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胃痛

胃痛   

胃脘痛系指以上腹部近心窩處經常發生疼痛為主癥的病證。多因外邪襲侵,惱怒過勞,飲食不節,起居失宜致氣機阻滯,胃失和降而成。   
【范圍】   西醫學中急性單純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胃痙攣、胃粘膜脫垂癥、十二指腸炎相當于中醫胃脘痛。胃、十二指腸其它疾病若臨床上以胃脘部疼痛為主癥者,均可參照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一、病因   
1.六淫外襲寒、濕、暑等外邪,既可單一致病為患,也可兼夾入侵機體,可通過口鼻內客胃脘,或經皮毛、經絡內傳胃脘,與胃中有形之物相搏結,致胃脘氣機阻滯,血行不暢而疼痛。但臨床上多見于素有胃脘痛病史之人,因其脾胃功能常不足,衛外不固,故極易遭受六淫之邪的侵襲,外邪循經內傳,停于中焦,阻滯氣機,氣血運行不暢,誘發或加重胃脘痛。   
2.情志所傷思為脾之志,過度深思遠慮,猶疑不決,使脾氣郁結,胃氣不得宣通;情懷不舒,抑郁寡歡,情志不暢,使肝臟疏泄不及,致肝氣郁結,木失條達,氣機不暢,進而影響脾胃升降功能;或因遇事煩惱,情志怫逆,甚至暴怒不已或急躁等精神刺激因素,使肝臟氣機不和,肝氣過盛,疏泄太過,致肝氣橫逆犯脾胃,影響脾胃生理活動,引起脾胃升降失常;悲憂過度則耗傷肺氣,而肺與脾同屬太陰,脾與肺為母子關系,子盜母氣,肺傷則脾亦傷,脾傷則胃失和降,中焦氣滯??傊?,各種原因所致情志失調均可影響脾胃正常生理功能,致胃腑氣機郁結,引起胃脘痛發作。   3.飲食失調暴飲暴食,胃納過盛,積滯胃脘,腐化無能;宿食停滯,損傷脾胃,胃氣壅滯,脾運艱遲,致使胃失和降,氣機郁阻;或因體弱、年老自衰而胃虛,食入難化,積于胃中;或由于地區、季節、生活習慣不同,所食之物粗糙、生硬,或過熱過冷,復因素有胃疾,年老和體虛,脾胃功能虛弱,消化力低下,致食滯胃腑,阻礙氣機;過食肥甘滋膩厚味,則壅積于胃脘,阻滯氣機,濕聚而生痰化熱;或嗜食辛辣煎炒或濃烈調味品,直接刺激胃腑,耗傷陰津;或長期嗜飲烈酒,濕熱積于胃脘,并耗傷陰液,甚腐蝕胃脘,造成胃腑氣機郁滯,血行不暢,胃失和降而胃脘疼痛。   4.生活起居失宜坐臥濕冷之地,或冒雨涉水,或暑季貪涼而臥于屋檐下或門窗空氣對流之處等因,寒濕之邪內侵困脾,脾失健運,氣機逆亂,氣血運行不暢;或素有胃疾,或體弱脾胃虛之人,復因上述諸因而致起居失宜引發胃脘痛。   5.瘀血停滯 胃脘疼痛反復發作,氣機阻滯日久,影響血液正常運行,血流遲緩而成血瘀,阻滯胃脘脈絡而成瘀血;或久病、體虛之人,脾虛氣弱,推動血行乏力,血行遲緩,致血瘀停著,瘀阻絡脈而發為胃脘痛。   6.脾胃素虛 素體陽氣虛弱,尤其是脾胃虛寒,胃脘絡脈失于溫養,而生胃脘痛。    總之,胃脘痛雖有以上諸多病因,但以情志所傷和飲食失調為主要發病原因。飲食失調、情志所傷、六淫外襲為急性胃脘痛病的常見原因;寒濕、瘀血、正虛為慢性胃脘痛病的常見病因,而急性胃脘痛的病因,又是引起慢性胃脘痛急性發作的重要原因。   二、病機   1.發病一般來講,凡由邪干胃脘引發的胃脘痛多為急性;而由臟腑功能失調所致的胃脘痛多為慢性。   2.病位主要在胃腑,與肝、脾關系最為密切。   3.病性急性以邪實居多,慢性以正虛或虛實夾雜為主,慢性因邪侵而發作者,以本虛標實為主。實為寒凝、氣滯、食積、濕熱等;虛為脾胃虛弱,包括氣虛、陰虛、陽虛幾方面。   4.病勢病之初在胃,涉及氣血,以寒凝、氣滯、食積、濕熱標實為主,繼則耗氣傷陰,陰陽受損,肝脾受累,久而成虛證或虛實夾雜證。   5.病機轉化 胃脘痛的病機轉化決定于邪氣的強弱與臟腑功能的盛衰及邪正雙方的相對消長變化。急性者,多由六淫、飲食、情志所引起,邪犯胃脘,損傷脾胃納運升降功能,致氣機阻滯,胃失和降,病多屬實,邪盛正氣亦旺,脾胃損傷較輕;若邪干胃脘日久,嚴重損傷脾胃生理功能,正氣衰弱,可轉化為慢性,出現脾胃虛弱證、虛寒證和陰虛證。慢性可因氣滯與氣虛致血行不暢,血瘀胃脘絡脈,形成瘀血,故慢性胃脘痛雖以本虛為主,但多夾痰、郁、寒濕、濕熱、瘀血,形成虛中夾實、寒熱錯雜證。慢性胃脘痛急性發作時,屬本虛標實,且以標實為主。 胃脘痛病因病機見圖3—1。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依據   1.胃脘部疼痛,常伴痞悶、脹滿、吞酸嘈雜、噯氣、呃逆、惡心嘔吐等局部癥狀,以及神疲乏力、倦怠懶動等全身癥狀。   2.發病與情志不暢、飲食失節、勞累過度、受寒等因素有關。   3.好發于青壯年,常反復發作。   4.胃鏡檢查、胃腸X線鋇劑造影、B超、肝功能等有助于診斷。   二、鑒別診斷   1.真心痛 部分病人表現為突發性心下胃脘部疼痛,但疼痛部位很快由胃脘轉向心前區,痛徹肩背,疼痛呈劇痛,或如絞或如割、如刺,胸悶氣憋,冷汗不止,甚可出現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唇甲紫紺,舌質淡胖或紫暗有瘀點,脈不通或脈微欲絕。心電圖檢查可有ST段和T波等改變,心肌酶譜也有相應改變。病情危重者可見心律紊亂、心衰、休克等并發癥,一般預后較差。胃脘痛疼痛程度相對較輕,且伴胃腸道癥狀,心電圖檢查正常,纖維胃鏡和上消化道鋇餐造影可見異常。一般預后較好。   2.胃脘癰上腹部疼痛為局限性、緩慢性、節律性。起病多緩慢,病程長達數年或數十年,胃中脘癰(胃潰瘍)疼痛常在劍突下或偏左,多于餐后1/2~2小時疼痛發作,經1~2小時疼痛緩解。規律是進食一疼痛一緩解。胃下脘癰(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常在劍突下偏右,一般在餐后4小時發作,進食后疼痛緩解,其規律是疼痛一進食一緩解一疼痛。疼痛周期性發作,與季節有關,秋末冬初最多,春季次之,夏季少見。與飲食、情緒亦有關。疼痛性質為隱痛、燒灼樣痛、鈍痛、饑餓樣痛或劇痛,堿性物質可使之緩解。常伴噯氣、嘈雜反酸、惡心嘔吐、心煩易怒等癥。緩解期多無明顯體征。胃酸測定:胃中脘癰患者胃酸可正常或偏低,胃下脘癰患者多明顯胃酸增加。X線鋇劑檢查,直接征象有龕影,間接征象可見潰瘍局部有壓痛、激惹,潰瘍對側有痙攣性切跡。胃鏡檢查及活檢可明確診斷。   3.脾心痛 上腹部或稍偏左側疼痛,痛如刀割或如絞、鉆痛,痛勢劇烈,常放射至左腰、背及左肩部,伴惡心嘔吐,發熱,或見黃疸、腹脹、皮膚瘀斑(腰腹部出現藍綠一棕色皮膚斑或臍周圍皮膚出現藍色改變),甚或出現煩躁不安、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洪大滑數,重者沉遲細微,血壓下降以至休克。病人坐位或前傾則疼痛減輕,仰臥位甚。   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測定均增高。高鐵血紅蛋白測定、淀粉酶清除率與肌酐清除率比率、血電解質測定有助于確診。胰臟B超,腹部X線檢查有助于診斷。   4.脅痛不典型的肝膽疾病患者可出現上腹部疼痛,但以右側為主,并以右上腹壓痛及叩擊痛為主要體征。   腹部x線平片、肝膽超聲波檢查、膽囊造影術、十二指腸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有助于確診。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急慢急性胃脘痛具有發病急驟,疼痛劇烈,持續半小時以上不緩解,病情變化迅速,病程短等特點;慢性胃脘痛具有起病緩慢,疼痛漸發,或反復發作,疼痛可耐受,服藥可緩解或癥狀消失,病勢較緩,病程長等特點。   2.辨虛實實者多痛劇,固定不移,拒按,脈盛,若補之則痛劇,大便常閉結不通,多見于新病體壯之人;虛者多痛勢徐緩,痛處不定,喜按,脈虛,若攻之則痛劇,大便無閉結,多見于久病體弱之人。   3.辨寒熱 胃脘疼痛,遇寒則痛甚,得溫則痛減,為寒證;胃脘灼痛,痛勢急迫,遇熱則痛甚,得寒則痛減,苔黃或黃膩,脈弦數或滑數、濡數為熱證。   4.辨氣血一般初病在氣,久病在血。在氣者,有氣滯、氣虛之分。其中,氣滯者,多見脹痛,或涉及兩脅,或兼見惡心嘔吐,噯氣頻頻,疼痛與情志因素顯著相關;氣虛者,指脾胃氣虛,除見胃脘疼痛外,兼見飲食減少,食后腹脹,大便溏薄,面色少華,舌淡脈弱等。在血者,有血瘀和血虛之異。其中,血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針刺,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兼見嘔血、便血;血虛者,兼見面色萎黃不華,唇甲舌淡,頭暈目眩,心悸神倦,脈細等。   5.注意兼夾 胃脘痛病常見寒凝、氣滯、食停、濕熱、血瘀、氣虛、陰虛等證,但各證往往不是單獨出現或一成不變的,而是互相轉化和兼夾的,如寒熱錯雜、虛中夾實、氣血同病等。臨床上應結合各證的臨床特點,綜合考慮,具體分析。   二、治療原則   總以通降和胃為大法,實者祛邪為主,虛者補虛調養臟腑為主,佐以通降。急性疼痛時應“急則治其標”,重在祛邪止痛,慢性疼痛時應“緩則治其本”,寓補于通,標本兼治。   三、應急措施   對于急性胃脘痛病人可先用下列方法處理:   1.藥物:   (1)肝氣犯胃者,選用氣滯胃痛沖劑,每次2包,溫開水沖服,服藥次數隨疼痛而定。   (2)寒邪犯胃者,選用溫胃舒沖劑,每次2包,溫開水沖服,日3次,或疼痛則服藥。   (3)濕熱中阻者,選用三九胃泰沖劑,每次2包,每日3次,溫開水沖化涼服。   (4)飲食傷胃者,選用枳實導滯丸,每次2丸,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5)瘀阻胃絡者,選用元胡止痛片,每次4~6片,每日3~4次,涼開水送服。   (6)取云南白藥中的“保險子”口服,有時可立即止痛。   2.按壓止痛按壓第2~4胸椎棘突,有時可立即止痛。   3.針灸針刺足三里穴,采用瀉法,強刺激,對體弱者可平補平瀉。寒邪犯胃者用灸法,取艾卷點燃在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灸15分鐘左右。   4.手術:急癥胃痛,疼痛劇烈不緩解又合并有大量胃出血或穿孔時,出現血壓下降,病情逐漸加重,內科保守治療無效者,應立即轉外科手術治療。   四、分證論治   1.肝氣犯胃   證候胃脘脹痛,痛竄脅背,噯氣痛輕,惱怒痛重,食欲減退,胸脘痞悶,善太息,大便不調,舌質紅.苔薄白,脈弦。   證候分析肝主疏泄,以條達為順,胃主受納,以通降為和,情志抑郁,惱怒傷肝,則疏泄失職,橫逆犯胃,胃氣阻滯,和降失常,則胃脘脹痛,胸脘痞悶;脅為肝絡之分野,故痛竄脅背;滯氣停于胃脘則食欲減退,滯氣上行則噯氣,氣郁于胸則善太息,惱怒后肝氣郁滯更甚故疼痛加重;弦脈主肝病、主痛。   治法舒肝和胃。理氣止痛。   方藥運用   (1)常用方四逆散。藥用醋柴胡、醋白芍、枳實、炙甘草。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暢氣機,醋炙后則增強疏肝止痛之效,為君藥;白芍柔肝、緩肝、養陰和斑脈,又有緩急止痛之功,收脾氣之散亂。斂肝氣之恣橫,于土中抑木,醋炙后可增強柔肝斂陰之功,與柴胡相配,一散一收,疏導氣血,助柴胡疏肝調氣而不傷正氣,為臣藥;枳實苦泄,行氣散結,使氣機疏暢而不壅滯,調中焦運化,與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強疏暢氣機之功,為佐藥;同時枳實配芍藥又可理氣血,甘草緩急和中,與醋白芍相配,可緩急止痛,又能調和諸藥為使藥。