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四十一、痹證(30個藥方)

1.風寒濕痹方
王聘賢
(組成及用法) 桃仁12g 制乳沒各6g 紅花9g 羌活
6g 秦艽6g 獨活9g 制川烏3g 懷牛膝6g 天麻6g
防己6g 白芍12g 當歸9g 川芎9g 山甲珠9g
水與米酒各半煎服。
(主治]風寒濕痹。
(解析] 風寒濕痹必因素體陽氣虧損,腠理空虛,觸冒風
雨,風寒濕邪乘虛襲之,流注經絡,氣血不暢,血瘀滯阻,風寒濕
瘀相互糾結而成。本方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溫經通絡,可用于
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等屬風寒濕痹者。
逐風邪、除寒濕乃川烏所擅長,本方用量略小。余于類證類
方,常用至15g,偶用至30g,用蜜水先煎,功效甚著。王氏用此
方,常加透骨草、鉆地風等草藥以祛風除濕通絡。
2。木耳散
石玉生
(組成及用法) 土木耳360g 茅蒼術60g 川牛膝30g
大茴香60g 廣山柰30g 全當歸30g 生黃芪90g
上藥共研細末,每次9g,每日2—3次,甜酒送服。初用時
疼痛加劇,以后逐漸加服至15g,連續服用至癥狀減輕為止。
(主治) 全身筋骨疼痛、酸楚重著因于體虛者。
(解析] 血氣虧虛之人,腠理不密,營衛不固,或因困頓而
勞傷,或因風寒而邪侵,常致經絡凝滯,氣血不能宣通,發而為筋
骨疼痛、酸楚重著諸癥.本方木耳辛平活血化瘀,善治跌仆傷
損;蒼術辛溫,祛風燥濕,消腫止痛;山柰、大茴溫中散寒理氣;歸
芪補氣血,益衛固表;牛膝補肝腎,活血化瘀。綜觀本方,祛風散
寒,兼能和營血而通陽氣。
3.羊脂淫羊藿酒
石玉書
(組成及用法) 淫羊藿(去葉邊刺) 羊油適量
用羊油炸淫羊藿,不令其焦枯,取出瀝干。藥1斤,泡好白
酒3斤,適量飲用。
(主治) 慢性風濕性關節炎,中風后遺癥及一般虛寒痹證。
(解析) 羊脂甘溫,補虛潤燥祛風,以之炸所用藥,可以透
肌肉經絡關節,徹風熱濕氣余毒;淫羊藿甘溫,不獨補腎壯陽,更
能祛風除濕,善治風濕痹痛、半身不遂、腰膝無力、四肢不仁等一
般風冷勞氣,得羊脂煎、白酒浸泡其效尤良。
4.梅花針刺藥液方
張孝純
(組成及用法) 生川烏30g 生草烏30g 生南星45g
生半夏30g 一枝蒿30g 山魔芋30g 搜山虎30g 雷丸
30g 雄黃30g 新石灰30g 明礬30g 枯礬30g 苦金盆
30g 滑石30g 苦參30g。黃連30g 花椒30g
以上藥17味用酒精(75%乙醇溶液)3斤泡月余,以梅花針
蘸少量藥汁,叩擊關節疼痛紅腫之處。本方毒性甚大,切不可
內服。
(主治] 風濕性關節炎及肌肉筋膜炎癥粘連疼痛麻木
重著。
(解析) 本方當從貴州少數民族處得來,氣味雄烈,局部運
用當能刺激血脈循環而祛風止痛。今日尚有民族醫作此治療,
其藥酒方秘不外傳。
5。健脾除痹方
劉子浞
(組成及用法) 黃芪12g 苡仁18g 全當歸9g 桑枝
15g 玉竹9g 白術9g 制草烏6g 威靈仙9g 骨碎補9g
淫羊藿12g 甘草3g
水煎,每日工劑分3服。
(主治} 慢性風濕性關節疼痛。
(解析) 本方藥稍偏溫,性實平和,痹證日久,氣血必傷。
方中黃芪、當歸、白術助元氣,壯筋骨,祛風運濕而固本;玉竹甘
潤,主風濕虛勞之緩證;草烏、威靈仙、骨碎補止痹痛也。若兼有
熱,可加生地黃、生石膏。
6.風濕藥酒方
張孝純
