感冒,病位在肺;納少,食后飽脹、便溏,病位在脾;心悸氣短,勞累加重,病位在心;頭痛眩暈,目干澀,眼花,目糊,筋惕肉晌,脅痛肢麻,病位在肝;腰膝酸軟,耳鳴耳聾,健忘,小便失禁,遺精,病位在腎。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自汗,活動時加重,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病性屬氣虛;面色無華或萎黃,唇舌淡白,爪甲蒼白,眩暈心悸,失眠健忘,手足發麻,婦女月經量少 色淡,衍期甚或閉經,舌淡苔白,脈細無力,病性屬血虛;面色黯淡,精神萎靡,身重踡臥,形寒肢冷,倦怠無力,語聲低怯,納差,口淡,不渴,大便溏泄,小便清長,陽萎精冷,舌淡苔滑,脈沉細或大無力,病性屬陽虛;顴赤唇丹,心煩少寐,手足心熱,口干咽燥,骨蒸盜汗,惡夢遺精,便秘尿少,舌干紅無苔,脈數無力,病性屬陰虛。虛勞日久可導致因虛致實,既可見痰飲水濕之征,亦可見瘀血內結之候。 2.辨兼見病證的有無 虛勞一般病程較長,辨證時還應注意兼見病證,尤應注意以下3方面: (1)因病致虛,久虛不復者,應注意辨明原有疾病是否還繼續存在。如因熱病、寒病,或瘀結致虛者,原疾病是否已經治愈。 (2)有無因虛致實的表現。如因氣虛運血無力,以致出現瘀血;脾氣虛不能運化水濕,以致水濕內停等。 (3)是否兼感外邪。虛勞病人,表衛不固,易受外邪,且感邪之后不易恢復,治療用藥也與常人感邪有所不同。 二、治療原則 虛勞以本虛為主,故治療以“虛者補之,損者益之”為總的原則。其要點,在進行補益之時,一是必須根據病性之不同,分別采取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的治法;二是要密切結合五臟病位的不同而選方用藥,以加強治療的針對性。一般而言,氣與陽虛總宜溫補,血與陰虛總宜滋補。氣虛多在心、肺、脾、腎,若心氣不足,當補氣養心安神;肺氣虛弱,當甘補溫潤益氣;脾氣不足,宜甘溫補健中氣;中焦虛寒,營衛失當,當甘溫補調營衛,腎氣不足當益氣補腎。血虛多在心、肝,若心血不足,當益氣生血養心,肝血不足,當柔潤滋補養血。陰虛多在肺胃及肝腎,肺陰不足,當用甘涼養陰潤肺法;脾胃陰虛,當用甘潤益胃滋脾法;肝腎陰虧當執陰柔滋養培本法。陽虛多在心、脾、腎,若屬心陽不振,當用甘補溫通心陽法;脾陽不足,當用甘補溫運脾陽法;腎陽衰弱,當選陰中求陽溫腎法。 此外,在應用補益這個基本原則治療虛勞的時候,還應注意下述幾點: 1.重視脾腎:以脾胃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運,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方能得以滋養;腎為先天之本,寓元陰元陽,是生命的本元,重視補益脾腎,先后天之本不敗,則能促進各臟腑虛損的恢復。 2.解除致損之因:對于虛中夾實及兼感外邪者,當補中有瀉,扶正祛邪。 3.患者的臨床表現往往彼此交錯,或陰陽兩虛,或氣血同病,或數臟均損,宜分清主次,兼顧治療。 4.應注意將藥物治療與飲食調養及生活調攝密切結合起來,以提高療效。 三、分證論治 1.氣虛 一.肺氣虛證:短氣自汗、聲音低怯。時寒時熱。易于感冒。面白、舌淡、脈弱。 1補肺湯;人參5克 黃芪9克 熟地9克 五味子9克 桑白皮6克 紫菀6克 1.肺虛有這-進,怕冷,舌質淡:當溫肺寒,加肉桂、干姜、鐘乳石等。 2.兼有陰傷,低熱、舌紅,苔少:加麥冬、玉竹、生地等以滋養陰液。 3.痰濁明顯,咳痰量多,色白如沫,苔膩:加厚樸、杏仁、白芥子宣化痰溫。 4.氣虛瘀阻,頸脈動甚,面唇紫紺明顯:加當歸、川芎、紅花、丹參等以活血通脈。 肺氣虛加減: 1. 自汗較多者(表虛較甚),加牡蠣、麻黃根固表斂汗, 2. 兼見潮熱、盜汗者(氣陰兩虛),加鱉甲、地骨皮、秦艽養陰清熱。 . 3. 經常感冒者,可采用薯蕷丸益氣養血,扶正祛邪。 加減: 1. 自汗較多者,加牡蠣、麻黃根收斂止汗; 2. 衛外不固,易于感冒者合用玉屏風散益氣固表; 3. 兼見潮熱、盜汗者,為氣陰兩虛,加秦艽、鱉甲、地骨皮、白薇滋陰退熱。 肺脾氣虛,氣血不足,衛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經常感冒者, 2薯蕷丸;山藥9克 當歸3克 桂枝3克 干地黃3克 豆黃卷3克 甘草8.4克 人參2.1克 川芎1.8克 白芍1.8克 白術1.8克 麥門冬1.8克 杏仁1.8克 柴胡1.5克 桔梗1.5克 茯苓1.5克 阿膠2.1克 干姜0.9克 白蘞0.6克 防風1.8克 紅棗10枚 神曲3克 二.脾氣虛證:飲食減少,食后胃脘不舒。大便溏薄。倦怠乏力,面色萎黃。舌淡、脈弱。 3加味四君子湯;人參6克(焗服) 炙黃芪9克 扁豆6克 白術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片 紅棗3枚 1.嘔吐者,加半夏、陳皮等以降逆止嘔; 2.胸膈痞滿者,加枳殼、陳皮等,以行氣寬胸; 3.畏寒腹痛者,加干姜、附子等以溫中散寒; 4.心悸失眠者,加再酸棗仁以寧心安神。加減: 1.兼胃脘脹滿嘔吐噯氣者(胃換和降),加陳皮、半夏和胃理氣降逆, 2. 兼脘腹脹,噯氣酸腐,苔膩者(食積停滯),加神曲、山楂、雞內金消食健胃; 3. 兼脘悶欠溫,腹痛即瀉者(氣損及陽,脾陽漸虛),加肉桂、炮姜溫中散寒。 若脾氣虧虛主要表現為中氣下陷,癥見短氣、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墜,甚或伴內臟下垂者, 4補中益氣湯;人參3克(焗服) 白術3克 炙北芪4.5克炙甘草3克陳皮1.5克歸身1.5克生姜2片紅棗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加減: 1、血不足-加當歸。 2、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味子。 3、肺熱咳嗽-去人參。 4、嗌干-加葛根。 5、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 6、腦痛-加藁本、細辛。 7、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氣滯-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10、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熱痛-加黃連。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濕勝-加蒼術。 17、陰火-加黃柏、加熟地、山藥。 18、陰虛-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藥。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黃。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麥冬、五味,秋加麻黃、黃芩,冬加不去根節麻黃,天寒加干姜。 21、泄瀉-去當歸,加茯苓、蒼術、益智。變化方: 1、除當歸、白術,加木香、蒼術-名調中益氣湯,治脾胃不調,胸滿肢倦,食少短氣,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調中益氣湯,治氣虛多汗,余治同前。 3、加蒼術倍分,半夏﹑黃芩各三分-名參術益胃湯,治內傷勞倦,燥熱短氣,口渴無味,大便溏黃。 4、去白術,加草蔻、神曲、半夏、黃柏-名升陽順氣湯,治欱食勞倦所傷,滿悶短氣,不思食,不知味,時惡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陽湯,治婦人經水不調,或脫血后食少水瀉。 