四藥合用則疏肝理脾和胃,升清降濁,理氣止痛,使肝氣疏達,脾胃氣機調暢,疼痛自止。   (2)加減肝氣郁結較嚴重,脹痛重不緩解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以疏肝理氣止痛;若見胃脘嘈雜,灼熱疼痛,嘔吐泛酸,口干口苦,煩躁易怒,舌質紅苔黃,脈弦數者,此為肝郁日久化熱,治以舒肝瀉熱,上方加吳茱萸、黃連、黃芩、牡丹皮、梔子以清肝瀉熱,和胃止痛;或改投化肝煎。若噯氣、呃逆較重者,加旋覆花、沉香末、炒萊菔子以順氣降逆;若見肝郁脾虛,不思飲食,頭暈乏力,脘脅脹滿,脈弦細,改用逍遙散;若肝郁脾虛而氣郁日久化火,在前證基礎上又見心煩、便干、苔黃燥,用加味逍遙散。   (3)臨證參考本證候還可選用柴胡舒肝散治療。施今墨治本證首選沉香、烏藥、半夏、厚樸、松香以通和胃氣,再配香附、青皮、川楝子等疏泄肝郁。秦伯未治本證常用柴胡疏肝散或調氣散(香附、青皮、陳皮、藿香、木香、烏藥、砂仁、甘草),凡肝氣犯胃引起的胃脘痛,經久不愈,極易化火,治宜辛泄苦降,方用化肝煎合左金丸。秦氏指出:胃氣痛從肝胃施治,以理氣為主,但需細致辨證,理氣藥性多辛燥,易耗氣陰,對肝血不足、肝火偏旺者慎用。章次公認為本證宗旋覆代赭湯、金鈴子散等方,加蘇子、佩蘭梗、杏仁、羌活、防風、九香蟲等,痛定后再加養血柔肝、緩急安中的芍藥甘草湯及養心安神的遠志、柏子仁、夜交藤、合歡皮等藥物收功。章氏認為杏仁之氫氰酸可以鎮痛,杏仁之油可以緩痙攣,用杏仁治胃痛是他的獨特經驗。姜春華治本證常用柴胡、炒白芍、郁金、川楝子、青陳皮、佛手、陳香櫞、旋覆花梗、枳殼、香附、草豆蔻,肝胃郁熱則加山梔、黃芩、左金丸等。認為此證以理氣為主,但宜香而不燥。董建華以香蘇飲為主方加入通降之品,組成脹痛方。由蘇梗、香附、橘皮、枳殼、大腹皮、香櫞皮、佛手組成。如伴脅肋脹痛,口苦泛惡等肝郁不舒癥狀者,加柴胡、青皮、郁金等以舒肝解郁;伴見便秘腹脹者,可用酒大黃或瓜蔞、萊菔子以導滯通腑。步如玉對氣郁日久化火服藥不愈者,投百合湯(百合、烏藥)每獲佳效。總之,本證治以疏肝理氣和胃為主,但理氣藥多辛香溫燥,久用易耗氣傷陰,對于單純氣機郁滯者適用,宜中病既止,對郁久化火者,不宜繼續香燥行氣,當配酸甘涼潤養陰之品。   2.寒邪犯胃   證候 胃脘冷痛暴作,畏寒喜暖,遇寒則痛甚,嘔吐清水痰涎,口不渴,大便溏,舌淡苔白,脈弦緊。   證候分析外感寒邪或貪食生冷或陰寒內生,寒邪凝聚于胃脘,陽氣被遏,不得舒展,胃脘氣機阻滯,不通而痛;寒為陰邪,主收引,氣血遇寒則凝,故胃脘冷痛暴作,寒邪得溫則自散,陽氣舒展,故喜暖畏寒;中寒內盛,陽氣被遏,中焦脾胃陽虛,運化不健,和降失司,則嘔吐清水痰涎,大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為胃寒之候,弦脈主痛,緊脈主寒,弦緊之脈為寒邪犯胃之象。   治法散寒止痛,溫中和胃。   方藥運用   (1)常用方高良姜湯。藥用高良姜、桂枝、厚樸、當歸、生姜。   方中高良姜善散脾胃寒邪,具有溫中止痛之功,為君藥;桂枝溫陽散寒,助高良姜溫中散寒止痛,為臣藥;當歸和血緩痛,厚樸寬中理氣,共為佐藥;生姜散寒通陽為使藥。諸藥合用有散寒止痛,溫中和胃之功。   (2)加減寒邪偏重者加炮姜、川椒、蓽茇;兼見風寒表證者加蘇葉、防風、荊芥;兼食滯者加焦三仙、制大黃、枳實、雞內金以消食導滯;若寒濕阻胃,癥見脘痛喜溫,脘腹滿悶,四肢欠溫,惡心欲嘔,舌苔白膩,此為外感寒邪,內傷生冷,寒濕阻遏,胃氣郁滯,治宜疏表散寒化濕,藥用藿香正氣散治療;嘔吐清水痰涎偏重者,加吳茱萸、姜半夏,以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化痰涎;若寒邪郁而化熱,寒熱錯雜,癥見胸脘痞脹,惡心嘔吐,口干口苦,胃痛有灼熱感,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改投半夏瀉心湯以辛開苦降,寒熱并用。   (3)臨證參考施今墨治本證寒輕用豆蔻、香附;寒甚用吳茱萸、刀豆子、附子、肉桂等;不效者,喜用生硫黃溫補命門火以助脾陽祛寒。葉熙春治本證宗溫中行氣法,溫中喜用高良姜、蓽茇、川椒、甘松、干姜、蓽澄茄等辛通腑陽;行氣推崇天仙藤、南木香、九香蟲、娑羅子、生香附等散結止痛。并認為香附生用,取其辛燥之性,散氣結,除胃濕,散胃寒,其功更彰;兼嘔酸者,若舌苔薄白加海螵蛸,若舌苔白膩加螺絲殼。魏長春治本證用自擬經驗方合良附湯治療(高良姜、香附、蓽澄茄、吳茱萸、陳皮),夾濕邪者,加蒼術、厚樸、茯苓之類;夾食滯者,加神曲、枳殼、雞內金之類;若內有氣滯而外感風寒者,加蘇葉之類。秦伯未治本證用溫中厚樸湯。兼飲食不慎,寒食交阻,疼痛加劇者,酌加神曲、山楂等以消食滯。秦氏認為胃寒痛如惡寒或嘔吐白沫,宜用桂枝,不宜用紫蘇。紫蘇行氣寬中,可用治脾胃氣滯,胸悶、嘔吐、惡心等,但偏重于風寒解表,不若桂枝通陽化氣,治里虛寒證最適宜。章次公治本證常用肉桂、附子、丁香、蓽茇、炮姜、吳茱萸、細辛、艾葉散寒;延胡索、香附行氣止痛。姜春華治本證常用高良姜、干姜、桂枝、蘇梗、吳茱萸、川椒、制香附、蓽茇、延胡索、乳香、沒藥等。   3.濕熱中阻   證候胃脘灼熱疼痛,嘈雜口干或口粘而苦,渴不欲飲,身重肢倦,納呆惡心,小便黃,大便粘滯不暢,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飲食不節,或其它原因,損傷脾胃,運化失常,濕熱內生,蘊結于胃,氣機阻滯則胃脘灼熱疼痛;濕熱熏蒸于胃脘則嘈雜,納呆惡心;濕熱郁滯中焦,上犯于口則口干或粘而苦,水津不布則渴而不欲飲;濕熱困脾,則身重肢倦;濕熱下侵膀胱則小便黃,濕熱阻滯腸道則大便粘滯不暢;舌苔、脈象均為濕熱中阻之征。   治法清熱化濕,理氣和胃。   方藥運用   (1)常用方清中湯。藥用半夏、陳皮、茯苓、黃連、梔子、草豆蔻、甘草。方中以二陳湯清中焦濕邪為君;山梔子苦寒瀉火,治胃熱,黃連苦寒入中焦,清熱燥濕,二者相配清胃熱之力更強,為臣藥;中焦有熱,用梔、連苦寒瀉火,易致格拒不納,故加草豆蔻辛溫燥濕健脾溫胃以反佐,則邪易伏而病易愈;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則濕熱除,胃氣和。   (2)加減濕偏重加薏苡仁、白扁豆、藿香、厚樸、佩蘭;熱偏重者加黃芩、蒲公英、苦參;便秘者加枳實、制大黃;惡心嘔吐者加竹茹以清熱和胃降逆。   (3)臨證參考本證還可選用三仁湯或小陷胸湯合左金丸,或連樸飲合六一散加減治療。施今墨治本證常用梔子、知母、竹茹、龍膽草等藥。魏長春治本證用自訂經驗方加減,藥用黃連、厚樸、石菖蒲、姜半夏、大豆卷、炒山梔、天仙藤、陳皮。姜春華治本證常用蒼術、茯苓、黃連、黃芩、川樸花、藿香、佩蘭、薏苡仁、枳殼、望江南等,苦寒與芳化祛濕并用。董建華治本證常用藿香、佩蘭、蘆根、滑石、黃芩等藥,通過芳香化濕,清化濕熱,使濕去熱退,脾陽得振,胃氣得復。   4.飲食傷胃   證候胃脘脹滿疼痛,拒按,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氣味腐臭,吐后痛減,不思飲食,大便不爽,苔厚膩,脈滑或實。   證候分析食滯胃脘,氣機阻塞,升降失常,氣滯不通則胃脘脹滿疼痛;食積阻滯,胃氣不降,濁氣上逆而噯腐吞酸,甚則嘔吐不消化食物;吐出食物后,胃中氣機得暢,積滯減故吐后痛減;食積停滯,脾胃受損則不思飲食;食積下迫,大腸傳導失司則大便不爽,舌苔脈象均為食積內阻之象。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   方藥運用   (1)常用方保和湯。藥用麥芽、山楂、萊菔子、厚樸、香附、陳皮、連翹、甘草。方中麥芽消食和中,長于消米面諸果食積,山楂消食化積,尤能消肉食油膩之積,萊菔子消食行滯,善化麥面痰氣之積,三藥合用,可消多種飲食積滯,共為君藥;厚樸寬中導滯,陳皮健脾消滯,理中焦之氣以調中,香附解肝胃之郁以消食,三藥行氣散滿,助麥芽、山楂、萊菔子消食積,共為臣藥;蓋食積日久易化熱,故用連翹苦寒清熱散結,又能制行氣藥溫燥之性,為佐藥;甘草益脾,調和諸藥。合而用之,則消食和胃,理氣止痛。   (2)加減胃脘脹痛不減,加枳實以理氣止痛;若不效,并見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氣湯;若見苔黃燥便秘者,可用大承氣湯;兼表證者,加紫蘇、荊芥;食積化熱者,加黃連、黃芩;脾胃素弱食滯者,用香砂枳術丸加神曲、麥芽;若屬膏粱厚味或辛辣酗酒損傷脾胃,脾不運化,濕熱內生,胃氣不除者,癥見胃脘灼痛,胸膈滿悶,肢體困重,納呆,嘈雜吞酸,大便不爽,舌苔黃膩,脈滑,治宜理脾和胃,清化濕熱,方用清脾飲。   (3)臨證參考因喜食而太過者,當助脾消導,善饑而食者,當補中益氣;氣惱后得食或食后氣惱,當舒氣解郁,兼以消化;病后、產婦、年高者,凡有食滯,只宜消補兼施;暴傷飲食所致胃脘痛者,可用吐法,如瓜蒂散或鹽湯探吐。本證亦可用枳實導滯丸治療。魏長春治療本證因飲食不節,停積于胃者,用自擬方(六神曲、炒山楂、炒萊菔子、陳皮、姜半夏、雞內金、茯苓)。章次公治本證選用六磨飲子。姜春華治本證常用藿梗、蘇梗、雞內金、山楂、神曲、萊菔子、谷芽、麥芽、枳實、檳榔、木香、砂仁、制半夏、陳皮、大黃等。步玉如治本證用保和丸改湯劑,萊菔子重用,郁甚加入檳榔。   5.瘀阻胃絡   證候胃脘疼痛較劇,拒按,痛如針刺或刀割,痛處固定,疼痛持久,或黑便,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澀。   證候分析胃痛El久則局部絡脈血行不暢,氣機阻滯,終則瘀血內停,胃絡壅塞,不通則更痛,故胃痛劇烈,狀如針刺或刀割;瘀血有形,故痛處固定且拒按;瘀血損傷絡脈,血不循經,下滲大腸出于后陰則黑便;血瘀則舌少滋榮,故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血瘀則脈道血行不暢所以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止痛。   方藥運用   (1)常用方失笑散。藥用蒲黃、五靈脂。 方中五靈脂通利血脈,行血止痛,蒲黃行血消瘀止痛,二藥合用重在化瘀止痛。   (2)加減若見脘腹脅肋脹滿者,此氣滯而血瘀,上方加三棱、莪術、當歸、白芍、砂仁,以理氣化瘀;氣虛者合四君子湯并用。   (3)臨證參考瘀血輕者,可用手拈散治療,或用膈下逐瘀湯治療。施今墨治本證多用延胡索、丹參、五靈脂、乳香、沒藥、桃仁、紅花、蒲黃、莪術等。魏長春治本證用自擬經驗方,加味失笑芍甘湯(蒲黃、五靈脂、赤芍、炙甘草、丹參、玫瑰花、九香蟲、香附)。黃文東治本證首推當歸,黃氏認為當歸養血活血,并可與丹參、赤芍同用,在化瘀藥中最為平和,紅花、桃仁同用,兼有潤腸活血之功,若屬頑固、陳舊性胃脘痛,可用失笑散及少量制大黃,有化瘀止痛通絡的作用。董建華認為氣滯日久,必然會引起血瘀,出現胃脘又痛又脹,以痛為主的癥狀,此時單用理氣藥不能解決,必須加用川楝子、延胡索等既能行氣又能活血的藥物,以達到行氣寬脹、活血止痛的目的,主張用川楝子、延胡索、香附、陳皮、枳殼、大腹皮組方治療又痛又脹、以痛為主的血瘀輕型胃脘痛。如郁久化火,伴見惡心、嘔酸癥狀者,當配用左金丸、煅瓦楞子;如胃痛喜暖喜按畏寒,加高良姜、甘松以行氣散寒止痛;心煩喜嘔,舌紅苔黃有熱象者,加梔子、竹茹;如血瘀胃痛繼續發展,瘀久入絡,胃只痛不脹,或刺痛難忍,痛處固定,此時當以化瘀活血止痛為主,用炙刺猬皮、炒九香蟲、炒五靈脂、川楝子、延胡索、制沒藥、制乳香、香附、香櫞皮、佛手組方治療,調血以和氣。