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斑禿

斑禿

    斑禿為一種頭皮毛發驟然發生斑片狀脫落的常見皮膚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多見于成年人。一般無自覺癥狀,有時有微癢,大部分患者常在頭皮部位突然發現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一、數目不等、邊界清楚的脫發區。若整個頭皮頭發全部脫落者稱為全禿,全禿還有全身毳毛脫落者稱為普禿。本病一般屬中醫學“油風”、“鬼舔頭”、“發落”、“發墜”、“毛落”、“鬼剃頭”等范疇。
 

 

(一)辨證論治
   

1.氣滯血瘀
    (1)主癥  頭發斑片脫落,呈圓形或橢圓形,境界清楚,甚至全部脫光,伴心煩易怒、或胸悶不舒、脅痛胸脹、喜嘆息、失眠。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
    (2)處方  柴胡12g,紅花9g,丹參、雞血藤、酸棗仁、女貞子、旱蓮草、何首烏、合歡皮各1 5g,赤芍、川芎各10g,青皮、甘草各6g.
    (3)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血虛風燥
    (1)主癥  脫發時間短,突然發現大塊脫發,進展快,相繼有眉毛、胡須脫落的現象,偶有頭皮瘙癢、頭昏。舌質淡,苔薄,脈細數。
    (2)處方  當歸、白芍、熟地、川芎、仙靈脾、白蒺藜、天麻各10g,紅花、升麻、甘草各6g,女貞子、補骨脂各15g.
    (3)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肝腎不足
    (1)主癥  病程更長,頭發全部脫落或兼眉毛、陰毛等脫落,或有脫發家族史,常伴有腰膝酸軟、耳鳴、目眩、遺精滑泄。舌淡,苔薄,脈細。
    (2)處方  何首烏、黃精、女貞子、菟絲子、山萸肉、枸杞子、桑寄生、懷山藥、茯苓各15g,黑芝麻30g,甘草6g.偏陽虛者,加補骨脂、仙靈脾、巴戟天;偏陰虛者,加旱蓮草、知母、丹皮;兼有血瘀者,加側柏葉、丹參、紅花;失眠多夢者,加五味子、益智仁、合歡皮、酸棗仁;與情志有關者,加柴胡、代赭石。
    (3)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氣血兩虛
    (1)主癥  病后或久病脫發,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頭暈眼花、心悸氣短、懶言失眠。舌淡苔少,脈細無力口
    (2)處方  黨參、黃芪、茯苓、制首烏、黃精、酸棗仁各15g,白術12g,熟地、當歸、大棗、白芍、五味子各10g,甘草6g.
    (3)方法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醫經驗
   

1.李治牢診治經驗
    李老認為脫發的形成與肝腎不足,氣血虛弱有關,同時因七情內傷、情志抑郁、勞傷心脾等影響,日久可致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毛發失去濡養而脫落。治療上采用疏肝解郁、滋腎養陰、養血活血、化瘀通絡之法,選用生發飲、桃紅逍遙散、復方首烏湯、槐米苡仁湯為主。
    (1)益氣養血法  多因憂慮,或精神因素而誘發。癥見起病突然,頭發稀疏,或有大小形狀不等的斑片狀脫發,伴頭皮瘙癢,頭暈心煩,失眠多夢,食欲缺乏,舌質紅,苔薄白,脈細,或細而無力。此為勞心過度,耗傷心血,使血虛不能隨氣榮養毛發所致。治宜補益心脾,養血安神。藥用生發飲黃芪20g,當歸、白術各15g,黃精、桑葚、茯神、木瓜各12g,天麻、遠志各10g,大棗5枚,甘草6g.頭發干枯者加首烏、枸杞子、白芍以養陰烏發;睡眠欠佳者加朱砂、五昧子、
龍骨以重鎮安神。
    (2)疏肝化瘀法  病程較長,有的反復發作,自覺有胸悶納差,舌質黯紅或有瘀斑,脈弦細。治宜疏肝解郁,活血通絡。藥用桃紅逍遙散加減:雞血藤30g,當歸、赤芍、旱蓮草、桃仁各12g,柴胡、郁金、紅花各10g,青皮、陳皮、川芎各6g.
    (3)滋腎養陰法  多為年老體弱,病程日久,反復發作者。伴體倦乏力,頭暈耳鳴,肢酸腰痛,健忘多夢,五心煩熱等,舌質紅,苔薄黃或少苔,脈細數。因毛發濡養來源于血,而精血同源,互相滋生,陰虛血少則肌膚失養,發失所榮而脫落。治宜滋補肝腎,養血生發。藥用復方首烏湯:制首烏15g,熟地、山藥、枸杞子、杜仲、胡桃肉、黃精、菟絲子各12g,羌活、陳皮、地骨皮各lOg,甘草3g.
    (4)清熱潤燥法 病程較長,皮損淡紅,頭皮油垢,疊起白屑,自覺瘙癢,口干少飲,小便黃赤,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或滑數。多因濕熱侵襲,血分郁熱,致氣血失調,腠理不固,復感風邪,郁久血燥,發失濡養引起。治宜清熱祛風,養血潤膚。藥用槐米苡仁湯加減:生槐花、生薏苡仁、生地、皂角刺、菟絲子、赤石脂各15g,丹皮、赤芍、白芷各12g,桑寄生、白蒺藜、黃精各10g,制大黃6g.
    (5)外治法  兒童及一般患者可用側柏葉酊:側柏葉309,花椒、小茴香各10g,生姜12g,放入75%乙醇或白酒300ml中浸泡,1周后濾渣取汁外用,每日1-2次外涂。病程日久,成年患者,局部炎癥不著者,可外涂復方斑蝥酊:斑蝥3個,白芷、白附子各12g,一生大黃lOg,65%乙醇或白酒浸泡1周后外用,每日1次。涂藥后個別患者皮膚紅腫,或起水皰者應暫停使用,待炎癥消退后再用。個別患者配合梅花針叩刺,或滾刺法,每日1次。
    (6)臨證加減脫發性疾病種類較多,臨床表現不同,誘因和伴隨癥狀各異,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必須堅持辨證施治,隨證加減。對伴有嚴重失眠多夢,心煩意亂者,酌加朱砂、靈磁石、珍珠母等以鎮靜安神;情志抑郁,胸悶脅痛者,加川楝子、郁金、枳殼等以疏肝理氣,解郁止痛;病程日久,氣滯血瘀明顯者,加桃仁、川芎、益母草等以活血化瘀通絡;皮損區潮紅,油垢脫屑者,加白芷、生薏苡仁、赤石脂等以清熱除濕斂脂;瘙癢劇烈者,加白鮮皮、僵蠶、棗仁等以祛風安神止癢。若同時配合外用藥則療效更佳。
   

