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皮 散
(《華氏中藏經。附錄》)
[異名] 五皮飲(《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14)。
[組成] 生姜皮 桑白皮 陳橘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等分(各9g)
[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9g),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不計時候溫
服。
[功用] 利水消腫,理氣健脾。
[主治] 皮水。一身悉腫,肢體沉重,心腹脹滿,上氣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
水腫等,舌苔白膩,脈沉緩。
[病機分析] 本方主治之皮水,乃由脾虛濕盛,泛溢肌膚所致。脾主運化,脾虛則
運化無力,水濕內停。水濕泛溢肌膚,則面目、四肢悉腫,正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所說:“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跗腫”。濕為陰邪,其性重濁而粘滯,最易阻遏氣機。水
濕之邪阻遏于四肢肌腠之間,則肢體沉重;濕阻氣機+、加上脾虛而脾胃升降失職,氣滯
不行,則脘腹脹滿。肺為水之上源.水濕犯肺,肺失肅降,肺氣上逆則喘急;不能通調
水道,下輸膀胱,則水道不通,小便不利。妊娠水腫主要為脾腎陽虛或氣滯,水濕泛溢
肌膚所致,除水腫外,患者每見膚色蒼白,精神疲乏,肢冷倦怠,口淡厭食等。因其病
因、病機相似,故可一并治之。
[配伍意義] 本方為脾虛不運,水濕泛溢肌膚之皮水而設。法當一面健運脾土,恢
復脾之運化之力,使水濕能循常道運行而不致停聚.不會泛濫成災;一面疏通水道,使
水濕之邪有去路。從而標本兼治,邪正兼顧。本方正是體現了健脾與利水同用這一配伍
法度。方中茯苓皮甘淡滲濕,實土而利水,其功專行皮膚水濕,多用于皮膚水腫,為君
藥。濕阻則氣滯,氣行則濕行。大腹皮能行氣導滯,為寬中理氣之捷藥,能利水消腫,
《本草綱目》卷31謂其“降逆氣,消肌膚中水氣浮腫”,為臣藥。陳橘皮健脾理氣燥濕.
健脾則脾運有力,水濕難停;理氣則加強大腹皮行氣導滯之功,既可治氣滯不行,又可
使氣行則水濕行。肺為水之上源,主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濕為患不單由于脾虛,也
責之于肺失宣降之職。故以桑白皮肅降肺氣,通調水道而利水消腫,使源清流自潔。
《藥性論》謂其:“治肺氣喘滿,水氣浮腫,主傷絕,利水道,消水氣。”上二味為佐藥。
生姜皮辛散水氣,和脾行水消腫,主要用于水腫小便不利,亦為佐藥。五藥相配,共奏
利水消腫,理氣健脾之功。
本方五藥皆用其皮,制為散劑,故名五皮散。
本方在健脾祛濕前提下,體現了行氣與利水同用的配伍特點,使氣行則水行。由于
本方藥性平和,標本兼顧,故本方為“消水腫之通劑”。
[類方比較]
1.五皮散與防己茯苓湯二方均可治療皮水。而前者主治肌膚水腫,癥見頭面、四
肢浮腫,不惡風,身無汗。后者為陽氣不足,癥見身腫而冷,四肢聶聶動。此外,前者
尚有理氣之功,故其見癥可有心腹脹滿,飲食不下等。
2.五皮散與五苓散均治小便不利之水腫,且常聯合運用。然前方具健脾理氣利水
之功,治脾虛氣滯之皮水屬水氣偏于表者;后方具化氣行水之功,治水蓄膀胱,氣化不
利之蓄水證等屬水氣偏于里者。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善行皮間之水氣,故為治療皮水之通用方。以一身悉腫,心腹
脹滿,小便不利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若腰以上腫甚,兼有風邪者,加防風、羌活、蘇葉,以散風祛濕;腰
以下腫甚,小便短少,常與五苓散合用,以增強利水之功;偏寒者,加附子、干姜,以
溫陽利水;偏熱者,加滑石、木通,以利水清熱;妊娠水腫,加白術,以健脾利濕而安
胎;腹中脹滿,加萊菔子、厚樸、麥芽以消滯行氣;正氣不足,脾虛體弱,加黨參、白
術以補氣健脾。 .
