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鼻竇炎——鼻炎鼻竇炎方(張炳秀方)
【組成】 蒼耳子10g,辛夷花10g,香白芷20g,蘇薄荷(后下)10g,北細辛(先煎去沫)6g,大川芎10g,野山梔子10g,廣藿香10g,京菖蒲10g。
【用法】 每日1劑,水煎分服(煎煮時間不宜過長,10~15分鐘即可)。納蔥白7根,綠茶末1撮,為引。
【功效主治】 宣散通竅、化濕清熱、祛涕開塞。若見病變以鼻流濁涕,量中或量多不止,多伴有鼻塞不通,嗅覺不靈,甚至香臭不分,或頭目昏沉,甚至頭痛,致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現代醫學診斷屬于急慢性鼻炎,鼻黏膜化膿性炎癥(鼻竇或鼻旁竇炎);病變以突然和反復發作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不通,甚至頭目昏沉等為主要特征,現代醫學診斷屬變應性鼻炎、血管運動性鼻炎等;皆可納入本方證治范疇。
【方解】 《素問·氣厥論》曰:“膽移熱于腦,則辛
【加減】 對于急性期外感風熱或內蘊肝膽濕熱顯著,流黃色濁涕或膿性濁涕,或帶有腥臭味,脈見弦滑或滑數,舌紅苔黃或黃膩者,加魚腥草(后下)30g,冬瓜子10g,生薏苡仁30g,以增清濕熱、化濁涕之功;或加龍膽草10g,以清肝膽濕熱;或加用冬桑葉10g,以清肝膽風熱,更作引經之憑。如見鼻塞重濁,嗅覺不敏,甚至不別香臭者,加蓽菝10g。《軒岐救正論·藥性微蘊》載蓽菝“辛燥、香辣、疏泄”,可作宣通鼻竅,開塞除閉,增敏嗅覺之資。倘若反復發作,久羈纏綿,而見鼻道干澀,或見涕中帶有血絲,脈細或弦細,舌紅苔薄,出現肝腎陰虛癥狀者,加細生地黃10g,女貞子10g,墨旱蓮10g,以糾偏救燥,滋潤肝腎,燮理陰陽。若流鼻涕不明顯者用原方即可。如流涕清稀而見舌淡苔薄或薄白者,加白芥子10g,紫蘇子10g,云茯苓15g,炒白術12g,以健脾助運,溫化留飲,除痰去涕。如表虛腠理疏松,衛外不固,易染外邪,加上綿黃芪15g,炒白術10g,關防風6g,以固表堅腠,杜病情反復之誘因。
【按語】 急慢性鼻炎、鼻竇或鼻旁竇炎,以鼻竅流涕為主癥,多伴有鼻塞不通,嗅覺不靈,甚至香臭不分。常累及頭目,而致頭目昏沉、甚至頭痛,如物裹首,難受不堪。亦有著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導致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諸弊,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學習。此類疾患多易在受寒貪涼或其他刺激后,而誘發或加重癥狀。
【方源】 陶國水.張炳秀學術經驗擇要(Ⅲ).中醫藥臨床雜志,2006,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