并指出一般瘀血胃痛,痛勢減輕或基本控制后,常有食少、乏力等虛象,可用和胃健脾調補法,以香砂枳術或香砂六君子之類收功,切忌早補或峻補,因胃腑以通為補,如補不當,又會引起氣滯血瘀,病情反復。   6.胃陰虧虛   證候 胃脘灼痛,口燥咽干,心煩,手足心熱,食少,大便干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證候分析常見于素體陰虛之人,或脾虛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或熱病耗傷胃陰;或久病中虛,生化乏源;或胃脘痛日久化火傷陰;或胃熱素盛,或長期服用辛香溫燥藥等均可導致胃陰不足,胃失濡養,氣機不暢,上不布津,見胃脘灼痛??谠镅矢?,舌紅少津,胃陰不足,虛火內擾則見心煩、手足心熱;氣津不足,納食不化,故食少;陰虛液耗,無以下溉,腸道失潤,而大便干燥;脈細數乃陰虛內熱之征。   治法 滋陰養胃。   方藥運用   (1)常用方益胃湯加味。藥用麥門冬、生地、沙參、玉竹、半夏、甘草、粳米。方中重用麥門冬、生地,二藥味甘性寒,功能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為甘涼益胃陰之上品,共為君藥;沙參甘寒養陰,清熱潤燥,玉竹甘涼生津養陰,二藥合用可以加強生地、麥門冬復胃陰之力,共為臣藥;半夏性雖溫燥,但與大量生地、麥門冬相配伍,非但不嫌其燥,且能監制甘潤之品滋膩礙胃,使之相反相成,為佐藥;甘草、粳米益氣生 津,養胃和中,同時甘草調和諸藥,二藥共為使藥。   (2)加減若熱象明顯者,加桑葉清肝胃之熱,石斛,知母之類以養胃陰清熱;若吐酸嘈雜者,加左金丸;口燥咽干偏重者,加玄參、天花粉、五味子;大便干燥重者,加當歸,且白芍用量宜加大;肝陰不足,胃陰液虧耗,并伴見口干、舌光絳、胸脅不舒或疼痛者,用一貫煎;陰虛夾濕,癥見胃脘痞悶灼痛,口干不欲飲,納呆作嘔,舌紅苔膩,或兼見咽干煩躁,大便溏泄不爽,脈濡數,治以酸甘養陰益胃,佐以燥濕理氣,方用芍藥甘草湯合二陳湯加味;陰虛夾瘀,癥見胃脘灼痛,煩躁易怒,舌紅少津,兼見瘀斑,或兼見口干不欲飲,納少干嘔,治以養陰益胃,佐以活血化瘀,方用通幽湯加減。   (3)臨證參考施今墨治本證常用西洋參、石斛、綠萼梅、荷葉等甘涼濡潤,還可用烏梅配木瓜以斂養胃津。葉熙春治本證宜濡潤合清熱,濡潤用沙參、麥門冬、玉竹、生地、甘草、石斛等,清熱應選金銀藤、蒲公英、竹茹等甘寒之品。魏長春治本證以自訂經驗方,沙參麥冬湯(沙參、麥門冬、玄參、生地、無花果、扁豆、白芍、炙甘草、陳皮、竹茹)。秦伯未治本證常用一貫煎加減治療。黃文東治本證取白芍、甘草酸甘化陰,進一步加沙參、麥門冬,甚則酌加烏梅、木瓜以制肝醒胃。脾胃虛弱,陰液難復者,再加石斛、人參之類,并與陳皮、佛手芳香理氣開胃之品同用,以助藥力。并認為久病之后,陰陽俱虛,脾胃陰虛而兼陽虛之證,既有不思飲食,舌紅少津之熱象,又有形寒喜溫,兼喜熱飲之寒象時,用藥以溫和為主,劑量不宜過重。章次公認為本證多因陰液耗而痛,多用白芍、麥門冬、沙參、玉竹、杏仁、當歸、川楝子、綠萼梅等滋養柔潤兼疏解之藥。姜春華治本證常用沙參、麥門冬、石斛、玉竹、天花粉、扁豆、白蓮肉滋胃養津,芍藥、烏梅、木瓜、甘草酸甘化陰,加佛手、玫瑰花、川楝子、白豆蔻殼理氣和胃,靜中宜動。董建華治本證常用北沙參、麥門冬、石斛、丹參、白芍、甘草、烏梅、香附、金鈴子以養陰益胃,和血止痛。步玉如認為本證系胃失濡養,虛熱內迫所致,但氣血郁滯亦是致病病機之一,故單純柔潤,不若合入行氣和血藥收效更捷。步氏喜用一貫煎,或養胃湯、芍藥甘草湯、金鈴子散合用。   7.脾胃虛寒   證候 胃痛綿綿,多遇冷痛甚,喜按喜暖,倦怠乏力,口淡多涎,喜熱飲食,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脈沉細弦。   證候分析中陽不振,寒自內生,故胃痛綿綿;寒得溫而散,得冷則凝,故喜暖喜按,喜熱飲食,遇冷痛甚;脾虛中寒,水不運化而上逆,則口淡多涎;脾虛生濕下滲則便溏,脾虛水谷受納失常則納呆;中氣不足,脾虛不運則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弦均為脾胃虛寒之象。   治法 溫中健脾,益氣止痛。     方藥運用   (1)常用方 黃芪建中湯。藥用炙黃芪、飴糖、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棗。     方中重用炙黃芪以補中益氣,飴糖甘溫入脾,溫中補虛,二藥合用健脾補虛,和里緩急,共為君藥;桂枝溫陽氣,芍藥養陰血,兩藥調和陰陽,同時桂枝、芍藥又助黃芪、飴糖補虛健中,共為臣藥,甘草合炙黃芪、飴糖則補脾養胃之力更強,合芍藥酸甘化陰,又緩急止痛,故為佐藥;生姜辛溫、大棗甘溫、辛甘相合,能健脾而和營衛,為使藥。諸藥合用辛甘與酸甘相配,辛合甘而生陽,酸得甘以生陰,陰陽相生,中氣自立。   (2)加減虛甚者,加人參、黨參、白術以健脾益氣;寒甚者,加干姜、附子、川椒以溫中和胃止痛;痛甚者,合良附丸以溫中止痛;脘腹脹悶、納少者,加砂仁理氣寬中;泛酸量多者,加吳茱萸、煅瓦楞子;嘔吐清涎者,加半夏、茯苓、陳皮、吳茱萸以溫中健脾和胃化飲降逆;痛止后可用香砂六君子湯或香砂養胃丸調理。   (3)臨證參考施今墨治本證善用黨參、黃芪、山藥、蓮子肉健脾益胃;以蒼術、扁豆、芡實、白術、薏苡仁健脾祛濕;以柴胡、升麻升提下陷之清陽以旺脾;寒甚用吳茱萸、附子、肉桂等;胃虛而嘔必用人參。董建華治本證常用黃芪、桂枝、白芍、炙甘草、飴糖、高良姜、大棗、延胡索、川楝子、陳皮以補氣溫中,散寒止痛。步玉如認為本證雖以正氣虛餒為本,但所以作痛,多因虛中夾滯,故治療上當以葉天士所倡通補法為主,即在補益之中加通調氣血郁滯之藥,使補而不壅,通而不傷。步氏注意調節通與補的比例,痛甚標實較重的,加大通調藥物劑量,痛緩本虛重的,減少通藥比重,中陽虛胃痛以理中湯治療,方中雖有干姜溫陽兼通,但配伍人參、甘草,有補氣壅滯之嫌,于陽虛寒凝作痛者不利,加烏藥辛溫通氣,助干姜破寒凝,可使全方通閉止痛的療效顯增。步氏對于久痛之脾虛濕滯與食積郁熱者,用香砂六君子湯合溫膽湯加神曲、冬瓜皮為基礎方。正氣虛甚,重用太子參;濕盛重用冬瓜皮、茯苓;熱重去砂仁加黃連或梔子;食積甚的加焦三仙;本證若偏陰陽兩虛時用小建中湯;陽虛夾寒濕證用理中湯及其衍生方;香砂六君子湯適用于氣虛兼痰濕、氣郁之證。 胃痛方劑 1 寒邪客胃:溫胃散寒、理氣止痛 1良附丸(【處方】 酒高良姜9克 醋香附9克【辨證加減】 1.若偏于氣滯,起病于憂恚,胸脅脹悶較甚者,可重用香附 ,或酌加川楝子、郁金和木香等,以助行氣止痛; 2.若偏于寒凝,起病于受寒或飲食生冷,胃脘痛甚,形寒喜溫者,可重用高良姜,或酌加干姜、吳茱萸和桂枝 3.氣滯寒凝之痛經,可酌加當歸、川芎和白芍等和血調經止痛。 4.胃痛證:常加吳茱萸、蓽撥、陳皮等,以加強散寒理氣之力。 5.痛而脘悶不食,喛氣或嘔吐,兼挾積滯宜加枳實、神曲、雞內金等以消食導滯。 6.本方可酌加厚樸、干姜、紫蘇梗、陳皮,以加強溫中散寒,和中止痛之力。 7.如兼見形寒、身熱等風寒表證者,可加香蘇飲或桂枝人參湯,以疏散風寒?;騼确⒑窚陨⒑雇?。 8.若嘔吐清水痰涎量多,為寒兼痰濕,可酌加蒼術、厚樸、茯苓、半夏、陳皮,或加服厚樸溫中湯,溫中燥濕, 9.兼泛酸者,可酌加吳茱萸、煅瓦楞子、海螵蛸,象貝母,以抑酸和胃降逆止嘔。 10.若兼見胸脘痞悶,厭食,噯氣,嘔吐酸餿,是為寒夾食滯,可加枳實、神曲、雞內金、半夏、生姜等以消食導滯, 11.本方可加吳茱萸、陳皮、烏藥、砂仁、紫蘇梗、沉香等,以加強散寒理氣之力;若陰寒內盛,胃脘冷痛劇烈, 形寒肢冷,大便稀溏者,可酌加附子、干姜、肉桂。 2香蘇飲, 處方:香附子9克 紫蘇葉9克 炙甘草3克 陳皮6克 。(胃脘冷痛暴作,畏寒喜暖,遇寒則痛甚) 1.風寒較重的,加蔥白、生姜、荊芥等。 2.氣郁較甚,胸脅脹痛,脘腹脹滿者,加柴胡、厚樸、大腹皮等。 3.濕濁較重,胸悶,不思飲食,舌苔白膩者,加藿香、厚樸、半夏等。 4.兼見咳嗽有痰者,加蘇子、桔梗、半夏等。 3藿香正氣散,(藿香9克 白芷9克 大腹皮9克 紫蘇9克 茯苓9克 陳皮6克 白術6克 厚樸6克 半夏曲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生姜15片 紅棗15枚) 1.如表邪偏重,寒熱無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蘇葉的用量,以增強祛風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滯,胸悶腹脹,可去甘草、紅棗之膩滯,加神曲、萊菔子、雞內金以消食導滯; 3.若偏濕重,苔厚垢膩,可用蒼術易白術,以增強化濕作用; 4.如氣滯脘腹脹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氣止痛。 郁久化熱,寒熱錯雜用 4半夏瀉心湯 組成半夏(15克) 黃芩(9克) 干姜(9克)人參(9克) 炙甘草(9克) 黃連(3克) 大棗(4枚) 2 飲食停滯:消食導滯 1保和丸處方:山楂18克 神曲6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陳皮3克 連翹3克 萊菔子3克 加減: 1.如食積較重,脹滿明顯者,可加枳實、厚樸、木香、檳榔等以增強消食導滯之力; 2.食積化熱較甚,而見苔黃、脈數者,酌加黃芩、黃連等清熱之品; 3.大便秘結者,加大黃以瀉下通便; 4.兼脾虛者,宜加白術、黨參、甘草等健脾益氣藥物。 5.胃脘脹痛不減,氣機未得宣通,宜加枳實、香附、玄胡等理氣止痛; 6.大便不爽,加枳實、大黃使積滯從大便而出; 7.苔黃,便秘,食積化熱,宜加大黃,芒硝以滌結通府。 8.胃脘脹痛不減,加枳實以理氣止痛; 9.若不效,并見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氣湯; 10.若見苔黃燥便秘者,可用大承氣湯; 11.兼表證者,加紫蘇、荊芥; 12.食積化熱者,加黃連、黃芩; 13.脾胃素弱食滯者,用香砂枳術丸(木香、砂仁、枳實、白術)加神曲、麥芽; 14.若屬膏粱厚味或辛辣酗酒損傷脾胃,脾不運化,濕熱內生,胃氣不除者,癥見胃脘灼痛,胸膈滿悶,肢體困重,納呆, 嘈雜吞酸,大便不爽,舌苔黃膩,脈滑,治宜理脾和胃,清化濕熱,方用清脾飲 如服上藥不效,胃脘痛脹而便閉者-- 2小承氣湯(【組成】大黃12克 炙厚樸6克 枳實3克 或改用 3枳實導滯湯;【組成】大黃12克 炒枳實6克 炒神曲6克 茯苓3.6克 黃芩3.6克 白術3.6克 澤瀉2.4克 1.若脹滿甚者,可加木香、檳榔以增行氣消脹之力; 2.納差者,宜加山楂、雞內金等消食之品; 3.腹痛明顯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緩急止痛。 或胃痛急劇而拒按,伴苔黃燥便秘者+ 4大承氣湯【組成】 大黃12克(包) 厚樸24克 枳實5克  芒硝8克(包)。 3 肝氣犯胃: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1 柴胡疏肝散 【組成】柴胡6克 醋陳皮6克 川芎4.5克 白芍4.5克 枳殼4.5克(麩炒) 炙甘草1.5克 香附4.5克【辨證加減】 1.若脅肋疼痛較甚者,酌加當歸、郁金、烏藥等以增強行氣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藥,脈象弦數者,酌加山梔子、黃芩、川楝子等以清肝瀉火。 3.若疼痛難止,氣機郁甚,加川楝子、玄胡、木香以增強疏肝理氣止痛之力。 4.若喛氣,嘔惡較甚,胃氣上逆,宜加半夏、蘇梗降逆和胃。 5.若痛而納呆,兼挾食滯,可加神曲、麥牙、萊菔子消食順氣?!?6.