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一棠先生出生世醫之家,是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臨證七十余載,學驗俱豐。如今他已百歲高齡,仍孜孜不倦,博古融今,師古而不泥古,對風溫肺熱病的病因、病機演變等均有獨到見解,自創四方治療風溫肺熱病,療效顯著。筆者有幸隨鐘老侍診,受其耳提面命,得益匪淺。風溫肺熱病是風溫病與肺熱病的合稱,系感受風熱病邪引起,以冬春兩季為多發的急性外感熱病。以發熱、咳嗽、咯痰、舌紅、苔白或黃、脈數為主癥,包括西醫的急性肺炎、支氣管周圍炎和急性支氣管炎等急性肺部感染疾患[1]。古代并無風溫肺熱病之病名,多散見于“肺熱病”、“風溫”、“肺炎喘嗽”等病證中。1986 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北方熱病組將《內經》的“肺熱病”與陳平伯的“風溫病”合而為一,稱為風溫肺熱病,并于1994 年列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行業標準中。
1 論病因及病機演變
鐘老認為,本病之發生,原因在兩個方面: 一為風熱病邪襲肺,一為正氣不足。風熱病邪是風邪與溫熱之邪的合邪,以冬春季多見。春季風木當令,陽氣生發,氣候溫暖多風,易產生風熱病邪。故葉天士說: “春月受風,其氣已溫?!倍緫磁?,亦可形成風熱病邪?!秲冉洝吩?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風熱病邪在體質虛弱的情況下,由口鼻侵入,進入肺臟則發為風溫肺熱病。故鐘老強調,在本病的整個治療過程中始終都要貫穿“治本”為主,病邪盛時祛邪,邪去正虛則扶正,但邪盛時若有正虛見證者,須扶正抑邪并施。
風熱病邪屬陽邪,其性升散、疏泄,多從口鼻皮毛侵入人體,肺位居高,首當其沖,所以本病初起以邪犯肺衛為主要病機,正如葉天士所云: “肺主氣,屬衛”,“肺位最高,邪必先傷”。故病變初起即見發熱、微惡風寒、咳嗽、口微渴等肺衛證候。此時,若感邪不甚,并經及時治療,可終止病變發展,獲得早期治愈。若肺衛之邪不解,病邪深入,風溫肺熱病遵循衛氣營血的傳變規律,其傳變趨勢,一為順傳于肺胃,由氣而營而血; 一為逆傳心包,由心營,而神明。所謂逆傳心包者,為邪熱內熾,上擾神明,神明錯亂,故可見神昏譫語、舌謇之癥。而鐘老結合自身臨床經驗發現,本病患者其證候多未按衛氣營血步步發展,而往往見衛氣合病、氣營合病者,甚至由氣分而迅入血分者,又或有并發癥或有兼證,故治療不能拘泥傳統傳變規律,而需衛氣同治、氣營同治、氣血同治等等,結合臨床靈活變通。
2 辨證論治
鐘老認為,本病治療應謹守其病機演變。基于此,鐘老自創肺熱病一號、二號、三號、四號方,分別對應于衛氣同病、氣營兩燔、氣血兩燔、氣陰兩虛等肺熱病不同時期,其用藥精煉,組方嚴謹,臨床應用,每獲顯效。
2. 1 衛氣同病: 癥見壯熱、口渴、心煩、汗出,伴有惡寒、身痛。舌苔薄白微黃,或黃白相兼。治擬清肺解表法,自擬肺熱病一號方: 野菊花、銀花、桑葉、前胡、大青葉各15g,蒲公英、白茅根各20g,荊芥、柴胡各10g,薄荷6g。
2. 2 氣營兩燔: 癥見壯熱、煩渴、神志昏迷、斑疹隱約可見。舌絳、苔黃燥。治擬清氣涼營法。自擬肺熱病二號方: 生石膏( 或用水蘆根) 、魚腥草、半枝蓮各30g,黃芩、象貝、淡竹葉各15g,丹皮10g,杏仁12g,桔梗8g,生甘草3g,北沙參20g。咳嗽較劇者,去桔梗,或加萊菔子生用; 胸氣憋悶者,加降香( 后入) 15g; 若大便秘結者,輕者用火麻仁之類,重者則用調胃承氣湯。但不可劇下傷陰,以免導致邪氣內陷。
