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性,50歲 工人 門診病歷
1993年3月29日初診
主訴乏力伴多陰多尿4年
患者1989年春季因多陰多尿體重減輕,化驗血尿糖增高確診為糖尿病,先后服過多種中西藥物治療。癥狀時好時壞,,血糖波動在200MG%以上,目前飲食控制在6市兩/日,口服降糖靈25MG%以上,消渴丸10 粒,3/日。化驗 空腹血糖205MG%,尿糖(+++)。
現癥 乏力殊甚,腰膝無力,不耐勞累,口干思陰,燥熱汗出。后背酸沉,大便干燥,時感尿頻不暢,舌淡紅,體胖,脈細玄。
辨證立法氣陰兩虛,脾腎不足,燥熱熾盛,兼濕熱下注。治宜益氣養陰,培補脾腎,清熱利濕。方用降糖對藥方加減。并囑其停服消渴丸。
處方 生黃芪30 生地30 蒼術15 元參30 葛根15 黃芩10 黃連5 花粉20 玉竹15 枸杞10 杭菊花10 卑解15,石韋15 ,水煎服。
治療經過 服藥1月,乏力口渴消失,余證明顯減輕,復查空腹血糖為150MG%,尿糖(+ 或—)-(+)。舌淡胖,脈細玄,守方再服兩月。主觀癥狀全部告愈。。精力極佳,空腹血糖108MG%,尿糖(——)。守方配置水丸常服。以資鞏固。
按語祝師經多年臨床觀察,認為傳統的三消辨證分型方法不適于糖尿病病情,主張用陰陽,臟腑,氣血辨證合參的方法。將本病分為五型(即氣陰兩虛型,陰虛火旺型,燥熱入血型,淤血阻絡型和陰陽兩虛型)進行辨證論治。且臨床以氣陰兩虛最為多見。這是因為大多數的糖尿病人屬于非胰島素依賴型,起病方式比較隱秘和緩慢,并不都是出現三消癥狀,常常表現為經年累月的乏力神疲,少氣懶言,汗出便溏,口淡無味,易感冒,不耐勞累特別是雙下肢酸沉,麻木,舌體胖大或齒痕,脈虛無力等氣噓見證,治療時除滋陰清熱外,健脾補氣實為關鍵一環。
本案三消癥狀不太明顯,而表現為乏力殊甚,,腰膝酸軟,不耐勞累,舌體淡胖,脈虛無力的脾腎氣噓之象,病程4年,陰虛及氣,故祝師選用降糖對藥方益氣養陰,培補脾腎治其本,加黃芩黃連花粉玉竹卑解石韋清熱利濕治其標,療效顯著,這是祝師治療糖尿病獨特的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