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虛勞

氣虛1

一.肺氣虛證:短氣自汗、聲音低怯。時寒時熱。易于感冒。面白、舌淡、脈弱。補肺湯

 1.肺脾氣虛,氣血不足,衛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經常感冒者,可采用薯蕷丸益氣養血,扶正祛邪。

二.脾氣虛證:飲食減少,食后胃脘不舒。大便溏薄。倦怠乏力,面色萎黃。舌淡、脈弱。加味四君子湯。

 1.若脾氣虧虛主要表現為中氣下陷,癥見短氣、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墜,甚或伴內臟下垂者,可改用補中益氣湯健脾益氣、升陽舉陷。

 2.若脾氣虧虛而主要表現為脾不統血,癥見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便血、尿血、吐血、肌衄,或其他出血,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或萎黃,舌質淡,脈細弱者,可改用歸脾湯補益心脾,益氣攝血,并根據出血部位的不同選加三七、仙鶴草、大薊、小薊、蒲黃、藕節等止血藥。

三.心氣虛證:心悸、氣短?;顒訒r加重。自汗。神疲體倦。面色蒼白,舌質色淡、脈弱。七福飲。

   心血虛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或結或代。方藥:養心湯。

四.腎氣虛證:神疲乏力,腰膝酸軟;小便頻數而清,或尿失禁;帶下清稀,易于滑脫;舌質淡,脈弱。大補元煎

血虛2

一.心血虛證:心悸、怔忡、心血虧虛,血不養心。健忘、失眠、多夢。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或結或代。養心湯

   心血虛損:證候 面色不華,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舌質淡,脈細或結代。常用方歸脾湯加減。

二.肝血虛證:頭暈目眩,面色不華。脅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急,肌肉瞤動。月經不調,閉經。舌質淡,脈弦細或細澀。四物湯。

 1.肝血虧虛而兼有血脈瘀滯,肌胅甲錯,舌質青紫,脈象細澀者,可用大黃庶蟲丸。

 2.治療過程可結合具體情況選用歸脾湯、當歸補血湯、圣愈湯等方劑。

陰虛3

一.肺陰虛證:干咳??妊?。咽喉干燥、失音。潮熱、面色潮紅。盜汗。舌質紅、少津、脈細數。沙參麥冬湯

 1.若肺陰虧虛主要表現為肺失濡潤清肅,癥見咽喉干痛,咳嗽、咯痰粘稠或痰中帶血者,可改用百合固金湯;咳血者可去桔梗加小薊、仙鶴草以涼血止血。

二.心陰虛證:心悸、失眠。煩燥。口舌生瘡、面色潮紅。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天王補心丹。

 1.心陰虛之表現為陰虛火旺,而虛象又不甚者,可選用養陰清熱的二陰煎

三.脾腎陰虛證:不思飲食??诟缮嘣?。大便干結。干嘔、呃逆。面潮紅。舌紅、少苔、脈細數。益胃湯。

四.肝陰虛證:眩暈、頭痛耳鳴。目干畏光,視物不明。肢體麻木,筋惕肉瞤。面色潮紅。舌紅少津,脈弦細數。補肝湯。

  肝陰虛損 證候 頭痛,眩暈耳鳴,目干畏光,視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體麻木,筋惕肉瞤,面色潮紅,舌干紅,脈弦細數。常用方一貫煎合補肝湯加減。

 1.肝陰虛而主要表現為肝絡失養,癥見脅痛隱隱,口燥咽干,時覺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可改用一貫煎養陰柔肝。

五.腎陰虛證:腰膝、兩足痿弱。眩暈、耳鳴。遺精。舌紅、少津、脈沉細。左歸丸

 腎陰虛損:證候 五心煩熱,腰酸遺精,兩足痿弱,眩暈耳鳴,甚則耳聾,口干咽痛,顴紅,舌紅少苔或無苔,少津,脈細或細數。常用方左歸丸合清骨散加減。

 1.腎陰虧虛,同時伴有虛火內盛,而見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口干、咽痛、潮熱、顴紅、舌紅、脈細數等癥者,亦可改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

陽虛4

一.心陽虛證:心悸、自汗、神倦嗜臥。形寒肢冷。心胸憋悶疼痛,舌質紫暗。面色蒼白,舌淡,脈細弱或沉遲。保元湯。

  心陽虛損 證候 面色蒼白,心悸,自汗,神倦嗜臥,心胸憋悶疼痛,形寒肢冷,舌淡或紫黯,脈細弱或沉遲。常用方拯陽理勞湯合丹參飲加減。

二.脾陽虛證:食少。神倦乏力,少氣懶言,形寒。腸鳴腹痛,大便溏泄。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弱。附子理中湯。

三.腎陽虛證:腰背酸痛,畏寒肢冷。遺精、陽萎。多尿或小便不禁。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面色蒼白。舌淡胖有齒痕,脈沉遲。右歸丸。

  腎陽虛損證候 腰背酸痛,遺精陽痿,多尿或小便不禁,夜多小便,面色蒼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舌質淡體胖有齒痕,苔白,脈沉遲。用方右歸丸合桑螵蛸散加減。

