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癬是由絲狀真菌感染所致的傳染性皮膚病,近來發現白色念珠菌及其他酵母菌也可導致本病。根據發病部位可分為手癬(鵝掌風)及足癬(腳氣病),其中足癬的發生率遠比手癬高。
自測要訣
西醫臨床分析:
手、足癬可分為干性和濕性兩種類型:1.干性主要表現是手掌、腳底的皮膚粗糙變厚、脫屑、皸裂。2.濕性主要表現是腳趾、手指間發生水皰、糜爛并有滲出液。兩者具有明顯的瘙癢,反復發作,纏綿難愈。
中醫臨床分析:
祖國醫學認為是風邪侵入,皮失濡養,或濕熱下注、久居濕地染毒所致。
警示
·真菌可經皮膚傷口而引起組織深部感染,當發現患處腫脹,膚色改變時,要及時就診,切勿在家自療。
建議相關檢查:
真菌鏡檢:可發現孢子和菌絲。
自療秘方
一、外治療法
1.風油精外涂于患處,每日1次。
2.手足洗后晾干,將藿香正氣水涂患處,每日2次。
3.20%冰醋酸溶液適量,浸泡患處10分鐘,每日2次。
4.水楊酸2克,硼酸、氧化鋅各10克,滑石粉78克,混合拌勻即可。每日涂患處2—3克,待皮膚干燥脫皮后,改用腳氣膏或腳氣水。本方對糜爛型手足癬療效較好。
5.鮮馬齒莧適量。用水洗凈,搗爛絞汁,用等量米醋混合后涂患處。
6.醋30毫升,鮮柏葉1把,皂礬6克。加水適量浸搽患處。或用土槿根皮9克研末,加米醋調成糊狀涂患處。
7.有滲出用枯礬粉末外涂,或用5%醋酸鋁液濕敷,日3次。
8.無滲出用3%克霉唑霜外涂,日3次。
9.患足用高錳酸鉀溶液(1:5000)洗凈后,用消毒棉球蘸酒精涂于患處,每日2次,連用一周可見奇效。
10.取大蒜若干,搗爛成糊狀敷于患處,約10分鐘左右將其擦去,再涂上一些金霉素眼膏,兩天1次,連用3次可愈。
注意事項
1.日常應當保持足部清潔、干燥、勤洗腳,勤換鞋襪。
2.選用外用藥宜兩藥交替使用,同一種藥不宜久用。
3.在腳癬治療時,不宜接觸肥皂、石灰等堿性物質,以免使藥效降低。
4.腳部癢時,許多患者有用熱水燙腳的習慣,這是不可取的,因其容易擴散癬癥,甚至引發“流火”(淋巴管炎)。
自療誤區
·在病發初期,如局部瘙癢劇烈,盲目使用皮炎平、膚輕松等藥物止癢,會加重感染。
健康知識鏈接:
腳氣和腳氣病
腳氣和腳氣病,它們是性質截然不同的兩種疾病。
腳氣多指腳癬,是由淺部霉菌引起的皮膚癬菌感染性疾患。發病后,霉菌首先侵入腳趾間,出現水泡、脫皮及皮膚發白濕潤等癥。常因奇癢難忍搔抓而蔓延至腳底和腳背邊緣,嚴重者可終年不愈。治療腳氣可涂擦拭癬藥水或藥膏,同時注意腳部的清潔衛生與干燥,鞋襪宜經常日曬消毒和換洗。
腳氣病則是維生素B1缺乏癥,其癥狀表現為多發性神經炎,食欲不振,大便秘結,嚴重時可出現心力衰竭,稱腳氣性心臟病;還有的有水腫及漿液滲出,常見于足踝部其后發展至膝,大腿至全身,嚴重者可有心包,胸腔及腹腔積液。
維生素B1存在于麥麩、米糠、瘦肉、豬肝、大豆、豌豆,花生等食物中,也可服用干酶母及復方維生素B制劑,以防腳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