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癥(hyperhidrosis)是多種病因導致的自發性多汗,表現為陣發性局限性或全身性出汗增多,常為兩側對稱性,但也可見偏身多汗。正常人在生理情況下排汗過多,見于運動、高溫環境、情緒激動以及進食辛辣食物時。另一類為自發性出汗,見于炎熱季節。這種出汗多為對稱性,且以頭頸部、手掌、足底等處為明顯。本節介紹的自發性多汗癥,是指并非在上述情況下發生的異常出汗過多。根據多汗的部位多汗癥可分為:①全身型:多為功能性或軀體病變引起;②偏身型:多為中樞性病變,特別是間腦病變所致;③傳導束型:多為中樞性病變,特別是間腦病變所致;④節段型:多為脊髓側角或交感干病變所致;⑤末梢型:表現為手掌、腳掌和腋下多汗等,多為體質性;⑥局部型:多為反射性,如食用刺激性食物。局限性多汗癥,常始于兒童或青春期,男女兩性均可發生,有的有家族史,可以持續幾年,至25 歲以后有一個自然減輕的傾向。生理性髓性多汗癥,有家族遺傳傾向。
【病因病機】
中醫把出汗作為重要的辨證依據,白天多汗叫自汗,由于陽虛氣虛不能斂汗所致。晚上睡覺多汗叫盜汗,多是陰虛所致。熱病辨證,傷寒惡寒發熱,無汗為表實,有汗為表虛。陽明經熱有大汗出等。多汗癥可分為全身性與局部性多汗癥,前者可根據中醫辨證治療,后者多汗見于手足、前額、腋部、外陰等處,多屬肺胃熱盛,或濕熱郁蒸,或陰虛火旺等所致。
多汗癥病因一般可分為器質性疾病和功能性失調兩種。前者主要見于內分泌失調和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高血壓、垂體功能亢進、充血性心衰;神經系統疾患,如腦震蕩、偏癱、脊柱外傷;腫瘤,如轉移性腫瘤、類癌;以及感染性疾病,如瘧疾、結核、波浪熱等。功能性多汗癥一般以精神性出汗較多,如高度情緒刺激如精神緊張、激動、恐怖、焦慮、痛苦、憤怒所引起。由于精神損傷或由于情緒沖動使神經沖動增加,乙酰膽堿分泌量增多而產生多汗,還可由于汗腺神經緊張性增加,交感神經失調而致多汗,月經期可出現多汗癥,多汗癥還可發生在一些遺傳綜合征。
【辯證施治】
[衛表不固]自汗為主,時時汗出,以頭部及胸背部為多,動則尤著,神疲乏力,面色少華,平素易感冒。舌質偏淡,苔薄白,脈細弱。本證多見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調及病后體質虛弱的小兒,以肺衛氣虛證候為主.由于肺氣虛則衛氣亦弱,衛外不固,腠理疏松,津液外泄。反復出汗導致氣虛加重,汗出更不能收。
[治法]益氣固表 斂汗止汗
[方藥]玉屏風散合牡蠣散 藥用黃芪、防風、白術、生牡蠣、浮小麥、麻黃根等。脾胃虛弱,納呆便溏者,加櫓豆衣、山藥、扁豆、砂仁;心陽虛者加桂枝、人參、五味子;腎陽虛者加附片、鹿角膠、枸杞子等。
按:本證若兼見面色萎黃,納少便溏,肢末不溫者,可由黃芪建中湯;面色咣白,氣血不足,心悸膚冷,舌淡苔潤,脈弱者,宜參附龍牡湯加浮小麥。由于表虛衛外不固之小兒,極易感冒,此時固表則礙邪,解表則耗正,可用柴胡桂枝湯和解表里,若新感初著表證明顯者,又當解表為先,但切勿表散太過。
[營衛不和]自汗為主,汗出遍身,或惡風.不發熱,或伴有低熱,精神倦怠,胃納欠佳,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緩。本證所見系衛陽不足,營陰外泄之證候,多見于病后邪雖祛而正氣未復,營衛失和,衛氣不能外固,營陰不能內守,津液不能固攝而迫津外泄引起自汗。
[治法]調和營衛
[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 藥用 桂枝、白芍、黃芪、浮小麥、煅牡蠣、炙甘草、生姜、大棗等。若精神倦怠,胃納不振,面色少華者可加山藥、太子參、生山楂等;若表證未解,兼有汗出惡風者,可用桂枝湯;若表證已解,里熱未清者,可加黃芩、知母。