(定義)
  虛勞又稱虛損,是由多種原因所致的,以臟腑虧損、氣血陰陽不足為主要病機的多種慢性衰弱癥候的總稱。
  《醫宗金鑒。虛勞總括》說:“虛者,陰陽、氣血、榮衛、精神、骨髓、津液不足是也。損者,外而皮,脈,肉、筋、骨,內而肺、心、脾、肝,腎消損是也。成勞者,謂虛損日久,留連不愈,而成五勞,七傷、六極也?!薄夺t碥。虛損癆瘵》亦說:。虛者,血氣不足也,久則肌膚臟腑亦漸消損,故曰虛損。勞者,久為病苦,不得安息,如勞苦不息者然。。可知,虛損或虛勞以五臟氣血陰陽的虧虛損耗為基本病機,在此基礎上出現相應的多種癥狀,患者在較長時期內為其病所苦。
  虛勞中的五勞即指五臟的勞損,七傷系指七種勞傷(傷脾、傷肝、傷肺、傷腎,傷心、傷形、傷志)及其病因,六極則謂氣,血、筋、骨、肌、精虛損以及所出現的病癥,如《不居集。卷一。六極》說;。六極應六腑,由藏以及府也。謂之極者,病重于五勞者也。。 .
  (歷史沿革)
  中醫學對有關虛勞的理論及治療均有詳細的論述?!端貑枺ㄔu虛實論》提出。。精氣奪則虛”,是為虛證的總綱?!墩{經淪》謂;“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進一步說明虛證有陰虛,陽虛的區別,并指明陽虛、陰虛的主要特點?!端貑?。三部九候論》所提出的。虛則補之。,為治療虛勞的總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進而指出;。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難經.十四難》以五損立論,指出五損的臨床表現,并根據其癥狀的發展變化觀測預后。治法方面,在《內經》的基礎上有了發展,根據五臟所主及其特性提出;“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旰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边@個治法為后世所遵循。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篇首先提出虛勞的病名,論述了虛勞的一些臨床表現及治療。在治療上,著重溫補脾腎,腎氣丸、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等,在此已用于臨床。此外,還應用到扶正祛邪的薯蕷丸及祛瘀生新的大黃廑蟲丸,用以治療虛勞感邪及因瘀致虛的病癥。 .
  《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詳細論述了虛勞的多種證候及其癥狀,該書謂。。夫虛勞者,五勞六極七傷是也”。并對五勞、六極、七傷的具體內容作了說明。五勞著重指五臟之勞,六極分別指氣極、血極、筋極、骨極、肌極、精極,七傷則指肺、心,肝、脾、腎及形、志之傷。
  宋代《濟生方。虛損論治》收載天地煎、雙補丸、鹿菟丸等組成精練的治虛損的多個方劑。在配方用藥上有新的貢獻。并在《五勞六極論治》中,將虛勞與癆瘵作了鑒別,在學術認識上有很大進步。
  金元以后,許多醫家對虛勞的理論認識及臨床治療都有較大的發展。如李東垣重視脾胃,《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說。。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在治療上重視甘溫補中,創制以補中益氣湯為代表的補脾新方。朱丹溪重視陰精,認為“人之一身,陰不足而陽有余。(《格致余論。序》),在治療上擅長滋陰降火,創制以大補陰丸為代表的滋陰諸方.
  明代,《景岳全書。虛損》對虛勞的病因、癥候及論治均作了比較全面的歸納論述。該書謂。“病之虛損,變態不同,因有五勞七傷,證有營衛藏府,然總之則人賴以生者,惟此精氣,而病為虛損者,亦惟此精氣,氣虛者,即陽虛也,精虛者,即陰虛也。。此段話對《素問。通評虛實論》。精氣奪則虛”的論點作了妥貼的解釋。在治療上對陰陽互根的理論作了深刻的闡發,如《景岳全書。新方八略》說.。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并制定了左、右歸飲,左,右歸丸等補腎的方劑。方劑的組成,體現了張氏重視。陰陽相濟。的學術思想。
  李中梓強調脾、腎在治療虛勞中的重要性,《醫宗必讀.虛勞》說;。夫人身之虛,不屬于氣,即屬于血,五藏六府,莫能外焉。而獨主脾腎者,水為萬物之元,土為萬物之母,二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
  明.綺石《理虛元鑒》為虛勞專書,對虛勞的病因、病機、治療,預防及護理均有較詳之論述,如《理虛元鑒。虛癥有六因》說?!疤摪Y有六因;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醫藥之因。。對導致虛勞的病因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總結。在治療方面,《治虛有三本》說.。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5骸之母,腎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腎,治虛之道畢矣……一曰清金保肺,無犯中州之土,此用丹溪而不泥于丹溪也,一曰培土調中,不損至高之氣,此用東垣而不泥于東垣也,一曰金行清化,不覺水自流長,乃合金水于一致也。。采用東垣、丹溪之法,師古而不泥古。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強調治肺、治脾、治腎的重要性。
  清代《醫門法律》《醫宗金鑒》《醫碥》等書對虛勞均有較好論述。尤其是吳澄的《不居集》,對歷代有關虛勞的資料作了比較系統的匯集整理,是研究虛勞的一部有價值的參考書,在病因方面,對外感致損有所補充,在治療方面,將《難經》提出的治損原則具體化,并提出以解托,補托之法治療虛勞而兼外感之證。
  由上述可知《內經》已有關于虛損理論及治療總則的論述,《難經》提出了五損的癥狀,轉歸,以及治損原則?!督饏T》首先采用虛勞之病證名稱,治療上側重溫補。金元之后對虛勞的病因病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治療的理論及方劑日臻完整和豐富。
  (范圍)
  虛勞涉及的內容很廣,可以說是中醫內科里范圍最廣的一個病證,凡稟賦不足,后天失養,病久體虛,積勞內傷,久虛不復等所致的多種以臟腑氣血陰陽虧損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均屬于本證的范圍。
  西醫學中的多種慢性或消耗性疾病,出現類屬虛勞的臨床表現時,均可參照本篇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多種原因均可導致虛勞?!独硖撛b.虛癥有六因》所說的。有先天之因,有后夭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田,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醫藥之因。。對引起虛勞的原因作了比較全面的歸納。多種病因作用于人體,分別引起臟腑氣血陰陽的虧虛;日久不復,而成為虛勞。結合臨床所見,引起虛勞的病因病機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稟賦薄弱,因虛致病
  多種虛勞證候的形成,都與稟賦薄弱,體質不強密切有關?;蛞蚋改阁w弱多病,年老體衰,或生育過多,精血虧耗,或胎中失養,孕育不足,.或生后喂養失當,水谷精氣不充,均可導致稟賦薄弱,精氣不充。先天不足稟賦虛弱之體,易于罹患疾病,并在病后易于形成久病不復的狀態,使臟腑氣血陰陽虧虛日甚,而成為虛勞。
  二,煩勞過度,損傷五臟
  適當的勞作,包括腦力及體力的勞動,為人們正常生活以及保持健康所必需。但煩勞過度則有損健康,因勞致虛,日久之后而成虛勞。正如《景岳全書。虛損》說;“勞倦不顧者,多成勞損”。而早在《素問.宣明五氣篇》即指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在煩勞過度中,以勞神過度及房勞過度較為多見。憂郁思慮,積思不解,意外過思,所欲未遂等勞神過度的情況。易使心失所養,睥失健運,心脾損傷,氣血虧虛,久則形成虛勞。而早婚多育,房事不節,手淫惡習等房勞過度的情況,易使腎精虧虛,腎氣不足,久則形成虛勞。
  三,飲食不節,損傷脾胃
  暴飲暴食,饑飽不調,嗜欲偏食,營養不良,飲酒過度等原因,均會導致脾胃損傷,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氣血來源不充,臟腑經絡失于濡養, 日久而形成虛勞。
  四、大病久病,失子調理
  如《景岳全書.虛損》說,。疾病誤治及失于調理者,病后多成虛損。。大病之后,邪氣過盛,臟氣損傷,正氣短時難以恢復,而成虛勞,邪客日久,必致其虛。久病而成虛勞者,隨其疾病性質的差異,有損耗人體氣血陰陽的不同情況。如熱病日久,耗傷陰血,寒病日久,傷氣損陽,瘀結日久,新血不生,或其他慢性病曰久不愈,耗傷精氣,或病后失于調理,正氣難復,均會演變為虛勞。
  五、誤治失治,損耗精氣
  多由于辨證診斷錯誤,或選用藥不當,以致造成精氣的損傷。如苦寒太過,則損傷脾胃,耗傷陽氣,燥熱太過,則損耗滓液,消灼精血t攻伐太過,則既耗陰津,又損陽氣。若多次央誤,既延誤疾病的治療,又使陰精或陽氣受損難復,從而導致虛勞。在現今的臨床實踐中,也有由于過用某些化學藥物以及接觸有害物質(如放射線)過多,使陰精及氣血受損,而產生類屬虛勞的病變者。
   以上各種病因或是因虛致病,因病成勞,或是因病致虛,久虛不復成勞。而其病理性質,主要為氣、血,陰、陽的虧耗,病損部位,主要在五臟。引起虛損的病因,往往首先導致某一臟的氣、血、陰、陽的虧損。但由于五臟相關(生克制化、相互資生及制約),氣血同源(源于水谷,源于脾胃),陰陽互根(陽無陰不生,陰無陽不長),所以由各種原因所致的虛損常互相影響,一臟受病,累及他臟,氣虛不能生血,血虛無以生
氣,氣虛者,陽亦漸哀,血虛者,陰也不足,陽損日久,累及于陰,陰虛日久累及于陽。以致病勢曰漸發展,而病情趨于復雜。
  虛勞一般病程較長,多為久病痼疾,其轉歸及預后的良惡,與體質的強弱,脾腎的盛衰(以腎為先天之根,脾為后天之本),能否解除致病原因,以及是否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護理等因素有密切關系。脾腎未衰,元氣未敗,納食尚可,脈象和緩者預后良好。反之形神衰憊,不思飲食,喘急氣促,腹瀉不止,脈象微弱或數甚,遲甚者,預后不良。正如《景岳全書.虛損》所說的。有患虛證,別無邪熱,而譫妄失倫者,此心臟之敗,神去之兆也?!按睔獯僬?,此肺臟之敗也。。勞損肌肉脫盡者,此睥臟之敗也”。凡病虛損者多有筋骨疼痛,若痛有至極,不可忍者,乃血竭不能榮筋,此肝臟之敗也。。勞損既久,再及大便泄瀉不能禁者,此腎臟之敗也。。凡見此等癥狀,皆屬虛損危候。
  (類證鑒別]
  虛勞應著重與一般的虛證及肺癆相鑒別。
  一,虛勞與其他病證中虛證類型的鑒別
  虛勞和內科其他病證中的虛證證型雖然在臨床表現、治療方藥方面有類似之處,但兩者實際上是有區別的。其主要區別有二;一是虛勞的各種癥候,均以出現一系列精氣不足的癥狀為特征。而其他病證的虛證則各以其病證的主要癥狀為突出表現。例如眩暈一證的氣血虧虛型,以眩暈為最突出,最基本的表現,水腫一證的脾陽不振型則以水腫為最基本、最突出的表現。二是臟氣虧虛;久虛不復為勞,虛勞一般都有比較長的病程,病勢纏綿,而其他病證的虛證類型雖然也以久病屬虛者居多,但亦有病程較短而呈現虛證者,如泄瀉一證的脾胃虛弱型,以泄瀉為主要臨床表現,有病程長者,但亦有病程短者。
  二、虛勞與肺癆的鑒別 .
  在唐代以前,尚未將這兩個病證加以分化,一般都統在虛勞的內容里論述。如《金匱要略》的虛勞病篇,就包括后世虛勞及肺癆的內容,其中所說的“腸鳴、馬刀、俠癭者,虛勞與其他病證中虛證的鑒別
┏━━━━━━━┳━━━━━━━━━━━━━━━━━┳━━━━━━━━━━━━━━━━┓
┃ ┃ 虛 勞 ┃ 其他病證中的虛證 ┃
┣━━━━━━━╋━━━━━━━━━━━━━━━━━┫ ┃
┃ 臨床特征 ┃ 表現臟腑:腑氣血陰陽虧損的一系列┃ 在出現虛證的同時各以其病證所 ┃
┃ ┃ 精氣虧虛癥狀 ┃ 具有的相應癥狀為突出表現 ┃
┣━━━━━━━╋━━━━━━━━━━━━━━━━━┫ ┃
┃ 病 程 ┃ 久虛不復,病程均長 ┃ 一般較長,但亦有病程短者 ┃
┗━━━━━━━┻━━━━━━━━━━━━━━━━━┻━━━━━━━━━━━━━━━━┛
皆為勞得之。。證之臨床,這條所說的勞即指肺癆。《外臺秘要。第十二卷。虛勞骨蒸方》其論述及治療的方劑均主要針對肺癆而言。宋代以后即對虛勞和肺癆的區別有了明確的認識。宋。嚴用和《濟生方。五勞六極論治》即已談到兩者的區別.“醫經載五勞六極之證,非傳尸骨蒸之比,多由不能衛生,施于過用,逆于陰陽,傷于榮衛,逆成五勞六極之病焉。?!毒霸廊珪摀p》更為詳細地論述了兩者的區別,。凡在經在臟,但傷元氣,則無非虛損病也。至若勞瘵之有不同者,則或以骨蒸,或以干咳,甚至吐血吐痰,營衛俱敗,腥贏日甚,此其積漸有曰,本末俱竭而然。但虛損之虛,有在陰分,有在陽分,然病在未深,多宜溫補。若勞瘵之虛,深在陰中的陰分,多有不宜溫補者。。就其區別的要點來說。肺癆為癆蟲侵襲所致,主要病在肺,具有傳染性,以陰虛火旺為其病理特點,以咳嗽、咯血、咳血、潮熱、盜汗,消瘦為主要臨床癥狀,重癥肺癆,由肺病及他臟,除陰虛外可導致氣陰虧耗,甚至陰損及陽、陰陽兩虧的病變,這時也會出現相應的臟腑虛損的癥狀。治療以養陰清熱、殺蟲為主要治則。而虛勞則由多種原因所導致,不傳染,分別出現五臟氣、血、陰、陽虧虛的多種臨床癥狀,以補虛扶正為基本治則,根據病情的不同而分別采用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等法。
虛勞與肺癆的鑒別
┏━━━━━━━┳━━━━━━━━━━━━━━━┳━━━━━━━━━━━━━━━━┓
┃ ┃ 虛 . 勞 ┃ 肺 癆 ┃
┣━━━━━━━╋━━━━━━━━━━━━━━━╋━━━━━━━━━━━━━━━━┫
┃ 病 因 ┃ 多種原因所致的久虛不復 ┃ 正氣虧虛,癆蟲侵襲 ┃
┣━━━━━━━╋━━━━━━━━━━━━━━━╋━━━━━━━━━━━━━━━━┫
┃ 傳 染 ┃ 不 傳 染 ┃ 傳 染 ┃
┣━━━━━━━╋━━━━━━━━━━━━━━━╋━━━━━━━━━━━━━━━━┫
┃ ┃表現氣血陰陽虧損的一系列精氣 ┃以咳嗽、咯痰、咳血、潮熱盜汗、 ┃
┃ 臨床特征 ┃虧虛的癥狀 、 ┃消瘦為常見癥狀 ┃
┗━━━━━━━┻━━━━━━━━━━━━━━━┻━━━━━━━━━━━━━━━━┛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l。辨五臟氣血陰陽虧虛的不同:虛勞的證候雖多,但總不離乎五臟,而五臟之分,又不外乎氣,血、陰、陽。故對虛勞的辨證應以氣,血、陰、陽為綱,五臟虛候為目。正如《雜病源流犀燭.虛損勞瘵源流》說。。雖分五臟,而五臟所藏無非精氣,其所以致損者有四。曰氣虛、曰血虛、曰陽虛、曰陰虛”“氣血陰陽各有專主,認得真確,方可施治?!币话阏f來,病情單純者,病變比較局限,容易辨清其氣、血、陰、陽虧虛的屬性和病及臟腑的所在。但由于氣血同源,陰陽互根,五臟相關,所以各種原因所致的虛損往往互相影響,由一虛而漸致兩虛,由一臟而累得他臟,使病情趨于復雜和嚴重,辨證時應加注意。
  2.辨兼見病證的有無。虛勞一般均有較長的病程,辨證施治時還應注意有無兼見病證,尤其應當注意下述三個方面;
(1)因病致虛,久虛不復者,應注意辨明原有疾病是否還繼續存在。如因熱病、寒病或瘀結致虛者,原疾病是否已經治愈。
 ?、胗袩o因虛致實的表現。如因氣虛運血無力,以致出現瘀血,脾氣虛不能運化水濕,以致水濕內停等。
  3)是否兼感外邪。虛勞之人,由于衛外不固,易感外邪為患,且感邪之后不易恢復,治療用藥也與常人感邪有所不同。
若有以上兼見病證。在治療時均應分別輕重緩急,予以兼顧。
   二、治療原則
  對于虛勞的治療,以補益為基本原則。正如《素問.三部九候論》說;。虛則補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還具體指出。。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在進行補益的時候。一是必須根據病理屬性的不同,分別采取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的治療方藥,二是要密切結合五臟病位的不同而選用方藥,以加強治療的針對性。在應用補益這個基本原則治療虛勞的時候,應注意以下三點。
   1.重視補益脾腎在治療虛勞中的作用;如《醫門法律。虛勞論》說:。治法當以脾腎二藏為要,腎乃系元氣者也,脾乃養形體者也。。以脾胃為后天之本,為水谷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運,五臟六腑,四肢骨骸方能得以滋養,腎為先天之本,寓元陰元陽,是生命的本元。如《景岳全書。真陰不足論》說;。命門之水火,即十二臟之化源。。重視補益脾腎,先后天之本不敗,則能促進各臟虛損的恢復。
  2.盡可能解除導致虛損的原因。對于虛中央實及兼感外邪者,當補中有瀉,扶正祛邪。而祛邪又可起到固護正氣的作用,防止因邪戀而進一步損傷正氣。
  3.虛勞的病程較長,影響的因素較多,要將藥物治療與飲食調養及生活調攝密切結合起來,方能收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三、證治分類 .
  為了便于臨床運用,虛勞的辨證論治以氣血陰陽為綱,五臟虛候為目?,F分述如下。
  (一)氣虛
  1。肺氣虛
  癥狀及分析,
  短氣自汗、聲音低怯一一肺氣不足,表虛不固,
  時寒時熱一一肺主氣屬衛,肺氣虛則營衛失和;
  易于感冒一一腠理不密,衛外不固,
  面白、舌淡、脈弱一一肺氣虧虛,氣血不能充沛于血脈。 . ,
  治法。補益肺氣。
  方藥;補肺湯。
 ?、俜浇?。本方具有補益肺腎,斂肺肅肺的功效。人參、黃芪,益氣補肺,熟地、五味子,益腎斂肺(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氣根于腎,補腎間接起到補肺的作用),紫苑、桑白皮,肅肺止咳。  
  (2)加減。自汗較多者(表虛較甚),加牡蠣、麻黃根固表斂汗,兼見潮熱、盜汗者(氣陰兩虛),加鱉甲、地骨皮、秦艽養陰清熱。 .
  變證
  肺脾氣虛,氣血不足,衛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經常感冒者,可采用薯蕷丸益氣養血,扶正祛邪。
  2.脾氣虛
  癥狀及分析;
  飲食減少,食后胃脘不舒一一脾胃氣虛,健運及受納之功能減弱,
  大便溏薄一一傳化失常,
  倦怠乏力,面色萎黃一氣血來源不充,形體失于濡養,
  舌淡、脈弱一一生化乏源,血脈不充。
  治法。健脾益氣。
  方藥。加味四君子湯。
 (1)方解;本方具有益氣健脾除濕之功效。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益氣健脾,茯苓、扁豆,健脾除濕。
  (①加減;兼胃脘脹滿嘔吐噯氣者(胃失和降),加陳皮,半夏和胃理氣降逆;兼脘悶腹脹,噯氣酸腐,苔膩者(食積停滯),加神曲、麥芽;山楂、雞內金消食健胃,兼手足欠溫,腹痛即瀉者(氣損及陽,脾陽漸虛),加肉桂、炮姜溫中散寒。
  變證
  若脾氣虧虛主要表現為中氣下陷,癥見短氣、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墜,甚或伴內臟下垂者,可改用補中益氣湯健脾益氣、升陽舉陷。
  若脾氣虧虛而主要表現為脾不統血,癥見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便血、尿血;吐血、肌衄,或其他出血,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或萎黃,舌質淡,脈細弱者,可改用歸脾湯補養心脾,益氣攝血,并根據出血部位的不同選加三七、仙鶴草、大薊、小薊、蒲黃、藕節等止血藥。
  3.心氣虛
  癥狀及分析;
  心悸、氣短一一心氣不足,運血乏力,心失所養,
  活動時加重一一勞則耗氣, .
  自汗一一氣虛表衛不固,
  神疲體倦一一筋脈失于濡養,
  面色咣白,舌質色淡、脈弱一一心氣不足,氣血不能上榮于頭面及充盈于血脈。
  治法;益氣養心。
  方藥;七福飲。
  (1)方解。本方具有益氣補血,養心寧神的功效。人參、白術,炙甘草,益氣養心,熟地、當歸、棗仁、遠志,補血寧心。
  2)加減。自汗多者(氣虛較甚),加黃芪、五味子益氣固攝,飲食少思(脾失健運),加砂仁、茯苓開胃健脾。