(組成及用法) 透骨香、松節、五加皮、白龍須、巴巖姜、木
瓜、薏苡仁、桂枝、紅蕁麻、白蕁麻、天麻、大血藤、牛膝、續斷各
15g 制川草烏各6g
共泡好白酒3斤,早晚各服15g。
(主治] 風濕性關節炎,四肢疼痛,半身不遂,風濕麻木,不
能行走。
(解析) 主治諸證,多因風寒濕氣人于經絡,搏于血脈筋
骨,故本方用藥多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活血逐痛者。方中蕁麻
苦辛微寒,善治風濕風腫,本地亦常以之煎湯外洗或搗爛敷局
部;白龍須即八角楓須根,有大毒,乃祛風通絡、散瘀鎮痛之要
藥,本方用量當屬安全。
7.透骨香藥酒方
陳仲寅
(組成及用法} 透骨香根120g
泡白酒500g,早晚溫服15g,亦可增至30g,外感勿服。
(主治) 風濕性關節炎。
(解析) 透骨香辛溫無毒,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本方治風
濕性關節痛、跌仆損傷。透骨香根30g用水煎,每日工劑分3次
服之亦可,然“泡酒用之良”(《滇南本草》),故仍當以之制藥酒
服之。
8.通脈散結藥酒方
余佑莘
(組成及用法) 桂枝尖15g 木瓜15g 臺烏藥15g 防
己12g 川烏9g 草烏9g 秦艽12g 羌活12g 獨活12g
紅花6g 懷牛膝9g 山甲12g 全當歸18g 五加皮15g
桑寄生15g 續斷12g 鉆地風18g 地膚子12g 威靈仙
12g 黑姜12g 茜草6g 紅棗9枚 甘草12g 山椒根6g
上藥細切,泡白酒2斤,每次15g,每日2次。
(主治) 癱瘓,肢節、指節腫大,肌肉枯瘦。
(解析) 痹證日久,氣血衰少,關節肌肉疼痛雖不甚劇烈,
然難免肌肉萎縮,關節僵硬變形,自然運動不便,甚或癱瘓在床。
或因中風后遺半身不遂,乃系瘀阻脈絡;肌肉枯萎,指節腫大,多
系歷節,常見于類風濕關節炎,亦見于痛風等證。
本方活血通絡,祛風除濕,又有益氣養血之品,若無郁熱,當
可用之。方中川草烏未曾言制,用量距中毒劑量甚遠,又經白酒
浸泡,又有黑姜、甘草、大棗,故即使生用,也不必畏懼。況其治
風寒濕痹、歷節痛風、半身不遂等頑癥向為要藥,生用之藥性或
可保全,療效或更好。
山椒根為蕓香科植物大葉花椒之根部,辛溫,有活血化瘀、
接骨續筋之效用。
9.白龍透骨酒方
張致安
(組成及用法) 透骨香、白牛膝、宣木瓜、白風藤、大風藤各
15g 白龍須9g ,
泡好白酒2斤月余,每服15g。
(主治) 風濕性關節炎。
(解析} 透骨香等味皆貴州多產,舒筋活血,利濕消腫,為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之常用草藥,泡酒用之尤良。
須注意者,本方中自龍須系八角楓須根,最善祛風通絡、散
瘀鎮痛,為治療風濕疼痛、麻木癱瘓、勞損腰痛、跌仆損傷良藥,
然其性辛苦微溫,其氣猛悍,有劇毒與麻痹作用,內服煎湯每劑
嚴格控制在3.5g以內,或可以更小劑量始,至病者出現不同程
度軟弱無力、疲倦感覺為度。
張氏另有風濕關節疼痛方:
白龍須生用9g或干者3g,為細末蒸雞1只服用。
l0.鶴膝風外用藥方
張致安
(組成及用法) 母豬藤lOOg 紅蕁麻根、牛膝、石楠藤、五
香血藤、鉤藤各75g
共研細末,用老生姜lOOg搗爛熬水調藥末,攤油紙或塑料
紙上,攤平布包患處,再用被褥蓋之取汗出則愈。2 日后再用白
龍須3g燉豬肉250g服。
(主治] 鶴膝風痛,或冷痛,或游走不定者。
(解析) 母豬藤系葡萄科烏蘞莓草質藤本植物,酸苦而寒,