2.張子平診治經驗
    (1)滋補肝腎,為生發之本張老認為,無論是斑禿還是脂溢性脫發都由肝腎不足、氣血虛弱所致。《素問·六節臟象論》云:“腎者…其華在發”。毛發的潤養來源于血,故發有“血余”之稱。發之營養來源于血,生機根于腎氣,所以《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o因此,發為腎之外候,發的生長與脫落,與腎之精氣盛衰有關,故《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o肝藏血,主疏泄。肝之藏血不足,無以營養肌膚毛發;肝之疏泄失常,不能使氣血疏布調暢。《血證論》日:“肝屬木,木氣沖和條達,不致遏郁,則血脈得暢”o肝郁不疏,五志化火,陰津內耗,致使肝陰不足,血熱生風而導致心煩失眠、頭發燥癢。因此在治療方面,張老主張選用熟地黃、何首烏、枸杞子、山茱萸、桑葚、黑芝麻等滋補肝腎陰血。肝腎陰血充盛,是頭發生長之根本。
    (2)健脾養血,培生發之源張老認為,頭發的生長和脾腎、氣血等有密切關系。《諸病源候論》指出:“若氣血衰弱,經脈虛竭,不能榮潤,故須發禿落”。即所謂“發為血之余”o特別是斑禿與氣血虧虛關系更為密切,如明·陳實功《外科正宗》指出:“油風乃血虛不能隨氣榮養肌膚”。斑禿皮損多為局限性斑片狀禿發,少數患者病情較嚴重,可出現全禿或普禿。患者因憂思傷脾,營陰暗耗,氣血虛弱,肌膚失養,毛發根枯,故而脫落成片。治當補益心脾,養血生
發。《諸病源候論》日:“若血盛則榮于頭發,故須發美”o張老臨床每用白扁豆、山藥、赤石脂、白術、薏苡仁等健脾土助運化;何首烏、當歸、白芍、菟絲子、黑豆子、白木耳養血,共培育生發之源。
    (3)活血清熱,祛病之標張老時常告誡,補腎、健脾、祛風是脫發病的基本治療原則。但脂溢性脫發的病因及發病機理較復雜,其主要表現為頭部額顳區及頂部的漸進性脫發,中醫稱為“白屑風”,病因病機多為血熱化風化燥及脾虛濕熱上蒸。如陳實功《外科正宗》云:“血虛不能隨氣榮養肌膚,故毛發根空,脫落成片,皮膚光亮癢如蟲行,此皆風熱乘虛攻注而然”。大多患者是由于濕熱蘊結,血熱生風,‘陰津內耗,風熱上擾,竄于巔頂,腐蝕發根與風邪相呼應乃至發落。故張老在辨證時,脂溢性脫發初起多見濕熱熏蒸及瘀血阻竅之患,選加梔子、黃柏、黃芩、金銀花、夏枯草等清利濕熱;以桃仁、紅花、川芎、赤芍、牡丹皮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日久則見毛發枯萎等津液虧耗之證,須用女貞子、早蓮草、白芍、石斛等藥,增液澆灌以生發。
    (4)疏肝解郁,增強療效脫發患者尤其是斑禿患者,多認為與精神緊張及勞累有關。情志不遂,憂思過度,傷及脾胃,氣血生化來源不足,肝之藏血減少。抑郁過度,疏泄失調,肝氣郁結,日久化火,耗傷肝陰,陰虛陽亢,虛陽上浮與外風相搏,兩陽相煽而發落。肝失條達,瘀阻毛竅,發失榮養。正所謂:“肝藏血,腎藏精,其華在發”。《諸病源候論-鬼舐頭候》云:‘‘人有風邪在于頭,有偏虛處,則發禿落”o張老辨證時,一方面耐心與患者交談,消除患者的焦躁與緊張
心理,一方面選用柴胡、郁金、當歸、赤芍、牡丹皮、川芎等藥疏肝解郁。
    (5)除風透竅,黃酒輔之張老在治療脫發過程中善用白芷、菊花、天麻、羌活等藥作為佐使,因這些藥具有輕揚趨上之性,能通腦竅并驅巔頂之邪。蓋因脫發之為病,肝腎虧虛,陰血不足,腠理不固,風邪乘虛而入。此外張老還強調,患者每日飲黃酒100g,以引藥勢于巔頂腦竅,加大除風透竅之力,增強藥效。
   

3.劉復興診治經驗
    劉老通過數十年臨床實踐結合現代飲食結構,生活節奏的改變,中青年脫發患者增多,指出:虛證以外,血熱、血瘀、濕熱、肝郁也可導致氣血生化失調,發根失于濡養,而現脫發。
    (1)血熱型  血為水谷精微所化,以奉養周身。若過食辛熱,炙煿之味,或者情志抑郁化火,或少年氣血方剛,肝木化火皆能暗耗陰血,或者血熱生風,風熱隨氣上竄于巔頂,毛根得不到陰血滋養,則會突然脫落或焦黃。斑禿和脂溢性脫發均可見,一般發病時間短,以小孩、青年人多見,伴微癢,口干,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治宜清熱涼血,祛風止癢。藥用荊芩湯加減:荊芥、炒黃芩、丹皮、天麻各159,生地、赤芍、紫草、炙黃精、炙首烏、烏梢蛇各309,荷頂3
個。若毛囊萎縮或絨發生而又脫,加貫眾炭309或生桑葉15g;瘙癢甚者加白鮮皮,地膚子各30g.小兒劑量酌減。
    (2)氣虛血  瘀型血瘀毛竅,經氣不宣,新血難以灌注于發根而失其濡養,故而出現大面積脫落。臨證以斑禿、全禿為多見。病程較長,多在2個月以上,伴頭昏、神疲乏力,面色欠潤,舌淡苔薄白,舌底脈絡瘀曲粗大,脈澀。治宜益氣活血,通絡。藥用補陽還五湯加減:生黃芪45g,當歸、川芎、桃仁、水蛭、天麻各15g,赤芍、炙黃精、炙首烏各30g,紅花10g,荷頂3個。若病久發枯,加蜈蚣以開瘀通絡。
    (3)肝郁型  以女性患者為主,多因心情不暢,工作繁忙勞累抑郁,肝氣不舒,損及心脾,脾傷運化失職,氣血生化無源,而見脫發。臨證中脂溢性脫發和斑禿均見。癥見煩躁,抑郁,經前乳脹,易怒,晨起口苦,食欲缺乏,舌紅苔薄白,脈弦細。治宜疏肝解郁。藥用丹梔逍遙散加減:丹皮、炒梔子、炒白術、炒柴胡、當歸、薄荷、旱蓮草各15g,白芍、茯苓、女貞子各30g,蜈蚣2條,玫瑰花10g.
    (4)濕熱型  中青年男性患者居多,恣食甘肥,易傷胃損脾,或素為胃熱之體,濕熱內蘊,循經上蒸巔頂,侵蝕發根白漿,致頭發黏膩,稀少或脫落。臨床中斑禿和脂溢性脫發均可見,而以脂溢性脫發為主。癥見頭發油膩,成片或稀疏脫落,頭屑多,瘙癢伴口苦,便秘,舌紅苔黃膩,脈弦。治宜清熱利濕。藥用龍膽瀉肝湯化裁:龍膽草、生大黃(后下)各lOg,炒黃芩、炒梔子、澤瀉、生山楂各159,車前子(另包)、土茯苓、茵陳、白鮮皮、地膚子、烏梢蛇各3090
   