[氣陰不足]以盜汗為主,汗出較多,神萎不振,形體消瘦,或低熱,口干,唇紅,舌質嫩紅,苔少,脈細弱。本證多見于熱病后氣陰受損,或素體氣陰兩虛者,由于臟腑失養,陰陽失衡,病位在心肺。因心主血屬營,肺主氣屬衛,氣虛不能斂陰,營陰難以自守,血虛不能養心,心液失藏而汗出,故既有氣虛諸證,又兼陰虛諸證。
[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黃芪生脈飲加味 藥用人參、麥冬、五味子、生黃芪等。心陰虛者重用柏子仁、生地;腎陰虛者加熟地、龜版、黑大豆;肝陰虛者加白芍、烏梅、炒棗仁、生牡蠣;肺陰虛者加地骨皮、百合;睥陰虛者加玉竹、山藥等。若氣虛不甚者方中人參可用黨參、太子參;若兼有陰虛者則用北沙參,重者用西洋參。
按:本證若見陰虛偏甚,潮熱心煩,手足心熱,睡臥不寧,舌質紅絳少津,可合秦艽鱉甲湯;若氣血虛虧,心失所養,面色不華,口唇爪甲淡而無華,心悸怔忡,可合歸脾湯加龍骨、牡蠣、浮小麥等。
[陰虛火旺]盜汗為主,頭身汗出較多,甚則淋漓不止,形體消瘦,口渴顴紅,煩躁易怒,夜寐不寧,唇燥口干,便秘尿赤,舌尖紅起刺,苔光或剝,脈數。本證多見于素體陰虛之小兒,或熱病后陰傷,郁熱未盡而盜汗淋漓。病機特點為營陰不足,心火上炎,或腎陰虛損,虛火內擾,故有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諸證。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當歸六黃湯加減 藥用當歸、生黃芪、生地、熟地、黃芩、黃連、黃柏等。食欲不振者加生谷芽、砂仁、生山楂;自汗者加白術、防風;苔厚膩者去生地、熟地,加陳皮、茯苓、澤瀉。
按:本證若但見陰虛火旺而濕熱內阻者,可用大補陰丸加減,也可用知柏地黃丸;肺腎陰虛者可用麥味地黃丸;潮熱盜汗者,可用秦艽鱉甲湯。此外,肝經濕熱阻郁者,也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治之。
[脾胃積熱]自汗盜汗并見,頭額心胸四肢多汗,病程較短,面色黃,頰紅,口臭納呆,腹脹腹痛,或肚腹脹大,大便或秘或瀉,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小便或黃或如米泔,睡臥不寧,骱齒易驚,或夜間潮熱,苔黃膩較厚,脈滑。本證為汗證中之屬實者,常因食滯化熱,濕熱蘊蒸所致.小兒脾胃虛弱,飲食不知自節,若恣食肥甘厚味,。積滯不化,郁而生熱,積熱蒸騰,迫津外泄則汗出不已。
[治法]清熱導滯 理脾消積
[方藥]曲麥枳術丸加味 藥用焦神曲、炒麥芽、炒白術、炒枳實、生山楂、檳榔、炒萊菔子、雞內金、黃芩、黃連、銀柴胡等。熱盛者加龍膽草,低熱者加地骨皮;大便秘結者加大黃;食積濕阻苔白膩者,用保和丸加減。
按:本證若有明顯食積中州者,癥見入暮身熱,夜間盜汗,晨起熱退身涼,苔厚膩,口臭者,可用四逆散合保和丸或木香檳榔丸加減。若食滯化熱,肚腹灼熱,口中氣臭,夜間磨牙,舌苔黃膩者,可用保和丸合涼膈散消導泄熱,積消則熱平而汗止。
盜汗詳見盜汗中醫辯證論治
【其它療法】
一、中藥成藥
1.黃芪生脈飲 用于氣陰不足之汗證。
2.麥味地黃口服液 用于陰虛盜汗。
二、單方驗方
1。櫓豆衣30g,紅棗20g,水煎服,連服3—7日.用于各種虛汗證.
2。糯稻根30g,浮小麥、癟桃干各lOg。水煎服。用于自汗。
3.浮小麥30g,麻黃根6g。水煎代茶飲。用于自汗。
4.癟桃干10個,水煎服,有收斂止汗作用。適用于各種汗證。
三、藥物外治
1.牡蠣粉、五倍子粉等量調勻,適量外撲,或用龍骨、牡蠣等份,研極細末,每晚睡前外撲。用于表虛自汗不止者。
2。五倍子粉適量,溫水或醋調成糊狀,外敷臍部.或與明礬等量,各研細末,入溫水調勻,做成藥餅如銅錢大小.每次臨睡前調成糊狀,敷臍部,再用膠布固定.有固表斂汗之功。
四、食療方藥
1。黑豆煮爛,每日適量食之,有健脾固表之功.