本方可選加郁金、青皮、木香、紫蘇梗等,以加強理氣解郁之效。 7.如胃脘脹痛劇烈者,為氣滯重證,可酌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紫蘇梗、佛手等,或改用沉香降氣散(沉香9g,砂仁 21g,甘草15g,香附150g,川楝子30g,延胡索30g。共為細末,每服6g,每日3次,淡姜湯送下。)。 8.如氣郁化火,胃脘灼痛,痛勢急迫,心煩易怒,泛酸嘈雜,口苦而干,舌紅苔黃,脈弦數者,可酌加丹皮、梔子、黃連 蒲公英,以清熱瀉火,稍佐吳茱萸以行氣降逆止痛。 9.如惡寒喜暖,得熱痛減,口不渴,喜熱飲者,為夾寒凝,可酌加高良姜、干姜、吳茱萸、烏藥,以散寒降逆止痛。 10.如痛有定處,狀如針刺而拒按者,為兼血瘀,可加丹參、五靈脂、制大黃、延胡索,以活血祛瘀止痛。 11.如噯腐吞酸,嘔惡厭食,舌苔厚膩,脈弦滑者,為夾食積,可加雞內金、神曲、麥芽、谷芽等,以消食化滯。 12.如飲水痛增,時嘔涎沫,頭痛如裹,舌苔白滑者,為夾痰濕,可酌加蒼術、厚樸、藿梗、茯苓、澤瀉等,以化濕和胃。 肝胃郁熱證 2化肝煎合左金丸,青皮6克 陳皮6克 白芍6克 丹皮6克 山梔子9克 澤瀉9克 貝母9克  黃連9克 吳茱萸1.5克加減: 1.喛氣頻作,胃氣上逆加旋復花、沉香。代赭石以理氣降逆。 2.脹痛脹滿,喛腐舌苔厚膩,兼挾食滯,可加麥芽、神曲、山楂等消食導滯。 3.舌苔黃厚而燥,大便秘結,胃熱燥結,宜加大黃、元明粉以通下瀉熱。 胃脘灼痛而煩,痛及兩脅,五心煩熱,舌紅苔黃,滋水 3清肝飲 熟地黃10克 山藥10克 山茱萸10克 牡丹皮10克 茯苓10克 澤瀉10克 白芍10克 山梔子10克 酸棗仁10克  當歸10克 柴胡6克 1.治療慢性腎炎時,如見蛋白明顯,可加玉米須、料仁根、芡實、鹿銜草等。 2. 血尿明顯者,加仙鶴草、茜草、大薊、小薊等。 3.高血壓、頭暈頭痛明顯,加天麻、鉤藤、石決明、菊花等。 4郁久化熱用化肝煎(【組成】青皮 陳皮 芍藥各6克 牡丹皮 梔子(炒) 澤瀉各4.5克 土貝母6~9克)或丹梔逍遙散(方藥為:炙甘草1.5克、當歸3克、芍藥3克、茯苓3克、炒白術3克、柴胡1.5克、炒梔子1.5克。) 13左金丸,材料;丹皮10g,山梔子10g,青皮10g,黃連6g,吳茱萸3g,香附10g,柴胡10g,赤芍10g,甘草6g,金銀花10g,大黃10g。 清火涼血止血。方用 5瀉心湯,大黃6克  黃連3克  黃芩3克 4濕熱中阻:胃熱疼痛有熱感。嘈雜口干而若??诳识挥? 1清中湯;;黃連5克 梔子6克 半夏6克 茯苓9克 白豆蔻5克 陳皮3克 甘草3克 辨證加減 1. 本方可加藿香、厚樸以增強化濕理氣之功。 2. 嘔惡者,胃氣上逆加竹茹,清熱和胃降逆。 3. 便秘者,氣機阻滯加枳實,行氣導滯。 4. 濕偏重者加薏苡仁、白扁豆、藿香、厚樸、佩蘭; 5. 熱偏重者加黃芩、蒲公英、苦參; 6. 便秘者加枳實、制大黃; 7. 惡心嘔吐者加竹茹以清熱和胃降逆。 8.胃脘痞脹者,為熱郁氣滯,可酌加香櫞、佛手、綠萼梅、白殘花、紫蘇梗等理氣而不傷陰的解郁止痛之品, 或加服金鈴子散。 9.嘈雜吐酸者,為肝熱犯胃,可酌加吳茱萸、煅瓦楞子、烏賊骨,以抑酸和胃止痛。 10.口渴喜涼飲者,為熱盛傷津,可酌加沙參、麥冬、石斛、玄參,以清熱生津止渴。 11.嘔吐苦水者,為肝膽郁熱,可酌加柴胡、黃芩、竹茹、紫蘇梗、半夏,以清肝泄熱和中。 12.大便干結者,可酌加大黃、萊菔子、瓜蔞仁、火麻仁,以泄熱通便。 13.火熱內盛,灼傷胃絡而導致吐血、便血者,常見胃脘疼痛痞滿,面赤舌紅,心煩便秘,脈弦數有力等癥,可加大黃、 黃芩,以苦寒清泄,直折其火,使火降氣順則出血自止。 2三仁湯,杏仁12克 滑石18克 通草6克 白豆蔻仁6克 竹葉6克 厚樸6克 生薏苡仁18克 半夏10克辨證加減 1.濕溫初起,衛分癥未罷,有惡寒現象者,可加藿香、香薷、佩蘭以解表化濕。 2.若濕重于熱,癥見嘔惡,脘痞較重,舌苔垢膩,可加蒼術、石菖蒲、草果以芳化燥濕。 3.若熱重于濕,癥見身熱口渴,滿悶,心煩嘔惡,或汗出不解,繼而復熱,邪熱尚不深重者,可加連翹、黃芩、 黃連以清熱祛濕。 4.若熱盛濕阻,癥見高熱,汗多,身重,面赤,口渴,心煩,可去半夏、厚樸,加生石膏、知母、蒼術以瀉火兼除濕。 5.若熱盛傷津,癥見口渴,唇焦,苔黃而干,舌邊尖紅,可去厚樸、半夏,加天花粉、麥冬以生津止渴。 3小陷胸湯,黃連3克 半夏12克 栝蔞實18克(另包)  辨證加減 1.若兼脅肋疼痛者,加郁金、柴胡以疏肝止痛; 2.痰稠難咯者,加膽南星、川貝以加強清熱化痰之力; 3.若痰熱蘊肺,胸悶氣急者,加葶藶子、杏仁以宣肺泄熱。 4連樸飲,制厚樸6克 姜川連3克 石菖蒲3克 制半夏3克 炒香豉9克 焦梔子9克 蘆根60克辨證加減 1.若腹瀉較著,加炒車前子、薏苡仁以利濕止瀉; 2.胸腹脹滿者,加草果、白蔻仁以理氣消脹; 3.大便隱血,加地榆炭、茜草以涼血止血。 5六一散,滑石18克 甘草3克辨證加減 1.解利傷寒,發汗,煎蔥白、豆豉湯調下; 2.難產,紫蘇湯調下; 3.臨床常配清暑利濕之品,如西瓜翠衣、絲瓜絡之類; 4.陽明熱甚者,加石膏以清熱; 5.小便澀痛或砂淋,可酌加海金沙、金錢草以利水通淋; 6.血淋者,宜加生側葉、小薊、車前草以通淋止血; 7.夏季食生冷所致的赤白痢疾,可加黑山梔、干姜。 6左金丸,黃連180克 吳茱萸30克辨證加減 1.吞酸重者,加烏賊骨、煅瓦楞。 2.脅肋疼甚者,可合金鈴子散。 5 瘀血停滯:胃脘疼痛拒按,痛有定處。痛如針刺或如刀割。食后痛甚 1活絡效靈丹合失笑散加減。當歸15克 丹參15克 生明乳香15克 生明沒藥15克 五靈脂6克 蒲黃10克辨證加減 1.腿疼加牛膝活血通脈,引藥下行;  2.臂疼,加連翹理肝氣,并引藥上行; 3.婦女瘀血脹痛,加生桃仁、生五靈脂以增強活血通絡止痛之功; 4.瘡紅屬陽者,加金銀花、連翹、知母等以解毒消癰; 5.瘡白硬屬陰者,加肉桂、鹿角膠溫通血脈,溫補精血; 6.瘡破后,生肌不速者,加黃芪、知母、甘草補氣托毒,生肌斂瘡; 7.臟腑內癰,加三七、牛蒡子活血解毒療癰。 8.跌打損傷之腿疼痛甚者,加穿山甲、地龍、水蛭活血通絡止痛; 9.癥 積聚,宜加赤芍、桃仁。三棱、莪術等行氣活血之品。 10.若見脘腹脅肋脹滿者,此氣滯而血瘀,上方加三棱、莪術、當歸、白芍、砂仁,以埋氣化瘀; 11.氣虛者合四君子湯并用。 2膈下逐湯,五靈脂6克 川芎6克 牡丹皮6克 赤芍6克 烏藥6克 延胡索3克 甘草9克 桃仁9克 紅花9克  香附6克 枳殼6克 當歸9克辨證加減 1.臨床見瘀血重痛劇,加乳香、沒藥、全蝎、蜈蚣等; 2.刺痛,加川芎、三棱、莪術; 3.寒證,加桂枝、干姜等; 4.濕熱證,加茵陳、黃芩、澤瀉、茯苓、薏苡仁等。 3手拈散,草果10克 延胡索10克 五靈脂10克 沒藥10克,研成粉末,每服9克,溫酒煎服 4活血化瘀、和胃理氣 失笑散(處方】 蒲黃(炒香)、五靈脂(酒研.淘去砂土),各等分。) 5合丹參飲,組成;丹參一兩[30g] 檀香 砂仁 各一錢半[4.5g] 6香砂枳術丸,白術6克 枳實3克 木香3克 神曲5克 麥芽6克 砂仁3克 辨證加減 1.若脾虛較重者,宜加黨參、紅棗、甘草,以助健脾; 2.若見腹瀉者,可加茯苓、薏苡仁,以滲濕止瀉; 3.若食積明顯者,宜加神曲、山楂、麥牙等以消食和胃。 6 胃陰虧虛:養陰益胃 1一貫煎(由北沙參,麥冬,當歸身各三錢(各9克),生地黃六錢至一兩五錢(18-30克),枸杞子三錢至六錢(9-18克),川楝子一錢半(4.5克)合制而成。辨證; 1.如果大便秘結者,加入知母8克、 瓜蔞仁10克。 2.如果午后虛熱、多汗者,加入地骨皮15克。 3.脅脹痛甚,加入鱉甲20克。 4.治療慢性肝炎所致肝區痛,則去當歸,加入白芍15克、 郁金12克、 三七末4克。 5.胃脹滿,難消化時,加入雞內金12克、 春砂仁9克、 神曲9克。 6.如果病人陰虛有痰時,則去枸杞子 ,加入川貝10克、 桑白皮12克。 7.煩熱口渴,舌紅而干者,加入知母9克、 石膏15克、 淡竹葉15克。假如說沒有脅肋疼痛 ,僅僅只是兩肋脹痛,可不用川楝子(金鈴子),改用柴胡等。而如患者大便干,可加火麻仁或是瓜蔞仁等。) 胃脘灼痛,口燥咽干,心煩,手足心熱 2益胃湯。沙參9克 麥冬15克 細生地15克 炒玉竹4.5克 半夏6克 甘草5克 粳米9克加減: 1. 若熱象明顯者,加桑葉清肝胃之熱,石斛,知母之類以養陰清熱; 2. 若吐酸嘈雜者,加左金丸; 3. 口燥咽干偏重者,加玄參、天花粉、五味子; 4. 大便干燥重者,加當歸,且白芍用量宜加大; 5. 肝陰液虧耗,并伴見口干、舌光絳、胸脅不舒或疼痛者,用一貫煎; 6. 陰虛夾濕,癥見胃脘痞悶灼痛,口干不欲飲,納呆作嘔,舌紅苔膩,或兼見咽干煩燥,大便溏泄不爽,脈濡數,治以 酸甘養陰益胃,佐以燥濕理氣,方用芍藥甘草湯合二陳湯加味; 氣虛兩虛證:癥見胃脘隱痛,口燥咽干 4葉氏養胃方加太子參、炙黃芪,麥冬 生扁豆 玉竹 甘草 桑葉 北沙參 太子參 黃芪 津涸血瘀:癥見胸脘疼痛,食入則吐,大便堅硬; 4通幽湯桃仁9克 紅花9克 生地9克 熟地9克 當歸9克 升麻6克 炙甘草6克 1.腹脹明顯者,加瓜蔞、川楝子、枳殼。 2. 大便秘結者,加大黃、芒硝、番瀉葉。 3. 氣虛甚者,加黨參、黃芪、白術。 4. 疼痛劇烈者,加三棱、莪術、乳香、沒藥。 5芍藥甘草湯 配方:芍藥30克甘草10克白糖30克制作:1.將甘草、芍藥潤透切片;放入鍋內,加水1000毫升。2.將鍋置中火上,煎煮20分鐘,濾去渣,在藥汁內加入白糖拌勻即成 6若見胃脘灼痛,嘈雜泛酸者+左金丸【組成】 黃連180克,吳茱萸30克。 7 脾胃虛寒: 1黃芪建中湯合理中湯加減,桂枝9克 炙甘草6克 紅棗12枚 白芍18克 生姜9克 膠胎70克(包)黃芪4.5克 人參9克 甘草9克 白術9克 干姜9克辨證加減 1.氣短,胸滿者,多加入生姜。 2.腹滿者,去紅棗,加入茯苓4.5克 3.治肺虛不足的,補氣加半夏9克 4.寒重者,加花椒溫中散寒; 5.便溏者,加白術健脾除濕; 6.氣滯者,加木香行氣除脹; 7.氣虛者,加黃芪、黨參補中益氣; 8.血虛者,加當歸溫養補血。 9.虛甚者,加人參、黨參、白術以健脾益氣; 10 寒甚者,加干姜、附子、川椒以溫中和胃止痛; 11 痛甚者,合良附丸以溫中以止痛; 12 脘腹脹悶,納少者,加砂仁理氣寬中; 13 泛酸量多者,加吳茱萸、煅瓦楞子; 14 嘔吐清涎者,加半夏、茯苓、陳皮、吳茱萸以溫中健脾和胃化飲降逆; 15 痛止后可用香砂六君子湯或香砂養胃丸調理。溫中健脾 黃芪建中湯 組成, 芍藥18克,桂枝、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飴糖30克如寒勝而痛甚,嘔吐肢冷—附子理中丸( 附子(制) 100g 黨參 200g 白術(炒) 150g 干姜100g 甘草100g) 2大建中湯加味,炒蜀椒5克  干姜12克  人參6克  飴糖50克(包)辨證加減 1.腹痛脹滿者,加厚樸、砂仁; 2.寒甚而頭痛目眩者,加吳茱萸; 3.惡寒重者,加附子; 4.嘔吐甚者,加半夏。生姜; 5.口干者,加白芍;手足麻痹者,加桂枝。 3補中益氣湯加枳實,人參3克(焗服) 白術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陳皮1.5克 歸身1.5克 生姜2片 紅棗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枳實5克 4痛止之后--香砂六君子湯【處方】 泡參3錢,云苓3錢,白術3錢,木香2錢,砂仁1錢,秦歸2錢,川芎1錢半,陳皮1錢,半夏3錢。 5黃土湯加減,甘草9克干地黃9克 白術9克 炮附子9克 阿膠9克 黃芩9克 灶中黃土100~200克(包) 1.