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指胃臟下垂,胃小彎弧線最低點降至髂嵴線以下的情形而言。習見時醫照搬補中益氣湯治療,效者固多而未效者亦復不少。究其原因,胃下垂中,單純中虛下陷者雖多,虛實夾雜者亦屢見不鮮。因此有的放矢地進行胃下垂的辨治就顯得非常重要。本人在臨床診治過程中,有意識地對本病的臨床表現、病理機制及防治諸方面,進行了觀察和探討,茲擇其要者錄之如下。
1 胃的生理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容納于胃的水谷,經過胃的腐熟,并和脾的運化功能相配合,以化生氣血津液,供養全身。
脾胃升降相因。脾胃是人體升清降濁的樞紐。脾司升清,把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上升布散于心肺、頭目并維持人體內臟恒定于體內固有的位置。胃氣得降,脾氣得升。脾氣得升,胃的位置得以恒定。
3 胃下垂的治療
對胃下垂的治療不能專事補氣升陽,必須注意升降適宜。升時不礙通,通時不礙升。
對于處方選擇,可以補中益氣湯為基本方,但必須隨證靈活加減。補氣藥與升提藥同用,是本方的配伍特點,方中雖然也有理氣、活血藥,但較之補氣而言,力量太弱,所以該方可用于胃下垂病人單純的中氣下陷者;陽氣虛損突出的,可另加紅參煎湯兌服;方中如加入降氣的沉香,則有“先降后升”之妙。
如若病證虛實夾雜,則需加強祛邪的藥物。氣虛又氣滯者,常配伍枳實(殼)、白術一組藥對。枳實殼具理氣破氣之功,對胃下垂病人一般不敢使用,但從現代藥理研究結果看,不管是理氣的枳殼,還是破氣的枳實,均有增強平滑肌張力的作用,所以用于有氣滯的胃下垂病人最為合適,可大大提高治療效果。氣虛為主的,仿“枳術丸”意,枳實殼用量宜輕;氣滯明顯者,須重用枳實殼,此即《金匱要略》枳術湯;若肝胃不和者,方中柴胡用量適當加重。
水飲內停者,則需加用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是溫陽化氣利水的基本配伍藥對。兩藥均有利小便之功,合用后利小便作用明顯增強。服用后小便量多色清,是藥效的一大特征。或者先與苓桂術甘湯溫陽健脾化飲,待水飲消去后,再予補中益氣湯補氣升陷。
濁氣不降則清氣不升。如大便秘結難解,治當通腑泄濁,補氣升陷。由于本病虛實夾雜,所以用既補氣又能通便的白術最為適宜,重用白術運化脾陽,既治標,又治本。白術與茯苓均有健脾化濕之功,常以藥對的形式用于脾氣虛弱的病人。但茯苓利小便,白術通大便,所以對于脾虛氣陷而又大便秘結的病人,須用生白術30~60g,甚至120g。大劑量用生白術,既可補氣健脾,又能通大便。中氣不足而又大便硬結的情況下,不宜用茯苓健脾益氣,以免利小便后,大便更加硬結;更不能用苦寒之大黃等猛劑攻下,用后雖能求一時之快,但為害亦烈,一是將加重中虛的程度,二是瀉下后大便秘結更甚。
4 驗案舉例
沈某,女,51歲。1990年3月9日初診。患者5年前,急性吐瀉后遺留胃脘脹痛之疾。按胃炎治療半年不效后,做鋇透證實為胃下垂。經西醫助消化、中醫針灸及中藥補中益氣等方法治療,均不見效,2年后脘腹脹滿等癥狀更加嚴重。刻診,面白無華,形體消瘦,少言懶動,胃脘脹滿隱痛,胃中水聲漉漉,不思飲食,口干,小便短少而赤,大便溏泄不爽。舌暗淡胖有齒痕,舌苔白滑,脈細弦。1989年9月鋇餐透視:胃張力低下,蠕動緩慢,胃下界降入盆腔,胃小彎角切跡在髂嵴連線下9cm。治予苓桂術甘湯:茯苓15g、白術15g、桂枝12g、炙甘草10g,5劑。服第1劑藥后,小便即明顯增多,小便顏色逐漸變清,胃脘脹滿諸癥有所減輕,3劑后其病若失。復診改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此后病人飲食及體重均有所增加,1990年4月14日鋇透檢查顯示,胃小彎角切跡在髂嵴連線之上。隨訪5年,未見復發。
總之,胃下垂之病因病機非止一端,有虛有實,虛實夾雜者屢見不鮮。其治概有五辨:一辨氣虛;二辨氣滯;三辨血瘀;四辨飲停;五辨腑氣不降。診治時,務須仔細辨別何者為實,何者為虛,何者為本,何者為標,何者先治,何者后調,勿泥補中益氣一法。在具體遣方用藥上,處理得當與否,對能否取得滿意的療效關系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