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濕溫
前言
本資料是我學習中醫內科學的摘錄筆記歸納,共摘錄了七十八個病癥和全部辯證的對癥方劑
.由朱永庫老人編輯.整理.本人喜歡電腦網.酷愛中醫.自學中醫20多年,積累了很多中醫資料.但
從不給外人看病。自己和家里人有病.我才自己找藥方治療。我今年75歲,45歲后從沒去醫院
看過病,沒打過針,沒住過院.有病自己用中藥調理就好了。發表本資料目的是為了行善積德
,供有緣人共享。
濕溫是由濕熱病邪引起的急性熱病。初起具有身熱不揚,身重肢倦,胸悶脘痞,苔日膩,脈緩等主要癥狀。本病起病較緩,傳變較慢,病機演變雖有衛氣營血的變化,但主要稽遲于氣分,以脾胃為主要病變部位。臨床表現具有濕、熱兩方面的證候。后期既有濕熱化燥傷陰,又有。陽氣虛袞。兩種不同轉歸。本病四時皆有,但多發生在雨濕較多的夏秋季節。
濕溫資料
濕溫是由濕熱病邪引起的急性熱病。初起具有身熱不揚,身重肢倦,胸悶脘痞,苔日膩,脈緩等主要癥狀。本病起病較緩,傳變較慢,病機演變雖有衛氣營血的變化,但主要稽遲于氣分,以脾胃為主要病變部位。臨床表現具有濕、熱兩方面的證候。后期既有濕熱化燥傷陰,又有。陽氣虛袞。兩種不同轉歸。本病四時皆有,但多發生在雨濕較多的夏秋季節。
濕溫病名首見于《難經.五十八難》,該書將其隸屬于傷寒之中,并載其脈象為。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晉王叔和《脈經》記載了濕溫的病因證治,如提出其病因是“常傷于濕,因而中暍,濕熱相薄。”,其主證為“苦兩脛逆冷,腹滿叉胸,頭目痛苦,妄言。”指出“治在足太陰,不可發汗”.宋代朱肱《類證治人書》指出白虎加蒼術湯為治療本病的主方。金元時期對濕溫的治療仍局限在傷寒范圍。迨至清代,有了本病的專著《濕熱病篇》,薛生白在該書中所稱的濕熱證主要指濕溫。吳鞠通《溫病條辨》中稱暑兼濕熱,偏于暑之濕者為濕溫。薛、吳二氏系統論述了濕溫的病因病機以及辨證施治等,一直為今日所遵循。 .
現代醫學的傷寒、副傷寒、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感冒等,有表現為濕溫證候者,可參考本病辨證施治。
11.1 病因病理
濕熱病邪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夏秋季節,天暑下逼,地濕上騰,人處氣交當中,則易感受濕熱病邪。如飲食失慎,損傷脾胃,運化失司,濕邪停聚,郁久化熱,亦可蘊生濕熱之邪。且濕熱偏盛季節,脾胃功能本多呆滯,如勞倦過度或恣食生冷等,更易使脾胃受傷,導致濕邪內困,加重濕滯不運,這些是本病發生的條件。吳鞠通說:。內不能運水谷之濕,外復感時令之濕。,指出僅有外感而無內傷,或僅有內傷而無外感,皆不易形成濕溫,惟。外邪入里,里濕為合。方能發病。如薛生白說:“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此皆先有內傷,再感客邪。”
濕溫病由于其病邪牲質的特異性,因此病機傳變較之一般溫熱為病有所不同。因濕為陰邪,其性重濁膩滯,與熱相合,蘊蒸不化,膠著難解,故本病傳變較之一般溫病緩慢,病程較長,往往纏綿難愈。其發展演變,一般亦不外由表入里, 由衛氣而及營血,但因脾為濕土之臟,胃為水谷之海,故濕熱致病多以脾胃為病變中心。正如章虛谷所說:“濕土之氣同類相召,故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
濕溫初起,以邪遏衛氣為主要病理變化。濕熱病邪抑郁肌表則見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身熱不揚等衛分證;脾胃受傷,運化失常,濕邪停聚,阻遏氣機,則見胸悶脘痞,舌苔厚膩等氣分證。因濕屬陰邪,化熱較慢,故初起一般病勢不盛,隨著氣分濕熱證的加重,衛分見癥隨之消失。氣分濕熱留戀,其初起階段,.雖濕中蘊熱,但多見濕重熱輕證。其病變漸趨于中焦脾胃。但中氣的盛衰,決定著濕熱的轉化,薛生白說:。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即指素體中陽偏旺者,則邪從熱化而病變偏于陽明胃,素體中陽偏虛者,則邪從濕化而病變偏于太陰脾。病在太陰者,則濕重熱輕,病在陽明者,則濕輕熱重。本病濕熱郁蒸氣分,雖然以中焦脾胃的病變為主,但濕邪有蒙上流下的特性,故又能彌漫三焦,波及其它臟腑L\如濕熱郁蒸,蒙蔽于上,清竅壅塞,則引起神志昏昧;如濕邪下注小腸,蘊結膀胱,則致小便不利;濕熱內蘊肝膽,則身目俱黃;濕熱外蒸肌腠,則發白痞等。濕熱郁阻中焦日久,其熱偏盛者,易耗損陰津;其濕偏盛者,易損傷陽氣。本病經過順利者,病變可停留于氣分而不再發展。在濕熱消解時,或有胃氣未醒,.或有脾虛不運,至正氣漸復,或經適當調治則逐漸痊愈;若感邪嚴重,濕熱化燥化火,即可深逼營血,除有斑疹、昏譫等營血分一般見證外,多見腸絡損傷之便血,甚至因氣隨血脫而陽氣外亡。此外,亦有因濕困日久,陽氣受損而致腎陽虛衰水濕內停的變癥,此時其證治可參內科心悸、水腫等有關疾病。
11.2 診斷要點
①發病季節多見于夏秋。