2. 3 氣血兩燔: 若癥見神昏譫語,或頭痛項強,或抽掣痙攣,或語出“鄭聲”、循衣摸床等時,要辨清虛實,實者為高熱神昏,或動肝風( 神經精神病) ;或系腦衰、心衰、肺衰而致,不可概用芳香清熱開竅之劑。實者應該急祛邪熱; 虛者急固本元以挽虛脫,但今極少發生。治擬清氣涼血化瘀法,投自擬肺熱病三號方: 生地、鮮石斛、龜版( 先煎) 各20g,元參、麥冬、瓜蔞皮各15g,青蒿( 后入) 、槐花( 后入) 、赤芍、桃仁、地骨皮各12g,羚羊角( 先煎) 30g,生白芍25g。若由于腦衰、心衰、肺衰者須用甘寒滋補正氣,并酌加益氣防脫; 若有陽氣脫陷之象則加附子可也,不可用龍、牡以收固,因龍、牡亦可使心氣減弱也。
2. 4 氣陰兩虛: 熱病易耗陰津,若重者則可傷津亡陰,繼則亡陽氣脫,此常發生于中后期,邪去正未復,癥見熱退或身熱不甚,心煩,口干,汗出乏力,氣短,食少納呆。舌紅質嫩、苔少,脈細數。治擬益氣生津法,自擬肺熱病四號方: 西洋參( 另燉) 、生曬參( 另燉) 各9g,天冬、百合、山藥各20g,米仁30g,紫菀10g,柏子仁、棗仁、杞子各15g,陳皮、甘草各3g。
3 病案舉例
葉某,女,4 歲。2008 年11 月28 日初診。發熱伴咳喘3 天。患兒于3 天前因受涼發熱,但無汗,伴咳嗽,予抗感冒治療,發熱未退,前一晚出現高熱,體溫39. 8℃,鼻煽,咳嗽加劇,痰鳴,去某醫院急診。予注射青霉素,今晨起發熱未退而來診。患兒體溫為39. 2℃,咳嗽氣急,鼻煽,面猩紅,喉中痰鳴,大便2 日未解。舌紅、苔黃,脈數。血常規: WBC 為12 × 109 /L,X 線胸片示右下葉肺炎。證屬風溫肺熱病,乃衛氣同病之候,治擬清肺解表,予“一號方”出入,處方: 蒲公英、象貝、野菊花、連翹、敗醬草各10g,生石膏( 先煎) 20g,桔梗5g,瓜蔞皮6g,生軍3g。2 劑。
11 月30 日二診: 上方每日2 劑,藥后熱減,大便日解2 次,咳嗽減緩。舌紅、苔黃,脈略數。體溫為37. 9℃。前方加北沙參10g,去生軍。3 劑。
12 月3 日三診: 咳嗽基本平復,便稠,熱已退。舌紅、苔薄黃,脈稍數。治宜養陰清肺化痰。處方:北沙參、元參、瓜蔞皮、象貝、前胡、蘆根各10g,銀花15g,麥冬12g,甘草3g。3 劑。后以上方出入調理10 余日,X 線復查正常,告愈。
關某,女,42 歲。2010 年9 月20 日初診。發熱咳嗽1 周,出疹4 天。患者于1 周前受涼后出現發熱惡寒,體溫38℃,咳嗽咯黃稠痰,當地診所予注射阿奇霉素注射液3 天,體溫未退。診見患者發熱,無惡寒,無汗,咳嗽,痰黃稠,下肢散發紅疹,便結。舌絳紅、苔黃燥,脈滑數。血常規: WBC 為11. 2 ×109 /L,中性粒細胞( NE) 85%。胸部CT 示右中葉少許炎癥。證屬: 風溫肺熱病,乃氣營同病之候,治擬清氣涼營,予二號方出入,處方: 生石膏( 或用水蘆根) 、魚腥草、半枝蓮各30g,柴胡、黃芩、象貝、淡竹葉、麻仁各15g,丹皮、赤芍、紫草各10g,杏仁12g,桔梗、蟬蛻各8g,生甘草3g,北沙參20g。3 劑。
9 月23 日二診: 上方每日2 劑,藥后熱減,今來診時發熱,但無惡寒,體溫37. 6℃,咳嗽減,痰黃白稠,下肢紅疹較前消退,口微渴,大便暢。舌紅、苔薄黃燥,脈滑。前方加玄參20g,去麻仁。3 劑。
9 月26 日三診: 上方每日2 劑,藥后熱退,今來診時無發熱惡寒,咳嗽減,痰白稠,皮疹完全消退,口微渴,汗出乏力,氣短,大便暢。舌紅、少苔,脈細數。證屬氣陰兩虛,予四號方出入,處方: 西洋參( 另燉) 、生曬參( 另燉) 各9g,北沙參、元參、山藥各20g,米仁30g,象貝、前胡、紫菀、蘆根各10g,柏子仁、棗仁、杞子各15g,陳皮、甘草各3g。3 劑后,以上方出入調理10 余日,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