活血祛風,消腫解毒,外用主治骨折、風濕性關節病變、軟組織挫
傷,亦可單用內服。余藥或甘或苦,或寒或溫,多能活血祛風,消
腫鎮痛,解毒散瘀。生姜煎水調藥,必能透達血絡經脈以促藥力
之吸收。
痹證日久,關節變形僵硬者,陰寒凝于膝部所致鶴膝風證,
寒證多而熱證少,血氣肝腎必然虛損,故外用本方,亦當同時服
用益氣血、補肝腎方藥。
豬肉滋陰潤燥,補氣血,可緩白龍須苦辛之毒性,亦行其祛
風通絡、散瘀鎮痛之藥性,乃貴州本地常用之良方。
11。風濕外灸藥方
趙韻芬
(組成及用法) 倒生根 生川烏 生草烏 細辛 硫磺
樸硝艾絨各等分
共研細末,用草紙裹成條如拇指大,外裹皮夾紙,長3寸,灼
熱灸患處,多灸數次可斷根。
(主治) 風濕性關節炎重著疼痛屬寒濕類。
(解析] 倒生根屬薔薇科植物,貴州各地以之治跌打損傷,
止血止痛調經,可知其人血分。余藥或辛或苦或溫熱,故能散風
燥濕,通行筋脈。本方較之單一艾絨更能深入皮下經絡骨節之
處以祛風除濕散寒.
12。風濕外洗方
段仲隆
(組成及用法) 三匹風、五匹風、石楠藤各60g 紅蕁麻、
老生姜各120g 陳艾不拘多少
煎水洗患處,取汗則愈。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
(解析] 三匹風散瘀止痛,五匹風清熱透表,石楠藤舒筋活
血,紅蕁麻祛風除濕,老姜、陳艾溫經而通腠理,外洗取汗,風寒
濕氣當可盡出。
13.風濕麻木草藥酒方
段仲隆
(組成及用法) 追風散9g 搜山虎9g 巖川芎9g 五
香血藤15g 土牛膝15g 木通6g 朱砂蓮9g 鐵筷子15g
小血藤15g 茴香根15g 香樟根15g 當歸30g 炙虎骨或
炙狗骨、猴骨50g 紅花15g
泡酒適量服。
(主治) 手足風濕麻木。
(解析) 方中諸草藥貴州各地盛產,或味苦能燥濕,或流動
能祛風,或味甘能益血,或性溫能養氣,可使正氣周流,血脈得
養,風濕自去,筋骨強健。本方可用于腳力軟弱,腰背折痛酸脹,
周身四肢痹痛麻木之因于風寒濕者。
14。山甲五積散
張叔駿
(組成及用法) 穿山甲18g 全蝎6g 蒼術24g 桔梗
18g 麻黃15g 枳殼15g 陳皮15g 厚樸12g 干姜12g
法半夏9g 茯苓9g 甘草9g 白芷9g 白芍3g 川芎3g
肉桂9g 當歸12g
共為極細末,攪拌勻凈,每13 2次,每次6g,溫開水送下。
(主治)關節濕氣。
(解析] 濕為陰邪,其性黏滯,為痹痛有定處,雖不甚劇烈,
然纏綿難愈,重著麻木。五積散(蒼術、桔梗、麻黃、枳殼、陳皮、
厚樸、干姜、半夏、茯苓、甘草、白芷、白芍、川芎、肉桂、當歸)出自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乃除濕散寒祛風之劑。山甲、全蝎穿筋透
骨,逐濕除風,其藥力可達骨骱之間,為五積散使藥也。
15。鶴膝風藥方
沈漢文
(組成及用法工 全蝎 漏蘆 羌活 桂心 白芷 威靈仙
牛膝 阿膠 附子 制乳香 制沒藥 當歸 桃仁 地骨皮
白芍各等分
上藥研細末,煉蜜為丸重6g,早晚服1丸,空腹酒吞。
(主治) 膝關節腫大,兼治半身不遂、風濕中人手足拘攣。
(解析} 諸藥祛風活絡,散血除濕。漏蘆苦涼,本為清熱解
毒、排膿消腫所用,而其治歷節、筋脈拘攣、骨節疼痛則少為人
知,《圣濟總錄》古圣散用此藥與地龍、姜汁相伍而治上證。然鶴
膝風等多因腎虛血虧,故服藥病減后,當與補腎養血方兼用
為宜。
16。風濕性下肢神經痛方
楊耕南
(組成及用法] 茅蒼白術各9g 黃柏9g 五靈脂9g