4.榻國維診治經驗
    (1)肝腎不足為本病基本病機  榻教授在多年臨床實踐中發現,雖然本病病因復雜,既有機體內在因素,又有外界物理、化學刺激和精神因素,但總因七情失調、飲食不節、勞倦過度、久病、重病、產后或先天不足等,造成臟腑虛損,氣血失調,毛根空虛,毛發失養所致。其病機不外乎虛與實。虛,一指氣血之虛,一指肝腎之虛;實多因過食辛熱炙煿厚味,或情志內傷,抑郁化火,血熱生風,風盛血燥,或血瘀毛竅等。不論虛實均可導致頭發脫落。榻教授指出,肝腎不足是本病的內在基礎,肝腎不足型是本病臨床中最為常見的證型。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發失濡養的理論在斑禿診治中占主導地位。榻教授分析了《普濟方》中25個烏須黑發方中的82味藥物,認
為歷代醫家治須發變白、須發脫落亦多從補腎方藥人手,方中選用概率較高有補腎作用的藥物有:生地黃、熟地黃、枸杞子、菟絲子、懷牛膝、補骨脂、覆盆子、黃精、山茱萸等。
    (2)分2型論治重型斑禿①肝腎不足型:多見于中年以上或久病后,頭發焦黃或花白,片狀或彌漫性脫落,或有脫發家族史,常伴有腰膝酸軟,頭昏耳鳴,舌淡,苔少,脈沉細。治宜滋補肝腎,填精生發。藥用何首烏15g,黃精12g,女貞子、枸杞子各20g,菟絲子、炙甘草各10g,山藥30g,茯苓25g,山茱萸9g。偏陽虛者加巴戟天、補骨脂;偏陰虛者加知母、旱蓮草;兼有血瘀者加側柏葉、丹參等;失眠多夢者加五味子、酸棗仁等。②氣血兩虛型:病后或久病脫發,
伴有神疲乏力,面色咣白,頭暈眼花,心悸氣短,夜夢多,失眠等,舌淡,苔少,脈細無力。治宜益氣養血,健脾補中。藥用黨參15g,黃芪25g,白術、白芍、茯苓、大棗、何首烏、黃精、當歸、五味子、熟地黃各1 5g.
    (3)內外合治,強調綜合治療重型斑禿是臨床嚴重損害容顏的皮膚病,治療困難,難以取效。其致病因素多,病情復雜,但主要病因不僅是局部毛發功能的改變,更是整體機能的異常。因此臨床應內外合治,標本兼顧,立足整體,尤其注意陰陽平衡,以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為根本,全方位地采取多種給藥途徑和治療手段,綜合治療。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局部治療與內服藥物整體治療相結合。精神心理治療對由精神因素引起、誘發的斑禿尤為重要,特別當本病處于活動期時,讓患者解除思想顧慮,正確認識疾病,樹立信心,密切同醫生配合,堅持治療是治愈斑禿的關鍵。
    斑禿常以外用藥配合治療,外用藥物可以經過皮膚滲透至毛囊周圍及毛囊處,并可直接吸收至血液循環到全身有毛囊的部位,在單純性斑禿治療中有著確切意義。但要注意,患者即使是單純性斑禿,內服藥物整體治療也不可忽視,特別是本病處于活動期的重型斑禿,斑禿的主要病因應是整體機能的異常。臨床除了辨證治以益腎填精、養血調血外,還常以梅花針合TDP神燈照射療法來配合治療。根據禿發區局部的皮膚變化情況,用梅花針輕巧而均勻地叩刺皮損區穴位,靈活選擇彈刺手法。頭皮微紅輕度腫脹的脫發區采用輕叩手法;頭皮無明顯變化者采用中等刺激量叩刺,使局部頭皮潮紅充血;頭皮凹陷,表面蒼白光亮,應用重手法叩刺至少量滲血,每區3—5分鐘。繼以TDP照射患部,距離20~30cm或以患者自我感覺舒適為宜,每次15—20分鐘,每周2次。另選用人參、高麗參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以健脾胃,益氣血,使氣血充盛,經絡通暢,毛發得以濡養。并配合外搽益發B酊(醫院制劑,內含人參葉、花椒、黃芪、紅花、冰片等)。
    (4)提倡中西醫結合,臨床慎用激素榻教授提倡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如在中醫辨證的同時結合機體免疫功能的檢測,腦垂體、甲狀腺、腎上腺等內分泌功能的檢測,以明確本病的主要病因。在中醫辨證的基礎上結合西藥局部免疫治療、系統免疫治療、光動力治療等,常獲滿意的療效。雖然激素對來勢兇猛、面積大的斑禿有肯定的療效,但斑禿只是一個損害容顏的疾病,激素長期、全身應用難以避免各種副作用的發生,運用應慎重。
   

5.張學蓮診治經驗
    (1)脫發之標在于風,責之于肝脫發在臨床上多見于斑禿或整個頭部發落,余發無光,色澤晦滯或枯槁,或見頭皮屑多,或見油膩黏附,頭發甚癢,伴頭暈、耳鳴、失眠或寐差夢多、腰膝酸軟、精神憂慮,或煩躁易怒等。張老認為,脫發、發癢此乃風動之象。由于脫發之人多有憂恩過度,易傷脾胃,以致氣血生化來源不足,肝之藏血減少;或暴怒傷肝,或抑郁過度,以致肝之疏泄失調,肝氣郁結,日久化火,耗傷肝之陰血,陰虛則陽亢,虛陽上浮與外風之邪相合,兩
陽相煽而發落、發癢,諸癥皆備。治療之要當以祛風。祛外風以桑葉、菊花之輩;制內風取重鎮之品生牡蠣、珍珠母、代赭石、磁石之屬。由于風為陽邪,易傷陰耗血,宜配以何首烏、枸杞子、旱蓮草、女貞子等補益肝腎,滋陰以潛陽,益水以涵木;血虛陰虧則血稠,稠則瘀,故佐以丹參、赤芍、當歸以涼血、活血、和營,使補而不滯,祛邪而不傷正,則發落、發癢自止,諸癥皆除。
    (2)蠲濕運土治其中,血充血行風自滅《素問·太陰陽明論》云:“脾者,土也,治中央……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o對脂溢性脫發,張老認為,如憂思傷脾,或過食肥甘厚膩之品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既不能將水谷精微轉化為氣血以濡養全身;又易停滯成水濕,水濕上泛巔頂,腐蝕發根與風邪相呼應亦可致發落、發癢。因濕性黏滯,還可伴見發濕如油抹、黏附成束,或皮屑如虱。其治于上方中去代赭石、磁石,加入佩蘭、薏苡仁、白豆蔻、生山楂之屬。偏濕熱者,去白豆蔻,重用黃芩以化濕健脾土,除濕熱。脾土得健,水谷精微得以化生氣血而滋養全身,發根得養,風邪自熄,發漸榮矣。
    (3)健脾補腎,以收全功  張老認為,脫發病因雖有不同,但其根源以虛為本。因脫發之人多有腦力勞動過度,或年事已高,或放療、化療所傷,或情志不暢,郁怒傷肝,或飲食肥甘厚膩,濕邪困脾,久之脾氣受損,肝腎暗耗,氣血雙虧而發失榮養,則枯槁不澤。治療當以培補后天以促先天,健脾益氣以生血,滋水益精以涵木。因此,當標證(風、濕、陽亢)去后,當慮其虛,及時以太子參或黨參、黃芪、白術等健脾;以何首烏、枸杞子、旱蓮草、當歸、熟地黃等補益其精
血;又當陰中求陽,陽中求陰,酌情選加肉蓯蓉、補骨脂之屬使陰平陽秘,相得益彰,發榮根固。
   

6.鄔成霖診治經驗
    (1)補腎生發為本,辨證用藥嚴重脫發是指脫發面積大于頭皮面積的30%或脫發斑大于3個或病程超過1年仍無好轉趨勢的斑禿、普禿、全禿,不包括脂溢性脫發、瘢痕性脫發、繼發性脫發等。脫發病因復雜,七情失調、飲食不節、勞倦過度、久病、產后或先天不足等,均可致臟腑虛損,氣血失調,發失所養而脫落,臨床多從心脾兩虛、肝腎不足、肝郁血瘀、濕熱蘊阻、風盛血燥等辨證論治。鄔老認為,嚴重脫發要注意抓住患者病情重、病史長的特點,上述諸多證型久病必虛。《諸病源候論》鬼舔頭候:“人有風邪在頭,有偏虛處則發禿落,肌肉枯死或如錢大,或如指頭,發不生也不癢,o腎為人體陰陽氣血之本,諸虛必及腎,腎藏精,其華在發,腎虛,終致發無所養。因此,腎虛是嚴重脫發的基本病機。臨床治療要以補腎虛為大法,并結合具體病證適當配伍化裁。常用方藥為:制何首烏、丹參、當歸、炙黃芪各30g,菟絲子、枸杞子各15g,旱蓮草20g.熟地黃12g,白芍9g.兼陰虛者加沙參15g,生地黃12g;兼血瘀者加紅花12g,川芎9g;兼失眠多夢者加酸棗仁、夜交藤各12g;兼陽虛者加補骨脂12g;兼肝郁不舒者加柴胡15g,陳皮6g等。
    (2)適當運用激素,控制病情現代醫學認為,斑禿是由T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遺傳、免疫、精神因素是疾病發作的重要原因。對嚴重脫發,適當運用激素能迅速控制病情,提高療效。鄔老常采用得寶松(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ml肌肉注射,每次注射間隔為2~3周,一般接受2~3次注射治療。若病情明顯控制,有新發生長,則不再用激素,反之改為小劑量口服地塞米松,每日l~2片,一般1~2個月可減量停藥。糖皮質激素治療嚴重脫發的主要機理為免疫抑制,對局限性、病程短的斑禿療效較好。鄔老還常配伍胱氨酸、21金維他等微量元素、維生素口服促進毛發生長,減少激素不良反應。
    (3)加強心理疏導,配合外治本病治療困難,難以短時取效,而患者求治心切,往往輾轉多家醫院治療,最后失去信心。脫發和心理壓力往往成為惡性循環,甚至出現個性、情感、人格障礙。因此,多與患者交流,幫助其解除思想顧慮,培養樂觀情緒,樹立本病可治愈的信心,適當心理暗示,密切同醫生配合,堅持治療不放棄也是治療本病的重要方法和內容。
    局部外治常用搽蔓迪(5%米諾地爾酊)、按摩、梅花針叩刺等方法,基本原理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血流量,加強毛囊營養,促進毛發生長和再生。
   

