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湯癥的頭痛屬陰寒之氣上沖,濁陰上犯所致,其部位在巔額。臨床見證,如舌泛苔白,多津不渴,四肢欠溫,嘔吐涎沫,脈多沉遲等。吳茱萸用量須比常規量大些,以15~30g效果較好。
病案舉例:患者,46歲,售票員,1999年3月17日診。主訴:頭痛已有10余年,每日頭痛發作即服頭痛粉,則難忍痛苦。初診:頭痛在整個頭部,不分前后左右,遇寒熱沒有明顯關系,頭痛沒有固定時間,痛時多伴干嘔,有時無干嘔則有吐清口水,二便正常,舌淡,苔白多津,脈沉。
辨證:足厥陰肝經受寒頭痛。治療當溫肝散寒,降逆止痛。
方以吳茱萸湯加味:吳茱萸24g,人參9g,生姜20g,大棗30g,葛根24g,3劑,每日1劑,水煎二次合并分三服。
二診:服上方后,頭痛減輕,既已中病,守方再服3劑,之后頭痛大減,在以此方加減12劑而痊愈。此案就是根據“干嘔,吐涎沫,頭痛,吳茱萸湯主之“之條文。又參合病者頭痛者頭痛多伴有干嘔,或有時頭痛雖沒有干嘔且有吐口水之癥情,而辨為厥陰肝寒氣逆,方以吳茱萸湯溫陽散寒降逆,加葛根升達陽氣,舒暢筋脈,通暢經氣而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