威靈仙9g 懷牛膝6g 乳香、沒藥各9g 薏苡仁30g 紅花
3g 木瓜9g 炒杜仲12g 桑寄生12g 桃仁6g 續斷12g
獨活9g 狗脊9g
.水煎,每日1劑分3服。
(主治]下肢神經痛。
(解析) 神經疼痛或如刀切,或如電灼,痛感劇烈,轉側難
安,典型者如坐骨神經痛。本方舒筋活血、祛風止痛之力甚強,
或可改善肌肉筋脈之腫脹粘連,神經所承擠壓自然松解,疼痛隨
之改善。一般痛痹也可用之。
17.風濕寒痹疼痛藥丸
張孝純
(組成及用法) 威靈仙120g 秦艽120g 防風240g
川斷120g 羌活240g 牛膝120g 細辛120g 杜仲120g
廣木香120g 桂枝120g 何首烏240g 當歸120g 川芎
60g 白術120g 蒼術120g 花椒45g 炙川草烏各60g
共為細末,水泛丸,成人量每次3—4.5g,日服3—4次。孕
婦忌服。
(主治] 風濕寒痹疼痛。
(解析) 本方以散寒為主,佐以疏風勝濕,更參以烏頭、桂
枝、細辛等補火之劑,大辛溫以釋寒凝之害而止痛。古曰“益火
之源,以消陰翳”,若于本方中加熟地黃,則釋寒之力或更持久
綿長。
本方若以蜜丸更妙,也寓陰中求陽之意.
18。坐骨神經痛藥方
張孝純
(組成及用法) 防風、川芎、續斷、泡參、桑枝、桂枝、虎骨各
12g 懷膝、桑寄生、當歸、海風藤、松節、獨活、杜仲、威靈仙
各15g
上藥研細末,煉蜜為丸,重9g,早晚各服1丸。上藥浸白酒
服亦可。
(主治) 坐骨神經痛。
(解析) 本方祛風活絡,化瘀鎮痛,一般痹證也可用之。惟
虎骨不可尋,狗骨、猴骨均甘溫辛咸,用治風濕性關節痛、冷骨風
痛、腰腿無力及四肢麻木諸癥,類虎骨之功而力弱,可數倍用之,
既可為蜜丸,亦可酒浸服之。
19。風濕痹痛藥酒方
段仲隆
(組成及用法) 茴香根9g 香樟樹根9g 五香血藤9g
制香附9g 紅牛膝9g 紅蕁麻6g 搜山虎3g 鐵筷子6g
青木香9g 石菖蒲9g 見血飛9g 朱砂蓮3g 川芎6g
小血藤6g 土白芷9g 草烏1.5g 白龍須3g 巖川芎6g
制川烏6g 伸筋草9g
各藥細切,加好酒750g浸泡3個月即可飲用,每日3次,每
次15g。
(主治)風濕疼痛。
(解析] 五香血藤、紅蕁麻、搜山虎、鐵筷子、見血飛、土白
芷、白龍須、巖川芎等均為貴州民間常用草藥,性多辛溫,均有舒
筋活血、祛風除濕、散寒止痛、利水消腫之效。余藥亦均類同藥
理。白龍須即八角楓須根,有大毒,尤以須根為劇。有方用白龍
須30g研粉,加蜂蜜適量,做蜜丸30粒,每次服1粒,每日2次,
溫開水送下,治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效果較好。本方用
量甚少,當屬安全。
蕁麻諸本草俱言有毒,今有煮食為菜者甚眾,故知其無毒,
尤善治風濕骨痛之證。
20.風濕骨痛藥酒方
張致安
(組成及用法] 鉆地風18g 千年健18g 漢防己30g
當歸18g 秦艽18g 桑寄生18g 白頸蚯蚓5條 白燒
酒1000g
上藥細切,泡酒月余,每服15g,日2次。
(主治] 風濕疼痛或游走不寧,或固著不移,或關節疼痛。
(解析) 本方祛風濕,壯筋骨,止痛消腫,可用于一般肢節
酸痛、筋骨痿軟、風濕痹痛諸癥。
鉆地風為草藥,性涼味淡,治筋骨,行腳氣,祛風活血止痛。
張氏謂服本方藥酒,當忌一般水分過重食物,如稀飯、水豆腐之
類均宜少吃。
21。蒼耳膏
楊濟中
(組成及用法) 蒼耳草連根全草,分量不拘多少,洗凈切碎
用大鍋熬成清膏,每次15g,米酒吞服。
若服后病痛關節處出現水泡,則風濕從此出而愈。
(主治) 風濕性關節炎.