6、加黃柏、生地-名補中益氣加黃柏生地湯,治陰火乘陽發熱晝甚,自汗短氣,口渴無味。 7、加白芍、細辛、川芎、蔓荊-名順氣和中湯,治清陽不升,頭痛惡風,脈弦微細。 8、加羌活、防風、細辛、川芎-名調榮養?湯,治勞力傷寒,體熱,惡寒,微渴,汗出,身痛,脈浮無力。煎服法:姜三斤,棗二枚,煎。 三.心氣虛證:心悸、氣短。活動時加重。自汗。神疲體倦。面色蒼白,舌質色淡、脈弱。 5七福飲;人參6克 熟地9克 當歸9克 白術(炒)5克 炙甘草3克 棗仁6克 遠志5克(制用) 加減: 1. 自汗多者,(氣虛較甚),加黃芪、五味子益氣固攝; 2. 飲食少思(脾失健運),加砂仁、茯苓開胃健脾。 心血虛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或結或代。 6養心湯;炙黃芪5克 茯苓5克 茯神5克 半夏曲5克 炒酸棗仁3克 當歸5克 柏子仁2克 川芎5克 炙遠志2克 五味子2克 人參2克 肉桂2克 炙甘草4克加減: 1. 失眠、多夢較甚,加合歡花、夜交藤養心安神。 2. 心悸較甚,酌加磁石、龍骨鎮心安神。加減: 1. 兼見胸悶,舌質黯或有瘀點者,酌加丹參、桃仁、紅花、三七活血化瘀; 2. 兼見便溏脾虛者,去柏子仁、酸棗仁,加白術、砂仁、澤瀉健脾滲濕; 3. 夾有痰濁,舌苔膩者,可加竹茹、半夏、陳皮化痰。【1.柏子養心湯,主料:柏子仁 6g,黃芪15g,川芎lOg,酸棗仁 5g,遠志Sg,五味子5g.黨參lOg,當歸5g.豬心1個, 鹽、芝麻油、蜂蜜少許。(心氣虛寒、心失所養所致心悸怔忡、心律失常) 2.二參陳皮養心湯,[材料];西洋參、太子參、陳皮各8克,豬心一個,豬瘦肉或豬碎骨50克,生姜2片。(解煩除郁、 益氣滋養,中老年人夏日養心之用。) 3.寧神養心湯,用料:鷓鴣1只,瘦肉6兩,麥冬2兩,高麗參6至8片石斛2兩,百合2兩,茯苓1片,麥米2兩,圓肉6至8粒 。(以幫助孕婦安心寧神) 4.補血養心湯,材料:黃 20克,當歸、枸杞子各10克,豬瘦肉200克。 (心驚害怕,自覺心悸,失眠,多夢,頭暈,健 忘,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色淡) 5.安神補氣養心湯,配料:蓮子、芡實、圓肉、酸棗仁、紅棗 取紫砂煲一只,放適量水,兩塊姜,放入洗凈的瘦肉或 雞半只和湯料文火煲3個小時后加適量食鹽飲用。一周一至兩次。(失眠心跳、頭暈、思勞過度、) 6.益氣活血養心湯,【處方】;炙黃芪60克,淮小麥30克,毛冬青30克,丹參30克,益母草30克,全當歸9克,川芎9克 ,桃仁9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心氣不足,血脈瘀滯) 7.保元養心湯,;西洋參10g(或黨參15g,或太子參20g),生黃芪20g,麥冬20g,桂枝6g,五味子10g,黃精20g, 赤芍15g,川芎12g,丹參20g,檀香10g,砂仁10g,炙甘草6g。 (氣陰兩虛,氣滯血瘀,心脈不暢,心血失養) 8.五行養心湯;(桂圓8顆,紅棗10顆,蓮子15顆,銀耳3朵,紅糖適量)。(滋陰養血,去火寧神) 9.三參養心湯;,30g,珍珠母(先煎)30g,紫石英(先煎)30g,淮小麥30g,西洋參(或太子參15g)6g,苦參6g, 15g,生地15g,川連3g,炙甘草12g,酸棗仁10g,柏子仁10g。血虛加(另烊)12g;汗多加五味子8g;陽虛加桂枝6g ;低熱加連翹10g;失眠加朱茯神10g;早搏難以控制者加常山6g,苦參15g,炙甘草15g。 (病毒性心肌炎 ) 10.補腎養心湯;組成:熟地黃20克,山茱萸15克,麥冬15克,水蛭5克,五味子15克,石菖蒲15克,石斛15克,丹參15 克,遠志15克,肉蓯蓉15克,巴戟天15克,甘草10克,肉桂5克,附子5克,龜甲20克,龍骨20克,枸杞子20克, 酸棗仁20克。(痰瘀痹阻腦絡型老年血管性癡呆) 11.琥珀養心湯,【組成】人參1錢,當歸2錢,茯神3錢,棗仁1錢半(炒),遠志1錢半(炙),石菖蒲1錢, 琥珀1錢(研,沖服),炙草8分,麥冬2錢,龍眼3枚。(怔忡。) 12.歸脾養心湯,材料黨參15克,茯苓30克,甘草10克,生地黃30克,黃連5克,葛根30克,石菖蒲10克,延胡索10克, 蜈蚣2條,薏苡仁30克,紅花10克,黃芪10克(服湯藥同時服用解糖靈、健脾和中丸,適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氣陰兩虛。肢體麻木,猶如蟲行,疼痛,倦怠乏力,自汗盜汗,口渴喜飲,五心煩熱,心悸失眠,大便秘結或溏瀉) (和中丸【組成】白術(陳土炒)120克 扁豆(炒)90克 茯苓45克 枳實(面炒)60克 陳皮90克 神曲(炒黑) 麥芽(炒) 山楂(炒) 香附(姜汁炒)各60克 砂仁45克 半夏(姜汁炒)30克 丹參(酒蒸)60克 五谷蟲(酒拌,炒焦黃色)90克)】 四.腎氣虛證:神疲乏力,腰膝酸軟;小便頻數而清,或尿失禁;帶下清稀,易于滑脫;舌質淡,脈弱。 7大補元煎;人參15克 山藥9克 杜仲9克 熟地黃9克 當歸9克 枸杞子9克 山茱萸9克 炙甘草6克 1.陰虛甚者,加龜板、鱉甲、旱蓮草。 2. 陽虛明顯,可加巴戟天、肉蓯蓉。 3. 納差,加神曲、砂仁、谷芽等。 腎氣虛加減: 1. 神疲乏力甚者(氣虛較甚),加黃芪益氣; 2. 尿頻較甚及小便失禁者(腎虛不固),加菟絲子、五味子、益智仁補腎固攝; 3. 大便溏者(脾失健運),加菟絲子、五味子、益智仁補腎固攝; 4. 大便溏薄者(脾失健運),去熟地、當歸,加肉豆蔻、補骨脂溫補固澀。加減: 1. 氣虛甚者,加黃芪; 2. 多尿、夜尿多或失禁者,選加芡實、金櫻子、桑螵蛸; 3. 食少便溏者。去當歸、熟地,加白術、茯苓、雞內金等; 4. 滑精、早泄者,加蓮須、龍骨、牡蠣。 2.血虛 一.心血虛損:證候 面色不華,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舌質淡,脈細或結代。 8歸脾湯加減;人參3克 白術3克 茯苓3克 炒酸棗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黃芪3克 遠志3克木香1.5克 當歸3克 龍眼肉3克 生姜3片 紅棗3枚 1.如果脾虛發熱的加入山梔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葉炭、炮姜炭以溫經止血; 3.偏熱者,加生地炭、阿膠珠、棕櫚炭以清熱止血。加減: 1. 失眠多夢較甚,加合歡花、夜交藤養心安神; 2. 心悸較甚者,酌加磁石、龍骨等寧心定悸。 二.肝血虛證:頭暈目眩面色不華。脅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急,肌肉瞤動。月經不調,閉經。舌質淡,脈弦細或細澀。 9四物湯;酒當歸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1.兼氣虛者,加人參、黃芪等以補氣生血; 2.瘀滯重者,加桃仁、紅花,白芍易為赤芍,以加強活血袪瘀之力; 3.血虛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吳茱萸等以溫通血脈; 4.血虛有熱者,加黃芩、丹皮,熟地易為生地,以清熱涼血; 5.妊娠胎漏者,加阿膠、艾葉等以血安胎。 6.方中諸藥劑原為等,《蒲輔周醫療經驗》中“川芎量宜小,大約為當歸之半,熟地為當歸的二倍”,以乃《謙齋醫學講稿》中所云“用作養血的用量,熟地、當歸較重,白芍次之;在不用熟地時,白芍的用量又往往重于當歸”等經驗,可資運用本方之參考。 加減: 1. 眩暈耳鳴者,加女貞子、磁石; 2. 驚惕不安者,加龍齒、遠志; 3. 