②起病較緩,初起雖有惡寒發熱,但熱勢不揚,并且頭身重痛,胸悶脘痞,舌苔垢膩,脈濡緩等。
⑧傳變較慢,病勢纏綿,故病程較長。其中以濕熱留戀氣分階段較長。
④病程中易見白痦;后期可見便血的嚴重證候。 ’
⑤暑溫挾濕多與本病酷似,暑溫起病急驟,初起以高熱、口渴、大汗、心煩、脈洪數等暑熱熾盛證侯為主,此時雖可兼挾濕邪,但仍以暑熱證候為突出。濕溫初起,一般表現為濕邪偏盛證,迨至濕漸化熱,才演變為濕熱俱盛或熱偏盛證。故兩者自是不同。
113辨證論治
本病系濕中蘊熱,蒸釀為患.尤以氣分濕熱蘊蒸臨床證候更為復雜多樣,故應注重氣分病證的辨證施治。辨證方面,首先在于分辨濕熱之偏癌程度,其次應辨別病變所屬部位;在治療方面,注重分解濕熱,濕去熱孤則易消解。分解濕熱的方法,隨濕熱多少、病變部位而異。初起衛氣同病,濕邪偏盛者,宜芳香透表里之濕;邪在中焦,濕濁偏盛,濕中蘊熱者,宜以苦溫開泄為主,適當佐以清熱;迨至濕邪化熱,熱勢轉盛,成濕熱俱盛者,宜苦辛通降,化濕清熱并進;若至熱重于濕時,以清熱為主,酌情兼化濕邪。濕邪注下,泌別失司,則以淡滲利濕為治,盡速為濕邪尋求出路。總之,正如吳鞠通說:“徒清熱則濕不退,徒祛濕則熱愈熾”,要在詳審濕熱之多少,合理應用祛濕與清熱兩大方法。一旦濕熱完全化燥化火,治療則與一般溫病相同。如熱熾陽明氣分,則治以清熱生津;腑實燥結,治以通腑泄熱;熱入營血,損傷腸道血絡而致大便下血,治宜涼血止血。如因下血過多而導致氣隨血脫時,又當急予補氣固脫之品,及至脫回血止,再按病機所在辨證施治。本病恢復期階段,余邪未凈氣機未暢者,可酌予清泄余邪、宜暢氣機之品;若病邪已解而胃氣未醒或脾運不健時,則須根據具體情況投以醒胃健脾之品以善其后。
11.3.1 濕重子熱證冶
11。3.1。1 邪遏衛氣
[癥狀] 惡寒少汗,身熱不揚,午后熱象較顯,頭重如裹,身重肢倦,胸悶脘痞,苔白膩,脈濡緩。
本證為衛氣同病,內外合邪之候,既有濕郁衛分之表證,又有濕遏氣機之里證。肺主氣而屬衛,衛受濕郁則肺氣失于宜發,腠理開合失于正常,故見惡寒而少汗。熱處濕中,為濕所遏,故雖發熱而身熱不揚。濕熱交蒸其發熱較午前為明顯。濕郁衛表,清陽被阻,則頭重如裹。濕性重著,客于肌表,故身重肢倦。至于濕遏氣機之里證.主要表現胸悶脘痞,舌苔白膩,脈象濡緩等。因濕阻氣分,氣機失于宣展,故胸悶脘痞。里濕偏盛上泛于舌。故見舌苔白膩,脈象濡緩為濕邪阻滯的征象。總之,上述表現為濕溫初起,濕遏衛氣的濕重熱輕證。。
本證發熱惡寒,頭痛少汗,有類風寒表證,但脈不浮緊,項不強痛,且有胸Q2痞悶等濕阻見癥,可資鑒別。本證胸悶脘痞,有似食滯見癥,但無噯腐食臭,亦可鑒別。本證午后熱甚,狀若陰虛,但無五心煩熱,無舌紅少苔,可作鑒別。
[治法] 芳香辛散,宜化表里濕邪。
[方藥] 藿樸夏苓湯(《醫原》)
藿香二錢 半夏一錢半 赤苓三錢 杏仁三錢 生薏仁四錢 蔻仁六分 豬苓錢半 澤瀉錢半 淡豆豉三錢 厚樸一錢 ,
三仁湯(《溫病條辨》) 、 、
杏仁五錢 飛滑石六錢 白通草二錢 白蔻仁二錢 竹葉二錢 厚樸二錢 生苡仁六 錢半夏五錢 、 .
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 .
本證衛氣同病,故以藿樸夏苓湯宣化表里之濕。本方用淡豆豉、杏仁宜肺疏表。肺氣宣化,則濕隨氣化;藿香:厚樸、半夏、蔻仁芳香化濁,燥濕理氣。使里濕除而氣機得暢;豬苓、赤苓、澤瀉淡滲利濕,為濕邪尋求出路。石芾南說:“濕去氣通,布津于外,自然汗解”。本方集芳香化濕、苦溫燥濕、淡滲利濕于一方, 以使表里之濕內外分解。
三仁湯用杏仁輕宜肺氣;白蔻仁、厚樸、半夏芳香化濁、燥濕理氣;生苡仁、白通草、飛滑石淡滲利濕;合用竹葉以輕清宜透郁熱。吳鞠通說:“惟以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
以上兩方,均有開上、暢中、滲下作用,能宜化表里之濕而用于邪遏衛氣證。其中藿樸夏苓湯因有豆豉、藿香疏表透衛,故用于濕邪偏于衛表而化熱尚不明顯者為宜;三仁湯因有竹葉、滑石能泄濕中之熱,故用于濕漸化熱者為宜。
本病初起忌用辛溫發汗、苦寒攻下、滋養陰液等。若見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誤作傷寒而發汗,則濕隨辛溫發表之藥蒸騰上逆,遂蒙蔽清竅;若見胸悶脘痞,以為積滯而攻下,則損傷脾胃之陽氣而致脾氣下陷;若見午后熱增,以為陰虛而滋潤之,則使濕邪滯著不化,病情遷延難愈。故吳鞠通說:“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即指出了濕溫病初起治療的三大禁忌。
11。3。1.2 邪阻膜原
(癥狀] 寒熱往來,寒甚熱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嘔逆脹滿,舌苔白厚膩濁,脈緩。
膜原外通肌肉,內近胃腑,為主焦之門戶,實一身之半表半里。濕熱穢濁郁伏膜原.阻遏陽氣,不能布達肌表而惡寒,至陽氣漸積,郁極而通,則惡寒消失而見發熱汗出。邪正反復交爭,故寒熱往來起伏。因濕濁偏盛,陽氣受郁,故惡寒較甚而發熱則微。膜原濕邪,外漬肌肉,則見手足沉重,肢體疼痛。穢濁內阻,氣機失調,胃氣上逆,故嘔逆脹滿。舌苔白厚膩濁,脈緩均為濕濁偏盛的征象。 .
