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屬于中醫學“眩暈”“肝陽上亢”“頭痛”等病范圍,以頭痛眩暈,時作時止,頭重腳輕,血壓升高為特征。
【病因病機】本病屬于本虛標實。本虛以氣血陰虧為主;標實以風、痰、陽、火為主。本病虛者居多,由于陰虛則肝風內動,血少則腦失濡養,精虧則髓海空虛,均可導致眩暈。此外,痰濁壅遏、火旺上蒙也能導致本病。《景岳全書·眩運篇》El:“眩運一證,虛
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之一二耳。”語云:“無虛不作眩。”
【辨證用藥】治療當以急則治標,緩則之本,或標本兼治原則。具體采用平肝潛陽,補腎滋陰,健脾滌痰。方選用鎮肝熄風湯加減。
處方: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龜甲、生杭白芍、玄參、天冬、川楝子、生麥芽、茵陳、甘草。
方中懷牛膝歸肝腎經,補益肝腎,引藥下行;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降逆潛陽,鎮肝息風;生龜甲、生杭白芍、玄參、天冬滋養陰液,以潛陽亢;川楝子、生麥芽、茵陳清泄肝陽之有余,疏達肝氣之郁滯;甘草調和諸藥,與麥芽合調胃和中。本方為鎮肝息風良劑。
【典型醫案】
例一
平某,男,29歲。主訴:頭暈頭痛4年。
患者于4年前春季始現頭暈頭痛,少寐多夢,檢查血壓高,150~160/90mmH9,近兩年時覺胸悶氣短,心悸不寧,視物不利,經用降壓、利尿等藥治療,癥狀不減,近l年加重。檢查:頭暈頭痛,視物不利,時有心悸氣短,血壓l60/90mmHg(21·3/12.0kPa),舌淡苔白微滑,脈見弦。診斷為高血壓。
辨證:肝郁氣滯,肝陽上亢,傷及心脾,上擾清竅,而致頭暈等癥。治法:疏肝解郁,清頭明目,鎮心安神。方用家傳歸芎湯合鎮肝熄風湯加減。
處方:當歸30克,川芎15克,白芷l0克,辛夷10克,細辛5克,蔓荊子10克,何首烏15克,菊花l5克(后下),牛膝15克,代赭石30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鉤藤l5克,陳皮l5克,石菖蒲10克,白芍l5克,地龍l0克,僵蠶l0克。l0劑。水煎服。
二診:癥狀減輕。上方加決明子l0克,夏枯草10克。l0劑。
藥后癥狀消除而愈。
例二
周某,女,21歲。主訴:頭暈頭痛2年。
于2年前始現頭暈頭痛,少寐多夢。檢查血壓高。近來癥狀加重,心悸乏力。經用朱砂安神丸、降壓片等藥治療,癥狀不減,故來就診。檢查:頭暈頭痛,心悸乏力,少寐多夢,血壓l40/100mmH9。化驗尿常規(一),腎功能(一),面部潮紅,舌淡苔白微滑,脈見弦。診斷為高血壓。
辨證:肝郁氣滯,肝陽上亢,心失血養,而致頭暈心悸不寐。治法:疏肝解郁,滋陰潛陽,清熱寧心。方用鎮肝熄風湯加減。
處方:金橘葉l5克,白芍l0克,牛膝l5克,代赭石30克,石決明20克,夏枯草10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杜仲l0克,何首烏10克,炒酸棗仁l0克,珍珠母30克,當歸25克,丹參25克,黃連10克,西瓜翠衣l0克。水煎服。
二診:上藥服后,癥狀明顯減輕,面紅已恢復正常,現已無何不適。上方減杜仲、西瓜翠衣、珍珠母,加茵陳20克,繼服l0劑鞏固。
【附方】
鎮肝熄風湯見“呃逆”。
當歸川芎湯 見“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