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散
(流濕潤燥、泄濁舒筋法)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檳榔七枚 陳皮去白 木瓜各一兩 吳茱萸 紫蘇葉各三錢 桔梗去蘆 生姜和皮各五錢
×咀,清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去滓。再入清水二碗煎滓,取一小碗。兩次藥汁相和,置床頭,次日五更,分三、五服,皆冷
服之。冬日略溫服,服后用于物壓下,如服不盡,留次日漸漸服之。至天明,大便當下黑糞水,早飯時痛住腫消。食飯宜少遲。
【主治】治腳氣疼痛,及風濕流注,足痛筋脈浮者。
【方論選萃】
清·王晉三:經以腳氣名厥,漢名緩風,宋、齊后始名腳氣。按前賢論,皆由風寒暑濕乘虛襲于三陰經,宜急為重劑以治之。《外臺
》療腳氣,惟唐侍中方為最驗。至明,周文采《醫方選要》雞鳴散,藥品相同,惟多桔梗一味,取義于五更服,故曰雞鳴散。紫蘇色赤氣
香,通行氣血,專散風毒,同生姜則去寒,同木瓜則收濕,佐以桔梗開上焦之氣,廣皮開中焦之氣,妙在吳茱萸泄降下逆,更妙在檳榔沉
重性墜,諸藥直達下焦,開之、散之、泄之、收之,俾毒邪不得上壅入腹沖心而成危侯。雞鳴時服者,從陽注于陰也。服藥須冷者,從陰
以解邪也。東垣分南北二方治法,各隨其所勝者而偏調之,證相宜者而倍用之,是亦發前人之未發,在園機者斟酌變通,斯為善矣(《絳
雪園古方選注》)。
清·陳修園;寒濕之氣著于下焦而不去,故用生姜、吳茱萸以驅寒,橘紅、檳榔以除濕。然驅寒除濕之藥頗多,而數品皆以氣勝,加
以紫蘇為血中之氣藥,辛香撲鼻,更助其氣,氣盛則行速,取著者行之之義也。又佐以木瓜之酸、桔梗之苦。經云酸苦涌泄為陰。俾寒濕
之氣,得大氣之藥,從微汗而解之;解之而不能盡者,更從大便以泄之,戰則必勝之意也。其服于雞鳴時奈何?一取其腹空,則藥力專行
;一取其陽盛,則陽藥得氣也。其必冷服奈何?以濕為陰邪,冷汁亦為陰屬,以陰從陰,混為一家,先誘之而后攻之也(《時方歌括》)
。
李疇人:腳氣之病,乃胃有濕痰積飲,肝膽之氣不能升化而郁塞,下走三陰之絡,致足肚脛中脹痛,故名腳氣。南方地卑多濕,常有
之。以紫蘇、桔梗、陳皮開肺快氣,檳榔、茱萸溫肝降逆,下氣最速,木瓜和肝通經,生姜溫肺胃,下氣化痰。此方乃疏肺金而制肝木,
下氣化氣泄濕,溫肝溫胃而降逆者也。此病每甚于日暮陰盛之時,故于五更服之,趁陽升陰未逆之際,則藥力行而脹痛除也(《醫方概要
》)。
【近代驗證】
例一 張圣德治咳喘案(選自《鎮江市中醫院》1985.6)
吳某某,男,51歲,工人。1978年12月23日初診。患者原有腳濕氣之患,近來兩腳瘙癢,濕水頓失,咳喘上氣不能平臥接踵而至,雙
下肢浮腫,苔根滑膩,脈結代。脈證和參,乃濕毒上攻,心肺受戕,心陽被阻,肺失肅降。治當降逆祛濕,益氣護心,雞鳴散加味:
蘇葉10克 吳萸2克 檳榔10克 桔梗5克 生姜3片 生紫苑15克 代赭石(先煎) 太子參各30克 陳皮6克 赤豬苓各12克 車前
子30克(包)
水煎冷服。
五劑藥后,兩足趾濕水淫淫,瘙癢又現,咳喘得平,下肢浮腫亦消,苔薄,脈濡細。效不更方,續進五劑。一年后隨訪,咳喘未見發
作。
例二 張圣德治腹痛案(選自《鎮江市中醫院》1985.6)
張某某,男,67歲,退休工人。
1984年5月28日初診。患者向有象皮腫,兩腳濕水浸淫,余無他苦。一旦濕水消除,則頭癢或腹痛。刻診兩足干烙已兩旬,臍腹隱痛陣
作,苔薄膩,脈弦,曾進歸芍六君、良附丸罔效。癥屬濕濁上犯,脾氣受戕。治宜泄濕降濁,宣通氣滯,予雞鳴散加味:
檳榔、陳皮、木瓜、蘇葉各10克 吳萸3克 桔梗5克 生姜2片 茅術6克 黃柏10克 生苡仁15克 懷牛膝10克
水煎冷服。
藥服一劑,復見足流濕水,腹痛隨之而愈,遂以前方三劑續服,以資鞏固療效。
【按語】
此治腳氣之方也。腳氣漢時名曰緩風。蓋因其由風寒暑濕之邪,乘虛襲入三陰脈絡致病。方中紫蘇、生姜、桔梗、陳皮,皆辛散風藥
,取其流濕潤燥之用耳。吳萸、木瓜、檳榔,《圣濟總錄》名吳茱萸湯,《世醫得效方》名木瓜茱萸湯,治腳氣入腹,因悶欲死,腹脹喘
急。則三藥為之腳氣之要藥也。考本草檳榔味辛姓溫,入足陽明氣分,達膜原而散疫邪,消痰癖,除水脹,療瘴瘧;吳萸味辛苦性熱,入
足厥陰肝經血分,疏肝燥脾,溫中下氣,治厥陰頭痛,嘔逆吞酸,腳氣水腫;木瓜味酸澀姓溫,入足太陰,足厥陰血分,理脾伐肝,療暑
濕,治腳氣沖氣,兼治轉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