本證見寒甚熱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均系濕邪困遏陽氣郁而不伸的表現,此與傷寒寒 邪束表,惡寒身痛而無汗者截然不同。
(治法] 疏利透達膜原濕濁
[方藥] 雷氏宣透膜原法(《時病論》)
厚樸一錢(姜制) 檳榔一錢五分 草果仁八分(煨) 黃芩一錢(酒炒) 粉甘草五分 藿香葉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姜制)
加生姜二片為引。
本證濕濁郁閉較甚,非一般化濕之劑所能為功,須投以疏利透達之法,以開達濕濁之邪,
本方系從吳又可達原飲化裁而來。方用厚樸、檳榔、草果直達膜原,開泄透達盤踞之濕濁;輔以藿香、半夏、生姜助暢氣化濕之效;佐黃芩清濕中之蘊熱;甘草為和中之用。陽虛體寒者,加老蔻、干姜以破陰化濕。陰虧陽亢者,本方則須慎用。本方藥偏溫燥,臨床應用須適可而止,一旦濕開熱透.熱勢轉甚,即應轉手清化。否則反助熱勢,劫傷陰津,而致痙厥之變。
11.3.1。3 濕困中焦 .
[癥狀] 身熱不揚,脘痞腹脹,惡心欲吐,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飲或渴喜熱飲,大便溏泄,小便混濁,苔白膩,脈濡緩。
本證因濕濁偏盛,困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所致。濕熱病邪可直犯中焦,膜原濕濁亦可傳歸脾胃,章虛谷說:。始受于膜原,終歸于脾胃。。脾受濕困,氣機失于展化,則見脘痞腹脹。
濕阻于內,故口不渴。若濕阻清陽,津液失于上布,則口渴,但多渴不欲飲,或喜熱飲。濕濁趨下,則大便溏泄。因脾氣升運受阻,胃氣失于和降,故濁氣上逆而見惡心嘔吐。苔白膩、脈濡緩,為濕邪偏重的征象.至于身熱不揚,則為濕中蘊熱,熱為濕遏所引起。
[治法) 燥濕化濁
(方藥] 雷氏芳香化濁法(《時病論》)
藿香葉一錢 佩蘭葉一錢 陳廣皮一錢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大腹皮一錢(酒洗) 厚樸八分(姜汁炒)
加鮮荷葉三錢為引
本證因濕濁偏盛,故用藿香、佩蘭芳香化濁;濕遏氣機,故以半夏、陳皮、厚樸、腹皮燥濕理氣;清氣不升,故使以鮮荷葉升清,并泄濕中之熱。總之,重在溫運化濕。本證系濕中蘊熱,不可早投寒涼而閉郁濕濁。如章虛谷說:“三焦升降之氣,由脾鼓運。中焦和則上下氣順,脾氣弱則濕自內生。濕盛而脾不健運,濁壅不行,自覺悶極。雖有熱邪,其內濕盛,而舌苔不燥。當先開泄其濕,而后清熱,不可投寒涼,以閉其濕也”。
11。3.1.4 濕濁蒙上, 泌別失職
(癥狀) 熱蒸頭脹,嘔逆神迷,小便不通,渴不多飲,舌苔白膩。
本證系中焦濕濁久困所致之蒙上流下證。如薛生白說:“濕多熱少則蒙上流下”。濕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則惡心嘔吐;熱為濕遏,蒸郁而蒙蔽于上,清陽受阻,清竅被蒙故見熱蒸頭脹、神識昏迷;濕濁注下,泌別失司,則小便不通;濕濁偏盛,則渴不多飲、舌苔白膩。
(治法 先予芳香開竅,繼進淡滲分科。
(方藥] 先與蘇合香丸芳香開蔽、通竅蘇神,繼進茯苓皮湯淡滲除濕。
蘇合香丸(《和劑局方》)
白術 青木香 烏犀屑 香附子炒去毛 朱砂 訶黎勒 白檀香 安息香別為末,用無灰酒一升熬膏 沉香 麝香研 丁香 蓽茇各二兩 龍腦研 蘇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內 熏陸香(即乳香)別研各一兩
上藥除蘇合香油外,均研成極細粉末和勻,然后將蘇合香油用白蜜適量(微溫)調勻拌入藥粉內,加煉蜜制成藥丸。 .