脅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 4. 視物模糊者,加楮實子、決明子等; 5. 筋肉酸痛或抽搐,肢體麻木顫抖者,加木瓜、天麻、珍珠母、全蝎、僵蠶之類; 6. 納差、腹脹、便溏者,加白術、黨參、茯苓、陳皮、雞內金等。 臨證參考肝血虛損,則血脈不充,血行不暢,常易出現血脈瘀滯,見肌膚甲錯,面目黯黑,婦女月經不調等癥,故治療當 加減: 1. 血虛甚者,加制首烏、枸杞子、雞血藤增強補血養肝的作用, 2. 脅痛,加絲瓜絡,郁金、香附理氣通絡, 3. 視物模糊(目失所養),加楮實子、枸杞子、決明子養肝明目。 肝血虧虛而兼有血脈瘀滯,肌胅甲錯,舌質青紫,脈象細澀者, 10大黃庶蟲丸;大黃7.5克 黃芩6克 甘草9克 桃仁6克(包)白芍12克干地黃30克干漆3克虻蟲24克(包)水蛭24克 蠐螬24克(包)土鱉蟲12克(包)杏仁6克 1.如兼見食少,便溏,乏力等脾虛證,可選用香砂六君子湯以健脾除濕; 2.兼見面色萎黃,食少,神疲,頭暈,心悸等氣血兩虛證,宜用歸脾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之類合服本方。 3.婦女之子宮肌瘤伴見小腹冷痛,手足煩熱,經血挾塊者,家輔以溫經湯、少腹逐瘀湯之類溫經逐瘀。 4.治脅下痞塊伴見胸脅脹痛,食少神疲者,宜配合逍遙丸調和肝脾。 5.用于肝硬化,若有腹水,可兼服已椒藶黃丸合五皮飲。 3.陰虛 一.肺陰虛證:干咳。咳血。咽喉干燥、失音。潮熱、面色潮紅。盜汗。舌質紅、少津、脈細數。 11沙參麥冬湯;沙參9克 玉竹6克 生甘草3克 冬桑葉4.5克 麥冬9克 生扁豆4.5克 天花粉4.5克 1.久熱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2.咳嗽較甚者,加川貝、杏仁等 3.伴咯血者,加仙鶴草、白及、阿膠等; 4.大便燥結,加全瓜蔞、火麻仁; 5.胃津傷而口渴甚者,可兌入犁汁而服。肺陰虛加減: 1. 咳嗽甚者,加百部、款冬花肅肺止咳; 2. 咳血,加白芨、仙鶴草、小薊涼血止血; 3. 潮熱,加地骨皮、秦艽、鱉甲養陰清熱; 4. 盜汗,加牡蠣、浮小麥固表斂汗。 加減: 1. 咳嗽甚者,加百部、款冬花肅肺止咳; 2. 咳血者,加白及、仙鶴草、白茅根、紫珠草涼血止血; 3. 潮熱者,加秦艽、鱉甲養陰清熱; 4. 盜汗者,加牡蠣、浮小麥固表斂汗。 若肺陰虧虛主要表現為肺失濡潤清肅,癥見咽喉干痛,咳嗽、咯痰粘稠或痰中帶血者, 12百合固金;熟地9克 生地9克 歸身9克 白芍3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玄參6克 川貝4.5克 麥冬4.5克 百合4.5克 二.心陰虛證:心悸、失眠。煩燥。口舌生瘡、面色潮紅。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 13天王補心丹;人參1.5克(焗服) 酸棗仁3克當歸3克生地12克 柏子仁3克 麥門冬3克 天門冬3克遠志1.5克 北五味子3克 白茯苓1.5克 丹參1.5克 元參1.5克 桔梗1.5克 燈心草1.5克 1.失眠較重者,可酌加龍骨、磁石等以增碁 重鎮安神之效; 2.如心悸怔忡,睡眠不安,可酌加龍眼肉、夜交藤以加強養心安神之效; 3.如有遺精滑泄,可酌加金櫻子、芡實、牡蠣等以固腎澀精。加減; 1. 煩躁不安,口舌生瘡(火熱偏旺),去當歸、遠志之辛溫,加黃連、木通、淡竹葉清心泄火,導熱下行, 2. 潮熱,加地骨皮、銀柴胡、秦艽清退虛熱,盜汗,加牡蠣、浮小麥圖表斂汗。 加減 1.口舌生瘡,煩躁不安者,加黃連、竹葉、木通清心瀉火; 2. 潮熱者,加銀柴胡、地骨皮、秦艽清退虛熱; 3. 盜汗者,加浮小麥、牡蠣固表止汗。 心陰虛之表現為陰虛火旺,而虛象又不甚者, 14二陰煎;生地6~9克麥冬6~9克棗仁6克生甘草3克玄參4.5克黃連3~6克茯苓4.5克木通4.5克若肝火熾盛,可標本兼顧,加服當歸龍薈丸。 三.脾腎陰虛證:不思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結。干嘔、呃逆。面潮紅。舌紅、少苔、脈細數。 15益胃湯:沙參9克 麥冬15克 冰糖3克 細生地15克 炒玉竹4.5克 1.汗多,氣短,兼有氣虛者,加黨參、五味子(或與生脈 散合用)以益氣斂汗; 2.食后脘脹者,加陳皮、神曲以理氣消食; 3.嘔逆甚者,加枇杷葉、半夏(少量)、杮蒂以降逆和胃。 脾胃陰虛加減: 1. 口干唇燥者(津虧較甚),加石斛、花粉滋養胃陰; 2. 不思飲食甚者,加麥芽、扁豆、山藥益胃健脾; 3. 呃逆,加刀豆、杮蒂、竹茹扶養胃氣、降逆止呃; 4. 大便干結,將冰糖改為蜂蜜,以收潤通便之效。 四.肝陰虛證:眩暈、頭痛耳鳴。目干畏光,視物不明。肢體麻木,筋惕肉瞤。面色潮紅。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16補肝湯;當歸10克 白芍10克 熟地10克 炙甘草6克 川芎6克 木瓜6克 酸棗仁6克 1.肺虛有怕冷,舌質淡:當溫肺寒,加肉桂、干姜、鐘乳石等。加減: 1. 若見血虛甚,可加首烏、枸杞子; 2. 氣虛,或加黃芪、人參; 3. 肢體抽動,加全蝎、地龍等。 肝陰虛加減: 1. 頭痛、眩暈、耳鳴較甚,或筋惕肉瞤者(風陽內盛),加石決明、菊花、鉤藤、剌蒺藜以平肝潛陽。 2. 目干澀畏光,或視物不明者,加枸杞子、女貞子、草決明等養肝明目。 3. 急躁易怒,尿赤便秘,舌紅脈數者(肝火亢盛),加龍膽草、黃芩、梔子清肝瀉火。 肝陰虛而主要表現為肝絡失養,癥見脅痛隱隱,口燥咽干,時覺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者, 17一貫煎;北沙參9克 麥冬9克 當歸9克 生地黃18-45克 枸杞子9-18克 川楝子4.5克 1.口苦燥者,加酒炒川連1.5克(粉焗服); 2.大便秘結,加瓜蔞仁; 3.有虛熱或汗多,加地骨皮; 4.痰多,加川貝母; 5.舌紅而干,陰虧過甚,加石斛; 6.脅脹痛,按之硬,加鱉甲; 7.煩熱而渴,加知母、石膏; 8.腹痛,加白芍、甘草; 9.腳弱,加牛膝、薏苡仁; 10.不寐,加炒酸棗仁。 11.若脅痛甚者,加合歡花、玫瑰花、白蒺藜等以舒肝調氣; 12.頭目昏暈者,加女貞子、桑椹等以補益肝腎。 五.腎陰虛證:腰膝、兩足痿弱。眩暈、耳鳴。遺精。舌紅、少津、脈沉細。 18左歸丸;大懷熟地12克炒山藥6克枸杞子6克山茱萸6克酒川牛膝6克鹽菟絲子6克 鹿角膠6克(焗 龜膠6克(焗)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無火象者,去龜膠; 3.真陰不足,虛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膠,加女貞子、麥門冬以養陰清熱; 4.火?爍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潤肺止咳; 5.夜熱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虛熱,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滲濕; 7.大便燥結者,去菟絲子,加肉蓯蓉以潤腸通便; 8.氣虛者,加人參以補氣。 腎陰虛加減: 1. 耳聾、足痿者(精血枯竭),加紫河車填補精血; 2. 遺精(精關不固),加牡蠣、金櫻子、芡實、蓮須固腎澀精; 3. 潮熱、口干、咽痛、脈數(虛火較甚),加知母、黃柏、地骨皮滋陰瀉火。 五心煩熱,腰酸遺精,兩足痿弱,眩暈耳鳴,甚則耳聾,口干咽痛,顴紅,舌紅少苔或無苔,少津,脈細或細數。 19左歸丸合清骨散;大懷熟地12克 炒山藥6克枸杞子6克 山茱萸6克 酒川牛膝6克鹽菟絲子6克 鹿角膠6克(焗) 龜膠6克(焗)熟地黃、枸杞子、龜甲膠、山藥、牛膝、秦艽、鱉甲、銀柴胡、山茱萸、鹿角膠加減: 1. 