7.周福生診治經驗
    (1)中醫為本,運用中醫病機學說論治斑禿病因:中醫學無斑禿之病名,依據其臨床主證,多歸屬油風范疇。對斑禿病因的論述,歷代醫家認為多由外感病邪引起,如《諸病源候論·鬼舐頭候》中有:“人有風邪在頭,有偏虛處則發脫落……或如錢大,或如指大,發不生,亦不癢,故謂之鬼舐頭’’。明·陳實功《外科正宗》首創“油風”之名,認為其“乃血虛不能隨氣榮養肌膚,故毛發根空,脫落成片,皮膚光亮,癢如蟲行,此皆風熱乘虛攻注而然”。歷代醫家觀本病病變在毛發,多將其歸入外科(皮膚)病論治。周教授認為,雖斑禿病變在表,但與外感表證無關,其致病因素不包括外感六淫,乃因飲食不節、內傷七情、勞逸過度、或久病體虛、內生五邪等內因或不內外因引起,故應歸為內傷雜病,據此可與白禿瘡、面游風等病相鑒別。
    病機及辨證分型:“謹候氣宜,無失病機”、“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歷代醫家對斑禿病機的論述繁多,然無統一概論。周教授將斑禿總的病機歸結為各種原因所致毛竅失于陰血濡養,發無生長之源,毛根空虛而發落成片。其病變在毛發,病位在臟腑及血絡,與五臟皆有關系。周教授認為,斑禿與五臟皆相關,概因“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腎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發為血之余,故有“腎氣衰,則發墮齒槁’’之論。肺宣發衛氣,外達皮毛,若肺氣陰兩傷,衛失其充,陰失濡養可見發禿。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統血;心主血脈,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脾兩虛,氣血乏源,發失所養而發脫。《靈樞·經脈》日:“肝足厥陰之脈…屬肝絡膽…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故肝血不足,榮養額巔之發無力,而發枯易落,另因“肝者,升降發始之根也”;“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籍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若情志不舒,木郁不達,十二經氣血失于肝氣疏達鼓舞,血行郁遏,難達極巔養發以致病。因此,周教授將斑禿虛證證型歸納為心脾氣血兩虛、脾腎陽虛、肝腎陰虛、肺腎兩虛4型。此外,周教授指出,除五臟之虛致不榮而發脫外,瘀血阻絡、濕郁氣滯、血熱風燥致氣血不能暢達而外榮于皮毛,亦可因實致虛而脫發,即“大實之病,反有贏狀”。
    南北差異:周教授認為,斑禿患者在辨證分型上南北方差異顯著。北方四季分明,多寒,寒性屬陰獨傷陽,寒傷血,故脾腎陽虛、肺腎兩虛、瘀血阻絡證多見;江南水鄉,河網密布,氣候炎熱潮濕,結合病機、臨床表現,辨證單純里虛證較少,脾虛濕盛致心脾氣血兩虛證多見。認為單用健脾補心、益氣養血類,諸如歸脾湯、八珍湯等為基礎方治療,效果不顯著且易助濕生熱,使病邪膠固難祛。故辨證論治上以健脾化濕行氣為先,待濕化脾健,氣血生化有源,再佐以健脾補心、烏須生發之品,則血有所生,發有所養,功效兼備。
    (2)西醫為用,從現代醫學角度論治斑禿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精神因素是導致或加重斑禿的重要因素之一。周教授認為,此觀點與中醫學情志致病理論相一致。人有七種情志變化,分屬五臟稱五志,五志過極,皆可引起相應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紊亂。斑禿患者多因情志失調,怒傷肝致肝氣郁結,疏泄失常,氣滯血瘀,或氣郁化火,耗傷陰血致毛發失養而脫落。過喜耗傷心血,發無所養,神無所附,故見發脫,失眠。臨床治療常在辨證基礎方中佐郁金、夜交藤、合歡皮等解郁安神調暢情志。
    血液流變學檢查中發現,斑禿患者多有全血黏度升高、血小板聚集、血栓彈力圖異常、體外血栓濕重增加、甲皺微循環異常、血流圖異常等表現。周教授認為,從中醫學角度解釋這些異常均是血瘀證的客觀指征。斑禿無論是虛證、氣滯、濕阻等,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瘀血阻滯,適當加用活血之品,可顯著增效。故常在辨證基礎方中佐牡丹皮、丹參等“涼血不留瘀,活血不動血”之類藥,以祛瘀生新,助行氣化濕,尚顯除煩安神之功。
   

8.郭曉潔診治經驗
    (1)源乏  即由于人體肝腎精血虧虛,毛發失養而致脫發,此乃化源不足所致。這是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證型。常因思慮過度、起居失節、大病久病等導致精血暗耗,患者頭發逐漸脫落,稀疏枯少,或病后突然全禿,或先小片脫落,后大片光禿,常伴腰酸背痛,頭暈目眩,耳鳴,遺精,滑泄,陽痿,口干,舌紅少苔,脈細等癥狀。治宜采用補益之法,滋補肝腎精血。可選用七寶美髯丹為主方加減:熟地黃、制首烏、當歸、山藥、川芎、枸杞、懷牛膝、補骨脂、菟絲子、黑芝麻、生側柏葉等。
    (2)流阻即由于機體的精血輸布通路被一些機體內的病理產物阻滯,或氣虛無力鼓動精血上行,頭發不得精血濡養所致的一種脫發。本證可分虛實。實證多為瘀血內停或濕痰阻滯,治宜采用疏
通之法;虛證常為肺氣虛,治宜采用補益肺氣之法。
    (3)氣滯血瘀(實證).七情內傷,氣機郁滯,導致瘀血阻滯脈道;或因先天不足,后天失養,或勞役損傷,年老體衰致氣虛,氣虛無力鼓動血行則留為瘀血,瘀血阻絡,精血難以上輸,致毛發失卻濡養。患者常伴有氣滯胸悶,胸脅作痛,皮膚粗糙呈魚鱗狀,頭發枯黃,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細。治宜理氣通絡,活血化瘀為法。可選血府逐瘀湯為主方加減:柴胡、熟地黃、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青皮、桔梗等。臨床經驗及現代研究均表明運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等法治療脫發療效確切。
    (4)濕痰阻滯(實證)七情內傷,郁結不暢,氣不布津,液聚為痰;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積濕成痰;或勞欲體虛,脾腎虧虛,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變為痰濁。濕痰阻滯經絡,精微不能上乘于發,毛發失于濡養而造成脫發,濕痰阻滯日久化熱,則為痰熱或濕熱之證口患者常見頭發逐漸脫落,毛發油膩瘙癢,神疲納呆,脘腹疼痛,苔黃膩,脈滑。治宜理脾化氣,健脾化濕,升清降濁等法。可選二陳湯和參苓白術散為主方加減:炒白術、茯苓、澤瀉、陳皮、山楂、半夏、南星、蒼術等。如有熱象,可加苦參、牛膝、黃連、竹茹等。
    (5)虛證多為肺氣虛證。肺主宣降,朝百脈,外合皮毛。肺氣宣降有序,皮毛則利。如人體肺氣虛衰,無力鼓動精血上行,使得毛發失卻濡養而脫。此屬“流”的因素中“虛”的方面。全國名老中醫、山東中醫藥大學張珍玉教授就曾有“脫發治肺”的驗案,效如桴鼓。此類患者之脫發常兼有周身乏力,自汗,情緒低落,身疲懶言,動甚則有心慌、氣促等癥。治宜補益肺氣為法。方選黃芪益氣湯為主方加減:黃芪、黨參、桔梗、白術、芍藥、茯苓等藥物配伍。