若胃納差,阿膠可改為阿膠珠,以減其滋膩之性。 2.氣虛甚者,可加人參以益氣攝血。 3.出血較多者,亦可酌加三七、白及等止血之品。 4.便溏者,黃芩(炒炭),減其苦寒之性。 附:吐酸 1熱證:泄肝清火 左金丸【組成】 黃連180克,吳茱萸30克。 2寒證:溫養脾胃 香砂六君子湯【處方】木香2克(后下)砂仁2.5克 人參3克(焗服) 白術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陳皮2.5克 半夏3克 生姜3片 紅棗2枚附:嘈雜 1胃熱:和中清熱 溫膽湯,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 竹茹 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各60g) 陳皮三兩(90g)甘草一兩(30g),炙 茯苓一兩半(45g) 生姜五片,大棗一枚 2胃虛:健脾和胃 四君子湯,藥方:黨參、茯苓、炒白術、炙甘草各9-10g、生姜3片、大棗2粒 3血虛:補益心脾 歸脾湯組成:黨參20克,黃芪20克,茯神15克當歸6克,熟地黃15克,酸棗仁12克,遠志6克,五味子6克,麥冬15克,甘草6克。   五、其它療法   1.中成藥   (1)氣滯胃痛沖劑(曙光牌,遼寧本溪第三制藥廠):每次lOg,1日3次,開水沖服。用于肝氣郁滯引起的胃脘痛。   (2)虛寒胃痛沖劑(曙光牌,遼寧本溪第三制藥廠):每次lOg,每日3次,開水沖服。用于脾胃虛寒引起的胃脘痛。   (3)陰虛胃痛沖劑(曙光牌,遼寧本溪第三制藥廠):每次lOg,每日3次,開水沖服。用于陰虛引起的胃脘痛。   (4)三九胃泰(999牌,深圳南方制藥廠):每次1袋(209),每日2次,早、晚各服。用于氣滯引起的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等各類型慢性胃炎。   (5)藿香正氣軟膠囊(回生牌,天津達仁堂制藥廠):每次2~4粒,1日2次。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脘腹脹痛,嘔吐泄瀉,頭痛昏重。   2.單驗方   (1)棉花籽20g,用水3杯,煎成1杯,加黃酒半匙溫服。治療氣滯胃痛。   (2)綠萼梅、好茶葉各6g,開水沖茶服。治療肝胃氣痛。   (3)桃仁、五靈脂各15g,微炒為末,面醋為丸,如小豆粒大,每服20粒,溫開水送下,孕婦忌服。治療瘀血胃痛。   (4)生韭菜30g,五靈脂1 5g。五靈脂先研末,以韭菜煎汁吞服。治療胃痙攣疼痛。   (5)姜黃、香附(炒)各等分,研細末,每服3g。治療氣滯胃痛。   (6)黑香附12g,砂仁3g,共為細末,每服3g。治療氣滯胃痛。   (7)蒼術30g,吳茱萸lOg,炒研末,每次服6g,1日2次,溫開水沖服。治療寒濕胃痛。   (8)蓽澄茄、白豆蔻各等分,研末,每服3g。治胃寒痛。   (9)蓽茇、蓽澄茄各等分,研末,每服3g。治胃寒痛。   (10)胡椒、干姜各等分,共研末,每服3g。治療虛寒胃痛。   (11)百合30g,丹參20g,水煎空腹服,治療虛熱胃痛。   (12)百合30g,烏藥15g,水煎服。治療虛熱胃痛。   (13)荔枝核(燒焦)、木香按6:1比例,共研細末,熱湯調服。治療胃寒氣滯疼痛。   (14)山梔子、川芎各等分,水煎服。治療郁熱胃痛。   (15)萊菔子15g水煎,送服木香面4.5g。治療食積胃痛。   (16)雞內金lOg,香櫞皮lOg,共研細末,每服3g。治療食積胃脘脹痛。 17.干姜9克、蔻仁6克,水煎服,適用于虛寒胃痛(羅國鈞《實用內科學》)。   18.青木香研細末,每服2—3克,能理氣止痛(《江蘇新醫學院《中醫內科學》)。 19.白胡椒、肉桂各6克。共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粒。忌食生冷。適用于胃寒而痛。  20.桃仁、五靈脂(火煨制)各等分,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適用于瘀血胃痛(《壽世保元》)。  21.百合、丹參各30克,烏藥、高良姜、制香附各9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3克。水煎服。適用于長期難愈的胃痛, 虛實寒熱夾雜者(《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4年第一期》  22.白芨粉4.5克,血竭粉1.5克,適用于瘀血胃痛的出血癥。  23安中散;桂枝5克、延趨、牡蠣各4克,小茴香2克、縮砂仁、甘草各1.5克,良姜0.7克(通常加茯苓5克)共為細 末,每服1—2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適用寒痛或氣血郁滯之胃痛(《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  24.烏賊骨30克、浙貝母12克、白芨30克。共細末,每服6克,每日四次,治胃痛酸水過多及慢性潰瘍病(《常見疾病 驗方參考資料》)。  25山楂15克,香附9克,水煎服。適用于食滯胃痛(羅國鈞《實用內科學》)。 食療   (1)二姜粥:干姜6g,高良姜6g,粳米60g。將干姜、高良姜冼凈,用水煎去渣取汁,把粳米洗凈,加入藥汁中,文火 煮成粥,隨量食用。適用于胃寒疼痛。   (2)橘皮粥:陳皮lOg,生姜4片,粳米60g。將陳皮、生姜洗凈,水煎去渣取汁,再把粳米洗凈,加入藥汁中,文火煮 成粥,隨量食用。適用于脾胃氣滯引起的胃脘痛及消化不良。   (3)山楂粥:山楂30g,粳米60g,紅糖lOg。山楂洗凈,水煎取汁去渣,然后加入粳米、紅糖同煮成粥,空腹食,隨量 食用。適用于食積引起的胃脘不適。   (4)蘿卜餅:白蘿卜200g,面粉250g,瘦肉lOOg,姜、蔥、食鹽、食用油適量。瘦肉剁細,蘿卜切絲炒至五成熟,與 姜、蔥、鹽共調和為餡,將面粉加水適量,制成薄片,以面粉片為皮,蘿I-與肉為餡,制成小餅,放入 油鍋中烙熟,空腹食用。適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腹脹滿。   (5)桃仁粥:桃仁15g,粳米60g,將桃仁搗爛如泥,加水研汁去渣,以汁煮粳米為稀粥,隨量食用。適用于血瘀胃脘 痛。   (6)參芪粥:黨參lOg,黃芪lOg,紅棗4枚,粳米60g。將黨參、黃芪、紅棗、粳米洗凈,以冷水泡透,把全部用料一 齊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煮成粥,隨量食用。適用于脾虛氣郁引起的胃脘痛。   (7)天花粉粥:天花粉15g(鮮品30g),粳米60g。將鮮品洗凈水煎取汁去渣,同粳米煮成粥,或粳米加水煮成粥,將熟 時加入天花粉,再煮至粥熟。適用于胃熱及胃津不足引起的胃脘不適。   (8)木須肉片:黃花菜干品20g,黑木耳干品lOg,瘦牛肉60g,植物油、精鹽、黃酒、姜、蔥適量。黑木耳用溫水浸泡 發脹后,再用冷水浸沒備用,黃花菜用溫開水浸泡1小時,濾干,牛肉切薄片,用刀背打松。加精鹽、 黃酒拌勻。植物油二匙,中火燒熱,倒入肉片炒2~3分鐘,再倒入木耳、黃花菜同炒,加精鹽、黃酒 適量,炒出香味后,加清湯半小碗,燒6分鐘,撒上姜蔥半分鐘即成。適用于氣滯及兼血瘀引起的胃痛   (9)韭菜子250g,炒黃研末,與紅糖250g和勻,1次1湯匙,1日3次。治胃痛。   (10)小麥500g炒熟,白胡椒90g,共研細末,每早服。用紅糖拌1茶匙,治胃痛。   (11)牛肚胡椒:牛肚1個,胡椒lo粒,姜5片。將牛肚用水反復洗凈,納入胡椒和姜片隔水燉爛,每日就餐吃。治久病 體弱之胃病或胃痛久治不愈。外治 ,   (1)鹽炒麩皮,炒熱后盛布袋中,放在痛處熨,冷卻后換熱的再熨,治胃痙攣痛。   (2)仙人掌不拘多少,搗爛,包痛處,治熱性胃痛。   (3)大黃、玄明粉、梔子、郁金、香附各30g,滑石60g,黃芩、甘草各lOg,共研細末,姜汁調成糊狀,敷胃痛處。治 氣滯、食積化熱之胃痛。   (4)青黛30g,雄黃15g,密陀僧30g,共研細末,鴨蛋清2個調均,外敷胃部熱痛處。適用于胃熱作痛。急性胃痛   虛寒證,用溫中止痛口服液(黃芪、桂枝、白芍、炙甘草、高良姜、香附),每次20ml,; 氣虛證,用理氣止痛口服液(醋柴胡、炒白芍、炙甘草、炒枳殼、炒川楝等),; 濕熱證,用清化止痛口服液(全瓜蔞、黃連、半夏、厚樸等),; 陰虛證,用益胃止痛口服液(北沙參、麥門冬、玉竹、木香、香櫞),; 瘀血證,用活血止痛口服液(丹參、蒲黃、五靈脂、檀香、大黃等),。李壽山教授治療急性胃痛,氣滯證用四逆散合香附、郁金,虛寒證用小建中湯合良附丸,濕熱證用半夏瀉心湯化裁,陰虛證用益胃湯化裁,瘀血證用化瘀止痛口服液, 慢性淺表性胃炎 1.辨證論治季哲生將胃脘痛分為5型: (1)脾虛氣滯155例,治以理氣和中,用香砂枳術湯加減; (2)脾胃虛弱104例,治以益氣建中,用異功散合黃芪建中湯加減; (3)中虛氣滯207例,治以補中疏導,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4)脾胃濕熱81例,治以清熱化濕, 用三仁湯加減; (5)氣陰兩虛29例,治以益氣養胃, 用四君子湯合一貫煎加減。 吳俊良治本病200例,分4型, (1)肝胃氣滯用柴胡疏肝散加減:蒲公英30g,白芍、棗仁各24g,柴胡15g,炒枳殼、炒萊菔子、半夏、香附各12g, 檀香(后下)、砂仁(后下)、甘草各6g; (2)脾胃虛弱用黃芪建中湯加減:黃芪、夜交藤各30g,黨參20g,白芍、焦三仙各15g,桂枝12g,甘草9g,當歸6g,大棗5 枚; (3)胃陰虧乏用沙參麥冬湯加減:百合30g,棗仁20g,麥門冬15g,沙參、玉竹、石斛、雞內金各12g,甘草、天花粉各9g;(4)郁熱蘊胃用化肝煎加減:蒲公英30g,白芍18g,青皮、陳皮、丹皮、梔子、遠志各12g,黃連9g,吳茱萸6g,。 同時4型均并用及貝延胡散(白及、川貝、延胡索各等分,共細末)4g,日2次,忌酒、醋、辛辣之品,15日為1個療程 王英麗治療本病分3型: (1)脾胃氣滯用I號方:柴胡、枳殼、白蔻仁、木蝴蝶、香櫞、川芎各15g,生地、白芍、白術、延胡索、川楝子各20g; (2)胃陰不足用II號方:生地、玄參、石斛、麥門冬各20g,雞內金、砂仁、白芍、山楂、烏梅、丹皮、陳皮各15g, 茯苓30g; (3)脾胃虛寒用Ⅲ號方:黃芪35g,當歸、砂仁、肉桂、扁豆、陳皮、生地、三仙各15g,白芍、山藥各20g,白術25g。 張福產用四逆散為主,基本方:柴胡、生白芍、炒枳實各lOg,炙甘草5g。胃熱熾盛加川黃連、蒲公英、連翹,炙甘草改碧玉散(包煎);積滯內停加神曲、炒山楂、炒谷芽、炒麥芽、炒萊菔子;脾胃虛寒加黃芪、桂枝、紅棗、生姜;夾絡瘀加丹參、丹皮、炙刺猬皮、制延胡索;胃陰不足加石斛、麥門冬、天花粉;泛酸者加左金丸(包煎)、烏貝散(吞服);便溏加炒白術、茯苓。 印國銀用自擬莪參胃炎湯基本方為莪術、郁金、延胡索、茯苓各lOg,黨參20g,蒲公英15g,陳皮、白術各12g,法半夏、甘草各6g。脾胃虛弱去蒲公英,加炙黃芪、桂枝;肝氣郁結加柴胡、白芍;血瘀加丹參、五靈脂;脾胃濕熱去法半夏,加黃連、薏苡仁。 任毅用胃安湯加減治,基本方為糶胡、白術、炒棗仁、茯苓各20g,黃芩、川芎各15g,半夏、川樸、陳皮、枳殼各lOg,焦三仙30g。痛甚加木香、延胡索;暖氣頻加沉香面;胃脘灼痛、泛酸嘈雜加丹皮、梔子。日1劑,水煎服。     【轉歸與預后】   一、轉歸   急性胃脘痛以實證居多,如氣滯、食積、寒凝、濕熱等,治療及時、無誤,則多能向愈;若失治、誤治,延誤病情,則可轉為慢性胃脘痛。