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主任醫師 李劉坤
賀某某,男,88歲,家住北京,2014年6月2日初診。高血壓多年,長期服用降壓西藥拉西地平片、厄貝沙坦氫氯噻嗪膠囊及活血化瘀中成藥利腦心片治療,但仍血壓經常居高不降,高時可達200/100mmhg。尤其是經常頭暈肢麻,曾住院輸液治療也未解決。經朋友介紹,特來求治。刻診患者面色掌色暗紅,唇紫,血壓140/65mmhg,頭暈及頸后發木較甚,雙腿發麻,耳鳴耳聾,納呆便溏,夜寐不安,舌淡紅而胖,苔白滑,脈濡滑且數。顯系濕熱內阻,氣機不暢所致,故治擬清化濕熱,疏暢氣機。處方:片姜黃10 g,僵蠶10g,蟬衣6g,石菖蒲15g,藿香(后下)10 g,佩蘭(后下)10g,竹茹15g, 天麻15g, 鉤藤(后下)20g, 清半夏15g, 炒蒼術20g, 豬茯苓各15g, 澤瀉15g, 炒檳榔15g, 焦神曲15g,焦山楂10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食后分服。
二診:2014年6月16日。服用上藥2周,今日血壓120/65mmhg,面色掌色暗紅減輕,食欲改善,仍有頭暈腿麻,便溏,舌淡紅胖,苔白,脈濡滑。前方加減。天麻15 g,鉤藤(后下)20g, 炒蒼術20g, 豬茯苓各15g, 澤瀉15g, 石菖蒲15g, 郁金15g, 藿香(后下)10g, 佩蘭(后下)10g, 晚蠶沙(包)10g, 桑葉15g, 菊花10g, 焦檳榔15g, 焦三仙各10g, 竹茹10g, 僵蠶10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食后分服。
三診:2014年6月23日。今日血壓130/60mmhg,頭暈腿麻減輕,食欲良好,仍便溏,舌淡紅,苔白,脈濡滑。治擬健脾化濕,平肝息風。天麻15 g, 鉤藤(后下)15 g, 桑葉15 g, 菊花15 g, 石菖蒲15 g, 郁金15 g, 黨參30 g, 炒白術20 g, 豬茯苓各15 g, 澤瀉15 g, 車前子(包)10 g, 炒山藥15 g, 陳皮15 g, 清半夏15 g, 焦三仙各10 g, 川芎10 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食后分服。
四診:2014年6月30日。脈癥基本如前,自覺6月16日方效佳,故照6月16日方再服。
五診:2014年7月21日。服6月16日方3周,血壓正常,頭暈腿麻大減,舌脈如前,仍按原方繼服。
六診:2014年8月4日。又服上藥2周,血壓正常,頭暈腿麻基本消失,耳鳴減輕,聽力有所改善,但覺身體乏力,多走則右膝疼痛,舌淡紅,苔白,脈濡緩。治擬補氣血,壯筋骨,平肝陽。天麻15 g, 鉤藤(后下)20 g, 炒白術15 g, 豬茯苓各15 g, 澤瀉15 g, 桑葉15 g, 菊花10 g, 生黃芪20 g, 當歸15 g, 川芎10 g, 桑寄生15 g, 獨活10 g, 生龍牡(先煎)各30 g, 炒杜仲15 g, 炙龜板(先煎)20 g, 懷牛膝10 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空腹分服。
七診:2014年8月18日。上方服用2周,體力有增,右膝痛已除,血壓維持正常,舌淡紅,苔白,脈濡滑。前方加減。天麻25 g, 鉤藤(后下)20 g, 白術15 g, 黨參30 g, 生黃芪30 g, 丹參30 g, 五味子15 g, 生龍牡(先煎)各30 g, 炙龜板(先煎)15 g, 石決明(先煎)30 g, 懷牛膝10 g, 川斷15 g, 炒杜仲15 g, 女貞子115 g, 旱蓮草10 g, 豬茯苓各15 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空腹分服。
八診:2014年9月1日。血壓平穩,頭目清爽,諸癥消失,舌淡紅,苔白,脈濡緩。補氣血,壯筋骨,鞏固療效。生黃芪30 g, 炒白術15 g, 茯苓15 g, 黨參30 g, 太子參15 g, 當歸10 g, 川芎10 g, 赤芍15 g, 熟地15 g, 懷牛膝10 g, 川斷15 g, 狗脊15 g, 女貞子15 g, 旱蓮草15 g, 炙龜板(先煎)15 g, 生龍牡(先煎)各30 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空腹分服。
按:多年臨床觀察發現,對于西藥或中成藥治療高血壓病效果不佳的患者,改用或配合湯藥治療,往往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案即是典型的一例。其年老而患高血壓多年,不僅長期服用降壓西藥及活血化瘀的中成藥而效果不佳,即使輸液治療,頭暈腿麻等癥也難以消除。但配合湯藥治療后,則不僅血壓很快得以正常穩定,而且頭暈腿麻等癥也逐漸消除。可見湯藥治療的效果不容置疑。那么,究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筆者認為,可能是西藥和中成藥的成分固定,難以完全適合每個患者的具體病證,故用之對證則效佳,不對證則效差。而湯藥治療則不同,其最能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臨床應用時,不僅可根據每個患者當時的具體病證有針對性地選藥組方,而且可根據病情的變化,隨時加減,靈活變通。這樣的湯藥辨證應用,可以說是精準的個性化治療,因此效果必然好于固定不變的中西成藥治療。當然,要想充分發揮湯藥的優越療效,醫生還必須有過硬的中醫學理論基礎和臨床辨證論治功夫,必須保證辨證立法的正確和選藥用量的精當。否則,即使使用湯藥,若辨證立法錯誤,組方雜亂無章而難以對證,或藥物用量過輕過重,同樣也難達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