  4.腎氣虛
  癥狀及分析;
  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腎氣不充,經脈、筋骨失于濡養,小便頻數而清,或尿失禁,腎氣不固,膀胱失約,帶下清稀,易于滑脫,腎氣虧虛,沖任不固,舌質淡,脈弱,為氣血虧虛,不能充盈血脈之象。
  治法。益氣補腎。
  方藥。大補元煎。
  (1)方解。本方具有益氣補腎、生精養血的作用。人參、山藥,炙草,益氣固腎,杜仲,山茱萸,溫補腎氣;熱地、枸杞、當歸,生精補血。
  (2),加減:神疲乏力甚者(氣虛較甚),加黃芪益氣,尿頻較甚及小便失禁者(腎虛不固),加菟絲子、五味子、益智仁補腎固攝,大便溏薄者(脾失健運),去熟地、當歸,加肉豆蔻、補骨脂溫補固澀。
  在氣血陰陽的虧虛中,氣虛是臨床上最常遇見的一類,其中尤以肺、脾氣虛為多見,而心、、腎氣虛亦不少,在肝的氣病之中,以氣郁為多見,*歷代醫籍極少單獨論述肝氣虛的辨證論治。肝病日久,出現神疲乏力。食少便溏等癥時,多在原有旰病的基礎上結合脾氣虧虛論治。
  (二)血虛
   1.心血虛
  癥狀及分析。
  心悸、怔忡、心血虧虛,血不養心,
  健忘、失眠、多夢一一心神不寧,
  面色不華,舌質淡一一血虛不能上榮頭面,
  脈細或結或代一一血虛氣少,血脈不充,心氣不勻。
  治法。養血寧心。
  方藥:養心湯。
  (1)方解;本方具有益氣生血,養血寧心的功效。人參、黃芪、茯苓、五味子,甘草,益氣生血,當歸、川芎、柏子仁,棗仁、遠志,養血寧心,肉桂、半夏曲,溫中健脾,以助氣血之生化。
 ?、峒訙p。失眠、多夢較甚,加合歡花、夜交藤養心安神。心悸較甚,酌加磁石、龍骨鎮心安神。
  2。肝血虛
  癥狀及分析;
  頭暈目眩,面色不華一一旰血虧虛,不能上養頭目,
  脅痛一一血虛不能養肝,
  肢體麻木,筋脈拘急,肌肉困動一一筋脈失養及血虛生風,
  月經不調,閉經一一肝血不足,沖任空虛, 、
  舌質淡,脈弦細或細澀一一血脈不充之象。
  治法;補血養肝。
  方藥:四物湯

