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腰痛病因主要為外感、內傷與跌仆閃挫。外感者,多起病較急,腰痛明顯,常伴有外感癥狀;內傷者,多起病隱襲,腰部酸痛,病程纏綿,常伴有臟腑癥狀,多見于腎虛;跌仆閃挫者,起病急,疼痛部位固定,瘀血癥狀明顯,常有外傷史可鑒。
二、治療原則
腰痛治療當分標本虛實。感受外邪屬實,治宜祛邪通絡,根據寒濕,濕熱的不同,分別予以溫散或清利;外傷腰痛屬實,治宜活血祛瘀,通絡止痛為主;內傷致病多屬虛,治宜補腎固本為主,兼顧肝脾;虛實兼見者,宜辨主次輕重,標本兼顧。減如《雜病源流犀燭》指出:“腎虛,其本也;風,寒、濕,熱、痰飲、氣滯、血瘀,閃挫,其標也。或從標,或從本,貴無失其宜而已。” ·中醫內科學
證治分類
1.寒濕腰痛
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逐漸加重,靜臥病痛不減,寒冷和陰雨天則加重。舌質淡苔白膩,脈沉而遲緩。
證機概要:寒濕閉阻,滯礙氣血,經脈不利。
治法:散寒行濕,溫經通絡。
代表方:甘姜苓術湯加減。本方有溫中,散寒脊疼痛之證。
化濕作用,適用于寒濕閉阻經脈而致腰
常用藥:干姜,桂枝、甘草、牛膝溫經散寒,通絡止痛;茯苓、白術健脾滲濕;杜仲、桑寄生,續斷補腎壯腰。
若寒邪偏勝,腰部冷痛,拘急不舒,可加熟附片、細辛;若濕邪偏勝,腰痛重著,苔厚膩,可加蒼術、薏苡仁;年高體弱或久病不愈,肝腎虛損,氣血虧虛,而兼見腰膝酸軟無
力,脈沉弱等癥,宜獨活寄生湯加附子。
2.濕熱腰痛
腰部疼痛,重著而熱,暑濕陰雨天氣癥狀加重赤。苔黃膩,脈濡數或弦數。
證機概要:濕熱壅遏,經氣不暢,筋脈失舒。
治法:清熱利濕,舒筋止痛。
活動后或可減輕,身體困重,小便短
代表方:四妙丸加減。本方有清利濕熱,舒筋通絡,強壯腰脊作用,適用于濕熱壅遏,經脈不舒,腰脊疼痛。
常用藥:蒼術,黃柏,薏苡仁清利下焦濕熱;木瓜、絡石藤舒筋通絡止痛;川牛膝通利筋脈,引藥下行,兼能強壯腰脊。
若小便短赤不利,舌質紅,脈弦數,加梔子,草蘚,澤瀉,木通以助清利濕熱;濕熱蘊久,耗傷陰津,腰痛,伴咽干,手足心熱,治當清利濕熱為主,佐以滋補,腎陰,酌加生地、
女貞子、旱蓮草。選用藥物要注意滋陰而不戀濕。
3.瘀血腰痛
腰痛如刺,痛有定處,痛處拒按,日輕夜重紫,或有瘀斑,脈澀。部分病人有跌仆閃挫病史。
證機概要:瘀血阻滯,經脈痹阻,不通則痛。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輕者俯仰不便,重則不能轉側。舌質暗
代表方:身痛逐瘀湯加減。本方有活血通絡止痛作用,適用于腰部外傷,瘀血阻脈,腰痛如刺。
常用藥:當歸、川芎,桃仁、紅花,廑蟲活血祛瘀,疏通經脈;香附、沒藥,五靈脂、地龍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祛瘀消腫;牛膝活血化瘀,引藥下行,并能強壯腰脊。
若兼有風濕者,肢體困重,陰雨天加重,加獨活、秦艽,狗脊;腰痛日久腎虛者,兼見腰膝酸軟無力,眩暈,耳嗚,小便頻數,加桑寄生,杜仲、續斷、熟地黃;腰痛引脅,胸脅
脹痛不適,加柴胡,顯,腰痛入夜更甚,
4。腎虛腰痛