3.本方現代常用于急、慢性腎小球腎炎和心臟病水腫、妊娠水腫等屬脾虛濕盛者。
[使用注意] 本方藥性辛散滲泄,利水之力較弱,臨床常與其他利水消腫方合并運
用;服藥后忌食生冷、油膩等。
[源流發展] 五皮散源于《華氏中藏經。附錄》,原書主治:“男子婦人脾胃停滯,頭
面四肢悉腫,心腹脹滿,上氣促急,胸膈煩悶,痰涎上壅,飲食不下,行步氣奔,狀如
水病。”該方對后世影響較大,在組成方面,《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3新添諸局經驗秘
方以地骨皮、五加皮易陳橘皮、桑白皮,其方名相同,主治不變;《全生指迷方》卷4以
益氣健脾,利水安胎之白術易桑白皮,名白術散(后世稱全生白術散),治妊娠水腫,
屬脾虛濕盛者;《育兒秘訣》卷4以五加皮易陳橘皮,名五皮湯,治小兒腫病;《麻科活人
全書》卷1以五加皮易桑白皮,名五皮飲,治麻疹初出,四肢浮腫等。在主治方面,后
世對其發展較大。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14始明確提出用其治皮水,“治皮水,四
肢頭面悉腫,按之沒指”。《御藥院方》卷8:“治他病愈后或久痢之后,身體面目四肢
浮腫,小便不利,脈虛而大”。《婦人大全良方》卷15引《指迷方》:“治胎水腫滿”。
《奇效良方》卷64:“治小兒諸般浮腫”。《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卷3:“治風水”。《傅青
主女科。產后編》卷下:“治產后水腫”。《雜病廣要。內因類》:“治暴發頭面四肢腫喘”。
《嶺南衛生方》卷中:“治瘴瘧飲水過度或食毒物所致腫疾”。在劑型方面,原方為煮散
劑,《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14稱為飲劑,《證治準繩.幼科》卷6改為湯劑,《中藥成藥
學》改成藥汁丸,《中藥成藥的合理使用》改成水丸等等。在炮制方面,原方各藥均生
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14桑白皮、大腹皮均炙用,意在減緩利水之勢;《醫學心悟》
卷3大腹皮用黑豆汁洗后人藥,以增強利水消腫之功。
[疑難闡釋] 關于本方出處。本方有曰來自《澹寮集驗方》,但大多數醫籍都謂出
自《華氏中藏經》。因《華氏中藏經》雖舊題華佗撰,但其成書年代及作者均不可確考。
此書歷來多認為是宋代醫家托名之作。因其文義古奧,故有人疑是華佗之弟子吳普、樊
阿等依據華氏遺意錄輯,而又為后人傳抄流傳。宋代鄭樵《通志藝文略》和陳振孫《節
錄解題》均著錄過。另外,解放后出版的《中藏經》均未見五皮散方記載,清。光緒六
年江左書林校刊,上虞徐舜山重校之《中藏經》中記有五皮散。因此,關于本方之出
處,有待進一步探討。就目前所能查閱載有本方的書籍,并且組成、用量相同,主治亦
基本相同,年代最早的當屬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該書卷14有“五皮飲,治
皮水,四肢頭面悉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故,不喘,不渴,脈亦浮。大腹皮
炙,桑白皮炙,茯苓皮,生姜皮,陳橘皮各等分。右哎咀,每服四錢,水盞半,煎七
分,去滓,熱服,日二三。近人磨木香水同煎,亦妙。”《澹寮集驗方》載五皮散,“治病
后身面四肢浮腫,小便不利,脈虛而大。此由諸氣不能運行,散漫于皮膚肌腠之間,故
令腫滿,此藥最宜。大腹皮,陳皮,生姜皮,桑白皮(炒),赤茯苓皮各等分。右哎咀,
每服五六錢,水一大鐘,煎八分,不拘時溫服,日三次。忌生冷、油膩、堅硬之物。”
如上述,此二書中之五皮散與《華氏中藏經》之五皮散在組成、劑量、主治、煎服法等
方面皆相同,只有幾處小異:①《華氏中藏經》為每服三錢,《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為每
服四錢,《澹寮集驗方》為每服五六錢。②《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方中大腹皮、桑白皮下
有一“炙”字,另外二書無。③《澹寮集驗方》在茯苓皮前有一“赤”字,另外二書則
無。究竟本方出自何書?筆者認為應是《華氏中藏經》。其一,吳普、樊阿與華氏是同
時代人。其二,鄭樵(1103--1162)雖與陳言同是宋朝人,但在陳言撰《三因極一病證
方論》時(1174)已去世1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