  (1)方解;本方具有養血調血,補而不滯的功效。熟地、當歸,補血養肝;芍藥、川芎,和營調血。 ‘
(  ①加減。血虛甚者,加制首烏、枸杞子、雞血藤增強補血養肝的作用,脅痛,加絲瓜絡,郁金、香附理氣通絡,視物模糊(目失所養),加楮實子、枸杞子、決明子養肝明目。
  變證
  肝血虧虛而兼有血脈瘀滯,肌膚甲錯,舌質青紫,脈象細澀者,可用大黃廑蟲丸活血化瘀,祛瘀生新。
  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故血虛之中,以心、肝、脾的血虛較為多見。脾血虛常與心血虛同時并見,故臨床常稱心脾血虛。除前述的養心湯外,歸脾湯具有補益心脾、益氣攝血的功效,是治療心脾血虛的常用方劑。
  由于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又由于血為氣母,血虛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氣虛癥狀,而且在中醫的長期臨床實踐中,認為補血不宜單用血藥,而應當適當配伍氣藥,以達到益氣生血的目的。所以在治療各種血虛的證候時,應結合健脾益氣生血之法。如歸脾湯、當歸補血湯、圣愈湯等方劑,都體現了這一治療思想。
  (三).陰虛
  1。肺陰虛
  癥狀及分析;
  干咳一一肺失濡潤,清肅之令不行,
  咳血一一肺絡損傷,
  咽喉干燥、失音一一津液不能上承,
  潮熱、面色潮紅一一陰虛內熱,
  盜汗一一虛熱逼津液外泄,
  舌質紅、少津、脈細數一一為陰虛火旺之象。 .
  治法。養陰潤肺。
  方藥;沙參麥冬湯。
  (1)方解。本方有滋養肺陰,清熱潤燥之效。沙參、麥冬、玉竹,滋養肺陰,天花粉、桑葉、甘草,清熱潤燥。
  (2)加減。咳嗽甚者,加百部、款冬花肅肺止咳,咳血,加白芨、仙鶴草,小薊涼血止血,潮熱,加地骨皮、銀柴胡、秦艽、鱉甲養陰清熱,盜汗,加牡蠣、浮小麥固表斂汗。 .
  變證
  若肺陰虧虛主要表現為肺失濡潤清肅,癥見咽喉干痛,咳嗽、咯痰粘稠或痰中帶血者,可改用百合固金湯,方中以生地、熟地、玄參、麥冬、當歸、白芍滋陰清熱養血,百合、貝母、桔梗、甘草潤肺化痰止咳、咳血者可去桔梗加小薊、仙鶴草涼血止血。
  2。心陰虛
  癥狀及分析;
  心悸、失眠一一心失濡養,心神不寧。
  煩躁一一陰虛火旺,虛熱內擾,

