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湯
清·王清任《醫(yī)林改錯》
當歸三錢 生地三錢 桃仁四錢 紅花三錢 枳殼二錢 赤芍二錢 柴胡一錢 甘草二錢 桔梗一錢半 川芎一錢半 牛膝三錢
水煎服。
【主治】瘀血內阻胸部,氣機失暢所致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內熱煩悶,心悸失眠,急躁善
怒,入暮漸熱,或舌頂黯紅,舌邊有瘀斑、瘀點,唇黯或兩目眶黯黑,脈澀或弦緊。
【方論選萃】
近代·冉先德:胸中瘀血阻滯,氣機不暢,故胸痛。瘀血阻滯,清陽不升,故頭痛如針刺,痛有定處,日久不愈。瘀血于內,瘀久化
熱,故內熱煩悶,入暮漸熱。瘀熱內擾,神明不安,故心悸失眠。瘀熱上沖,引動胃氣上逆,故見呃逆。面、唇、舌有瘀斑瘀點,顏色黑
暗,脈澀,都為瘀血內阻之象。治宜活血祛瘀,調氣止痛。方由桃紅四物湯為主,養(yǎng)血活血,破結散瘀。加柴胡、桔梗升達清陽,枳殼、
牛膝降引濁陰,一升一降,調理氣機,使氣行則血行,通則不痛。更用甘草,調和諸藥。合為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之劑(《歷代名醫(yī)良方
注釋》)。
現代·岳美中:方中以桃仁四物湯合四逆散,動藥與靜藥配伍得好,再加牛膝往下一引,柴胡、桔梗往上一提,升降有常,血自下行
,用于治療胸膈間瘀血和婦女逆經證,多可數劑而愈(《岳美中醫(yī)話集》)。
現代·李賡韶:血府逐瘀湯用桃仁、紅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配合當歸、生地活血養(yǎng)血,使瘀血去而又不傷血;柴胡、枳殼疏肝
理氣,使氣行則血行;牛膝破瘀通經,引瘀血下行,桔梗入肺經,載藥上行使藥力發(fā)揮于胸(血府);甘草緩急,通百脈以調和諸藥。參
考古方分析,此方乃由四逆散、桃仁四物湯共同加味組成,功能活血祛瘀,行氣止痛(《醫(yī)林改錯注釋》)。
【近代驗證】
例一 米伯讓治血瘀脈絡案(上腔靜脈血栓形成)(選自《米伯讓先生醫(yī)案》)
張某,男,49歲,干部。
以面部、頸部、上肢、胸部靜脈曲張之主訴入院。入院后診為上腔靜脈血栓形成。癥見面部胸部發(fā)紅,靜脈曲張,呼吸困難,胸悶氣
短,腹脹納差,胸腔憋悶,舌暗苔薄黃,脈弦澀。診斷:血瘀脈絡,證屬心脈痹阻,氣滯血瘀。治宜活血化瘀,行氣通絡。方用血府逐瘀
湯加下瘀血湯合方十劑痊愈。處方:
桃仁10.5克 紅花10.5克 當歸10.5克 生地14克 枳殼10.5克 赤芍10.5克 柴胡7克 甘草7克 桔梗10.5克 川芎10.5克 牛膝
14克 大黃10.5克 zhe蟲7克
例二 顏德馨治不排精案(選自《上海老中醫(yī)經驗選編》)
李某,男,40歲。
患者結婚十一年來,同房不排精液,曾就醫(yī)多處,無效。
患者壯年體健,寡言寡欲,脈沉澀,舌紫、苔薄,精子形態(tài)數值等均正常。肝郁者則性情每多易怒或沉默,氣機不暢,氣結血瘀,影
響性功能。因此,用血府逐瘀湯“疏其氣血,令其調達,而致和平”。
血府逐瘀湯加紫石英、蛇床子、韭菜子。服七帖后有好轉,續(xù)服至30帖后即愈,第二年得一男孩。
例三 顏德馨治陰囊萎縮案(選自《上海老中醫(yī)經驗選編》)
徐某,男,26歲。
患者未婚,平時身體健康,近半年來由于工作緊張或勞累后發(fā)現陰囊萎縮,以后覺不復出,并伴有心慌,臉紅,多夢,頭痛,口干等
癥。經各處治療無效,乃轉至我院治療,經泌尿科及神經科檢查無異常,最后至中醫(yī)科診治。
患者陰囊萎縮半截,脈細澀,舌質紫。此乃王清任所稱:“氣血凝滯,腦氣與臟氣不接”所致。故證兼多夢,頭痛,口干不欲飲,心