 

(三)內服效驗方
   

1.生發飲
    (1)處方  熟地、何首烏、玄參、黑芝麻各30g,山藥、白芍各20g,女貞子、旱蓮草、山茱萸、當歸、補骨脂各15g,五味子10g.伴口渴,心煩失眠,舌質紅少苔,脈細數者,加生地20g,遠志、山梔各1Og;伴大便秘結,腹滿,食欲缺乏者,加大黃(后下)、焦三仙各1 5g,黃連、檳榔各10g;腰膝酸軟較甚者,加川斷、寄生、狗脊各15g;伴見小便頻數,尿頻,尿黃或尿赤者,加白茅根30g,竹葉6g,山梔10g.本方有滋陰補腎,行氣活血之功。
    (2)方法  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3次溫服。同時配合外用搽劑:硫黃、補骨脂、生姜絲各60g,辣椒(碎)3個,鐵銹末90g;將上述比例藥物放人廣口瓶中加白酒500ml,密封7天后過濾液外搽。每天2~3次,每次用舊牙刷蘸搽劑反復涂搽2—3分鐘. 1個月為1個療程。
   

2.回春飲
    (1)處方  當歸、黃精、側柏葉、楮實子各159,大胡麻、胡桃肉、何首烏各20g,冬蟲夏草10g。本方有養血補血生發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3.生發湯
    (1)處方  何首烏20g,川芎8g,核桃30g,丹參、旱蓮草各12g,女貞子、生地、白芍各15g.本方有滋補肝腎,養血生精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同時配合外洗方:雞屎藤、鮮柳樹枝各50g,旱蓮草30g.若頭皮癢、頭屑多者,加苦參50g;頭脂分泌重、油垢多者,加黃柏、生地榆各30g.每日l劑,煎水洗頭,早晚各1次。
   

4.烏地湯
    (1)處方  女貞子、何首烏、熟地各20g,當歸、川芎、紅花、防風、白芷各15g,甘草10g.本方有補腎活血,通絡生發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同時配合中藥外洗:苦參、明礬各100g,兒茶、白鮮皮各30g,地膚子20g;水煎外洗,每日1次。
   

5.復歸湯
    (1)處方  何首烏、當歸各30g,杭白芍12g,魚鰾膠(烊化)、補骨脂、淡竹葉各9g,菟絲子、枸杞子各10g,懷牛膝、代赭石、炙甘草各6g,連翹心4.5g.本方有補益肝腎,養陰生發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6.脂皮湯
    (1)處方  補骨脂、白鮮皮各12g,炒黑大豆、制何首烏各30g,熟地、黃精、苦參、生黃芪各15g,蟬衣、陳皮、甘草各6g,白術、防風各10g.本方有益氣養血,解毒通絡之功。
    (2)方法  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7.加味湯
    (1)處方  生地、熟地、當歸、懷山藥、枸杞子、刺蒺藜、女貞子、太子參各15g,白芍、蟬衣、丹皮各10g,黃精、制首烏各20g,砂仁6g,山茱萸12g.本方有滋補脾腎,調養生發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同時外以生姜搽患處,每日2次。
   

8.二地湯
    (1)處方  生地、熟地、當歸各15g,赤芍、白芍、霜桑葉、菟絲子各12g,何首烏30g,天麻10g。本方有滋陰養血,活血通絡之功。
    (2)方法  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同時外用旱蓮草、側柏葉各60g,紅花30g,干姜20g;加75%乙醇浸泡10天后,用藥液搽患處,每日2~3次。
   

9.烏發湯
    (1)處方  何首烏、熟地、枸杞子、女貞子各15g,旱蓮草12g,菟絲子、茯苓、酸棗仁、當歸、阿膠各10g,遠志、升麻各6g.本方有補腎填精,通絡生發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連服10~20劑。同時配合生姜外擦患部。
   

10.四物湯
    (1)處方  當歸、川芎、白芍、地黃各適量。肝腎不足者,加枸杞子、菟絲子、懷牛膝;陰血虧虛者,重用當歸、地黃;脾腎陽虛者,加人參、黃芪、肉桂、附子、白術等;心虛健忘失眠者,加合歡花、夜交藤、珍珠母等。本方有補血和血,補益肝腎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同時配合局部(斑禿處)封閉:藥用促皮質素25單位,以0.52%普魯卡因20ml溶解(過敏試驗陰性者),在脫發區作點狀皮下注射,每點注射2ml,點與點相距1—2cm遠,每周1次。
   

11.五子衍宗湯
    (1)處方  菟絲子、覆盆子各12g,枸杞子、旱蓮草各15g,車前子、五味子各6g,何首烏、雞血藤各10g.脫發時間短者,加當歸、天麻各10g,川芎、羌活各6g,熟地黃20g;脫發時間長者,加柴胡、紅花各6g,三七3g;伴神疲、乏力、食欲缺乏者,加黃芪、山藥各15g,黨參10g。本方有補益肝腎,養血生發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30天為1個療程。
   

12.通竅活血湯
    (1)處方  當歸、赤芍、川芎、何首烏、桃仁、紅花、黑豆、黃芪、石菖蒲各適量。伴夜寐差者,配服朱砂安神丸;肝火較重伴煩躁、尿黃者,配服龍膽瀉肝丸。本方有通竅活皿,生發養發之功。
    (2)方法  上方經提取后制成500ml瓶裝湯劑,每次口服70ml,日服2次。另用生發酊(人參、何首烏、骨碎補、補骨脂等乙醇浸泡)外搽,日2—3次。
   

13.加減歸脾湯
    (1)處方  黃芪30g,黨參18g,當歸、制首烏各15g,白術、茯神、柏子仁、鮮側柏葉、桑葚子各12g,木香、炙遠志、炙甘草各6g.兼腎虛腰酸足軟,夜尿多者,去茯神、炙遠志,選加覆盆子、菟絲子、枸杞子、核桃仁、益智仁;失眠多夢者,去制首烏,加夜交藤、五味子;新發生長,但容易斷折者,加木瓜、五味子;新發纖細,柔軟者,加覆盆子、黑芝麻。本方有調理心脾,補養氣血之功。
    (2)方法  水煎取汁,每日或2日1劑,每劑服3次。另配合生姜外擦,每日至少3次,擦至局部發熱為度,注意切勿擦破頭皮。本品能剌激局部皮膚充血,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毛發生長。
   