  口舌生瘡,面色潮紅……虛火上炎,
  盜汗一一虛熱逼津液外泄;
  舌紅少津,脈細數一一陰虛內熱,津液不足之象。 :
  治法。滋陰養心?!?br>   方藥;天王補心丹。
  (1)方解。本方為滋陰養心的常用方劑,補益主力較強,運用于陰虛較甚而火熱不亢者。生地、玄參、麥冬、天冬,養陰清熱,人參、茯苓、五味子、當歸,益氣養血,丹參、柏子仁、酸棗仁、遠志、朱砂,養心安神。 、
  加減;煩躁不安,口舌生瘡(火熱偏旺),去當歸、遠志之辛溫,加黃連、木通、淡竹葉清心泄火,導熱下行,潮熱,加地骨皮、銀柴胡、秦艽清退虛熱,盜汗,加牡蠣、浮小麥圖表斂汗。
  變證 
  心陰虛之表現為陰虛火旺,而虛象又不甚者,可選用養陰清熱的二陰煎。方中以生地,麥冬、玄參養陰清熱,棗仁、茯苓養心安神,黃連、木通、甘草清心瀉火。滋養陰血之力雖不及天王補心丹,但清熱之力較其為強,適于心陰虛之陰虛火旺者。
  3.脾胃陰虛
  癥狀及分析:
  下思飲食一一脾胃失于濡潤,運化失常,
  口干舌燥一一津虧不能上潮,
  大便干結一一腸失滋潤,
  干嘔、呃逆一一胃失和降,
  面潮紅一一虛熱上擾,
  舌紅、少苔、脈細數一一陰虛內熱之象。
  治法。養陰和胃。
  方藥;益胃湯。
  (1)方解;本方具有滋陰益胃之功效。沙參,麥冬、生地、玉竹,滋陰養液,冰糖,養胃和中。
  (2)加減:口干唇燥甚者(津虧較甚),加石斛、花粉滋養胃陰,不思飲食甚者,加麥芽、扁豆、山藥益胃健脾,呃逆,加刀豆、柿蒂、竹茹扶養胃氣、降逆止呃,大便干結,將原方之冰糖改用蜂蜜,以收潤腸通便之效。
  4。肝陰虛 
  癥狀及分析;
  眩暈,頭痛耳鳴一一陰虛陽亢,上擾清空,
  目干畏光,視物不明一一旰陰不能上榮于目,
  肢體麻木,筋惕肉B聞一一筋脈失養,虛風內動,
  面色潮紅一一肝火上炎,
  舌紅少津,脈弦細數一一為陰虛肝旺之象。
  治法:滋養肝陰。
  方藥,補肝湯。