慌,臉紅。
血府逐瘀湯加韭菜子9克、蛇床子9克,服藥十四帖后病有起色,再服十四帖,癥狀消失。
例四 王希知治臌脹案(選自《中國現代名中醫(yī)醫(yī)案精華·二》)
鞏男,53歲。
主訴:因腹脹日漸增大已三月余,門診以肝硬化腹水收入住院。患者于半年來常在食后脘腹脹滿不適,噯氣、矢氣后腹脹可稍緩。近
三月余來,腹脹不消,食后益甚,且逐漸增大,經醫(yī)院檢查診為肝硬化失代償期,服藥腹脹不減,囑服中藥而來我院求治。
診查:患者頸胸部皮膚血絲縷縷,腹脹大如鼓,腹硬滿呈球形、腹筋起,仰臥位腹前壁鼓之有聲,臍旁兩側以下鼓之成實,移動其臥
位時,則濁音亦隨之移動,沖擊腹部,左上部可觸及癥塊。舌質暗紅,苔薄白,脈弦沉澀。
辨證:診為臌脹,證屬肝脾血瘀。
治法:以活血化瘀立法。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
處方:柴胡10克 枳殼10克 赤芍15克 當歸尾12克 川芎9克 桃仁9克 紅花9克 川牛膝12克 桔梗6克 丹參15克 鱉甲30克
益母草30克 車前草30克
水煎服三十六劑,臌脹漸次消退。后用柴芍香砂六君子湯加活血化瘀藥服四十余劑,諸癥悉退,胃納增加,二便正常,精神良好,體
重增加。
【按語】
《素問·脈要精微論》“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代則氣衰,細則血少,濇則心痛。”濇
脈往來澀滯,如輕刀刮竹,血瘀之征也,故主心痛。蓋營血之周流全身,貫通藏府,全賴氣之推動,所謂“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是矣。
王氏此方,以血府逐瘀名者,屬意濬通血脈,細繹此方,乃桃紅四物合四逆散之制也,意在養(yǎng)血活血,柴胡、枳殼,一升一降,調暢氣機
;桔梗、牛膝二味,一載藥以上行,一引血以下行,調節(jié)升降者也。現今用治冠心病心絞痛、風心病、肺心病水瘀交阻、動脈硬化性腦梗
塞、血管性頭痛及經行腹痛,無非亦取其理氣活血之用也。
附方一
膈下逐瘀湯
(涼血疏瘀法)
清·王清任《醫(yī)林改錯》
靈脂二錢,炒 當歸三錢 川芎三錢 桃仁三錢,研泥 丹皮二錢 赤芍二錢 烏藥二錢 元胡一錢 甘草三錢 香附錢半 紅花三
錢 枳殼錢半
水煎服。
【主治】瘀在膈下,形成積塊,痛處不移,臥則腹墜,或腎瀉、久瀉,兼見腹痛拒按、痛處不移,血瘀為患者。
【方論選萃】
近代·冉先德:本方是治膈下瘀血的常用方,功能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痞塊,如肝脾腫者甚效。方中當歸、赤芍、川芎養(yǎng)血行血
為君;桃仁、紅花、靈脂、丹皮破結散瘀為臣;香附、烏藥、枳殼、元胡行氣止痛為佐;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諸藥配合,共奏祛瘀消腫之
效(《歷代名醫(yī)良方注釋》)。
現代·李賡韶:方中當歸、川芎、赤芍養(yǎng)血活血,與逐瘀藥同用,可使瘀血去而不傷陰血;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桃仁、紅花、
靈脂破血逐瘀,以消積塊;配香附、烏藥、枳殼、元胡行氣止痛。尤其川芎不僅養(yǎng)血活血,更能行血中之氣,增強逐瘀之力;甘草調和諸
藥。全方以逐瘀活血和行氣藥物居多,使氣帥血行,更好發(fā)揮其活血逐瘀,破癥消結之力。藥理實驗認為, 本方中的赤芍、川芎、紅花、
當歸、元胡、烏藥等對腫瘤細胞有抑制作用,并能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醫(yī)林改錯注釋》)。