初則多實,可由氣入血,形成氣滯血瘀,或寒凝久郁而化熱,或由于氣滯日久化火傷陰,或由于食積壅遏化為濕熱痰濁;久不愈則耗傷氣血,臟腑受損,脾胃氣虛,健運無力,或由胃陰不足,而生熱,形成虛實夾雜。慢性胃脘痛若遇氣滯、寒凝、食積等因素,可出現胃脘痛急性發作;同時病邪久而不除則形成痰滯、瘀阻,久則可變生它病,或成痞滿,或成胃脘癰,或成癜積,或成胃巖。   二、預后   因一時性飲食不當或感受外邪而致的胃脘痛較易治療,只要及時治療,即可痊愈。若病久成慢性宿疾,反復發作,正虛邪實者,則治療不易,往往病程遷延。   【護理與調攝】   胃脘痛病按內科一般護理常規。   辨證施護   1.病室環境病室要安靜、衛生、光線充足,空氣新鮮。虛寒患者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注意脘腹部防寒,房間應朝陽,室溫可略偏高,多加衣被。   2.情志調護對氣滯者應著重做好情志護理,保持情緒舒暢,消除郁怒煩惱,當郁怒、悲傷時暫停進食,并做好開導工作。精神刺激或情緒激動,往往引起肝氣郁滯犯胃,致胃痛發作和加劇,所以加強情志護理尤其重要。開導病人善于克服不良情緒的影響,保持樂觀情緒,避免憂思惱怒,樹立戰勝疾病信心。   3.病情觀察全面觀察疼痛部位、性質、發作時間、伴隨癥狀及誘發因素,并詳細記錄;及時發現合并癥和危重癥,并迅速通知值班醫生處理。若發現病員有出血現象,必須嚴密觀察出血量、血壓、脈搏的變化,并做記錄。   4.飲食護理飲食應以軟、爛、細和少食多餐為原則,粗糙、硬固、過酸、過咸、生冷、油膩等食物能刺激胃脘,不宜食用。如土豆、紅薯易致腸道氣脹,應慎食;肥膩、甜黏炙煿之物,不易消化,應禁食。另對胃痛持續不休,疼痛劇烈者,應著寬松衣褲,臥床休息,在一定時間內禁食,之后再進流質食物及半流質飲食。   5.給藥護理理氣藥應餐后半小時服用;虛寒性胃痛,藥宜溫服;熱性胃痛,藥可涼服;服藥嘔吐者,可加生姜汁于藥中同服,或在服藥前用生姜擦舌面,并少量多次服用湯藥。   胃脘痛患者應重視精神與飲食方面的調攝,保持精神愉快,開朗,不生氣發怒,注意勞逸結合,切忌暴飲暴食或饑飽不均,宜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為原則,氣滯患者可常服大蒜、韭菜、香菜、蘿b、柑桔等,血瘀及易食積患者可常服山楂片,脾胃虛寒者可常食用南瓜、扁豆、蠶豆、蓮子、栗子、胡桃、龍眼、雞肉、牛肉、羊肉、豆制品、鱔魚、河蝦等,陰虛患者可常食梨、藕、荸薺、甘蔗、菠蘿、百合、楊梅、柿子、白木耳、花生等。   【預防與康復】   一、預防   1.調節情志本病誘因常為情志不暢,故須避免憂思惱怒,保持心情愉快、開朗,增強自身抗病能力。   2.注意飲食切忌暴飲暴食或忽饑忽飽,勿食生冷、炙煿、有刺激性食物。飲食要定食定量,以清淡易消化為宜。戒酒。   3.適當休息,不可過勞,尤其進餐后應休息半小時以上。   4.注意起居,避免風、寒、暑、濕等外邪內客于胃。   二、康復   胃脘痛經內科治療,一般能治愈,但復發率比較高,從而形成反復發作的特點。所以在主癥消失后,仍要繼續服藥消除剩余癥狀,以鞏固療效,恢復脾胃功能,同時配合飲食、體育鍛煉等綜合調理,可使患者早El康復。   1.藥物康復病人在康復階段可以改用丸藥緩治,如人參健脾丸、香砂養胃丸、香砂六君子丸、逍遙丸、加味逍遙丸等。   2.食療康復病人宜食松軟易消化有營養食品,忌生冷、油膩、有刺激性難消化食品及煙、酒。根據辨證用膳的原則。胃寒者可用姜棗飲(生姜5片,紅棗10枚,煎代茶飲);氣滯者可用陳佛飲(陳皮lOg,佛手lOg,水煎取汁去渣留150ml,加入蜂蜜15ml,拌勻分3次溫服);易食積者可服雞萊散(雞內金5g,萊菔子9g,炒黃研末,分3次溫開水調服);胃陰不足者可服藕粉15g沖服;脾胃虛寒者可常服干姜、胡椒。   3.氣功療法做平臥式內養功,每Et最少一次,每次30分鐘,通過平臥、放松、入靜、調息,可以達到減輕癥狀,增加食欲,恢復脾胃功能目的。   4.運動療法病人此時不宜做劇烈運動,但可以做體操、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活動,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胃蠕動,調整脾胃功能,從而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防止復發。   【醫論提要】   《內經》中首載“胃脘痛”之名,如《靈樞·經脈》篇日:“脾足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因《素問·至真要大論》有“胃脘當心而痛”之說,后世乃有“心痛即胃脘痛”(《丹溪心法·心脾痛》)、“胃脘痛非心痛”(《證治準繩·雜病》)之爭,且二者常?;煜灾職v代文獻中有多種本病之別稱。隋代巢元方首次在《諸病源候論·心痛病諸候》中單列“心痛候”,且對“脾心痛”和“胃心痛”進行了描述,如云:“又諸臟虛受病,氣乘于心者,亦令心痛,則心下急痛,謂之脾之痛也。足太陰為脾之經與胃合,足陽明為胃之經,氣虛逆乘心而痛,其狀腹脹歸于心而痛甚,謂之胃心痛也?!薄拔鸽渫础弊鳛橐粋€病名,首次出現在李杲的《蘭室秘藏·胃脘痛門》,他也將本病稱為“心胃痛”,《東垣試效方·心胃及腹中諸痛門》日:“夫心胃痛及腹中諸痛,皆因勞役過甚,飲食失節,中氣不足,寒邪乘虛而入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元代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載有“心脾痛”,朱震亨的《脈因證治》載有“心腹痛”,均指本病。   從病證分類來看,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載有:“九痛丸,治九種心痛,一蟲心痛,二注心痛,三風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飲心痛,七冷心痛,八熱心痛,九去來心痛?!睂O氏所治,雖未明確描述9種心痛的癥狀,但從名稱上分析,有屬心痛者,而大部分系指胃脘痛。后世以此為準繩,常將之作為引證的內容。明代秦景明在《癥因脈治·胃脘痛論》中將本病分為外感胃脘痛(風寒、暑熱)和內傷胃脘痛,日:“今列外感二條,內傷七條,即古名九種心痛也?!被矢χ性凇睹麽t指掌·心痛》中提出“胃脘濕熱痛”的論點,文中雖只5個字,但卻提示了常被人們忽視的胃脘痛的另一個類型。龔廷賢在《壽世保元·心胃痛》中則闡述了“痰火煎熬”之胃脘痛證型。   從病因病機來看,南宋陳無擇立“三因”說,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九痛敘論》日:“夫心痛者,……其實非心痛也?!羰浗j外感六淫,則其氣閉塞,郁于中焦,氣與邪爭,發為疼痛,屬外所因;若五臟內動,汩以七情,則其氣痞結聚于中脘,氣與血搏,發為疼痛,屬內所因;飲食勞逸,觸忤非類,使臟氣不平,痞膈于中,食飲遁痊,變亂腸胃,發為疼痛,屬不內外因。”明代龔廷賢主要闡明了飲食不節在胃脘痛發病中的意義和病變過程,如《壽世保元·心胃痛》說:“胃脘痛者,多是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酒煎煿,復食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自郁成積,自積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雜,妨礙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噯氣,嘈雜惡心。”這一論述,證明了胃熱而痛,不單是肝胃郁熱,亦存在著飲食因素導致的“痰火煎熬”之證。虞摶承丹溪之余緒,在《蒼生司命·卷五·胃脘心痛》中闡述胃脘痛為“其癥由積痰、食積郁于中,七情九氣觸于內,以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機侵侮而為病也。”虞氏所言為痰、食、氣郁之胃脘痛。張景岳《景岳全書·雜證謨·心腹痛》有:“胃脘痛證,多有因食、因寒、因氣不順者,然因食因寒,亦無不皆關于氣,蓋食停則氣滯,寒留則氣凝。所以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屬實邪,當以理氣為主?!敝貜娬{了“氣滯”這一病理因素,并主張以“理氣為主”,可謂切中胃痛的病機及治療要領。清代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胃病》說:“胃痛,邪干胃脘病也。胃稟沖和之氣,多氣多血,壯者邪不能干;虛則著而為病。偏寒偏熱,水停食積,皆與真氣相搏而痛,惟肝氣相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闡明了病邪犯胃,則以胃虛為前提。同時進一步強調肝氣橫逆犯胃是胃痛較常見的因素。此外,高鼓峰總結了胃痛有食、痰、氣、死血、寒、火、中氣虛諸證之外,另有一種肝膽之火移入于胃者,每易導致膈癥,如《四明心法·胃脘痛》言:“胃痛有食痰死血氣寒火中氣虛之別,方書載列甚明,無甚深微。獨有一種肝膽之火,移入于胃而熱,……久之變成燥癥,而為膈癥矣。”汪蘊谷對腎虛胃痛有獨到見解,在《雜證會心錄·胃脘痛》日:“若男子肝腎虧,夾虛火而上逆,婦人沖任弱,夾肝陽而上升,多有胃脘作痛之癥。……治法須填補真元,以生津液,導引元陽,以補真氣。”   關于類證鑒別,胃脘痛病應與心痛相鑒別,早在《靈樞·厥病》篇就描述:“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逼洳课话Y狀及預后與胃脘痛顯然不同。隋代巢元方對真心痛與胃脘痛的區分較詳,如《諸病源候論·心痛病諸候》日:“心痛者,風冷邪氣乘于心也。其痛發,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者。心為諸臟主而藏神,其正經不可傷,傷之而痛為真心痛,朝發夕死,夕發朝死。心有支別之絡脈,其為風冷所乘,不傷于正經者,亦令心痛,則乍間乍甚,故成疹不死?!比绱私洺彩系臈l分縷析,對胃脘痛與心痛的鑒別可謂豁然。   治法方面,《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中“胃痛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不下,取足三里也”等描述,闡明了本病的主要病變部位、臨床表現及治法,尤其是針刺足三里治療胃痛,至今仍是臨床常用的有效方法。宋代楊士瀛在《仁齋直指方論·心氣·心疼方論》中總結胃脘痛證治大法為“熱者涼之,寒者溫之,感受風寒者散之,順氣調血,逐水豁痰,此其要略耳?!苯鹪獣r期,張子和對胃脘痛的可下之證做了具體的描述,如《儒門事親·凡在下者皆可下式》日:“凡宿食在胃脘皆可下之,則三部脈平;若心下按之硬滿痛者,猶宜再下之。”李東垣倡脾胃升降學說,認為脾胃為精氣升降之樞紐,故在《脾胃論·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間論》說:“蓋胃為水谷之海,飲食入胃,而精氣先輸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周身,乃清氣為天者也;升已而下輸膀胱,行秋冬之令,為傳化糟粕轉味而出,乃濁陰為地者也”,他把胃脘痛的病機歸結為中氣虛損,或客寒犯胃,或脾胃升發之氣不升,兼陰火上沖,相應制訂了一系列益氣和胃、溫中理氣,主以升提陽氣兼降陰火為特點的胃脘痛病治效方,諸如草豆蔻丸、黃芪人參湯、麻黃豆蔻丸、厚樸溫中湯等方劑為代表。