  (1)方解。本方具有養血柔肝,滋養肝陰之效。地黃、當歸,芍藥、川芎,養血柔旰,麥冬、棗仁、木瓜,甘草,滋養肝陰(木瓜、甘草具有酸甘化陰的作用)。
  2)加減.頭痛、眩暈、耳鳴較甚,或筋惕肉困者(風陽內盛),加石決明,菊花、鉤藤、刺蒺藜平肝潛陽。目干澀畏光,或視物不明者,加枸杞子,女貞子,草決明養旰明目。急躁易怒,尿赤便秘,舌紅脈數者(肝火亢盛),加龍膽草。黃芩、梔子清旰瀉火。
變證
  肝陰虛而主要表現為肝絡失養,癥見脅痛隱隱,口燥咽干,時覺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可改用一貫煎養陰柔旰。方中以沙參,麥冬、生地、當歸、枸杞養陰柔肝,川棟子疏肝通絡。
  5.腎陰虛
  癥狀及分析,
  腰膝、兩足痿弱一一腎精不足,失于濡養,
  眩暈,耳鳴一一體海不足,腦失濡養,
  遺精一一精關不固,
  舌紅、少津、脈沉細一一為腎陰虧虛之象。
  治法。滋補腎陰。
  方藥;左歸丸
  (1)方解。本方具有較強的滋補腎陰的功效,適宜于陰虛而火不旺者。熟地、龜版膠,枸杞、山藥、菟絲子、牛膝,滋補腎陰,山茱萸,鹿角膠,溫補腎氣。
  (2)加減;耳聾、足痿者(精血枯竭),加紫河車填補精血,遺精(精關不固),加牡蠣、金櫻子、芡實、蓮須固腎澀精,潮熱、口干,咽痛、脈數(虛火較甚),加知母,黃柏、地骨皮滋陰瀉火。
  變證
  腎陰虧虛,同時伴有虛火內盛,而見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口干,咽痛、潮熱、顴紅、舌紅、脈細數等癥者,亦可改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養陰清熱。該方補中有瀉,寓瀉于補,故適于腎陰虛而火旺者。
  五臟的陰虛均較常見,病情較重者,可與氣虛或陽虛同時并見,而成為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的證候。
  (四)陽虛
  1.心陽虛
  癥狀及分析。
  心悸、自汗、神倦嗜臥一一心陽不振,心氣虧虛,
  形寒肢冷一一陽虛不能溫煦四肢百骸,
  心胸憋悶疼痛,舌質紫暗一一陽虛氣弱,運血無力,.血脈瘀滯,
  面色蒼白,舌淡,脈細弱或沉遲一一為陽虛氣弱之象。
  治法。溫通心陽。  
  方藥;保元湯。
  (1)方解;本方有益氣溫陽之效。人參、黃芪,益氣扶正,肉桂、甘草、生姜,溫通陽氣。