2.鴨血糯米適量,煮爛食之,有補血和營之功。
3。扁豆、紅棗適量,煮爛食湯及豆,有健脾利濕止汗之功。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與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2.注意病后調理,避免直接吹風,以免受涼感冒。
3.合理喂養,飲食有節,避免饑飽無度及肥甘過度,以免損傷脾胃。
二、護理
1.減少劇烈活動,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皮膚干燥,汗多時用柔軟干毛巾或紗布擦干,勿用冷毛巾,以免著涼。
2.多飲開水.不吃或少吃飲料,忌食辛散食品及藥物。
3.室內溫度濕度要調節適宜。
【文獻選錄】
《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盜汗候》;“盜汗者,眠睡而汗自出也,小兒陰陽之氣嫩弱,腠理易開,若將養過溫,因睡臥陰陽氣交津液發越而汗自出也。”
《幼科發揮.諸汗》:“汗者心之液也。頭汗不必治。小兒純陽之體,頭者諸陽之會,心屬火,頭汗者,炎上之象也,故頭汗者,乃清陽發越之象,不必治也。”
《醫宗必讀。汗》:“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在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腎主五液,故汗癥未有不由心腎虛得者。心陽虛不能衛外而為固,則外傷而自汗,腎陰衰不能內營而退藏,則內傷而盜汗。”
《幼科鐵鏡.出汗》:“出汗者,寢中通身如浴,覺來方知,屬陰虛,營血之所至之。冶宜四物湯加黃芪、浮小麥、黃連。煎服。有自汗者,不時而出,動則乃息,屬陽虛,衛氣之所司也,治宜補中益氣湯加麻黃根、浮小麥、麥門冬,煎服。有脾虛泄瀉自汗,而汗出有時者,此癥大虛。治宜六君子湯,或附子理中湯,姜棗引,煎服。”
《景岳全書.小兒則.盜汗》:“小兒之氣未充,腠理不密,所以極易汗出。故凡飲食過熱,或衣被過暖,皆能致汗。東垣諸公云此是小兒常事,不必治之。然汗之根本由于營氣,汗之啟閉由于衛氣.若小兒多汗者,終是衛氣虛所以不固。汗出既多,未免營衛血氣愈有所損而衰贏之漸未必不由乎此。此所以不可不治也。大都治汗之法,當以益氣為主,但使陽氣外固則陰液內藏而汗自止矣。”
【現代研究】
一、內治法研究
陳乃麥報道用炙甘草湯治小兒汗證32例,基本方為:炙甘草、阿膠、麻仁各5g,人參2g,生地lOg,桂枝3g,麥冬6g。大棗3枚,生姜3片,為7歲小兒量.臨床可隨年齡大小增減藥量。對表虛明顯,漏汗不止者,可加生黃芪5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5歲以下兒童每日可服5次。結果32例全部治愈。其中服藥5劑痊愈者18例,9劑痊愈者11例,12劑痊愈者3例。因而認為“汗為心液”,心臟受損,功能失調,或心之氣陰不足,均可致汗出不止。“損其心者,調其營衛”,炙甘草湯以人參、大棗補心氣;地黃、阿膠、麥冬、麻仁滋陰補血,以資心脈之本源,桂枝、生姜通陽氣,調營衛.合而用之,可使受損之心臟得以補養,失調之功能得以恢復,不治汗而汗自止。
張小平報道用九味湯治療小兒汗癥50例,方用桑葉、玄參、麥冬、白芍、當歸、花粉各]Og,烏梅、甘草各6g,五味子3g,煎湯代茶飲之。治療結果:經用藥1周汗出明顯減少,治療2周出汗消失32例;用藥2周汗出減少,儀表現為皮膚濕潤17例,用藥2周以上仍出汗1例。九味湯為疏風祛邪、斂汗養陰之品。方中以苦甘寒之桑葉輕清疏表祛邪、斂汗固表;天花粉生津清熱潤燥;合麥冬養陰潤肺,益胃生津;加玄參滋陰降火除煩;再加烏梅、五味子收斂生津;歸芍補血和血潤燥滑腸,斂陰止汗為佐藥,甘草清熱生津。和中緩急,調和諸藥,并酸甘合用化陰和里為使藥。表里兼治,陰生陽長,陰平陽秘,營衛調和,汗自止而體亦強.