元代《丹溪心法·心脾痛》中朱丹溪認為“心痛即胃脘痛?!瓷跽?,脈必伏,用溫藥附子之類,不可用參術。諸痛不可補氣”。這引起后世的爭論。汪機在《醫讀》中對丹溪“諸痛不可補氣”之說予以糾正,指出:“痛不補氣,指病初起,病久氣虛,補劑不以,氣何由行?痛何由止?參術之類,其可例棄?”清代汪蘊谷在《雜證會心錄·胃脘痛》中同樣指出:“丹溪日諸痛不宜 補氣,此惟邪實氣滯者當避之,而日諸病皆然,吾不信也。”明代張景岳發揮了治五臟以調脾胃的觀點,即所謂“能調五臟,在以治脾胃也”(《景岳全書·雜證謨·脾胃》),這對胃脘痛的治療頗有意義。談及胃脘痛的治療,有關“胃中潤澤”一派的學術觀點和治則是不可缺的。金元時期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病機論》日:“是以風火皆屬陽,陽主動,其為病也,胃脘當心痛?!彼m以“火”立論,但又不拘于“火”論,他對脾胃的論述具有另一特點,特別是《宣明論方·胃中潤澤論》一文,把胃中潤澤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來看待,為胃脘痛的治療開辟了一條新路。明代繆希雍治病重視脾胃,對一般脾胃虛弱之證,不偏于香燥溫補,而認為溫燥之品,健胃除濕,救標則可,多服易瀉脾以損津液。如《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卷三》日:“世人徒知香燥溫補為治脾虛之法,而不知甘寒滋潤益陰之有益于脾也?!惫手鲝堉我愿势饺釢欀畡?,他創制的資生丸(《先醒齋醫學廣筆記》)體現了甘而流通、補而不燥、輕清柔潤的特點,對后世啟發很大,對陰虛胃脘痛之治頗為效驗。葉天士在此基礎上創立了胃陰學說,主張治胃以甘涼通降,“甘平或甘涼濡潤以養胃陰”,“津液來復使之通降”(《臨證指南醫案·脾胃》),使甘潤柔養之法在繆氏之后,常為后人所應用。此外葉天士對胃脘痛的辨證施治仍頗多獨到見解,如《臨證指南醫案·胃脘痛》中的“初病在經,久痛入絡”,“痛則不通,通字須究氣血陰陽,便是看診要旨”,“胃痛久而屢發,必有凝痰聚瘀”等等醫論,為后世用蟲類搜剔以治胃脘久痛開辟了新徑?,F代諸家或稟家學,或承師傳,對胃脘痛的理論研究或臨床治療實踐,亦各有獨到之處。如董建華對瘀久入絡的瘀血胃脘痛重證,常以自己擬制的猬皮香蟲湯進行治療。施今墨治胃脘痛,立溫、清、補、消、通、降、和、生八法。張鏡人治療胃脘痛十分注意“衡”,故以寒溫相適、升降并調、營陰兼顧、虛實同理為特點。王季儒治胃脘痛從肝論治,剛柔共濟,通調氣機。陳伯濤以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加減治胃脘痛,頗為效驗。   【醫案選粹】   案一   府癢徐道夫母胃脘當心痛劇,右寸關俱無,左雖有微而似絕,手足厥冷,病勢危篤,其色眼胞上下青黯,此脾虛肝木所勝,用參、術、茯苓、陳皮、甘草補其中氣,用木香和胃氣以行肝氣,用吳茱萸散脾胃之寒、止心腹之痛,急與一劑,俟滾先服,煎熱再進,諸病悉愈。何使泥其痛無補法,而用攻伐之藥,禍不旋踵。   疏日:病勢劇時,其虛寒實熱實難卒辨,即脈亦不足為憑,厥亦不足為據,獨是面色無逃其情。今眼胞上下青黯者,眼胞屬脾,青黯屬寒,而青又是肝經之色,故知其脾氣虛寒,而肝木所勝也甚矣,色之不可不辨也。其加吳茱萸者雖屬散寒止痛之品,亦因吳茱萸能入厥陰肝經故也。痛雖在于胃脘當心,而青黯則厥陰虛寒之色,故不用姜桂附而獨用茱萸也。痛癥之虛實寒熱,辨之之法,先以手按有形者是實,無形者是虛,以湯探之喜熱者是寒,喜冷者是熱,便溏者是虛,燥結者是實,倦臥者是寒,揚手者是熱,脹悶惡食者是實,得食稍安者是虛,以此細察,庶可悉知也? (選自《續名醫類案》) 案二   丹溪治許文懿公食積,痰飲往來如潮,升上則為心脾痛,降下則為胯痛,以制甘遂末入豬腰內煨食,連泄七次,足便能步。然多年郁結,一旦泄之,徒引動其猖獗之勢,仍以吐劑達其上焦,連用瓜蔞、藜蘆、苦參等,俱吐不透,仍用附子尖三枚,和漿水以蜜飲之,以樸硝、滑石、黃芩、石膏、連翹等一斤,濃煎冷飲之,四日服四斤,腹微痛,二便秘,脈歇至,子卯酉時乃陽明之應,胃與大腸積未盡也。乃作紫雪三日,服至王日腹稍安。又小便閉,痛飲以蘿卜汁,得吐立通。又小腹滿痛,以大黃、牽牛等分,水丸服至三百丸,下如爛魚者二升許,脈不歇。又大便并痛,與前丸下穢物如柏油條尺許,自病至安,脈皆平常弦大,次年行倒倉法全愈。 (選自《醫碥》) 案三   高鼓峰治一婦人,胃痛,勺水不入,寒熱往來,或從火治,用芩連梔柏,或從寒治,用姜桂茱萸,輾轉月余,形體贏瘦,六脈弦數,幾于斃矣。高日:此肝痛也,非胃脘也。其病起于郁結生火,陰血受傷,肝腎枯干,燥迫成痛(色欲之人,尤多此病)。醫復投以苦寒辛熱之劑,胃脘重傷,其能瘳乎?急以滋腎生肝飲與之。一晝夜盡三大劑,五鼓熟寐,次日痛定。再用加味歸脾湯加麥冬、五味,十余劑而愈。    按:此病,外間多用四磨、五香、六郁、逍遙,新病亦效,久服則殺人矣。又用肉桂亦效,以木得桂而枯也,屢發屢服則肝血燥竭。少壯者多成勞,衰弱者多發厥而死,不可不知。 (選自《續名醫類案》) 【現代研究】   胃脘痛是臨床常見病,涉及西醫學中急慢性胃炎、胃痙攣、胃粘膜脫垂等消化系統多種疾病。近年來中醫開展了對胃脘痛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顯示出中醫藥的優勢和特色,現綜述如下。   一、基礎研究   詹繼烈對2000例脾胃病患者進行胃粘膜及病理活檢觀察,認為病人以胃寒型和胃熱型粘膜占多數,并均以粘膜慢性炎癥為最多,其次為粘膜腸腺化生;胃絡瘀滯與胃絡灼傷型粘膜均以粘膜腸腺化生多見,胃絡瘀滯型粘膜的不典型增生明顯高于其它組;脾胃虛弱多見胃寒型粘膜;胃陰不足以胃熱型粘膜多見;肝胃氣滯以胃熱型和胃絡瘀滯型粘膜多見(中醫雜志,1989,(4>:37~40)。郭森仁根據中醫辨證對1000例上消化道疾病胃鏡象分析后認為,肝胃氣滯見粘膜充血,粘液較多,膽汁反流壅積,胃底潴留液多;氣滯血瘀見出血,血管顯露或見潰瘍、腫塊;脾胃虛寒見粘膜蒼白、水腫或血管顯露或見潰瘍;濕熱中阻見水腫、充血、糜爛、污濁粘液多或見潰瘍;寒熱錯雜見粘膜充血,紅白相間,點狀或片狀糜爛(北京中醫,1994,(5>:22~23)。夏軍權對408例胃痛病人胃鏡象、舌象及幽門螺旋菌關系比較,發現舌質紅或暗,苔黃或膩者,往往胃鏡提示胃粘膜炎癥較重,幽門螺旋菌感染率也高;而舌象轉為淡紅舌、薄白苔時則是向愈的表現,說明舌象可以反映不同胃病的病機特點,舌象是胃鏡象的外候(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3,<1>:12--.15)。吳正治應用細胞化學方法結合顯微細胞光度技術,對50例胃脘痛患者及70例正常人,進行舌苔上皮細胞及外周血免疫細胞有關成分的定性定量研究,發現脾虛證舌上皮細胞PAS、DNA含量增高而SDH、ANA含量減少,脾虛組淋巴細胞ANAE陽性率及其點狀顆粒型百分率降低,其單核細胞ANAE活性降低,與非脾虛組正常人比較,均有不同程度的顯著差異,為脾虛辨證提供了新的微觀指標(遼寧中醫雜志,1990,<4>:38,-.-42,48)。鄭進通過對108例胃脘痛患者和40例正常人的觀察,發現唇粘膜微循環的變化與胃脘痛證候間有一定的規律性聯系。主要表現為血瘀證管袢排列紊亂,管袢擴張,畸形管袢增多且多為扭曲形改變,管袢數目減少,血色暗紅,流態異常,紅細胞聚集,袢頂瘀血明顯;氣滯證管袢口徑較細,扭曲管袢所占比例較大,管袢數目較少,管袢偏短;虛寒證血色淡紅,管袢口徑細,分枝形管袢較多;火郁證管袢普遍擴張,分枝管袢較多,管袢較長,血色多鮮紅,血液流態多呈線流且見紅細胞聚集(云南中醫藥,1990,(1>:1~3,11)。張桂珍通過免疫細胞化學及體視學定量分析方法,觀察89例脾虛證患者胃竇G細胞變化,與空腹血清胃泌素含量,并進行相關分析,發現脾虛氣滯患者胃竇G細胞數密度和空腹血清胃泌素含量明顯高于脾胃氣虛組和正常對照組(P<0.01~o.001);胃竇G細胞數目與空腹血清胃泌素含量呈顯著正相關(P<o.01),提示胃竇G細胞增生及其分泌功能亢進可能是形成脾虛不同證型的病理學機制之一(中西醫結合雜志,1989,9<12):711~713)。   二、急性胃痛   全國中醫急癥胃痛協作組對2262例急癥胃痛進行了臨床觀察,其虛寒證700例,570例用溫中止痛口服液(黃芪、桂枝、白芍、炙甘草、高良姜、香附),每次20ml,服藥后30分鐘療效不佳可再服20ml,對照組130例,用654—2片10mg,以下各證用量服法同,結果總有效率分別為91.05%和78.46%;氣虛證682例,571例用理氣止痛口服液(醋柴胡、炒白芍、炙甘草、炒枳殼、炒川楝等),對照組111例,總有效率分別為87.04%和75.68%;濕熱證673例,569例用清化止痛口服液(全瓜蔞、黃連、半夏、厚樸等),對照組104例,總有效率分別為85.76%和74.04%;陰虛證103例,69例用益胃止痛口服液(北沙參、麥門冬、玉竹、木香、香櫞),對照組34例,總有效率分別為85.51%和73.53%;瘀血證104例,70例用活血止痛口服液(丹參、蒲黃、五靈脂、檀香、大黃等),對照組34例,總有效率分別為81.43%和76.47%(中國醫藥學報,1988,(2>:22~24)。李小賢對李壽山教授治療的315例急性胃痛進行了總結,治療組240例,氣滯證用四逆散合香附、郁金,虛寒證用小建中湯合良附丸,濕熱證用半夏瀉心湯化裁,陰虛證用益胃湯化裁,瘀血證用化瘀止痛口服液,復合證用藥參照上述方藥;以上6證,急性胃痛中度以上,口服藥療效緩慢者,配合針刺內關、梁門、中脘穴,或耳針胃、神門。對照組用654—2片劑,結果兩組分別顯效202、39例,有效28、25例,無效10、11例,總有效率分別為95.83%、85.33%(中國中醫急癥,1993,<1>:32~33)。李俊用金牛腹痛片治療70例急癥胃痛(實證)病人,金牛腹痛片(入地金牛、芍藥、木香、元胡、黃芩、蒲公英、甘草等)29,對照組35例,用654—2片,10mg,結果兩組分別顯效(用藥半小時內痛止,1小時不復發)37、11例,有效28、15例,無效5、9例,總有效率92.86%、74.28%(P<o.01),24小時內分別復發13、11例(P<o.05),本組止痛時間短于對照組(P<o.05)(中國中醫急癥,1996,5<6):246 247)。   三、慢性淺表性胃炎   1.辨證論治季哲生將胃脘痛分為5型:(1)脾虛氣滯155例,治以理氣和中,用香砂枳術湯加減;(2)脾胃虛弱104例,治以益氣建中,用異功散合黃芪建中湯加減;(3)中虛氣滯207例,治以補中疏導,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4)脾胃濕熱81例,治以清熱化濕,用三仁湯加減;(5)氣陰兩虛29例,治以益氣養胃,用四君子湯合一貫煎加減。療程1~3個月。結果顯效230例,占39.9%,有效305例,占53%,無效41例,占7.1%,總有效率92.9%。胃鏡檢查144例中,顯效47例,占32.6%,好轉73例,50.7%,無效24例,占16.7%,總有效率83.3%(中醫藥研究,1989,<6):11~12)。