(1)腎陰虛
腰部隱隱作痛,紅少苔,脈弦細數。
郁金;有跌仆,扭傷,挫閃病史,加乳香、青皮行氣活血止痛;瘀血明加全蝎、蜈蚣、白花蛇等蟲類藥以通絡止痛。
酸軟無力,纏綿不愈,心煩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
證機概要:腎陰不足,不能濡養腰脊。
治法:滋補腎陰,濡養筋脈。
代表方:左歸丸加減。本方有滋陰補腎,強壯腰脊作用,適用于腎陰虧虛,腰脊失于濡養,腰痛綿綿,五心煩熱。
常用藥:熟地黃、枸杞子、山萸肉、山藥、龜板膠以滋補腎陰;菟絲子,鹿角膠,牛膝溫腎壯腰,陽中求陰。
腎陰不足,常有相火偏亢,可酌情選用知柏地黃丸或大補陰丸加減化裁;虛勞腰痛, 日
久不愈,陰陽俱虛,陰虛內熱者,可選用杜仲丸。
(2)腎陽虛
腰部隱隱作痛,酸軟無力,纏綿不愈,局部發涼,反復發作,少腹拘急,面色咣白,肢冷畏寒。舌質淡,
證機概要:腎陽不足,不能溫煦筋脈。
治法:補腎壯陽,溫煦經脈。
代表方:右歸丸加減。本方有補腎壯腰溫煦,腰痛綿綿,拘急肢冷。
常用藥:肉桂,附子、鹿角膠、杜仲,肉、枸杞子滋陰益腎,陰中求陽。
腎虛及脾,脾氣虧虛,證見腰痛乏力,脾益氣,升舉清陽,加黃芪、黨參、升麻、
如無明顯陰陽偏盛者,可服用青娥丸,肉有情之品調理,如河車大造丸、補髓丹等
[預防調護]
喜溫喜按,遇勞更甚,臥則減輕,脈沉細無力。
溫養命門火作用,適用于腎陽不足,筋脈失于
菟絲子溫陽補腎,強壯腰脊;熟地,山藥÷山萸
食少便溏,甚或臟器下垂,應補腎為主,佐以健柴胡、白術。補腎治腰痛;房勞過度而致腎虛腰痛者,可用血
預防腰痛,應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正確的坐,臥,行體位,勞逸適度,不可強力負重,避免腰部跌仆閃挫。避免坐臥濕地,暑季濕熱郁蒸時,亦應避免夜宿室外,貪冷喜涼。涉水冒雨或身汗出后即應換衣擦身,或服用生姜紅糖茶,以發散風寒濕邪。
急性腰痛,應及時治療,愈后注意休息調養,以鞏固療效。慢性腰痛除藥物治療外,注意腰部保暖,或加用腰托固護,避免腰部損傷。避免勞欲太過,防止感受外邪,經常活動腰部,或進行腰部自我按摩、打太極拳等醫療體育活動,有助于腰痛的康復。
中醫內科學
[結 語]
腰痛病因有外感、內傷,跌仆挫閃。其發病常以腎虛為本,感受外邪、跌仆挫閃為標。腎虛或為腎陽不足,或為陰精虧虛,腰府失養,屬虛;寒濕、濕熱,瘀血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屬實。實證延久可致正虛,虛證又易感邪致病。治療時實證重在祛邪通脈活絡,寒濕腰痛當溫經散寒祛濕,濕熱腰痛當清熱利濕舒筋,瘀血腰痛當活血化瘀通絡。虛證重在扶正,補肝腎、強腰脊、健脾氣是常用治法。
腰痛日久,虛實夾雜,治療應掌握標本虛實,選用祛邪和培本的方法。一般初起以祛邪為主,病久則予補益肝腎,健脾培本,或祛邪與扶正并用,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治療本病,除內治外,尚可配合針灸、按摩、理療、拔火罐、膏貼,藥物熏洗等方法綜合治療,療效較好。
[臨證備要]
