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防風 荊芥 連翹 麻黃薄荷 川芎 當歸 白芍炒 白術 山梔 大黃酒蒸 芒硝后下,各五錢(各15g) 石膏 黃芩 桔梗各一兩(各30g) 甘草二兩(60g) 滑石三兩(150g)
【用法】 將藥研為細散狀,每次服6g,用水煎生姜3片,送服。用湯劑可用原方量的1/2。
【功效】 疏風解表,瀉熱通便。
【藥理作用】 具有調節內分泌、保護胃黏膜、抑制胃酸、解除腸痙攣、抗炎、抗菌、抗病毒、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
【適用范圍】
1.中醫病證 表里俱實證:發熱,惡寒,無汗,口渴,煩躁,脘腹疼痛,大便不暢,苔薄黃,脈浮數;或風疹,濕疹;或里實夾虛證。
2.西醫疾病 內分泌失調、習慣性便秘、老年性便秘、產后便秘、腸梗阻、腸扭轉、過敏性皮炎、藥物性皮炎、神經性皮炎、日光性皮炎、濕疹、風疹等病的臨床表現符合表里俱實證者。
【知識要點】
1.防風通圣丸組成中藥效與用量之間的必然關系,煎藥與服用之間的相互關系,功用與藥理作用之間的內在關系,中醫證與西醫病之間的互補關系。
2.掌握防風、荊芥、麻黃配薄荷,當歸、白芍配川芎,白術配甘草,大黃配芒硝,連翹、石膏配黃芩、梔子,大黃、芒硝配滑石之間的用量及相互作用關系。
3.方中防風、荊芥、麻黃配薄荷治療①以表里俱實為主,旨在解表散寒;②以里實為主,旨在透邪外出。
4.方中當歸、白芍配白術、甘草治療①以表里俱實為主,旨在防止攻邪傷正;②里實夾虛者,旨在益正祛邪。
【臨床運用】
1.用藥特點:方中用麻黃、荊芥、防風、薄荷解表,麻黃偏于宣發,荊芥偏于疏散,防風偏于潤散,薄荷偏于清透;連翹、梔子、石膏、黃芩清熱,連翹偏于解毒,梔子、黃芩偏于燥濕,石膏偏于瀉火;大黃、芒硝瀉熱,大黃偏于硬攻,芒硝偏于軟堅;當歸、芍藥、川芎理血,當歸偏于補血活血,芍藥偏于補血斂陰,川芎偏于行氣活血;桔梗宣利氣機;滑石清熱滲利;白術、甘草,健脾益氣;方藥相互為用,以疏風解表,瀉熱通便為主,兼益氣血。
2.用量特點:方中用藥17味,解表藥4味如麻黃、荊芥、防風、薄荷,用量總和是60g;清熱藥4味如連翹、梔子、石膏、黃芩,用量總和是90g;瀉熱通下藥2味如大黃、芒硝,用量總和是30g;理血藥3味如當歸、芍藥、川芎,用量總和是45g;宣利藥1味如桔梗,用量是30g;滲利藥1味如滑石,用量是150g;益氣藥2味如白術、甘草,用量總和是75g;其用量比例是2∶3∶1∶1.5∶1∶5∶2.5,從用量分析方藥主治,病是表里兼證即在表是風寒,在里是蘊熱,或有氣血不足。