精血枯竭,耳聾足痿者,加紫河車填補精血; 2. 精關不固,遺精者,加牡蠣、金櫻子、芡實、蓮須固腎澀精; 3. 虛火較甚,潮熱、口干、咽痛、脈數者,加知母、黃柏、地骨皮滋陰瀉火。 4.陽虛 一.心陽虛證:心悸、自汗、神倦嗜臥。形寒肢冷。心胸憋悶疼痛,舌質紫暗。面色蒼白,舌淡,脈細弱或沉遲。 20保元湯;人參6克(焗服) 炙甘草3克 黃芪9克 肉桂(春夏用1克、秋冬用2克)心陽虛加減: 1. 心胸疼痛者(心脈瘀滯),酌加郁金、川芎、丹參、三七活血定痛。 2. 形寒肢冷,脈遲(陽虛較甚),酌加附子、巴戟天、仙茅、仙靈脾和、鹿茸以溫補陽氣 心陽虛損 證候 面色蒼白,心悸,自汗,神倦嗜臥,心胸憋悶疼痛,形寒肢冷,舌淡或紫黯,脈細弱或沉遲。 21拯陽理勞湯合丹參飲;人參6克(焗服)、炙黃芪9克、五味子9克、肉桂(春夏用1克、秋冬用2克)、白術9克 當歸9克 丹參9克、檀香3克、砂仁3克、炙甘草3克加減: 1. 血脈瘀滯而見心胸痛者,選加川芎、郁金、三七、蘇合香丸活血定痛; 2. 陽虛較甚,形寒肢冷,脈遲者,酌加附子、仙茅、仙靈脾、巴戟天、鹿茸等溫補陽氣。 3.心陽虛損,心氣亦已虛,故治當補益心氣。 4.心陽虛者,治當配以補益命門之火藥物,如附子、巴戟天、鹿茸等。 5.陽虛氣化失司,水濕停聚而見水腫者,可合五苓散加減。 二.脾陽虛證:食少。神倦乏力,少氣懶言,形寒。腸鳴腹痛,大便溏泄。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弱。 22附子理中湯;炮附子9克 人參9克 甘草9克 白術9克 干姜9克脾陽虛加減: 1. 腹中冷痛較甚(寒凝氣滯),加高良姜、香附或丁香、吳茱萸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2. 食后腹脹及嘔逆者,(胃寒氣凝),加砂仁、半夏、陳皮溫中和胃降逆; 3. 若腹瀉較甚(陽虛濕盛),加肉豆蔻、補骨脂溫補脾腎,澀腸止瀉。加減: 1. 寒凝氣滯,腹中冷痛較甚,加高良姜、吳茱萸、丁香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2. 食后腹脹及嘔逆者,加砂仁、陳皮溫中和胃降逆; 3. 若陽虛濕盛,腹瀉著者.加肉豆蔻、補骨脂溫補脾腎以止瀉。 三.腎陽虛證:腰背酸痛,畏寒肢冷。遺精、陽萎。多尿或小便不禁。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面色蒼白。舌淡胖有齒痕, 23右歸丸;大懷熟地12克 炒山藥6克 山茱萸4.5克枸杞子6克鹿角膠6克 菟絲子6克 姜杜仲6克 當歸4.5克 肉桂3克(粉沖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陽衰氣虛,必加人參3-6克(焗服); 2.如陽虛滑精,或帶濁便溏,加酒補骨脂6克; 3.如飧泄腎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吞酸,皆吸虛寒之證,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吳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陰虛陽痿,加巴戟天6克、肉蓯蓉6克,或狗鞭一條。腎陽虛加減: 1. 遺精(精關不固),加金櫻子、桑螵蛸、蓮須,或合金鎖固精丸以收澀固精; 2. 下利清谷(脾虛濕甚),減去熟地、當歸等滋潤滑膩之品,加黨參、白術、薏苡仁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3. 五更泄瀉(命火虛衰),合四神丸溫脾暖腎,固腸止瀉; 5. 浮腫、尿少(陽虛水泛),茯苓、澤瀉、車前子,或合五苓散利水水腫; 6. 喘促、短氣、動則更甚(腎不納氣),加補骨脂、五味子、蛤蚧補腎納氣。 腎陽虛損證候 腰背酸痛,遺精陽痿,多尿或小便不禁,夜多小便,面色蒼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舌質淡 體胖有齒痕,苔白,脈沉遲。 24右歸丸合桑螵蛸散加減;附子(先煎)肉桂(粉沖服)鹿角膠6克熟地黃12克枸杞子6克山藥6克、山茱萸4.5克 、菟絲子6克、杜仲6克、當歸4.5克、益智仁6克、桑螵蛸6克、黨參6克 1.如陽衰氣虛,必加人參3-6克(焗服); 2.如陽虛滑精,或帶濁便溏,加酒補骨脂6克; 3.如飧泄腎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吞酸,皆吸虛寒之證,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吳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陰虛陽痿,加巴戟天6克、肉蓯蓉6克,或狗鞭一條。腎陽虛加減: 1. 遺精(精關不固),加金櫻子、桑螵蛸、蓮須,或合金鎖固精丸以收澀固精; 2. 下利清谷(脾虛濕甚),減去熟地、當歸等滋潤滑膩之品,加黨參、白術、薏苡仁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3. 五更泄瀉(命火虛衰),合四神丸溫脾暖腎,固腸止瀉; 5. 浮腫、尿少(陽虛水泛),茯苓、澤瀉、車前子,或合五苓散利水水腫; 6. 喘促、短氣、動則更甚(腎不納氣),加補骨脂、五味子、蛤蚧補腎納氣。加減: 1. 遺精者,加金櫻子、芡實、蓮須或合金鎖固精丸以收澀固精; 2. 下利清谷者,去熟地、當歸,加黃芪、白術、慧苡仁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3. 五更泄瀉,合用四神丸溫脾暖腎,固腸止瀉; 4. 浮腫尿少者,加茯苓、澤瀉、車前子利水消腫; 5. 腎不納氣者,加補骨脂、五味子、蛤蚧補腎納氣。 6.遺精+金鎖固精丸【組成】;沙苑蒺藜、芡實、蓮須各60克、龍骨、牡蠣各30克。 7.五更泄瀉+四神丸;肉豆蔻(生用)60克 補骨脂(炒)120克 五味子60克 吳茱萸120克【用法】上藥為末,加紅棗50枚, 生姜120克切碎,用水煮至棗熟,去姜,取棗肉和藥為丸 8.水腫+五苓散;豬苓 十八銖[12g]去皮 澤瀉 一兩六株[20g] 白術十八銖[12g] 茯苓十八銖[12g] 桂枝 半兩[8g]去皮。 9.虛勞+感受外邪--薯蕷丸;薯蕷30分,當歸10分,桂枝10分,曲干地黃10分,豆黃卷10分,甘草28分,人參7分, 芎6分,芍藥6分,白術6分,麥門冬6分,杏仁6分,柴胡5分,桔梗5分,茯苓5分,阿膠7分,干姜3分,白蘞2分,防風6分,大棗100枚(為膏)。 四、其它療法 1.中成藥 (1)氣虛 ①人參精(林海牌,吉林撫松制藥廠):每次2~3ml,每日3次,飯前服。用于體虛欲脫,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驚悸失眠等。 ②人參精口服液(古醫牌,浙江杭州胡慶余堂制藥廠):每次10ml,每日2次,口服。用于病后體虛,神經衰弱等。 ③雙寶素口服液(登峰牌,杭州第二中藥廠):每次1支,每日1~2次,口服。用于食欲不振,神經衰弱,病后體虛,疲乏無力。 ④北芪精(向陽牌,吉林長春市中藥廠):每次10ml,每El 2次,口服。用于氣虛血少,表虛自汗,四肢乏力,精神不足及久病虛弱,脾胃不健等癥。 ⑤北京蜂王精(中草牌,北京第四中藥廠):每次10ml,每日1次,宜于清晨或睡前服。·用于神經衰弱,慢性病,病后和產后的輔助治療。 ⑥金匱腎氣丸(岷山牌,甘肅蘭州佛慈制藥廠):每次1丸,每日2次,溫開水或淡鹽水送下。用于命門火衰,腎虛腰痛,男子消渴小便多,女子轉胞不得溺。 ⑦健腦補腎丸(I臨藥牌,山東臨清中藥廠):每次15粒,每日2次,口服。用于神經衰弱,健忘失眠,頭暈目眩,耳鳴心悸,腰膝酸軟,腎虧遺精。 (2)氣血兩虛 ①參芪蜂王漿(通藥牌、向陽牌,吉林通化市制藥廠):每次1瓶,每日2次,早晚飯前溫開水送服。用于氣虛血脫,心臟衰弱,惡性貧血,身體贏瘦,食欲不振,風濕痹痛。還用于肝炎、胃潰瘍、發育不良。 ②十全大補酒(鐵船牌,浙江紹興中藥廠):每次15---30ml,每日2次。用于氣血兩虧,面色蒼白,氣短心悸,頭暈自汗,體倦乏力,四肢不溫,月經量多。 ⑧補腎益腦片(牡藥牌,牡丹江中藥廠):每次4~6片,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用于氣血兩虧,陽氣虛弱,心跳氣短,失眠健忘,遺精盜汗,腰腿酸軟,耳聾耳鳴。 (3)氣陰兩虛 ①生脈飲(京花牌,北京中藥廠):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用于氣陰不足之證。 ②五加參沖劑(雪山牌,哈爾濱中藥一廠):每次3g,每日3次,開水沖服。用于肺腎陰虛,體虛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軟,失眠多夢等。 ⑧五加參精(雪山牌,哈爾濱中藥二廠):每次lOml,每日2次,早晚空腹時溫開水送服。用于精力不足,神經衰弱及病后產后失調。 (4)血虛 ①首烏片(上海牌,上海中藥制藥一廠):每次5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用于血虛體弱,頭暈耳鳴,腰膝酸軟。 ②阿膠補血膏(千里駒牌,內蒙古呼和浩特中藥廠):每次20g,早晚各1次,溫開水送服。用于久病體弱,血虧目昏,虛癆咳嗽。 ⑧當歸養血膏(人參牌,武漢市中聯制藥廠):每次15ml,每日3次,口服。用于氣血虧虛,面色萎黃,眩暈乏力,肌肉消瘦,經閉,赤白帶下。 (5)陽虛 ①壯腰健腎丸(羊城牌、杏和堂牌,廣州陳李濟藥廠;泰武牌,江西泰和制藥廠):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20粒,每日1~2次,溫開水送服。用于腎虧腰痛,腰軟無力,小便頻數,遺精夢泄,風濕骨痛,神經衰弱。 ②龜齡集(遠志牌,山西中藥廠):每次0.6g,每日1次,口服。用于陽痿遺精,陰寒腹痛,婦女子宮寒冷,腹痛帶下,五更溏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 ③參茸鞭丸(海洋牌、向陽牌,大連中藥廠):每次10粒,每日2次,淡鹽水或溫開水送服。用于性欲衰退,腎虛氣弱,陽痿,早泄,遺精。 (6)陰虛 ①六味地黃丸(岷山牌,甘肅蘭州佛慈制藥廠;灌河牌,河南宛西制藥廠):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g,水蜜丸每次6g,每日2次,空腹溫開水或鹽湯送服。用于腎陰虧損,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消渴。 ②定心丹(三寶牌、向陽牌,吉林市中藥廠):每次4g,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用于風濕性心臟病,心動過速,心率不齊,心力衰竭。 2.單驗方 (1)西洋參lOg,以水300ml,浸泡2小時后,溫服,不拘時,最后將渣全部食用,每日1劑。治氣陰兩虛之虛勞。 (2)胎盤粉30g,裝膠囊,每粒0.5g,每次6粒,每日4次。治氣血雙虧及腎虛之虛勞。 (3)烏龜粉取烏龜洗凈,去腸雜,放在低溫的鐵板上烘烤,待殼、肉呈焦黃時研粉備用,每次服3~5g,每日3次。治血虛陰傷型虛勞。 (4)海棗方海參(干品)50g,大棗l0枚,豬骨200g,加水燉服,每日1劑,10劑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2--4天。治療脾腎虧虛型虛勞。 3.針灸療法 選用大椎、關元、氣海、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用補法針刺或艾灸(陰虛慎灸),能扶助正氣,促進氣血陰陽恢復,每次2~3穴,交替進行,同時根據五臟的不同,加選五臟的背俞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治療;亦可根據氣血陰陽虛損之不同, 辨證取穴。 (1)氣虛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以懸灸法灸之,約30分鐘。 (2)血虛取心俞、巨厥、神門、三陰交,用捻轉補法灸之,留針20~30分鐘。 (3)陽虛取百會、大椎、腎俞、關元,以溫和懸灸法灸之,約30分鐘。 (4)陰虛取肺俞、腎俞、太溪、三陰交,用捻轉補法針之,留針20~30分鐘。 【轉歸與預后】 一、轉歸 虛勞多為久病痼疾,其轉歸的關鍵在于患者體質的強弱和五臟的虛損勞傷程度。氣虛可逐漸發展為陽虛,如心氣虛、脾氣虛可逐漸發展為心陽虛和脾陽虛,故及早調治氣虛可防治疾病加重,因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宜用健脾補益中氣,使五臟之氣隨之轉旺。血虛證,因肝血及心血均由脾土化生,故脾土不敗,調治得當,則易于好轉;反之則病情難復,出現氣血俱虛證。陰虛證,可由陰損及陽而成為陰陽兩虧,因腎寓藏真 陰,故腎陰未枯竭,治之恰當,可使病情向好的方面轉化,反之,則可漸至陰盡陽亡,猶如油盡燈滅,勢難挽回。陽虛證,多由氣虛發展而成,以心脾腎的陽虛為多見,因腎陽為人身之元陽,故腎陽未衰敗,施治正確,則可逐漸康復;反之腎陽衰敗,火不溫土,進而陽損及陰,導致陰陽兩損。 臨床雖然將虛勞歸納為氣、血、陰、陽虛損4類,但往往是錯雜互見。一般來說,病程短者,多傷氣血,可見氣虛、血虛、氣血虛損之證;病程長者,多傷及陰陽,可見陰虛、陽虛及陰陽虧損之證。另因五臟相關,故一臟有病可累及它臟,如脾臟虛損,除見本臟的脾氣虛、脾陽虛、脾陰虛之外,還可累及它臟出現心脾虛、肺脾虛、肝脾虛、脾腎虛等。此外,虛勞患者因體虛衛外不固,易感外邪,更易損傷元氣,便病情加重,更趨復雜,虛勞日久,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內阻,則可形成干血勞等。 二、預后 虛勞病情的輕重,往往與損傷的臟腑,傷及的氣血陰陽的程度有密切關系。一般來說,脾腎未衰,元氣未敗,納食尚可,脈象和緩者,病屬順證,預后良好;反之,元氣先衰,脾腎已敗,形神衰憊,不思飲食,喘急氣促,腹瀉不止,脈象微弱、數疾、遲澀者,病屬逆證,預后不良。 【護理與調攝】 一、辨證施護 1.氣虛損者,若氣虛下陷出現內臟下垂或陰挺、脫肛,除臥床休息外,尚可配合氣功療法。陰挺、脫肛者,可用熱敷上托,并針刺氣海、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以升提中氣。飲食方面,肺氣虛者,常食紅棗糯米粥、雞汁、豬肺等以補肺氣;脾氣虛者,宜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胃緩者,飲食不宜過飽,以少量多餐為宜。 2.對血虛損者應了解有無出血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囑其切勿突然改變體位,以免發生昏厥。宜給予補血類食物,如豬肝、紅棗、瘦肉、雞蛋、桂圓、豬或牛骨髓等。 3.對陰虛損見低熱者,應按時測量體溫。咳血或痰中帶血者,應觀察其痰血的色、質、量,并予梨膏1匙沖服,或飲藕汁60ml清熱止血。盜汗者,夜間衣被適度,汗后更換濕衣,避免受涼。飲食可加選沙參、玉竹、百合、甲魚、黑木耳、銀耳、淡菜等滋陰食物,忌煙酒及辛辣溫燥動火傷陰之品。 4.