1.善用活血化瘀藥物。活血化瘀藥可用于腰痛的不同證型,但疾病不同的階段,所選取的藥物和用量應有別。初發急性期,常選用小劑量的當歸、川芎,養血和血,溫通血脈;病情相對緩解期,可加重活血化瘀藥物的劑量與作用;腰痛日久,屢次復發者,可活血化瘀配合搜風通絡的藥物,如桃仁、紅花、三七,莪術、虻蟲、水蛭、蜂房,全蝎,蜈蚣等。
2.重視原發疾病的針對性治療。腰痛的病因很多,外感,內傷、跌仆閃挫均屬常見,腰痛又與許多疾病相關,因此臨床既要辨證治療,還要針對原發疾病,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如泌尿系統的感染、結石可引起腰痛,治療可參考淋證等節,采用清熱通淋排石治法;肝膽系統疾病、骨傷科疾病、婦科生殖系統疾病等,也可累及腰部,引起疼痛,治療時首先應考慮原發疾病的治療,切忌腰痛治腰,以免貽誤病情。
3.臨證強調綜合治療。根據病情選用牽拉復位、推拿,針灸、拔罐、理療、穴位注射、藥物外敷,中藥離子透人等方法,有助于疾病的治療與康復。寒濕腰痛、腎虛腰痛、瘀血腰痛在內服藥物的基礎上,可配合熨法治療,如將肉桂,吳萸、蔥頭、花椒四味搗勻,炒熱,以絹帕裹包熨痛處,冷則再炒熨之,外用阿魏膏貼之,可提高治療效果。
[醫案選讀]
病案一
方某,女,49歲。
1963年6月21日初診:腰髖部冷痛重著,“如帶五千錢”,不能轉側,活動不利,天陰下雨則疼痛尤甚,納谷不香,時而噯氣,大便秘結,少腹部脹墜不適,下肢困重。舌苔白膩,脈沉而小滑。腎虛寒濕停聚,痹阻絡脈。治擬益腎溫經為主。
川桂枝3克 淡干姜3克 炒白術9克 生甘草3克 炒薏苡仁12克 金狗脊9克 鹽
水炒破故紙9克 功勞葉9克 炒陳皮5克 姜川連1.5克
7月15日二診:服上方3劑,腰痛即止。近因受涼,腰痛復甚舌苔白膩,脈沉細。仍當祛寒化濕和絡。
左側尤重,脘痞作惡。
各論 第七章 肢體經絡病證
炒蒼術6克 川桂枝3克 香獨活9克 生薏苡仁12克 青防風3克 左秦艽6克炒桑枝12克 炙絲瓜絡9克 姜半夏9克 上川樸3克 廣陳皮5克 炒枳殼5克
(張繼澤等.張澤生醫案醫話集·腰痛.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病案二
李某,男,45歲,農民。1969年10月5日初診。
腰痛,迄今7月,起因已忘卻。檢閱前服藥方,有主發散風濕者,有主溫補腎陽者,皆無效果。目前,腰痛時輕時重,輕則酸楚沉痛,重則狀如錐刺,不敢俯仰,大便經常千燥。脈象沉澀,舌苔白薄,質暗有瘀血斑點。
辨證治療:“腰為腎之府”,痛如錐刺,不可俯仰,是為血瘀腰痛之候。脈來沉澀:舌有瘀斑,皆屬血虛有瘀之象。發散風濕,耗散津液,反助血瘀益甚,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補
之足以為害也。今遵王清任身痛逐瘀湯合張壽甫活絡效靈丹,復方調治。
處方:當歸12克 桃仁9克 紅花6克 赤芍9克 乳香、沒藥各6克 丹參25克生地18克 懷牛膝12克 生大黃9克 水煎服。
10月8日二診:上方連服3劑,腰痛非但不減反而痛甚,惟大便轉潤,其色黑褐,脈仍沉澀。便潤色褐,腰痛甚,是血活瘀化之兆。繼服上方,以待瘀化絡通,自獲效果。
10月15日三診:上方連服6劑,腰痛十去六七,俯仰較前靈活,大便變黃。上方既效,繼予原方3劑。