茯苓皮湯(《溫病條辨》)
茯苓皮五錢 生苡仁五錢 豬苓三錢 大腹皮三錢 白通草三錢 淡竹葉二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 、
方以豬苓、茯苓皮、薏仁、通草、淡竹葉淡滲和濕,大腹皮理氣化濕,以使小便通行,濕濁 下泄。
11.3 1.5 濕阻腸遭,傳導失司
[癥狀) 神識如蒙,少腹硬滿,大便不通,苔垢膩。
此證系濕溫久羈,腸道濕郁氣緒,傳導失常所致。濕熱久郁,腸道氣機痹阻,故少腹硬滿、大便不通。但非燥糞搏結,故雖硬滿,而很少疼痛,且無潮熱及焦燥黃厚之苔。因濕邪彌漫、蔽郁清竅,故神識如蒙,但非熱入心包,故意識尚有清楚之時。苔垢膩是濕邪偏盛的征象。
(治法 直通氣機.清化濕濁。 。
[方藥] 宣清導濁湯(《溫病條辨}). 、
豬苓五錢 茯苓五錢 寒水石六錢 晚蠶砂四錢 皂莢子三錢。 :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服,以大便通快為度。
本方用晚蠶砂化腸道濕濁。皂莢子宣通腸遭氣機,以豬苓、茯苓、寒水石利濕清熱。一以逐有形之濕,一以化無形之氣,迨濁化氣暢,則大便自通。總之,本證系濕郁氣結.與腸腑燥結自是不同,故不宜苦寒攻逐為治。
11.8。2 濕熱并重證治 ,
11.3.2.1 濕熱蘊毒
[癥狀] 發熱口渴,胸痞腹脹,肢痰倦怠,咽腫溺赤,或身目發黃,苔黃而膩。
本證為濕熱交蒸,釀成熱毒,充斥氣分所致。熱毒傷津,則見發熱口渴;熱毒上壅,則咽喉腫痛;濕熱下蘊,則小便色赤;濕邪阻滯,氣機受困,則見胸痞腹脹,肢痰倦怠;若濕熱交蒸,膽汁外溢,則兼見身目發黃。舌苔黃膩是濕熱蘊阻的征象。 '
(治法) 解毒化濕 ,、 .
[方藥] 甘露消毒丹(引《溫熱經緯》)
飛滑石十五兩 綿茵陳十一兩.淡黃芩十兩 石菖蒲六兩 川貝母,木通各五兩 藿香 射干 連翹 薄荷 蔻仁各四兩
各藥曬燥,生研極細(見火則藥性變熱)。每服三錢,開水調服,日二次。或以神曲糊丸,如彈子大,開水化服亦可。 .
本證因濕熱交蒸而熱勢偏勝,故本方選用黃芩、連翹、薄荷清熱透邪;濕熱蘊毒、咽喉腫痛,故以射干、川貝解毒利咽;濕邪未化,阻于氣分,故用藿香、蔻仁、石菖蒲芳香化濁;下焦濕熱蘊結,小便不利,故以茵陳、滑石、木適利濕泄熱。本方又名普濟解毒丹。王盂英說:“此治濕溫時疫之主方也”。
11.3.2.2 濕熱中阻
[癥狀) 發熱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飲,脘痞嘔惡,心中煩悶,便溏色黃,小溲短赤,苔黃滑膩,脈象濡數。
本證為濕熱俱盛,相互交蒸于中焦脾胃,多見于濕溫病濕漸化熱的過程中。里熱偏盛,證見發熱,汗出,口渴,心中煩悶,小溲短赤等。因濕熱膠著留連,雖有相蒸之汗但熱勢不能因汗而退,熱盛津傷則小便短赤;津不能上承則口渴,因內有濕邪所阻,故所飲不多,邪熱擾心則心煩,因兼濕邪郁閉,故煩而且悶。里有濕阻,濕郁氣機則脘痞嘔惡;脾失升運,濕邪流下,故見大便溏薄。此外,苔膩色黃、脈濡而數,皆為濕熱俱盛的征象。
[治法) 苦辛開降
(方藥) 王氏連樸飲(《霍亂論》)
川連一錢 厚樸二錢 石菖蒲一錢 醋炒半夏一錢 淡豆豉三錢 炒山梔三錢
本方以黃連,山梔苦泄里熱,厚樸、半夏開泄脾濕.苦辛并進,共奏分解濕熱之效。同時用豆鼓宣透蘊熱,菖蒲芳香化濁。若濕熱郁蒸肌表,外發白痞,可加竹葉、薏苡仁,以增透熱滲濕之效。若津傷較甚而口渴、小便短赤顯著者,可加蘆根等生津之品。
11.3。2.3 濕熱釀痰, 蒙蔽心包
(癥狀) 身熱不退,朝輕暮重,神識昏蒙,似清似昧或時清時昧,時或譫語,舌苔黃膩,脈濡滑而數。
本證為氣分濕熱釀蒸痰濁,蒙蔽心包絡所致。心包為痰濕所蒙,心神受其蔽擾,故見神識昏蒙,如似清似昧或時清時昧等。氣分濕熱蘊蒸,故身熱不退,朝輕暮重。舌苔黃膩,脈象濡滑而數,均為熱邪偏盛的征象。但本證有時亦可表現為以濕濁偏甚為主者,則其舌苔多見垢膩而色白,脈濡而不數。濕熱釀痰蒙蔽心包與熱閉心包,均以神志異常為主要表現,但:者是性質不同的兩種臨床類型,應注意鑒別。前者為濕熱釀痰,包絡受其蒙蔽,后者為熱邪內陷,機竅受其阻塞;前者病在氣分,后者已入營血;前者神志為痰濕蒙蔽而呈昏蒙,后者心神為熱邪逼擾而神昏譫妄,兼見灼熱肢厥;前者濕熱熏蒸,上泛于舌而苔黃膩,后者營血受灼而舌質紅絳。正如石芾南說:“前系舌苔黃膩,濕熱明征,此系舌赤無苔,傷陰確據”。
[治法) 清熱化濕,豁痰開蔽。
(方藥) 菖蒲郁金湯(《溫病全書,) .
石菖蒲三錢 廣郁金二錢 炒山梔三錢 青連翹二錢 細木通一錢半 鮮竹葉三錢 粉丹皮三錢 淡竹瀝五錢 燈芯二錢 紫金片(即玉樞丹)五分
至寶丹(方見風溫章)
蘇合香丸(方見前)
菖蒲郁金湯用山梔、連翹、丹皮、竹葉等清泄濕中之蘊熱。以莒蒲、郁金、竹瀝、玉樞丹等化濕豁痰,開蔽蘇神.并以木通、燈芯導濕熱下行。在臨床運用時,可根據痰熱、濕濁偏盛,而酌情分別應用至寶丹或蘇合香丸:如熱偏重者加服至寶丹;痰濁偏盛者送服蘇合香丸。并見痙厥者,兼以息風止痙,可加用全蝎、蜈蚣、地龍、僵蠶等.