  (2)加減。心胸疼痛者(心脈瘀滯),酌加郁金、川芎、丹參、三七活血定痛。形寒肢冷,脈遲(陽虛較甚),酌加附子、巴戟、仙茅、仙靈脾,鹿茸溫補陽氣。
  2。脾陽虛
  癥狀及分析?!?br>   食少一一脾陽虧虛,運化乏力,
  神倦乏力,少氣懶言,形寒一一中州陽虛,四肢百骸失于溫煦,
  腸鳴腹痛,大便溏泄一一寒凝氣滯,傳化失常,
  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弱一一均為中陽虛衰之象。
  治法。溫中健脾。
  方藥;附子理中湯
  (1)方解。本方具有益氣健脾,溫中祛寒之功。黨參、白術、甘草,益氣健脾,附子、干姜,溫中祛寒。
  (2)加減。腹中冷痛較甚(寒凝氣滯),加高良姜,香附或丁香、吳萸溫中散寒,理氣止痛,食后腹脹及嘔逆者(胃寒氣凝),加砂仁、半夏、陳皮溫中和胃降逆,若腹瀉較甚(陽虛濕盛),加肉豆蔻、補骨脂溫補脾腎,澀腸止瀉。
  3.腎陽虛  
  癥狀及分析;
  腰背酸痛,畏寒肢冷一一腎陽不足,失于溫煦,
  遺精,陽萎一一陽氣衰微,精關不固,
  多尿或小便不禁一一氣化不及,水不化氣則多尿,腎氣不固則小便不禁,
  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一一命門火衰,火不生土,
  面色蒼白,舌淡胖有齒痕,脈沉遲一一均為陽氣虧虛,陰寒內盛之象。
  治法;溫補腎陽。
  方藥:右歸丸。
  (1)方解:本方具有溫補腎陽,兼養精血的作用,為治腎陽虛衰的常用方劑。附子,肉桂,溫補腎陽,杜仲、山茱萸、菟絲子、鹿角膠,補益腎氣,熟地、山藥、枸杞、當歸,補益精血,滋陰以助陽。
  (2)加減;遺精(精關不固),加金櫻子、桑螵蛸、蓮須,或合金鎖固精丸以收澀固精,下利清谷(脾虛濕甚),減去熟地、當歸等滋潤滑膩之品,加黨參、白術、苡仁益氣健脾,滲濕止瀉,五更泄瀉(命火虛衰),合四神丸溫脾暖腎,固腸止瀉,浮腫、尿少(陽虛水泛),加茯苓、澤瀉、車前子,或合五苓散利水消腫,喘促、短氣,動則更甚(腎不納氣),加補骨脂、五味子、蛤蚧補腎納氣。
  陽虛常由氣虛進一步發展而成,陽虛則生寒,癥狀比氣虛為重,并出現里寒的癥狀。陽虛之中,以心、脾、腎的陽虛為多見,由于腎陽為人身之元陽,所以心,脾之陽虛日久,亦必病及于腎,而出現心腎陽虛或脾腎陽虛的病變。
  為了便于辨證和治療,將虛勞的證型歸納為氣、血、陰、陽虧虛四類。但臨床往往有錯雜互見的情況。一般來說,病程短者,多傷及氣血,可見氣虛、血虛及氣血兩虛之證,病程長者,多傷及陰陽,可見陰虛、陽虛及陰陽兩虛之證。而氣血與陰陽的虧虛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如精血津液都屬于陰的范圍,但血虛與陰虛的區別在于。血虛主要表現血脈不充,失于濡養的癥狀,如面色不華,唇色舌淡,脈細弱等,陰虛則多表現陰虛生內熱的癥狀,如五心煩熱、顴紅、口干咽燥,舌紅少津,脈細數等。陽虛包括氣虛在內,但陽虛往往由氣虛進一步發展而成,氣虛表現短氣乏力,自汗,食少,便溏,舌淡、脈弱等癥,陽虛則這些癥狀進一步加重,并出現陽虛里寒的癥狀,如倦怠嗜臥,形寒肢冷,腸鳴泄瀉,舌質淡胖,脈虛弱或沉遲等。
、
虛勞辨證論治筒表
┏━━━━━━━━━━┳━━━━━━━━━━━━━━━━━━━━━━━━┳━━━━━━┳━━━━━━┳━━━━━━━━┓
┃ ┃ 癥 狀 ┃ ┃ ┃ ┃
┃ ┣━━━━━━━━━━┳━━━━━━━━━━━━━┫ ┃ ┃ ┃
┃ 分 類 ┃ ┃ ┃ 病 機 ┃ 治 法 ┃ 主 方 ┃
┃ ┃ 共通癥狀 ┃ 不同癥狀 ┃ ┃ ┃ ┃
┣━━━┳━━━━━━╋━━━━━━━━━━╋━━━━━━━━━━━━━╋━━━━━━╋━━━━━━╋━━━━━━━━┫
┃ ┃ ┃倦怠乏力,懶雷聲 ┃短氣自汗,時塞時熱.易 ┃ 肺氣虧虛 ┃ ┃ 補肺湯 ┃
┃ ┃ 肺氣虛 ┃ ┃ ┃ ┃ 補盆肺氣 ┃ ┃
┃ ┃ ┃低,舌淡豚弱 ┃于感冒   ┃ 表衛不固 ┃ ┃ ┃
┃ ┣━━━━━━┫ ┣━━━━━━━━━━━━━╋━━━━━━╋━━━━━━╋━━━━━━━━┫
┃ 氣 ┃ ┃ ┃ ┃ ┃ ┃ ┃
┃ ┃ 脾氣虛 ┃ ┃納差、便溏,食后胃脘不 ┃ 脾氣虧虛 ┃ ┃ 加味四君子湯 ┃
┃ ┃ ┃ ┃適,面萎黃 ┃ 健運失職 ┃ 健脾猛氣 ┃ ┃
┃ ┣━━━━━━┫ ┣━━━━━━━━━━━━━╋━━━━━━╋━━━━━━╋━━━━━━━━┫
┃ ┃ 心氣虛 ┃ ┃心悸氣短,活動時加劇 ┃ 心氣不足 ┃ 益氣養心 ┃ 七輻飲 ┃
┃ 虛 ┃ ┃ ┃ ┃ 運血乏力 ┃ ┃ ┃
┃ ┣━━━━━━┫ ┣━━━━━━━━━━━━━╋━━━━━━╋━━━━━━╋━━━━━━━━┫
┃ ┃ 腎氣虛 ┃ ┃腰酸膝軟,尿頻而清,戊 ┃ 腎氣虧虛 ┃ 益氣補腎 ┃ 大補元煎 ┃
┃ ┃ ┃ ┃尿失禁 ┃ 失于固攝 ┃ ┃ ┃
┣━━━╋━━━━━━╋━━━━━━━━━━╋━━━━━━━━━━━━━╋━━━━━━╋━━━━━━╋━━━━━━━━┫
┃ 血 ┃ 心血虛 ┃頭暈眼花,面色不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 ┃ 心血虧虛 ┃ ┃ 養心湯 ┃
┃ ┃ ┃華.唇舌色淡,脈細 ┃脈細或結或代 ┃ 血不養心 ┃ 養血寧心 ┃ ┃
┃ ┃ ┃ ┃ ┃ ┃ ┃ 歸脾湯 ┃
┃ ┃ ┃ ┣━━━━━━━━━━━━━╋━━━━━━╋━━━━━━╋━━━━━━━━┫
┃ 虛 ┃ 肝血虛 ┃ ┃脅痛肢麻,筋惕肉陰,視 ┃ 肝血虧虛 ┃ 補血養肝 ┃ 四物渦 ┃
┃ ┃ ┃ ┃物模糊 ┃ 筋脈失養 ┃ ┃ ┃
┣━━━╋━━━━━━╋━━━━━━━━━━╋━━━━━━━━━━━━━╋━━━━━━╋━━━━━━╋━━━━━━━━┫
┃ ┃ ┃潮熱、五心煩熱, ┃干咳、咽干、失昔、盜汗 ┃ 肺陰虧虛 ┃ ┃ ┃
┃ ┃ 肺陰虛 ┃ ┃ ┃ ┃ 養陰潤肺 ┃ 沙參麥冬渦 ┃
┃ ┃ ┃面潮紅、口干、舌 ┃ ┃ 肺失清肅 ┃ ┃ ┃
┃ ┃ ┃ ┣━━━━━━━━━━━━━╋━━━━━━╋━━━━━━╋━━━━━━━━┫
┃ ┃ ┃紅少津、苔少、脈 ┃ ┃ ┃ ┃ ┃
┃ ┃ 心陰虛 ┃細數 ┃心悸失眠,煩躁口舌生瘡, ┃ 心失濡養 ┃ 滋陰養心 ┃ 天王補心丹 ┃
┃ 陰 ┃ ┃ ┃盜汗 ┃ 陰虛火旺 ┃ ┃ ┃
┃ ┣━━━━━━┫ ┣━━━━━━━━━━━━━╋━━━━━━╋━━━━━━╋━━━━━━━━┫
┃ ┃ 脾胃陰虛 ┃ ┃不思飲食,咽干舌燥,大 ┃ 胃熱腸燥 ┃ 養陰和胃 ┃ 益胃湯 ┃
┃ ┃ ┃ ┃便干結,干嘔呃逆 ┃ 納運失常 ┃ ┃ ┃
┃ ┣━━━━━━┫ ┣━━━━━━━━━━━━━╋━━━━━━╋━━━━━━╋━━━━━━━━┫
┃ 虛 ┃ 肝陰虛 ┃ ┃眩暈頭痛,耳鳴目干,視 ┃ 陰虛陽旺 ┃ 滋養肝陰 ┃ 補肝湯 ┃
┃ ┃ ┃ ┃物不明,筋惕肉瞤 ┃ 筋脈失養 ┃ ┃ ┃
┃ ┣━━━━━━┫ ┣━━━━━━━━━━━━━╋━━━━━━╋━━━━━━╋━━━━━━━━┫
┃ ┃ 腎陰盧 ┃ ┃腰膝酸軟,眩暈耳鳴,遺 ┃ 腎陰虧虛 ┃ 滋補腎陰 ┃ 左歸丸 ┃
┃ ┃ ┃ ┃精 ┃ 髓海不足 ┃ ┃ ┃
┣━━━╋━━━━━━╋━━━━━━━━━━╋━━━━━━━━━━━━━╋━━━━━━╋━━━━━━╋━━━━━━━━┫
┃ ┃ 心陽虛 ┃倦怠嗜臥,少氣懶 ┃心悸自汗。心胸憋悶疼痛, ┃ 陽虛氣弱 ┃ ┃ ┃
┃ ┃ ┃苜,形寒肢洽,小 ┃舌紫暗,脈遲 ┃ 運血無力 ┃ 溫通心陽 ┃ 保元湯 ┃
┃ ┣━━━━━━┫ ┣━━━━━━━━━━━━━╋━━━━━━╋━━━━━━╋━━━━━━━━┫
┃ 陽 ┃ ┃便清長,面色淡白, ┃ ┃ ┃ ┃ ┃
┃ ┃ ┃舌質淡胖,脈虛弱 ┃食少,腸鳴腹痛,大便溏 ┃ 脾陽虧虛 ┃ ┃ ┃
┃ ┃ 脾陽虛 ┃ ┃ ┃ ┃ 溫中健脾 ┃ 附子理中湯 ┃
┃ ┃ ┃ ┃泄 ┃ 中焦虛寒 ┃ ┃ ┃
┃ ┣━━━━━━┫ ┣━━━━━━━━━━━━━╋━━━━━━╋━━━━━━╋━━━━━━━━┫
┃ 虛 ┃ ┃ ┃腰背酸痛,遺精陽萎,多 ┃ 腎陽虛衰 ┃ ┃ ┃
┃ ┃ 腎陽虛 ┃ ┃尿或尿不禁,下利清谷或 ┃ 命火不足 ┃ 溫補腎陽 ┃ 右歸丸 ┃
┃ ┃ ┃ ┃五更泄瀉 ┃ ┃ ┃ ┃
┗━━━┻━━━━━━┻━━━━━━━━━━┻━━━━━━━━━━━━━┻━━━━━━┻━━━━━━┻━━━━━━━━┛
  四、其他治法 。
  (一)針灸
  選用大椎、關元,氣海,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用補法針刺或艾灸(陰虛慎灸),能起到扶助正氣,促進氣血陰陽恢復的作用。每次2.-.-,3穴,交替進行。同時,還可根據五臟虛證的不同,加選五臟的背俞穴(和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治療。
  (二)氣功,太極拳
  在患者體力能夠支持的情況下,配合氣功、太極拳治療,能幫助體質的恢復。