14.六味歸芪湯
    (1)處方  黃芪30g,何首烏、熟地黃各25g,山茱萸、山藥各12g,澤瀉、丹皮、茯苓各9g,當歸6g,黑豆、黑芝麻各lOg.舌紅絳,脈細數者,去黃芪,加生地、炒棗仁、梔子;頭痛如錐,舌質紫暗者,加川芎、桃仁、紅花。本方有益氣補血,補腎生發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30天為1個療程。
   

15.滋肝補腎湯
    (1)處方  熟地、巴戟天、肉蓯蓉、女貞子、桑葚子、羌活、當歸、赤芍、白芍、丹參各12g,川芎、荊芥各lOg。本方有滋補肝腎,活血祛風之功。
  。(2)方法  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16.補活疏肝湯
    (1)處方  熟地、白芍各12g,當歸、桃仁、紅花各10g,何首烏15g,川芎、赤芍、牡丹皮各9g,香附、柴胡、白芷各6g,蔥白3寸。本方有補血疏肝,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  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17.首烏芝麻湯
    (1)處方  何首烏、黑芝麻、黃芪、阿膠各15g,黑豆20g,白術、桂圓肉各12g,大棗9g.本方有滋補肝腎,益氣養血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同時配用桑白皮300g煎水外洗患處。
   

18.補腎養發湯
    (1)處方  熟地黃、何首烏、茯苓各20g,沙參、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丹參、蒺藜各1 5g.本方有補腎活血,養陰生發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1個月為1個療程。同時配合下列外用方:①苦參、黃柏、蒼術、白芷、地膚子、白鮮皮、百部、防風、甘草各15g,水煎熏洗頭部,每日1次,每次10-30分鐘,7天為1個療程;②擦復方土槿皮酊(3%土槿皮酊lOOml加水楊酸、苯甲酸各4g),每日2~3次,3-^4日后改為2日1次;③1周后用鮮半夏汁局部擦用,每日3-4次,15天為1個療程。
   

19.首烏生發飲
    (1)處方  何首烏、山茱萸、枸杞子、菟絲子各15g,熟地18g,黑芝麻、白芍各30g,當歸12g,羌活6g.血熱者,加生地15g,丹皮12g;肝郁者,加香附12g,郁金15g;腎虛明顯者,加鹿角膠(烊化)、桑葚子各15g;失眠者,加合歡花15g,夜交藤30g.本方有補腎填精,養血生發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藥加水400ml,浸泡30分鐘,文火慢煎45分鐘左右,取汁150ml,二煎加水300ml,取汁150ml,兩煎相合,分2次服,每日1劑,1個月為1個療程。
   

20.復方生發散
    (1)處方  當歸、白術、川芎、夜交藤、熟地、女貞子、菟絲子、雞血藤、何首烏、雞內金各30g,淫羊藿、茯苓、白術、丹參各20g.本方有滋補肝腎,養血活血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藥研細混勻,過120目篩制而成,備用。每日取上藥3次口服,每次5g.同時加用自制生發酊外搽,日2次。生發配制法:肉桂、木鱉子、桃仁、紅花、麻黃、百部各109,斑蝥1g;用75%乙醇200ml煎泡1周而成。連續3月為1個療程。
   

21.脫發再生散
    (1)處方  生地、側柏葉、丹參、五昧子、女貞子、杭白芍、全當歸各200g,何首烏300g,紅花、川芎、川羌活、熟地各100g.本方有滋腎益肝,養血祛風,祛瘀生發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藥混合后研為細末,過篩備用。每次服30g,每日2次,兒童酌減。也可裝入空心膠囊內服。同時配合生發水外用。生發水的組成:長壓定(又稱敏樂啶,上海黃河制藥廠產)3g研粉,70%乙醇lOOml,二甲基亞礬溶液50ml混合后裝瓶備用。每次擦前先用溫水清洗脫發區,將藥液搖勻,用生姜切面蘸藥液在脫發區反復涂擦,日3-4次,每次持續30-60分鐘。要解除精神刺激及創傷,對反復性脫發更要注意;同時要注意少吃辛辣刺激性及脂肪食物。
   

22.首烏生發散
    (1)處方  炒側柏葉、旱蓮草各50g,當歸20g,川芎10g,何首烏60g。本方有補腎活血,涼血通絡,養血生發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為細末,溫開水送服,每日3次,每次6g.并外用生姜擦患處。
   

23.補腎生發丸
    (1)處方  柴胡、何首烏、熟地各50g,生地、肉蓯蓉、山茱萸、山藥、鹿角膠、桑葚子、白芍各30g,菟絲子、丹皮各25g.脾胃虛弱,便溏食欲缺乏者,加人參、白術、云苓各30g;心悸失眠者,加炒棗仁、夜交藤各30g;陰虛血燥,五心煩熱者,加紫草、旱蓮草各30g;婦女月經不調者,加當歸30g;血虛頭皮發癢者,加側柏葉25g,白芷20g.本方有補腎壯陽,益氣活血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成細面,制成10g重蜜丸以備用。每日2次,每次l丸,用淡鹽湯或白開水送服。口服上藥同時,可配合每晚睡前用新鮮公雞血涂于頭部,軟布包裹,第2天洗去,共涂3次。
   

24.益氣養血丸
    (1)處方  酒熟地、白術、何首烏各45g,紅人參、炙甘草各20g,黃芪50g,酒白芍、肉桂各30g,大棗20枚,蜂蜜500g,頭暈、失眠、健忘者,加五味子、遠志、柏子仁;腰痛、肢酸軟者,加枸杞子、菟絲子、補骨脂。本方有益氣養血,溫腎通絡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細末,過篩,煉蜜制成丸,每丸109,含生藥3.8g.日服3次,每次1丸。同時配合鮮姜切面,搽頭發脫落處,或鮮桑白皮1小把,煎水洗頭,每日1次。
   

25.補腎養血丸
    (1)處方  熟地、何首烏、玄參各300g,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當歸、杭白芍、柏子仁各200g。頭皮瘙癢者,加荊芥、防風各50g.以上藥量為一料。本方有補腎益髓,養血生發之功。
    (2)方法  將藥曬干,碾成細末,加入等量的熟蜜做丸,每丸重30g.每日早晚各服1丸。
   

26.加減烏梅丸
    (1)處方  烏梅、黨參各12g,黃連6g,當歸1 0g,黃柏、桂枝各8g,何首烏1 5g,川椒3g,生姜3片。本方有養血活血,滋養肝腎之功。
    (2)方法  每日l劑,水煎3次,前2次內服,第3次摻以溫水洗頭。
   

27.復方芝麻丸
    (1)處方  黑芝麻250g,制首烏125g,枸杞子、當歸、熟地、女貞子、山萸肉各30g,生地60g.本方有補肝腎,生烏發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g.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
   

28.生發寶膠囊
    (1)處方  熟地、當歸、女貞子、旱蓮草各12g,木瓜、川芎、天麻、防風各69,黨參、菟絲子、合歡皮、柏子仁、酸棗仁各99。本方有滋補肝腎,補氣活血,養陰益氣,溫通經絡,祛風止癢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藥經濃縮提取后裝入膠囊,每5粒含原生藥6g,裝瓶備用。每日3次口服,12歲以下,每次3粒,12歲以上每次5粒。同時外用生發寶搽劑(黃芪、丹參各159,毛姜、花椒、白鮮皮、鮮側柏葉、王不留行各10g;浸入200ml的95%乙醇中2周后備用),每日涂搽2—3次,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
   

29.二至丸
    (1)處方 女貞子、合歡花各30g,夜交藤、旱蓮草各90g,川芎、當歸各45g,菟絲子120g.本方有補腎活血,養血生發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為細末,水泛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日早晚各服6g.
   