11.3.8 熱重于溫證治
[癥狀) 高熱汗出,面赤氣粗,口渴欲飲,身重脘痞,苔黃微膩,脈象滑數。
本證為濕邪漸化熱而成熱重濕輕之候,其病機是陽明熱熾。兼太陰脾濕未化。高熱汗出,口渴欲飲,面赤氣粗,皆為陽明熱盛,里熱蒸迫的表現;兼濕困太陰,故身重脘痞。苔黃微膩,脈象滑數,為熱重于濕的征象。
[治法] 辛寒清泄胃熱,苦燥兼化脾8一
[方藥] 白虎加蒼術湯(方見暑溫章) .
本證以陽明熱盛為主,故主以辛寒之白虎湯大清胃熱,又兼太陰脾濕,故加蒼術燥之。如熱郁化火、津傷不甚者,黃連、黃芩等苦寒瀉火之品亦可加入。
11。3.4化燥入血證治
113。4。1 傷絡便血 . 。
[癥狀] 灼熱煩躁,便下鮮血,舌質紅絳。
本證系濕邪化燥,熱邪化火,侵入血分,損傷腸絡,迫血下行所致。因此,以便下鮮血為特點。同時有血分熱毒熾盛,營陰受損的表現.如灼熱煩躁,舌質紅絳等。
[治法] 涼血解毒止血
[方藥] 犀角地黃湯(方見春溫章) 、
本證病勢危急,應及時救治,薛生白說:“大進涼血解毒之劑,以救陰而泄邪,邪解而血自止矣”。
犀角地黃湯功專涼血解毒,臨床運用可加入紫珠草、地榆炭、側柏炭、茜根等以助止血之效。 .
11。3.4.2 氣隨血脫
[癥狀] 便血不止,面色蒼白,汗出肢冷,舌淡無華.脈象微細。
本證多由上證發展而來。.腸絡受損,便血過多,則氣隨血脫。因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攝血,血載氣,便血過多,故氣隨血脫。氣脫不能攝納,則驟然出血不止。血脫而氣失附麗,則陽氣暴脫,癥見體溫驟降,汗出肢冷,面色蒼白,脈象細微等。
[治法] 益氣固脫
[方藥] 獨參湯(引《十藥神書》)
人參二兩去蘆
每服水二盞,棗五枚煎一盞,細呷之。
本證病勢危急兇險,常因氣脫陽亡而斃于傾刻,故首當益氣固脫,急用獨參湯頻頻送服。
人參能固護元氣,氣復血攝,便血即可控制。
元氣回復,危象解除后,應再根據具體病情,隨證施治。一般而言,此時多見脾胃虛寒,陰血虧虛的征象。如面色挄白,四肢欠溫,倦怠乏力,仍有少量便血,舌淡無華,脈緩無力等。
治宜溫補脾腎,養血止血,可用黃土湯。 .
黃土湯(《金匱要略》)
甘草 干地黃 白術 附子(炮)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斤
本方以白術、黃土、附子溫陽健脾。因脾能統血,脾健則血能統攝而漸止。阿膠、地黃滋陰養血。黃芩苦寒堅陰,兼清腸道余熱,且防術、附之過于燥熱。甘草調和諸藥。總之,本方寒熱并用,潤燥共濟,扶陽而不傷陰,益陰而不損陽,能收到氣復血止,陰生陽長之效。
11.8.5 余邪未凈證治 .
[癥狀] 身熱已退,脘中微悶,知饑不食,苔薄膩。 、 .
本證見于濕溫之恢復期,因熱邪已退,故一般不發熱。惟余濕未凈,胃氣不舒,脾氣未醒,故覺脘中微悶,知饑不食。舌苔薄膩是余邪未凈的征象。
[治法] 輕清芳化,滌除余邪。
(方藥] 薛氏五葉蘆根湯(《溫熱經緯》) .
藿香葉 薄荷葉 鮮荷葉 枇杷葉 佩蘭葉 蘆根 冬瓜仁
本方用藿香葉、佩蘭葉、鮮荷葉芳香化濕,醒脾舒胃;并用薄荷葉、枇杷葉、冬瓜仁、蘆根等輕清透泄余熱,清化未凈濕熱。薛生白說;。此濕熱已解,余邪蒙蔽清陽,胃氣不舒,宜用極輕清之品以宣上焦陽氣,若投味重之荊,是與病情不相涉矣。。
此外,若濕從熱化,燥傷胃陰,其治療與風溫基本相同。 .