【近代驗證】
例一 門純德治肝硬化案(選自《名方廣用》)
陳某某,女,9歲。因腹脹,惡心,嘔吐兩月余,住某縣醫(yī)院檢查。肝脾觸診腫大,質地硬,腹壁靜脈明顯,肝功能麝濁10單位,麝絮
廿,谷丙轉氨酶400單位。1975年年10月7日初診,1976年11月22日復查,肝功能正常、健康復學。
初診日期:1975年10月7日。面色暗晦無華,時鼻衄,下肢浮腫,脅痛,納呆,腹脹痛得矢氣則松,尿赤黃,大便不暢,舌質紫暗,脈
弦而沉。證屬肝郁氣滯,癥瘕內結。先疏以膈下逐淤湯加味。當歸9克,川芎3克,紅花6克,桃仁6克,赤芍6克,生白芍6克,元胡3克,柴
胡6克,枳殼3克,烏藥3克,五靈脂6克,甘草3克,水煎服五劑。服后腹脹痛脅痛漸減,還時有鼻衄,大便不暢。余予以聯合方組整體調治
,方組如下:
第一方:當歸9克 川芎3克 桃仁6克 紅花6克 生白芍6克 赤芍6克 元胡3克 枳殼3克 柴胡6克 烏藥3克 五靈脂6克 甘草3
克
水煎服。
第二方:白術6克 茯苓9克 黨參9克 炙甘草3克 陳皮3克 半夏3克 木香3克 砂仁3克 生姜6克 大棗4枚
水煎服。
第三方:麥冬12克 生地10克 枸杞子9克 當歸9克 沙參6克 川楝子5克
水煎服。
上三方依次輪服。服藥四輪后,脅痛消失,鼻衄止,食欲漸好,又以上法加減,調治四月余,諸癥若失。囑其注意身體鍛煉和飲食調
理,后于1976年11月經省醫(yī)院檢查,肝功能正常,患兒健康復學。
【按語】
王氏此方,從桃紅四物脫胎者也。加靈脂、丹皮者,意在增其破血之力;元胡、香附、烏藥、枳殼之用,在疏泄肝氣。蓋肝脈貫膈屬
肝絡膽,瘀在膈下,必有肝氣郁滯耳。
附方二
少腹逐瘀湯
?。ㄉ⒑叙龇ǎ?
清·王清任《醫(yī)林改錯》
小茴香七粒,炒 干姜二分,炒 元胡一錢 沒藥二錢,研 當歸三錢 川芎二錢 官桂一錢 赤芍二錢 蒲黃三錢,生 靈脂二錢
,炒
水煎服。
【主治】少腹瘀血積塊疼痛,或有積塊不疼痛;或疼痛有無積塊;或少腹脹滿;或不孕癥;胎漏;或經期腰痠少腹脹痛;或月經不調
,其色紫黑,或有瘀塊;或崩漏兼白帶,少腹疼痛等癥。
【方論選萃】
近代·冉先德:本方乃治療少腹瘀血的常用方,功能活血祛瘀,溫經止痛。凡少腹積塊、痛經、崩漏、紅帶因少腹瘀血所致者,皆可
應用。方中當歸、赤芍、川芎為君,養(yǎng)血行血;蒲黃、靈脂、沒藥、元胡為臣,和血散瘀;官桂、干姜為佐,溫經散寒。小茴香為使,溫
寒行氣,引諸血藥直達少腹病所,攻奏少腹逐瘀之效(《歷代名醫(yī)良方注釋》)。
現代·李賡韶:取《金匱》溫經湯之意,合失笑散化裁而成少腹逐瘀湯。方中小茴香、干姜、官桂溫經散寒,通達下焦;元胡、沒藥
行氣散瘀,消腫定痛;蒲黃、靈脂活血祛瘀,散結止痛,其中蒲黃生用,重在活血祛瘀,靈脂用炒,重在止痛而不損胃氣;當歸、川芎乃
陰中之陽藥,血中之氣藥,配以赤芍用以活血行氣,散滯調經,全方能溫經散寒,活血祛瘀,行氣止痛(《醫(yī)林改錯注釋》)。
【近代驗證】
例一 何任治崩漏案(選自《何任醫(yī)案選》)
馮某某,女,27歲。
初診:1977年4月26日。
經行點滴遷延時日,三年至今(八年前作過子宮漿膜瘤切除)。以祛瘀法為治。
當歸9克 五靈脂6克 白芍12克 肉桂2.4克 女貞子6克 小茴香1.2克 炒黑蒲黃6克 五劑。
復診:5月3日。藥后經行量較多,色澤略轉正。續(xù)以祛瘀為治。
五靈脂6克 當歸9克 白芍12克 炒蒲黃6克 炮姜1.5克 肉桂3克 女貞子9克 小茴香1.2克 延胡索6克 旱蓮草9克 川芎4.5克
沒藥3克 五劑。
三診:5月11日。進少腹逐瘀法后,以益奇經法為續(xù)。
小茴香1.2克 炒當歸6克 沙苑蒺藜9克 黨參12克 鹿角霜4.5克 淡蓯蓉6克 枸杞子12克 紫石英12克 補骨脂15克 川斷6克