對陽虛損者,囑注意保暖。飲食宜溫,可選食羊肉、狗肉等,忌食生冷瓜果。脾陽虛,腹痛腹瀉,完谷不化者,可配用艾灸關元、氣海、足三里等穴,并忌生冷油膩食物。 二、生活調攝 1.避風寒,適寒溫虛勞患者,正氣不足,衛外不固又易受外邪侵襲,故隨著氣候的變化,增減衣服,免受六淫傷害。 2.慎起居,遠房事生活起居要有規律,勞逸結合,避免過多房事,以防傷精耗血,加重病情。 3.調飲食,節情志多食富于營養、易于消化的清淡食品。調節情志,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樂觀、舒暢、穩定的情緒。 4.勿勞累,多鍛煉避免勞累過度,對虛勞的調養至關重要。但同時要加強體育鍛煉,如氣功、太極拳等,以增強體質。 5.勤洗衣被,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6.禁止濫用藥物,避免毒物刺激。 【預防與康復】 一、預防 防止引起虛勞的原因作用于人體,是預防虛勞的根本措施。避免煩勞過度,防止因勞致虛;調節飲食,防止脾胃損傷,注意寒溫變化,防止感受外邪;及時、正確地治療及調理疾病,避免病久致虛等,對于虛勞的發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康復 1.藥物康復 主要針對五臟虛損的不同進行調補,采用丸藥鞏固療效。如氣虛用補中益氣丸,血虛用歸脾丸,陰虛用六味地黃丸,陽虛用右歸丸等。 2.食療康復 (1)氣虛損參芪燉雞。用黨參30g,黃芪30g,母雞肉150g,紅棗5枚,生姜3片,放入碗內,加水蓋嚴,隔水燉2小時,加鹽調味,吃肉飲湯。 (2)血虛損當歸生姜羊肉湯。用當歸30g,生姜15g,羊肉150g,加水適量,煮至羊肉熟爛為止。 (3)陰虛損團魚骨髓湯。團魚1只(去內臟及爪),豬脊髓150g,生姜3片,一起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先以旺火煮沸,再以文火煎至肉爛為止,加鹽調味即成。 (4)氣陽虛損人參燉烏雞。用人參lO~12g,烏雞肉250g(去皮骨),生姜3.片,放碗內加適量清水蓋嚴,隔水燉2小時,加食鹽調味即成。 (5)陽虛損熟附生姜狗肉湯。用熟附片15~30g,生姜150g,狗肉500-1000g(切塊),先用蒜頭、花生油起鍋,加水煮狗肉時,再放入熟附片、生姜(切片),煮2小時后即可分次餐用。 二、自我療法 可練內養功法,練功時要根據自己的體力,選擇一種固定的練功姿勢,以自然舒適為度,全身肌肉要松弛,情緒要安定,并排除雜念,逐步入靜。經過長期鍛煉,使意氣相和以恢復五臟之虛損。亦可從個體的不同情況出發,采取太極拳等其它鍛煉方法。 【醫論提要】 虛勞又稱虛損、勞傷,有關論述最早見于《內經》。在歷代中醫著作中還有“五勞”、“七傷”、“六極”、“干血勞”、“童子癆”、“內損”、“外損”等名稱。“虛勞”之名,首見于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后一直沿用至今。宋以前,虛勞與癆瘵多混為一談,至宋代嚴用和《濟生方·諸虛門》始將二者區分,嚴氏認為,“五勞六極之證,非骨蒸傳尸之比,多由不能攝生,始于過用”所致,不能與“傳變不一,積年染疰,甚至滅門”,“若究其根,惟心肺受蟲嚙”的癆瘵相混淆,這在學術上是一個很大的貢獻。 虛勞之病因,以明代綺石《理虛元鑒·虛癥有六因》的概括最為全面:“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醫藥之因”。《素問·通評虛實論》所謂“精氣奪則虛”,是為虛證病機之總綱。清代吳謙《醫宗金鑒·虛勞總括》說:“虛者,陰陽、氣血、榮衛、精神、骨髓、津液不足是也。損者,外而皮、脈、肉、筋、骨,內而肺、心、脾、肝、腎消損是也。成勞者,謂虛損日久,留連不愈,而成五勞、七傷、六極也”。清代何夢瑤《醫碥·虛損癆瘵》亦云:“虛者,血氣不足也,久則肌膚臟腑亦漸消損,故曰虛損。勞者,久為病苦,不得安患,如勞苦不息者然”,從中可見,虛勞是以五臟氣血陰陽的虧虛損耗為基本病機.在此基礎上出現相應的多種癥狀,患者在較長時期內為其病所苦。 在虛勞的辨證論治方面,《素問·三部九候論》提出“虛則補之”,《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勞則溫之”、“損者益之”,都是指導虛勞治療總的原則。《索問·陰陽應象大論》進而指出:“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難經·十四難》在《內經》理論的基礎上,創“五損”之說,闡述了本病內虛虧損的輕重程度和證候演變,并進一步提出五臟虛損的治法,即“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這個虛勞的治療大法,為后世所遵循。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列舉食傷、憂傷、飲傷、房勞傷、饑傷、勞傷、內有干血、亡血失精、風氣百病引起“諸不足”等,是導致“五勞虛極”的基本原因,同時闡述了陽虛、陰陽兩虛等各種虛勞證候的辨別、治法和用方,治療上著重溫補脾腎,腎氣丸、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等為臨床所常用。另外《金匱要略》提出了干血致虛和化瘀生新的治法,創立了祛瘀生新的大黃廑蟲丸,給后世以很大的啟迪。此后,唐宋時期,對于虛勞的證治有了一定的發展,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燾《外臺秘要》、嚴用和《濟生方》等,收集了大量散在的民間經驗方,大大豐富了虛勞的治療方藥。金元渚家對虛勞的理論認識和臨床治療各有創見,如李東垣從脾胃論治,創補中益氣湯等方,治療氣虛發熱證,其“甘溫除熱法”,開辟了虛勞治法的一個新途徑;朱丹溪倡“陽有余陰不足”論,重視精血,治療上擅長滋陰降火,創大補陰丸、三補丸等方,治療陰虛火旺的虛勞證,確有獨到之處。明代的諸多溫補派醫 家,如張景岳、薛己,趙獻可等,對虛勞的論治也各有特點,尤以張景岳為突出。張氏在治療上對陰陽互根的理論作了深刻的闡發,《景岳全書·新方八陣·補略》指出:“凡氣虛者宜補其上,人參、黃芪之屬是也;精虛者宜補其下,熟地、枸杞之屬是也;陽虛者宜補而兼緩,桂、附、干姜之屬是也;陰虛者宜補而兼清,門冬、芍藥、生地之屬是也;此固陰陽之治辨也。其有氣因精而虛者,自當補精以化氣;精因氣而虛者,自當補氣以生精。又有陽失陰而離者,不補陰何以收散亡之氣?水失火而敗者,不補火何以甦垂寂之陰?此又陰陽相濟之妙用也。故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張氏創制了左、右歸丸,左、右歸飲等方劑,調治陰陽精氣,使治療腎虛的效果得以大大提高。另外,在對虛損病因的認識上,張氏強調心與虛損的關系,認為“五臟之傷,惟心為本”,也頗具實踐意義。對于虛損累及多個臟腑,一方難以求全的復雜證候,薛己臨證遣方十分巧妙,往往在一日之內,早服理脾胃之劑以培補后天,晚服補腎命之品以滋化源,這種新的治療手段,為后世醫家所效法。李中梓強調脾腎在虛勞治療中的重要性,李氏在《醫宗必讀·虛勞》中云:“夫人身之虛,不屬于氣,即屬于血,五藏六府,莫能外焉。而獨主脾腎者,水為萬物之元,土為萬物之母,二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綺石對于虛勞的治療,提出“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腎,治虛之道畢矣……一日清金保肺,無犯中州之土,此用丹溪而不泥于丹溪也; 一日培土調中,不損至高之氣,此用東垣而不泥于東垣也;一日金行清化,不覺水自流長,乃合金水于一致也”,這些觀點,平正通達,為后世醫家所公認。