11。4 小結
濕溫是由濕熱病邪引起的外感熱病,多發于夏秋季節。臨床以發病較緩,傳變較慢,病勢纏綿,病程較長,脾胃證候顯著為主耍特點。本病的發生內因于太陰受傷,濕邪停聚,外因于感受濕熱病邪,內外合邪濕溫即可發生。因濕為土之氣,脾胃同屬中土,濕土之氣同類相召,故濕溫以脾胃為主要病變部位。濕熱的轉化隨中氣的虛實而異:中陽較虛者,則病變偏于太陰脾;中陽偏旺者,則病變偏于陽明胃。前者多表現為濕偏盛證,后者則表現為熱偏盛證。
在辨證時,要注意分辨濕熱偏盛程度以及病變所在部位。濕溫的治療,在于使濕熱分解,或以化濕為主,或清熱化濕并進,或以清熱為主。以化濕為主者,主治濕偏盛諸癥。如濕溫初起,衛氣同病,宜宜化表里之濕;,濕濁郁伏膜原,以疏利透達為治;濕困中焦,脾胃升降失司,宜燥濕化濁,不可早投寒涼遏之;、濕邪注下,泌別失職,應盡速為濕邪尋求出路,治以淡滲利尿為主;:腸腑濕郁氣結,宜宜清導濁等。以清熱化濕并進者,主治濕熱俱盛諸癥。如濕熱蘊毒,穴清熱解毒兼以化濕;濕熱俱盛而中阻脾胃,宜苦辛通降,分解濕熱;濕熱釀痰,蒙蔽心包,宜清熱化濕,豁痰開蔽等。若屬熱重于濕者,當以清泄陽明為主,兼化太陰脾濕。本病營血分的治療與風溫等病基本相同,惟宜注意濕邪是否燥化,若氣分尚有未盡之濕邪,雖然熱邪已深入營血,亦不宜純用涼潤,否則有戀邪之弊。濕溫便血,是血分病變的嚴重證候之一,宜涼血解毒止血,若見陽氣隨陰血外脫,則宜益氣攝血,固脫回陽。濕溫恢復期,邪熱漸退而余邪未凈,當予輕清芳化,滌除余邪。
劉河間《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病機論》:治濕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喻嘉言《醫門法律.三氣諸方.律十一條》:凡治濕病,禁發其汗,而陽郁者不微汗之,轉致傷人,醫之過也。 、
又云:濕家不可發汗,以身本多汗,易致亡陽.故濕溫之證,誤發其汗,名曰重暍,此為醫之所殺,古律垂戒深矣。其久冒風涼,恣食生冷,乃至以水灌汗,遏抑其陽者,不微汗之,病無從解。《內經》謂:當暑汗不出者,秋風成瘧,亦其一也不當汗者反發其汗,當微汗者全不取汗,因噎廢食,此之謂也。
又云:凡治濕病,當利小便,而陽虛者一概利之,轉至殺人,醫之罪也。
又云:濕家當利小便,此大法也,而真陽素虛之人,汗出小便滴瀝,正泉竭而陽欲出亡之象,若以為濕熱,恣膽利之,真陽無水維附,頃刻脫離而死矣。此法所不禁中之大禁也。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濕》華蚰云按:今觀先生治法,若濕阻上焦者,用開肺氣,佐淡滲,通膀胱,是即啟上閘,開支河,導水勢下行之理也;若脾陽不運.濕滯中焦者,用術、樸、姜、半之屬,以溫運之,以苓、澤、腹皮、滑石等滲泄之,亦猶低宏濕處,必得烈日曬之,或以剛燥之土培之,或開溝渠以泄之耳。其用藥總以苦辛寒治濕熱, 以苦辛溫治寒濕,概以淡滲佐之。……甘酸膩濁,在所不用。 .
何廉臣《重訂廣溫熱論。濕火之證治》;濕多者濕重于熱也,其病多發于太陰肺脾。其舌苔必白膩,或白滑而厚,或白苔帶灰兼粘膩浮滑,或白帶黑點面粘膩,或兼黑紋而粘膩.。甚或舌苔滿布,厚如積粉,板貼不松。脈息模糊不清,或沉細似伏,斷續不勻。神多沉困嗜睡,證必凜凜惡寒,甚而足冷,頭目脹痛,昏重,如裹如蒙,身痛不能屈伸,身重不能轉側;肢節肌肉疼而且煩,腿足痛而且酸,胸膈痞滿,渴不引飲,或竟不渴,午后寒熱,狀若陰虛,小便短澀黃熱,大便溏而不爽甚或水瀉。治法以輕開肺氣為主。肺主一身之氣,肺氣化則脾濕自化,即有兼邪,亦與之俱化,宜用藿樸夏苓湯,體輕而味辛淡者治之,啟上閘開支河,導濕下行,以為出路,濕去氣通,布津于外,.自然汗解。 、
又云:熱多者熱重于濕也,其病多發于陽明胃腸。熱緒在里,由中蒸上,此時氣分邪熱郁遏灼津,尚未郁結血分,其舌苔必黃膩,舌之邊尖紅紫欠津,或底白罩黃混濁不清,或純黃少白,或黃色燥刺,或胎白底絳,或黃中帶黑、浮滑粘膩,或白苔漸黃而灰黑,伏邪重者胎亦厚且滿,板貼不松,脈息數滯不調。癥必神煩口渴,渴不引飲,甚則耳聾干嘔,面色紅黃黑混,口氣穢濁。余則前論諸癥或現或不現,但必胸腹熱滿,按之灼手,甚或按之作痛。宜用枳實梔豉合小陷胸湯加連翹、茵陳之清芬,姜汁炒子芩、木通之苦辛,內通外達,表里兩徹,使伏邪從汗利而雙解。漸欲化燥,渴甚脈大,氣粗而逆者,重加石膏、知母清肺氣而滋化源,惟蘆根、燈芯尤宜多用(先煎代水),輕清甘淡,泄熱化濕,下行從膀胱而解,外達從白痦而解,或斑疹齊發而解。至于傳變,凡胃家濕熱郁蒸肺氣.致肺氣不能敷布水精,外達下行,必見煩渴、多汗、斑疹、停飲、發黃等證。
何廉臣《全國名醫驗案類編》按:濕溫之為病,有濕遏熱伏者,有濕重熱輕者,有濕輕熱重者,有濕熱并重者,有濕熱俱輕者,且有挾痰、挾水、挾食、挾氣、挾瘀者。臨證之時,首要辨明濕與溫之孰輕孰重,有無兼挾,然后對證發藥,隨機策應,庶可用藥當而確收成效焉。
[病案舉例] . 、
濕溫濕重于熱(錄自《張聿青醫案》)
張左,濕溫旬曰,煩熱無汗,赤疹隱約不透,胸次窒悶異常,咳不揚爽,時常譫語,煩渴不欲飲,飲喜極沸之湯,脈數細滑,苔白心黃,近根厚掯。此由無形之邪,有形之濕,相持不化,邪雖欲泄,而里濕郁結,則表氣不能外通,所以疏之汗之,而疹汗仍不能暢。熱與濕交蒸,胸中清曠之地,遂如云霧之鄉,神機轉至彌漫,深恐濕蒸為痰,內蒙昏痙。
三仁湯去滑石 川樸 竹葉 加豆豉 橘紅 郁金 枳殼 菖蒲 佛手 '
二診:昨進辛宣淡化,上焦之氣分稍開,熏蒸之熱勢較緩,神識沉迷轉清,譫語抽搐已定,煩悶亦得略松,舌苔較退,但氣時上沖,沖則咳逆,脈數糊滑。良以郁蒸稍解,而邪濕之勢尚在極甚之時,雖有退機,猶不足濟。肺胃被蒸,氣難下降,所以氣沖欲咳仍未俱減也。前法之中,再參疏肺下氣. :
甜葶藶 通草 光杏仁 制半夏 冬瓜子 廣郁金 薄橘紅 滑石塊 炒枳殼 枇杷葉 桔梗 竹茹
三診:胸悶懊煩,氣沖咳逆,次第減輕,咯吐之痰亦覺爽利,舌苔亦得大化,但脈仍不揚。其肺胃之間尚是熏蒸之地,表不得越,邪無出路,還難恃為穩定也。 .