胡義保報道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小兒睡眠多汗癥56例。主要表現為睡后汗出,輕者頭面部潮濕,重者頭面部可見汗珠,并濕枕巾;頸部、前胸、后背均有明顯出汗,持續2—3小時以后逐漸消失。全部病例作“OT”試驗或PPD試驗,排除活動性結核。小于3歲者,作血鈣、磷、堿性磷酸酶測定均正常,且無佝僂病體征。辨證分氣陽虛型與氣陰虛型。常規治療組15例全部服谷維素、維生素B、、B。各lOmg/次,谷氨酸0.5—1.Og/.次,1日3次口服。出汗較多者,睡前服少量阿托品,7天為l療程。1個療程后無效或療效不顯著者改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藥物組成:桂枝4g,白芍9g,甘草3g,大棗5枚,龍骨、牡蠣各15g(先煎),每日l劑,7天為l療程。氣陽虛型加黃芪、白術、麻黃根,重用桂枝;氣陰虛型加黃芪、太子參、五味子,桂枝減量。療效評定標準:以睡時無汗為痊愈,入眠后出汗明顯減少為好轉,睡眠時出汗無明顯減少為無效。結果常規治療組好轉2例,無效13例。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組,痊愈38例,好轉11例,無效5例。兩組經統計學處理有非常顯著差異(P<0.01)oC33
二、外治法研究
劉慧瑾用五倍散敷臍治療小兒汗癥52例,其中自汗40例,盜汗2例,多汗1O例。取五倍子、五味子各15g,共研細末備用,每晚睡前取10%,加少許面粉,用溫開水調拌,捏成圓形藥餅,緊貼臍部神闕穴,外用膠布或膏藥固定,翌日清晨去除,連敷3天為1療程,結果運用本法l一2個療程汗止,隨訪3個月以上未出汗者32例(占61.5%);于1—2個月內又出汗者12例(占23%);停用后又汗出,再用本法1—2個療程,停敷后
短期內又出汗者5例(9,62%)。認為五倍子、五味子二藥寒溫相濟,其性和平,無刺激過敏反應,貼于神闕穴,使藥物滲透臍部角質層,從而調整陰陽,治愈疾病。
龐庚揚等用牡蠣、朱砂、五倍子等藥共為末,睡前將神闕穴洗凈擦干,取藥末用溫開水調至不稀不稠,放于神闕穴,外貼膠布或風濕膏,次日換藥1次,隔2日取下,結果敷藥]次當夜汗止者25例,占7l。4%;當夜取效,2次汗止者9例,占25.7%;連貼2次不愈為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l%。
楊順珍報道用止汗散外治小兒盜汗。根據癥狀分為三個證型,氣陰兩虛49例,陰虛內熱58例,脾胃積熱1例。治療方法是將五倍子、龍骨、朱砂按2:1:]碾粉備用。睡前將患兒臍部擦凈,再將藥粉與陳醋調成泥團如蠶豆大小敷于臍中,然后用4cm×4cm膠布一塊貼在放好藥團的臍眼上,膠布中心對準臍眼,每次敷12小時,3次為1療程,治療結果痊愈60例(用藥1療程,癥狀消失無復發),顯效35例(用藥工療程,癥狀消失,半年后復發,但癥狀減輕),總顯效率為87。96%。方中五倍子收斂止汗;龍骨鎮靜安神,收斂固澀;朱砂清心安神除煩,有助汗液歸經;陳醋性收斂,與上3味合用共奏安神收斂止汗之功。選擇神闕穴為敷貼點,是因其為“五臟六腑之本,沖脈循行之地,六氣歸藏之根。”臍位于大腹中央,下無脂肪組織,臍下腹膜血管豐富,藥物易于透過,便于吸收。
趙東明等報道,用生黃柏、五倍子各等份,共研細末貯瓶中備用。治前先將患兒臍部洗凈擦干,然后取上述藥面適量(將臍窩填滿為度),用溫水調藥作餅置于膠布正中,敷于臍內,保留24小時,治療觀察36例小兒麻痹癥盜汗,結果敷臍1次控制者14例,2次控制者17例,3次以上控制者5例。全部病例都在敷臍24小時內起效。觀察后體會到柏倍散敷臍部可籍奇經八脈和十二經脈、經別的循行通達周身,以迅速發揮堅陰斂汗
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