10月18日四診:繼服上方3劑,腰已不痛,惟腰間尚感酸楚,仍以原方加減。
處方:當歸12克 丹參18克 骨碎補9克 狗脊12克 川續斷18克 炒杜仲12克桑寄生18克 雞血藤25克 懷牛膝12克 水煎服。
患者又服6劑,諸癥均愈。(孫朝宗.孫魯川醫案·腰痛病案三施某,男,50歲。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患者腰疼痛已半年余,其痛悠悠,尚可忍耐。近則痛勢加劇,腿足痿軟無力,不能久立,更不耐遠行,痛時喜手按摩,神倦氣短,小溲清長,舌質淡,少苔,脈微弱無力。病屬腎陽虛腰痛,治宜溫補腎陽,擬腎氣湯合青娥丸加減。
熟地24克 山藥12克 凈棗皮12克 丹皮9克 炒澤瀉9克 白茯苓12克 肉桂末(分3次兌)3克 熟附片9克(先煎2小時) 補骨脂12克 炒杜仲24克 胡桃肉24克
桑寄生24克 延胡索12克 3劑,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藥后腰痛減,腿足較有力。囑續服八味地黃丸以鞏固療效。(熊寥笙.中醫難癥論治·腰痛.重慶出版社.1988)
[文獻摘要]
《景岳全書·腰痛》:“腰痛證凡悠悠戚戚,屢發不已者,腎之虛也;遇陰雨或久坐痛而重者,濕也;遇諸寒而痛,或喜暖而惡寒者,寒也;遇諸熱而痛及喜寒而惡熱者,熱也;郁怒而痛者,氣之滯也;憂愁思慮而痛者,氣之虛也;勞動即痛者,肝腎之衰也。當辨其所因而 —:——
522 ·中醫內科學
《醫宗必瀆·腰痛》:“《內經》言太陽腰痛者,外感六氣也;言腎經腰痛者,內傷房欲也。假令作強伎巧之官,謹其閉蟄封藏之本,則州都之地,真氣布護,雖六氣苛毒,弗之能害。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則腎臟虛傷,膀胱之腑安能獨足?于是六氣乘虛侵犯太陽,故分別施治。有寒濕、有風、有熱、有挫閃、有瘀血.有滯氣、有痰積,皆標也。腎虛其本
《臨證指南醫案·腰腿足痛》龔商年按語: “夫內因治法,腎臟之陽有虧,則益火之本以消陰翳;腎臟之陰內奪,則壯水之源以制陽光。外因治法,寒濕傷陽者,用苦辛溫,以通陽瀉濁;濕郁生熱者,用苦卒以勝濕通氣。不內外因治法,勞役傷腎者,從先天后天同治;墜墮損傷者,辨傷之輕重與瘀之有無,或通或補。”
《醫學心悟·腰痛》:“腰痛拘急,牽引腿足,脈浮弦者,風也;腰冷如冰,喜得熱手熨,脈沉遲或緊者,寒也,并用獨活湯主之。腰痛如坐水中,身體沉重,腰間如帶重物,脈濡細者,濕也,蒼白二陳湯加獨活主之。若腰重疼痛,腰間發熱,痿軟無力,脈弦數者,濕熱也,恐成痿證,前方加黃柏主之。若因閃挫跌仆,瘀積于內,轉側如刀錐之刺,大便黑色,脈澀,或芤者,瘀血也,澤蘭湯主之。走注刺痛,忽聚忽散,脈弦急者,氣滯也,橘核丸主之。腰間腫,按之濡軟不痛,脈滑者,痰也,二陳湯加白術、草蘚,白芥子,竹瀝、姜汁主之。腰痛似脫,重按稍止,脈細弱無力者,虛也,六君子湯加杜仲,續斷主之。若兼陰冷,更佐以八味丸。大抵腰痛,悉屬腎虛,既夾邪氣,必須祛邪。如無外邪,則唯補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