光杏仁 廣郁金 淡黃芩 桑葉 甜葶藶 桔梗 白蔻仁 生苡仁 制半夏 炒香豆豉 橘紅 枇
杷葉
四診:咳嗽氣逆大退,痰亦爽利,譫語熱煩亦得漸減,特小溲清而不爽,大便不行。頻轉矢氣,脈數糊滑,苔化而中獨厚,猶是濕痰內阻,邪難泄越,再導其滯。
郁金 橘紅 桔梗 制半夏 赤茯苓 生苡仁 滑石 通草 萆蘚 竹瀝達痰丸三錢
佛手通草湯先送下。 、
五診:大便插行,燠煩大定,熱亦較輕,口渴亦減,但赤疹雖布甚寥寥,扦不外達,脈象較爽,舌根苔白尚捎。邪濕之熏燕雖褥漸松,而未能透泄,須望其外越;方為穩妥也。
光杏仁 郁金 橘紅 生苡仁 枳殼 滑石塊 炒萎皮 葶藶子 桔梗 通草 木通 制半夏 赤白茯苓
六診:熏蒸彌漫之勢雖松,而濕性粘膩,不克遽行泄化,里氣不宣,表氣難達,汗痦均不得發越,咳嗽氣逆,小溲不爽,脈數滑苔白。邪濕互相犄角,尚難穩當。
郁金,光杏仁 橘紅 冬瓜子 桔梗 鮮佛手 制半夏 生薏仁 蔻仁 赤豬苓 通草葦莖
七診:熱勢遞減,咳亦漸松,然溫從內搏,邪不外越,是以熱勢戀戀不退,不能外達,而欲從內化,非欲速可以從事也。 . 、
豆卷 滑石 光杏仁 郁金 制半夏 通草 新會紅 豬苓 桔梗 枳殼 生苡仁 鮮佛手
八診;清理余蘊方. ,
豆卷 生苡仁 制半夏 通草 廣皮 福澤瀉 光杏仁 鮮佛手 白蔻仁 夏佩蘭
如胸悶加桔梗、郁金,甚者川樸、枳殼,藿香,頭脹加蒺藜,天麻,僵蠶,理胃加生熟谷芽、沉香曲、玫瑰花。
漫溫熱重子漫(錄自《丁甘仁醫案,)
裘左,濕溫八天,壯熱有汗不解,口干欲飲.煩躁不寐,熱盛之時譫語妄言,胸痞泛惡,不能納谷,小溲渾赤,舌苔黃多白少,脈象弦滑而數。陽明之溫甚熾,太陰之濕不化,蘊蒸氣分,漫布三焦,有。溫化熱、濕化燥之勢,證非輕淺,故擬蒼術白虎湯加減,以觀動靜.
生石膏三錢 肥知母一錢五分 枳實炭一錢 通草八分 制蒼術八分 茯苓皮三錢 炒竹茹一錢五分 飛滑石三錢 仙半夏一錢五分 活蘆根一尺(去節) 荷梗一尺
二診:今診脈洪數較緩,壯熱之勢大減,稍能安寐,口干欲飲,胸悶泛惡,不能納谷,舌苔膩黃漸化,伏溫漸解而蘊濕猶留中焦也。既見效機,毋庸更張,參入芳香淡滲之品,使濕熱有出路也.
熟石膏三錢 仙半夏錢半 楓實炭一錢 澤瀉一錢 制蒼術八分 赤茯苓三錢 炒竹茹一錢五分 通草八分 飛滑石三錢 鮮藿佩各錢半 荷梗一尺
三診:熱退數日,復轉寒熱似瘧之象,胸悶不思納谷,且有泛惡,小溲短赤,苔黃口苦,脈象左弦數,右濡滑。此伏匿之邪,移于少陽,蘊濕留戀中焦,胃失降和。今宜和解樞機,芳香淡滲,使伏匿之邪,從樞機而解,濕熱從小便而出也。 . .
軟柴胡八分 仙半夏二錢 酒黃芩一錢 亦苓三錢 枳實一錢 炒竹茹一錢五分 通草/乙分 鮮藿佩各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荷梗一尺
溫溫化燥入營(錄自《丁甘仁醫案》)
鄭左,濕溫十六天,身灼熱,有汗不退,口渴欲飲,煩躁少寐,夢語如譫,目紅溲赤,舌紅糙無津,脈象弦敷,紅疹布于胸膺之間.此溫已化熱,濕已化燥,燥火入營,傷陰劫津,有吸盡西江之勢,化源告竭,風動痙厥之變恐在目前。亟擬大劑生津涼營,以清炎炎之威,冀其津生邪卻,出險入夷為幸。
鮮生地六錢 天花粉三錢 川貝母二錢 生甘草八分 粉丹皮二錢 冬桑葉三錢 銀花八錢 白薇一錢五分 羚羊片八分 朱茯神三錢 帶心連翹三錢 茅蘆根各一兩 鮮石斛四錢 鮮竹葉三十片
二診:濕溫十八天,甘寒清解,已服二劑。舌紅糙略潤,津液有來復之漸;身灼熱,口渴引飲均減,夜寐略安,佳境也。紅疹布而漸多,目白紅絲,小溲短赤,脈敷不靜.少陰之陰已傷,水不濟火,營分之熱尚炯,木火升騰。前方既見效機,毋庸改弦易轍也。 .