清代對虛勞的認識更為深入。沈金鰲提出,虛勞當以氣血陰陽為辨證綱要。沈氏在《雜病源流犀燭·虛損癆瘵源流》中說:“其所以致損者有四,日氣虛,日血虛,日陽虛,日陰虛。陽氣陰血,精又為血本,不離氣血,不外水火,水火得其正則為精為氣,水火失其和則為寒為熱,此虛損之大概。”晚清王旭高在《西溪書屋夜話錄》中提出補肝陰、補肝陽、補肝血、補肝氣之法,拋棄了“肝無虛證”之成說,具有實踐意義。 【醫案選粹】 案一 某入夏發泄主令,由下損及中焦,減谷形衰,陰傷及陽,畏冷至下。春季進河車、羊肉溫養固髓方法,積損難充,不禁時令之泄越耳。古人減食久虛,必須胃藥。晚進參術膏,早用封固佐升陽法,長夏不復奈何? 鹿茸(生研)一兩 鹿角霜一兩 熟地二兩 生菟絲子一兩 人參一兩 茯苓一兩 韭子一兩 補骨脂(胡桃蒸)一兩 枸杞子一兩 柏子霜一兩 蜜丸,早服四錢,參湯送。 參術膏方人參四兩,另用泉水熬;九蒸于術四兩,另用泉水熬。各熬膏成,以炭火厚掩干灰,將藥罐燉收至極老為度。每用膏二錢五分,開水化服。 (選自《臨證指南醫案》) 案二 脾腎兩虛,而濕熱又甚,雖腰疼夢泄,自汗盜汗,而口膩味甜,大便溏薄,腎陰虛而不充,脾陽困而不振,進求治法,只可先運脾陽。 茅術(炒黑) 干姜熟地 山藥五味牡蠣黨參茯神棗仁浮麥紅棗再診溫運脾陽,補攝腎陰,仿繆仲淳雙補丸法。 炮姜 牡蠣 黨參 茯苓 補骨脂 熟地 杜仲 山藥 首烏(制) 茅術(制) 浮麥 五味子 紅棗 三診脾陽稍復,腎陰仍弱,節交夏至,陽盛陰衰之候,大劑養陰,以迎一陰來復,兼化濕熱,以調時令之氣。 熟地 生地 黨參 冬術 茅術(制) 黃柏(鹽水炒) 茯神 麥冬 五味 牡蠣 龍骨 杜仲 (選自《環溪草堂醫案》) 案三 丹徒王盛之,年三十余。六脈俱九至,外癥則咳嗽面赤,懶言怕鬧,時病已半年,從前苦寒之劑,不記數矣,此真氣已虛而脈數也。經云:數則元氣虛,數則脾氣虛。又云:數則有熱而屬虛,是皆不足之癥。六脈中又脾、腎二脈洪大,此肺金不能生腎水也,理宜補肺金生腎水,水旺則制火,金旺則生水平木,木平則脾土盛,又生金矣,此正治也。乃與云:茲證服藥十四、五帖,當有汗出,此陽氣升而經絡通矣。汗后即當倦八九日或半月,此邪退而正虛也。或十日、半月,元氣漸復,倦態方去,自后溫補脾胃之劑,又當痰動、血動,或發腫毒,或作瀉,此數者,聽其自來,乃臟腑邪氣欲出,發動流行之象也。倘不預言,恐變證多端,患者驚駭耳。因與以補脾生肺滋腎水之劑,五六帖,數脈不減,此真元虛而燥也。即以前劑去頭煎,.服二煎、三煎,不十劑而數脈去,此時虛火一退,中氣便寒,以六君子加姜、桂五六帖,脾氣運動,痰飲便行,歸于腰脅,肝腎部分大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益見肝腎虛矣。令外以鹽熨,服二陳加桃仁、元胡索、薏苡仁二帖,大腸見痰血而痛止,復用補脾六君加五味、白芍而愈。倘不預明此理,則變出腰脅痛時,便沒主張矣。 (選自《慎柔五書》) 【現代研究】 虛勞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病證,臨床上表現出一派生理機能減退或失調的癥狀。卜平等經對48名古今醫家91例虛勞病案作回顧性分析認為,虛勞病的診斷依據主要有主癥、脈象、病因、病機、病勢及結合現代檢查等。對肝硬化腹水、消化性潰瘍、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癥、帕金森病、白塞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難治性疾病患者156例進行中醫辨證,符合中醫虛勞診斷者117例,占75%,對其中36例以益腎活血基本方加味治療,顯效率、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單純西藥組(P<0.01)。提示將中醫虛勞理論引進現代難治性疾病領域研究是一條值得探索的路子(中國醫藥學報,1992,(5>:21~23)。近10年來,許多醫學工作者對虛證進行了大量的臨床及實驗研究,這對探討虛勞的實質,促進虛勞辨證論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以下主要介紹脾虛、腎虛的研究概況。 一、脾虛的研究 1.脾虛證的機理楊畔農通過實驗認為,脾氣虛發生的機理是:由于脾氣不足,則受納與運化功能異常,從而導致氣血生化不足,造成紅細胞膜蛋白B區在分子水平上的異常變化,不能進行陰離子交換,造成缺氧狀態,以致出現少氣懶言、四肢倦怠等脾氣虛癥狀。這種缺氧不是因為血紅蛋白不能攜帶氧,而是由于二氧化碳不能正常交換,紅細胞膜上碳酸酐酶活性代償性增高,增加了碳酸酐酶與血紅蛋白的結合,使血紅蛋白減少或減緩氧的釋放,從而出現脾虛的各種臨床表現(中醫雜志,1987,<11):53~54)。 2.脾虛證的分度定量診斷孫弼細等對系統病種脾虛患者90例觀察表明:隨著木糖吸收率的逐步降低,本證各種癥狀的出現率不斷升高;除周圍血管阻力漸上升外,唾液淀粉酶活性、血液流變學檢測、心功能、血紅細胞、血紅蛋白及淋巴細胞轉化率等指標值均逐漸下降,并與木糖吸收率呈正相關,有顯著性意義。按照上述規律,將本證分為I度、Ⅱ度、Ⅲ度,并列出各度的癥狀出現率及檢測結果,初步提出本證分度定量診 斷法(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4,(3>:135)。 3.消化系統方面 有報道用胃腸鋇餐造影對脾虛患者觀察到空腹胃液潴量增多,胃1/3張力偏低,結腸運動大部分亢進(中醫雜志,1980,<9>:27)。馮庚偉等觀察了30例脾陽虛患者的膽囊濃縮及收縮功能,均較正常對照組明顯減弱(天津中醫,1989,<2):19)。沈自伊報道脾虛患者泌酸功能低下,空腹游離酸偏低,咖啡因美蘭排空較差,胃泌酸曲線較低,總酸度處于低下狀態(江蘇中醫,1988,(4>:43)。北京市中醫研究所報道脾虛患者24小時尿淀粉酶總活性明顯低于正常(中華醫學雜志,1982,<1>:22)。危北海等報道脾虛型患者胃泌素增加而甘膽酸減少(中醫雜志,1989,<11>:45)。 4.免疫方面李振華等報道脾胃氣虛患者的IgG、IgM、補體C。均低于正常人(河南中醫,1 986,(3):1~3)。劉盡忠觀察30例脾氣虛患者血T淋巴細胞數量低于正常人,E一玫瑰花結形成及活性,總E一玫瑰花結形成率,皆低于正常人(河南中醫,1986,<4>:16~17)。廉南等報道補脾法(用潞黨參、白蔻等)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數(甘肅中醫,1993,<6>:5~6)。 5.神經內分泌方面尹光耀等觀察脾氣虛血漿環核苷酸(cAMP)比正常人低,表明交感神經功能低下,副交感神經功能相應亢進(中西醫結合雜志,1983,<2):104~105)。錢先等觀察到脾胃陰虛證血漿cAMP高于正常人(中醫雜志,1990,(1>:49--..50)。鄭綿章等報道脾虛患者乙酰膽堿高于正常值,膽堿酯酶低于正常值,也表明其副交感神經功能相對亢進。脾虛者皮膚電位明顯低于正常組,表明其交感神經系統處于抑制狀態(北京中醫雜志,1989,(3):34)。張祥德報道脾陽虛患者17一羥、17一酮類固醇均降低,尤以前項明顯。脾陰虛者此兩項指標部分患者高予正常人,和陽虛組比較有顯著差異(中醫雜志,1986,(5):9)。 6.微量元素測定有報道脾氣虛、脾陽虛者鋅值明顯降低(中醫研究,1990,<2):19)、(陜西中醫,1984,(6>:8)。而張祥德則報道脾陽虛組鋅值顯著升高,推測可能與鋅在體內的分布濃度不同有關(河南中醫,1989,(5>:23)。杜銀梅等還報道脾虛證患者發鋅含量顯著低于正常人(山西中醫,1994,<3>:41)。杜銀梅等還觀察到脾氣虛患者的紅細胞中鐵高、銅低,血漿中鋅值低而銅、鐵含量高,提示脾胃氣虛患者抗病能力之所以降低。