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這天,民間有登高、賞菊、飲酒、佩茱萸、吃重陽糕等習俗。中醫認為,此時,正當節氣的轉換期,氣候轉涼,陽氣逐漸衰退,是老年人易發病的時令,此時更要注意養生,特別是老年人。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易經》中“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河北省唐山市中醫醫院老年病科副主任于文亞介紹,重陽節時令也逐漸進入深秋,中醫認為,秋天陽氣由升浮逐漸趨于沉降,陽氣逐漸衰退,氣候逐漸轉涼,是老年人易發病的時令,因而這個時期做好保健養生的工作尤為重要。
防秋燥
秋季以“燥”為主,故防秋燥為秋季養生重中之重。防秋燥,除了多飲開水,淡茶外,飲食上也要注意預防秋燥。一是適當多吃能夠滋陰潤燥的食物,如蜂蜜、梨、百合、銀耳、蘿卜、豆制品等。二是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蔬菜和食品,如葡萄、蘋果、柚子、獼猴桃、檸檬、山楂等,以養肝氣。少吃一些辛味的蔥、姜 、蒜、椒等食物。秋季老年人應以平補為主,盡量多吃性平味甘的食物,如玉米、豬肉等。秋天尤其提倡食粥,喝粥不但可以減輕胃腸道負擔,對消化也有幫助,稀粥里可加一些上述養胃健脾、滋陰潤燥之品,可起到養肺潤燥的效果。
秋季氣候干燥、風力大,汗液蒸發快,容易使人出現口干、咽燥、便秘、皮膚干裂、毛發脫落等癥狀。因此,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室內的濕度,可以用濕毛巾擦室內的家具,用濕拖布擦地板,室內還可養魚、養花,或者使用加濕器等。另外由于老年人皮脂分泌少,秋季適當減少洗澡的次數,以免過頻洗澡把皮膚表面上的一層油脂給清除掉,從而破壞皮膚的水油平衡,盡量選擇堿性小的沐浴品,以免誘發或加重老年皮膚瘙癢癥。
調起居
秋季養生應早臥早起。《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秋季適當早起,便可減少或縮短血栓形成的機會,對預防腦血栓發病有一定意義。另外,秋季仍然晝長夜短,除了提高夜間睡眠質量外,還要有適當的午睡來補充。午睡不僅能讓大腦和全身各系統都好好休息,還可以有效地使心血管系統舒緩,使人體緊張度降低,幫助人們保持心理平衡,預防心肌梗死的發生。據調查,每天午睡15分鐘至半小時,可減少30%患冠心病的發病率。
動有度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風肅殺,天氣漸涼,老年人若堅持適宜的體育鍛煉,中醫認為不僅可以調養肺氣,提高肺臟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但老年人運動保健也要注意要點,要“動”得健康,“動”得安全。首先,秋日清晨氣溫低,不可穿著過于單薄去戶外活動,以防著涼。其次,秋天是鍛煉的好季節,但此時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故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再次,由于老年人骨質疏松明顯,是骨關節病高發人群,應盡量避免長時間劇烈運動,注意保護骨關節的健康,以免加重關節損傷。
暢情志
重陽節正值深秋之際,日照減少,氣溫漸降 ,花木凋零,在這樣的環境里很容易因景觸情,產生憂郁、煩躁、凄涼、垂暮之感,即所謂的“悲秋”。老年人情緒不暢,會加速生理上的衰老速度,更可怕的是,它還是許多疾病的重要誘因。因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是重中之重,做子女的也多跟父母嘮嘮嗑,多交流交流,減少老年人孤獨感。金秋時節老年人可約三五好友,登高賞菊,下棋品茗,可達到心曠神怡、提神醒腦,健身祛病的目的。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做好老年人的全方位健康服務,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尤為重要。因此,順應四時,切中要點,做好養生,方可達到治未病防己病的功效。(史愛華)
本文轉載自http://blog.sina.com.cn/u/211748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