原方加西洋參一錢五分,鮮藕四兩(切片入煎)。
三診:濕溫三侯,溫化熱,濕化燥。迭進生津涼解,身灼熱大減,寐安,夢語亦止,紅疹滿布,營分之熱已得外達。脈數不靜,舌較光紅,小便黃,七八日未更衣,陰液難以驟復,木火尚炯,余焰未熄.仍擬生津泄熱,佐通腑氣,雖緩下,亦寓存陰之意。
西洋參一錢五分 冬桑葉二錢 天花粉三錢 白薇一錢五分 鮮生地四錢.粉丹皮二線 川貝母三錢 生甘草六分 鮮石斛四錢 朱茯神三錢 郁李仁三錢(研) 麻仁四錢(研) 活蘆根一尺(去節)
四診:濕溫二十二天,身灼熱已退,寐安神清,紅疹布而漸化,腑氣亦通,舌質紅,苔微白,脈象濡軟而數,精神疲倦,小溲淡黃,谷食無味,邪退正虛,脾胃鼓舞無權,今擬養正和胃,寒涼慎用,慮過猶不及也。
西洋參三錢(米炒) 朱茯神三錢 川石斛三錢 生甘草五分 通草八分 瓜萎皮二錢 廣橘白一錢 川貝母二錢 北秫米三錢(包)
濕溫正虛陽脫(錄自《丁甘仁醫案》)
周左,濕溫月余,身熱汗多,神識昏糊,譫語鄭聲,唇燥口干不欲飲,谷食不進,舌苔干膩,脈象沉細。此濕邪久困太陰,陷入少陰.濕為陰邪,最易傷陽,衛陽失于外護則汗多;浮陽越于軀殼則身熱;神不守舍則神糊,與熱入心包者有霄壤之別。動則微喘,腎氣不納也。十余曰未更衣,此陰結也。脈癥參合,正氣渙散,陰陽脫離,即在目前矣。急擬參附回陽,龍牡潛陽,茍能陽回神定,庶可望轉危為安之幸。
別直參二錢 熟附塊二錢 左牡蠣三錢 大砂仁八分 仙半夏二錢 炙遠志一錢 花龍骨三錢 朱茯神三錢 炒棗仁三錢 北秫米三錢(包) 浮小麥四錢
二診:二進參、附回陽、龍牡潛陽,汗收神清,陽氣有內返之佳境。口干,渴喜熱飲,納谷衰少,精神困頓,十余日未更衣,腹內微脹,并不拒按,苔干膩,脈沉細。陽不運行,陰氣凝結,腸垢不得下達,猶嚴寒之時,水冰而地坼也。險嶺雖逾,未入坦途,再擬扶正助陽,溫通腑氣。
別直參一錢五分 熱附塊一錢五分 朱茯神三錢 炙遠志一錢 炒棗仁三錢 仙半夏三錢 陳廣皮一錢 大麻仁四錢(研) 郁李仁三錢(研) 焦谷芽四錢 半硫丸二錢(包)
外用蜜煎導法。
三診:服二劑后,腑氣已通,余恙如故,原方去半硫丸、郁李仁、大麻仁,加米炒于術。
濕熱郁遏氣分,濕盛于熱之候(錄自江蘇新醫學院中醫內科教研組、第一附屬醫院內科《中醫內科學),江蘇人民出版社,1977年。)
患者 李×× 男 22歲 起病迄今已十天,始覺怕冷,繼則發熱,體溫在40℃左右,用抗瘧藥無效,x×醫院診斷為副傷寒,予合霉素、鏈霉素,體溫未退,來診入院。 、
當時癥狀:身熱不揚,體溫88℃,汗出不多,周身酸楚,頭昏面黃,胸悶不饑,小便黃,大便干,日行一次,舌苔白而微膩,脈濡。檢查白細胞4,600,中性70%,淋巴80%,肥達氏反應“H”1:160,“O”1:160。證屬濕熱郁遏氣分,阻滯中焦,濕盛于熱之候。治擬芳化宣中、淡滲利濕法,仿藿樸夏苓湯、三仁湯意。處方:藿香 佩蘭 青蒿 杏仁 苡仁各三錢 川樸 通草各一錢 蔻仁八分(后下),法半夏二錢 陳皮、炒枳殼各一錢五分 茯苓 大豆卷 滑石各四錢。 藥后得汗,翌晨熱平,午后回升至87.5。C,繼進一帖,熱降不復再升,惟頭昏身倦,納少,舌苔薄,脈細。原方再投一日,諸證均瘥。轉以芳化和中,運脾醒胃,調治數日,痊愈出院。
出院后因勞累太過,飲食不慎,約一星期后再度復發,形寒發熱,身熱不揚,曰晡為甚,體溫在38,~39、C之間,汗少,胸悶惡心,納谷作阻,時感腹痛,大便正常,小溲黃,口干而粘,渴不多飲,頭昏痛,舌苔白膩:脈濡數.,經四天后再次入院,當日下午體溫高達39.7信C,檢查白細胞總數2,500,中性70P5淋巴28PG,肥達氏反應“H”1:320,“O”1:320,認證為濕熱未凈,食傷脾胃,運化失常。治以芳化運中,淡滲利濕,仿不換金正氣散、三仁湯意。藥用藿佩蘭 茯苓 杏薏仁各三錢 川樸 通草各一錢 蔻仁八分 法半夏二錢 茅術 陳皮 炒枳殼各一錢五分 大豆卷 滑石 六曲各四錢。曰服二帖。藥后得汗,體溫上午近平,午后之高峰每日亦呈階梯型下降,經一周體溫正常,諸證均罷。在此治程中,第五日因大便二日未行加山楂四錢以消導;第六日因體溫已在87.5℃左右,故去豆卷,加青蒿三錢;第七日因苔膩轉薄,故去茅術,力口黃芩一錢五分以清熱。熱平后原方鞏固,繼服三日,每日一劑,并因胸脘痞悶去黃芩,加郁金二錢。后因舌苔表現剝脫,轉用六君湯意健脾養胃,調治經旬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