吳俊良治本病200例,分4型,(1)肝胃氣滯用柴胡疏肝散加減:蒲公英30g,白芍、棗仁各24g,柴胡15g,炒枳殼、炒萊菔子、半夏、香附各12g,檀香(后下)、砂仁(后下)、甘草各6g;(2)脾胃虛弱用黃芪建中湯加減:黃芪、夜交藤各30g,黨參20g,白芍、焦三仙各15g,桂枝12g,甘草9g,當歸6g,大棗5枚;(3)胃陰虧乏用沙參麥冬湯加減:百合30g,棗仁20g,麥門冬15g,沙參、玉竹、石斛、雞內金各12g,甘草、天花粉各9g;(4)郁熱蘊胃用化肝煎加減:蒲公英30g,白芍18g,青皮、陳皮、丹皮、梔子、遠志各12g,黃連9g,吳茱萸6g,每日1劑,水煎服。同時4型均并用及貝延胡散(白及、川貝、延胡索各等分,共細末)4g,日2次,忌酒、醋、辛辣之品,15日為1個療程,療程間間隔1~3 日,治療2個療程。結果近期治愈62例,占31%,顯效104例,占52%,有效28例,占14%,無效6例,占3%,總有效率97%(遼寧中醫雜志,1994,21(9>:405~-406)。王英麗治療本病100例,分3型:(1)脾胃氣滯用I號方:柴胡、枳殼、白蔻仁、木蝴蝶、香櫞、川芎各15g,生地、白芍、白術、延胡索、川楝子各20g;(2)胃陰不足用II號方:生地、玄參、石斛、麥門冬各20g,雞內金、砂仁、白芍、山楂、 烏梅、丹皮、陳皮各15g,茯苓30g;(3)脾胃虛寒用Ⅲ號方:黃芪35g,當歸、砂仁、肉桂、扁豆、陳皮、生地、三仙各15g,白芍、山藥各20g,白術25g。均每日1劑,水煎服,10劑為1個療程。結果:治愈60例,明顯好轉3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4%.(中醫藥學報,1995,(5>:34~35)。   2.基本方加減張福產用四逆散為主治療本病125例,基本方:柴胡、生白芍、炒枳實各lOg,炙甘草5g。胃熱熾盛加川黃連、蒲公英、連翹,炙甘草改碧玉散(包煎);積滯內停加神曲、炒山楂、炒谷芽、炒麥芽、炒萊菔子;脾胃虛寒加黃芪、桂枝、紅棗、生姜;夾絡瘀加丹參、丹皮、炙刺猬皮、制延胡索;胃陰不足加石斛、麥門冬、天花粉;泛酸者加左金丸(包煎)、烏貝散(吞服);便溏加炒白術、茯苓。日1劑,分2次服,服藥7~15劑后,顯效45例,好轉68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90%(黑龍江中醫藥,1991,<5>:11~12)。印國銀用自擬莪參胃炎湯為主方治療本病84例,基本方為莪術、郁金、延胡索、茯苓各lOg,黨參20g,蒲公英15g,陳皮、白術各12g,法半夏、甘草各6g。脾胃虛弱去蒲公英,加炙黃芪、桂枝;肝氣郁結加柴胡、白芍;血瘀加丹參、五靈脂;脾胃濕熱去法半夏,加黃連、薏苡仁。日1劑,水煎服,2月為1個療程。結果顯效48例,好轉3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4%,胃鏡有效率75%,病理有效率73.6%(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2,<3>:23--一24)。任毅用胃安湯加減治療本病110例,基本方為糶胡、白術、炒棗仁、茯苓各20g,黃芩、川芎各15g,半夏、川樸、陳皮、枳殼各lOg,焦三仙30g。痛甚加木香、延胡索;暖氣頻加沉香面;胃脘灼痛、泛酸嘈雜加丹皮、梔子。日1劑,水煎服。對照組30例用氣滯胃痛沖劑,每次109,1日3次口服,均30日為1個療程,用2個療程。結果兩組分別治愈39、7例,好轉62、14例,無效各9例,總有效 率分別為91.8%、70%(Pd0.01)(北京中醫,1997,(2>:24)。   3.專方余澤勛用胃寧膠囊治療本病122例,組成為水飛滑石、醋制延胡索、白芍、甘草各等分,研末,過細篩后,混勻裝入膠囊,每粒0.5g,成人每次3~4g,兒童減半,1日3次,40日為1個療程,經治1~2個療程后,顯效80例占65.57%,好轉3l例占25.4%,無效11例占9%,總有效率達91%(云南中醫雜志,1988,<6):15~17)。萬連元用胃寧散治療本病,治療組55例均用本品(含黨參、白芍、甘草、丹參、蒲公英、白術等)1袋10g,1日3次口服,對照組用維酶素4粒,1日3次,12周為1個療程,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癥狀有效率分別為89.1%、85.5%,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o.05)。胃鏡有效率分別78%、54.5%,活檢有效率分別84.3%、57%,兩組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均d0.05)(北京中醫,1989,<2>:45~47)。何月應用復方廣木香3號湯治療本病118例,方用廣木香、川楝子、算盤子根各15g,丹參、萊菔子各10g,枯米(稻米炒至微黃)12g,陳皮、甘草各6g,1日1劑,水煎服,連服30日,進軟食,忌酒等刺激性食物,結果臨床治愈86例,占72.9%,好轉25例,占21.2%,無效7例,占5.9%,總有效率94.1%(新中醫,989,<5>:23~24)。高壽征用胃沖劑治療本病408例,本品含黨參、茯苓、白術、木香、JII楝子、烏梅等,每袋20g,1日3次口服,3個月為1個療程,癥狀有效率72.8%,胃鏡有效率81.9%,病理有效率72.8%,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分別<o.005,0.05,0.025)。動物實驗表明,本品有明顯的保護胃粘膜作用,其保護作用與甲氰咪胍相似,而明顯優于胃舒平,其保護作用不是減少胃酸,而是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急性、亞急毒性實驗表明本品無毒性(中西醫結合雜志,1990,10(5>:269-~271)。楊云青用芪連合劑治療本病100例,組方為黃芪、蒲公英各15g,桂枝9g,白芍24g,白術、薏苡仁、連翹、烏賊骨各12g,白茯苓、厚樸、白及、炙甘草各10g,丁香3g,水煎200ml,lOOml 1日2次飯前溫服,3個月為1個療程,結果臨床顯效71例,有效27例,無效2例。復查胃鏡60例中,顯效16例,有效35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85%,病理復查30例中,顯效6例,有效19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3.3%(中西醫結合雜志,1991,11<9>:557~558)。汪紅用胃炎靈沖劑治療中虛氣滯型本病67例,組方為炙黃芪、潞黨參、炒白術、炙桂枝、炒白芍、廣木香、廣陳皮、佛手片、炙甘草、生姜、大棗。每次1包,1日3次沖服,1個月為1個療程,服1~3個療程。結果臨床治愈2例,顯效24例,好轉3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7.01%(江蘇中醫,1992,<7>:6~8)。   四、糜爛性胃炎   王長洪治療本病124例。中藥組70例,用黃芪、蒲公英、半枝蓮、白芍、炙甘草、百合、烏藥、丹參、代赭石,水煎取300ml,每次lOOml,1日3次,便秘加酒大黃5~lOg,泛酸加煅瓦楞子20g;甲氰咪胍組用該藥0.2g,1日3次口服,0.4g睡前1次服,治療4周。結果糜爛治愈中藥組56例占80%,甲氰咪胍組33例占61.11%,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o.01)。實驗研究表明:中藥對胃粘膜屏障有保護作用。(中國醫藥學報,1989,(1>:15~17)。李從道用胃糜散治療本病38例,本品含黃連、枯礬各60g,白及、九香蟲各lOOg,蒲公英、生黃芪各300g,甘草90g。泛酸甚加烏賊骨;痛甚加徐長卿;嘔吐甚加姜半夏;膽汁返流加川大黃;納呆加炙雞內金;糜爛局部凹凸不平甚加血竭;30日為1個療程,治療2~3個療程。結果痊愈27例,有效6例。無效5例(江蘇中醫,1994,<11>:6~7)。曹毅用加味半夏瀉心湯沖劑治療本病合并淺表性胃炎100例,對照組30例,用雷尼替丁0.159,均日2次空腹服,1個月為1個療程,結果兩組分別近期治愈34、7例,顯效49、6例,有效15、9例,無效2、6例,惡化0、2例,總有效率分別為98%、74%。(P<o.005)(國醫論壇,1996,<5>:14)。馬洪祥用木瓜二粉湯治療本病120例,方藥為木瓜、赤芍各20g,浙貝母、白芷、百合、草豆蔻、烏賊骨各15g,白及粉3g(沖),三七粉2g(沖)、薏苡仁30g,甘草lOg。濕熱加黃連、半夏、蒼術、大黃、蒲公英;虛寒加黃芪、焦白術、高良姜;氣滯加枳實、川厚樸、川楝子、砂仁、佛手;瘀血加茜草、郁金、蒲黃、當歸。對照組58例用雷尼替丁膠囊,均4周為1個療程。結果兩組分別治愈85、24例,好轉28、12例,無效7、22例,總有效率94.17%、62.07%(P<O.01)(山西中醫,1996,<4>:2~4)。   五、其它   周維驥辨證治療107例胃粘膜脫垂癥,周氏將本病分為3型:脾胃虛寒用芪蔻平胃散加味,兼寒凝氣滯血瘀加蒲黃、五靈脂、香附、田三七粉;脾胃濕熱用二黃茵膽腸,兼濕熱阻絡氣滯血瘀,加赤芍、丹皮、三七粉;寒熱虛實夾雜用半夏瀉心湯合左金丸加味。各型合并出血加大黃白及粉;氣虛血虧加黃芪、當歸;胃陰不足加山藥、玉竹、石斛;急性期緩解后改用四君子湯,治療3~4周。結果痊愈90例,好轉10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93.54%(福建中醫藥,1994,<2>:7~8)。柴可夫用半夏瀉心湯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相關性胃炎72例,西藥組40例,El服痢特靈,均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它中、西藥,結果兩組分別治愈36、13例,顯效22、9例,好轉9、5例,無效5、13例,總有效率分別為93%、68%,中藥組療效優于西藥組(P<o.05)(新中醫,1994,<3>:20~24)。葉云生用健胃和腸丸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相關性胃炎138例,對照A組36例,用硫糖鋁于飯前半小時嚼服,對照B組22例用香砂六君子空腹服,均8周為1個療程。結果3組分別治愈16、0、0例,顯效95、0、1,有效22、18、15例,無效5、8、6例,總有效率96.5%、69.2%、72.6%,中藥組療效優于兩對照組(尸<o.05)(陜西中醫,1996,(】>: 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6胃痛立效方 經驗方錄  何復東五十年臨證高效驗方
名醫治胃痛小菜一碟,是不是這樣你來鑒定!
張志千老中醫治療胃脘痛臨床經驗
胃脘痛的中醫辨證治療特效方
胃脘痛中醫診療專家共識
專業角度解析“胃痛”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巫山县| 武山县| 丹阳市| 隆尧县| 肥城市| 海门市| 宜君县| 仁化县| 玉田县| 察雅县| 常宁市| 铜山县| 伊宁市| 夏邑县| 鄂尔多斯市| 久治县| 平远县| 二连浩特市| 开平市| 汉中市| 唐海县| 新绛县| 五指山市| 松江区| 南充市| 乌兰浩特市| 满城县| 桃园市| 苍溪县| 华安县| 观塘区| 米易县| 岳西县| 林西县| 来宾市| 三穗县| 北碚区| 湛江市| 浑源县| 大兴区| 南木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