山萸肉9克 炒阿膠珠12克 五劑。
四診:6月26日。本月經行量極少,已凈,初有腹痛。以定經益血為法。
菟絲子9克 炒荊芥4.5克 白芍9克 雞血藤6克 茯苓9克 白術9克 制香附9克 黨參12克 山藥15克 生甘草4.5克 五劑。
例二 王立山治不孕癥案(選自《河北中醫(yī)驗案選·王立山診》)
李某某,女,30歲。正定縣城關公社東關大隊人。結婚三年多不孕。近一年來,月事不調,前后無定期,經色紫暗,有塊,少腹經常
隱痛,經前尤甚。白帶較多。經縣醫(yī)院檢查,診斷為宮體小,后位。給予乙稀雌酚、黃體酮等藥治療未效。于1977年7月3日由大隊保健站
介紹就診。
患者面色無華,兩脅脹痛,經前乳房憋脹,少腹畏寒喜暖,兩側有腫塊,壓之有疼痛及憋脹感。經前白帶較多??诖轿⒆?,舌質稍淡
,有瘀斑,苔薄白,脈沉弦。據脈癥合參,屬氣滯血瘀,沖任不調。擬以舒肝理氣,活血化瘀之劑,以調沖、任。宗王清任少腹逐瘀湯加
減治之。
方藥:小茴香4.5克 醋元胡9克 沒藥9克 當歸12克 木香6克 官桂6克 赤芍9克 蒲黃12克 五靈脂9克 香附9克 丹參9克 炮
姜3克 水煎服。于經前連服三劑。
二診(7月9日):自云上藥連服三劑后,乳房憋脹大減,行經。腹痛明顯好轉,初時仍有血塊,后三日經色轉正常。少腹腫塊壓痛感
減小,白帶量減少。自覺胸腹舒適。脈象和緩。以原方去沒藥,加紫石英18克,川芎6克,淫羊藿12克。囑下次經期前再進三劑,以觀后效
。患者遵囑,連服三劑后,不久即懷孕,足月生一男嬰(后因病而死)后又痛經復作,時過年余不孕。囑仍按前方再服二劑,痛經愈,現
已懷孕 3月余。體質較健。
【按語】
此治邪客少腹、足厥陰肝經脈絡瘀滯法也。方以四物、失效兩方出入,養(yǎng)血活血,破瘀通滯,去地黃之甘寒柔潤,尤恐壅滯氣機;官
桂、茴香之用,一補名門而暖丹田,一暖肝臟而祛陰寒;干姜辛熱,溫氣血而散沉寒。寒邪得辛熱而驅散,脈絡因散瘀而濬和,氣血得以
暢行,何病之有哉。
附方三
身痛逐瘀湯
(疏風散瘀法)
清·王清任《醫(yī)林改錯》
秦艽一錢 川芎二錢 桃仁三錢 紅花三錢 甘草二錢 羌活一錢 沒藥二錢 當歸三錢 靈脂二錢,炒 香附一錢 牛膝三錢 地
龍二錢,去土
若微熱,加蒼術、黃柏;若虛弱,量加黃芪一、二兩。
【主治】氣血痹阻肩痛,臂痛,腰痛,或周身疼痛,日久不愈,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弦。
【方論選萃】
現代·李賡韶:秦艽、羌活祛風除濕,桃仁、紅花、當歸、川芎活血祛瘀,沒藥、靈脂、香附行氣血止疼痛,牛膝、地龍疏通經絡以
利關節(jié),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祛風除濕的作用。若痹證疼痛劇烈,痛有定處如針刺,肌膚青紫,脈象遲澀,舌
質青紫或有瘀點等有瘀血見證者,用此方確有療效。若關節(jié)紅腫熱痛,身體重濁,舌苔厚膩等濕熱偏重者,可于方中加蒼術、黃柏以清熱
燥濕;若病久氣虛,癥見面色huang白,眩暈耳鳴,心悸短氣,動則汗出,語聲低微,倦怠乏力等,可于方中加黃芪一、二兩以扶正氣(《
醫(yī)林改錯注釋》)。
【按語】
此治瘀凝脈絡,氣血不能營養(yǎng)四肢百骸,風濕因而乘之法也。方從桃紅四物脫胎,取其養(yǎng)血活血,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去地黃、白芍者,以陰柔壅滯為慮也;加沒藥、靈脂,破瘀活血,利于氣血之周流也;秦艽、羌活祛風而勝濕;牛膝、地龍通經絡而利
關節(jié)。以其標本兼顧,有制有節(jié),亦法之善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