30.四子丸
    (1)處方  生首烏、五味子、生山藥、黑芝麻、女貞子各90g,枸杞子150g,神曲60g,生地、桑葚子各15g.本方有溫腎填精,通絡烏發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為細末,水泛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日早晚各服9g。

 

(四)中藥外治方
   

1.生發湯
    (1)處方  天麻、升麻、柴胡、枳殼、川芎、菊花、白芷、辛夷、藁本、人參各10g,赤芍、郁金、丹參、何首烏、側柏葉、補骨脂、白鮮皮、皂刺、川椒各20g,黃芪30g.
    (2)方法  以上方藥加水適量,煎煮取汁,熏洗患處。
   

2.固發湯
    (1)處方  生地、首烏各30g,黑芝麻梗、柳樹枝各50g.
    (2)方法  以上方藥人瓦缽中,水煎,趁熱熏洗患部,每日熏洗3次,每日l劑。熏洗后,用干毛巾覆蓋患部半小時,避風。 5天為1個療程。新發漸生后,需繼續熏洗1療程。
   

3.清解湯
    (1)處方  苦參、黃柏、蒼術、白芷、地膚子、白鮮皮、百部、防風、甘草各15g。

    (2)方法  以上方藥水煎熏洗頭部,每日1次,每次10~30分鐘,7天為1個療程。
   

4.木草湯
    (1)處方  雞屎藤、鮮柳樹枝各509,旱蓮草30g.若頭皮癢、頭屑多者,加苦參50g;頭脂分泌重、油垢多者,加黃柏、生地榆各30g.
    (2)方法  每日1劑,煎水洗頭,早晚各1次。
   

5.生藥湯
    (1)處方  生地、生何首烏、肉蓯蓉、白礬、白蒺藜各15g.
    (2)方法  將上藥共用水煎湯,洗頭,每劑藥可用數次。
   

6.苦參湯
    (1)處方  苦參、雞血藤、卷柏各10g,鮮側柏葉30g.何首烏、三棱、莪術各5g.
    (2)方法  以上方藥加水適量,煎煮取汁,熏洗患處10-20分鐘。
   

7.斑禿酊
    (1)處方補骨脂120g,黨參、黃芪、百部、桃仁、生大黃、川芎各30g,干姜90g,紅花60g,蜈蚣10條,斑蝥10g.
    (2)方法  以上方藥用75%乙醇6 000ml,食醋2500g浸泡1周。治療時以酊劑外搽患處,局部涂搽直至微紅自感發熱為度,每日3次。
   

8.紫姜酊
    (1)處方  紫荊皮、生姜各30g,斑蝥10只,白酒200ml.
    (2)方法  以上方藥冷浸2周,每日振搖1次。治療時每日輕涂患處2次,1 0天為1個療程。
   

9.生發酊
    (1)處方  補骨脂20g,旱蓮草、川椒、干姜各10g,斑蝥2個,紅花5g.
    (2)方法  用70%乙醇200ml將上述藥物浸泡l周,去渣后裝瓶備用。治療時用棉簽蘸藥液外擦患處,每天3—5次,1個月為1個療程,間隔5—7天后可繼續下一療程。
   

10.紅姜酊
    (1)處方  紅花60g,干姜90g,當歸、赤芍、生地、側柏葉各100g.
    (2)方法  將上藥切碎放人75%乙醇3 000ml中密封浸泡10天后備用,每日搽患處3~4次。
   

11.外用酊
    (1)處方  硫黃、補骨脂、生姜絲各60g,辣椒(碎)3個,鐵銹末90g.
    (2)方法  將上述比例藥物放入廣口瓶中加白酒500ml,密封7天后過濾液外搽。每天2—3次,每次用舊牙刷蘸酊劑反復涂搽2—3分鐘. 1個月為1個療程。
   

12.潤發酊
    (1)處方  肉桂、木鱉子、桃仁、紅花、麻黃、百部各10g,斑蝥1g.
    (2)方法  以上方藥用75%乙醇200ml煎泡l周,過濾取汁,外搽患處,連續3月為1個療程。
   

13.柏椒酊
    (1)處方  側柏葉30g,干紅辣椒10g,75%乙醇lOOml.
    (2)方法  以上方藥共泡l周,取藥汁備用。治療時用棉球蘸少許藥液在脫發處擦拭,每日3~4次。
   

14.信石酊
    (1)處方  白信石0.6g,新鮮生姜3塊,白酒60ml..
    (2)方法  以上方藥共泡2天后取用,取浸制的生姜擦患處,邊擦邊蘸藥液。每日3次,每次l~3分鐘。
   

15.藥蟲酊
    (1)處方  斑蝥7只,骨碎補、破故紙各12g,鮮側柏葉30g.
    (2)方法  以上方藥切碎泡于75%乙醇中,1周后外搽患處,每日2~3次。
   

16.姜藥酊
    (1)處方  鮮生姜40g,干紅辣椒粉、桂枝各15g,骨碎補50g,鬧洋花、當歸各20g,75%乙醇500ml.
    (2)方法  以上方藥浸泡1周后加920粉0.9g,治療時用棉簽蘸搽患處,每日3-4次。用藥后局部可有辣感。
   

17.白補酊
    (1)處方  補骨脂、白蒺藜各30g,骨碎補20g,川芎、羌活各10g,白酒500ml.
    (2)方法  將上藥置白酒內浸泡7天后,取藥液涂患處,每日數次。
   

18.柏部酊
    (1)處方  藜蘆、蛇床子、黃柏、百部、五倍子各4.5g,斑蝥3g.
    (2)方法  將上藥入95%的乙醇lOOml內浸泡1周后,用棉簽蘸搽病損處(可先試搽1片,如反應不嚴重,可搽較大范圍),每日1—2次。
   

19.烏脂酊
    (1)處方  何首烏、補骨脂各30g,菟絲子、百部各1 5g,白酒1000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同浸泡15天后,過濾取汁,置于瓶中備用。用時搽洗患處,每日2^3次。
   

20.理血生發酊
    (1)處方  生地、側柏葉、赤芍、當歸各20g,紅花12g,干姜、旱蓮草各15g,佩蘭、菊花、夏枯草各10g.
    (2)方法  將上藥浸入75%乙醇500ml中,密封8天后備用。先用木質堅硬的木梳自上而下輕輕梳頭皮5分鐘;持木梳從患者圓形脫發部外圍開始,圍繞患部作均勻叩擊,依次叩向中心,使頭皮感稍疼痛即可;在脫發部位用藥棉吸收以上備用藥液均勻地涂搽,并用手指或手掌隔著藥棉對患處輕輕按摩1分鐘左右,每日1~2次。
   

21.速效克禿靈
    (1)處方  人參250g,制首烏、旱蓮草各1500g,毛姜、尖干紅辣椒各500g,紅花、川芎各300g,生姜1 000g,鮮側柏葉4 000g,95%乙醇10 000ml.
    (2)方法  將人參、制首烏、旱蓮草、紅花、尖干辣椒、川芎等,用粉碎機打成粗末,用乙醇浸泡裝瓶密封半月,每日搖動l~2次。生姜切薄片,側柏葉切成3cm長,亦用乙醇浸泡另裝1瓶密閉半月,每日搖動1~2次。爾后將2瓶內浸泡之藥液,合并過濾,兌乙醇至總量成IO OOOml,混勻,分裝即得。每天用棉簽蘸上藥液,于脫發區局部外涂2-3次。同時用棉簽或清潔手指于脫發區作輕微按摩3—5分鐘。少數病例連續用藥1個月未見新發長出者,可適當增加次數與用藥量. 3個月為1個療程。
   

22.解毒生發劑
    (1)處方  斑蝥、狼毒、川烏、草烏、百部、麻黃、當歸、丁香、紅花各10g,白鮮皮、吳茱萸、黃柏各15g.
    (2)方法  先將前6味浸泡于95%乙醇1 000ml中,10天后取澄清液。另取后6味入砂鍋內加水至1 000ml,文火煎至500ml,兩液混合,搖勻備用口每日2次涂擦患處。
   