(解析) 蒼耳草系菊科植物蒼耳全草,其草葉部苦辛微寒,
祛風除濕,散熱解毒;其根部祛風潤燥,治濕毒疔腫;其果實即蒼
耳子,甘溫有小毒,善治頭風鼻淵,風濕周痹,《食醫心鏡》云:“除
風濕痹,四肢拘攣,蒼耳子三兩,搗末,以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
渣呷。”本方取蒼耳全草,以其味甘能益氣血,苦能燥濕邪,溫能
通經脈以流利關節,故能治風寒濕三氣痹阻之風濕性關節炎。
有研究認為蒼耳全草有毒,蒼耳子為甚,若中毒可用甘草綠
豆湯解之。余常用蒼耳子9~20g水煎,每日1劑分3服,從未
見中毒反應。
22。白術薏苡仁湯
趙韻芬
(組成及用法) 白術35g 薏苡仁90g 鹿角膠lOg
以水5碗煎成王碗,頓服之。
(主治) 腰腿疼痛,不能舉步之屬于濕氣者。
(解析) 《神農本草經》所謂白術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
者,正以風寒濕三者合而為痹者,其中尤以濕邪為重,因知白術
味甘濃,氣芳烈,其性純陽而溫和,為除風濕痹證之正藥;薏苡仁
味甘補脾,淡滲利水,補脾利水乃祛濕之正治;鹿角膠甘咸氣溫,
補血氣,益精髓,溫養筋骨,與白術、薏苡仁相伍,最能通利關節
經脈間留滯之寒濕邪氣。本方所治痹證,其疼痛雖不甚劇烈,而
纏綿難已,重著麻木,滯引腰腿。
本方簡約,所用藥物分量稍重而仍屬輕靈之劑。
23.姜蔥外洗方
趙韻芬
(組成及用法) 生姜、鮮蔥各150~200g
煎水溫熱常洗患處.
(主治} 風濕性關節炎。
(解析} 生姜、鮮蔥辛溫,人手太陰、足陽明經,專主發散以
通內外上下陽氣,陽氣通行則滯于肌肉關節之風寒濕邪瘀血皆
能通利之。
本方可治病邪未曾深入之關節炎,重者當煎服他藥。
24.老鸛草藥酒方
方以正
(組成及用法} 老鸛草200g
泡好白酒750g,適量飲之。
(主治}一切風濕麻木。
(解析) 老鸛草貴州、云南多產,性微溫辛苦,有祛風活血
解毒之用.《本草綱目拾遺》載老鸛草“祛風,舒經活絡,伸筋骨,
通經絡,治損傷、痹證、麻木、皮風,浸酒常飲”,與貴州、云南各地
民間草藥方集所載頗吻合.
