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醫藥大學教授成肇仁擅用經方治療各種疑難雜癥,擇其驗案一則,以饗同道。
侯某,女,32歲,2013年12月15日初診。
主訴:右脅穿透性疼痛3年。患者3年前懷孕4個月時右脅出現穿透性疼痛,反復發作,尤以勞累或工作緊張時明顯,伴倦怠,畏風,皮膚瘙癢,夜眠欠佳,大便偏稀,舌暗紅苔薄白,脈細弦。
治則:疏肝瀉火、和絡止痛、益氣養血、祛風止癢。
方藥:柴胡10克,枳殼10克,白芍30克,延胡索12克,炒川楝子10克,太子參15克,白術12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丹參15克,郁金10克,防風10克,黃芪30克,制首烏30克,白蒺藜30克,炙甘草6 克。
7劑,日1劑,水煎分3次服用。
12月22日二診:右脅痛未發,皮膚瘙癢未減,但仍覺倦怠,舌脈同上;守上方加生地15克,當歸20克,川芎10克,荊芥10克。又服7劑病愈。
按:此脅痛有虛實之分。虛為胎產損傷氣血,正氣不足,精血虧虛,肝陰不足,血不養肝,脈絡失養,不榮則痛;故大便偏稀、倦怠、畏風、勞累時易發病;血虛生風,肌膚失濡故瘙癢。
實為肝失調達,疏泄不利,郁而化火,氣阻絡痹,不通則痛,故工作緊張時易發脅痛,舌暗紅,脈細弦。肝郁化火,火擾心神,另勞倦傷脾,運化不健,氣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于心,心神失養,故夜眠欠佳。
治以抑木扶土為大法。四逆散出自《傷寒論》,原治陽郁厥逆證,后世發展為疏肝理脾之通劑;原方雖然肝脾同治、氣血并調,但用于此案藥力不足。故加金鈴子散(延胡索、川楝子)以疏肝泄熱、活血止痛,助柴胡、白芍抑木;加異功散健脾行氣,助枳殼暢脾滯而扶土;重用白芍合甘草即芍藥甘草湯以緩急止痛。
患者皮膚瘙癢,因癢自風來,故加防風、黃芪合白術即玉屏風散以益氣固表祛外風,加白蒺藜以平息內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加制首烏補益精血;久病入絡,另加丹參、郁金行氣解郁,活血化瘀,以防氣滯血瘀。
二診時隨癥用荊防四物湯加強養血祛風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