  [預防與護理]
  防止引起虛勞的原因作用于人體,是預防虛勞的根本措施。避免煩勞過度,防止因勞致虛,調節飲食,防止脾胃損傷,注意寒溫變化,防止感受外邪,及時、正確地治療及調理疾病,避免病久致虛等,對預防虛勞的發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虛勞的病程一般都比較長,搞好護理對促進虛勞的好轉、治愈意義十分重大。(1)首先要注意飲食的補益作用,進食富于營養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以保證氣血的化生。陽虛患者忌食寒涼,宜溫補類食物,陰虛患者忌食燥熱,宜淡薄滋潤類食物。㈤要安慰和鼓勵病人,保持樂觀情緒,增強治愈疾病的信心。田)注意生活起居,除病重需臥床者外,可作患者力所勝任的散步或其他適當活動,以促進食欲及體力的恢復、要注意冷暖、預防感冒。
  (結語)
  一、虛勞是多種慢性衰弱性癥候的總稱,其范圍相當廣泛。
  二、稟賦薄弱,勞倦過度,飲食損傷,久病失治等多種原因均會導致虛勞,其共同點是久虛不復而成勞。 .
  三、五臟氣、血、陰、陽的虧損,是虛勞的基本病機。辨證應以氣血陰陽為綱,五臟虛候為目.又由于氣血同源,陰陽互根,五臟相關,故應同時注意氣血陰陽相兼為病及五臟之間的相互影響。
  四、“虛則補之。。補益是治療虛勞的基本治則。但應根據病理屬性的不同,分別采用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的治法、并應結合五臟病位的不同而選方用藥,以加強治療的針對性,對于虛中夾實及兼感外邪者,治當補中有瀉,補瀉兼施,防止因邪戀而進一步耗傷正氣。
  五、搞好護理,注意飲食調攝,對虛勞的康復具有重要作用。
  [文獻選錄]
  《靈樞.決氣》。。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天,腦髓消,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天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難經。十四難》。。一損損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于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于五臟六腑,三損損于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損于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虛勞里急、悸、艦、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廠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虛勞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薄疤搫谥T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虛勞,虛煩不得煩,酸棗仁湯主之。”“五勞虛極贏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魔蟲丸主之。” 、
  《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夫虛勞者,五勞、六極、七傷是也。五勞者,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瘦勞(按:《千金要方》卷十九第八作疲勞)。又肺勞者,短氣而面腫,鼻不聞香臭。肝勞者,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心勞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難,或時鴨溏,口內生瘡。脾勞者,舌本苦直,不得咽唾。腎勞者,背難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黃而有余瀝,莖內痛,陰濕囊生瘡,小腹滿急。。。七傷者,一曰陰寒,二曰陰萎,三曰里急,四曰精連連,五曰精少,陰下濕。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數,臨事不卒(按;《外臺》卷十七五勞六極七傷方作。舉。)。又一曰大飽傷脾……二日大怒氣逆傷肝……三曰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四曰形寒寒飲傷肺…,”五曰憂愁思慮傷心……六日風雨寒暑傷形……七曰大恐懼不節傷志。。 ’
  《濟生方。虛損論治》:“夫人稟中和之氣生,常能保守真元,何患乎有病焉。不善衛生者,思慮役其知,嗜欲亂其真,營衛一虛,因茲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及其病也,既不能御氣以全身,又不能餌藥以延壽?!?。凡人有虛損之病,豈可不早為之補益,庶有延齡之望。。
  《景岳全書.新方八略》;。補方之劑,補其虛也。凡氣虛者,宜補其上,人參黃芪之屬是也。精虛者,宜補其下,熟地、枸杞之屬是也。陽虛者,宜補而兼暖,桂附、干姜之屬是也。陰虛者,宜補而兼清,門冬、芍藥、生地之屬是也。此固陰陽之治辨也。其有氣因精而虛者,自當補精以化氣,精因氣而虛者,自當補氣以生精。又有陽失陰而離者,不補陰,何以收散亡之氣?水失火而敗者,不補火,何以蘇垂寂之陰?此又陰陽相濟之妙用也。故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br>   《醫門法律。虛勞論》:“凡虛勞病,畏寒發熱者,衛虛則畏寒,榮虛則發熱耳,當緩調其榮衛,俾不相亢戰,則寒熱自止?!?br>   《不居集.上集.卷一》;“六極應六府,由藏以及府也,謂之極者,病重于五勞故也。?!恫痪蛹?。上集。卷七》:“夫有東垣之升,自有丹溪之降。氣下陷而不能升者,當用東垣之法為先,火上升而不能降者,則用丹溪之法莫緩。”
  《不居集。上集.卷十》:。虛勞曰久,諸藥不效,而所賴以無恐者,胃氣也。蓋人之一身,以胃氣為主。.胃氣旺則五臟受蔭,水津四布,機運流通,飲食漸增,津液漸旺,以至充血生經,而復其真陰之不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第六節 虛勞
中醫治療癌因性疲乏的核心辨證
(21)“虛損”
中醫臟腑之辨證參考
那些看著陌生的中醫詞匯(2)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舞钢市| 榆中县| 宣化县| 于都县| 湘潭县| 黎城县| 封开县| 峨边| 阿城市| 义马市| 九龙城区| 大关县| 大洼县| 叙永县| 宁夏| 金山区| 岫岩| 福清市| 安岳县| 历史| 萝北县| 芦山县| 双江| 吴江市| 二连浩特市| 资阳市| 蕉岭县| 吉首市| 玉溪市| 应城市| 永昌县| 呼和浩特市| 城固县| 宽城| 屏东县| 锦州市| 台中市| 平武县| 孝昌县| 东辽县| 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