23.生發寶搽劑
    (1)處方  黃芪、丹參各15g,毛姜、花椒、白鮮皮、鮮側柏葉、王不留行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藥浸入200ml的95%乙醇中,2周后過濾取汁備用。每日涂搽患處2~3次,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
   

24.藥醋汁搽劑
    (1)處方  生姜汁50ml,旱蓮草、生半夏、芥菜籽、生川烏各20g,川椒30粒,榧子10個,蔓荊子10g,醋200ml.
    (2)方法  蔓荊子置瓦上文火焙干研末,余藥搗爛,共置一處浸泡。用時雙手由輕到重摩擦局部,待頭皮發熱后將藥液涂搽局部,每日10余次。
   

25.附骨醋浸劑
    (1)處方  制附子、骨碎補各30g,食醋60g.
    (2)方法  將制附子、骨碎補共為粗末,加入食醋中,浸泡7天后即成。用時以藥棉蘸上藥不定時涂擦患處,每天不得少于3次。
   

26.通絡生發膏
    (1)處方  雄黃、硫黃各259,地膚子、炮山甲各15g,滑石粉20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為細末,用凡士林或豬脂調成糊狀,用紗布包裹搽患處,每日2~3次,每劑搽1周。用后放涼處保存,以免揮發。每5—7天用刮臉刀刮患處1次。
   

27.當歸紫草膏
    (1)處方  當歸、紫草根各1 00g,黃蠟3 80g,豬油25g,香油1 000ml.
    (2)方法  先煎香油,再加黃蠟、豬油熔化,次加當歸、紫草根,煎至鮮明之紫色為度。用3層紗布過濾,外敷禿發區,再用電吹風烘烤5—10分鐘,每日1次,12次為1個療程。
   

28.硝礬香豆膏
    (1)處方  綠豆(炒熟)、芒硝、松香、枯礬、冰片各等份。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細末,麻油調勻。患處用花椒水洗凈,敷上藥,時時濕敷令勿干,縛日1次。
   

29.硝黃皂甲膏
    (1)處方  火硝、硫黃各30g,大楓子15g,牙皂、樟腦、鱉甲、雄黃各6g。
    (2)方法  將上藥共碾為細末,用香油調涂患處。
   

30.三子生發膏
    (1)處方  黑附予、蔓荊子、柏子仁各15g,烏雞油適量。
    (2)方法  先將前3味藥共研細末,然后用烏雞油調和成膏狀,在瓷盒內密封百日后,敷貼于患處,每日2~3次。

 

(五)針灸治療法
   

1. 毫針法
    (1)取穴  阿是穴、曲池、合谷、太沖、肺俞、肝俞、膈俞、腎俞。根據病變部位作相應的加減取穴,禿在額部加足三里、三間,禿在頭頂加行間、中封,禿在腦后部加后溪、申脈,禿在頭側部加外關、陽陵泉。
    (2)操作  常規消毒后,阿是穴(斑禿患處)用1寸針從四周向中心平剌,多向淺刺,使之出血。余穴交替使用,均用瀉法。每日1次,每次20分鐘,10次為1個療程。
   

2.溫針法
    (1)取穴  百會、上星、后頂,癢重加風池、曲池,失眠加內關、神門,兩鬢脫發加頭維、率谷,食欲缺乏加中脘、足三里,脫眉加魚腰透絲竹空。
    (2)操作  常規消毒后,快速針刺,得氣后平補平瀉,再在針柄上艾段,點燃行溫針療法,每次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3.耳針法
    (1)取穴肺、腎、肝、神門、內分泌、皮質下、交感。
    (2)操作每次取3—5穴,用0.5寸毫針快速直刺,留針20分鐘。每日1次,兩耳交替使用,10次為1個療程。
   

4.皮膚針法
    (1)取穴  脫發區、百會、風池、頸后部,配脊柱兩側常規刺激部位、太淵、內關、三陰交、血海。
    (2)操作  先彈刺常規刺激部位,以皮膚發紅暈為度。脫發區局部從脫發區周圍向脫發區中心均勻密刺,重刺激,至皮膚微微出血。如局部已有稀疏毛發生長時,宜改為輕刺激。百會、風池等穴反復叩刺30--40次,頸后部除沿C1~C7,縱刺外,還可由耳后通過兩側風池向下至后發際橫刺2~3排。隔日治療1次,7次為1個療程。
   

5.隔姜灸法
    (1)取穴  阿是穴即脫發區。
    (2)操作  局部常規消毒后,切取厚約2mm許的生姜1片,在中心處用針穿刺數孔,上置蠶豆大的艾炷,放在脫發區上施灸,如病人感覺灼熱不可忍受時,可將姜片挪動一下位置或襯一些紙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膚潮紅為止。一般可灸3—6壯,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天。
   

6.圍刺電針法
    (1)取穴  斑禿區邊周,上星、百會、風池。
    (2)操作  斑禿區皮膚常規消毒后,選用28號1寸毫針,先行飛針速刺: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指腹握持針柄,進針時拇指內收,食中指同時相應外展,此時針體便迅速轉動,當針處于快速旋轉并抵達穴位時,通過腕、指力將旋轉的針彈刺人穴位。人針后再行飛針催氣:先將針做小幅度的捻轉,然后松手,拇、食指張開,一捻一放,反復6次。如此操作,在相距病變處0.5—lcm四周進行圍針,后接上G6805型電針儀,采用疏密波,電流輸出以病者可耐受為度,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 5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3天。
   

7.穴位埋線法
    (1)材料:2%普魯卡因,鉻制羊腸線(1號),割治縫合包,紗布及消毒藥品。
    (2)操作  患者術前作血常規檢查,排除出血性疾病,普魯卡因過敏試驗陰性者作為治療對象。充分暴露斑禿區,局部常規消毒后行局麻,用三角皮針引羊腸線作皮下“十”字埋藏,必須埋到斑禿區的邊緣。線頭要植入皮下,勿外露,紗布及止血纖維壓迫包扎,必要時服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8.穴位注射法
    (1)取穴  以脫發區為主,配頭維、百會、風池、脾俞、曲池、足三里、膈俞。
    (2)操作  每次脫發區必選,配穴每次選用3~4個,交替使用。用注射器抽取當歸注射液,針剌得氣后,回抽無回血即可向穴位推注0.5ml藥液。每3天注射1次,10次為1個療程。
   

9.背俞放血法
    (1)取穴  心俞、膈俞、膽俞、肝俞a
    (2)操作  局部常規消毒,取消毒的三棱針快速點刺,出針后拔罐放血,每穴出血2ml左右。
   

10.壯醫藥療法
    (1)取穴  主穴取蓮花,配穴取腎俞、脾俞、足三里、神門、勞宮,均為雙側并用。
    (2)操作  用2號藥線,把藥線一端在燈火上點燃,形成圓珠狀
炭火,直接灼灸。每日點灸1次,10天為1個療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脫發百分百根治特效秘方
養血生發 甘肅名醫治脫發斑禿方
脫發令人頭痛,那該如何救治~
人間本無脫發,不過是肝腎不足罷了!一張方即可補回來
老中醫談中藥:中醫藥治療脫發(斑禿、全禿、普禿、溢脂性脫發)
治脫發秘方(方5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陵川县| 上虞市| 横山县| 鄢陵县| 芜湖县| 宁武县| 化德县| 佛冈县| 新乐市| 济源市| 湖南省| 山东省| 阳山县| 施甸县| 青阳县| 青海省| 宜春市| 大渡口区| 乐亭县| 汝州市| 寿光市| 楚雄市| 正定县| 高邮市| 香港 | 通州市| 资中县| 梅河口市| 东阳市| 安徽省| 洛宁县| 南涧| 大名县| 玛纳斯县| 五寨县| 石林| 车致| 四会市| 东莞市| 肥东县| 秦皇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