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某女性,55歲,農民,門診病歷
1994年8月29日初診
患者自1993年夏自覺乏力明顯,逐漸消瘦,且伴多飲多尿,善食易饑,當地醫院化驗血尿糖均高于正常,確診為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型),予飲食控制及口服消渴丸每次5-7粒,3/日治療,但病情控制不理想,前日化驗空腹血糖182MG%,午餐后兩小時血糖378MG%,尿糖(+++),血BUN14MG%,CR1MG%,來京進一步診治。
現癥,口干思飲,心慌心煩,燥熱汗出,善食易饑,尿頻量多,乏力膝軟,大便干燥,3-5日一行,肢體麻木,既往有頸椎病史3年,舌紅乏津,脈玄滑。
辨證立法氣陰兩傷,脾腎不足,燥熱內熾,陽虛熱盛。治宜益氣養陰,培補脾腎,清熱潤燥。方用自擬降糖對藥方加減。并囑停消渴丸。
處方 生黃芪30 生地30 蒼術15 ,元參30 丹參30 葛根15
治療經過 二診 94年10月10日服上藥一月余,口干饑餓及多尿癥狀均有改善明顯,汗出,烘熱,心慌減輕,較前有力,復查空腹血糖169MG%,尿糖(+),仍大便干燥,兩脅脹悶,舌淡暗,脈玄滑,守方去玉竹,花粉,枸杞沙參五味子加桔梗10 枳殼10 杏仁10 薤白10 ,再服20劑
三診 10月31日,諸證均消失,近查空腹血糖160MGz%,尿糖(+或—)。舌淡紅,脈玄滑。守初診方去玉竹,花粉,黃芩,黃連加白蒺藜10 首烏藤15 ,再服1月。
四診12月5日無明顯癥狀,空腹血糖106%,尿糖(——),舌淡紅,脈沉細,擬配水丸鞏固。
處方 生黃芪90 生熟地各50 蒼術60 元參90 丹參90 葛根60 沙參60 麥冬60 五味子30 山雜60 桑寄生60 雞血藤90 諸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服10 克,每日3次。
按語糖尿病屬于中醫消渴,三消,消闡病證的范疇。祝師通過大量各種類型的糖尿病人系統觀察發現,本病初期常以陰虛燥熱為主,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燥熱可以耗陰津,陰津虧耗又可加重燥熱,兩者互為因果,故證見口渴多飲,善食易饑,尿頻量多之三消現象,若陰虛日久,無以化氣,或燥熱內盛,壯火食氣,可出現乏力神疲,氣短多汗,易患外感等氣陰兩虛見證,故祝師認為糖尿病以氣陰兩虛的類型最為多見,并自創降糖對藥方(生黃芪,生地,蒼術,元參,葛根,丹參)益氣養陰,兼予活血治療。本方用生黃芪配生地降尿糖,是取生黃芪的補中益氣,升陽,緊腠理與生地的滋陰涼血。補腎固精之作用,防止飲食精微漏泄,使尿糖轉為陰性。蒼術配元參降糖系施今墨先生之經驗。蒼術斂精,止漏濁,元參滋陰潤燥。蒼術雖燥,但伍元參之潤,可展其長而制其短,,葛根配丹參生津止渴,去淤生新,使氣血流暢,可提高降糖效果。上述三組對藥相伍,益氣養飲治其本,活血化淤治其標,且經藥理研究六藥均有降低血糖之功效,故名為降糖對藥芳。本案病雖經年。但三多癥狀明顯,伴燥熱汗出,乃燥熱陰傷之象,乏力膝軟屬脾腎氣噓,肢體麻木為絡脈淤阻,且伴心悸心煩,等心陰不足之象,故祝師以降糖對藥為主,加沙參麥冬五味子以養心復脈,雞血藤桑寄生養血通絡,患者經治療3月,癥狀消失,空腹血糖基本正常,尿糖陰性。則配水丸堅持長期服用,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