26.治濕熱痹方
陳慈煦
(組成及用法) 生石膏15g 桂枝1。5g 銀花藤15g
炒知母9g 絲瓜絡9g 赤芍9g 赤茯苓9g 漢防己9g
晚蠶沙9g 甘草3g 炒桑枝15g 廣地龍6g 車前仁9g
澤瀉9g
水煎,每日1劑分3服。
(主治)濕熱痹證。
(解析) 風寒濕痹,久蘊化熱,局部紅腫疼痛。本方系白虎
桂枝湯加味而成,所加者多清熱除濕、涼血解毒之藥,濕去熱清,
經絡宣通,則痹痛自除。蠶沙甘溫而專治濕聚熱蒸、骨骱疼痛之
證。若皮膚有隱疹,可加生地黃。
27.濕熱痹方
余佑莘
(組成及用法] 石斛15g 銀花藤9g 黃芩9g 苡仁
9g 蒼術6g 黃連3g 鉤藤9g 秦艽6g 防風6g 甘草
3g 藿梗9g
水煎,每日1劑分3服。
(主治]濕熱痹證。
(解析] 本方以石斛為君,非欲其養陰清熱,而欲其治虛損
劣弱,壯筋骨而除痹之專功;鉤藤本平肝藥,《本草述》治“一切手
足走注疼痛,肢節攣急..筋脈拘急作痛”,或類海風藤、絡
石藤。
28。風濕關節痛方
倉才鈞
(組成及用法] 連翹18g 桑枝4.5g 秦艽9g 茄根
9g 金銀花12g 赤芍6g 桑葉9g 懷牛膝6g 黃柏12g
生石膏9g 薄荷2g 防風4.5g
水煎,每日1劑分3服。
(主治] 濕熱類關節炎癥。
(解析) 連翹解毒,具升浮宣散之力,流暢氣血,可去關節
中壅遏之濕熱瘀毒;本方用量稍重,有柔和綿長發汗之力,而濕
熱隨之而出;余意若濕熱重者可用至30g。茄根即蔬菜茄子之
根莖,性寒微苦,《醫林纂要>)謂其“散熱消腫,治風痹”,《分類草
藥性》謂其“治風濕筋骨癱瘓”;本方所用,或源于此。
桂枝湯加味而成,所加者多清熱除濕、涼血解毒之藥,濕去熱清,
經絡宣通,則痹痛自除.蠶沙甘溫而專治濕聚熱蒸、骨骱疼痛之
證。若皮膚有隱疹,可加生地黃.
29。養血通絡除痹方
汪振華
(組成及用法) 生地25g 山藥20g 扁豆、秦艽、烏藥、
小茴香、車前仁各lOg 伸筋草、續斷、狗脊、鹿含草、厚樸、杜仲
各12g
水煎,每日工劑分3服。
(主治] 風濕性關節炎。
(解析) 四肢骨節煩熱疼痛,其熱其痛時作時止者,多
形體消瘦、面帶浮紅、舌質嫩紅、脈多虛細微數,乃陰虛血虧
之體,又罹風寒濕邪為痹。本方養血調肝,行氣通絡,正宜此
類病患。
《神農本草經》謂生地“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
長肌肉,除寒熱積聚,除痹”。本方用之最妙,視病情常可增其
劑量。
鹿含草甘溫,補虛益腎,祛風除濕,為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
風濕關節炎、骨質增生良藥,余常用至30g以上。
30。石斛除痹方
劉子浞
(組成及用法] 金石斛9g 當歸6g 木瓜3g 肉桂3g
廣木香1.5g 獨活3g 酒赤芍6g 懷牛膝5g 防風3g
云茯苓6g 川芎4.5g 甘草1.5g 生姜2片
水煎并加酒數滴和服;冷痛加附子;游走痛加桑枝,倍防風。
(主治] 風濕性關節炎。
(解析) 本方治寒熱錯雜痹證。石斛甘而微涼,性極平淡,
可合輕清之藥以治虛熱傷陰,亦可入重濁之劑壯筋骨而除痹,妙
不可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各科秘方之風濕關節炎秘方
中醫各科秘方之風濕疼痛麻木關節炎秘方
祛風除濕系列之《八角楓》主治用法:風濕性關節炎,風濕麻木癱瘓,類風濕,跌打損傷,淋濁帶下,月經不調,...
類風濕如何正確選擇中成藥?謹遵醫囑,對癥下藥更有效
【強烈建議收藏】可用于風濕性關節炎的中成藥
【腰腿疼痛——民間驗方10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平市| 南康市| 赤峰市| 尤溪县| 抚松县| 扎鲁特旗| 扎赉特旗| 和田县| 景东| 略阳县| 娄底市| 虹口区| 黔东| 安乡县| 富蕴县| 西峡县| 历史| 宁远县| 佛学| 松原市| 莱阳市| 哈巴河县| 海宁市| 南康市| 祁阳县| 合江县| 体育| 桦甸市| 英山县| 昭通市| 介休市| 明溪县| 闽清县| 隆回县| 资阳市| 旬阳县| 太保市| 博野县| 乌拉特前旗| 黔江区| 丹江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