可能與鋅、銅、鐵含量異常有關(中醫研究,1990,(2>:19)。 7.血液循環障礙聶志偉等報道脾虛證疾病均存在較明顯的微循環障礙,表現為管襻數目稀少、排列不整、管襻輪廓模糊不清、襻內滲出水腫、血流速度明顯減慢、紅細胞聚集明顯等(遼寧中醫雜志,1990,(10):11~13)。賈鈺華等觀察到其甲皺微循環主要表現為微血流流速減慢,可出現紅細胞聚集及管袢周圍出血,管袢交叉和畸形增多,清晰度下降,微血管袢頂瘀滯,舌尖循環主要表現為異形管袢增多(中醫藥研究,1991,(6):55~57)。徐重明等報道,脾虛證患者血液流變性表現為高粘狀態,供血障礙,出血傾向,并有貧J血現象,即血漿比粘度及紅細胞壓積明顯降低,甲皺微循環則表現為組織器官供血不足(河北中醫,1997,<3>:2~3)。 8.其它方面任宏義等通過電鏡觀察脾虛患者外周淋巴細胞明顯增大,胞核常染色質增多,核仁變大,線粒體體積增大,粗面內質網數量增加(河南中醫,1986,<3>;12~16)。李德新等觀察到脾氣虛證、脾陽虛證和脾陰虛證動物模型血清脂質過氧化物升高,抗氧化酶活性下降,機體抗氧化能力顯著降低,心肌、骨骼肌、肝和小腸線粒體超微結構異常,且有輕重之別(遼寧中醫雜志,1993,<6>:39~42)。 二、腎虛的研究 1.內分泌方面查良倫等應用放免法檢測12例正常人和17例腎陽虛患者血漿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濃度,發現腎陽虛患者明顯低于正常人(中華內科雜志,1982,<4>:202)。沈自尹等對尿毒癥腎虛型患者血清總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血清總甲狀腺素(T。)和促甲狀腺素(TSH)作了檢測,發現兩組T。及TSH均低于正常組,腎陽虛組T。明顯低于正常組,腎陰虛組降低不明顯(中西醫結合雜志,1983,(6):328~329)。沈自伊對慢支分型進行了T3、T4和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TRH)興奮試驗,發現慢支腎陽虛型T。值低于正常人,T4值正常,FRH興奮試驗腎陽虛型80%呈異常反應,均為延遲反應。腎陽虛的畏寒、肢冷、神疲、面浮等癥,與甲狀腺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腎虛證血漿睪丸酮(T)下降,雌二醇(E2)升高,E2/T值亦升高(中西醫結合雜志,1982,(1>:9~10)。王國辰觀察到腎陰虛陽痿、腎陽虛陽痿與正常人E:濃度,發現二組均高于正常人。西醫學認為,大量的雌激素可抑制腺垂體分泌卵泡刺激素(FSH),而FSH與T共同作用刺激精曲管發育,精子才能發生和發育成熟。腎虛證T值下降,E2升高,均影響生殖,這與中醫“腎主藏精、主生殖”的理論相一致(江蘇中醫,1988,(7):43)。張文彭等觀察到老年腎虛證患者血漿去甲腎上腺素(NE)、多巴胺(DA)水平和血小板單胺氧化酶一B(MAO—B)活性增高,而血清多巴胺8一羥化酶(DBH)活性和淋巴細胞腎上腺素能一B受體q3AR)的最大結合容量降低,因此認為交感神經一腎上腺系統機能的偏亢或偏衰與腎陰、腎陽有明顯的關系,補腎藥能改善本系統的失衡狀態(中醫雜志,1994,<3>:169)。 2.免疫方面 腎陽虛主要表現為IgG—F降,抗病邪能力較差;腎陰虛主要表現為血清IgM升高,尿中IgG、IgA亦升高。陳梅芳等對尿毒癥腎虛患者免疫球蛋白測定結果為:腎陽虛者IgG明顯下降,腎陰虛者IgM顯著升高(中西醫結合雜志,1983,(6):328)。吳守峰檢測了24例腎虛患者a一醋酸萘脂酶(ANAE),發現腎陽虛者單核細胞ANAE活性顯著低于腎陰虛者,腎陽虛者以TH下降為主,腎陰虛者以Ts下降為主。細胞免疫低下是腎虛證的共性,腎陽虛細胞免疫狀態較腎陰虛更低(中西醫結合雜志,1990,(7):399)。陳梅芳還用鉻(Gr¨)釋放法對61例腎虛患者外周姐自然殺傷細胞(NKC)活性進行了檢測。腎虛者低于正常人,其中腎陽虛明顯低于腎氣虛和腎陰虛者(中西醫結合雜志,1989,(7>:409)。李文雄等對腎虛患者33例與健康人92例紅細胞C。n受體酵母菌花環形成率,進行了對照觀察。結果表明:腎虛組花環形成率高于健康人組(P<0.01),因此認為紅細胞C。.,受體酵母花環形成率有可能成為診斷腎虛證的一項客觀指標(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89,(4):219)。廖品東等觀察到腎虛患者紅細胞c3h受體抑制率顯著離于正常人,提示腎虛患者紅細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增多,其抑制效應增強,可能是腎虛患者紅細胞免疫粘附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四川中醫,1989,<12>:10~11)。 3.微量元素方面張文彭測定了79例腎虛患者頭發和血清中的微量元素,發現腎虛組血鋅、鉻,發鉻、鈣、鈷值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1984,<4>:39)。孫愛華研究了240例腎虛和無腎虛癥狀的耳聾患者的血清鐵值,發現二者均低于正常組,且腎虛者明顯低于無腎虛者(中醫雜志,1982,<7>:66)。 4.自由基、脂質代謝方面 陳晏珍等通過檢測66例腎虛患者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發現腎虛者SOD活性明顯低于正常組(中醫雜志,1989,<4>:42)。張文彭等發現,老年慢性病中腎虛證男性過氧化脂質(LPO)、膽固醇(TC)明顯高于非腎虛組,女性也有增高趨勢,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則有低于非腎虛組趨勢,說明腎虛與老年性疾病關系密切(中醫雜志,1989,(2>:43~46)。劉副春等測定112例虛證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中的SOD一(Zn、Cu—SOD)結果,虛證組患者的含量較正常組明顯降低,尤以氣虛陽虛患者降低最明顯。其中陽痿、中青年脫發、腫瘤術后患者的SOD一。與正常人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o.1)(79南中醫,1991,<6):13~14)。 5.能量代謝及水鹽調節方面查良倫等用R26測定了22例腎陽虛、8例腎陰虛及正常人紅細胞鈉泵活性,結果表明:腎陽虛者其活性明顯低于正常人和腎陰虛者,腎陰虛者與正常人之間無顯著差異,說明腎陽虛者ATP分解產熱作用減少,與“陽虛則寒”的理論一致(中西醫結合雜志,1985,<7>:416~417)。雷夢楠等用氫化可的松和利血平分別復制了腎陽虛和脾陽虛的動物模型,兩種模型的血清乳酸脫氫酶(LDH)同工酶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云南中醫雜志,1987,(1>:32)。張文彭研究了294例腎虛證的尿滲透壓情況,腎虛證出現異常變化,其中以腎陽虛者更為明顯(中西醫結合雜志,1990,<5):286)。 6.微循環方面 王振國對腎陽虛型慢支及腎陰虛型肺結核病人甲皺微循環和皮膚微循環觀察,結果腎陽虛甲皺微循環改變主要是管襻開放數目減少,管襻內血色淺紅,血流速度減慢,似可理解為中醫的“氣滯”和“陽虛”。腎陰虛則管襻數目增多,管襻內血色多深紅,血流速度稍慢,以可理解為“血瘀”和“陰虛”(中醫雜志,198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